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 行深般若波羅蜜

大智度論 龍樹菩薩造 姚秦龜茲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行深般若波羅蜜

菩薩摩訶薩欲以一切種智知一切法。當習行般若波羅蜜。(卷第十一 釋初品中舍利弗因緣第十六)

問曰。云何名不住法住般若波羅蜜中。能具足六波羅蜜。答曰。如是菩薩觀一切法。非常非無常。非苦非樂。非空非實。非我非無我。非生滅非不生滅。如是住甚深般若波羅蜜中。

於般若波羅蜜相亦不取。是名不住法住。若取般若波羅蜜相。是為住法住。

問曰。若不取般若波羅蜜相。心無所著。如佛所言。一切諸法欲為其本。若不取者。云何得具足六波羅蜜。答曰。菩薩憐愍眾生故。先立誓願。我必當度脫一切眾生。以精進波羅蜜力故。雖知諸法不生不滅。如涅槃相。復行諸功德。具足六波羅蜜。所以者何。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羅蜜中故。是名不住法住般若波羅蜜中。(卷第十一 釋初品中檀波羅蜜義第十七)

問曰。已知般若體相。是無相無得法。行者云何能得是法。答曰。佛以方便說法。行者如所說行則得。譬如絕崖嶮道假梯能上。又如深水因船得渡。初發心菩薩。若從佛聞若從弟子聞。若於經中。聞一切法畢竟空。無有決定性可取可著。第一實法滅諸戲論。涅槃相是最安隱。我欲度脫一切眾生。云何獨取涅槃。我今福德智慧神通力未具足故。不能引導眾生。當具足是諸因緣。行布施等五波羅蜜。

財施因緣故得大富。法施因緣故得智慧。能以此二施。引導貧窮眾生。令入三乘道。以持戒因緣故。生人天尊貴。自脫三惡道。亦令眾生免三惡道。以忍辱因緣故。障瞋恚毒。得身色端政威德第一。見者歡喜敬信心伏。況復說法。以精進因緣故。能破今世後世福德道法懈怠。得金剛身不動心。以是身心。破凡夫憍慢。令得涅槃。以禪定因緣故。破散亂心。離五欲罪樂。能為眾生說離欲法。禪是般若波羅蜜依止處。依是禪。般若波羅蜜自然而生。如經中說。比丘一心專定。能觀諸法實相。(卷第十八 釋般若相義第三十)

佛答憍尸迦。若菩薩不住色等。是習行般若波羅蜜者。是菩薩見色無常苦等過罪。故不住色。若不住色。即是能習行般若波羅蜜。凡夫人見色著色。故起顛倒煩惱。失是般若波羅蜜道。以是故不住者。能習行般若波羅蜜。五眾十二入十八界亦如是。

問曰。何以故。不住六波羅蜜等。各各自習其行。答曰。是六波羅蜜等。皆是善法行法。以是故說不住六度等。言各習其行眾界入。為習行般若波羅蜜。若於是法中不著。則斷愛著。斷愛著故。色等諸法中清淨習。此中說不住因緣。所謂不得色等法住處。不得色等法習處。

復次。佛以此事難解故。更說因緣。不習色者是菩薩見色過。故不住色中。不住故不習。習色名取色相。若常若無常等。復次。菩薩常行善法。正語正業等。積習純厚。故名習色。今菩薩欲行般若故。散壞是色不習。所以者何。過去色已隨滅。未來色未有故。不可習。現在色生時即滅故不住。若住一念尚無習。何況念念滅。是故此中說不習色因緣。三世色不可得。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若能如是觀諸法。散壞不取相。是名能習色等。習色等諸法實相。

爾時。舍利弗從佛聞是義歡喜。深入空智。白佛。般若波羅蜜甚深。佛然可。成其所讚。色等諸法如故。甚深。佛語。不但眼見色甚深。以般若波羅蜜。分別色入如實故甚深。如雨渧渧不名甚深。和合眾流入於大海。乃名甚深。色等亦如是。天眼肉眼見淺而不深。若以慧眼觀。則深不可測。甚深故難可測量。唯有諸佛乃盡其底。甚深不可測量。故名無量。無有智慧能取色等實相。若常若無常。籌量有過罪故。(卷第六十六  釋聞持品第四十五之上)

77 法行 隨信行 隨法行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第二十二 虛空目分第十 聲聞品第一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於姑臧譯

法行 隨信行 隨法行

爾時。世尊故在欲色二界中間大寶坊中。與無量比丘僧諸大菩薩。圍遶說法。時舍利弗目揵連等。出家未久。以舍利弗目連因緣。說聲聞法雜四真諦。爾時。眾中有諸人輩。本是外道。諸根闇鈍。自謂有智。起大憍慢。增長色慢.欲慢.無明慢.勝慢.非法慢。未得第二第三第四沙門果證。是故如來為如是等。宣說中道。為離如是惡煩惱故。如來說是中道義時。如是諸人各各論說斷見我見。爾時。世尊即作是念。哀哉諸人本外道故。雖入佛法猶生大慢。於未得中而生得想。於未知中而生知想。於如來法中而不修行。雖順四諦。而不能得四無礙智。乃至不得第四果證。(中略)

爾時。世尊觀四眾已。告憍陳如比丘。憍陳如。一切大眾甚樂聞法。無量世界無量眾生。悉為法故來集於此。咸皆欲知法行方便。成大智慧。遠離貪欲一切煩惱。真實了知法行方便。時憍陳如白佛言。善哉世尊。誠如聖教。(中略)世尊。所言法行。法行比丘。云何名為法行比丘。唯願世尊。分別演說法行比丘。佛言。憍陳如。至心諦聽。當為汝說。

若有比丘。讀誦如來十二部經。謂修多羅。乃至優婆提舍。是名樂讀。不名法行。復有比丘。讀誦如來十二部經。樂為四眾敷揚廣說。是名樂說。不名法行。復有比丘。讀誦如來十二部經。能廣演說思惟其義。是名思惟。不名法行。復有比丘。受持讀誦十二部經。演說思惟觀其義理。是名樂觀。不名法行。

憍陳如。若有比丘能觀身心。心不貪著外一切相。謙虛下意不生憍慢。不以愛水溉灌業田。亦不於中種識種子。滅覺觀。心境界都息。永離煩惱。其心寂靜。如是比丘。我則說之名為法行。如是比丘。若欲獲得聲聞菩提。緣覺菩提。如來菩提。即能得之。憍陳如。如工陶師埏埴調泥。置之輪上隨意成器。法行比丘亦復如是。

