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 正修行者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一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 第三瑜伽處之二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正修行者

當如此中。由隨順教有眾多故。毘鉢舍那亦有眾多。毘鉢舍那有眾多故。令奢摩他亦有眾多。又復即此毘鉢舍那。由所知境無邊際故。當知其量亦無邊際。謂由三門及六種事。一一無邊品類差別。悟入道理。

正修行者。如如毘鉢舍那串習清淨增上力故。增長廣大。如是如是能生身心所有輕安。奢摩他品當知亦得增長廣大。如如身心獲得輕安。如是如是於其所緣心一境性。轉得增長。如如於緣心一境性轉復增長。如是如是轉復獲得身心輕安。心一境性。身心輕安。如是二法展轉相依展轉相屬。身心輕安。心一境性。如是二法若得轉依。方乃究竟。得轉依故。於所知事。現量智生。

問。齊何當言究竟獲得不淨觀耶。乃至齊何當言究竟獲得阿那波那念耶。答。以要言之。修觀行者。於不淨觀正加行中。親近修習。多修習故。若行若住。雖有種種境界現前。雖復觀察所有眾相。而住自性。不由加行。多分不淨行相顯現。非諸淨相。由於不淨善修習故。於能隨順貪欲纏處法。心不趣入。心不愛樂。心不信解。安住於捨。深生厭逆。當於爾時修觀行者。應自了知。我今已得不淨觀。我今已得所修果。齊此名為於不淨觀已得究竟。與此相違。當知名為未得究竟。

如不淨觀如是。慈愍。緣性緣起。界差別。阿那波那念。當知亦爾。於中差別者。謂多分慈心行相顯現。非瞋恚相。於能隨順瞋恚纏處法。心不趣入。乃至廣說。多分無常苦空無我行相顯現。非彼常樂身見俱行愚癡行相。於能隨順愚癡纏處法。心不趣入。乃至廣說。多分種種界性。非一界性身聚差別相想顯現。非身聚想。於能隨順憍慢纏處法。心不趣入。乃至廣說。多分內寂靜想奢摩他想顯現。非戲論想。於能隨順尋思纏處法。心不趣入。乃至廣說。

問。齊何當言奢摩他毘鉢舍那。二種和合平等俱轉。由此說名雙運轉道。答。若有獲得九相心住中第九相心住。謂三摩呬多。彼用如是圓滿三摩地為所依止。於法觀中修增上慧。彼於爾時由法觀故。任運轉道。無功用轉。不由加行。毘鉢舍那清淨鮮白。隨奢摩他調柔攝受。如奢摩他道攝受而轉。齊此名為奢摩他毘鉢舍那。二種和合平等俱轉。由此名為奢摩他毘鉢舍那雙運轉道中。嗢柁南曰

相尋思伺察  隨行有三門   義事相品時  理六事差別

初相應加行  次串習無緩   無顛倒應時  解了無厭足

不棄捨善軛  最後正加行   是九應當知  有二品差別

知自性因緣  見彼諸過患   正修習對治  令障得清淨

154 云何正法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五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 初瑜伽處出離地品第三之四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云何正法

云何名為聞思正法。謂正法者。若佛世尊。若佛弟子。正士正至正善丈夫。宣說開顯。分別照了。此復云何。所謂契經應頌記別。廣說如前十二分教。是名正法。

云何契經。謂薄伽梵於彼彼方所。為彼彼所化有情。依彼彼所化諸行差別。宣說無量蘊相應語。處相應語。緣起相應語。食相應語。諦相應語。界相應語。聲聞乘相應語。獨覺乘相應語。如來乘相應語。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等相應語。不淨息念諸學證淨等相應語。結集如來正法藏者。攝聚如是種種聖語。為令聖教久住世故。以諸美妙名句文身。如其所應次第安布次第結集。謂能貫穿縫綴種種。能引義利能引梵行真善妙義。是名契經。

云何應頌。謂於中間或於最後宣說伽他。或復宣說未了義經。是名應頌。云何記別。謂於是中記別弟子命過已後當生等事。或復宣說已了義經。是名記別。云何諷頌。謂非直說。是結句說。或作二句或作三句或作四句或作五句或作六句等。是名諷頌。云何自說。謂於是中不顯能請補特伽羅名字種性。為令當來正法久住聖教久住。不請而說。是名自說。云何因緣。謂於是中顯示能請補特伽羅名字種性。因請而說。及諸所有毘奈耶相應有因有緣別解脫經。是名因緣。云何譬喻。謂於是中有譬喻說。由譬喻故本義明淨。是名譬喻。云何本事。謂諸所有宿世相應事義言教。是名本事。云何本生。謂於是中宣說世尊在過去世彼彼方分。若死若生。行菩薩行。行難行行。是名本生。云何方廣。謂於是中廣說一切諸菩薩道。為令修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十力無畏無障智等一切功德。是名方廣。云何希法。謂於是中宣說諸佛。諸佛弟子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勞策男勞策女。近事男近事女等。若共不共。勝於其餘勝諸世間同意所許。甚奇希有最勝功德。是名希法。云何論議。所謂一切摩怛理迦。阿毘達磨。研究甚深素怛纜義。宣暢一切契經宗要。是名論議。

如是所說十二分教。三藏所攝。謂或有素怛纜藏攝。或有毘奈耶藏攝。或有阿毘達磨藏攝。當知此中若說契經應頌。記別諷頌。自說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是名素怛纜藏。若說因緣是名毘奈耶藏。若說論議是名阿毘達磨藏。是故如是十二分教。三藏所攝。

如是一切正士正至正善丈夫。共所宣說。故名正法。聽聞此故。名聞正法。此復云何。謂如有一或受持素怛纜。或受持毘奈耶。或受持阿毘達磨。或受持素怛纜及毘奈耶。或受持素怛纜及阿毘達磨。或受持毘奈耶及阿毘達磨。或具受持素怛纜毘奈耶阿毘達磨。如是一切名聞正法。此聞正法復有二種。一聞其文。二聞其義。

