175 差摩比丘於五受陰 正觀非我非我所 觀察生滅 心得解脫 身病悉除

雜阿含經卷第五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差摩比丘於五受陰 正觀非我非我所 觀察生滅 心得解脫 身病悉除

(一○三) 如是我聞。一時。有眾多上座比丘住拘舍彌國瞿師羅園。時。有差摩比丘住拘舍彌國跋陀梨園。身得重病。時。有陀娑比丘為瞻病者。時。陀娑比丘詣諸上座比丘。禮諸上座比丘足。於一面住。諸上座比丘告陀娑比丘言。汝往詣差摩比丘所語。言。諸上座問汝。身小差安隱。苦患不增劇耶。時。陀娑比丘受諸上座比丘教。至差摩比丘所。語差摩比丘言。諸上座比丘問訊汝。苦患漸差不。眾苦不至增耶。差摩比丘語陀娑比丘言。我病不差不安隱。身諸苦轉增無救。譬如多力士夫。取羸劣人。以繩繼頭。兩手急絞。極大苦痛。我今苦痛有過於彼。譬如屠牛。以利刀生割其腹。取其內藏。其牛腹痛當何可堪。我今腹痛甚於彼牛。如二力士捉一劣夫。懸著火上。燒其兩足。我今兩足熱過於彼。時。陀娑比丘還至諸上座所。以差摩比丘所說病狀。具白諸上座。

時。諸上座還遣陀娑比丘至差摩比丘所。語差摩比丘言。世尊所說有五受陰。何等為五。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汝差摩能少觀察此五受陰非我.非我所耶。時。陀娑比丘受諸上座比丘教已。往語差摩比丘言。諸上座語汝。世尊說五受陰。汝少能觀察非我.非我所耶。差摩比丘語陀娑言。我於彼五受陰能觀察非我.非我所。陀娑比丘還白諸上座。差摩比丘言。我於五受陰能觀察非我.非我所。諸上座比丘復遣陀娑比丘語差摩比丘言。汝能於五受陰觀察非我.非我所。如漏盡阿羅漢耶。時。陀娑比丘受諸上座比丘教。往詣差摩比丘所。語差摩言。比丘能如是觀五受陰者。如漏盡阿羅漢耶。差摩比丘語陀娑比丘言。我觀五受陰非我.非我所。非漏盡阿羅漢也。時。陀娑比丘還至諸上座所。白諸上座。差摩比丘言。我觀五受陰非我.非我所。而非漏盡阿羅漢也。

時。諸上座語陀娑比丘。汝復還語差摩比丘。汝言。我觀五受陰非我.非我所。而非漏盡阿羅漢。前後相違。陀娑比丘受諸上座比丘教。往語差摩比丘。汝言。我觀五受陰非我.非我所。而非漏盡阿羅漢。前後相違。差摩比丘語陀娑比丘言。我於五受陰觀察非我.非我所。而非阿羅漢者。我於我慢.我欲.我使。未斷.未知.未離.未吐。陀娑比丘還至諸上座所。白諸上座。差摩比丘言。我於五受陰觀察非我.非我所。而非漏盡阿羅漢者。於五受陰我慢.我欲.我使。未斷.未知.未離.未吐。諸上座復遣陀娑比丘語差摩比丘言。汝言有我。於何所有我。為色是我。為我異色。受想行.識是我。為我異識耶。差摩比丘語陀娑比丘言。我不言色是我。我異色。受想行.識是我。我異識。然於五受陰我慢.我欲.我使。未斷.未知.未離.未吐。差摩比丘語陀娑比丘言。何煩令汝驅驅往反。汝取杖來。我自扶杖。詣彼上座。願授以杖。差摩比丘即自扶杖。詣諸上座。

時。諸上座遙見差摩比丘扶杖而來。自為敷座。安停腳机。自往迎接。為持衣鉢。命令就座。共相慰勞。慰勞已。語差摩比丘言。汝言我慢。何所見我。色是我耶。我異色耶。受想行.識是我耶。我異識耶。差摩比丘白言。非色是我。非我異色。非受想行.識是我。非我異識。能於五受陰我慢.我欲.我使。未斷.未知.未離.未吐。譬如優鉢羅.鉢曇摩.拘牟頭.分陀利華香。為即根香耶。為香異根耶。為莖葉鬚精.麤香耶。為香異精.麤耶。為等說不。諸上座答言。不也。差摩比丘。非優鉢羅.鉢曇摩.拘牟頭.分陀利根即是香.非香異根。亦非莖葉鬚精.麤是香。亦非香異精.麤也。差摩比丘復問。彼何等香。上座答言。是華香。差摩比丘復言。我亦如是。非色即我。我不離色。非受想行.識即我。我不離識。然我於五受陰見非我.非我所。而於我慢.我欲.我使。未斷.未知.未離.未吐。

諸上座聽我說譬。凡智者。因譬類得解。譬如乳母衣付浣衣者。以種種灰湯。浣濯塵垢。猶有餘氣。要以種種雜香。薰令消滅。如是。多聞聖弟子離於五受陰。正觀非我.非我所。能於五受陰我慢.我欲.我使。未斷.未知.未離.未吐。然後於五受陰增進思惟。觀察生滅。此色.此色集.此色滅。此受想行.識。此識集.此識滅。於五受陰如是觀生滅已。我慢.我欲.我使。一切悉除。是名真實正觀。差摩比丘說此法時。彼諸上座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差摩比丘不起諸漏。心得解脫。法喜利故。身病悉除。

時。諸上座比丘語差摩比丘言。我聞仁者初所說。已解已樂。況復重聞。所以問者。欲發仁者微妙辯才。非為嬈亂。汝便堪能廣說如來.應.等正覺法。時。諸上座聞差摩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174 云何入聖諦現觀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 本地分中修所成地第十二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云何入聖諦現觀

云何修所成地。謂略由四處。當知普攝修所成地。何等四處。一者修處所。二者修因緣。三者修瑜伽。四者修果。如是四處七支所攝。何等為七。一生圓滿。二聞正法圓滿。三涅槃為上首。四能熟解脫慧之成熟。五修習對治。六世間一切種清淨。七出世間一切種清淨。如此四處七支所攝普聖教義。廣說應知。依善說法毘奈耶中。一切學處皆得圓滿。(中略)

云何涅槃為上首。謂如來弟子依生圓滿轉時。如先所說相而聽聞正法。唯以涅槃而為上首。唯求涅槃。唯緣涅槃。而聽聞法。不為引他令信於己。不為利養恭敬稱譽。(中略)

