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云何斷諸煩惱煩惱因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七 迦葉菩薩品第十二之五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云何斷諸煩惱煩惱因

佛言。善男子。凡夫之色從煩惱生。是故智說。色是無常苦空無我。如來色者遠離煩惱。是故說是常恒無變。迦葉菩薩言。世尊。云何為色從煩惱生。善男子。煩惱三種。所謂欲漏有漏無明漏。智者應當觀是三漏所有罪過。所以者何。知罪過已則能遠離。譬如醫師先診病脈。知病所在然後授藥。善男子。如人將盲至蕀林中捨之而還。盲人於後甚難得出。設得出者身體壞盡。世間凡夫亦復如是。不能知見三漏過患。則隨逐行。如其見者則能遠離。知罪過已。雖受果報果報輕微。

善男子。有四種人。一作業時重受報時輕。二作業時輕受報時重。三作業時重受報俱重。四作業時輕受報俱輕。善男子。若人能觀煩惱罪過。是人作業受果俱輕。善男子。有智之人作如是念。我應遠離如是等漏。又復不應作如是等鄙惡之事。何以故。我今未得脫於地獄餓鬼畜生人天報故。我若修道。當因是力破壞諸苦。是人觀已。貪欲瞋恚愚癡微弱。既見貪欲瞋癡輕已。其心歡喜。

復作是念。我今如是皆由修道因緣力故。令我得離不善之法親近善法。是故現在得見正道。應當勤加而修習之。是人因是勤修道力。遠離無量諸惡煩惱。及離地獄餓鬼畜生人天果報。是故我於契經中說。當觀一切有漏煩惱及有漏因。何以故。有智之人若但觀漏。不觀漏因則不能斷諸煩惱也。何以故。智者觀漏從是因生。我今斷因。漏則不生。善男子。如彼醫師先斷病因。病則不生。智者先斷煩惱因者。亦復如是。

有智之人先當觀因。次觀果報。知從善因生於善果。知從惡因生於惡果。觀果報已遠離惡因。觀果報已。復當次觀煩惱輕重。觀輕重已先離重者。既離重已輕者自去。善男子。智者若知煩惱煩惱因煩惱果報煩惱輕重。是人爾時精勤修道。不息不悔。親近善友至心聽法。為滅如是諸煩惱故。善男子。譬如病者自知病輕必可除差。雖得苦藥服之不悔。有智之人 亦復如是。勤修聖道歡喜不愁不息不悔。善男子。若人能知煩惱煩惱因煩惱果報煩惱輕重。為除煩惱故勤修聖道。是人不從煩惱生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若不能知煩惱煩惱因煩惱果報煩惱輕重。不勤修道。是人則從煩惱生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中略)

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三有漏者。云何名為欲漏有漏無明漏耶。佛言。善男子。欲漏者。內惡覺觀因於外緣生於欲漏。(中略)是故一切內惡覺觀外諸因緣。名之為欲。是名欲漏。有漏者。色無色界內諸惡法外諸因緣。除欲界中外諸因緣內諸覺觀。是名有漏。無明漏者。不能了知我及我所。不別內外。名無明漏。

善男子。無明即是一切諸漏根本。何以故。一切眾生無明因緣。於陰入界憶想作相。名為眾生。是名想倒心倒見倒。以是因緣生一切漏。是故我於十二部經說無明者。即是貪因瞋因癡因。

迦葉菩薩言。世尊。如來昔於十二部經說言。不善思惟因緣生於貪欲瞋癡。今何因緣乃說無明。善男子。如是二法互為因果互相增長。不善思惟生於無明。無明因緣生不善思惟。善男子。其能生長諸煩惱者。皆悉名為煩惱因緣。親近如是煩惱因緣。名為無明。(中略)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有智之人知於漏因。云何名為知於漏因。善男子。智者當觀。何因緣故生是煩惱。造作何行生此煩惱。於何時中生此煩惱。共誰住時生此煩惱。何處止住生此煩惱。觀何事已生於煩惱。受誰房舍臥具飲食衣服湯藥而生煩惱。何因緣故轉下作中轉中作上。下業作中中業作上。菩薩摩訶薩作是觀時。則得遠離生漏因緣。如是觀時未生煩惱遮令不生。已生煩惱便得除滅。是故我於契經中說。智者當觀生煩惱因。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眾生一身云何能起種種煩惱。佛言。善男子。如一器中有種種子。得水雨已各各自生。眾生亦爾。器雖是一。愛因緣故。而能生長種種煩惱。

44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中略)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中略)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燃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世尊。如來在燃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43 若大妄語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六 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譯

