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 念十方佛品

佛說觀佛三昧海經卷第十 念十方佛品第十一 東晉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羅譯

念十方佛品

佛告阿難。佛滅度後。佛諸弟子欲觀十方佛者。於念佛三昧中。但知麁相。當自然知無量妙相。如是觀者是名正觀。若異觀者名為邪觀。得此觀者。見佛無數不可限量。入此定者。名見一切諸佛色身。亦得漸漸入三空門。遊此空者。諸佛力故心不著空。於未來世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是名不忘菩提之心。正順佛道。說觀十方佛時。十方佛坐金剛山百寶窟中。各申右手摩阿難頂。告言。法子。汝持佛語。為未來世諸眾生等。當廣宣說。慎勿妄傳。當為堅發三菩提心行念佛定正受者說。

佛告阿難。此念佛三昧若成就者。有五因緣。何等為五。一者持戒不犯。二者不起邪見。三者不生憍慢。四者不恚不嫉。五者勇猛精進如救頭然。行此五事。正念諸佛微妙色身。令心不退。亦當讀誦大乘經典。以此功德念佛力故。疾疾得見無量諸佛。見諸佛者。獨一心淨。不與他共。應當供養十方諸佛。

云何供養。是人出定。入塔見像念持經時。若禮一佛。當作是念。正遍知諸佛心智無有限礙。我今禮一佛即禮一切佛。若思惟一佛即見一切佛。見一一佛前有一行者。接足為禮皆是己身。若以一華供養佛時當作是念。諸佛法身功德無量。不住不壞湛然常安。我今以華奉獻諸佛。願佛受之。作是念已。復當起想。我所執華從草木生。持此供養可用擬想。即當作想身諸毛孔。令一毛孔出無數華雲。以此華雲運想擬意。供一切佛。一一佛上化成華臺。諸佛受之。於十方界施作佛事供養香時。亦復如是。香烟香雲於十方界施作佛事。作佛事已。還成金臺在行者前。

若凡夫人欲供養者。手擎香爐執華供養。亦當起意作華香想。當發是願。願此華香滿十方界。供養一切佛化佛並菩薩無數聲聞眾。受此香華雲以為光明臺。廣於無邊界。無邊作佛事。禮佛若坐禪。起是供養心。常當發是願。繒蓋幢幡音樂偈頌。當作是願。我今設此少分供具。願此供具遍供十方一切諸佛。諸佛受之。於幢幡中化光明雲。於妓樂中偈頌之中演妙法音。作是願已。坐時應想。令身毛孔一一孔中。作無量幢幡想。一一幢幡中。作無量偈頌雲想。作是想時心如香爐。流出金色香烟香雲。身毛孔中如好華樹。踊出阿僧祇無量雜華雲。是諸華雲。於十方界諸佛之上。化為一切諸供養具。

爾時。當於身心分中。起一切供養具想。若得食飲。若施人一錢。當起空無我想。檀波羅蜜如是等無量供養。皆當起心。從心想出。供養十方一切諸佛。是名坐時無量功德從心想海生。如是坐時。入深禪定無量境界諸三昧海。但於心中。出息入息念念想想相續不絕。於一心中運其心意。作無數供具雲。上供諸佛下施一切。作是念者。名學普施。此想成時。漸漸減消諸煩惱結。觀法無相。無相力故。當得甚深六波羅蜜。

97 觀四無量心品

佛說觀佛三昧海經卷第六卷第七 觀四無量心品第五 觀四威儀品第六之餘 東晉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羅譯

觀四無量心品

佛心力故。十種白光從佛心出。其光遍照十方世界。一一光中。無量化佛乘寶蓮華。時會大眾見佛光明。如頗梨水或見如乳。見諸化佛從佛胸出。入於佛臍。遊佛心間。乘大寶船經往五道受罪人所。一一罪人見諸化佛。如己父母善友所親。漸漸為說出世間法。是時空中有大音聲告諸大眾。汝等今者應觀佛心。諸佛心者是大慈也。大慈所緣緣苦眾生。

佛告阿難。云何名慈心。慈心者。應當繫念緣苦眾生。苦眾生者。謂三惡道極苦惱者。佛說是語。時會大眾見於地獄餓鬼畜生。解脫相三昧力故。令諸眾生自識宿命。見受苦者。皆是前世無量劫中。父母師徒諸善親友。見已啼泣。為佛作禮白言。世尊。我等今者因佛力故。見苦眾生悉是我等父母師長。佛告大眾。三界眾生輪迴六趣。如旋火輪。或為父母兄弟宗親。三界一切無不是汝所親之者。云何起意生殺嫉心。作是語已。淨飯王等一切大眾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為慈心三昧。惟願世尊為我略說。