云何能熟解脫慧之成熟。謂毘鉢舍那支成熟故。亦名慧成熟。奢摩他支成熟故。亦名慧成熟。所以者何。定心中慧。於所知境清淨轉故。又毘鉢舍那支最初必用善友為依。奢摩他支尸羅圓滿之所攝受。又依善友之所攝受。於所知境真實性中有覺了欲。依尸羅圓滿之所攝受。於增上尸羅毀犯淨戒現行非法壞軌範中。若諸有智同梵行者。由見聞疑或舉其罪。或令憶念或令隨學。於爾所時堪忍譏論。又依所知真實覺了欲故。愛樂聽聞。依樂聞故。便發請問。依請問故。聞昔未聞甚深法義。數數聽聞無間斷故。於彼法義轉得明淨。又能除遣先所生疑。如是覺慧轉明淨故。於諸世間所有盛事。能見過患。深心厭離。如是厭心善作意故。於彼一切世間盛事不生願樂。彼由如是於諸世間增上生道。無願心故。為欲斷除諸惡趣法。心生正願。又為修集能對治彼所有善法。修集一切煩惱對治所有善法。為欲證得彼對治果。亦為自心得清淨故。心生正願。(中略)

云何世間一切種清淨。當知略有三種。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圓滿。三三摩地自在。(中略)

云何出世間一切種清淨。當知略有五種。何等為五。一入聖諦現觀。二入聖諦現觀已離諸障礙。三入聖諦現觀已。為欲證得速疾通慧。作意思惟諸歡喜事。四修習如所得道。五證得極清淨道及果功德。

云何入聖諦現觀。謂有如來諸弟子眾。已善修習世間清淨。知長夜中由妙五欲積集其心。食所持故長養其心。於彼諸欲生愛樂故。而於諸欲深見過患。於上勝境見寂靜德。彼於戲論界易可安住。謂於世間一切種清淨。於無戲論界難可安住。謂於出世間一切種清淨。是故於彼厭惡而住。非不厭惡。

又此住正法者。於無戲論涅槃界中。心樂安住。樂欲證得。由闕沙門果證增上力故。於己雜染相應。心生厭患。於己清淨不相應。心生厭患。於己雜染相應過患。心生厭患。於己清淨不相應過患。心生厭患。於己清淨見難成辦。心生厭患。

此中略有三種雜染相應。一未調未順而死。雜染相應。二死已當墮煩惱大坑。雜染相應。三由彼煩惱自在力故。現行種種惡不善業。往有怖處。雜染相應。彼觀己身闕沙門果證。由彼闕故。與三種雜染相應。如是觀已。心生厭患。

當知清淨不相應亦有三種。一諸煩惱斷。究竟涅槃。名無怖處。二能證此。謂依增上心學善心三摩地。三能證此。於增上慧學正見所攝微妙聖道。彼觀己身與此三種清淨不相應故。心生厭患。

當知雜染相應過患亦有三種。一老病死苦。根本之生。二自性苦。生無暇處。三一切處。生無常性。彼觀己身有此三種雜染相應過患。心生厭患。

當知清淨不相應過患有五種。一於邊地生。未能止息。二於惡道生。未能止息。三於在家眾諸無間業。未能偃塞。四於出家眾無量見趣。未不相應。五雖由世間道乃至有頂若定若生。而於無初後際生死流轉。未作邊際。彼觀自身有此五種清淨不相應過患。心生厭患。

於己清淨見難成辦。當知亦有五種。一若捨不為。不能自作故。二於所餘事。非請他為能成辦故。三決定應作故。由於自心未令清淨。必於眾苦不得解脫成吉祥性。四非於惡業現在不作。即說彼為已作清淨。即名已得於現見法永離熾燃。無對治道。先所造作惡不善業必不壞故。五由彼清淨學無學道證得所顯故。彼觀清淨由此五相難可成辦。心生厭患。

又復發起堅固精進。為欲證得。彼由觀見雜染清淨相應不相應故。心生厭患。又由觀見雜染清淨相應不相應過患故。心生怖畏。又於清淨證得及雜染斷滅中。有懶惰懈怠故。心便遮止。又由作意思惟彼相故。心生厭患。即於此相多所作故。心極厭患。如厭患極厭患。怖畏極怖畏。遮止極遮止。當知亦爾。如是彼以由厭俱行想。於五處所。以二十種相作意思惟故。名善修治。

復有五因。二十種相之所攝受。令於愛盡寂滅涅槃速疾多住。心無退轉。亦無憂慮。謂我我今者。為何所在。何等五因。一由通達作意故。謂由如是通達作意無間。必能趣入正性離生。入諦現觀。證聖智見。二由所依故。謂由依此所依無間。必能趣入正性離生。餘如前說。三由入境界門故。謂由緣此入境界門。必能趣入正性離生。餘如前說。四由攝受資糧故。謂由此攝受資糧。必能趣入正性離生。餘如前說。五由攝受方便故。謂由攝受如是方便。必能趣入正性離生。乃至廣說如是五因。當知依諦現觀逆次因說。非順次因。

依最勝因。如先說事逆次說故。謂於空無願無相加行中。於隨入作意微細現行。有間無間隨轉我慢俱行心相。能障現觀作意。正通達故。既通達已。於作意俱行心任運轉中。能善棄捨。令無間滅。依無間滅心。由新所起作意。以無常等行如實思惟。由此作意修習多修習故。所緣能緣平等平等智生。彼於爾時。能障現觀我慢亂心。便永斷滅。證得心一境性。便自思惟。我已證得心一境性。如實了知。當知是名由通達作意故。入諦現觀。

又若先以世間道得三摩地。亦得圓滿。亦得自在。彼或於入三摩地相。謂由此故入三摩地。或於住三摩地相。謂由此故住三摩地。或於出三摩地相。謂由此故出三摩地。於此諸相作意思惟。安住其心。入諦現觀。若得三摩地而未圓滿。亦未自在。彼或思惟止相。或思惟舉相。或思惟捨相。安住其心。入諦現觀。如是當知由所依故。其心安住。

又有二法。於修現觀極為障礙。何等為二。一不正尋思所作擾亂。心不安靜。二於所知事其心顛倒。為欲對治如是障礙。當知有二種於所緣境安住其心。謂為對治第一障故。修阿那波那念。為對治第二障故。修諸念住。如是當知由入境界門故。其心安住。

又於妙五欲樂習近者。於聖法毘奈耶非所行處。若於隨宜所得衣服飲食諸坐臥具。便生喜足。隨所獲得利養恭敬制伏其心。謂依妙五欲。不由所得利養恭敬。心便堅住。由此因緣。遠離一切非所行處。既遠離已。依諸念住樂斷樂修。於晝夜分時時觀察。自他所有衰盛等事。心生厭患。又復修習佛隨念等。令心清淨。又復安住諸聖種中。如是當知由資糧故。其心安住。此依最勝資糧道說。

又彼如是資糧住已。為修相應作意加行故。有二種加行方便。何等為二。一自於契經阿毘達磨。讀誦受持。修正作意。於蘊等事。令極善巧。二依他師教。所謂大師。鄔波柁耶。阿遮利耶。於時時間教授教誡攝受依止。又正加行作意思惟。當知是名第三方便。此正加行作意思惟。名正加行。此中義者。謂尸羅淨所有作意。名正加行作意思惟。彼自思惟尸羅清淨。故無悔惱。無悔惱故。便生歡喜。廣說乃至。心入正定。是故宣說此正加行作意思惟。名心住方便。由如是方便故。心速安住。