若大妄語

阿難。如是世界六道眾生,雖則身心無殺盜婬,三行已圓,若大妄語,即三摩地不得清淨,成愛見魔,失如來種。所謂未得謂得,未證言證。或求世間尊勝第一。

謂前人言,我今已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諸位菩薩。求彼禮懺,貪其供養。是一顛迦,銷滅佛種,如人以刀斷多羅木。佛記是人永殞善根,無復知見。沈三苦海,不成三昧。

我滅度後,敕諸菩薩及阿羅漢應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種種形,度諸輪轉。或作沙門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婬女寡婦奸偷屠販,與其同事。稱讚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泄佛密因,輕言末學。唯除命終,陰有遺付。云何是人惑亂眾生,成大妄語。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後復斷除諸大妄語。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四決定清淨明誨。是故阿難。若不斷其大妄語者,如刻人糞為栴檀形,欲求香氣,無有是處。我教比丘直心道場,於四威儀一切行中,尚無虛假。云何自稱得上人法。譬如窮人妄號帝王,自取誅滅。況復法王,如何妄竊。因地不真,果招紆曲。求佛菩提,如噬臍人,欲誰成就。若諸比丘,心如直絃,一切真實。入三摩地,永無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薩無上知覺。如我所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42 發十種心 專念隨成一心 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卷下 唐三藏法師菩提流志譯

大寶積經卷第九十二 發勝志樂會第二十五之二 唐三藏法師菩提流志譯

發十種心 專念隨成一心 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我今實言告汝。若有菩薩不修諸行。不斷煩惱。不習禪誦。不求多聞。我說是人非出家者。彌勒。若有勤修智斷行者。智出生者。智成就者。不作世業營眾務者。我說是人。住如來教。若有菩薩。樂作世業營於眾務。為所不應。我說是人住於生死。是故菩薩不應親近。

彌勒。若有菩薩。多營眾務造七寶塔。遍滿三千大千世界。如是菩薩。不能令我而生歡喜。亦非供養恭敬於我。彌勒。若有菩薩。於波羅蜜相應之法。乃至受持一四句偈。讀誦修行為人演說。是人乃為供養於我。何以故。諸佛菩提從多聞生。不從眾務而得生也。

彌勒。若有菩薩勤營眾務。令彼讀誦修行演說諸菩薩等。營於眾務。當知是人。增長業障無諸福利。何以故。如是所說三種福業。一切皆從智慧而生。是故彌勒。營事菩薩。於彼讀誦修行演說諸菩薩所。不應障礙為作留難。讀誦修行演說菩薩。於修禪定諸菩薩所。不應障礙為作留難。

彌勒。若一閻浮提營事菩薩。於一讀誦修行演說菩薩之所。應當親近供養承事。若一閻浮提讀誦修行演說諸菩薩等。於一勤修禪定菩薩。亦當親近供養承事。如是善業。如來隨喜。如來悅可。若於勤修智慧菩薩。承事供養。當獲無量福德之聚。何以故。智慧之業無上最勝。超過一切三界所行。是故彌勒。若有菩薩發起精進。於智慧中當勤修習。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來善說初業菩薩樂於憒鬧、世話、睡眠、眾務過失。世尊。云何名為戲論中過。若觀察時。令諸菩薩當得住於寂靜無諸諍論。

佛言彌勒。初業菩薩戲論過失。無量無邊。我今略說有二十種。云何名為二十種過。一者於現在生多諸苦惱。二者增長瞋恚退失忍辱。三者為諸怨對之所惱害。四者魔及魔民皆生歡喜。五者未生善根皆悉不生。六者已生善根能令退失。七者增諸鬥諍怨競之心。八者造作地獄惡趣之業。九者當得醜陋不善之果。十者舌不柔軟言詞謇澀。十一者所受教法不能憶持。十二者於未聞經聞之不悟。十三者諸善知識皆悉捨離。十四者諸惡知識速當值遇。十五者修行於道難得出離。十六者不悅意語數數常聞。十七者在在所生多諸疑惑。十八者常生難處不聞正法。十九者修行白法多有障礙。二十者於所受用多諸怨嫉。彌勒。是為菩薩耽著戲論二十種過。(中略)

爾時。彌勒菩薩復白佛言。希有世尊。乃能善說如是過失。令諸菩薩生覺悟心。世尊。於後末世五百歲中。頗有菩薩。聞說如是諍論過失。能生憂悔離煩惱不。

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於後末世五百歲中。少有菩薩。能生憂悔捨離煩惱。多有菩薩。其心剛強不相尊敬。懷增上慢互相是非。聞說如是甚深義趣殊勝功德。雖復受持讀誦演說。由是菩薩業障深重。不能得生殊勝功德。便於是經疑惑不信。不復受持為人演說。