佛告大眾。夫慈心者。應當起想先緣所親。繫念之時。念己父母受諸苦惱有不孝者。念己妻子所愛眾生受諸苦惱。有見眾生癩病癰瘡。見已作念當云何救。一想成已應作二想。二想成已應作三想。三想成已滿一室想。一室想成已滿於僧坊。一僧坊成已滿一由旬。一由旬成已滿一閻浮提。閻浮提成已滿弗婆提。弗婆提成已滿三天下。如是漸廣滿十方界。見東方眾生盡是其父。見西方眾生悉是其母。見南方眾生悉是其兄。見北方眾生悉是其弟。見下方眾生悉是妻子。見上方眾生悉是師長。其餘四維悉是沙門婆羅門等。見是眾生皆受苦惱。或遇重病。或見在於刀山劍樹火車爐炭一切苦事。見已悲泣欲拔其苦。自作我想。乘寶蓮華詣諸人所。調身按摩為洗癩瘡。見地獄火。憂悲雨淚欲滅其火。見諸餓鬼。刺身出血化作乳想。供給餓鬼令得飽滿。既飽滿已為其說法。讚佛讚法讚比丘僧。作是讚已益更憂悲。心無暫捨。如是慈心極令通利事事。廣說如慈三昧。如是慈心名習慈者。

既習慈已次當行悲。悲者見眾受苦。如箭入心。如破眼目。心極悲苦。遍體雨血欲拔彼苦。如此悲者有百億門。廣說如大悲三昧。行慈悲已次行大喜。見諸眾生安隱受樂。心生歡喜如己無異。既生喜已次行捨法。是諸眾生。無來去相從心想生。心想生者因緣和合。假名為心。如此心想猶如狂華從顛倒起。苦從想起。樂從想生。心如芭蕉中無堅實。廣說如經十譬。作是觀時不見身心。見一切法同如實性。是名菩薩身受心法。依因此法廣修三十七助菩提分。若取證者是聲聞法。不取證者是菩薩法。

作是語已。佛身光明益更明顯。從佛心端諸光明中。生諸寶華。一一寶華恒沙寶華以為眷屬。一一華上無量無邊微妙化佛。方身丈六如釋迦文。此相現時。佛身毛孔八萬四千諸寶蓮華。一一華上八萬四千諸大化佛。身量無邊。如是化佛身諸毛孔。及心光明亦如向說。

如是光明遍照十方。從佛頂入。從佛眉間白毫相出。從白毫出遍照十方猶如金幢。令十方地作真金色。卷諸化佛入佛口中。從佛口出亦照十方來入佛胸。從佛胸出復照十方來入佛臍。此光入時。佛身之內如琉璃水。澄清不動。三界五道一切眾生映現佛心。見諸化佛乘大寶臺。猶如寶船遊佛身間。一一化佛讚說不殺。讚歎念佛。讚歎念法。讚歎念僧。讚歎念戒。讚歎念施。讚歎念天。讚六和敬。讚慈三昧。如此六念能生善法。此六念者是諸佛因。佛心者是六念心。因六和敬而得此法。欲成佛道當學佛心。

說是語已。如來身光倍更明顯。佛身化佛及寶蓮華數不可知。一一華光如雜華說。如是觀者名為正觀。若異觀者名為邪觀。佛滅度後佛諸弟子。修六念者名念佛心。念佛心者除十二億劫生死之罪。作是觀者。生生之處終不邪見。心不僻謬。恒得值遇無生菩薩。如是之人若生邊地無佛法處。念佛功力自然悟解。成辟支佛。

爾時。世尊說是語已。還攝身光如本無異。佛告父王。如大人相。白毫光明及一切相。有能逆觀順觀分別觀者。全觀圓光及丈六者。但發是心。如見不見。除却眾罪。如向所說。設有施主具五神通。得如意珠。飛遍十方。十方世界一一世界。眾生之數不可得知。但以無量無邊總為其數。如是眾生皆是羅漢。是大施主盡算數劫。供養賢聖四事無乏。是人得福寧為多不。父王白言。但使供養一方羅漢得福無量。何況十方無量羅漢。

佛告父王。正使有人成熟邪見眾生。數如上說。皆令彼人得羅漢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脫。不如發心趣向佛慧。念佛須臾。佛說是語時。釋子眾中一億釋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自誓不求聲聞辟支佛道。(卷六下略)