彼於爾時。由此五因二十種相。攝持其心。於愛盡寂滅涅槃界中。令善安住。無復退轉。心無驚怖。謂我我今者。何所在耶。當於如是心安住時。應知已名入諦現觀。如是名入聖諦現觀。又此聖諦現觀義廣說應知。謂心厭患相有二十種。心安住相亦二十種。除此更無若過若增。

173 像似正法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九 攝事分中調伏事總擇攝第五之一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像似正法

復次。於毘柰耶勤學苾芻。應知有五違逆學法。應當遠離。復有五種隨順學法。應當受持。云何為五違逆學法。一者障礙。二者像似正法。三者惡友。四者愚戇煩惱熾盛。五者宿世資糧其力薄弱。云何障礙。謂有五障。一增上戒障。二增上心障。三增上慧障。四往善趣障。五利養壽命所作事障。(中略)

云何名為像似正法。謂略有二種像似正法。一似教正法。二似行正法。若於非法生是法想。顯示非法以為是法。令他於中生正法想。如是法教。實故諦故。非是正法。而復像似正法顯現。是故名為似教正法。若廣為他如是宣說。令他受學亦自修行。妄起法想。習諸邪行而自憍慢。稱言我能修是正行。應知是名似行正法。(中略)

諸以如來所說法教相似文句。於諸經中安置偽經。於諸律中安置偽律。如是名為像似正法。又由增益或損減見。增益虛事損減實事。由此方便。於無常等種種義門。廣為他人宣說開示。如是如是自他習行。如是亦名像似正法。又於宣說補特伽羅。所有經典邪取分別說有真實補特伽羅。如是亦名像似正法。又於種種假有法中。宣說開示為實有性。如是亦名像似正法。又於遠離。一切戲論究竟涅槃。分別為有或為非有。說為有性或非有性。如是亦名像似正法。

又有一類補特伽羅。作如是說。世尊宣示稱揚讚歎密護根門。由是因緣。寧不視色乃至於法不以意思。而不繫念觀視眾色。乃至以意思惟諸法。如是亦名像似正法。又聞世尊宣示稱歎簡靜而住。便作是言。寧無咎責不測量他。於應毀者而不呵毀。於應讚者亦不稱讚。而不有所呵毀稱讚。如是亦名像似正法。又聞世尊宣示稱歎和氣軟語。便作是言。受默然戒都無言說為極善哉。如是亦名像似正法。又聞世尊宣示稱歎節量衣食。便作是言。斷食而住露體而行最為妙善。如是亦名像似正法。又聞世尊宣示稱歎離諠雜住。息諸言說及以事業。便作是言。棄捨臥具。寂靜閑居。無所修習為極美妙。如是亦名像似正法。又聞佛說。心將導世間。心營造一切。隨心所生起。皆自在而轉。於如是等諸經義趣不如實知。或有一類。由惡取執作如是言。唯有一識馳流生死。無二無別。如是亦名像似正法。

又聞佛許持戒士夫補特伽羅。受百味食百千衣服障道妙欲。設此品類正受用時亦不為障。或有一類。由惡取執作如是言。世尊所說障道諸欲。若有習近不足為障。如是亦名像似正法。又聞佛說諸阿羅漢於現法中。於食言說蘊界處等不捨不取。不如實知。便作是說。如我解佛所說法者。阿羅漢僧於其死後無所覺了。如是亦名像似正法。復有一類。不如實知世俗勝義二諦道理。違二諦理。作如是言。諸蘊無我。云何無我造作諸業令我觸證。應知亦名像似正法。

復有一類。本性愚癡多行謗毀。彼於九種內正住心不如實知。於諦觀行念住觀行不如實知。由不知故。為他宣說唯信解作意是奢摩他品。唯信解作意是毘鉢舍那品。唯信解作意能得究竟。自亦習行如是相行。當知亦名像似正法。復有一類。非處惡作。而不思惟。當知亦名像似正法。復有一類。於其讀誦觀行作意皆有堪能。而樂僧事。亦於其中見勝功德。為他宣說。當知亦名像似正法。復有一類。於戒於修有所堪能。而於惠施見勝功德。遊歷諸方。於自禁戒所遮止處多有毀犯。集諸財物奉佛法僧。當知亦名像似正法。復有一類。於善說法毘柰耶中既出家已。展轉相引。專以聽聞為其究竟。當知亦名像似正法。復有一類。見諸苾芻大族大福。多獲衣等所有利養。捨少欲等而往其所。恭敬敘慰現親誨喻。令新苾芻邪心動作。當知亦名像似正法。

復有一類。棄捨如來所說甚深空性相應所有經典。專樂習學隨順世間文章呪術。而不自察。懷聰明慢。又欲令他知己聰敏。當知亦名像似正法。復有一類。折伏暴惡及諸犯戒。為欲於彼暴惡犯戒作不饒益。發起惡思。當知亦名像似正法。復有一類。搆集種種矯詐威儀。當知亦名像似正法。復有一類。以解世間文章呪術。多求多獲所有利養。當知亦名像似正法。復有一類。損惱於他以其非法積聚財寶作有罪福。當知亦名像似正法。又即於彼能引無義像似正法。以諸因緣開示建立。當知亦名像似正法。如是一切像似正法。應知皆是違逆學法。

惡友性相。廣說應知如聲聞地及菩薩地。又略說者。若於放逸或於惡行。或於下劣諸善功德。而相勸勵。應知是類總名惡友。若諸昧劣愚 癡種類。所有猛利長時煩惱。是名愚戇煩惱熾盛。若於宿世信等善法不修習故。於現法中信等微弱。雖極精懇。然無力能即於現法獲得涅槃。當知是名宿世資糧有所闕故。於現法中其力薄弱。是名五種違逆學法。與此相違。應知五種隨順學法。成就彼故。於毘柰耶勤學苾芻。能正修集一切所學。

成就如是隨順法者。復有五法能防戒蘊。一正出家。二善請問。三審觀察。四修對治。五任持信。不厄於債而求出家。如前廣說。唯求涅槃愛樂所學而求出家。當知如是名正出家。既出家已於犯無犯及還淨中。若有苾芻持經律論。其所未了躬往請決。彼便開曉。當知如是名善請問。於自尸羅三時觀察。或初日分或中日分或後日分。若見無犯便生歡喜。晝夜精勤隨學而住。若見有犯即便速疾如法悔除。當知如是名審觀察。於時時間初夜後夜或晝日分。思惟修習所有貪等煩惱對治。非唯聽聞尸羅言教便生喜足。當知如是名修對治。深信有犯當不愛果。深信無犯當來愛果。當知如是名任持信。

又正出家為所依止。作餘四事。由正請問終不毀犯。無知故犯。由審觀察終不毀犯。放逸故犯。由修對治終不毀犯。煩惱熾盛故有所犯。由任持信終不毀犯。輕慢故犯。依止如是五種法故。能防戒蘊。名善防護。

172 云何自護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八 攝事分中契經事菩提分法擇攝第四之二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云何自護