時魔波旬見是事已。為誑惑故作比丘像。來到其所。說如是言。此諸經典皆是世俗。善文詞者之所製造。非是如來之所宣說。何以故。此經所說功德利益汝皆不得。由魔波旬如是誑惑。於此空性義利相應甚深契經。心生疑惑起諸諍論。不復受持讀誦演說。

彌勒。彼諸愚人不能了知。由自業故。不能獲彼殊勝功德。自業消已。決定當得如是功德。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功德利益。若有眾生發十種心。隨一一心。專念向於阿彌陀佛。是人命終。當得往生彼佛世界。世尊。何等名為發十種心。由是心故。當得往生彼佛世界。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如是十心。非諸凡愚。不善丈夫。具煩惱者。之所能發。何等為十。

一者於諸眾生起於大慈無損害心。

二者於諸眾生起於大悲無逼惱心。

三者於佛正法不惜身命樂守護心。

四者於一切法發生勝忍無執著心。

五者不貪利養恭敬尊重淨意樂心。

六者求佛種智於一切時無忘失心。

七者於諸眾生尊重恭敬無下劣心。

八者不著世論於菩提分生決定心。

九者種諸善根無有雜染清淨之心。

十者於諸如來捨離諸相起隨念心。

彌勒。是名菩薩發十種心。由是心故。當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彌勒。若人於此十種心中隨成一心。樂欲往生彼佛世界。若不得生無有是處。

41 觀佛稱名往生淨土決疑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 往生品第七 (失譯人名)

觀佛稱名往生淨土決疑

白佛言。世尊四十餘年所說經中。常說應念應稱佛名。如藥師佛.阿彌陀佛。(中略)世尊復說。常念觀世音菩薩。文殊師利菩薩。普賢.彌勒。是亦云何。

佛言。天王。(中略)智悲行者。佛道大綱。過去諸佛。現在諸佛。未來諸佛。東西南北上下諸佛。及其大法。無一入(非智悲)行佛法。無一如來非(智悲)行得成佛者。無一眾生非(智悲)行當成佛者。若說智悲行外。有一成佛之法。是外道說。非七佛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一切菩薩。為智悲行。難行苦行。度自化他。已成佛道。當成佛道。無有一佛及一菩薩。不自修行智悲行道。而依他佛他菩薩力得成佛道。若說有不自修行。功依他力得成佛道者。是波旬說。非說佛說。

白佛言。世尊。何故修諸善功德及觀佛稱名。往生淨土。其故云何。佛言。天王。初心菩薩。及下根士。大恐於此娑婆國。行六度萬行。及修開悟佛知見道。或有倦勞或有退轉。以佛方便。淨土成就根力。而還此土。欲令成滿萬善大行。而說此義。於如是類修行人中。有二種機。一者今生得利勝義。二者後生得利劣機。

何為今生得利勝機。初心中有利根敏慧。開見經道。即解彼佛阿彌陀及我釋迦佛。建願示誨。勸往生者。是即諸佛善巧。所以不得止說。其真實為令諸眾生修行普賢大道是也。不求往生。即向普賢大道而行。即成大根菩薩。

或有菩薩為往生故觀佛身。時見己身。了是心是佛。悟是理時。頓知此土時全是淨土。不轉是身。即是佛身。應時知得成就根力。不借往生。直行萬善。

或有菩薩為往生故修行念佛者。不可(不)得具十大心念,如已前依彌勒菩薩問之所答。是十念者一切菩薩修行本念。為念佛故常修十念。念念通徹於十念者。即得成就菩薩大行。不借往生。直行萬善。(中略)

或菩薩能知佛慮。能聞佛說。為往生故修往生行。聞說唯稱佛名修有福者。皆得胎生。或宮殿中。或蓮華中。經五百歲十二劫。不見佛身。不聞正法。若有開悟五大智者。即得化生阿彌陀佛大菩薩眾圍繞住所。寶座之上即見如來。即聞正法。即發信心。速解五智。所謂佛智者。心佛眾生圓通根本。普賢菩薩法界大智。不思入智者。菩薩所住不思議解脫。(彌勒)菩薩大權方便自在大智。不可言智者。真空妙空。文殊菩薩般若大智。無等無偏最上勝智者。諸佛知見。觀音菩薩一乘大智。往生修行菩薩。欲得彼化生故。修行五智。阿彌陀佛以本願力。加被開悟如是五智。即證諸佛無上大道。不借往生。直行萬善。如是四輩名為今生得利勝機。