(卷七前略)爾時。空中有妙音聲。讚四無量心。然後分別空無境界。無心心想寂滅境界。作是觀者名觀如來臥。觀如來臥者。先當觀臥像。見臥像已當作是念。佛在世時所以現臥。諸佛如來體無疲惓。但為降伏剛強力士及諸邪見不善眾生。或復慈愍諸比丘故現右脇臥。如來臥者是大悲臥。欲觀佛臥當行慈心。行慈心者。緣一切眾生見受苦時。不惜身分。成熟安樂受苦眾生令得無患。大悲心者。見諸眾生受苦惱時。如己父母師長善友。生悲哀心淚如猛雨。如是等心名為大悲。見他受樂心生歡喜。譬如比丘得第三禪。是名為喜。捨者。一切眾生無眾生相。作是觀時先觀自身。地大是眾生耶。水火風大是眾生耶。色是眾生耶。受想行識是眾生耶。空是眾生耶。非空是眾生耶。如是眾生耶。非如是眾生耶。實際是眾生耶。非實際是眾生耶。有為空是眾生耶。無為空是眾生耶。如是分別解析時。不見眾生。不得眾生。無眾生想。心無所著亦無志求。解如是等清淨法者。名為行捨。

佛告阿難。若有眾生樂觀佛臥者。是則真觀清淨慈定。若有眾生聞佛臥法。及諸比丘隨順佛語不壞威儀。右脇臥者。當知是人。著慚愧衣。服忍辱藥。如此比丘現世坐禪。見十方佛為說大法。若不坐禪不毀戒故。於未來世見十方佛。十方諸佛為說大法。聞法易悟。猶如壯士屈申臂頃。應時即得阿羅漢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脫。如來臥者饒益眾生。以饒益故名慈悲喜捨。此四法者。出生諸佛諸菩薩母。

96 眾生云何當背生死

僧伽吒經卷四 元魏優禪尼國王子月婆首那譯

眾生云何當背生死

爾時,世尊告藥上菩提薩埵摩訶薩埵言。善男子,在此眾集,為欲聽法。藥上,此諸眾生,今當背生死,今日當得住於十地。住十地已,得離煩惱,得寂滅佛法。藥上菩提薩埵白佛言。世尊,此諸眾生,雜業所生,如來云何淨此眾生。佛告藥上菩提薩埵言。善男子,汝今諦聽,當為汝說。藥上,此諸眾生愚癡無智,不知解脫在於何處。多有年少諸眾生等,今日當得法陀羅尼。得知一切法,得於十地。至十地已能作佛事,能轉法輪雨於法雨,紹無上佛法,安樂眾生。天龍阿修羅、乾闥婆、餓鬼等,聞法歡喜,皆住十地。擊大法鼓,吹大法螺。此年少等,勤修行故得此十地,今所得法如十方佛。

爾時,五千年少眾生,從座而起,白佛言。世尊,此身為重擔,大可怖畏。不知。道以非道,我等猶如盲冥之人,願佛憐愍。我等勸請世尊,願佛說法。我等生無智慧,不知法藥。願世尊為我等說法,令得遠離生死之苦,所生之處願見佛身。

爾時,藥上菩提薩埵摩訶薩埵,語諸年少眾生言。汝等食已,然後為汝演說正法。時諸年少語藥上言,我不識汝,汝為是誰。色相寂滅,離三惡道怖;如汝身相,離諸惡法;見汝掌中,七寶莊嚴;身服寶瓔,以功德聚。我不知汝是何等人。我等不須食,亦不須飲。以食入身,甚可憎惡,變成屎尿,作血肉筋皮。是故我等不須食飲,不須一切細軟衣服,不須臂印金釧真珠瓔珞,莊嚴身俱皆所不欲。以無常故,我等亦不顧惜身命。為離惡道,我等求於法施。為安樂天人,為求善知識,不求轉輪聖王。以轉輪王,雖主四方不免磨滅。男女妻子不能隨從,所有七寶亦不逐去,無量人眾亦不隨去,於四天下無復自在。一身為王,多見無常。作惡業故,墮叫喚地獄。七寶自在,遊四天下,竟何所在。