有諸外道。於弟子眾自立為師。專求利養。專求恭敬。專求自利遇緣和合。有族姓子投其出家。因而謂曰。汝之與我先無一切資身眾具可共受用。汝應為我往詣他處。褒讚我德。掩藏我失。我亦為汝行如是事。我等二人迭相依護。當於諸王若與王等。乃至一切大商主邊。多獲利養及以恭敬。若作是言。諸外道師名專自利。然其弟子便發抗言。勿為此見。如是護者。未名自護往惡趣失。若防此失乃名自護。是故汝應如前自護。我亦當自別為餘護。我既不能護汝。汝亦不須護我。於此義中。當知弟子是如理語者。是聰慧者。重當來故。應知其師是非理語者。是愚癡者。重現在故。復有雜染觸惱於他。由雜染故。不能自護因此惱他。不名護他。此中如前由親近等斷諸煩惱。名當自護。從此已後。由斷為因不惱他等。名當護他。應知此中無瞋無害。是無惱義。無緣而起利樂二心。無緣而起慈悲二心。當知如此是哀愍義。由哀愍故。不惱於他。是故當知一切哀愍與彼相違。(中略)

又諸愚夫要觀餘境。能出餘境。追求餘境。餘境所縛。是故於境不得解脫。(中略)

繫屬魔者。謂在欲界。此不還果即能超度。繫屬死者。謂從欲界乃至有頂。此阿羅漢乃能超度。言不清淨諸有情者。謂諸異生。言清淨者。謂諸有學。言鮮白者。謂諸無學。復有三種證淨。未清淨者能令清淨。已清淨者能令鮮白。當知此中。上諸有學說名清淨。下諸有學名不清淨。彼由修道未清淨故。餘如前說。

復次。修四念住應知略有五種漸次。一信增上力清淨出家。二戒律儀。三根律儀。四樂遠離。五蓋清淨。諸在家者雖復數數修諸念住。護得淨信。諸蓋清淨。然闕學處。當知所修不得圓滿。

復次由三因緣。具戒苾芻當知禁戒淨命圓滿。云何為三。一所行圓滿。二攝取圓滿。三受用圓滿。所行圓滿者。謂從買賣乃至害縛斷截撾打揣摩等事。皆悉遠離。攝取圓滿者。謂於攝取象馬等事。乃至攝取生穀等事。皆悉遠離。受用圓滿者。謂衣僅蔽身食纔充腹便生喜足。於餘長物非時食等皆悉遠離。(中略)

復次。如先所說所有貪等。種種無量惡不善法。由二因緣若成就者。不能修習四種念住。非是一切汎成就者。云何為二。一有貪等纏現前故。二於此纏不見過故。纏現在前雜染心故。不能修習。雖暫遠離。性染著故。非無戀故。於能隨順貪等諸法。其心散動。常逐漂淪。種種尋思恒隨擾亂。是故不能修習念住。若不爾者。諸有其性不深染著。皆應不能修習念住。若如是者。無容有能修四念住。

171 增上戒學 增上意學 增上慧學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九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增上戒學 增上意學 增上慧學

(八一七)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亦復有三學。何等為三。謂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何等為增上戒學。若比丘住於戒波羅提木叉。律儀.威儀行處具足。見微細罪則生怖畏。受持學戒。何等為增上意學。若比丘離欲.惡不善法。乃至第四禪具足住。何等為增上慧學。是比丘此苦聖諦如實知。集.滅.道聖諦如實知。是名增上慧學。爾時。世尊即說偈。如上所說。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一八)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比丘增上戒學。非增上意.增上慧學。有增上戒.增上意學。非增上慧學。聖弟子增上慧方便隨順成就住者。增上戒.增上意修習滿足。如是聖弟子增上慧方便隨順成就住者。無上慧壽而活。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二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二百五十戒。隨次半月來說波羅提木叉修多羅。若彼善男子自隨意所欲而學者。我為說三學。若學此三學。則攝受一切學戒。何等為三。謂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何等為增上戒學。是比丘重於戒。戒增上。不重於定。定不增上。不重於慧。慧不增上。於彼彼分細微戒。乃至受持學戒。如是知.如是見。斷三結。謂身見.戒取.疑。貪.恚.癡薄。成一種子道。彼地未等覺者。名斯陀含。彼地未等覺者。名家家。彼地未等覺者。名七有。彼地未等覺者。名隨法行。彼地未等覺者。名隨信行。是名增上戒學。何等為增上意學。是名比丘重於戒。戒增上。重於定。定增上。不重於慧。慧不增上。於彼彼分細微戒學。乃至受持學戒。如是知.如是見。斷五下分結。謂身見.戒取.疑.貪欲.瞋恚。斷此五下分。能得中般涅槃。彼地未等覺者。得生般涅槃。彼地未等覺者。得無行般涅槃。彼地未等覺者。得有行般涅槃。彼地未等覺者。得上流般涅槃。是名增上意學。何等為增上慧學。是比丘重於戒。戒增上。重於定。定增上。重於慧。慧增上。如是知.如是見。欲有漏心解脫.有有漏心解脫.無明有漏心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是名增上慧學。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二七)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田夫有三種作田。隨時善作。何等為三。謂彼田夫隨時耕磨。隨時溉灌。隨時下種。彼田夫隨時耕磨.溉灌.下種已。不作是念。欲令今日生長。今日果實。今日成熟。若明日.後日也。諸比丘。然彼長者耕田.溉灌.下種已。不作是念。今日生長.果實.成熟。若明日.若復後日。而彼種子已入地中。則自隨時生長。果實成熟。如是。比丘於此三學隨時善學。謂善戒學.善意學.善慧學已。不作是念。欲令我今日得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若明日.若後日。不作是念。自然神力能令今日。若明日.後日。不起諸漏。心善解脫。彼已隨時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已。隨彼時節。自得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譬如。比丘。伏雞生卵。若十乃至十二。隨時消息。冷暖愛護。彼伏雞不作是念。我今日。若明日.後日。當以口啄。若以瓜刮。令其兒安隱得生。然其伏雞善伏其子。愛護隨時。其子自然安隱得生。如是。比丘善學三學。隨其時節。自得不起諸漏。心善解脫。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二九)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跋耆聚落。尊者跋耆子侍佛左右。爾時。尊者跋耆子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佛說過二百五十戒。令族姓子隨次半月來說波羅提木叉修多羅。令諸族姓子隨欲而學。然今。世尊。我不堪能隨學而學。佛告跋耆子。汝堪能隨時學三學不。跋耆子白佛言。堪能。世尊。佛告跋耆子。汝當隨時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隨時精勤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已。不久當得盡諸有漏。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爾時。尊者跋耆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爾時。尊者跋耆子受佛教誡.教授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如上說。乃至心善解脫。得阿羅漢。

註: 並請讀誦 云何為學謂三勝學 (2016.12.15)

170 云何斷五下分結 知捨如真 厭離 觀覺興衰 必得漏盡 或當昇進得止息處 知如真

中阿含經卷第五十六 晡利多品第十七 五下分結經第四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云何斷五下分結 知捨如真 厭離 觀覺興衰 必得漏盡 或當昇進得止息處 知如真

(二○五) 我聞如是。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曾說五下分結。汝等受持耶。(中略)

