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 云何靜慮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一 本地分中三摩呬多地第六之一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云何靜慮

若略說三摩呬多地。當知由總標故。安立故。作意差別故。相差別故。略攝諸經宗要等故。

云何總標。謂此地中略有四種。一者靜慮。二者解脫。三者等持。四者等至。

靜慮者。謂四靜慮。一從離生有尋有伺靜慮。二從定生無尋無伺靜慮。三離喜靜慮。四捨念清淨靜慮。解脫者。謂八解脫。一有色觀諸色解脫。二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解脫。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解脫。四空無邊處解脫。五識無邊處解脫。六無所有處解脫。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八想受滅身作證具足住解脫。(中略)

云何安立。謂唯此等。名等引地。非於欲界心一境性。由此定等。無悔歡喜安樂所引。欲界不爾。非欲界中。於法全無。審正觀察。

復次。初靜慮中。說離生喜。由證住此。斷除五法。謂欲所引喜。欲所引憂。不善所引喜。不善所引憂。不善所引捨。又於五法修習圓滿。謂歡喜安樂。及三摩地。

欲所引喜者。於妙五欲。若初得時。若已證得。正受用時。或見或聞。或曾領受。由此諸緣。憶念歡喜。欲所引憂者。於妙五欲。若求不遂。若已受用更不復得。或得已便失。由此諸緣多生憂惱。

不善所引喜者。謂如有一與喜樂俱。而行殺業乃至邪見。不善所引憂者。謂如有一與憂苦俱。而行殺業乃至邪見。不善所引捨者。謂如有一或王王等。或餘宰官或尊尊等。自不樂為殺等惡業。然其僕使作惡業時。忍而不制。亦不安處毘奈耶中。由縱捨故。遂造惡業。彼於此業。現前領解非不現前。又住於捨。尋求伺察為惡方便。又於諸惡耽著不斷。引發於捨。又於不善現前轉時。發起中庸非苦樂受。

歡者。謂從本來。清淨行者觀資糧地所修淨行。無悔為先。慰意適悅心欣踊性。喜者。謂 正修習。方便為先。深慶適悅心欣踊性。安者。謂離麁重。身心調適性。樂者。謂由如是心調適故。便得身心無損害樂及解脫樂。以離彼品麁重性故。於諸煩惱而得解脫。三摩地者。謂於所緣。審正觀察。心一境性。(中略)

復次。於諸靜慮等至障中。略有五蓋。將證彼時能為障礙。何等為五。一貪欲蓋。二瞋恚蓋。三惛沈睡眠蓋。四掉舉惡作蓋。五疑蓋。(中略)

復次於初靜慮。具足五支。一尋。二伺。三喜。四樂。五心一境性。第二靜慮有四支。一內等淨。二喜。三樂。四心一境性。第三靜慮有五支。一捨。二念。三正知。四樂。五心一境性。第四靜慮有四支。一捨清淨。二念清淨。三不苦不樂受。四心一境性。初靜慮中。尋伺為取所緣。三摩地為彼所依。喜為受境界。樂為除麁重。第二靜慮中。內等淨為取所緣。三摩地為彼所依。餘如前說。第三靜慮中。捨念正知為取所緣。三摩地為彼所依。餘如前說。第四靜慮中。捨淨念淨為取所緣。三摩地為彼所依。餘如前說。諸靜慮中。雖有餘法。然此勝故。於修定者為恩重故。偏立為支。

問。何因緣故。初靜慮中有尋有伺耶。答。由彼能厭患欲界入初靜慮。初靜慮中。而未能觀尋伺過故。第二靜慮。能觀彼過。是故說為尋伺寂靜。如第二靜慮見彼過故。名尋伺寂靜。如是第三靜慮見喜過故。名喜寂靜。第四靜慮見樂過故。名樂寂靜。捨念清淨。差別應知。

復次。是諸靜慮名差別者。或名增上心。謂由心清淨增上力。正審慮故。或名樂住。謂於此中受極樂故。所以者何。依諸靜慮。領受喜樂安樂捨樂身心樂故。又得定者。於諸靜慮數數入出。領受現法安樂住故。由此定中現前領受現法樂住。從是起已。作如是言。我已領受如是樂住。於無色定無如是受。是故不說彼為樂住。(中略)

復次此四靜慮。亦得名為出諸受事。謂初靜慮出離憂根。第二靜慮出離苦根。第三靜慮出離喜根。第四靜慮出離樂根。於無相中出離捨根。如薄伽梵無倒經中說如是言。苾芻憂根生已。應當如實了知生者。此於何位。謂即於此斷方便位。若為憂根間心相續。爾時應知。又應并此因。緣。及序。若相。若行。皆如實知者。云何知因。謂了知此種子相續。云何知緣。謂了知此種所不攝所依助伴。云何知序。謂知憂根託此事生。即是能發憂根之相。及無知種子。云何知相。謂了知此是慼行相。云何知行。謂了知此能發之行。即不如理作意相應思也。如是知已。於出離中極制持心者。云何制持。謂於染污行。制攝其心。於思惟修。任持堅住。又於是中無餘盡滅。乃至究竟者。謂滅隨眠故。滅諸纏故。

世間靜慮但能漸捨彼品麁重。不拔種子。若異此者。種永拔故。後不應生。無漏靜慮二種俱捨。如是於餘隨應當知。

問。以何等相了知憂根。答。或染污相。或出離欲俱行善相。苦根者。或由自等增上力故。或由身勞增上力故。或火燒等增上力故。或他逼等增上力故。諸離欲者猶尚生起。喜根者。謂第二靜慮中。即第二靜慮地攝。樂根者。謂第三靜慮中。即第三靜慮地攝。問。何故苦根。初靜慮中說未斷耶。答。彼品麁重猶未斷故。問。何緣生在初靜慮者。苦根未斷。而不現行。答。由其助伴相對憂根所攝諸苦。彼已斷故。若初靜慮已斷苦根。是則行者。入初靜慮及第二時受所作住。差別應無。由二俱有喜及樂故。而經中說。由出諸受靜慮差別。又此應無尋伺寂靜麁重斷滅所作差別。如是餘根。彼品麁重漸次斷故。上諸靜慮。斷有差別。

又無相者。經中說為無相心定。於此定中捨根永滅。但害隨眠彼品麁重。無餘斷故。非滅現纏。住無相定必有受故。於此定中。容有三受。謂喜樂捨。非彼諸受得有隨眠。煩惱斷故說以為斷。彼品麁重說名隨眠。又此捨根乃至何處。當知始從第四靜慮。乃至有頂。

 

74 不聽聲聞弟子食肉 菩薩不習食肉

大般涅槃經卷第四 如來性品第四之一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不聽聲聞弟子食肉 菩薩不習食肉

佛復告迦葉。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分別開示大般涅槃。有四相義。何等為四。一者自正。二者正他。三者能隨問答。四者善解因緣義。(中略)

能隨問答者。若有人來問佛世尊。我當云何不捨錢財。而得名為大施檀越。佛言。若有沙門婆羅門等。少欲知足不受不畜不淨物者。當施其人奴婢僕使。修梵行者。施與女人。斷酒肉者。施以酒肉。不過中食施過中食。不著花香施以花香。如是施者。施名流布。遍至他方。財寶之費不失毫釐。是則名為能隨問答。