仁者,且聽我等所說,速至佛所。佛觀一切,愍之如子。我等無父無母,無兄弟親族,一切皆無。佛為我父,如來是母。佛如日月,示人善道。於生死中能救眾生,令不復生。諸煩惱河甚可怖畏,眾生在中煩惱漂溺,如來救之,令不復入。世尊憐愍為說正法,示人無上菩提之處。我等不貪飲食,不欲世間富貴,不願生天,不畏墜惡道。得人身已,願見世尊。眾生短壽,流轉無常,以惡業故。貪著五欲,不覺死至。知死必至,亦不怖畏。不念生滅,不知細法,不知修細業,不知寂滅界,無明覆心。生已歸死,死已復生。心亦不生厭離之想,長夜受苦。鞭撻撾打不生厭離,但起劫奪,受獄縛苦。五縛所繫,本惡業故。命識欲滅,悲泣而言,誰救濟我。一切悉與金銀雜寶,身為奴僕,一切作使我悉能為。王位自在,我悉不欲。不須財物,但求活命。如是,仁者,我等不須飲食。諸王自在,食則上味,會歸於死;天食甘露,亦歸磨滅。種種百味,王所貪著,求實則無飲食等味,我等不須。我等求聞正法,令得離苦。願離愛縛諸結煩惱,歸依世尊,願離諸縛。我等敬禮大仙世尊,為諸眾生,未知仁者名字何等,願自說之。

藥上菩提薩埵言。世界廣博,眾生名字,寧可盡知。諸年少言,我等願知仁者名字甚深,名字願為宣說。藥上答言,我名藥上,治眾生病,藥中最上。我今為汝等說,令離諸病,滅除一切世界病苦。世間貪為大病,能除滅之;嗔為大病,無智眾生流轉地獄、畜生、餓鬼;痴為大病,眾生受苦皆能滅除。

諸年少言,聞此妙法,離諸苦難。凡夫無智,受諸苦惱。聞此淨法,離諸惡業。離惡業故,無惡道畏,速見如來救一切病。醫王施藥,療治眾苦。仁者速去禮敬如來,以我等語向世尊說。世尊能除我等之病,滅煩惱火。欲火燒身,不能滅除,我等極苦,願佛憐愍。身為重擔甚可怖畏,三毒所壓不可得勝,去來常擔不能遠離,不知死至不生驚怖,不知解脫道,亦不知示解脫道者。以愚癡意自謂不死,見父母死猶不生怖,諸業煩惱濁亂其心,受諸苦惱,云何而食。

我等無明覆心,有如是苦,大怖重擔。想行及受,癡愛無智,流轉諸有。世間妄生,不識解脫。世人愚癡,浴以香湯,衣以上服,食以上味。耳聽樂音,種種自娛。種種好色,樂欲觀之。一切好味,舌求貪食。細軟之觸,身欲著之。二身和合,痴心謂樂。此身頑痴,何處有樂。著好履屣、衣服、飲食,無如之何。臨終困至,無有能救。自不能救,衣服之具,豈能救濟。生在世間,馳諸象馬,當作惡業,不求解脫。自作教人,不知後報。

我等前死有生,今生有死,憂悲苦惱。我具見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喪亡悲哀,憂愁苦惱,皆悉見之。諸行皆空,智者云何而生樂著,不求寂滅法,不求離生死法。以貪覆心,生在世時不行布施。一切過中,無過貪心。著於世法,多作有行。不知修習禪定解脫之道,不知發大誓願成無上道。佛是父母,佛是示解脫道者,能雨利益眾生。愚癡眾生不知護法。發心願求無上菩提,名為護法。一切行空,財物亦空。若觀我空,不復受生。

願仁者憐愍,以我等語具向佛說,為諸菩提薩埵故。諸菩薩法不應懈怠,勤修精進,捨惡行善。仁者為我往至佛所,禮敬如來,作如是言。世尊知一切法,悉無有疑。惡魔眷屬,佛已調伏。如來已能燃大法炬,令眾得樂。如是之法能成佛者,我等未聞。仁者速往佛所,為我等故。我等不見如來,猶未得度;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見此身已,然後得度。

95 無情無佛種 此宗本無諍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曹溪原本 付囑流通第十 門人法海編集

無情無佛種 此宗本無諍

法性本無生滅去來。汝等盡坐。吾與汝等一偈。名曰真假動靜偈。汝等誦取此偈。與吾意同。依此修行。不失宗旨。眾僧作禮。請師說偈。偈曰

一切無有真。不以見於真。若見於真者。是見盡非真。

若能自有真。離假即心真。自心不離假。無真何處真。

有情即解動。無情即不動。若修不動行。同無情不動。

若覓真不動。動上有不動。不動是不動。無情無佛種。

能善分別相。第一義不動。但作如此見。即是真如用。

報諸學道人。努力須用意。莫於大乘門。卻執生死智。

若言下相應。即共論佛義。若實不相應。合掌令歡喜。

此宗本無諍。諍即失道意。執逆諍法門。自性入生死。

時。徒眾聞說偈已。普皆作禮。並體師意。各各攝心。依法修行。更不敢諍。(中略)