憍陳如。若有比丘修法行者。當觀三事。一者身。二者受。三者心。觀三事已得二種智。一者盡智。二者無生智。憍陳如。云何盡智。云何無生智。知盡煩惱名為盡智。知盡有支名無生智。復次。無行行智名曰盡智。無行果智名無生智。盡諸使智名曰盡智。盡煩惱智名無生智。復次。知盡諸行名曰盡智。盡一切有名無生智。分別盡物是名盡智。知諸縛解名無生智。知盡根界名曰盡智。知盡緣界名無生智。不覺觀煩惱名曰盡智。不覺觀果報名無生智。復次。盡三地智名曰盡智。盡一切漏名無生智。復次。我生已盡梵行清淨名曰盡智。更無餘有名無生智。如是二智即名一智。亦名一行知於三道。若有比丘能斷三道。是名法行。能作是觀。是觀心受。

云何比丘能觀察身。若有比丘觀息出入。是名觀身觀受觀心。云何名為觀息出入。息入出者。名阿那波那。入名阿那。出名波那。觀於出入如門如向。若有比丘能如是觀。是名法行。若有比丘。能觀能數隨息入出。冷暖長短若徧滿身。繫心鼻端能觀新故。分別諸相能觀生壞。求奢摩他善入於定。亦能觀察息之麁細。乃至觀於內身。身作身想。是名比丘修於法行。

憍陳如。修數息時獲得二事。一者離惡覺觀。二者觀息相貌。修集隨時亦得二事。一者專念念心。二者離善覺觀。觀於冷暖亦得二事。一者分別出入。二者觀心數相。修觀身時亦得二事。一者身輕。二者心輕。轉觀生滅亦得二事。一者知一切法是無常相。二者知一切法是無樂相。善男子。法行比丘。念入出息繫心一處。云何數減。二數為一。三數為二。乃至十數為九。是名數減。云何數增。一數為二。乃至九數為十。是名數增。何故修增。壞一切覺觀故。

得初禪時。觀息入出及以心相。初禪五支。一覺。二觀。三離生喜。四者受樂。五者定。具五支時離貪恚癡。若有比丘具是五支。是名法行。遠離五事。成就五事。修集梵行。成大功德。憍陳如。若有比丘能得二禪。名為法行。若有比丘。觀息出入繫心一處。遠離喜樂得第三禪。不喜不樂何以故。一心繫念息入出已。遠離喜樂得第四禪。

若有比丘觀息入出則觀五陰。若觀五陰是名法行。若比丘見一切法行生滅。乃至見一切煩惱生滅。是名法忍。若比丘見眼空。乃至見意識空。是名空忍。若比丘見眼無相。乃至見意識無相。是名無相忍。若比丘不願於眼乃至意識。是名無願忍。若比丘觀苦異.樂異.不苦不樂異。是名中諦忍。若為眾生行於生死。如是名為隨上諦忍。云何隨忍。隨根.隨力.隨於覺觀。乃至隨涅槃。於如是法。心不著者。是名信忍。是名為信。不名信根。若攝身心不令造惡。是為精進。不名進根。若能專念如是等法。是名為念。不名念根。心心數法能繫一緣。是名為定。不名定根。若能不觀如是等相。是名為慧。不名慧根。若觀如是無根。是名法行。

憍陳如。若有比丘觀於頂法世第一法。觀三解脫空無相願。無常苦空。是名法行。是名空三昧。如是三昧。緣無.受命。緣無.自在。無相三昧。緣盡緣壞。緣滅緣厭。無願三昧緣於甘露。非甘露行。有甘露行非緣甘露。有空三昧緣於甘露。非甘露行。有甘露行非緣甘露。無相三昧緣於甘露。非甘露行。有甘露行非緣甘露。憍陳如。若有比丘緣慧.滅.莊嚴。入無願三昧。是名緣於甘露非甘露行。若有比丘緣慧滅而得解脫。名甘露行非緣甘露。空與無相亦復如是。憍陳如。若有比丘能如是觀。是名法行。憍陳如。若有比丘觀受觀心。是名法行。(中略)

憍陳如。云何八人。云何決定。憍陳如。斷見之人言一念斷。常見之人言八忍斷。是二種人俱得決定。後離煩惱俱亦無妨。憍陳如。能得八忍是名八人。得十六心是名決定。是名如法。憍陳如。若有比丘成出入息。即得八人。亦名決定。憍陳如。若有比丘成就數息。即得信根乃至慧根。若得五根。即得世間第一法。如是比丘。能破一切疑網之心。是名真實修集聖行。

若有比丘成就苦智。則斷十種煩惱。是名修初無漏心觀。爾時。次第觀無願三昧。觀無願時修三十七助道之法。是名無漏定智。得苦法忍.苦法智.集法忍.集法智。爾時。觀於色界五陰無色界四陰。如欲界苦。色無色界亦復如是。如是觀已。斷色無色十八種煩惱。十八種斷已。作是思惟。如是諸苦從何業來。誰之所造。作是觀已。了知是苦從愛因緣。我若不拔如是愛根必當生苦。是故觀集。作是觀已斷七煩惱。觀欲界集已。色無色界亦復如是。如是觀已。得比忍比智。作是觀時斷十二煩惱。憍陳如。具八忍者是名見法。斷三界集已復作是觀。何因緣故斷於苦集。為安樂故。夫安樂者即是滅諦。爾時。初觀欲界滅諦。得滅法忍。斷七煩惱。色無色界。亦復如是。作是觀已得滅比忍。滅十二煩惱。復作是觀。何因緣故得是比忍。因修八道。以八正道力故。知欲界苦集滅諦。色無色界苦集滅諦。爾時。次生道法忍。得已能斷八種煩惱。爾時。復觀色無色界。得道比忍。斷十四煩惱。以修集故。遠離八十八種煩惱。是名決定.得須陀洹果。是名十六心.是名必得菩提。是七往來斷一切苦。

憍陳如。有人從信決定。有人從法決定。有人從一生。得須陀洹果乃至得阿羅漢。有人入信根乃至慧根。有人修定。有人修慧。有人得初禪乃至四禪。得入決定。觀一切行無常。次第生滅。遠離一切凡夫之法。有人觀一切行。無常苦空不淨。不得自在。無有寂靜。從緣而生從緣而滅。作是觀已。得寂靜滅諦。是名比丘如法而行。(中略)

云何名為隨於信行。若信三寶。具足信根。從信根因緣入於決定。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過色無色界。得阿羅漢果。從信得解。名信解脫。亦名一分。亦名身證。名慧解脫。是名隨信行。

憍陳如。云何名為隨於法行。若有從法入於決定。具足慧根。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過色無色界。得阿羅漢果。是名見到。二分解脫。亦名身證。慧得解脫。心得解脫。得滅盡定。是故名為二分解脫。是名無學解脫。是名法行。是名成就身身觀。乃至成就法法觀。是名成就毘婆舍那及奢摩他。

註: 八忍。四法忍與四類忍。類忍又名比忍。四法忍是苦法忍.集法忍.滅法忍.道法忍。可印證欲界的四諦。四類忍(或比忍)可印證色界無色界的四諦。八忍可正確的斷除三界的見惑。

76 五蓋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一 本地分中三摩呬多地第六之一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五蓋