爾時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食肉之人不應施肉。何以故。我見不食肉者有大功德。佛讚迦葉。善哉善哉。汝今乃能善知我意。護法菩薩應當如是。

善男子。從今日始。不聽聲聞弟子食肉。若受檀越信施之時。應觀是食如子肉想。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云何如來不聽食肉。善男子。夫食肉者斷大慈種。迦葉又言。如來何故。先聽比丘食三種淨肉。迦葉。是三種淨肉隨事漸制。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十種不淨乃至九種清淨而復不聽。佛告迦葉。亦是因事漸次而制。當知即是現斷肉義。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云何如來。稱讚魚肉為美食耶。善男子。我亦不說魚肉之屬為美食也。我說甘蔗粳米石蜜一切穀麥。及黑石蜜乳酪蘇油。以為美食。雖說應畜種種衣服。所應畜者要是壞色。何況貪著是魚肉味。

迦葉復言。如來若制不食肉者。彼五種味乳酪酪漿生酥熟酥胡麻油等。及諸衣服憍奢耶衣珂貝皮革金銀盂器。如是等物亦不應受。善男子。不應同彼尼乾所見。如來所制一切禁戒各有異意。異意故聽食三種淨肉。異想故斷十種肉。異想故一切悉斷。及自死者。迦葉。我從今日制諸弟子。不得復食一切肉也。

迦葉。其食肉者。若行若住若坐若臥。一切眾生聞其肉氣悉生恐怖。譬如有人近師子已。眾人見之聞師子臭亦生恐怖。善男子。如人噉蒜臭穢可惡。餘人見之聞臭捨去。設遠見者猶不欲視。況當近之。諸食肉者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聞其肉氣。悉皆恐怖生畏死想。水陸空行有命之類悉捨之走。咸言此人是我等怨。是故菩薩不習食肉。為度眾生示現食肉。雖現食之其實不食。善男子。如是菩薩。清淨之食。猶尚不食。況當食肉。

善男子。我涅槃後。無量百歲。四道聖人悉復涅槃。正法滅後。於像法中當有比丘。似像持律少讀誦經。貪嗜飲食長養其身。身所被服麁陋醜惡。形容憔悴無有威德。放畜牛羊擔負薪草。頭鬚髮爪悉皆長利。雖服袈裟猶如獵師。細視徐行如猫伺鼠。常唱是言我得羅漢。多諸病苦眠臥糞穢。外現賢善內懷貪嫉。如受瘂法婆羅門等。實非沙門現沙門像。邪見熾盛誹謗正法。如是等人破壞如來所制戒律正行威儀。說解脫果離不淨法。及壞甚深祕密之教。各自隨意反說經律。而作是言。如來皆聽我等食肉。自生此論。言是佛說。互共諍訟。各自稱是沙門釋子。

善男子。爾時復有諸沙門等。貯聚生穀受取魚肉。手自作食。執持油瓶寶蓋革屣。親近國王大臣長者。占相星宿勤修醫道。畜養奴婢。金銀琉璃車璩馬瑙頗梨真珠珊瑚虎珀璧玉珂貝。種種果蓏。學諸伎藝。畫師泥作造書教學。種植根栽。蠱道呪幻和合諸藥。作倡伎樂香花治身。樗蒱圍碁學諸工巧。若有比丘能離如是諸惡事者。當說是人真我弟子。

爾時迦葉復白佛言。世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因他而活。若乞食時得雜肉食。云何得食應清淨法。佛言。迦葉。當以水洗令與肉別然後乃食。若其食器為肉所污。但使無味聽用無罪。若見食中多有肉者則不應受。一切現肉悉不應食。食者得罪。我今唱是斷肉之制。若廣說者即不可盡。涅槃時到是故略說。是則名為能隨問答。

73 四十二章經(節錄)

四十二章經 (東漢古本節錄) 後漢西域沙門迦葉摩騰共竺法蘭譯

佛言。除鬚髮,為沙門,受道法,去世資財,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慎不再矣。使人愚弊者,愛與欲也。

佛言。人有眾過,而不自悔,頓止其心。罪來歸身,猶水歸海,自成深廣矣。有惡知非,改過得善,罪日消滅,後會得道也。

佛言。人愚吾以為不善,吾以四等慈護濟之。重以惡來者,吾重以善往。福德之氣,常在此也。害氣重殃,反在于彼。

佛言。天下有五難;貧窮布施難、豪貴學道難、制命不死難、得佛經難、生值佛世難。

有沙門問佛,以何緣得道,奈何知宿命。佛言。道無形,知之無益,要當守志行。譬如磨鏡,垢去明存,即自見形。斷欲守空,即見道真,知宿命矣。

佛言。睹天地念非常,睹山川念非常,睹萬物形體豐熾念非常。執心如此,得道疾矣。

佛言。熟自念身中四大,名自有名,都為無吾。我者寄生,生亦不久,其事如幻耳。

佛言。愛欲莫甚於色,色之為欲,其大無外。賴有一矣,假其二,普天之民,無能為道者。

佛告沙門。慎無信汝意,意終不可信。慎無與色會,與色會即禍生。得阿羅漢道,乃可信汝意耳。

佛告諸沙門。慎無視女人,若見無視。慎無與言,若與言者,敕心正行。曰。吾為沙門,處于濁世,當如蓮花不為泥所污。老者以為母,長者以為姊,少者為妹,幼者子。敬之以禮,意殊當諦。惟觀自頭至足,自視內。彼身何有,唯盛惡露諸不淨種,以釋其意矣。

佛言。人為道去情欲,當如草見火,火來已卻。道人見愛欲,必當遠之。

欲吾知爾本,意以思想生,吾不思想爾,即爾而不生。佛行道聞之,謂沙門曰。記之。此迦葉佛偈,流在俗間。

佛言。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畏。無愛即無憂,不憂即無畏。

佛言。人為道,譬如一人與萬人戰,被鉀、操兵、出門欲戰。意怯膽弱乃自退走,或半道還,或格鬥而死,或得大勝還國高遷。夫人能牢持其心,精銳進行。不惑于流俗狂愚之言者,欲滅惡盡,必得道矣。

佛言。夫人為道,猶所鍛鐵,漸深棄去垢,成器必好。學道以漸,深去心垢,精進就道。暴即身疲,身疲即意惱,意惱即行退,行退即修罪。

佛言。人為道亦苦,不為道亦苦。惟人自生至老,自老至病,自病至死,其苦無量。心惱積罪,生死不息,其苦難說。

佛言。夫人離三惡道,得為人難;既得為人,去女即男難;既得為男,六情完具難;六情已具,生中國難;既處中國,值奉佛道難;既奉佛道,值有道之君難;生菩薩家難;既生菩薩家,以心信三尊,值佛世難。

佛言。弟子去離吾數千里,意念吾戒,必得道。在吾左側,意在邪,終不得道。其實在行,近而不行,何益萬分耶。

佛言。人為道,能拔愛欲之根。譬如摘懸珠,一一摘之,會有盡時。惡盡,得道也。

佛言。諸沙門行道,當如牛負。行深泥中,疲極,不敢左右顧。趣欲離泥,以自蘇息。沙門視情欲,甚於彼泥。直心念道,可免眾苦。

佛言。吾視諸侯之位如過客,視金玉之寶如礫石,視氈素之好如弊帛。

四十二章經全文(東漢古本): http://www.budaedu.org/budaedu/buda2_08.php

72 斷欲法門 空解脫門

大乘大方等日藏經卷第五 定品第四 隋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三十八 日藏分第十四 定品第四 (收錄)