師復曰。諸善知識。汝等各各淨心。聽吾說法。汝等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無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萬種法。故經云。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若欲成就種智。須達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於一切處而不住相。於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捨。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閒恬靜。虛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於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淨土。此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種。含藏長養。成熟其實。一相一行。亦復如是。

我今說法。猶如時雨。普潤大地。汝等佛性。譬諸種子。遇茲霑洽。悉得發生。承吾旨者。決獲菩提。依吾行者。定證妙果。聽吾偈曰

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萌。頓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師說偈已。曰。其法無二。其心亦然。其道清淨。亦無諸相。汝等慎勿觀靜及空其心。此心本淨。無可取捨。各自努力。隨緣好去。

五祖宏忍偈。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悟法傳衣第一)

94 當知輪迴 愛為根本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大唐罽賓三藏佛陀多羅譯

當知輪迴 愛為根本

於是彌勒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遶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廣為菩薩開祕密藏。令諸大眾深悟輪迴。分別邪正。能施末世一切眾生無畏道眼。於大涅槃生決定信。無復重隨輪轉境界起循環見。世尊。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遊如來大寂滅海。云何當斷輪迴根本。於諸輪迴。有幾種性。修佛菩提。幾等差別。迴入塵勞。當設幾種教化方便。度諸眾生。唯願不捨救世大悲。令諸修行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慧目肅清。照曜心鏡。圓悟如來無上知見。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中略)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迴。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婬欲而正性命。當知輪迴。愛為根本。由有諸欲。助發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欲因愛生。命因欲有。眾生愛命還依欲本。愛欲為因。愛命為果。由於欲境起諸違順。境背愛心而生憎嫉。造種種業。是故復生地獄餓鬼。知欲可厭。愛厭業道。捨惡樂善。復現天人。又知諸愛可厭惡故。棄愛樂捨。還滋愛本。便現有為增上善果。皆輪迴故。不成聖道。是故眾生欲脫生死免諸輪迴。先斷貪欲及除愛渴。善男子。菩薩變化示現世間。非愛為本。但以慈悲令彼捨愛。假諸貪欲而入生死。若諸末世一切眾生能捨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迴。勤求如來圓覺境界。於清淨心便得開悟。

善男子。一切眾生由本貪欲。發揮無明。顯出五性差別不等。依二種障。而現深淺。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礙正知見。二者事障。續諸生死。

云何五性。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斷滅名未成佛。若諸眾生永捨貪欲。先除事障。未斷理障。但能悟入聲聞緣覺。未能顯住菩薩境界。善男子。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欲泛如來大圓覺海。先當發願勤斷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薩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斷滅。即入如來微妙圓覺。滿足菩提及大涅槃。善男子。一切眾生皆證圓覺。逢善知識。依彼所作因地法行。爾時修習便有頓漸。若遇如來無上菩提正修行路。根無大小皆成佛果。若諸眾生雖求善友。遇邪見者。未得正悟。是則名為外道種性。邪師過謬非眾生咎。是名眾生五性差別。

善男子。菩薩唯以大悲方便。入諸世間開發未悟。乃至示現種種形相。逆順境界與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無始清淨願力。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於大圓覺起增上心。當發菩薩清淨大願。應作是言。願我今者住佛圓覺。求善知識。莫值外道及與二乘。依願修行。漸斷諸障。障盡願滿。便登解脫清淨法殿。證大圓覺妙莊嚴域。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彌勒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不得大解脫  皆由貪欲故

墮落於生死  若能斷憎愛   及與貪瞋癡  不因差別性

皆得成佛道  二障永銷滅   求師得正悟  隨順菩提願

依止大涅槃  十方諸菩薩   皆以大悲願  示現入生死

現在修行者  及末世眾生   勤斷諸愛見  便歸大圓覺

93 末世善知識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大唐罽賓三藏佛陀多羅譯

末世善知識

爾時。世尊告普覺菩薩言。善哉善哉。(中略)善男子。末世眾生將發大心。求善知識。欲修行者。當求一切正知見人。心不住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雖現塵勞心恒清淨。示有諸過。讚歎梵行。不令眾生入不律儀。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末世眾生見如是人。應當供養不惜身命。彼善知識四威儀中常現清淨。乃至示現種種過患。心無憍慢。況復搏財妻子眷屬。若善男子於彼善友不起惡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覺。心華發明。照十方剎。

善男子。彼善知識所證妙法應離四病。云何四病。一者作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於本心作種種行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作得故說名為病。二者任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斷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無起滅念。任彼一切隨諸法性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任有故說名為病。三者止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止合故說名為病。四者滅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斷一切煩惱。身心畢竟空無所有。何況根塵虛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寂相故說名為病。離四病者。則知清淨。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 名為邪觀。