云何思正法。謂如有一。即如所聞所信正法。獨處空閑。遠離六種不應思處。謂思議我。思議有情。思議世間。思議有情業。思議果異熟。思議靜慮者靜慮境界。思議諸佛諸佛境界。但正思惟所有諸法自相共相。(下略)

153 末法時生 諸聲聞相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七 攝決擇分中聲聞地之一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末法時生 諸聲聞相

末法時生。諸聲聞相。云何可知。謂諸聲聞於當來世法末時生。多分愛重利養恭敬。違背妙法。諸貪恚癡及不正法並皆增盛。為慳嫉等諸隨煩惱纏擾其心。處慳家慳。利慳恭慳。譽慳法慳。無不具足。諂誑矯詐恒現在前。廣說乃至為活命故而求出家。非為涅槃。

多諸掉動。高舉輕躁。強口傲誕。懈怠失念。心不靜定。多諸迷亂。根性闇劣多諸煩惱。煩惱現行無有間斷。憂苦雖多不生厭患。樂多眾會。棄阿練若邊際臥具。來入眾中。習近村側所有臥具。便生喜樂。如是乃至喜樂談謔。喜樂諠眾。喜樂猥雜。自舉縱逸。不能善修身戒心慧。

於佛世尊所說。甚深與空相應隨順緣性緣起緣生所有經典。並皆棄捨。於世聰慧所造諷誦綺飾言辭。絢藻文章隨順世典。恭敬受持深生歡喜。於似正法非正法中妄生法想。於正法中起非法想。又即於彼愛樂顯現宣說開示。誹謗正法及毘奈耶。於說正法及毘奈耶補特伽羅生怨家想。多犯尸羅習諸惡法。內實腐敗外現賢善。廣說乃至實非梵行自稱梵行。

無餘有餘二篇重罪。尚起故思。現行毀犯。何況中輕。既毀犯已。多不如法發露對治。或為他知而行發露。非實意樂。故欲結好諸親友家及施食家。於諸在家所為所作。能引無義。多事業中好善營造。於諸在家白衣者所。多起親愛尊重恭敬愍念之心。非於同法修梵行所多喜安住。詐現相等起邪命法。展轉互起謀略之心。好為種種鬪訟違諍。多樂蓄積家產資具。假存法式以之為勝。

凡所度人出家受戒。一切皆以有染污心為充供事。然作是言。我今但為憐愍因緣。度其出家受具足戒。所畜共住近住弟子。恒常供侍隨心轉者。彼雖慢緩而深愛念悅意攝受。餘不爾者雖不慢緩。亦不愛念悅意攝受。

若見苾芻多諸親屬。廣招利養衣服等物。則便尊重恭敬供養。若見苾芻闕乏親屬。雖少欲等功德具足。仍生輕蔑而不採錄。食用僧祇及別人物。都無悔愧。好攝犯戒。樂結朋黨。悔情微劣或復太過。凡所聽受皆為聲譽讚誦因緣。或復多為利養恭敬。都不自為調伏身心。如是等類諸雜染法。皆悉成就。

法末時者。所謂大師般涅槃後。聖教沒時。爾時。如是聲聞弟子。身壞命終多墮惡趣。生那落迦。

152 云何菩薩行處 親近處 及安樂處

妙法蓮華經卷第五 安樂行品第十四 後秦龜茲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云何菩薩行處 親近處 及安樂處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是諸菩薩甚為難有。敬順佛故發大誓願。於後惡世護持讀說是法華經。世尊。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云何能說是經。佛告文殊師利。若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欲說是經。當安住四法。

一者安住菩薩行處及親近處。能為眾生演說是經。文殊師利。云何名菩薩摩訶薩行處。若菩薩摩訶薩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又復於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處。

云何名菩薩摩訶薩親近處。菩薩摩訶薩。不親近國王王子大臣官長。不親近諸外道梵志尼揵子等。及造世俗文筆。讚詠外書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亦不親近諸有兇戲。相扠相撲及那羅等種種變現之戲。又不親近旃陀羅。及畜猪羊鷄狗。畋獵漁捕諸惡律儀。如是人等或時來者。則為說法無所希望。又不親近求聲聞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亦不問訊。若於房中。若經行處。若在講堂中。不共住止。或時來者。隨宜說法無所希求。文殊師利。又菩薩摩訶薩。不應於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為說法。亦不樂見。若入他家。不與小女處女寡女等共語。亦復不近五種不男之人。以為親厚。不獨入他家。若有因緣須獨入時。但一心念佛。若為女人說法。不露齒笑。不現胸臆。乃至為法猶不親厚。況復餘事。不樂畜年少弟子沙彌小兒。亦不樂與同師。常好坐禪在於閑處。修攝其心。文殊師利。是名初親近處。

復次。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顛倒不動不退不轉。如虛空。無所有性。一切語言道斷。不生不出不起。無名無相。實無所有。無量無邊無礙無障。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故說常樂。觀如是法相。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親近處。(中略)