於是尊者阿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今正是時。善逝。今正是時。若世尊為諸比丘說五下分結者。諸比丘從世尊聞已。善受善持。世尊告曰。阿難。諦聽。善思念之。尊者阿難白曰。唯然。當受教聽。

佛言。阿難。或有一為欲所纏。欲心生已。不知捨如真。彼不知捨如真已。欲轉熾盛。不可制除是下分結。阿難。或有一為恚所纏。恚心生已。不知捨如真。彼不知捨如真已。恚轉熾盛。不可制除是下分結。阿難。或有一為身見所纏。身見心生已。不知捨如真。彼不知捨如真已。身見轉盛。不可制除是下分結。阿難。或有一為戒取所纏。戒取心生已。不知捨如真。彼不知捨如真已。戒取轉盛。不可制除是下分結。阿難。或有一為疑所纏。疑心生已。不知捨如真。彼不知捨如真已。疑轉熾盛。不可制除是下分結。阿難。若依道.依跡。斷五下分結。彼不依此道.不依此跡。斷五下分結者。終無是處。(中略)

阿難。依何道.依何跡。斷五下分結。阿難。或有一不為欲所纏。若生欲纏。即知捨如真。彼知捨如真已。彼欲纏便滅。阿難。或有一不為恚所纏。若生恚纏。即知捨如真。彼知捨如真已。彼恚纏便滅。阿難。或有一不為身見所纏。若生身見纏。即知捨如真。彼知捨如真已。彼身見纏便滅。阿難。或有一不為戒取所纏。若生戒取纏。即知捨如真。彼知捨如真已。彼戒取便滅。阿難。或有一不為疑所纏。若生疑纏。即知捨如真。彼知捨如真已。彼疑纏便滅。阿難。依此道.依此跡。斷五下分結。

阿難。猶恒伽河其水溢岸。若有人來。彼岸有事欲得度河。彼作是念。此恒伽河其水溢岸。我於彼岸有事欲度。身無有力。令我安隱浮至彼岸。阿難。當知彼人無力。如是。阿難。若有人。覺滅.涅槃其心不向。而不清淨。不住解脫。阿難。當知此人如彼羸人無有力也。

阿難。猶恒伽河其水溢岸。若有人來。彼岸有事欲得度河。彼作是念。此恒伽河其水溢岸。我於彼岸有事欲度。身今有力。令我安隱浮至彼岸。阿難。當知彼人有力。如是。阿難。若有人。覺滅.涅槃心向清淨。而住解脫。阿難。當知此人如彼力人。

阿難。猶如山水甚深極廣。長流駛疾。多有所漂。其中無船。亦無橋梁。或有人來。彼岸有事則便求度。彼求度時而作是念。今此山水甚深極廣。長流駛疾。多有所漂。其中無船。亦無橋梁而可度者。我於彼岸有事欲度。當以何方便。令我安隱至彼岸耶。復作是念。我今寧可於此岸邊收聚草木。縛作椑筏。乘之而度。彼便岸邊收聚草木。縛作椑筏。乘之而度。安隱至彼。

如是。阿難。若有比丘攀緣厭離。依於厭離。住於厭離。止息身惡。故心入離。定故。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得初禪成就遊。彼依此處。觀覺興衰。彼依此處。觀覺興衰已住彼。必得漏盡。設住彼不得漏盡者。必當昇進得止息處。

云何昇進得止息處。彼覺.觀已息。內靖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得第二禪成就遊。彼依此處。觀覺興衰。彼依此處。觀覺興衰已住彼。必得漏盡。設住彼不得漏盡者。必當昇進得止息處。

云何昇進得止息處。彼離於喜欲。捨.無求遊。正念正智而身覺樂。謂聖所說。聖所捨.念.樂住.空。得第三禪成就遊。彼依此處。觀覺興衰。彼依此處。觀覺興衰已住彼。必得漏盡。設住彼不得漏盡者。必當昇進得止息處。

云何昇進得止息處。彼樂滅.苦滅。喜憂本已滅。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得第四禪成就遊。彼依此處。觀覺興衰。彼依此處。觀覺興衰已住彼。必得漏盡。設住彼不得漏盡者。必當昇進得止息處。

云何昇進得止息處。彼度一切色想。滅有礙想。不念若干想。無量空。是無量空處成就遊。彼依此處。觀覺興衰。彼依此處。觀覺興衰已住彼。必得漏盡。設住彼不得漏盡者。必當昇進得止息處。云何昇進得止息處。彼度一切無量空處。無量識。是無量識處成就遊。彼依此處。觀覺興衰。彼依此處。觀覺興衰已住彼。必得漏盡。設住彼不得漏盡者。必當昇進得止息處。云何昇進得止息處。彼度一切無量識處。無所有。無所有處成就遊。

彼若有所覺。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彼觀此覺無常。觀興衰.觀無欲.觀滅.觀斷.觀捨。彼如是觀此覺無常。觀興衰.觀無欲.觀滅.觀斷.觀捨已。便不受此世。不受此世已。便不恐怖。因不恐怖。便般涅槃。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

猶去村不遠。有大芭蕉。若人持斧破芭蕉樹破作片。破為十分或作百分。破為十分或作百分已。便擗葉葉。不見彼節。況復實耶。阿難。如是比丘若有所覺。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彼觀此覺無常。觀興衰.觀無欲.觀滅.觀斷.觀捨。彼如是觀此覺無常。觀興衰.觀無欲.觀滅.觀斷.觀捨已。便不受此世。不受此世已。便不恐怖。因不恐怖已。便般涅槃。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

於是。尊者阿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甚奇。甚特。世尊為諸比丘。依依立依。說捨.離漏。說過.度漏。然諸比丘不速得無上。謂畢.究竟盡。世尊告曰。如是。阿難。如是。阿難。甚奇。甚特。我為諸比丘。依依立依。說捨.離漏。說過.度漏。然諸比丘不速得無上。謂畢.究竟盡。所以者何。人有勝如故。修道便有精麤。修道有精麤故。人便有勝如。阿難。是故我說人有勝如。

佛說如是。尊者阿難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69 云何貪欲生已 由是寂靜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七 本地分中思所成地第十一之二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云何貪欲生已 由是寂靜

欲貪所摧蔽  我心徧燒然   惟大仙哀愍  為說令寂靜

由汝想顛倒  令心徧燒燃   是故常遠離  引貪淨妙相

汝當修不淨  常定於一境    為貪火速滅  數數應澆灌

觀非妙諸行  為苦為無我   亦繫念於身  多修習厭離

修習於無相  壞慢及隨眠   由於慢現觀  當證苦邊際

云何想顛倒。謂於不淨境。捨不淨相。不正思惟。取淨妙相。及取隨好。云何遠離引貪淨相。謂如有一。見少盛色應可愛樂諸母邑已。便攝諸根。而不隨念。云何常定一境。修習不淨。謂如有一。先以巧便取於賢善三摩地相。所謂青瘀。乃至白骨。或骨瑣相。即以此相。於現所得可愛境界。繫念思惟。如前所取。後亦如是。又於內身或自或他。觀察種種不淨充滿。謂此身中有髮有爪。乃至便利種種不淨。云何觀察非妙諸行。以之為苦。謂如有一。作是思惟。見少盛色應可愛樂諸母邑已。所生貪愛受用希望。即是集諦。為眾苦因。由此故生。生已老死愁歎憂苦。種種擾惱從此而生。云何觀察非妙諸行。以為無我。謂如有一。作是思惟。於我身形女身形中。都無有我及有情等。誰能受用。誰所受用。唯是諸行。唯是諸法。從眾緣生。

