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5 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 尋伺滅內等淨心一趣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八十結蘊第二中十門納息第四之十五百大阿羅漢等造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尋伺滅內等淨心一趣

雲何名為四種天道(色界四禪天)。謂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初靜慮具足住。是名第一天道。

離欲惡不善法者。問。得初靜慮時。總離欲界一切法。何故但說離欲惡不善法耶。答。惡不善法以為上首。總離欲界。故作是說。復次惡不善法。違害聖道。自性應斷。彼若斷已不復成就。是故偏說。諸有漏善。無覆無記。不違聖道。非自性斷。彼若斷已猶可成就。是故不說。然有漏善。無覆無記。斷惡不善時。亦隨說斷。同一對治故。一時斷故。如燈違暗。非炷油器。而破暗時。亦能燒炷盡油熱器。

復次。惡不善法難斷難破難可越度。是故偏說。復次。惡不善法多諸過患。熾盛堅牢。是故偏說。復次。惡不善法離欲染時。極為障礙留難繫縛。如暴獄卒。故偏說之。復次。諸瑜伽師專為斷彼惡不善法。修初靜慮。是故偏說。復次。諸瑜伽師憎惡彼故。總捨欲界。故偏說離惡不善法。復次。惡不善法上地所無。故偏說離。由如是等種種因緣。唯說離欲惡不善法。

問。此中何者是欲。何者是惡不善法耶。答。事具欲是欲。煩惱欲是惡不善法。復次欲謂五欲。惡不善法謂五蓋。復次欲謂欲愛。惡不善法謂欲界諸餘煩惱。復次欲謂欲尋。惡不善法謂恚害尋。復次欲謂欲界。惡不善法謂恚害界。復次欲謂欲想。惡不善法謂恚害想。復次欲謂欲愛。惡不善法謂即欲愛。此即說離種種欲愛。有尋有伺者。與尋俱法。名有尋。與伺俱法。名有伺。

離生者。問。上地中離。勝妙清淨過初靜慮。何故唯說此名離生。答。此中舉初。以顯後故。作如是說。世尊有處舉後顯初。如說雲何非自他害。謂在非想非非想處。如舉初後。始入已度。加行究竟應知亦爾。復次初得離生。發希奇想。後時不爾。故作是說。復次。以初靜慮唯從離生。後諸靜慮亦從定生。從離生故名為離生。如水生者說名水生。陸地生者說名陸生。復次初靜慮離。二無漏定為眷屬故。獨名離生。謂未至定靜慮中間。復次初靜慮離。是後離門所依加行因本道路及安足處。獨得離名。復次初靜慮離。牽引任持長養後離。獨得離名。復次初靜慮離。是後諸離生緣集起。獨得離名。復次上地諸離。決定依止初靜慮離。得及前起。故初靜慮獨得離名。復次。諸瑜伽師離欲界染。起初靜慮現在前時。歡喜踴躍勝於後時。故獨名離。如飢渴人初得飲食。雖復麁惡而生歡喜。勝於後時得美飲食。復次。三種行者依初靜慮。得入離生。得果練根及盡諸漏。故獨名離。三種行者。謂具縛者。分離欲者。全離欲者。

復次。為令疑者得決定故。獨立離名。欲界中。有尋有伺。有諸識身尊卑眷屬。初靜慮中亦有此事。或有生疑。欲界無離。初靜慮亦爾。為決此疑。說初靜慮有離非欲。復次欲界無離。近對治彼。故初靜慮獨立離名。復次。唯初靜慮能離三界一切煩惱。獨立離名。復次。唯初靜慮有四沙門果道。九徧知果道。具三十七菩提分法。故獨名離。復次。唯初靜慮能離所有苦根憂根。男根女根。無慚無愧。食愛婬愛。五蓋五欲。慳貪憤世嫉俗。五蘊十二處及十八界等。故獨名離。由如是等種種因緣。唯初靜慮獨名離生。