何為後生得利劣機。若有下根愚癡菩薩。雖見如是諸佛方便。不解不覺。不志菩薩大修行道。唯念著於彼佛國土快樂長壽。愚人是也。或有菩薩唯稱名號。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一心不亂。唯入此道。不見他人是非好惡。不思他法勝劣高下。不對住他行毀譽信難。不向他教遠近向背。唯恐自己罪咎邪惡。唯懺自已散亂粗動。唯責自己無道無法。唯愧自己不正不和。修一心故。自然成善忘欲。亦忘邪見及忘邪智。無罪無逆。自然作成孝養慈悲。柔和質直安樂之心。命終時至。遠離諸執諸著。即離生死。往生極樂下品蓮華胎生之中。無苦無惱。安樂歡喜。經多少劫。時開蓮華。即見彼佛無上相好。即聞彼佛說一乘法。漸開聖悟。次得聖位。

或有菩薩強欲強惡。常作殺生。深著肉味。偷盜他財。大求富福。衣服殿屋美色亂行。憂悲短命強求長壽。欲無頂絕。不知世理。暗心迷倒。聖人下教賢人示化。尚不云何。如是愚人。隨於其人其性其意。聞說極樂世界妙事。百寶莊嚴寶珠充滿。百味飲食甘露湧勃。遊行自在無不隨意。菩薩眾生壽命無量無數沙劫。神仙不及。人相好妙。美絕天女。歡樂無盡。無晝夜。春秋不來。無寒無熱。如仙宮年。尚於彼宮絕出無對。言語道斷。心行所滅。令諸愚人欲所欲達。願樂往生。漸漸增進佛境界樂。改惡行善。合於聖道。遠離邪毒。現世安樂。命終如願。即往極樂蓮華胎生。時至開華。見淨土相。絕出人間仙宮天堂。所願滿足。修菩薩行終至菩提。如是二輩。名為後生得(利)劣機。(中略)

白佛言。世尊。如阿彌陀本願言者。除五逆生及謗法生亦如下品下生人者。謗法五逆皆得往生。云何如是有差別也。佛言阿難。如本願言。是皆彼佛成往生法故。除之耳。若彼如來。念我佛故。曲今逆罪。惡人往生。是不當理。若有爾者。阿彌陀佛。不成就願。不成佛道。應墮無理罪過之中。非是大聖。如彼下品下生人者。依智識教。至誠懺悔先惡先罪。一切捨惡。改心清淨。即成正心。具足十念。成改新人。當知是人正心無罪而善人徒。是自往生。非彼佛私。亦復如來加被力者。是人即是善人之徒。云何彼佛不加被之。

40 云何解脫五陰身

佛開解梵志阿颰經 吳月支國居士 支謙譯

云何解脫五陰身

沙門攝意。不使放逸。閑居靜處。去婬怒癡以趣智慧。常用慈心愍傷天下。捐棄眠臥貪欲之態。一心信法。不復疑惑。乃得羅漢。羅漢者為已應真。譬如人居常貧。負債治生。獲利歸畢歡喜。復有罪人久繫獄中。有好長者方便得出。亦如奴婢免為良民。及病連年醫療得愈。又如商人從澀難道得重貨歸。

此五譬喻。人皆歡喜。而我沙門。亦猶若此。自念生死久繫五陰。更苦無量今得解脫。何謂五陰。一色。二痛。三想。四行。五識。此五覆人。令不見道。

沙門自思。覺知無常。身非其身。愚癡意解。心無所著。色陰已除。是第一喜。沙門思念。自見身中五藏不淨。貪欲意解。善惡無二。痛陰已除。是第二喜。沙門精思。見恩愛苦。不為漏習。無更樂意。想陰已除。是第三喜。沙門思惟。身口意淨。無復喜怒。寂然意定。不起不為。行陰已除。是第四喜。沙門自念。得佛清化。斷諸緣起。癡愛盡滅。識陰已除。是第五歡喜也。

39 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金剛心陀羅尼經 有無四相論第十二 後趙天竺僧 佛圖澄譯

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文殊師利菩薩問佛。何等之人,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何種之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世尊曰。凡夫之人,認四大色身是我,貪生怕死,名有我相。心存憎愛,意不均平,名有人相。念念常隨世心流轉,不求解脫,名有眾生相。心識不忘,業種常萌,不悟無生真空實性,常隨心境意識流動,名有壽者相。

菩薩之人,知身是幻,悟世無常,不惜身命,何況資財,但學大乘佛之教法,名無我相。等觀眾生皆如赤子,不擇冤親,平等濟度,名無人相。於世間心,一了永了,更不相續,名無眾生相。明悟自己,無生實性,不隨心境意識流動,但依方便,願力行持,名無壽者相。有此四相即名凡夫,無此四相是名菩薩。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唐罽賓沙門 佛陀多羅譯

爾時。世尊告淨諸業障菩薩言。(中略)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妄想執有我人眾生及與壽命。認四顛倒為實我體。由此便生憎愛二境。(中略)是故當知。有愛我者。我與隨順。非隨順者。便生憎怨。為憎愛心養無明故。相續求道皆不成就。