善男子。末世眾生欲修行者。應當盡命供養善友事善知識。彼善知識欲來親近。應斷憍慢。若復遠離。應斷瞋恨。現逆順境猶如虛空。了知身心畢竟平等。與諸眾生同體無異。如是修行方入圓覺。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得成道。由有無始自他憎愛一切種子。故未解脫。若復有人。觀彼怨家如己父母。心無有二。即除諸病。於諸法中自他憎愛亦復如是。善男子。末世眾生欲求圓覺。應當發心作如是言。盡於虛空一切眾生。我皆令入究竟圓覺。於圓覺中無取覺者。除彼我人一切諸相。如是發心不墮邪見。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覺汝當知  末世諸眾生   欲求善知識  應當求正覺

心遠二乘者  法中除四病   謂作止任滅  親近無憍慢

遠離無瞋恨  見種種境界   心當生希有  還如佛出世

不犯非律儀  戒根永清淨   度一切眾生  究竟入圓覺

無彼我人相  常依止智慧   便得超邪見  證覺般涅槃

92 修行漸次 云何思惟 云何住持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大唐罽賓三藏佛陀多羅譯

修行漸次 云何思惟 云何住持

於是普眼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遶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演說菩薩修行漸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眾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開悟。世尊。若彼眾生。無正方便及正思惟。聞佛如來說此三昧。心生迷悶。則於圓覺不能悟入。願興慈悲。為我等輩及末世眾生假說方便。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普眼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修行漸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說種種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普眼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彼新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求如來淨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眾。宴坐靜室。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為相。實同幻化。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於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為心。

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於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善男子。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為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淨。善男子。譬如清淨摩尼寶珠。映於五色。隨方各現。諸愚癡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善男子。圓覺淨性。現於身心。隨類各應。彼愚癡者說淨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復如是。由此不能遠於幻化。是故我說身心幻垢。對離幻垢說名菩薩。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中略)

善男子。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不愛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毀禁。不重久習。不輕初學。何以故。一切覺故。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此心得成就者。於此無修。亦無成就。圓覺普照。寂滅無二。於中百千萬億不可說阿僧祇恒河沙諸佛世界。猶如空花。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善男子。如昨夢故。當知生死及與涅槃。無起無滅。無來無去。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捨。其能證者。無作無止。無任無滅。於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壞。善男子。彼諸菩薩。如是修行。如是漸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開悟。求如是法。亦不迷悶。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眼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身心皆如幻  身相屬四大

心性歸六塵  四大體各離   誰為和合者  如是漸修行

一切悉清淨  不動徧法界   無作止任滅  亦無能證者

一切佛世界  猶如虛空花   三世悉平等  畢竟無來去

初發心菩薩  及末世眾生   欲求入佛道  應如是修習

 

91 三種圓覺修行方便漸次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大唐罽賓三藏佛陀多羅譯

三種圓覺修行方便漸次

於是威德自在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遶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廣為我等分別如是隨順覺性。令諸菩薩覺心光明。承佛圓音。不因修習而得善利。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門。隨方來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薩莊嚴佛國及成菩提。非一方便。唯願世尊廣為我等。宣說一切方便漸次。并修行人總有幾種。令此會菩薩及末世眾生求大乘者。速得開悟。遊戲如來大寂滅海。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威德自在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無上妙覺徧諸十方。出生如來。與一切法同體平等。於諸修行實無有二。方便隨順其數無量。圓攝所歸循性差別當有三種。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取靜為行。由澄諸念覺識煩動。靜慧發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便能內發寂靜輕安。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於中顯現。如鏡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即起諸幻。以除幻者。變化諸幻而開幻眾。由起幻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安。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漸次增進。彼觀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觀。皆是幻故。幻相永離。是諸菩薩所圓妙行如土長苗。此方便者名三摩鉢提。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方便漸次。不取幻化及諸淨相。了知身心皆為罣礙。無知覺明不依諸礙。永得超過礙無礙境。受用世界及與身心。相在塵域如器中鍠。聲出於外。煩惱涅槃不相留礙。便能內發寂滅輕安。妙覺隨順寂滅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眾生壽命皆為浮想。此方便者名為禪那。

善男子。此三法門皆是圓覺。親近隨順。十方如來因此成佛。十方菩薩。種種方便一切同異。皆依如是三種事業。若得圓證即成圓覺。善男子。假使有人修於聖道。教化成就百千萬億阿羅漢辟支佛果。不如有人聞此圓覺無礙法門。一剎那頃隨順修習。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威德汝當知  無上大覺心   本際無二相  隨順諸方便