又文殊師利。如來滅後。於末法中欲說是經。應住安樂行。若口宣說若讀經時。不樂說人及經典過。亦不輕慢諸餘法師。不說他人好惡長短。於聲聞人亦不稱名說其過惡。亦不稱名讚歎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樂心故。諸有聽者不逆其意。有所難問。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為解說。令得一切種智。(中略)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受持讀誦斯經典者。無懷嫉妬謟誑之心。亦勿輕罵學佛道者求其長短。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聲聞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薩道者。無得惱之。令其疑悔。語其人言。汝等去道甚遠。終不能得一切種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於道懈怠故。又亦不應戲論諸法。有所諍競。當於一切眾生起大悲想。於諸如來起慈父想。於諸菩薩起大師想。於十方諸大菩薩。常應深心恭敬禮拜。於一切眾生平等說法。以順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愛法者。亦不為多說。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有成就是第三安樂行者。說是法時無能惱亂。得好同學共讀誦是經。亦得大眾而來聽受。聽已能持。持已能誦。誦已能說。說已能書。若使人書。供養經卷。恭敬尊重讚歎。(中略)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有持是法華經者。於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於非菩薩人中生大悲心。應作是念。如是之人則為大失。如來方便隨宜說法。不聞不知。不覺不問。不信不解。其人雖不問不信不解是經。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隨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訶薩。於如來滅後。有成就此第四法者。說是法時無有過失。常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羅門居士等。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虛空諸天為聽法故亦常隨侍。若在聚落城邑空閑林中。有人來欲難問者。諸天晝夜常為法故而衛護之。能令聽者皆得歡喜。所以者何。此經是一切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神力所護故。文殊師利。是法華經。於無量國中。乃至名字不可得聞。何況得見。受持讀誦。(中略)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常行忍辱  哀愍一切  乃能演說   佛所讚經

後末世時  持此經者   於家出家   及非菩薩

應生慈悲   斯等不聞  不信是經   則為大失

我得佛道  以諸方便  為說此法   令住其中

譬如強力  轉輪之王   兵戰有功   賞賜諸物

象馬車乘   嚴身之具  及諸田宅   聚落城邑

或與衣服  種種珍寶  奴婢財物   歡喜賜與

如有勇健  能為難事   王解髻中   明珠賜之

如來亦爾   為諸法王  忍辱大力  智慧寶藏

以大慈悲  如法化世  見一切人   受諸苦惱

欲求解脫  與諸魔戰   為是眾生  說種種法

以大方便   說此諸經  既知眾生  得其力已

末後乃為  說是法華  如王解髻   明珠與之

此經為尊  眾經中上   我常守護  不妄開示

今正是時   為汝等說  我滅度後  求佛道者

欲得安隱  演說斯經  應當親近   如是四法

讀是經者  常無憂惱   又無病痛  顏色鮮白

不生貧窮   卑賤醜陋  眾生樂見  如慕賢聖

天諸童子  以為給使  刀杖不加   毒不能害

若人惡罵  口則閉塞   遊行無畏  如師子王

智慧光明   如日之照  若於夢中  但見妙事

見諸如來  坐師子座  諸比丘眾   圍繞說法 (下略)

 

151 云何六種現觀相

瑜伽師地論卷第七十一 攝決擇分中聲聞地之五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云何六種現觀相

現見安立非安立諦是現觀。復次。如說六種現觀。謂思現觀。乃至究竟現觀。

問。思現觀有何相。答。若有成就思現觀者。能決定了諸行無常。一切行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住異生位已能證得如是決定。非諸沙門若婆羅門。若天魔梵及餘所能如法引奪。

問。信現觀有何相。答。若有成就信現觀者。或是異生或非異生。或於現法或於現法及後法中。終不妄稱餘是大師。餘法善說。餘僧正行。

問。戒現觀有何相。答。若有成就戒現觀者。終不復能乃至故心斷傍生命。不與而取。習欲邪行。知而妄語。飲米等酒諸放逸處。

問。現觀智諦現觀有何相。答。若有成就現觀智諦現觀者。終不復能。依諸妄見而有所作。於自所證而有疑惑。於諸生處而有貪染現行世相計為清淨。誹謗聲聞獨覺大乘。作惡趣業。何況能造害父母等諸無間業。乃至不能生第八有。

問。現觀邊智諦現觀有何相。答。若有成就現觀邊智諦現觀者。終不於彼他所詰問。而生怖畏。

問。究竟現觀有何相。答。若有成就究竟現觀者。終不復能犯於五處。亦不復能乃至故斷諸傍生命。不與而取。行非梵行習婬欲法。知而妄語。蓄積財寶諸妙欲具而受用之。亦不怖畏不可記事。亦不妄計所有苦樂。自作他作自他俱作。非自非他為因而生。

如是等類當知是名諸現觀相。

問。思現觀何自性。答。上品思所成慧為自性。或此俱行菩提分法為自性。問。信現觀何自性。答。緣三寶境。上品世間出世間清淨信為自性。或此俱行菩提分法為自性。問。戒現觀何自性。答。聖所愛身語業為自性。或此俱行菩提分法為自性。問。現觀智諦現觀何自性。答。緣非安立諦境慧為自性。或此俱行菩提分法為自性。問。現觀邊智諦現觀何自性。答。緣安立諦境慧為自性。或此俱行菩提分法為自性。問。究竟現觀何自性。答。盡.無生智等為自性。或此俱行菩提分法為自性。(中略)

問。若現觀智諦現觀。離眾相故名無分別。云何依有尋有伺依可得。答。由彼思惟尋伺等全分靜慮真如。而入於定。是故雖依有尋有伺靜慮可得。然是離相無有分別。(中略)

問。此諸現觀能為煩惱斷對治者。為生已作斷對治耶。為未生耶。答。此非未生。雖言生已。而非後時。當知煩惱斷時對治生時。平等平等。即於爾時假施設說。對治生已諸煩惱斷。(中略)

問。思現觀當言作何業。乃至究竟現觀當言作何業。答。思現觀當言能生正行所攝清淨品善法為業。能生無罪歡喜為業。能轉一切所疑為業。能趣入修功德為業。能引所餘現觀為業。能往一切善趣為業。信現觀由意樂故。於三寶中能生不動勝解為業。正行清淨為業。一分能往善趣為業。戒現觀解脫惡趣眾苦為業。現觀智諦現觀。能得一切沙門果為業。能引發一切功德清淨為業。能引所餘現觀為業。能於善趣助感光淨果及異熟為業。現觀邊智諦現觀。能於一切安立諦中。問答善巧為業。速疾通慧為業。能引此後現觀為業。究竟現觀。能引第一現法樂住為業。解脫一切生死大苦為業。住持最後身為業。