斷欲法門 空解脫門

憍陳如。何者欲愛。欲名放逸。放逸因緣則生貪觸。以觸因緣則生樂想。如是等法眾生樂著。欲心發動如火所燒。欲因緣故樂造十惡捨離十善。以是因緣墮於地獄畜生餓鬼。生貧窮夜叉中。欲因緣故於生死中。受五陰身俱種種苦。雖受是苦不生怖畏。心無慚愧不樂修善。於流轉中難得人身。設得人身。以欲因緣身口不淨。造作無量諸重惡業乃至五無間業。以是因緣。復於生死三惡道中受大重苦。一切受苦皆因欲心。欲集因緣猶如糞豬被於繫縛。趣三惡道受諸苦惱。是故如來為斷貪欲。宣說正法呵責欲法。若有眾生得聞如是呵責欲已。能如實觀諸欲不淨。(中略)

是故憍陳如。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見自利益。見他利益。見彼此利益。常應親近善友。學善友法。常聞善友呵責欲法種種過患。如是聞已。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憍陳如。所言善友者。謂諸佛菩薩辟支佛阿羅漢。(中略)

爾時。一切娑婆世界三千大千。一切大集諸來眾等同發聲言。唯願如來宣說欲過。我等聞已。如佛所說至心受持。佛言。憍陳如。諦聽諦聽。四種因緣眾生生欲。何者為四。色貪。長短赤白等貪。觸貪。樂貪樂歌舞種種莊嚴瓔珞服飾等貪。

何者色貪。色名四大和合。生滅不住。無我無眾生。如是四大無我無眾生。一切凡夫無明顛倒。橫於色中而生覺觀。此是男。此是女。此好此惡。此可樂。此不可樂。欲火入心猶如鬼著。男見女身。執相取著長短黑白。以是因緣。未生欲能令生。已生欲能令增長。

是人如是念欲轉多常不捨離。一切善根悉皆減少。不復愛樂諸善知識。不能善護身口意業。與一切罪而共和合。不見一切諸欲過患。以不見故。命終即入三惡道中。或在地獄。或在畜生。或在餓鬼。於彼惡道無量世中受諸大苦。皆由貪欲。貪欲因緣令欲增長。

諸有智者觀察女色。念不淨想。不念女身所有髮毛皮肉筋血。但念白骨專心不捨。如女人身。男子身亦如是。如見近身。遠身亦如是。如他身。自身亦如是。但念白骨。不念髮毛皮肉筋血。如是念已數數思惟。心常信念不忘失者。此名心順行道初斷欲法門。

是人復念彼骨中。心三摩跋提住於眉間如棗許處。如是念已數數思惟。心住不失。彼人爾時心得寂靜。氣息不出不入。不見惡相。不見惡事。不樂不念乃至不緣一法。是則名為奢摩他。名心寂靜。此名煩惱順行道第二斷欲法門。

云何身寂靜。是人如是念故。能令身中出入息定。不入不出。彼智慧人波羅娑佛陀身心樂寂滅。如是念故。心速順奢摩他。此名第三寂滅攀緣斷煩惱道法門。

是人復念頭骨頂中如一小棗處。如是數數念已。見彼中空。如是數數念空。見彼頂骨如一沙塵。如是第二第三見骨末。依此法用一切頭骨皆如塵末。見彼骨末為風所吹。如是見一切身骨皆悉如末。為風所吹。如是不見身骨。乃至見虛空彼中身心波囉娑三跋帝。此名第四順奢摩他寂滅攀緣斷煩惱道法門。

爾時。長老阿若憍陳如白佛言。世尊。虛空相者。是有為相不。佛言。如是。善男子。虛空之相是有為相。時憍陳如復白佛言。世尊。若虛空相是有為者。為是自相。為他相耶。佛言。憍陳如。若能觀察一切法界及有為界。是名自相。何以故。若能觀察色寂靜者。當知彼人能見如來。所以者何。若人觀骨。見骨如末為風所吹。見是事已。能深觀察色之實性。

是人爾時見一切色悉皆空寂。乃至不見一切諸相。唯見虛空。但念虛空。於彼虛空數數修習。見十方色一切皆空如淨琉璃。於中復見無量諸佛。乃至十方亦復如是。見佛身已。又見如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乃至十方悉見諸佛色身俱足。光照團圓。如尼俱陀樹。彼人過去若曾習學涅槃之道。有善根者即作是念。我當問佛。如是虛空誰之所造。久近當滅。

作是念已。即便問佛。爾時如來即為宣說。夫虛空者。但有名字。無有作者。當何所滅。言虛空者。無有覺觀。無物無數。無有相貌。無出無滅。一切法相亦不可得。能想所想亦皆是無。了知是已。於諸想縛悉皆解脫。即便獲得阿那含果。能斷一切貪欲之心。唯有色愛無色愛結。及於掉慢諸無明在。

彼人爾時見佛身已。作如是念,我今當知如來身相長短廣狹。作是念已。見所在處十方空中。悉有如來。彼人爾時欲得觀少即便見少。欲得觀多隨意見多。無量無邊亦復如是。復次。彼人更作是念。如是諸佛從何而來。復作是念。如是如來無所從來。去無所至。彼人爾時不見諸佛有去來已。又作是念。三界受身。心但虛假。以是因緣我隨覺觀。欲多見多。欲少見少。諸佛如來即是我心。何以故。自心作佛。自心見故。心即我身。身即虛空。我因覺觀故。見無量無邊諸佛。我以覺心。見佛知佛。非心心知。非心心見。見心相者則不可斷。我觀法界性無牢實。隨念生故。是故一切所有性相。及心覺觀。即是虛空。虛空之性亦復非有。

若能如是見彼空者。已於過去發菩提心。彼人修習三昧因緣。即得諸佛現其前住。是人若發求聲聞心。即得一切無相三昧。既修習已。復得無著清淨智心。遠離無明。亦復獲得隨順空忍。不久得於四果真證。彼人若見空即是空。爾時即得身心寂靜。得寂靜已。是則名為空解脫門。入是門已。欲得取於阿羅漢果則為不難。是名第五修習空寂滅諸攀緣斷煩惱道真實法門。(中略)

爾時。佛告憍陳如言。若復有人自觀頭骨。心若不停及不樂者。是未調伏。既未調伏。亦復不能得於解脫。彼人爾時應當更詣屍陀林所觀察死人。或見青瘀膖脹血塗。或見膿流處處淹漬。皮肉爛潰筋脈相交。禽獸往來爭共唼食。或見白骨其色如珂。髏頷差移手足分散。見是相已。當熟察心樂住何處。知已即觀。常念不捨。一切外色敗壞若斯。自揆我身亦應如是。始從青瘀臭處腥臊。終至白骨支離消散。心常專念。勿使他緣。若住若行若坐若臥。勤修觀行。滑利流通。晝夜相續不令馳散。閉目開目恒使分明。從少至多。內外洞徹。