其數即無量  如來總開示   便有三種類  寂靜奢摩他

如鏡照諸像  如幻三摩提   如苗漸增長  禪那唯寂滅

如彼器中鍠  三種妙法門   皆是覺隨順  十方諸如來

及諸大菩薩  因此得成道   三事圓證故  名究竟涅槃

90 行般若波羅蜜當如是住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二十一 大方便品第六十九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共僧叡譯

大智度論卷第八十二 釋方便品第六十九之上 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行般若波羅蜜當如是住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以何意故。說般若波羅蜜最上最妙。佛告須菩提。是般若波羅蜜取一切善法。到薩婆若中住不住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般若波羅蜜有法可取可捨不。佛言。不也。須菩提。般若波羅蜜無法可取。無法可捨。何以故。一切法不取不捨故。世尊。般若波羅蜜於何等法不取不捨。佛言。般若波羅蜜於色不取不捨。於受想行識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取不捨。世尊。云何不取色。乃至不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若菩薩不念色乃至不念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不取色乃至不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言。世尊。若不念色乃至不念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云何得增益善根。善根不增。 云何具足諸波羅蜜。若不具足諸波羅蜜。云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告須菩提。若菩薩不念色乃至不念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時善根增益。善根增益故。具足諸波羅蜜。諸波羅蜜具足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不念色乃至不念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便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何因緣故色不念時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念時。便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以念故著欲界色界無色界。不念故無所著。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不應有所著。

世尊。菩薩摩訶薩如是行般若波羅蜜當住何處。佛言。菩薩摩訶薩如是行。不住色乃至不住一切種智。世尊。何因緣故色中不住乃至一切種智中不住。佛言。不著故不住。何以故。是菩薩不見有法可著可住。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以不著不住法。行般若波羅蜜。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作是念。若能如是行如是修。是行般若波羅蜜。我今行般若波羅蜜修般若波羅蜜。若如是取相。則遠離般若波羅蜜。若遠離般若波羅蜜。則遠離檀那波羅蜜。乃至遠離一切種智。何以故。般若波羅蜜無有著處亦無著者。自性無故。菩薩摩訶薩若復如是取相。則於般若波羅蜜退。若退般若波羅蜜則是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得受記。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住是般若波羅蜜。能生檀那波羅蜜。乃至能生大悲。若作是念則為失般若波羅蜜。失般若波羅蜜者則不能生檀那波羅蜜。乃至不能生大悲。菩薩若復作是念。諸佛知諸法無受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若作如是演說開示教詔。則失般若波羅蜜。何以故。諸佛於諸法無所知無所得。亦無法可說。何況當有所得。無有是處。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云何無是過失。佛言。若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作是念。諸法無所有不可取。若法無所有不可取。則無所得。若如是行為行般若波羅蜜。若菩薩摩訶薩著無所有法。則遠離般若波羅蜜。何以故。般若波羅蜜中無有著法故。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般若波羅蜜遠離般若波羅蜜耶。檀那波羅蜜遠離檀那波羅蜜耶。乃至一切種智遠離一切種智耶。世尊。若般若波羅蜜遠離般若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遠離一切種智。菩薩云何得般若波羅蜜。乃至得一切種智。佛言。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生色是色誰色。乃至一切種智不生是一切種智誰一切種智。如是菩薩能生般若波羅蜜。乃至能生一切種智。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觀色若常若無常。若苦若樂。若我若非我。若空若不空。若離若非離。何以故。自性不能生自性。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若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如是觀色乃至觀一切種智。能生般若波羅蜜乃至能生一切種智。

89 何等是深般若波羅蜜相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第十四 問相品第四十九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共僧叡譯

大智度論卷第七十 釋問相品第四十九 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何等是深般若波羅蜜相

爾時。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欲界天子色界天子。遙散華香來至佛所。頂禮佛足却一面住。白佛言。世尊。所說般若波羅蜜甚深。何等是深般若波羅蜜相。佛告欲界色界諸天子。諸天子。空相是深般若波羅蜜相。無相無作無起無生無滅無垢無淨。無所有法無相。無所依止虛空相。是深般若波羅蜜相。諸天子。如是等相是深般若波羅蜜相。佛為眾生用世間法故說。非第一義。諸天子。如是諸相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不能破壞。何以故。是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亦是相故。