問。思現觀有幾種。乃至究竟現觀有幾種。答。思現觀當知有無量種。謂契經思。應誦思。記別思。乃至方廣.未曾有法.論議思。苦思.集.滅.道思。真如實際法界思。蘊界處等思。聲聞乘等思。大乘思。如是等類當知差別有無量思。信現觀亦無量種。謂正憶念過去無量三藐三佛陀及彼法彼僧。如於過去。未來現在亦爾。又正憶念此世界中及餘十方無量世界。所有如來及彼法彼僧。隨正憶念有爾所量。亦有爾所信現觀體品數差別。戒現觀亦無量種。謂隨遠離十種不善性罪業道差別多種。又隨相續亦有多種。謂預流身乃至阿羅漢身。獨覺菩薩如來身等無量差別。現觀智諦現觀亦無量種。謂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等菩提分法無量差別。如現觀智諦現觀。當知現觀邊智諦現觀。究竟現觀亦爾。(中略)

問。思現觀何因何果。如是乃至究竟現觀何因何果。答。思現觀以佛出世。親近善士。聽聞正法。相續成熟。如理作意為因。以所作業為果。如思現觀。一切現觀當知亦爾。此中差別者。信現觀亦以餘現觀為因。戒現觀亦爾。現觀智諦現觀亦以思現觀為因。亦以順決擇分善根為因。亦以自種姓為因。現觀邊智諦現觀亦以現觀智諦現觀為因。究竟現觀亦爾。

150 云何諦 云何諦現觀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五 攝決擇分中五識身相應地意地之五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云何諦 云何諦現觀

問。諦義云何。答。如所說相不捨離義。由觀此故。到清淨究竟義是諦義。問。苦諦義云何。答。煩惱所生行義。問。集諦義云何。答。能生苦諦義。問。滅諦義云何。答。彼俱寂靜義。問。道諦義云何。答。能成三諦義。

問。如是四聖諦為世俗諦攝。為勝義諦攝。答。勝義諦攝。何以故。於順苦樂不苦不樂諸行中。由自相差別故建立世俗諦。由彼共相一味苦故。當知建立勝義諦。

問。何緣故說徧知苦諦。永斷集諦。觸證滅諦。修習道諦。答。由彼苦諦是四顛倒所依處故。為除顛倒。故徧知苦。既徧知苦即徧知集。由彼集諦。苦諦攝故。雖徧知苦。仍為集諦之所隨逐。故須更說永斷集諦。言觸證者。是現見義。由於滅諦現前見故。不生怖畏。愛樂攝受。是故次說觸證滅諦。若勤修道乃能成辦所說三義。是故後說修習道諦。

問。諦現觀有幾種。此復何相。答。決定義是現觀義。此則於諸諦中決定智慧。及彼因.彼相應.彼共有法為體。是名現觀相。此復六種應知。如有尋有伺地說。

此中云何名初現觀。謂於諸諦。決定思惟。云何名為第二現觀。謂三寶所三種淨信。由於寶義已決定故。及聞所成決定智慧。云何名為第三現觀。謂聖所愛戒。於惡趣業。已得決定不作.律儀故。

云何名為第四現觀。謂於加行道中。先集資糧極圓滿故。又善方便磨瑩心故。從世間順決擇分邊際。善根無間。有初內遣有情假法緣心生。能除軟品見道所斷煩惱麁重。從此無間。第二內遣諸法假法緣心生。能除中品見道所斷煩惱麁重。從此無間。第三徧遣一切有情諸法假法緣心生。能除一切見道所斷煩惱麁重。

又此現觀即是見道。亦名雙運道。此中雖有毘鉢舍那品三心及奢摩他品三心。然由雙運合立三心。以於一剎那中。止觀俱可得故。當知此諸心唯緣非安立諦境。又前二心。法智相應。第三心類智相應。又即由此心勢力故。於苦等安立諦中。有第二現觀位清淨無礙苦等智生。當知依此智故。苦集滅道智得成立。即前三心并止觀品。能證見斷煩惱寂滅。能得永滅一切煩惱及所依事。出世間道。是名現觀智諦現觀。

云何名為現觀邊智諦現觀。謂此現觀後所得智。名現觀邊智。當知此智。第三心無間從見道起。方現在前。緣先世智曾所觀察下上二地。及二增上安立諦境。似法類智。世俗智攝。通世出世。是出世間智後所得。如其次第。於一一諦二種智生。謂忍可欲樂智及現觀決定智。如是依前現觀起已。於下上諸諦中二二智生。是名現觀邊智諦現觀。

此中前智遣假法緣故是無分別。後智隨逐假法緣故是有分別。又前智於依止中。能斷見斷煩惱隨眠。後智思惟所緣故。令彼所斷更不復起。又前智能進趣修道中。出世斷道。第二智能進趣世出世斷道。

無有純世間道能永害隨眠。由世間道是曾習故。相執所引故。如相執所引。如是亦不能泯伏諸相。如不能泯伏諸相。如是亦不能永害麁重。是故彼道無有永害諸隨眠義。

云何名為究竟現觀。謂由永斷修所斷故。所有盡智無生智生。或一向出世。或通世出世。於現法中一切煩惱永斷決定故。於當來世一切依事永滅決定故。名究竟現觀。何等名為出世盡智。謂若智於盡無分別。何等名為世出世盡智。謂若智於盡有分別。何等名為出世無生智。謂即此依事滅因義故。於當來世依事不生中。所有無分別智。何等名為世出世無生智。謂於當來世。依事不生中。所有有分別智。