如是展轉。乃至山河草木叢林人畜等物。皆作骨相亦復如是。於四威儀。常見自身骨具等事。未曾捨離。如是心住不動如山。於一緣中。常定無亂。不淨念等悉具足滿。彼人爾時於此身中作是觀已。乃至命終不起染心。於現在時能離貪欲。他世未能。

71 五解脫想 五解脫處 五出要界 頂法及頂法退

中阿含經卷第二十一 長壽王品第七 說經處第十五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五解脫想 五解脫處 五出要界 頂法及頂法退

(八六) 阿難。我本為汝說五熟解脫想。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不淨惡露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阿難。此五熟解脫想。汝當為諸年少比丘說以教彼。若為諸年少比丘說教此五熟解脫想者。彼便得安隱。得力得樂。身心不煩熱。終身行梵行。

阿難。我本為汝說五解脫處。若比丘.比丘尼因此故。未解脫.心得解脫。未盡諸漏.得盡無餘。未得無上涅槃.得無上涅槃。云何為五。阿難。世尊為比丘.比丘尼說法。諸智梵行者亦為比丘.比丘尼說法。阿難。若世尊為比丘.比丘尼說法。諸智梵行者亦為比丘.比丘尼說法。彼聞法已。便知法解義。彼因知法解義故。便得歡悅。因歡悅故。便得歡喜。因歡喜故。便得止身。因止身故。便得覺樂。因覺樂故。便得心定。阿難。比丘.比丘尼因心定故。便得見如實.知如真。因見如實.知如真故。便得厭。因厭故。便得無欲。因無欲故。便得解脫。因解脫故。便得知解脫。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阿難。是謂第一解脫處。因此故。比丘.比丘尼未解脫.心得解脫。未盡諸漏.得盡無餘。未得無上涅槃.得無上涅槃。

復次。阿難。世尊不為比丘.比丘尼說法。諸智梵行者亦不為比丘.比丘尼說法。但如本所聞.所誦習法而廣讀之。

若不廣讀本所聞.所誦習法者。但隨本所聞.所誦習法為他廣說。

若不為他廣說本所聞.所誦習法者。但隨本所聞.所誦習法。心思惟分別。

若心不思惟分別本所聞.所誦習法者。但善受持諸三昧相。阿難。若比丘.比丘尼善受持諸三昧相者。便知法解義。彼因知法解義故。便得歡悅。因歡悅故。便得歡喜。因歡喜故。便得止身。因止身故。便得覺樂。因覺樂故。便得心定。阿難。比丘.比丘尼因心定故。便得見如實.知如真。因見如實.知如真故。便得厭。因厭故。便得無欲。因無欲故。便得解脫。因解脫故。便得知解脫。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阿難。是謂第五解脫處。因此故。比丘.比丘尼未解脫.心得解脫。未盡諸漏.得盡無餘。未得無上涅槃.得無上涅槃。(中略)

阿難。我本為汝說五出要界。云何為五。阿難。多聞聖弟子極重善觀欲。彼因極重善觀欲故。心便不向欲。不樂欲。不近欲。不信解欲。若欲心生。即時融消燋縮。轉還不得舒張。捨離不住欲。穢惡厭患欲。阿難。猶如雞毛及筋。持著火中。即時融消燋縮。轉還不得舒張。阿難。多聞聖弟子亦復如是極重善觀欲。彼因極重善觀欲故。心便不向欲不樂欲。不近欲不信解欲。若欲心生。即時融消燋縮。轉還不得舒張。捨離不住欲。穢惡厭患欲。觀無欲。心向無欲。樂無欲。近無欲。信解無欲。心無礙。心無濁。心得樂。能致樂。遠離一切欲。及因欲生諸漏煩熱憂慼。解彼脫彼。復解脫彼。彼不復受此覺。謂覺因欲生。如是欲出要。阿難。是謂第一出要界。

復次。阿難。多聞聖弟子極重善觀恚。彼因極重善觀恚故。心便不向恚。不樂恚。不近恚。不信解恚。若恚心生。即時融消燋縮。轉還不得舒張。捨離不住恚。穢惡厭患恚。(中略)遠離一切恚。及因恚生諸漏煩熱憂慼。解彼脫彼。復解脫彼。彼不復受此覺。謂覺因恚生。如是恚出要。阿難。是謂第二出要界。

復次。阿難。多聞聖弟子極重善觀害。彼因極重善觀害故。心便不向害。不樂害。不近害。不信解害。若害心生。即時融消燋縮。轉還不得舒張。捨離不住害。穢惡厭患害。(中略)遠離一切害。及因害生諸漏煩熱憂慼。解彼脫彼。復解脫彼。彼不復受此覺。謂覺因害生。如是害出要。阿難。是謂第三出要界。

復次。阿難。多聞聖弟子極重善觀色。彼因極重善觀色故。心便不向色。不樂色。不近色。不信解色。若色心生。即時融消燋縮。轉還不得舒張。捨離不住色。穢惡厭患色。(中略)遠離一切色。及因色生諸漏煩熱憂慼。解彼脫彼。復解彼脫。彼不復受此覺。謂覺因色生。如是色出要。阿難。是謂第四出要界。

復次。阿難。多聞聖弟子極重善觀己身。彼因極重善觀己身故。心便不向己身。不樂己身。不近己身。不信解己身。若己身心生。即時融消燋縮。轉還不得舒張。捨離不住己身。穢惡厭患己身。(中略)遠離一切己身.及因己身生諸漏煩熱憂慼。解彼脫彼。復解脫彼。彼不復受此覺。謂覺因己身生。如是己身出要。阿難。是謂第五出要界。(中略)

世尊告曰。阿難。汝等諦聽。善思念之。我當為汝及諸年少比丘說頂法及頂法退。尊者阿難等受教而聽。世尊告曰。阿難。多聞聖弟子真實因心思念稱量。善觀分別無常.苦.空.非我。彼如是思念。如是稱量。如是善觀分別。便生忍.生樂.生欲。欲聞.欲念.欲觀。阿難。是謂頂法。阿難。若得此頂法復失衰退。不修守護。不習精勤。阿難。是謂頂法退。如是內外識.更樂.覺.想.思.愛.界.因緣起。阿難。多聞聖弟子此因緣起及因緣起法。思念稱量。善觀分別無常.苦.空.非我。彼如是思念。如是稱量。如是善觀分別。便生忍.生樂.生欲。欲聞.欲念.欲觀。阿難。是謂頂法。阿難。若得此頂法復失衰退。不修守護。不習精勤。阿難。是謂頂法退。

阿難。此頂法及頂法退。汝當為諸年少比丘說以教彼。若為諸年少比丘說教此頂法及頂法退者。彼便得安隱。得力得樂。身心不煩熱。終身行梵行。阿難。我為汝等說處及教處.頂法及頂法退。如尊師所為弟子起大慈哀。憐念愍傷。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者。我今已作。汝等當復自作。至無事處.山林樹下.空安靜處宴坐思惟。勿得放逸。勤加精進。莫令後悔。此是我之教敕。是我訓誨。佛說如是。尊者阿難及諸年少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70 解脫分法

優婆塞戒經卷第一 解脫品第四 北涼中印度三藏法師曇無讖譯

解脫分法

善男子。若善男子善女人有修悲者,當知是人得一切法體,諸解脫分。善生言。世尊,所言體者,云何為體。善男子,謂身口意。是身口意,從方便得。方便有二。一者耳聞,二者思惟。復有三種。一者惠施,二者持戒,三者多聞。