復次。於諸靜慮等至障中。略有五蓋。將證彼時能為障礙。何等為五。一貪欲蓋。 二瞋恚蓋。三惛沈睡眠蓋。四掉舉惡作蓋。五疑蓋。

貪欲者。謂於妙五欲。隨逐淨相。欲見欲聞。乃至欲觸。或隨憶念先所領受。尋伺追戀。

瞋恚者。謂或因同梵行等舉其所犯。或因憶念昔所曾經不饒益事瞋恚之相。心生恚怒。或欲當作不饒益事。於當所為瞋恚之相。多隨尋伺。心生恚怒。

惛沈者。謂或因毀壞淨尸羅等隨一善行。不守根門。食不知量。不勤精進減省睡眠。不正知住而有所作。於所修斷不勤加行。隨順生起一切煩惱。身心惛昧無堪任性。睡眠者。謂心極昧略又順生煩惱。壞斷加行是惛沈性。心極昧略是睡眠性。是故此二合說一蓋。又惛昧無堪任性。名惛沈。惛昧心極略性。名睡眠。由此惛沈生諸煩惱隨煩惱時。無餘近緣。如睡眠者。諸餘煩惱及隨煩惱。或應可生。或應不生。若生惛昧。睡眠必定皆起。

掉舉者。謂因親屬尋思。國土尋思。不死尋思。或隨憶念昔所經歷戲笑歡娛所行之事。心生諠動騰躍之性。惡作者。謂因尋思親屬等故。心生追悔。謂我何緣離別親屬。何緣不往如是國土。何緣棄捨如是國土來到於此。食如是食。飲如是飲。唯得如是衣服臥具。病緣醫藥資身眾具。我本何緣少小出家。何不且待至年衰老。或因追念昔所曾經戲笑等事。便生悔恨。謂我何緣於應受用戲樂嚴具朋遊等時。違背宗親朋友等意。令其悲戀涕淚盈目。而強出家。由如是等種種因緣。生憂戀心。惡作追悔。由前掉舉與此惡作。處所等故。合說一蓋。又於應作不應作事。隨其所應。或已曾作。或未曾作。心生追悔。云何我昔應作不作。非作反作。除先追悔所生惡作。此惡作纏猶未能捨。次後復生相續不斷憂戀之心。惡作追悔。此又一種惡作差別。次前所生非處惡作及後惡作。雖與掉舉處所不等。然如彼相騰躍諠動。今此亦是憂戀之相。是故與彼雜說一蓋。

疑者。謂於師於法於學於誨及於證中。生惑生疑。由心如是懷疑惑故。不能趣入勇猛方便正斷寂靜。又於去來今及苦等諦。生惑生疑。心懷二分。迷之不了。猶豫猜度。

問。此貪欲蓋以何為食。答。有淨妙相。及於彼相不正思惟。多所修習。以之為食。淨妙相者。謂第一勝妙諸欲之相。若能於此遠離染心。於餘下劣亦得離染。如制強力餘劣自伏。此復云何。謂女人身上八處所攝可愛淨相。由此八處。女縛於男。所謂歌舞笑睇。美容進止。妙觸就禮。由此因緣。所有貪欲。未生令生。生已增長。故名為食。問。此貪欲蓋誰為非食。答。有不淨相。及於彼相如理作意。多所修習。以為非食。此復云何。謂青瘀等。若觀此身種種不淨雜穢充滿。名觀內身不淨之相。復觀於外青瘀等相種種不淨。名觀外身不淨之相。由觀此二不淨相故。未生貪欲令其不生。生已能斷。故名非食。由於彼相如理作意故。遮令不生。多所修習故。生已能斷。前黑品中。由於彼相不正思惟故。未生令生。多所修習故。倍更增廣。

問。瞋恚蓋以何為食。答。有瞋恚性。有瞋恚相。及於彼相不正思惟。多所修習。以之為食。依於種種不饒益事心生惱害。名瞋恚性。不饒益事。名瞋恚相。於九惱事。不正作意。名不正思惟。如是等事皆名為食。問。此瞋恚蓋誰為非食。答。有仁慈賢善。及於彼相如理作意。多所修習。以為非食。又此慈善恒欲與他安樂為相。修力所攝。由思擇力所攝作意。調伏九惱。以能斷除瞋恚蓋故。經中唯說此為非食。

問。惛沈睡眠蓋以何為食。答。有黑暗相。及於彼相不正思惟。多所修習。以之為食。問。此蓋誰為非食。答。有光明相。及於彼相如理作意。多所修習。以為非食。明有三種。一治暗光明。二法光明。三依身光明。治暗光明。復有三種。一在夜分。謂星月等。二在晝分。謂日光明。三在俱分。謂火珠等。法光明者。謂如有一隨其所受所思所觸。觀察諸法。或復修習隨念佛等。依身光明者。謂諸有情自然身光。當知初明治三種暗。一者夜暗。二者雲暗。三者障暗謂窟宅等。法明能治三種黑暗。由不如實知諸法故。於去來今多生疑惑。於佛法等亦復如是。此中無明及疑俱名黑暗。又證觀察。能治惛沈睡眠黑暗。以能顯了諸法性故。

問。掉舉惡作蓋以何為食。答。於親屬等所有尋思。於曾所經戲笑等念。及於彼相不正思惟。多所修習。以之為食。親屬尋思者。謂因親屬或盛或衰。或離或合。發欣慼行。心生籌慮等。國土尋思者。謂因國土盛衰等相。廣如前說。不死尋思者。謂因少年及衰老位。諸有所作或利他事。發欣慼行。心生籌慮等。笑者。謂隨有一。或因開論。或因合論。現齒而笑。歡聚啞啞。戲者。謂雙陸摴蒱弄珠等戲。或有所餘種類歡樂。謂互相受用受用境界。受諸快樂。或由同處。或因戲論。歡娛而住。所行事者。謂相執持手臂髮等。或相摩觸隨一身分。或抱或嗚。或相顧眄。或作餘事。問。此蓋誰為非食。答。有奢摩他。及於彼相如理作意。多所修習。以為非食。奢摩他者。謂九種住心。及奢摩他品所攝諸法。謂於自他若衰若盛可厭患法。心生厭離。驚恐惡賤。安住寂靜。

問。疑蓋以何為食。答。有去來今。及於彼相不正思惟。多所修習。以之為食。謂我於過去。為有為無。廣說如上。不正思惟者。謂不可思處所攝思惟。不可思處者。謂我思惟。有情思惟。世間思惟。若於自處。依世差別。思惟我相。名我思惟。若於他處。名有情思惟。若於有情世間及器世間處。名世間思惟。謂世間常。或謂無常。亦常亦無常。非常非無常等。問。此蓋誰為非食。答。有緣緣起。及於彼相如理作意。多所修習。以為非食。由彼觀見。唯有於法及唯法因。唯有於苦及唯苦因。故所有一切不正思惟。為緣無明。於三世境。未生者不生。已生者能斷。若不如理而強作意。其如理者而不作意。總說此二。名不正思惟。若於是中。應合道理。應知是處。名為如理。謂於闇中作光明想。由此方便。如理作意。非不如理。於餘處所。亦有所餘如理作意。