註: 六種現觀。一思現觀。二信現觀。三戒現觀。四現觀智諦現觀。五現觀邊智諦現觀。六究竟現觀。(瑜伽師地論卷第七十一)

149 云何多聞比丘 云何明達智慧 云何黠慧廣慧

中阿含經卷第四十五 心品第十四 心經第一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云何多聞比丘 云何明達智慧 云何黠慧廣慧

(一七二) 我聞如是。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爾時。有一比丘獨安靖處宴坐思惟。心作是念。誰將世間去。誰為染著。誰起自在。彼時。比丘則於晡時從宴坐起。往詣佛所。稽首禮足。却坐一面。白曰。世尊。我今獨安靖處宴坐思惟。心作是念。誰將世間去。誰為染著。誰起自在。世尊聞已歎曰。善哉。善哉。比丘。謂有賢道而有賢觀。極妙辯才。有善思惟。誰將世間去。誰為染著。誰起自在。比丘。所問為如是耶。比丘答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比丘。心將世間去。心為染著。心起自在。比丘。彼將世間去。彼為染著。彼起自在。比丘。多聞聖弟子非心將去。非心染著。非心自在。比丘。多聞聖弟子不隨心自在。而心隨多聞聖弟子。比丘白曰。善哉。善哉。唯然。世尊。彼時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問曰。世尊。多聞比丘。說多聞比丘。世尊。云何多聞比丘。云何施設多聞比丘。世尊聞已歎曰。善哉。善哉。比丘。謂有賢道而有賢觀。極妙辯才。有善思惟。世尊。多聞比丘。說多聞比丘。世尊。云何多聞比丘。云何施設多聞比丘。比丘。所問為如是耶。比丘答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比丘。我所說甚多。謂正經.歌詠.記說.偈他.因緣.撰錄.本起.此說.生處.廣解.未曾有法及說義。比丘。若有族姓子。我所說四句偈。知義知法。趣法向法。趣順梵行。比丘。說多聞比丘無復過是。比丘。如是多聞比丘。如來如是施設多聞比丘。比丘白曰。善哉。善哉。唯然。世尊。彼時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問曰。世尊。多聞比丘明達智慧。說多聞比丘明達智慧。世尊。云何多聞比丘明達智慧。云何施設多聞比丘明達智慧。世尊聞已歎曰。善哉。善哉。比丘。謂有賢道而有賢觀。極妙辯才。有善思惟。世尊。多聞比丘明達智慧。說多聞比丘明達智慧。世尊。云何多聞比丘明達智慧。云何施設多聞比丘明達智慧。比丘。所問為如是耶。比丘答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比丘。若比丘聞此苦。復以慧。正見苦如真者。聞苦習.苦滅.苦滅道。復以慧。正見苦滅道如真者。比丘。如是多聞比丘明達智慧。如來如是施設多聞比丘明達智慧。比丘白曰。善哉。善哉。唯然。世尊。彼時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問曰。世尊。聰明比丘黠慧廣慧。說聰明比丘黠慧廣慧。世尊。云何聰明比丘黠慧廣慧。云何施設聰明比丘黠慧廣慧。世尊聞已歎曰。善哉。善哉。比丘。謂有賢道而有賢觀。極妙辯才。有善思惟。世尊。云何聰明比丘黠慧廣慧。云何施設聰明比丘黠慧廣慧。比丘。所問為如是耶。比丘答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若比丘不念自害。不念害他。亦不念俱害。比丘但念自饒益及饒益他。饒益多人。愍傷世間。為天.為人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比丘。如是聰明比丘黠慧廣慧。如是如來施設聰明比丘黠慧廣慧。比丘白曰。善哉。善哉。唯然。世尊。

彼時。比丘聞佛所說。善受善持。善誦習已。即從坐起。稽首佛足。繞三匝而還。彼時比丘聞世尊教。在遠離獨住。心無放逸。修行精勤。彼在遠離獨住。心無放逸。修行精勤已。族姓子所為。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者。唯無上梵行訖。於現法中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彼尊者知法已。乃至得阿羅訶。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48 云何名為聖者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八 攝事分中契經事行擇攝第一之四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云何名為聖者

復次。當知略有三種聖者。三見圓滿能超三苦。云何名為三種聖者。一正見具足。謂於無倒法無我忍。住異生位者。二已見聖諦。已能趣入正性離生。已入現觀。已得至果。住有學位者。三已得最後究竟第一阿羅漢果。住無學位者。

云何名為三見圓滿。一初聖者隨順無漏有漏見圓滿。二未善淨無漏見圓滿。三善清淨無漏見圓滿。此三圓滿依說三種補特伽羅。隨其次第如前應知。

云何名為超三種苦。謂初見圓滿。能超外道我見違諍所生眾苦。第二見圓滿。能超一切惡趣眾苦。第三見圓滿。能超一切後有眾苦。

此中云何名諸外道我見違諍所生眾苦。謂此正法毘奈耶外。所有世間種種異道薩迦耶見以為根本。所生一切顛倒見趣。如是一切總稱我見。謂我論者我論相應一切見趣。或一切常論者。或一分常論者。或無因論者。或邊無邊論者。或斷滅論者。或現法涅槃論者彼論相應一切見趣。或有情論者彼論相應一切見趣。謂諸邪見。撥無一切化生有情。誹謗他世。或命論者彼論相應一切見趣。謂命論者計命即身或異身等。或吉祥論者彼論相應一切見趣。謂觀參羅曆算卜筮種種邪論。妄計誦呪祠祀火等。得所愛境能生吉祥能斷無義。又計覩相為祥不祥。彼復云何。謂二十句薩迦耶見。為所依止發起妄計。前際後際六十二種諸惡見趣及起總謗。一切邪見。