善生言。世尊,如佛所說,從三方便得解脫分。是三方便,有定數不。不也,善男子。何以故。有人雖於無量世中,以無量財,施無量人,亦不能得解脫分法。有人於一時中,以一把麥,施一乞兒,能得如是解脫分法。有人乃於無量佛所,受持禁戒,亦不能得解脫分法。有人一日一夜受持八戒,而能獲得解脫分法。有人於無量世、無量佛所,受持讀誦十二部經,亦不能得解脫分法。有人唯讀一四句偈,而能獲得解脫分法。何以故。一切眾生心不同故。

善男子,若人不能一心觀察生死過咎、涅槃安樂。如是之人雖復惠施、持戒、多聞,終不能得解脫分法。若能厭患生死過咎,深見涅盤功德安樂。如是之人,雖復少施、少戒、少聞,即能獲得解脫分法。善男子,得是法者,於三時中;佛出世時,緣覺出時;若無是二,阿迦尼吒天,說解脫時。是人聞已,得解脫分。善男子,我於往昔初發心時,都不見佛及辟支佛。聞淨居天說解脫法,我時聞已,即便發心。(中略)

是解脫分,三人能得。所謂聲聞、緣覺、菩薩。眾生若遇善知識者,轉聲聞解脫,得緣覺解脫;轉緣覺解脫,得菩薩解脫。菩薩所得解脫分法,不可退轉,不可失壞。善生言。世尊,說法之人,復以何義,能善分別如是等人有解脫分,如是等人無解脫分。善男子,如是法者,二人所得,謂在家、出家。如是二人至心聽法,聽已受持。聞三惡苦,心生怖畏,身毛皆豎,涕泣橫流。堅持齋戒,乃至小罪,不敢毀犯。當知是人得解脫分法。(中略)

善男子,夫菩提者,有四種子。一者不貪財物,二者不惜身命,三者修行忍辱,四者憐愍眾生。善男子,增長如是菩提種子,復有五事。一者於己身中,不生輕想,言我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二者自身受苦,心不厭悔;三者勤行精進,不休不息;四者救濟眾生無量苦惱;五者常讚三寶微妙功德。有智之人修菩提時,常當修集如是五事。增長熾燃菩提種子,復有六事。所謂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是六種事,因一事增,謂不放逸。菩薩放逸,不能增長如是六事。若不放逸,則能增長。

善男子,菩薩求於菩提之時,復有四事。一者親近善友,二者心堅難壞,三者能行難行,四者憐愍眾生。復有四事。一者見他得利,心生歡喜,二者常樂稱讚他人功德,三者常樂修集六念處法,四者勤說生死所有過咎。善男子,若有說言,離是八法,得菩提者,無有是處。

 

69 修證三摩提之三漸次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八 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譯

修證三摩提之三漸次

汝今修證佛三摩提,於是本因元所亂想。立三漸次,方得除滅。如淨器中除去毒蜜,以諸湯水并雜灰香,洗滌其器,後貯甘露。云何名為三種漸次。一者修習,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增進,違其現業。

云何助因。阿難。如是世界十二類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謂段食、觸食、思食、識食。是故佛說一切眾生皆依食住。阿難。一切眾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諸眾生求三摩提,當斷世間五種辛菜。是五種辛,熟食發婬,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縱能宣說十二部經。十方天仙,嫌其臭穢,咸皆遠離。諸餓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與鬼住。福德日銷。長無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薩天仙,十方善神,不來守護。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現作佛身,來為說法,非毀禁戒,讚婬怒癡。命終自為魔王眷屬。受魔福盡,墮無間獄。阿難。修菩提者永斷五辛。是則名為第一增進修行漸次。

云何正性。阿難。如是眾生入三摩地,要先嚴持清淨戒律。永斷婬心。不餐酒肉。以火淨食,無啖生氣。阿難。是修行人,若不斷婬及與殺生,出三界者,無有是處。當觀婬欲,猶如毒蛇,如見怨賊。先持聲聞四棄八棄,執身不動。後行菩薩清淨律儀,執心不起。禁戒成就,則於世間永無相生相殺之業。偷劫不行,無相負累,亦於世間不還宿債。是清淨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須天眼,自然觀見十方世界。睹佛聞法,親奉聖旨。得大神通,遊十方界。宿命清淨,得無艱險。是則名為第二增進修行漸次。

云何現業。阿難。如是清淨持禁戒人,心無貪婬,於外六塵不多流逸。因不流逸,旋元自歸。塵既不緣,根無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國土,皎然清淨。譬如琉璃,內懸明月。身心快然,妙圓平等,獲大安隱。一切如來密圓淨妙,皆現其中。是人即獲無生法忍。從是漸修,隨所發行,安立聖位。是則名為第三增進修行漸次。

阿難。是善男子。欲愛乾枯,根境不偶。現前殘質,不復續生。執心虛明,純是智慧。慧性明圓,鎣十方界。乾有其慧,名乾慧地。

68 觀普賢菩薩六根清淨懺悔法

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宋元嘉年曇無蜜多於楊州譯

觀普賢菩薩六根清淨懺悔法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舍離國大林精舍重閣講堂。告諸比丘。却後三月我當般涅槃。尊者阿難。即從座起。整衣服叉手合掌。遶佛三匝為佛作禮。胡跪合掌。諦觀如來目不暫捨。長老摩訶迦葉。彌勒菩薩摩訶薩。亦從座起。合掌作禮瞻仰尊顏。時三大士異口同音。而白佛言。世尊。如來滅後。云何眾生起菩薩心。修行大乘方等經典。正念思惟一實境界。云何不失無上菩提之心。云何復當不斷煩惱不離五欲。得淨諸根滅除諸罪。父母所生清淨常眼。不斷五欲而能得見諸障外事。

佛告阿難。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如來昔在耆闍崛山及餘住處。已廣分別一實之道。今於此處。為未來世諸眾生等。欲行大乘無上法者。欲學普賢行。普賢行者。我今當說其憶念法。若見普賢及不見者。除却罪數。今為汝等當廣分別。

阿難。普賢菩薩乃生東方淨妙國土。其國土相。法華經中已廣分別。我今於此略而解說。阿難。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八部一切眾生。誦大乘經者。修大乘者。發大乘意者。樂見普賢菩薩色身者。樂見多寶佛塔者。樂見釋迦牟尼佛及分身諸佛者。樂得六根清淨者。當學是觀。此觀功德除諸障礙。見上妙色。不入三昧但誦持故。專心修習。心心相次。不離大乘。一日至三七日。得見普賢。有重障者。七七日盡。然後得見。復有重者一生得見。復有重者二生得見。復有重者三生得見。如是種種業報不同。是故異說。

普賢菩薩身量無邊。音聲無邊。色像無邊。欲來此國。入自在神通。促身令小。閻浮提人三障重故。以智慧力化乘白象。其象六牙。七支跓地。其七支下生七蓮華。象色鮮白。白中上者頗梨雪山。不得為比。身長四百五十由旬。高四百由旬。於六牙端有六浴池。一一浴池中生十四蓮華。與池正等。其華開敷如天樹王。一一華上有一玉女。顏色紅輝有過天女。手中自然化五箜篌。一一箜篌有五百樂器以為眷屬。有五百飛鳥。鳧鴈鴛鴦皆眾寶色。生花葉間。象鼻有華。其莖譬如赤真珠色。其華金色。含而未敷。見是事已。復更懺悔。至心諦觀思惟大乘。心不休廢。見華即敷。金色金光。(中略)