 

75 云何靜慮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一 本地分中三摩呬多地第六之一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云何靜慮

若略說三摩呬多地。當知由總標故。安立故。作意差別故。相差別故。略攝諸經宗要等故。

云何總標。謂此地中略有四種。一者靜慮。二者解脫。三者等持。四者等至。

靜慮者。謂四靜慮。一從離生有尋有伺靜慮。二從定生無尋無伺靜慮。三離喜靜慮。四捨念清淨靜慮。解脫者。謂八解脫。一有色觀諸色解脫。二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解脫。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解脫。四空無邊處解脫。五識無邊處解脫。六無所有處解脫。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八想受滅身作證具足住解脫。(中略)

云何安立。謂唯此等。名等引地。非於欲界心一境性。由此定等。無悔歡喜安樂所引。欲界不爾。非欲界中。於法全無。審正觀察。

復次。初靜慮中。說離生喜。由證住此。斷除五法。謂欲所引喜。欲所引憂。不善所引喜。不善所引憂。不善所引捨。又於五法修習圓滿。謂歡喜安樂。及三摩地。

欲所引喜者。於妙五欲。若初得時。若已證得。正受用時。或見或聞。或曾領受。由此諸緣。憶念歡喜。欲所引憂者。於妙五欲。若求不遂。若已受用更不復得。或得已便失。由此諸緣多生憂惱。

不善所引喜者。謂如有一與喜樂俱。而行殺業乃至邪見。不善所引憂者。謂如有一與憂苦俱。而行殺業乃至邪見。不善所引捨者。謂如有一或王王等。或餘宰官或尊尊等。自不樂為殺等惡業。然其僕使作惡業時。忍而不制。亦不安處毘奈耶中。由縱捨故。遂造惡業。彼於此業。現前領解非不現前。又住於捨。尋求伺察為惡方便。又於諸惡耽著不斷。引發於捨。又於不善現前轉時。發起中庸非苦樂受。

歡者。謂從本來。清淨行者觀資糧地所修淨行。無悔為先。慰意適悅心欣踊性。喜者。謂 正修習。方便為先。深慶適悅心欣踊性。安者。謂離麁重。身心調適性。樂者。謂由如是心調適故。便得身心無損害樂及解脫樂。以離彼品麁重性故。於諸煩惱而得解脫。三摩地者。謂於所緣。審正觀察。心一境性。(中略)

復次。於諸靜慮等至障中。略有五蓋。將證彼時能為障礙。何等為五。一貪欲蓋。二瞋恚蓋。三惛沈睡眠蓋。四掉舉惡作蓋。五疑蓋。(中略)

復次於初靜慮。具足五支。一尋。二伺。三喜。四樂。五心一境性。第二靜慮有四支。一內等淨。二喜。三樂。四心一境性。第三靜慮有五支。一捨。二念。三正知。四樂。五心一境性。第四靜慮有四支。一捨清淨。二念清淨。三不苦不樂受。四心一境性。初靜慮中。尋伺為取所緣。三摩地為彼所依。喜為受境界。樂為除麁重。第二靜慮中。內等淨為取所緣。三摩地為彼所依。餘如前說。第三靜慮中。捨念正知為取所緣。三摩地為彼所依。餘如前說。第四靜慮中。捨淨念淨為取所緣。三摩地為彼所依。餘如前說。諸靜慮中。雖有餘法。然此勝故。於修定者為恩重故。偏立為支。

問。何因緣故。初靜慮中有尋有伺耶。答。由彼能厭患欲界入初靜慮。初靜慮中。而未能觀尋伺過故。第二靜慮。能觀彼過。是故說為尋伺寂靜。如第二靜慮見彼過故。名尋伺寂靜。如是第三靜慮見喜過故。名喜寂靜。第四靜慮見樂過故。名樂寂靜。捨念清淨。差別應知。

復次。是諸靜慮名差別者。或名增上心。謂由心清淨增上力。正審慮故。或名樂住。謂於此中受極樂故。所以者何。依諸靜慮。領受喜樂安樂捨樂身心樂故。又得定者。於諸靜慮數數入出。領受現法安樂住故。由此定中現前領受現法樂住。從是起已。作如是言。我已領受如是樂住。於無色定無如是受。是故不說彼為樂住。(中略)

復次此四靜慮。亦得名為出諸受事。謂初靜慮出離憂根。第二靜慮出離苦根。第三靜慮出離喜根。第四靜慮出離樂根。於無相中出離捨根。如薄伽梵無倒經中說如是言。苾芻憂根生已。應當如實了知生者。此於何位。謂即於此斷方便位。若為憂根間心相續。爾時應知。又應并此因。緣。及序。若相。若行。皆如實知者。云何知因。謂了知此種子相續。云何知緣。謂了知此種所不攝所依助伴。云何知序。謂知憂根託此事生。即是能發憂根之相。及無知種子。云何知相。謂了知此是慼行相。云何知行。謂了知此能發之行。即不如理作意相應思也。如是知已。於出離中極制持心者。云何制持。謂於染污行。制攝其心。於思惟修。任持堅住。又於是中無餘盡滅。乃至究竟者。謂滅隨眠故。滅諸纏故。

世間靜慮但能漸捨彼品麁重。不拔種子。若異此者。種永拔故。後不應生。無漏靜慮二種俱捨。如是於餘隨應當知。

問。以何等相了知憂根。答。或染污相。或出離欲俱行善相。苦根者。或由自等增上力故。或由身勞增上力故。或火燒等增上力故。或他逼等增上力故。諸離欲者猶尚生起。喜根者。謂第二靜慮中。即第二靜慮地攝。樂根者。謂第三靜慮中。即第三靜慮地攝。問。何故苦根。初靜慮中說未斷耶。答。彼品麁重猶未斷故。問。何緣生在初靜慮者。苦根未斷。而不現行。答。由其助伴相對憂根所攝諸苦。彼已斷故。若初靜慮已斷苦根。是則行者。入初靜慮及第二時受所作住。差別應無。由二俱有喜及樂故。而經中說。由出諸受靜慮差別。又此應無尋伺寂靜麁重斷滅所作差別。如是餘根。彼品麁重漸次斷故。上諸靜慮。斷有差別。

又無相者。經中說為無相心定。於此定中捨根永滅。但害隨眠彼品麁重。無餘斷故。非滅現纏。住無相定必有受故。於此定中。容有三受。謂喜樂捨。非彼諸受得有隨眠。煩惱斷故說以為斷。彼品麁重說名隨眠。又此捨根乃至何處。當知始從第四靜慮。乃至有頂。

 