云何違諍所生眾苦。謂彼展轉見欲相違。互興諍論。發起種種心憂惱苦。深愛藏苦。互勝劣苦。堅執著苦。當知此中若他所勝便生愁惱。是名初苦。若勝於他遂作方便。令自見品轉復增盛。令他見品漸更隱昧。唯我見淨非餘所見。執著邪見深起愛藏。由此因緣發生種種不正尋思。及起種種不寂靜意。損害其心。名第二苦。愛藏邪見增上力故以他量己。謂已為勝或等或劣。因自高舉凌蔑於他。是名第三互勝劣苦。彼依此故追求利養。即為追求苦之所觸。凡有所作皆為惱亂詰責他論。及為自論免脫他難。是名第四堅執著苦。如是四種名見違諍所生眾苦。

內法異生。安住上品無我勝解。當知已斷如是眾苦。所以者何。彼於當來由意樂故。於如是等諸惡見趣堪能除遣。是故若住初見圓滿能超初苦。又即依此初見圓滿。親近修習極多修習。於內諸行發生法智。於不現見發生類智。總攝為一聚。以不緣他智而入現觀。謂以無常行。或隨餘一行。彼於爾時。能隨證得第二見圓滿。及能超第二苦。彼住此已。如先所得七覺分法。親近修習極多修習。能斷如前所說四種業等雜染。能隨證得後見圓滿。超後有苦。此中第一補特伽羅。猶殘二苦。及殘現在所依身苦。第二補特伽羅。唯殘一苦及依身苦。第三補特伽羅。一切苦斷。但依身苦暫時餘在。譬如幻化。

147 云何漸次乃至能入第一有定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七 攝事分中契經事菩提分法擇攝第四之一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云何漸次乃至能入第一有定

於此多聞諸聖弟子。若彼所緣生諸見趣。若自所依令起執著。若諸所有能往一切險惡趣等諸惡欲等。廣說乃至。諸非法行不平等行以為最後。若住於彼。領受非愛險惡等果。如是一切。如實隨觀非我我所。謂於是中。決定無我。亦無我所。如是觀已。當於聖諦得現觀時。彼諸見趣隨眠根本皆永拔故。說名為斷。其餘一切畢竟不續。此聖弟子於彼見趣以為根本。所有能往險惡處等定不能作。定不能往險惡處等。是名第一往惡趣行永損害門

由是因緣。能於自內如實了知。離我等聖所餘異生。雖復有能以世間道。超度能往惡趣不善及惡趣等。獲得四種現法樂住。或得超過諸色無色寂靜解脫。然其不能究竟損害諸惡趣等後可相應。是故彼流雖極能離欲色界愛。暫時獲得勝上樂住。而復當來更還造作殺生等事。往諸惡趣。我等定當不能造作殺生等事。乃至廣說。諸非法行不平等行。我等定當能不造作。是名聖法毘柰耶中永損害門。謂能損害往惡趣行如是諸佛及佛弟子。能實徧知永損害門所有差別。

又即如是諸聖弟子。為欲超度所餘未斷。往善趣行。此聖弟子。於先所作不生喜足。於上漏盡起欣樂欲。發正願心。於彼所得諸世俗道。審觀過患。謂彼不能究竟離苦。是名第一為欲超度往善趣行發心願門。發心願已。普於一切善趣後有所生愛味。深觀過患。如險惡道心生厭離。欣慕寂靜現法涅槃。正修方便。由是進趣如先所得趣涅槃行。如是名為能進趣門。彼由修道漸次離欲。乃至能入第一有定。

若於上捨多生愛味放逸因緣。於現法中不般涅槃。但名上行不還果者。如是名為後上行門。若復於彼深觀過患。於上捨中不生愛味。彼於現法能證涅槃。依有餘依般涅槃說。如是名為般涅槃門。由是門故。如實了知自般涅槃。超度一切往善趣行。於他超度亦正徧知。所謂諸佛及佛弟子。此中初一永損害門。當知超度往惡趣行。後發心願進趣上行涅槃四門。當知超度往善趣行。

復次。諸聖弟子已見諦跡未離欲者。應知略有二種雜染。謂欲雜染。後有雜染。於此二種。諸聖弟子應勤加行淨修其心。諸聖弟子為欲斷除欲雜染故。勤方便時漸依三行。謂趣無動行。趣無所有處行。證入無動無所有非想非非想處定。此由斷對治故。及遠分對治故。超度欲雜染。

或為斷除後有雜染勤方便時。已離欲界愛。未離色界愛。謂我所何當不有。我何當不有。我當不有。我所當不有。若今所有。若昔所有。如是一切我皆棄捨。彼正修習能斷後有所有差別對治道已。離色界愛。乃至能入非想非非想處定。若現法中。於其上捨多生愛味不般涅槃。彼於現法不全解脫一切所有後有雜染。若於上捨不生愛味。彼現法中能般涅槃。能全解脫所有一切後有雜染。

當知此中若為對治欲雜染故。修對治道。漸次乃至能入第一有定。若為對治後有雜染。修對治道。漸次乃至能入第一有定。如是二種名共解脫。由諸聖者非聖異生皆可容有。是故此解脫不名聖解脫。若於一切乃至有頂薩迦耶苦。如實知已。超度有頂。於現法中永斷一切所有雜染。如是解脫唯諸聖者方能獲得。故此解脫名聖解脫。如是一切總有五處。一趣無動行。二趣無所有處行。三趣非想非非想處行。四現法涅槃。五聖解脫。

復有三種諸欲過患。一者諸欲能為順樂受境界所生貪欲因緣。二者諸欲能為順苦受境界所生瞋恚因緣。三者諸欲能為順不苦不樂受境界所生無明憤發因緣。又此諸欲當於三處應觀過患。一自性故。二所緣故。三助伴故。自性故者。謂虛妄分別所生貪愛。所緣故者。謂若內若外五種色境。助伴故者。謂非理作意相應倒想。