象鼻紅蓮華色。上有化佛。放眉間光。其光金色。如前入象鼻中。於象鼻中出入象眼中。從象眼出還入象耳。從象耳出至象頸上。漸漸上至象背。化成金鞍。七寶校具。於鞍四面有七寶柱。眾寶校飾以成寶臺。臺中有一七寶蓮華。其蓮華鬚百寶共成。其蓮華臺是大摩尼。有一菩薩結跏趺坐。名曰普賢。身白玉色五十種光。光五十種色以為項光。身諸毛孔流出金光。其金光端無量化佛。諸化菩薩以為眷屬。(中略)

爾時。十方面一一方。有一菩薩。乘六牙白象王。亦如普賢。等無有異。如是十方無量無邊滿中化象。普賢菩薩神通力故。令持經者皆悉得見。是時行者見諸菩薩。身心歡喜。為其作禮。白言。大慈大悲者。愍念我故。為我說法。說是語時。諸菩薩等異口同音。各說清淨大乘經法。作諸偈頌。讚歎行者。是名始觀普賢菩薩最初境界。(中略)

爾時普賢菩薩。復放眉間大人相光。入行者心。既入心已。行者自憶過去無數百千佛所。受持讀誦大乘經典。自見故身了了分明。如宿命通等無有異。豁然大悟。得旋陀羅尼。百千萬億諸陀羅尼門。從三昧起。面見一切分身諸佛。眾寶樹下坐師子床。復見琉璃地。如蓮華聚。從下方空中踊出。一一華間。有微塵數菩薩。結跏趺坐。亦見普賢分身菩薩。在彼眾中讚歎大乘。時諸菩薩異口同音。教於行者清淨六根。或有說言。汝當念佛。或有說言。汝當念法。或有說言。汝當念僧。或有說言。汝當念戒。或有說言。汝當念施。或有說言。汝當念天。如此六法。是菩提心。生菩薩法。

汝今應當於諸佛前發露先罪。至誠懺悔。於無量世。眼根因緣貪著諸色。以著色故。貪愛諸塵。以愛塵故。受女人身。世世生處惑著諸色。色壞汝眼。為恩愛奴。色使使汝經歷三界。為此弊使盲無所見。今誦大乘方等經典。此經中說。十方諸佛色身不滅。汝今得見審實爾不。眼根不善傷害汝多。隨順我語歸向諸佛釋迦牟尼。說汝眼根所有罪咎。諸佛菩薩慧明法水。願以洗除令我清淨。作是語已。遍禮十方佛。向釋迦牟尼佛大乘經典。復說是言。我今所懺眼根重罪。障蔽穢濁。盲無所見。願佛大慈哀愍覆護。普賢菩薩乘大法船。普度一切。十方無量諸菩薩伴。唯願慈哀。聽我悔過眼根不善惡業障法。如是三說。五體投地。正念大乘。心不忘捨。是名懺悔眼根罪法。

稱諸佛名。燒香散華。發大乘意。懸繒幡蓋。說眼過患懺悔罪者。此人現世。見釋迦牟尼佛。及見分身無量諸佛。阿僧祇劫不墮惡道。大乘力故。大乘願故。恒與一切陀羅尼菩薩共為眷屬。作是念者是為正念。若他念者名為邪念。是名眼根初境界相。(中略)淨眼根已。復更誦讀大乘經典。晝夜六時胡跪懺悔。(中略)

普賢復言。汝於多劫。耳根因緣隨逐外聲。聞妙音時心生惑著。聞惡聲時起八百種煩惱賊害。如此惡耳。報得惡事。恒聞惡聲。生諸攀緣。顛倒聽故。當墮惡道邊地邪見不聞法處。汝於今日。誦持大乘功德海藏。以是緣故。見十方佛多寶佛塔。現為汝證。汝應自當說己過惡。懺悔諸罪。

是時行者聞是語已。復更合掌五體投地。而作是言。正遍知世尊。現為我證。方等經典為慈悲主。唯願觀我聽我所說。我從多劫乃至今身。耳根因緣聞聲惑著。如膠著草。聞諸惡時起煩惱毒。處處惑著無暫停時。坐此竅聲勞我神識。墜墮三塗。今始覺知。向諸世尊發露懺悔。既懺悔已。見多寶佛放大光明。其光金色。遍照東方及十方界無量諸佛。身真金色。東方空中作是唱言。此佛世尊。號曰善德。亦有無數分身諸佛。坐寶樹下師子座上。結跏趺坐。是諸世尊。一切皆入普現色身三昧。皆作是讚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讀誦大乘經典。汝所誦者。是佛境界。

說是語已。普賢菩薩復更為說懺悔之法。汝於前世。無量劫中。以貪香故分別諸識。處處貪著。墮落生死。汝今應當觀大乘因。大乘因者諸法實相是。聞是語已。五體投地。復更懺悔。既懺悔已當作是語。南無釋迦牟尼佛。南無多寶佛塔。南無十方釋迦牟尼佛。分身諸佛。作是語已。遍禮十方佛。南無東方善德佛。及分身諸佛。如眼所見。一一心禮。香華供養。供養畢已胡跪合掌。以種種偈讚歎諸佛。既讚歎已。說十惡業懺悔諸罪。既懺悔已而作是言。我於先世無量劫時。貪香味觸。造作眾惡。以是因緣無量世來。恒受地獄餓鬼畜生邊地邪見諸不善身。如此惡業今日發露。歸向諸佛正法之王。說罪懺悔。

既懺悔已。身心不懈。復更誦讀大乘經典。大乘力故。空中有聲告言。法子。汝今應當向十方佛讚說大乘。於諸佛前自說己過。諸佛如來是汝慈父。汝當自說舌根所作不善惡業。此舌根者。動惡業相。妄言綺語惡口兩舌。誹謗妄語。讚歎邪見。說無益語。如是眾多諸雜惡業。搆鬪壞亂。法說非法。如是眾罪。今悉懺悔。諸世雄前作是語已。五體投地。遍禮十方佛。合掌長跪。當作是語。此舌過患無量無邊。諸惡業刺從舌根出。斷正法輪從此舌起。如此惡舌斷功德種。於非義中多端強說。讚歎邪見如火益薪。猶如猛火傷害眾生。如飲毒者無瘡疣死。如此罪報惡邪不善。當墮惡道百劫千劫。以妄語故墮大地獄。我今歸向南方諸佛發露黑惡。

作是念時空中有聲。南方有佛名栴檀德。彼佛亦有無量分身。一切諸佛皆說大乘。除滅罪惡。如此眾罪。今向十方無量諸佛大悲世尊。發露黑惡誠心懺悔。說是語已。五體投地。復禮諸佛。是時諸佛復放光明照行者身。令其身心自然歡喜。發大慈悲普念一切。(中略)空中復有微妙音聲出如是言。汝今應當身心懺悔。身者殺盜婬。心者念諸不善。造十惡業及五無間。猶如猨猴。亦如黐膠。處處貪著。遍至一切六情根中。此六根業。枝條華葉。悉滿三界二十五有一切生處。亦能增長無明老死十二苦事。八邪八難無不經中。汝今應當懺悔如是惡不善業。