74 不聽聲聞弟子食肉 菩薩不習食肉

大般涅槃經卷第四 如來性品第四之一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不聽聲聞弟子食肉 菩薩不習食肉

佛復告迦葉。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分別開示大般涅槃。有四相義。何等為四。一者自正。二者正他。三者能隨問答。四者善解因緣義。(中略)

能隨問答者。若有人來問佛世尊。我當云何不捨錢財。而得名為大施檀越。佛言。若有沙門婆羅門等。少欲知足不受不畜不淨物者。當施其人奴婢僕使。修梵行者。施與女人。斷酒肉者。施以酒肉。不過中食施過中食。不著花香施以花香。如是施者。施名流布。遍至他方。財寶之費不失毫釐。是則名為能隨問答。

爾時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食肉之人不應施肉。何以故。我見不食肉者有大功德。佛讚迦葉。善哉善哉。汝今乃能善知我意。護法菩薩應當如是。

善男子。從今日始。不聽聲聞弟子食肉。若受檀越信施之時。應觀是食如子肉想。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云何如來不聽食肉。善男子。夫食肉者斷大慈種。迦葉又言。如來何故。先聽比丘食三種淨肉。迦葉。是三種淨肉隨事漸制。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十種不淨乃至九種清淨而復不聽。佛告迦葉。亦是因事漸次而制。當知即是現斷肉義。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云何如來。稱讚魚肉為美食耶。善男子。我亦不說魚肉之屬為美食也。我說甘蔗粳米石蜜一切穀麥。及黑石蜜乳酪蘇油。以為美食。雖說應畜種種衣服。所應畜者要是壞色。何況貪著是魚肉味。

迦葉復言。如來若制不食肉者。彼五種味乳酪酪漿生酥熟酥胡麻油等。及諸衣服憍奢耶衣珂貝皮革金銀盂器。如是等物亦不應受。善男子。不應同彼尼乾所見。如來所制一切禁戒各有異意。異意故聽食三種淨肉。異想故斷十種肉。異想故一切悉斷。及自死者。迦葉。我從今日制諸弟子。不得復食一切肉也。

迦葉。其食肉者。若行若住若坐若臥。一切眾生聞其肉氣悉生恐怖。譬如有人近師子已。眾人見之聞師子臭亦生恐怖。善男子。如人噉蒜臭穢可惡。餘人見之聞臭捨去。設遠見者猶不欲視。況當近之。諸食肉者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聞其肉氣。悉皆恐怖生畏死想。水陸空行有命之類悉捨之走。咸言此人是我等怨。是故菩薩不習食肉。為度眾生示現食肉。雖現食之其實不食。善男子。如是菩薩。清淨之食。猶尚不食。況當食肉。

善男子。我涅槃後。無量百歲。四道聖人悉復涅槃。正法滅後。於像法中當有比丘。似像持律少讀誦經。貪嗜飲食長養其身。身所被服麁陋醜惡。形容憔悴無有威德。放畜牛羊擔負薪草。頭鬚髮爪悉皆長利。雖服袈裟猶如獵師。細視徐行如猫伺鼠。常唱是言我得羅漢。多諸病苦眠臥糞穢。外現賢善內懷貪嫉。如受瘂法婆羅門等。實非沙門現沙門像。邪見熾盛誹謗正法。如是等人破壞如來所制戒律正行威儀。說解脫果離不淨法。及壞甚深祕密之教。各自隨意反說經律。而作是言。如來皆聽我等食肉。自生此論。言是佛說。互共諍訟。各自稱是沙門釋子。

善男子。爾時復有諸沙門等。貯聚生穀受取魚肉。手自作食。執持油瓶寶蓋革屣。親近國王大臣長者。占相星宿勤修醫道。畜養奴婢。金銀琉璃車璩馬瑙頗梨真珠珊瑚虎珀璧玉珂貝。種種果蓏。學諸伎藝。畫師泥作造書教學。種植根栽。蠱道呪幻和合諸藥。作倡伎樂香花治身。樗蒱圍碁學諸工巧。若有比丘能離如是諸惡事者。當說是人真我弟子。

爾時迦葉復白佛言。世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因他而活。若乞食時得雜肉食。云何得食應清淨法。佛言。迦葉。當以水洗令與肉別然後乃食。若其食器為肉所污。但使無味聽用無罪。若見食中多有肉者則不應受。一切現肉悉不應食。食者得罪。我今唱是斷肉之制。若廣說者即不可盡。涅槃時到是故略說。是則名為能隨問答。

73 四十二章經(節錄)

四十二章經 (東漢古本節錄) 後漢西域沙門迦葉摩騰共竺法蘭譯

佛言。除鬚髮,為沙門,受道法,去世資財,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慎不再矣。使人愚弊者,愛與欲也。

佛言。人有眾過,而不自悔,頓止其心。罪來歸身,猶水歸海,自成深廣矣。有惡知非,改過得善,罪日消滅,後會得道也。

佛言。人愚吾以為不善,吾以四等慈護濟之。重以惡來者,吾重以善往。福德之氣,常在此也。害氣重殃,反在于彼。

佛言。天下有五難;貧窮布施難、豪貴學道難、制命不死難、得佛經難、生值佛世難。

有沙門問佛,以何緣得道,奈何知宿命。佛言。道無形,知之無益,要當守志行。譬如磨鏡,垢去明存,即自見形。斷欲守空,即見道真,知宿命矣。

佛言。睹天地念非常,睹山川念非常,睹萬物形體豐熾念非常。執心如此,得道疾矣。

佛言。熟自念身中四大,名自有名,都為無吾。我者寄生,生亦不久,其事如幻耳。

佛言。愛欲莫甚於色,色之為欲,其大無外。賴有一矣,假其二,普天之民,無能為道者。

佛告沙門。慎無信汝意,意終不可信。慎無與色會,與色會即禍生。得阿羅漢道,乃可信汝意耳。

佛告諸沙門。慎無視女人,若見無視。慎無與言,若與言者,敕心正行。曰。吾為沙門,處于濁世,當如蓮花不為泥所污。老者以為母,長者以為姊,少者為妹,幼者子。敬之以禮,意殊當諦。惟觀自頭至足,自視內。彼身何有,唯盛惡露諸不淨種,以釋其意矣。

佛言。人為道去情欲,當如草見火,火來已卻。道人見愛欲,必當遠之。

欲吾知爾本,意以思想生,吾不思想爾,即爾而不生。佛行道聞之,謂沙門曰。記之。此迦葉佛偈,流在俗間。

佛言。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畏。無愛即無憂,不憂即無畏。

佛言。人為道,譬如一人與萬人戰,被鉀、操兵、出門欲戰。意怯膽弱乃自退走,或半道還,或格鬥而死,或得大勝還國高遷。夫人能牢持其心,精銳進行。不惑于流俗狂愚之言者,欲滅惡盡,必得道矣。