又離上欲勝方便心。說名廣大。何以故。由彼上地轉上轉勝故修彼心。說名廣大。若能厭離下地世間。當知定以無常等行。厭壞制伏。於其上地所應得處。當知亦以暫時方便起寂靜想。住持其心。又我已得於是處所。具足安住生信解者。當知彼於加行道中修習淨信。於是處所生淨信心。由此淨信增上力故。修習精進念定慧等。從初靜慮漸次乃至識無邊處諸無動定。皆能證入。又由其慧起是勝解。謂我已能入如是定。此即能感識無動處所有生果。若現法中不般涅槃。或不進求往於上地。彼於當來決定應往此無動處。

又由三緣於是諸地。當知建立為無動處。謂外欲等散動斷故。立初靜慮為無動處。尋伺喜樂色界地中諸動斷故。立第四靜慮為無動處。有色有對種種別異想動斷故。立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為無動處。第二第三靜慮中後後所有諸動斷故。當知亦得名無動處。識無邊處由空無邊處外門緣動。得遠離故。當知建立為無動處。以要言之。緣所有定。無動搖故。皆名無動。此定邊際極至識無邊處。是故當知。乃至此處建立無動。即此一切。緣所有定。皆名有上想定。從此已上緣無所有定。當知名為無上想定。從此已上。復名非想非非想處定。

故由三分宣說三行。由三種門。諸聖弟子厭壞欲等。既厭壞已。漸次能入乃至識無邊處定。是故建立能趣三種無動處行。又若色想若無動想。於諸下地深厭壞已。能入無所有處定。是名第一能趣無所有處行。

又即此處是無漏道修習邊際。此無漏道復有二種。一者有上。二者無上。如有想定其有上者。無常行俱。其無上者。無我行俱。由有上行。於其下地。深厭壞已。入此處定。由無上行。於下於上。一切法中思惟無我。能入無漏無所有處定。此無上行當知名為第二趣行。

此第二趣行。復由二行有差別故。建立二種。云何二行。謂能依所依智差別故。此中能依無我智者。謂諸所有若有情界若我己身。於中都無我所屬處謂地方域。我所屬者謂諸有情。我所屬事謂或父或母或伴或主如是等類。如彼於我非所屬處。非所屬者。非所屬事。如是我亦於彼非所屬處。非所屬者。非所屬事。此中所依無我智者。謂諸世間空。無有常及我我所。此中都無常我我所真實可得。唯有諸法。如是世間既悉是空。當復有誰有所屬處。有所屬者。有所屬事。是故當知前無我智是其能依。後無我智是其所依。

非想非非想處無無漏道。唯由厭壞無所有處想故。能入此處定。於中唯有此一趣行。

又於此中我所何當不有者。謂由生等苦故說我有苦。我何當不有者。謂即以生等苦為我。發生如是樂欲心已。正勤加行。正加行已。獲得前後所有差別。由是因緣復得決定。謂我當不有。我所當不有。若今所有者。謂今現法造作增長所有新業。若昔所有者謂諸故業。彼於此一切所有異熟果皆不願求。一切棄捨。無顧戀故。

 

146 內空外空內外空 心不移動成就遊

中阿含經卷第四十九 雙品第十五 大空經第五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內空外空內外空 心不移動成就遊

(一九一) 我聞如是。一時。佛遊釋中迦維羅衛。在尼拘類園。爾時。世尊過夜平旦。著衣持鉢。入迦維羅衛而行乞食。食訖中後。往詣加羅差摩釋精舍。爾時。加羅差摩釋精舍敷眾多床座。眾多比丘於中住止。彼時。世尊從加羅差摩釋精舍出。往詣加羅釋精舍。爾時。尊者阿難與眾多比丘在加羅釋精舍中集作衣業。尊者阿難遙見佛來。見已出迎。取佛衣鉢。還敷床座。汲水洗足。佛洗足已。於加羅釋精舍坐尊者阿難所敷之座。告曰。阿難。加羅差摩釋精舍敷眾多床座。眾多比丘於中住止。尊者阿難白曰。唯然。世尊。加羅差摩釋精舍敷眾多床座。眾多比丘於中住止。所以者何。我今作衣業。

時。世尊復告阿難曰。比丘不可欲嘩說.樂於嘩說.合會嘩說。欲眾.樂眾.合會於眾。不欲離眾.不樂獨住遠離之處。若有比丘欲嘩說.樂於嘩說.合會嘩說。欲眾.樂眾.合會於眾。不欲離眾.不樂獨住遠離處者。謂有樂.聖樂.無欲之樂。離樂.息樂.正覺之樂。無食之樂.非生死樂。若得如是樂。易不難得者。終無是處。阿難。若有比丘不欲嘩說.不樂嘩說.不合會嘩說。不欲於眾.不樂於眾.不合會眾。欲離於眾.常樂獨住遠離處者。謂有樂.聖樂.無欲之樂。離樂.息樂.正覺之樂。無食之樂.非生死樂。若得如是樂。易不難得者。必有是處。

阿難。比丘不可欲嘩說.樂於嘩說.合會嘩說。欲眾.樂眾.合會於眾。不欲離眾.不樂獨住遠離之處。若有比丘欲嘩說.樂於嘩說.合會嘩說。欲眾.樂眾.合會於眾。不欲離眾.不樂獨住遠離處者。得時愛樂心解脫。及不時不移動心解脫者。終無是處。阿難。若有比丘不欲嘩說.不樂嘩說.不合會嘩說。不欲於眾.不樂於眾.不合會眾。欲離於眾.常樂獨住遠離處者。得時愛樂心解脫。及不時不移動心解脫者。必有是處。