云何繫念於身。多修厭離。謂如有一。性是猛盛欲貪種類。由是猛盛欲貪類故。雖攝諸根。然被貪欲損壞其心。雖復作意思惟不淨。苦及無我。亦為欲貪損壞其心。由此因緣。彼依不淨或苦無我。作意思惟。權時厭毀。違逆不順。於身念住繫念在前。親近修習。若多修習。彼由多住如是行故。便能斷此猛盛欲貪。若攝諸根。不為欲貪損壞其心。若復作意思惟不淨。苦及無我。亦不貪欲損壞其心。彼由修習如是行故。諸欲貪纏但現行斷。非隨眠斷。

又此欲貪纏及隨眠。略於二種補特伽羅相續可得。一於異生相續可得。二於有學相續可得。雖有一分有學身中。亦不可得。然於下貪由永斷故。已得安隱。上貪未斷。不得安隱。無學身中。中界妙界所有貪欲尚不可得。何況劣界。以無學者下上貪斷。於一切分已得安隱。

了知是已。未離欲貪一分學者。於後無學。心生願樂。見般涅槃寂靜功德。不復思惟一切相故。恒正思惟無相界故。於無相定勤修學故。又即於此多修習故。永斷三界修斷我慢。由此斷故。說名無學。離三界欲。上下貪斷。已得安隱。一切苦因皆捨離故。證得一切眾苦邊際。如是故言。修習於無相。壞慢及隨眠。由於慢現觀。當證苦邊際。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顯貪欲由是而生。由是寂靜及彼寂靜。當知是名此中略義。云何貪欲由是而生。謂五因故。一由淨妙想。二由欣樂樂。三由有情想。四由猛盛貪。五由隨眠有餘未盡。云何貪欲生已。由是寂靜。謂五因故。一由作意思惟不淨。二由作意思惟於苦。三由作意思惟無我。四由繫念多修厭離。五由隨眠無餘永滅。云何寂靜。謂此寂靜略有二種。一者現行寂靜。二者永斷隨眠。當來不起。由前四種寂靜因緣。成初寂靜。由第五因。第二成就。

168 云何思量觀察正盡苦 若彼取 滅無餘 眾苦則滅 (內觸法 )

雜阿含經卷第十二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云何思量觀察正盡苦 若彼取 滅無餘 眾苦則滅 (內觸法 )

(二八九)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愚癡無聞凡夫於四大身厭患.離欲.背捨。而非識。所以者何。見四大身有增.有減.有取.有捨。而於心意識,愚癡無聞凡夫不能生厭.離欲.解脫。所以者何。彼長夜於此保惜繫我。若得.若取。言是我.我所.相在。是故愚癡無聞凡夫不能於彼生厭.離欲.背捨。愚癡無聞凡夫寧於四大身繫我.我所。不可於識繫我.我所。所以者何。四大色身或見十年住。二十.三十。乃至百年。若善消息。或復小過。彼心意識日夜時刻。須臾轉變。異生異滅。猶如獼猴遊林樹間。須臾處處攀捉枝條。放一取一。彼心意識亦復如是。異生異滅。

多聞聖弟子於諸緣起善思惟觀察。所謂樂觸緣生樂受。樂受覺時如實知樂受覺。彼樂觸滅。樂觸因緣生受亦滅止.清涼.息沒。如樂受。苦觸.喜觸.憂觸.捨觸因緣生捨受。捨受覺時。如實知捨受覺。彼捨觸滅。彼捨觸因緣生捨受亦滅止.清涼.息沒。彼如是思惟。此受觸生觸樂.觸縛。彼彼觸樂故。彼彼受樂。彼彼觸樂滅。彼彼受樂亦滅止.清涼.息沒。如是多聞聖弟子於色生厭。於受想行識生厭。厭故不樂。不樂故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九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說內觸法。汝等為取不。(中略)此諸比丘取內觸法。應如是思惟。若眾生所有種種眾苦生。此苦何因.何集.何生.何觸。作如是取時。當知此苦億波提因.億波提集.億波提生.億波提轉。復次比丘內觸法。又億波提何因.何集.何生.何觸。彼取時當復知億波提愛因.愛集.愛生.愛觸。復次比丘取內觸法。當復知愛何因.何集.何生.何觸。如是取時。當知世間所念諦正之色。於彼愛生而生.繫而繫.住而住。若諸沙門.婆羅門於世間所念諦正之色。作常想.恒想.安隱想.無病想.我想.我所想而見。則於此色愛增長。愛增長已。億波提增長。億波提增長已。苦增長。苦增長已。則不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我說彼不解脫苦。如是。沙門婆羅門見世間可念端政之色。作常見.恒見.安隱見.無病見.我.我所見。乃至不得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若諸沙門.婆羅門於世間可念端政之色觀察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彼愛則離。愛離故億波提離。億波提離故則苦離。苦離故則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離。如是沙門.婆羅門於世間可念之色觀察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乃至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是故阿難。於此法如是見.如是聞.如是覺.如是知。於過去.未來。亦如此道。如是觀察。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註: 億波提為音譯。意譯為有餘依。為依著.有餘。(此註解出自佛光大藏經阿含藏此篇經文)

(二九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云何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眾生所有眾苦種種差別。此諸苦何因.何集.何生.何觸。思量取因.取集.取生.取觸。若彼取。滅無餘。眾苦則滅。彼所乘苦滅道跡如實知。修行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取滅。復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取何因.何集.何生.何觸。思量彼取愛因.愛集.愛生.愛觸。彼愛永滅無餘。取亦隨滅。彼所乘取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愛滅。復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則思量彼愛何因.何集.何生.何觸。知彼愛受因.受集.受生.受觸。彼受永滅無餘。則愛滅。彼所乘愛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受滅。復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觸。知彼受觸因.觸集.觸生.觸緣。彼觸永滅無餘。則受滅。彼所乘觸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復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觸何因.何集.何生.何觸。當知彼觸六入處因.六入處集.六入處生.六入處觸。彼六入處欲滅無餘。則觸滅。彼所乘六入處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復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六入處何因.何集.何生.何觸。知彼六入處名色因.名色集.名色生.名色觸。名色永滅無餘。則六入處滅。彼所乘名色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名色滅。復次。比丘思量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名色何因.何集.何生.何觸。知彼名色識因.識集.識生.識觸。彼識欲滅無餘。則名色滅。彼所乘識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識滅。復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識何因.何集.何生.何觸。知彼識行因.行集.行生.行觸。作諸福行。善識生。作諸不福不善行。不善識生。作無所有行。無所有識生。是為彼識行因.行集.行生.行觸。彼行欲滅無餘。則識滅。彼所乘行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行滅。復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行何因.何集.何生.何觸。知彼行無明因.無明集.無明生.無明觸。彼福行無明緣。非福行亦無明緣。非福不福行亦無明緣。是故當知。彼行無明因.無明集.無明生.無明觸。彼無明永滅無餘。則行滅。彼所乘無明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無明滅。