佛言。夫人為道,猶所鍛鐵,漸深棄去垢,成器必好。學道以漸,深去心垢,精進就道。暴即身疲,身疲即意惱,意惱即行退,行退即修罪。

佛言。人為道亦苦,不為道亦苦。惟人自生至老,自老至病,自病至死,其苦無量。心惱積罪,生死不息,其苦難說。

佛言。夫人離三惡道,得為人難;既得為人,去女即男難;既得為男,六情完具難;六情已具,生中國難;既處中國,值奉佛道難;既奉佛道,值有道之君難;生菩薩家難;既生菩薩家,以心信三尊,值佛世難。

佛言。弟子去離吾數千里,意念吾戒,必得道。在吾左側,意在邪,終不得道。其實在行,近而不行,何益萬分耶。

佛言。人為道,能拔愛欲之根。譬如摘懸珠,一一摘之,會有盡時。惡盡,得道也。

佛言。諸沙門行道,當如牛負。行深泥中,疲極,不敢左右顧。趣欲離泥,以自蘇息。沙門視情欲,甚於彼泥。直心念道,可免眾苦。

佛言。吾視諸侯之位如過客,視金玉之寶如礫石,視氈素之好如弊帛。

四十二章經全文(東漢古本): http://www.budaedu.org/budaedu/buda2_08.php

72 斷欲法門 空解脫門

大乘大方等日藏經卷第五 定品第四 隋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三十八 日藏分第十四 定品第四 (收錄)

斷欲法門 空解脫門

憍陳如。何者欲愛。欲名放逸。放逸因緣則生貪觸。以觸因緣則生樂想。如是等法眾生樂著。欲心發動如火所燒。欲因緣故樂造十惡捨離十善。以是因緣墮於地獄畜生餓鬼。生貧窮夜叉中。欲因緣故於生死中。受五陰身俱種種苦。雖受是苦不生怖畏。心無慚愧不樂修善。於流轉中難得人身。設得人身。以欲因緣身口不淨。造作無量諸重惡業乃至五無間業。以是因緣。復於生死三惡道中受大重苦。一切受苦皆因欲心。欲集因緣猶如糞豬被於繫縛。趣三惡道受諸苦惱。是故如來為斷貪欲。宣說正法呵責欲法。若有眾生得聞如是呵責欲已。能如實觀諸欲不淨。(中略)

是故憍陳如。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見自利益。見他利益。見彼此利益。常應親近善友。學善友法。常聞善友呵責欲法種種過患。如是聞已。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憍陳如。所言善友者。謂諸佛菩薩辟支佛阿羅漢。(中略)

爾時。一切娑婆世界三千大千。一切大集諸來眾等同發聲言。唯願如來宣說欲過。我等聞已。如佛所說至心受持。佛言。憍陳如。諦聽諦聽。四種因緣眾生生欲。何者為四。色貪。長短赤白等貪。觸貪。樂貪樂歌舞種種莊嚴瓔珞服飾等貪。

何者色貪。色名四大和合。生滅不住。無我無眾生。如是四大無我無眾生。一切凡夫無明顛倒。橫於色中而生覺觀。此是男。此是女。此好此惡。此可樂。此不可樂。欲火入心猶如鬼著。男見女身。執相取著長短黑白。以是因緣。未生欲能令生。已生欲能令增長。

是人如是念欲轉多常不捨離。一切善根悉皆減少。不復愛樂諸善知識。不能善護身口意業。與一切罪而共和合。不見一切諸欲過患。以不見故。命終即入三惡道中。或在地獄。或在畜生。或在餓鬼。於彼惡道無量世中受諸大苦。皆由貪欲。貪欲因緣令欲增長。

諸有智者觀察女色。念不淨想。不念女身所有髮毛皮肉筋血。但念白骨專心不捨。如女人身。男子身亦如是。如見近身。遠身亦如是。如他身。自身亦如是。但念白骨。不念髮毛皮肉筋血。如是念已數數思惟。心常信念不忘失者。此名心順行道初斷欲法門。

是人復念彼骨中。心三摩跋提住於眉間如棗許處。如是念已數數思惟。心住不失。彼人爾時心得寂靜。氣息不出不入。不見惡相。不見惡事。不樂不念乃至不緣一法。是則名為奢摩他。名心寂靜。此名煩惱順行道第二斷欲法門。

云何身寂靜。是人如是念故。能令身中出入息定。不入不出。彼智慧人波羅娑佛陀身心樂寂滅。如是念故。心速順奢摩他。此名第三寂滅攀緣斷煩惱道法門。

是人復念頭骨頂中如一小棗處。如是數數念已。見彼中空。如是數數念空。見彼頂骨如一沙塵。如是第二第三見骨末。依此法用一切頭骨皆如塵末。見彼骨末為風所吹。如是見一切身骨皆悉如末。為風所吹。如是不見身骨。乃至見虛空彼中身心波囉娑三跋帝。此名第四順奢摩他寂滅攀緣斷煩惱道法門。

爾時。長老阿若憍陳如白佛言。世尊。虛空相者。是有為相不。佛言。如是。善男子。虛空之相是有為相。時憍陳如復白佛言。世尊。若虛空相是有為者。為是自相。為他相耶。佛言。憍陳如。若能觀察一切法界及有為界。是名自相。何以故。若能觀察色寂靜者。當知彼人能見如來。所以者何。若人觀骨。見骨如末為風所吹。見是事已。能深觀察色之實性。

是人爾時見一切色悉皆空寂。乃至不見一切諸相。唯見虛空。但念虛空。於彼虛空數數修習。見十方色一切皆空如淨琉璃。於中復見無量諸佛。乃至十方亦復如是。見佛身已。又見如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乃至十方悉見諸佛色身俱足。光照團圓。如尼俱陀樹。彼人過去若曾習學涅槃之道。有善根者即作是念。我當問佛。如是虛空誰之所造。久近當滅。

作是念已。即便問佛。爾時如來即為宣說。夫虛空者。但有名字。無有作者。當何所滅。言虛空者。無有覺觀。無物無數。無有相貌。無出無滅。一切法相亦不可得。能想所想亦皆是無。了知是已。於諸想縛悉皆解脫。即便獲得阿那含果。能斷一切貪欲之心。唯有色愛無色愛結。及於掉慢諸無明在。

彼人爾時見佛身已。作如是念,我今當知如來身相長短廣狹。作是念已。見所在處十方空中。悉有如來。彼人爾時欲得觀少即便見少。欲得觀多隨意見多。無量無邊亦復如是。復次。彼人更作是念。如是諸佛從何而來。復作是念。如是如來無所從來。去無所至。彼人爾時不見諸佛有去來已。又作是念。三界受身。心但虛假。以是因緣我隨覺觀。欲多見多。欲少見少。諸佛如來即是我心。何以故。自心作佛。自心見故。心即我身。身即虛空。我因覺觀故。見無量無邊諸佛。我以覺心。見佛知佛。非心心知。非心心見。見心相者則不可斷。我觀法界性無牢實。隨念生故。是故一切所有性相。及心覺觀。即是虛空。虛空之性亦復非有。