所以者何。我不見有一色令我欲樂。彼色敗壞變易異時。生愁慼啼哭.憂苦懊惱。以是故。我此異住處正覺盡覺。謂度一切色想行於外空。阿難。我行此住處已生歡悅。我此歡悅。一切身覺正念正智。生喜.生止.生樂.生定。如我此定。一切身覺正念正智。阿難。或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私共來詣我。我便為彼行如是如是心遠離.樂無欲。我亦復為彼說法。勸助於彼。

阿難。若比丘欲多行空者。彼比丘當持內心住止令一定。彼持內心住止。令一定已。當念內空。阿難。若比丘作如是說。我不持內心住止。不令一定。念內空者。當知彼比丘大自疲勞。阿難。云何比丘持內心住止令一定耶。比丘者。此身離生喜樂。漬盡潤漬普遍充滿。離生喜樂。無處不遍。阿難。猶人沐浴。器盛澡豆。以水澆和。和令作丸。漬盡潤漬普遍充滿。內外周密。無處有漏。如是。阿難。比丘此身離生喜樂。漬盡潤漬普遍充滿。離生喜樂。無處不遍。阿難。如是比丘持內心住止。令得一定。彼持內心住止。令一定已。當念內空。

彼念內空已。其心移動。不趣向近。不得清澄。不住不解於內空也。阿難。若比丘觀時。則知念內空。其心移動。不趣向近。不得清澄。不住不解於內空者。彼比丘當念外空。

彼念外空已。其心移動。不趣向近。不得清澄。不住不解於外空也。阿難。若比丘觀時。則知念外空。其心移動。不趣向近。不得清澄。不住不解於外空者。彼比丘當念內外空。

彼念內外空已。其心移動。不趣向近。不得清澄。不住不解於內外空也。阿難。若比丘觀時。則知念內外空。其心移動。不趣向近。不得清澄。不住不解於內外空者。彼比丘當念不移動。

彼念不移動已。其心移動。不趣向近。不得清澄。不住不解於不移動也。阿難。若比丘觀時。則知念不移動。其心移動。不趣向近。不得清澄。不住不解於不移動者。彼比丘彼彼心於彼彼定。御復御。習復習。軟復軟。善快柔和。攝樂遠離。

若彼心於彼彼定。御復御。習復習。軟復軟。善快柔和。攝樂遠離已。當以內空成就遊。彼內空成就遊已。心不移動。趣向於近。得清澄住。解於內空。阿難。如是比丘觀時。則知內空成就遊。心不移動。趣向於近。得清澄住。解於內空者。是謂正知。

阿難。比丘當以外空成就遊。彼外空成就遊已。心不移動。趣向於近。得清澄住。解於外空。阿難。如是比丘觀時。則知外空成就遊。心不移動。趣向於近。得清澄住。解於外空者。是謂正知。

阿難。比丘當以內外空成就遊。彼內外空成就遊已。心不移動。趣向於近。得清澄住。解於內外空。阿難。如是比丘觀時。則知內外空成就遊。心不移動。趣向於近。得清澄住。解於內外空者。是謂正知。

阿難。當以不移動成就遊。彼不移動成就遊已。心不移動。趣向於近。得清澄住。解於不移動。阿難。如是比丘觀時。則知不移動成就遊。心不移動。趣向於近。得清澄住。解於不移動者。是謂正知。

阿難。彼比丘行此住處心。若欲經行者。彼比丘從禪室出。在室影中露地經行。諸根在內。心不向外後作前想。如是經行已。心中不生貪伺.憂慼.惡不善法。是謂正知。阿難。彼比丘行此住處心。若欲坐定者。彼比丘從離經行。至經行頭。敷尼師檀。結跏趺坐。如是坐定已。心中不生貪伺.憂慼.惡不善法。是謂正知。阿難。彼比丘行此住處心。若欲有所念者。彼比丘。若此三惡不善之念。欲念.恚念.害念。莫念此三惡不善之念。若此三善念。無欲念.無恚念.無害念。當念此三善念。如是念已。心中不生貪伺.憂慼.惡不善法。是謂正知。

阿難。彼比丘行此住處心。若欲有所說者。彼比丘若此論非聖論。無義相應。謂論王論.賊論.鬪諍論.飲食論.衣被論.婦人論.童女論.婬女論.世間論.邪道論.海中論。不論如是種種畜生論。若論聖論與義相應。令心柔和。無諸陰蓋。謂論施論.戒論.定論.慧論.解脫論.解脫知見論.漸損論.不會論.少欲論.知足論.無欲論.斷論.滅論.燕坐論.緣起論。如是沙門所論。如是論已。心中不生貪伺.憂慼.惡不善法。是謂正知。

復次。阿難。有五欲功德。可樂意所念。愛色欲相應。眼知色。耳知聲。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觸。若比丘心至到觀此五欲功德。隨其欲功德若心中行者。所以者何。無前無後。此五欲功德。隨其欲功德心中行者。阿難。若比丘觀時。則知此五欲功德。隨其欲功德心中行者。彼比丘彼彼欲功德。觀無常.觀衰耗.觀無欲.觀斷.觀滅.觀斷捨離。若此五欲功德有欲有染者。彼即滅也。阿難。若如是比丘觀時。則知者此五欲功德有欲有染。彼已斷也。是謂正知。

復次。阿難。有五盛陰。色盛陰。覺.想.行.識盛陰。謂比丘如是觀興衰。是色.是色習.是色滅。是覺.想.行.識。是識.是識習.是識滅。若此五盛陰有我慢者。彼即滅也。阿難。若有比丘如是觀時。則知五陰中我慢已滅。是謂正知。

阿難。是法一向可.一向樂.一向意念。無漏無受。魔所不及。惡所不及。諸惡不善法.穢污。當來有本煩熱苦報。生老病死因。亦所不及。謂成就此不放逸也。所以者何。因不放逸。諸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得覺因不放逸根。生諸無量善法。若有隨道品。阿難。是故汝當如是學。我亦成就於不放逸。當學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