佛告比丘。於意云何。若不樂無明而生明。復緣彼無明作福行.非福行.無所有行不。比丘白佛。不也。世尊。所以者何。多聞聖弟子不樂無明而生明。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如是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佛言。善哉。善哉。比丘。我亦如是說。汝亦知此。於彼彼法起。彼彼法生。彼彼法滅。彼彼法滅止.清涼.息沒。若多聞聖弟子無明離欲而生明。身分齊受所覺。身分齊受所覺時如實知。若壽分齊受所覺。壽分齊受所覺時如實知。身壞時壽命欲盡。於此諸受一切所覺滅盡無餘。譬如力士取新熟瓦器。乘熱置地。須臾散壞。熱勢悉滅。如是。比丘。無明離欲而生明。身分齊受所覺如實知。壽分齊受所覺如實知。身壞命終。一切受所覺悉滅無餘。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67 夜摩天 山樹具足地處

正法念處經卷第四十 觀天品之十九(夜摩天之五) 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

夜摩天 山樹具足地處

又彼比丘。知業果報。觀夜摩天所有地處。彼見聞知彼夜摩天復有地處。彼處名為山樹具足。眾生何業生彼地處。彼見聞知。謂若有人修行善業。直心正心。隨順法行。不壞威儀不缺威儀。遠惡知識。常生善心。微塵等惡。見則深畏。正見不邪。常正見行。常一切時信業果報。心意正直。身行善業口意善業。護三種戒。所謂不殺不盜不淫。不殺不盜如前所說。不邪行者。若於晝中見婦女像。心不生念。白日見已。夜不生念。心生知足。於晝行時善攝其心。以知足繩繫縛諸根。念身而行。善護其心。常樂觀察諸界入陰。不樂多語。不於非時入他舍內。不行惡肆。於一切處非時不行。不近惡狗。不常入村不常入城。若四出巷不樂常見。親舊知識心不常念。常勤修行智之境界。常正觀察。恒常正念。敬重尊長常近奉侍。彼善行人如是持戒。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夜摩天中。山樹具足地處之中。於彼生已受無量樂。如印相似。無量種樂。皆悉具得。

有二妙山圍遶彼地。於彼山中有四樹林。一名膩青影。二名無量負。三名一切上。四名清淨負。膩青影林。青色妙寶。青色之樹。金銀為葉。皆悉具足。端嚴勝妙不可譬喻。林中殿舍出青光影。遠去遍滿五百由旬。色如青雲。彼後三林。無量負林。一切上林。清淨負林。一一皆有無量種樹。無量種色。無量種形。無量種相。無量種葉。無量種鳥近於彼林。於彼林中。有如是等無量種樹。復有其餘種種諸樹。所謂多有金樹銀葉。復有銀樹毘琉璃葉。有珊瑚樹白銀為葉。有雜寶樹雜寶為葉。為樹雜故。其影亦雜。其枝普覆。地分處處皆悉有水。彼彼地處極為嚴好。蜂眾莊嚴。有妙音聲。多有天鳥莊嚴地處。彼第二林嚴好如是。又第三林。多有無量流水河池。其河多有無量諸鳥。種種音聲。所謂孔雀俱耆羅等。音聲可愛。住可愛處。又第四林。多有種種雜色寶樹。園林池水種種蓮花。林影光明。彼諸樹林。一切皆如雲母琉璃。若天入中。皆見自身猶如雲母琉璃之色。

又彼處山有異勢力。若天欲退死時將至。隨業去處一切皆見。彼既見已。厭離於有。不放逸行。以見自身異生處故。彼福天子。於彼如是功德地生。以無量種善業力故。爾時得生彼處天子。生在山中。山名伽那。如是天子初生之時。行放逸行。既見退已生惡處故。始生天子不放逸行。如是攝心。未經久時。更著境界五欲之樂。在於園林蓮花池中極可愛處。五欲功德皆悉具足。五樂音聲多有無量。諸天女眾之所圍遶。有無量種無量分別無量諸念。彼山林中如前所說。以彼天子前善業故。如是種種受五欲樂。

彼既如是受欲樂已。善業力故。於彼山中。則見五種希有色相。何等為五。謂何生處而來生此。見彼來處。乘何業因而來生此。見彼業因。於何時退。見彼退時。見其退已於何處生。見彼處生。生彼處已成就苦樂。見彼苦樂。於他身事亦如是見。彼天眾生復見異時。或見百劫。或見億劫自身之事。作如是知。我曾於此天中而生。雖知生數。不知時數。何以故。以智少故。不能思量彼山勢力。善業勢力故如是見。

然彼天子。見無量種希有事已。畏生死過厭離善業。況非福業而不厭離。亦離雜業。以其皆有苦惱過故。以彼雜有多過惡故。如是見已。見彼山中希有事已。於有生死過惡之處。怖畏厭離。於一切時。增長無量種種衰惱。見梁繩已。則於餘樂心離不樂。所謂樂者。天中欲愛觸味色香。如是既見觸味色香。如見毒飯。不以為樂。彼既如是見無量種天境界樂。憎惡不樂。彼既如是厭離欲已向餘天說。令作利益安樂之事。彼天如是。則善修行身口意等。而行善業。

所謂法師。若能為他說正法者。於彼放逸諸眾生等。具足佛語而為說法。畏放逸行放逸眾生。入於無量境界惡處。為彼眾生說五種畏。所謂五者。生畏老畏。病畏死畏。自業畏等。此諸眾生。如是作業故。如是得愛樂境界怖畏離別。此等諸畏若能示他。非為貪物。非諂曲心。亦非希望供養因緣。而能為他正說佛法。復有為他雜說佛法。如已所聞譬喻相應。畏自少聞少讀佛語。推時在後異因譬喻從他聞來。自思量說內心貪多種種雜語。推時在後如是說法。如是因緣作生死畏。彼於山中。見有諸業於如是等一切法中。

復有勝者。謂為父母尊者說法。復有為於病者說法。為邪見者令生正見而為說法。為欲死者而說佛法。若見生死無因無緣自然有者。是則為之說因緣法。若於生來未聞法者。為之說法。若行曠野。若於海中大船行者。放逸行者。若諸國王。若王大臣。若諸年少。行欲放逸種種慢等。令得離故而為說法。若勇健者能多殺害。若多殺生放逸行者。為說罪過遮彼殺生。若樂諍鬪望生天故。欲取鬪死顛倒見者。為之說法遮令不作。若常獵者。為之說法令得捨離。若諸婦女妬嫉之者。為之說法遮其妬嫉。此如是等十二種人。若有能為說法之者。彼人如是真實說法。身壞命終。生夜摩天山樹具足地處之中。既生彼已。則於彼處山壁等中。見生死業。見已。則於一切生死。生厭離心。