善男子。云何我相。謂諸眾生心所證者。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調適。忽忘我身。四肢弦緩。攝養乖方。微加鍼艾。即知有我。是故證取方現我體。善男子。其心乃至證於如來。畢竟了知清淨涅槃。皆是我相。

善男子。云何人相。謂諸眾生心悟證者。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復認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已超過一切證者。悉為人相。善男子。其心乃至圓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備殫證理。皆名人相。

善男子。云何眾生相。謂諸眾生心自證悟所不及者。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眾生。則知彼人說眾生者。非我非彼。云何非我。我是眾生。則非是我。云何非彼。我是眾生。非彼我故。善男子。但諸眾生了證了悟。皆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眾生相。

善男子。云何壽命相。謂諸眾生心照清淨。覺所了者。一切業智所不自見。猶如命根。善男子。若心照見。一切覺者皆為塵垢。覺所覺者不離塵故。如湯銷冰。無別有冰。知冰銷者存我覺我。亦復如是。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了四相。雖經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為。終不能成一切聖果。是故名為正法末世。何以故認一切我。為涅槃故有證有悟。名成就故。譬如有人以賊為子。其家財寶終不成就。何以故。有我愛者。亦愛涅槃。伏我愛根為涅槃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知愛者。真生死故別憎生死。名不解脫。

云何當知法不解脫。善男子。彼末世眾生習菩提者。以己微證為自清淨。猶未能盡我相根本。若復有人讚歎彼法。即生歡喜便欲濟度。若復誹謗彼所得者。便生瞋恨。則知我相堅固執持。潛伏藏識。遊戲諸根。曾不間斷。

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淨覺。善男子。若知我空。無毀我者。有我說法我未斷故。眾生壽命。亦復如是。善男子。末世眾生說病為法。是故名為可憐愍者。雖勤精進。增益諸病。是故不能入清淨覺。善男子。末世眾生不了四相。以如來解及所行處為自修行。終不成就。或有眾生未得謂得。未證謂證。見勝進者。心生嫉妬。由彼眾生未斷我愛。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善男子。末世眾生希望成道。無令求悟。唯益多聞增長我見。但當精勤降伏煩惱。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斷令斷。貪瞋愛慢諂曲嫉妬。對境不生。彼我恩愛一切寂滅。佛說是人漸次成就。求善知識。不墮邪見。若於所求別生憎愛。則不能入清淨覺海。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淨業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皆由執我愛  無始妄流轉

未除四種相  不得成菩提   愛憎生於心  諂曲存諸念

是故多迷悶  不能入覺城   若能歸悟剎  先去貪瞋癡

法愛不存心  漸次可成就   我身本不有  憎愛何由生

此人求善友  終不墮邪見   所求別生心  究竟非成就

 

註: 此圓覺經四相文義。深奧不易懂。末世眾生不了四相。實屬正常。若有末世法師欲解四相。文義亦非究竟。亦是不了。恆屬正常。勿見怪也。

 

38 末世眾生 云何成道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唐罽賓沙門佛陀多羅譯

末世眾生 云何成道

於是淨諸業障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為我等輩演說如是不思議事,一切如來因地行相。令諸大眾得未曾有,睹見調御,歷恒沙劫勤苦境界,一切功用,猶如一念,我等菩薩深自慶慰。世尊,若此覺心本性清淨,因何染污,使諸眾生迷悶不入。唯願如來廣為我等,開悟法性。令此大眾及末世眾生,作將來眼。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淨諸業障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諮問如來如是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淨諸業障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妄想執有我人眾生,及與壽命。認四顛倒為實我體,由此便生憎愛二境,於虛妄體,重執虛妄,二妄相依,生妄業道。有妄業故,妄見流轉,厭流轉者,妄見涅槃。由此不能入清淨覺,非覺違拒諸能入者,有諸能入,非覺入故。是故動念及與息念,皆歸迷悶。何以故,由有無始本起無明,為己主宰。一切眾生生無慧目,身心等性,皆是無明。譬如有人不自斷命。是故當知,有愛我者,我與隨順。非隨順者,便生憎怨,為憎愛心養無明故,相續求道皆不成就。(中略)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了四相,雖經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為,終不能成一切聖果,是故名為正法末世。何以故,認一切我為涅槃故,有證有悟名成就故。譬如有人認賊為子,其家財寶終不成就。何以故,有我愛者亦愛涅槃,伏我愛根為涅槃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知愛者真生死故,別憎生死名不解脫,云何當知法不解脫。