若能如是見彼空者。已於過去發菩提心。彼人修習三昧因緣。即得諸佛現其前住。是人若發求聲聞心。即得一切無相三昧。既修習已。復得無著清淨智心。遠離無明。亦復獲得隨順空忍。不久得於四果真證。彼人若見空即是空。爾時即得身心寂靜。得寂靜已。是則名為空解脫門。入是門已。欲得取於阿羅漢果則為不難。是名第五修習空寂滅諸攀緣斷煩惱道真實法門。(中略)

爾時。佛告憍陳如言。若復有人自觀頭骨。心若不停及不樂者。是未調伏。既未調伏。亦復不能得於解脫。彼人爾時應當更詣屍陀林所觀察死人。或見青瘀膖脹血塗。或見膿流處處淹漬。皮肉爛潰筋脈相交。禽獸往來爭共唼食。或見白骨其色如珂。髏頷差移手足分散。見是相已。當熟察心樂住何處。知已即觀。常念不捨。一切外色敗壞若斯。自揆我身亦應如是。始從青瘀臭處腥臊。終至白骨支離消散。心常專念。勿使他緣。若住若行若坐若臥。勤修觀行。滑利流通。晝夜相續不令馳散。閉目開目恒使分明。從少至多。內外洞徹。

如是展轉。乃至山河草木叢林人畜等物。皆作骨相亦復如是。於四威儀。常見自身骨具等事。未曾捨離。如是心住不動如山。於一緣中。常定無亂。不淨念等悉具足滿。彼人爾時於此身中作是觀已。乃至命終不起染心。於現在時能離貪欲。他世未能。

71 五解脫想 五解脫處 五出要界 頂法及頂法退

中阿含經卷第二十一 長壽王品第七 說經處第十五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五解脫想 五解脫處 五出要界 頂法及頂法退

(八六) 阿難。我本為汝說五熟解脫想。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不淨惡露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阿難。此五熟解脫想。汝當為諸年少比丘說以教彼。若為諸年少比丘說教此五熟解脫想者。彼便得安隱。得力得樂。身心不煩熱。終身行梵行。

阿難。我本為汝說五解脫處。若比丘.比丘尼因此故。未解脫.心得解脫。未盡諸漏.得盡無餘。未得無上涅槃.得無上涅槃。云何為五。阿難。世尊為比丘.比丘尼說法。諸智梵行者亦為比丘.比丘尼說法。阿難。若世尊為比丘.比丘尼說法。諸智梵行者亦為比丘.比丘尼說法。彼聞法已。便知法解義。彼因知法解義故。便得歡悅。因歡悅故。便得歡喜。因歡喜故。便得止身。因止身故。便得覺樂。因覺樂故。便得心定。阿難。比丘.比丘尼因心定故。便得見如實.知如真。因見如實.知如真故。便得厭。因厭故。便得無欲。因無欲故。便得解脫。因解脫故。便得知解脫。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阿難。是謂第一解脫處。因此故。比丘.比丘尼未解脫.心得解脫。未盡諸漏.得盡無餘。未得無上涅槃.得無上涅槃。

復次。阿難。世尊不為比丘.比丘尼說法。諸智梵行者亦不為比丘.比丘尼說法。但如本所聞.所誦習法而廣讀之。

若不廣讀本所聞.所誦習法者。但隨本所聞.所誦習法為他廣說。

若不為他廣說本所聞.所誦習法者。但隨本所聞.所誦習法。心思惟分別。

若心不思惟分別本所聞.所誦習法者。但善受持諸三昧相。阿難。若比丘.比丘尼善受持諸三昧相者。便知法解義。彼因知法解義故。便得歡悅。因歡悅故。便得歡喜。因歡喜故。便得止身。因止身故。便得覺樂。因覺樂故。便得心定。阿難。比丘.比丘尼因心定故。便得見如實.知如真。因見如實.知如真故。便得厭。因厭故。便得無欲。因無欲故。便得解脫。因解脫故。便得知解脫。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阿難。是謂第五解脫處。因此故。比丘.比丘尼未解脫.心得解脫。未盡諸漏.得盡無餘。未得無上涅槃.得無上涅槃。(中略)

阿難。我本為汝說五出要界。云何為五。阿難。多聞聖弟子極重善觀欲。彼因極重善觀欲故。心便不向欲。不樂欲。不近欲。不信解欲。若欲心生。即時融消燋縮。轉還不得舒張。捨離不住欲。穢惡厭患欲。阿難。猶如雞毛及筋。持著火中。即時融消燋縮。轉還不得舒張。阿難。多聞聖弟子亦復如是極重善觀欲。彼因極重善觀欲故。心便不向欲不樂欲。不近欲不信解欲。若欲心生。即時融消燋縮。轉還不得舒張。捨離不住欲。穢惡厭患欲。觀無欲。心向無欲。樂無欲。近無欲。信解無欲。心無礙。心無濁。心得樂。能致樂。遠離一切欲。及因欲生諸漏煩熱憂慼。解彼脫彼。復解脫彼。彼不復受此覺。謂覺因欲生。如是欲出要。阿難。是謂第一出要界。

復次。阿難。多聞聖弟子極重善觀恚。彼因極重善觀恚故。心便不向恚。不樂恚。不近恚。不信解恚。若恚心生。即時融消燋縮。轉還不得舒張。捨離不住恚。穢惡厭患恚。(中略)遠離一切恚。及因恚生諸漏煩熱憂慼。解彼脫彼。復解脫彼。彼不復受此覺。謂覺因恚生。如是恚出要。阿難。是謂第二出要界。

復次。阿難。多聞聖弟子極重善觀害。彼因極重善觀害故。心便不向害。不樂害。不近害。不信解害。若害心生。即時融消燋縮。轉還不得舒張。捨離不住害。穢惡厭患害。(中略)遠離一切害。及因害生諸漏煩熱憂慼。解彼脫彼。復解脫彼。彼不復受此覺。謂覺因害生。如是害出要。阿難。是謂第三出要界。

復次。阿難。多聞聖弟子極重善觀色。彼因極重善觀色故。心便不向色。不樂色。不近色。不信解色。若色心生。即時融消燋縮。轉還不得舒張。捨離不住色。穢惡厭患色。(中略)遠離一切色。及因色生諸漏煩熱憂慼。解彼脫彼。復解彼脫。彼不復受此覺。謂覺因色生。如是色出要。阿難。是謂第四出要界。

復次。阿難。多聞聖弟子極重善觀己身。彼因極重善觀己身故。心便不向己身。不樂己身。不近己身。不信解己身。若己身心生。即時融消燋縮。轉還不得舒張。捨離不住己身。穢惡厭患己身。(中略)遠離一切己身.及因己身生諸漏煩熱憂慼。解彼脫彼。復解脫彼。彼不復受此覺。謂覺因己身生。如是己身出要。阿難。是謂第五出要界。(中略)