爾時行者聞此語已。問空中聲。我今何處行懺悔法。時空中聲即說是語。釋迦牟尼名毘盧遮那。遍一切處。其佛住處名常寂光。常。波羅蜜所攝成處。我。波羅蜜所安立處。淨。波羅蜜滅有相處。樂。波羅蜜不住身心相處。不見有無諸法相處。如寂解脫。乃至般若波羅蜜是色常住法故。如是應當觀十方佛。

時。十方佛各伸右手摩行者頭。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誦讀大乘經故。十方諸佛說懺悔法。菩薩所行。不斷結使。不住使海。觀心無心。從顛倒想起如此想。心從妄想起。如空中風。無依止處。如是法相。不生不滅。何者是罪。何者是福。我心自空。罪福無主。一切法如是。無住無壞。如是懺悔。觀心無心。法不住法中。諸法解脫。滅諦寂靜。

如是想者。名大懺悔。名莊嚴懺悔。名無罪相懺悔。名破壞心識。行此懺悔者。身心清淨。不住法中。猶如流水。念念之中。得見普賢菩薩及十方佛。時諸世尊。以大悲光明。為於行者說無相法。行者聞說第一義空。行者聞已。心不驚怖。應時即入菩薩正位。佛告阿難。如是行者。名為懺悔。此懺悔者。十方諸佛諸大菩薩所懺悔法。

佛告阿難。佛滅度後。佛諸弟子。若有懺悔惡不善業。但當誦讀大乘經典。此方等經是諸佛眼。諸佛因是得具五眼。佛三種身從方等生。是大法印。印涅槃海。如此海中。能生三種佛清淨身。此三種身。人天福田。應供中最。其有誦讀大方等典。當知此人具佛功德。諸惡永滅。從佛慧生。(中略)

佛告阿難。汝今持是懺悔六根觀普賢菩薩法。普為十方諸天世人。廣分別說。佛滅度後。佛諸弟子。若有受持讀誦解說方等經典。應於靜處。若在塚間。若林樹下。阿練若處。誦讀方等思大乘義。念力強故。得見我身及多寶佛塔。十方分身無量諸佛。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藥王菩薩。藥上菩薩。恭敬法故。持諸妙華。住立空中讚歎恭敬。行持法者但誦大乘方等經故。諸佛菩薩。晝夜供養是持法者。(中略)若欲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若欲現身見十方佛及普賢菩薩。當淨澡浴。著淨潔衣。燒眾名香。在空閑處。應當誦讀大乘經典。思大乘義。

佛告阿難。若有眾生。欲觀普賢菩薩者。當作是觀。作是觀者是名正觀。若他觀者是名邪觀。佛滅度後。佛諸弟子。隨順佛語行懺悔者。當知是人行普賢行。行普賢行者。不見惡相及惡業報。其有眾生。晝夜六時禮十方佛。誦大乘經。思第一義甚深空法。一彈指頃。除去百萬億億阿僧祇劫生死之罪。行此行者。真是佛子。從諸佛生。十方諸佛及諸菩薩。為其和上。是名具足菩薩戒者。不須羯磨。自然成就。應受一切人天供養。(中略)

爾時行者。若欲具足菩薩戒者。應當合掌在空閑處。遍禮十方佛懺悔諸罪。自說己過。然後靜處。白十方佛而作是言。諸佛世尊常住在世。我業障故。雖信方等。見佛不了。今歸依佛。唯願釋迦牟尼正遍知世尊。為我和上。文殊師利具大慧者。願以智慧授我清淨諸菩薩法。彌勒菩薩勝大慈日。憐愍我故。亦應聽我受菩薩法。十方諸佛。願證知我。大德諸菩薩。願為我伴。我今依大乘經甚深妙義。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如是三說。歸依三寶已。次當自誓受六重法。受六重法已。次當勤修無礙梵行。發廣濟心。受八重法。

立此誓已。於空閑處。燒眾名香。散華供養一切諸佛及諸菩薩大乘方等。而作是言。我於今日發菩提心。以此功德普度一切。作是語已。復更頂禮一切諸佛及諸菩薩。思方等義。一日乃至三七日。若出家在家。不須和上。不用諸師。不白羯磨。受持讀誦大乘經典力故。普賢菩薩勸發行故。是十方諸佛正法眼目。因由是法。自然成就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諸佛如來從此法生。於大乘經得受記別。

67 末世眾生 云何修行三種淨觀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大唐罽賓三藏佛陀多羅譯

末世眾生 云何修行三種淨觀

於是圓覺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遶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中略)若佛滅後。末世眾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圓覺清淨境界。此圓覺中三種淨觀以何為首。唯願大悲。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施大饒益。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圓覺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問於如來如是方便。(中略)善男子。一切眾生。若佛住世。若佛滅後。若法末時。有諸眾生具大乘性。信佛祕密大圓覺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藍安處徒眾。有緣事故隨分思察。如我已說。若復無有他事因緣。即建道場。當立期限。若立長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安置淨居。

若佛現在。當正思惟。若佛滅後。施設形像。心存目想。生正憶念。還同如來常住之日。懸諸幡花。經三七日。稽首十方諸佛名字。求哀懺悔。遇善境界。得心輕安。過三七日。一向攝念。

若經夏首三月安居。當為清淨菩薩止住。心離聲聞。不假徒眾。至安居日。即於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某甲。踞菩薩乘。修寂滅行。同入清淨實相住持。以大圓覺為我伽藍。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無繫屬故。今我敬請。不依聲聞。當與十方如來及大菩薩三月安居。為修菩薩無上妙覺大因緣故。不繫徒眾。善男子。此名菩薩示現安居。過三期日。隨往無礙。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眾生求菩薩道入三期者。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靜。不起思念。靜極便覺。如是初靜。從於一身至一世界。覺亦如是。善男子。若覺遍滿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眾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復如是。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三摩鉢提。先當憶想十方如來。十方世界一切菩薩。依種種門漸次修行。勤苦三昧。廣發大願。自熏成種。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於禪那。先取數門。心中了知生住滅念。分劑頭數。如是周徧四威儀中。分別念數無不了知。漸次增進。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猶如目覩所受用物。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是名三觀初首方便。

若諸眾生。徧修三種勤行精進。即名如來出現于世。若後末世鈍根眾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業障。當勤懺悔。常起希望。先斷憎愛嫉妬諂曲。求勝上心。三種淨觀。隨學一事。此觀不得。復習彼觀。心不放捨。漸次求證。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圓覺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欲行無上道  先當結三期

懺悔無始業  經於三七日   然後正思惟  非彼所聞境

畢竟不可取  奢摩他至靜   三摩正憶持  禪那明數門

是名三淨觀  若能勤修習   是名佛出世  鈍根未成者

常當勤心懺  無始一切罪   諸障若銷滅  佛境便現前

66 云何阿那波那念所緣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七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二瑜伽處之二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云何阿那波那念所緣