善男子,彼末世眾生習菩提者,以己微證為自清淨,猶未能盡我相根本。若復有人讚嘆彼法,即生歡喜,便欲濟度。若復誹謗彼所得者,便生瞋恨。則知我相堅固執持,潛伏藏識遊戲諸根,曾不間斷。

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淨覺。善男子,若知我空,無毀我者。有我說法,我未斷故,眾生壽命,亦復如是。善男子,末世眾生說病為法,是故名為可憐愍者,雖勤精進,增益諸病,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了四相,以如來解及所行處,為自修行,終不成就。或有眾生未得謂得,未證謂證。見勝進者心生嫉妒,由彼眾生未斷我愛,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善男子,末世眾生希望成道,無令求悟,唯益多聞,增長我見。但當精勤降伏煩惱,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斷令斷。貪瞋愛慢,諂曲嫉妒,對境不生,彼我恩愛,一切寂滅。佛說是人漸次成就。求善知識,不墮邪見,若於所求別生憎愛,則不能入清淨覺海。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淨業汝當知,一切諸眾生。皆由執我愛,無始妄流轉。

未除四種相,不得成菩提。愛憎生於心,諂曲存諸念。

是故多迷悶,不能入覺城。若能歸悟剎,先去貪瞋癡。

法愛不存心,漸次可成就。我身本不有,憎愛何由生。

此人求善友,終不墮邪見。所求別生心,究竟非成就。

37 大緣方便經(十二因緣)

長阿含經卷第十 第二分大緣方便經第九 後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大緣方便經(十二因緣)

(十三)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拘流沙國劫摩沙住處。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阿難在閑靜處。作是念言。甚奇甚特。世尊所說十二因緣法之光明。甚深難解。如我意觀。猶如目前。以何為深。於是。阿難即從靜室起。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白世尊言。我向於靜室。默自思念。甚奇甚特。世尊所說十二因緣法之光明。甚深難解。如我意觀。如在目前。以何為深。

爾時。世尊告阿難曰。止。止。勿作此言。十二因緣法之光明。甚深難解。阿難。此十二因緣難見難知。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未見緣者。若欲思量觀察分別其義者。則皆荒迷。無能見者。

阿難。我今語汝老死有緣。若有問言。何等是老死緣。應答彼言。生是老死緣。若復問言。誰是生緣。應答彼言。有是生緣。若復問言。誰是有緣。應答彼言。取是有緣。若復問言。誰是取緣。應答彼言。愛是取緣。若復問言。誰是愛緣。應答彼言。受是愛緣。若復問言。誰是受緣。應答彼言。觸是受緣。若復問言。誰為觸緣。應答彼言。六入是觸緣。若復問言。誰為六入緣。應答彼言。名色是六入緣。若復問言。誰為名色緣。應答彼言。識是名色緣。若復問言。誰為識緣。應答彼言。行是識緣。若復問言。誰為行緣。應答彼言。痴是行緣。阿難。如是緣痴有行。緣行有識。緣識有名色。緣名色有六入。緣六入有觸。緣觸有受。緣受有愛。緣愛有取。緣取有有。緣有有生。緣生有老.死.憂.悲.苦惱。大患所集。是為此大苦陰緣。

佛告阿難。緣生有老死。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生者。寧有老死不。阿難答曰。無也。是故。阿難。以此緣。知老死由生。緣生有老死。我所說者。義在於此。

又告阿難。緣有有生。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欲有.色無色有者。寧有生不。答曰。無也。阿難。我以此緣。知生由有。緣有有生。我所說者。義在於此。

又告阿難。緣取有有。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欲取.見取.戒取.我取者。寧有有不。答曰。無也。阿難。我以此緣。知有由取。緣取有有。我所說者。義在於此。

又告阿難。緣愛有取。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欲愛.有愛.無有愛者。寧有取不。答曰。無有。阿難。我以此緣。知取由愛。緣愛有取。我所說者。義在於此。

又告阿難。緣受有愛。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者。寧有愛不。答曰。無也。阿難。我以此緣。知愛由受。緣受有愛。我所說者。義在於此。

阿難。當知因愛有求。因求有利。因利有用。因用有欲。因欲有著。因著有嫉。因嫉有守。因守有護。阿難。由有護故。有刀杖.諍訟.作無數惡。我所說者。義在於此。

阿難。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護者。當有刀杖.諍訟。起無數惡不。答曰。無也。是故。阿難。以此因緣。知刀杖.諍訟由護而起。緣護有刀杖.諍訟。阿難。我所說者。義在於此。

又告阿難。因守有護。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守者。寧有護不。答曰。無也。阿難。我以此緣。知護由守。因守有護。我所說者。義在於此。

阿難。因嫉有守。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嫉者。寧有守不。答曰。無也。阿難。我以此緣。知守由嫉。因嫉有守。我所說者。義在於此。