若不為他如是說法。而生彼者。一切作業皆悉不見。則於後時受諸欲樂。遊行嬉戲。五欲功德種種具足。在彼地處。聞歌音聲眾鳥聲音。種種異異色香具足。蓮華池中。有無量蜂百千音聲。諸雜音聲。既於彼處受諸樂已。復向山中山上平處。在中受樂。第一端正種種功德具足天女。詠天歌音甚可愛樂。色味香等皆悉具足。生大歡喜。復飲天酒。既飲酒已。轉復增長放逸之樂。久行放逸受諸樂已。復向彼山。名遊戲林。普毘琉璃以為枸欄。莊嚴堂舍如火洋金。而為莊嚴種種七寶莊嚴之處。到彼處已。普於其處多饒眾鳥第一端嚴。既到彼處。五欲功德。遊戲受樂。未知厭足。心常希望。不可厭足。如火得薪為風所吹。染愛凡夫未知厭足亦復如是。何以故。愚癡凡夫。於無始來如是流轉。為愛所誑。自境界中。根不知足。從本已來未曾知足。

166 云何思所成地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六第十七 本地分中思所成地第十一之一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云何思所成地

云何思所成地。當知略說由三種相。一由自性清淨故。二由思擇所知故。三由思擇諸法故。

云何自性清淨。謂九種相應知。一者謂如有一。獨處空閑。審諦思惟。如其所聞如所究達諸法道理。二者遠離一切不思議處。審諦思惟所應思處。三者能善了知默說大說。四者凡所思惟唯依於義不依於文。五者於法少分唯生信解。於法少分以慧觀察。六者堅固思惟。七者安住思惟。八者相續思惟。九者於所思惟能善究竟。終無中路厭怖退屈。由此九相。名為清淨善淨思惟。

云何思擇所知。謂善思擇所觀察義。何等名為所觀察義。謂於有法了知有相。於非有法了知無相。如是名為所觀察義。(中略)

云何思擇諸法。此復二種應知。一思擇素呾纜義。二思擇伽他義。思擇素呾纜義。如攝事分及菩薩藏教授中當廣說。思擇伽他義。復有三種。一者建立勝義伽他。二者建立意趣義伽他。三者建立體義伽他。

建立勝義伽他者。如經言

都無有宰主  及作者受者   諸法亦無用  而用轉非無

唯十二有支  蘊處界流轉   審思此一切  眾生不可得

於內及於外  是一切皆空   其能修空者  亦常無所有

我我定非有  由顛倒妄計   有情我皆無  唯有因法有 (中略)

此中依止補特伽羅無我勝義。宣說如是勝義伽他。為欲對治增益損減二邊執故。於所攝受說為宰主。於諸業用說為作者。於諸果報說為受者。如是半頌。遮遣別義所分別我。諸法亦無用者。遮遣即法所分別我。由此遠離增益邊執。而用轉非無者。顯法有性。由此遠離損減邊執。用有三種。一宰主用。二作者用。三受者用。因此用故。假立宰主作者受者。(中略)

次當建立意趣義伽他。如經言。一時。索訶世界主大梵天王。往世尊所。頂禮佛足退坐一面。以妙伽他而讚請曰

於學到究竟  善斷諸疑網   今請學所學  修學為我說

大仙應善聽  學略有三種   增上戒心慧  於彼當修學

應圓滿六支  四樂住成就   於四各四行  智慧常清淨

初善住根本  次樂心寂靜   後聖見惡見  相應不相應

先淨樂靜慮  及於諦善巧   即於諸諦中  應生遠增長 (中略)

今此頌中。如其次第顯示成辦三學方便。應圓滿六支者。應依增上戒學方便修學。何等六支。一安住淨尸羅。二守護別解脫律儀。三軌則圓滿。四所行圓滿。五於諸小罪見大怖畏。六受學學處。如是六支顯示四種尸羅清淨。安住淨尸羅者。是所依根本。守護別解脫律儀者。顯示出離尸羅清淨。為求解脫而出離故。軌則所行俱圓滿者。此二顯示無所譏毀尸羅清淨。於諸小罪見大怖畏者。顯無穿缺尸羅清淨。受學學處者。顯無顛倒尸羅清淨。如是六支極圓滿故。增上戒學與餘方便作所依止。四樂住成就者。顯示增上心學方便。四種靜慮名四心住。現法樂住故名為樂。於四各四行。智慧常清淨者。依增上慧學說。謂於苦集滅道四聖諦中。一一皆有四行。即無常等。增上慧學由此淨智之所顯故。

初善住根本。次樂心寂靜。後聖見惡見。相應不相應者。此頌顯示增上三學次第生起。根本者謂增上戒。由後二種是此初學所流類故。既具尸羅。由無悔等次第修習。能得第二心樂靜定。心得定者見如實故。能得第三成就聖見遠離惡見。

先淨樂靜慮。及於諦善巧。即於諸諦中。應生遠增長者。此頌顯示三學次第清淨差別。先淨者是初學。樂靜慮者是第二學。於諦善巧者是第三學。又於如是諦善巧中。應生者謂道諦。應生起故。應遠者謂苦集諦。應遠離故。應增長者謂滅諦。軟中上品煩惱次第。數數漸斷。增長滅故。(卷第十六。下略)

今當建立體義伽他。如頌言(卷第十七)

於身語意諸所有  一切世間惡莫作  由念正知離諸欲  勿親能引無義苦 (中略)

云何由念正知遠離諸欲。謂斷事欲及斷煩惱欲故。云何斷事欲。謂如有一於如來所證正法毘柰耶中。得清淨信。了知居家迫迮猶如牢獄思求出離。廣說乃至。由正信心捨離家法。趣入非家。然於欲貪猶未永離。如是名為斷除事欲。云何斷煩惱欲。謂彼既出家已。為令欲貪無餘斷故。往趣曠野山林。安居邊際臥具。或住阿練若處。乃至或在空閑靜室。於諸事欲所起一切煩惱欲攝妄分別貪。為對治故。修四念住。或復還出依近聚落村邑而住。善護其身。善守諸根。善住正念而入聚落。或復村邑遊行旋反。去來進止。恒住正知。為解睡眠及諸勞倦。彼即於是四念住中。善安正念為依止故。為欲永斷欲貪隨眠。修習對治。又即以彼正知而住。為依止故。遠離諸蓋。身心調暢。有所堪能。熾然方便。修斷寂靜。彼由如是念及正知為依止故。便能證得煩惱欲斷。遠離諸欲。乃至於初靜慮具足而住。如是能於受用欲樂行邊。劣鄙穢性諸異生法。若斷若知。

何等名為引無義苦。謂如有一。若諸沙門或婆羅門。行自苦行。於現法中。以種種苦自逼自切。周遍燒惱。自謂我今由現法苦所逼惱故。解脫當苦。雖求是事而自煎逼。彼於此事終不能得。然更招集大損惱事。如是名為引無義苦。諸聖弟子能於如是受用自苦行邊。能引非聖無義苦法。善了知已。遠而避之。不親不近。亦不承事。(卷第十七。下略)

註: 建立意趣義伽他。卷第十六和卷第十七。建立體義伽他。從卷第十七至卷第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