諸天子。相不能破相。相不能知相。相不能知無相。無相不能知相是相是無相。相無相皆無所有。謂知相知者知法。皆不可得故。何以故。諸天子。是諸相非色作。非受想行識作。非檀那波羅蜜作。非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那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作。非內空作非外空作。非內外空作。非無法空作。非有法空作。非無法有法空作。非四念處作。乃至非一切種智作。諸天子。是相非人所有。非非人所有。非世間非出世間。非有漏非無漏。非有為非無為。

佛復告諸天子。譬如有人問何等是虛空相。此人為正問不。諸天子言。世尊。此不正問。何以故。世尊。是虛空無有相可說。虛空無為無起故。佛告欲界色界諸天子。有佛無佛相性常住。佛得如實相性故。名為如來。

諸天子白佛言。世尊。世尊所得諸相性甚深。得是相故得無礙智。住是相中以般若波羅蜜集諸法自相。諸天子言。希有世尊。是深般若波羅蜜是諸佛常所行道處。行是道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通達一切法相。若色相若受想行識相。乃至一切種智相。佛言。如是如是。諸天子。惱壞相是色相。佛得是無相。覺者受相。取者想相。起作者行相。了別者識相。佛得是無相。能捨者檀那波羅蜜相。無熱惱者尸羅波羅蜜相。不變異者羼提波羅蜜相。不可伏者毘梨耶波羅蜜相。攝心者禪那波羅蜜相。捨離者般若波 羅蜜相。佛得是無相。心無所嬈惱者。是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相。佛得是無相。出世間者三十七品相。佛得是無相。苦者無作脫門相。集者空脫門相。寂滅者無相脫門相。佛得是無相。勝者十力相。不恐怖者無所畏相。遍知者四無礙智相。餘人無得者十八不共法相。佛得是無相。愍念眾生者大慈大悲相。實者無錯謬相。無所取者常捨相。現了知者一切種智相。佛得是無相。如是諸天子。佛得一切諸法無相。以是因緣故。佛名無礙智。(中略)

須菩提言。世尊。若一切法無知者無見者。云何般若波羅蜜能生諸佛。能示世間相。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一切法實無知者無見者。云何無知者無見者。一切法空虛誑不堅固。是故一切法。無知者無見者。復次。須菩提。一切法云何無知者無見者。一切法無依止無所繫。以是故一切法無知者無見者。如是。須菩提。般若波羅蜜能生諸佛。能示世間相。不見色故示世間相。不見受想行識故示世間相。乃至不見一切種智故示世間相。如是。須菩提。般若波羅蜜能生諸佛能示世間相。須菩提言。世尊。云何不見色故般若波羅蜜示世間相。不見受想行識乃至一切種智故示世間相。佛告須菩提。若不緣色生識。是名不見色相故示。不緣受想行識生識。乃至不緣一切種智生識。是名不見一切種智相故示。如是。須菩提。是深般若波羅蜜能生諸佛。能示世間相。(中略)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佛法如來法自然人法一切智人法。不可思議不可稱無有量無等等。色亦不可思議不可稱無有量無等等。受想行識亦不可思議不可稱無有量無等等。乃至一切種智法性法相。不可思議不可稱無有量無等等。是中心心數法不可得。復次。須菩提。色不可思議是亦不可得。乃至色無等等。是亦不可得。受想行識乃至一切種智無等等。是亦不可得。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因緣色不可思議乃至無等等。是亦不可得。受想行識乃至一切種智無等等。是亦不可得。佛語須菩提。色量不可得故。受想行識量不可得故。乃至一切種智量不可得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因緣色量不可得。乃至一切種智量不可得。佛告須菩提。色不可思議故。乃至色無等等故。量不可得。乃至一切種智不可思議故。乃至一切種智無等等故。量不可得。

須菩提。於汝意云何。不可思議乃至無等等。寧可得不。色受想行識乃至一切種智可得不。須菩提言。世尊。不可得。以是故。須菩提。一切法不可思議乃至無等等亦如是。須菩提。諸佛法不可思議不可稱無有量無等等。須菩提。是名諸佛法不可思議乃至無等等。須菩提。是諸佛法不可思議過思議相故。不可稱過稱故。無有量過量故。無等等過等等故。須菩提。是因緣故。一切法亦不可思議乃至無等等。須菩提。不可思議。名是義不可思議。不可稱。名是義不可稱。無有量。名是義不可量。無等等。名是義無等等。須菩提。是諸佛法不可思議乃至無等等。不可思義如虛空不可思識。不可稱如虛空不可稱。無有量如虛空無有量。無等等如虛空無等等。須菩提。是亦名諸佛法不可思議乃至無等等。佛法如是無量。一切世間天及人阿修羅。無能思議籌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