阿難。因著有嫉。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著者。寧有嫉不。答曰。無也。阿難。我以此緣。知嫉由著。因著有嫉。我所說者。義在於此。

阿難。因欲有著。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欲者。寧有著不。答曰。無也。阿難。我以此緣。知著由欲。因欲有著。我所說者。義在於此。

阿難。因用有欲。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用者。寧有欲不。答曰。無也。阿難。我以此義。知欲由用。因用有欲。我所說者。義在於此。

阿難。因利有用。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利者。寧有用不。答曰。無也。阿難。我以此義。知用由利。因利有用。我所說者。義在於此。

阿難。因求有利。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求者。寧有利不。答曰。無也。阿難。我以此緣。知利由求。因求有利。我所說者。義在於此。

阿難。因愛有求。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愛者。寧有求不。答曰。無也。阿難。我以此緣。知求由愛。因愛有求。我所說者。義在於此。

又告阿難。因愛有求。至於守護。受亦如是。因受有求。至於守護。

佛告阿難。緣觸有受。此為何義。阿難。若使無眼.無色.無眼識者。寧有觸不。答曰。無也。若無耳.聲.耳識。鼻.香.鼻識。舌.味.舌識。身.觸.身識。意.法.意識者。寧有觸不。答曰。無也。阿難。若使一切眾生無有觸者。寧有受不。答曰。無也。阿難。我以是義。知受由觸。緣觸有受。我所說者。義在於此。

阿難。緣名色有觸。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名色者。寧有心觸不。答曰。無也。若使一切眾生無形色相貌者。寧有身觸不。答曰。無也。阿難。若無名色。寧有觸不。答曰。無也。阿難。我以是緣。知觸由名色。緣名色有觸。我所說者。義在於此。

阿難。緣識有名色。此為何義。若識不入母胎者。有名色不。答曰。無也。若識入胎不出者。有名色不。答曰。無也。若識出胎。嬰孩壞敗。名色得增長不。答曰。無也。阿難。若無識者。有名色不。答曰。無也。阿難。我以是緣。知名色由識。緣識有名色。我所說者。義在於此。

阿難。緣名色有識。此為何義。若識不住名色。則識無住處。若無住處。寧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不。答曰。無也。阿難。若無名色。寧有識不。答曰。無也。阿難。我以此緣。知識由名色。緣名色有識。我所說者。義在於此。

阿難。是故名色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苦.悲惱。大苦陰集。

阿難。齊是為語。齊是為應。齊是為限。齊此為演說。齊是為智觀。齊是為眾生。阿難。諸比丘於此法中。如實正觀。無漏心解脫。阿難。此比丘當名為慧解脫。(下略)

36 如實觀察諸法無我 不異我不相在 五百比丘尼 心得解脫

雜阿含經卷第十一 宋天竺三藏 求那跋陀羅譯

如實觀察諸法無我 不異我不相在 五百比丘尼 心得解脫

(二七六)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中略)時難陀夜過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已。入室坐禪。從禪覺。著僧伽梨。將一比丘往詣王園。諸比丘尼遙見尊者難陀來。疾敷牀座。請令就坐。尊者難陀坐已。諸比丘尼稽首敬禮。退坐一面。尊者難陀語諸比丘尼。諸姊妹。汝等當問我。今當為汝等說法。汝等解者。當說言解。若不解者。當說不解。於我所說義。若當解者。當善受持。若不解者。汝當更問。當為汝說。

爾時。尊者難陀告諸比丘尼。云何。姊妹。於眼內入處觀察。是我.異我.相在不。答言不也。尊者難陀。耳鼻舌身意內入處觀察。是我.異我.相在不。答言不也。尊者難陀。所以者何。尊者難陀。我等已曾於此法如實知見。於六內入處觀察無我。我等已曾作如是意解。六內入處無我。尊者難陀告諸比丘尼。善哉善哉。姊妹。應如是解。六內入處觀察無我。

諸比丘尼。色外入處是我.異我.相在不。答言不也。尊者難陀。聲香味觸法外入處。是我.異我.相在不。答言不也。尊者難陀。所以者何。尊者難陀。我已曾於六外入處如實觀察無我。我常作此意解。六外入處如實無我。尊者難陀讚諸比丘尼。善哉善哉。汝於此義應如是觀。六外入處無我。

若緣眼色。生眼識。彼眼識是我.異我.相在不。答言不也。尊者難陀。耳鼻舌身.意法緣生意識。彼意識是我.異我.相在不。答言不也。尊者難陀。所以者何。我已曾於此六識身如實觀察無我。我亦常作是意解。六識身如實無我。尊者難陀告諸比丘尼。善哉善哉。姊妹。汝於此義應如是觀察。六識身如實無我。