云何阿那波那念所緣。謂緣入息出息念。是名阿那波那念。此念所緣入出息等。名阿那波那念所緣。當知此中入息有二。何等為二。一者入息。二者中間入息。出息亦二。何等為二。一者出息。二者中間出息。入息者。謂出息無間。內門風轉乃至臍處。中間入息者。謂入息滅已乃至出息未生。於其中間在停息處。暫時相似微細風起。是名中間入息。如入息中間入息。出息中間出息當知亦爾。此中差別者。謂入息無間外門風轉。始從臍處乃至面門。或至鼻端或復出外。

入息出息有二因緣。何等為二。一牽引業。二臍處孔穴或上身分所有孔穴。入息出息有二所依。何等為二。一身。二心。所以者何。要依身心。入出息轉如其所應。若唯依身而息轉者。入無想定入滅盡定。生無想天諸有情類。彼息應轉。若唯依心而息轉者。入無色定生無色界。彼息應轉。若唯依身心而轉非如其所應者。入第四靜慮若生於彼諸有情類。及羯羅藍頞部曇閉尸等位諸有情類。彼息應轉。然彼不轉。是故當知。要依身心入出息轉。如其所應。入息出息有二種行。何等為二。一者入息向下而行。二者出息向上而行。入息出息有二種地。何等為二。一麁孔穴。二細孔穴。云何麁孔穴。謂從臍處孔穴乃至面門鼻門。復從面門鼻門乃至臍處孔穴。云何細孔穴。謂於身中一切毛孔。入息出息有四異名。何等為四。一名風。二名阿那波那。三名入息出息。四名身行。風名一種是風共名。餘之三種是不共名。

修入出息者有二過患。何等為二。一太緩方便。二太急方便。由太緩方便故生起懈怠。或為惛沈睡眠纏擾其心。或令其心於外散亂。由太急方便故。或令其身生不平等。或令其心生不平等。云何令身生不平等。謂強用力持入出息。由入出息被執持故。便令身中不平風轉。由此最初於諸支節皆生戰掉。名能戰掉。此戰掉風若增長時能生疾病。由是因緣於諸支節生諸疾病。是名令身生不平等。云何令心生不平等。謂或令心生諸散亂。或為極重憂惱逼切。是名令心生不平等。

又此阿那波那念。應知略有五種修習。何等為五。一算數修習。二悟入諸蘊修習。三悟入緣起修習。四悟入聖諦修習。五十六勝行修習。

云何名為算數修習。謂略有四種算數修習。何等為四。一者以一為一算數。二者以二為一算數。三者順算數。四者逆算數。云何以一為一算數。謂若入息入時。由緣入。出息住。念數以為一。若入息滅出息生。出向外時數為第二。如是展轉數至其十。由此算數非略非廣故唯至十。是名以一為一算數。云何以二為一算數。謂若入息入而已滅。出息生而已出。爾時總合數以為一。即由如是算數道理。數至其十。是名以二為一算數。入息出息說名為二。總合二種數之為一。故名以二為一算數。云何順算數。謂或由以一為一算數。或由以二為一算數。順次展轉數至其十。名順算數。云何逆算數。謂即由前二種算數。逆次展轉從第十數。次九次八次七次六次五次四次三次二。次數其一。名逆算數。若時行者。或以一為一算數為依。或以二為一算數為依。於順算數及逆算數已串修習。於其中間心無散亂。

無散亂心善算數已。復應為說勝進算數。云何名為勝進算數。謂或依以一為一算數。或依以二為一算數。合二為一而算數之。若依以一為一而算數者。即入息出息二合為一。若依以二為一而算數者。即入息出息四合為一。如是展轉數乃至十。如是後後漸增乃至以百為一而算數之。由此以百為一算數。漸次數之乃至其十。如是勤修數息念者。乃至十十數以為一。漸次數之乃至滿十。由此以十為一算數。於其中間心無散亂。齊此名為已串修習。

又此勤修數息念者。若於中間其心散亂。復應退還從初數起或順或逆。若時算數極串習故。其心自然乘任運道。安住入息出息所緣。無斷無間相續而轉。先於入息有能取轉。入息滅已於息空位有能取轉。次於出息有能取轉。出息滅已於息空位有能取轉。如是展轉相續流注。無動無搖。無散亂行。有愛樂轉。齊此名為過算數地。不應復數。唯於入息出息所緣。令心安住。於入出息應正隨行。應審了達。於入出息及二中間若轉若還分位差別。皆善覺了。如是名為算數修習。

又鈍根者應為宣說如是息念算數修習。彼由此故於散亂處。令心安住令心愛樂。若異算數入出息念。彼心應為惛沈睡眠之所纏擾。或應彼心於外馳散。由正勤修數息念故彼皆無有。若有利根覺慧聰俊。不好乘此算數加行。若為宣說算數加行。亦能速疾無倒了達。然不愛樂。彼復於此入出息緣。安住念已。若是處轉若乃至轉。若如所轉若時而轉。於此一切由安住念。能正隨行。能正了達。如是加行有如是相。於此加行。若修若習若多修習為因緣故。起身輕安及心輕安。證一境性。於其所緣愛樂趣入。

如是彼於算數息念。善修習已。復於所取能取二事。作意思惟悟入諸蘊。云何悟入。謂於入息出息及息所依身。作意思惟悟入色蘊。於彼入息出息。能取念相應領納。作意思惟悟入受蘊。即於彼念相應等了。作意思惟悟入想蘊。即於彼念若念相應思及慧等。作意思惟悟入行蘊。若於彼念相應諸心意識。作意思惟悟入識蘊。如是行者。於諸蘊中乃至多住。名已悟入。是名悟入諸蘊修習。

若時無倒能見能知。唯有諸蘊唯有諸行。唯事唯法。彼於爾時能於諸行悟入緣起。云何悟入。謂觀行者。如是尋求此入出息。何依何緣。既尋求已如實悟入。此入出息依身緣身。依心緣心。復更尋求此身此心何依何緣。既尋求已如實悟入。此身此心依緣命根。復更尋求如是命根何依何緣。既尋求已如實悟入。如是命根依緣先行。復更尋求如是先行何依何緣。既尋求已如實悟入。如是先行依緣無明。如是了知無明依緣先行。先行依緣命根。命根依緣身心。身心依緣入息出息。又能了知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命根滅。命根滅故身心滅。身心滅故入出息滅。如是名為悟入緣起。彼於緣起悟入多住。名善習修。是名悟入緣起修習。

如是彼於緣起悟入善修習已。復於諸行如實了知從眾緣生。悟入無常。謂悟入諸行是無常故。本無而有。有已散滅。若是本無而有。有已散滅。即是生法老法病法死法。若是生法老法病法死法。即是其苦。若是其苦即是無我。不得自在遠離宰主。如是名為由無常苦空無我行。悟入苦諦。又彼如是能正悟入諸所有行。眾緣生起。其性是苦。如病如癰。一切皆以貪愛為緣。又正悟入即此能生眾苦貪愛。若無餘斷。即是畢竟寂靜微妙。我若於此如是了知。如是觀見如是多住。當於貪愛能無餘斷。如是名能悟入集諦滅諦道諦。於此悟入能多住已。於諸諦中證得現觀。是名悟入聖諦修習。

如是於聖諦中善修習已。於見道所斷一切煩惱皆悉永斷。唯餘修道所斷煩惱。為斷彼故復進修習十六勝行。云何名為十六勝行。(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