世尊告曰。阿難。汝等諦聽。善思念之。我當為汝及諸年少比丘說頂法及頂法退。尊者阿難等受教而聽。世尊告曰。阿難。多聞聖弟子真實因心思念稱量。善觀分別無常.苦.空.非我。彼如是思念。如是稱量。如是善觀分別。便生忍.生樂.生欲。欲聞.欲念.欲觀。阿難。是謂頂法。阿難。若得此頂法復失衰退。不修守護。不習精勤。阿難。是謂頂法退。如是內外識.更樂.覺.想.思.愛.界.因緣起。阿難。多聞聖弟子此因緣起及因緣起法。思念稱量。善觀分別無常.苦.空.非我。彼如是思念。如是稱量。如是善觀分別。便生忍.生樂.生欲。欲聞.欲念.欲觀。阿難。是謂頂法。阿難。若得此頂法復失衰退。不修守護。不習精勤。阿難。是謂頂法退。

阿難。此頂法及頂法退。汝當為諸年少比丘說以教彼。若為諸年少比丘說教此頂法及頂法退者。彼便得安隱。得力得樂。身心不煩熱。終身行梵行。阿難。我為汝等說處及教處.頂法及頂法退。如尊師所為弟子起大慈哀。憐念愍傷。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者。我今已作。汝等當復自作。至無事處.山林樹下.空安靜處宴坐思惟。勿得放逸。勤加精進。莫令後悔。此是我之教敕。是我訓誨。佛說如是。尊者阿難及諸年少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70 解脫分法

優婆塞戒經卷第一 解脫品第四 北涼中印度三藏法師曇無讖譯

解脫分法

善男子。若善男子善女人有修悲者,當知是人得一切法體,諸解脫分。善生言。世尊,所言體者,云何為體。善男子,謂身口意。是身口意,從方便得。方便有二。一者耳聞,二者思惟。復有三種。一者惠施,二者持戒,三者多聞。

善生言。世尊,如佛所說,從三方便得解脫分。是三方便,有定數不。不也,善男子。何以故。有人雖於無量世中,以無量財,施無量人,亦不能得解脫分法。有人於一時中,以一把麥,施一乞兒,能得如是解脫分法。有人乃於無量佛所,受持禁戒,亦不能得解脫分法。有人一日一夜受持八戒,而能獲得解脫分法。有人於無量世、無量佛所,受持讀誦十二部經,亦不能得解脫分法。有人唯讀一四句偈,而能獲得解脫分法。何以故。一切眾生心不同故。

善男子,若人不能一心觀察生死過咎、涅槃安樂。如是之人雖復惠施、持戒、多聞,終不能得解脫分法。若能厭患生死過咎,深見涅盤功德安樂。如是之人,雖復少施、少戒、少聞,即能獲得解脫分法。善男子,得是法者,於三時中;佛出世時,緣覺出時;若無是二,阿迦尼吒天,說解脫時。是人聞已,得解脫分。善男子,我於往昔初發心時,都不見佛及辟支佛。聞淨居天說解脫法,我時聞已,即便發心。(中略)

是解脫分,三人能得。所謂聲聞、緣覺、菩薩。眾生若遇善知識者,轉聲聞解脫,得緣覺解脫;轉緣覺解脫,得菩薩解脫。菩薩所得解脫分法,不可退轉,不可失壞。善生言。世尊,說法之人,復以何義,能善分別如是等人有解脫分,如是等人無解脫分。善男子,如是法者,二人所得,謂在家、出家。如是二人至心聽法,聽已受持。聞三惡苦,心生怖畏,身毛皆豎,涕泣橫流。堅持齋戒,乃至小罪,不敢毀犯。當知是人得解脫分法。(中略)

善男子,夫菩提者,有四種子。一者不貪財物,二者不惜身命,三者修行忍辱,四者憐愍眾生。善男子,增長如是菩提種子,復有五事。一者於己身中,不生輕想,言我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二者自身受苦,心不厭悔;三者勤行精進,不休不息;四者救濟眾生無量苦惱;五者常讚三寶微妙功德。有智之人修菩提時,常當修集如是五事。增長熾燃菩提種子,復有六事。所謂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是六種事,因一事增,謂不放逸。菩薩放逸,不能增長如是六事。若不放逸,則能增長。

善男子,菩薩求於菩提之時,復有四事。一者親近善友,二者心堅難壞,三者能行難行,四者憐愍眾生。復有四事。一者見他得利,心生歡喜,二者常樂稱讚他人功德,三者常樂修集六念處法,四者勤說生死所有過咎。善男子,若有說言,離是八法,得菩提者,無有是處。

 

69 修證三摩提之三漸次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八 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譯

修證三摩提之三漸次

汝今修證佛三摩提,於是本因元所亂想。立三漸次,方得除滅。如淨器中除去毒蜜,以諸湯水并雜灰香,洗滌其器,後貯甘露。云何名為三種漸次。一者修習,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增進,違其現業。

云何助因。阿難。如是世界十二類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謂段食、觸食、思食、識食。是故佛說一切眾生皆依食住。阿難。一切眾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諸眾生求三摩提,當斷世間五種辛菜。是五種辛,熟食發婬,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縱能宣說十二部經。十方天仙,嫌其臭穢,咸皆遠離。諸餓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與鬼住。福德日銷。長無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薩天仙,十方善神,不來守護。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現作佛身,來為說法,非毀禁戒,讚婬怒癡。命終自為魔王眷屬。受魔福盡,墮無間獄。阿難。修菩提者永斷五辛。是則名為第一增進修行漸次。

云何正性。阿難。如是眾生入三摩地,要先嚴持清淨戒律。永斷婬心。不餐酒肉。以火淨食,無啖生氣。阿難。是修行人,若不斷婬及與殺生,出三界者,無有是處。當觀婬欲,猶如毒蛇,如見怨賊。先持聲聞四棄八棄,執身不動。後行菩薩清淨律儀,執心不起。禁戒成就,則於世間永無相生相殺之業。偷劫不行,無相負累,亦於世間不還宿債。是清淨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須天眼,自然觀見十方世界。睹佛聞法,親奉聖旨。得大神通,遊十方界。宿命清淨,得無艱險。是則名為第二增進修行漸次。

云何現業。阿難。如是清淨持禁戒人,心無貪婬,於外六塵不多流逸。因不流逸,旋元自歸。塵既不緣,根無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國土,皎然清淨。譬如琉璃,內懸明月。身心快然,妙圓平等,獲大安隱。一切如來密圓淨妙,皆現其中。是人即獲無生法忍。從是漸修,隨所發行,安立聖位。是則名為第三增進修行漸次。

阿難。是善男子。欲愛乾枯,根境不偶。現前殘質,不復續生。執心虛明,純是智慧。慧性明圓,鎣十方界。乾有其慧,名乾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