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生觸。彼觸是我.異我.相在不。答言不也。尊者難陀。耳鼻舌身.意法緣生意識。三事和合生觸。彼觸是我.異我.相在不。答言不也。尊者難陀。所以者何。我已曾於此六觸觀察如實無我。我亦常如是意解。六觸如實無我。尊者難陀告諸比丘尼。善哉。善哉。當如實觀察。於六觸身如實無我。

緣眼色。生眼觸。三事和合觸。觸緣受。彼觸緣受是我.異我.相在不。答言不也。尊者難陀。耳鼻舌身.意法緣生意識。三事和合觸。觸緣受。彼受是我.異我.相在不。答言不也。尊者難陀。所以者何。我等曾於此六受身如實觀察無我。我亦常作此意解。六受身如實無我。尊者難陀告諸比丘尼。善哉善哉。汝於此義應如是觀察。此六受身如實無我。

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生觸。觸緣想。彼想是我.異我.相在不。答言不也。尊者難陀。耳鼻舌身.意法緣生意識。三事和合生觸。觸緣想。彼想是我.異我.相在不。答言不也。尊者難陀。所以者何。我曾於此六想身如實觀察無我。我亦常作此意解。六想身如實無我。尊者難陀告諸比丘尼。善哉善哉。比丘尼。汝於此義應如是觀察。此六想身如實無我。

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緣思。彼思是我.異我.相在不。答言不也。尊者難陀。耳鼻舌身.意法緣生意識。三事和合觸。觸緣思。彼思是我.異我.相在不。答言不也。尊者難陀。所以者何。我曾於此六思身如實觀察無我。我常作此意解。此六思身如實無我。尊者難陀告諸比丘尼。善哉善哉。比丘尼。汝於此義應如是觀察。此六思身如實無我。

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緣愛。彼愛是我.異我.相在不。答言不也。尊者難陀。耳鼻舌身.意法緣生意識。三事和合觸。觸緣愛。彼愛是我.異我.相在不。答言不也。尊者難陀。所以者何。我曾於此六愛身如實觀察無我。我常作此意解。此六愛身如實無我。尊者難陀告諸比丘尼。汝於此義應如是觀察。此六愛身如實無我。

姊妹。譬因膏油。因炷。燈明得然。彼油無常。炷亦無常。火亦無常。器亦無常。若有作是言。無油.無炷.無火.無器。而所依起燈光。常.恒.住.不變易。作是說者。為等說不。答言不也。尊者難陀。所以者何。緣油炷器然燈。彼油炷器悉無常。若無油.無炷.無器。所依燈光亦復隨滅.息沒.清涼.真實。

如是姊妹。此六內入處無常。若有說言。此六內入處因緣生喜樂。常.恒.住.不變易.安隱。是為等說不。答言不也。尊者難陀。所以者何。我等曾如實觀察。彼彼法緣生彼彼法。彼彼緣法滅。彼彼生法亦復隨滅.息沒.清涼.真實。尊者難陀告諸比丘尼。善哉善哉。比丘尼。汝於此義應如是觀察。彼彼法緣生彼彼法。彼彼法緣滅。彼彼生法亦復隨滅.息沒.寂靜.清涼.真實。

諸姊妹。譬如大樹根莖枝葉。根亦無常。莖枝葉皆悉無常。若有說言。無彼樹根莖枝葉。唯有其影常.恒.住.不變易.安隱者。為等說不。答言不也。尊者難陀。所以者何。如彼大樹根莖枝葉。彼根亦無常。莖枝葉亦復無常。無根.無莖.無枝.無葉。所依樹影。一切悉無。

諸姊妹。若緣外六入處無常。若言外六入處因緣生喜樂。恒.住.不變易.安隱者。此為等說不。答言不也。尊者難陀。所以者何。我曾於此義如實觀察。彼彼法緣生彼彼法。彼彼法緣滅。彼彼生法亦復隨滅.息沒.寂靜.清涼.真實。尊者難陀告諸比丘尼。善哉善哉。姊妹。汝於此義當如實觀察。彼彼法緣生彼彼法。彼彼法緣滅。彼彼生法亦復隨滅.息沒.寂滅.清涼.真實。(中略)

是故。諸姊妹。當如是學。於所可樂法。心不應著。斷除貪故。所可瞋法。不應生瞋。斷除瞋故。所可癡法。不應生癡。斷除癡故。於五受陰。當觀生滅。於六觸入處。當觀集滅。於四念處。當善繫心。住七覺分。修七覺分已。於其欲漏。心不緣著。心得解脫。於其有漏。心不緣著。心得解脫。於無明漏。心不緣著。心得解脫。諸姊妹。當如是學。爾時。尊者難陀為諸比丘尼說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從座起去。(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