喜樂者。喜謂喜根。樂謂輕安樂。復次。喜。受蘊攝。樂。行蘊攝。初靜慮具足住者。謂得獲成就初靜慮善五蘊。得獲成就。名具足住。

復次。尋伺滅。內等淨。心一趣。無尋無伺。定生喜樂。第二靜慮具足住。是名第二天道。

尋伺滅者。問。得第二靜慮時。總滅初靜慮一切法。何故但說尋伺滅耶。答。以尋伺為上首。總滅初靜慮。故作是說。復次。尋伺難斷難破難可越度。是故偏說。復次。尋伺多諸過患。熾盛堅牢。是故偏說。復次。尋伺離初靜慮染時。極為障礙留難繫縛。如暴獄卒。故偏說之。復次。諸瑜伽師專為斷尋伺。修第二靜慮。是故偏說。復次。諸瑜伽師憎惡尋伺。故總捨初靜慮。故偏說之。復次。尋伺上地所無。是故偏說。由如是等種種因緣。但說尋伺滅。

內等淨者。內謂心。等淨謂信。由信。平等令內心淨。故名內等淨。尊者世友作如是說。尋伺躁動。擾亂定心。信能除彼令心等淨。如波浪息。水則澄清。是故說信。名內等淨。復作是說。染喜騰躍渾濁定心。信能除彼令心等淨。如離泥濁。水則澄清。是故說信。名內等淨。大德法救作如是說。行者將入第二靜慮。心於定境。信向樂住。不流馳散。久住一境得第二定。斯有是處。此由信力。是故說信。名內等淨。

心一趣者。謂一門轉。非如欲界。心六門轉。初靜慮中。心四門轉。第二靜慮。心一門轉。故名一趣。即心行一境界義。無尋無伺者。謂尋伺已滅。

定生者。問。初靜慮亦有定。何故唯說第二靜慮名定生耶。答。第二靜慮等持增盛。勝妙清淨過初靜慮。是故偏說。復次。第二靜慮定所引發。定所長養。初靜慮後現在前故。名為定生。非如初靜慮。非定所引發。非定所長養。欲界心後現在前故。不名定生。復次。初靜慮心有定不定。有內門轉。有外門轉。有緣內事。有緣外事。第二靜慮心多在定。多唯內門轉。唯緣內事。故名定生。復次。第二靜慮滅語言本。語言本者。謂尋與伺。如契經說。要尋伺已能發語言。非不尋伺。第二位靜慮尋伺已滅。無語言本。故說定生。復次。第二靜慮名聖默然。故名定生。如契經說。佛告目連。汝等勿輕第二靜慮。此是聖者默然法故。由如是等種種因緣。定生唯在第二靜慮。

喜樂者。喜謂喜根。樂謂輕安樂。復次。喜。受蘊攝。樂。行蘊攝。第二靜慮具足住者。得獲成就第二靜慮善五蘊。得獲成就。名具足住。

384 四靜慮自性十八支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八十 結蘊第二中 十門納息第四之十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四靜慮自性十八支

四靜慮者。謂初靜慮。第二靜慮。第三靜慮。第四靜慮。問。何故作此論。答。欲令疑者得決定故。謂品類足說。云何初靜慮。謂初靜慮攝善五蘊。乃至云何第四靜慮。謂第四靜慮攝善五蘊。彼唯說善靜慮。或有生疑靜慮唯善非染。亦非無覆無記。為決彼疑。顯四靜慮通善及染。無覆無記。故作斯論。問。此四靜慮自性云何。答。各以自地蘊為自性。是名靜慮自性。我物自體相分本性。

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問。何故名靜慮。為能斷結。故名靜慮。為能正觀。故名靜慮。(中略)問。若作是說。唯未至定可名靜慮。上地不斷不善結故。答。上地雖無彼斷對治。而有不善厭壞對治。以能厭壞。亦名能斷。(中略)復次。若能正觀。堅固難壞。相續久住。於所緣境。長時注意而不捨者。名為靜慮。欲界三摩地無如是德。故非靜慮。(中略)要具二義。方名靜慮。謂能斷結及能正觀。欲界三摩地雖能正觀而不能斷結。諸無色定雖能斷結。而不能正觀。故非靜慮。(中略)復次。若能靜息一切煩惱。及能思慮一切所緣。名為靜慮。欲界三摩地雖能思慮一切所緣。不能靜息一切煩惱。諸無色定兩義都無。故非靜慮。復次。諸無色定有靜無慮。欲界三摩地有慮無靜。色定俱有。故名靜慮。靜謂等引。慮謂徧觀。故名靜慮。(中略)

四靜慮支。總有十八。謂初靜慮有五支。一尋。二伺。三喜。四樂。五心一境性。第二靜慮有四支。一內等淨。二喜。三樂。四心一境性。第三靜慮有五支。一行捨。二正念。三正慧。四受樂。五心一境性。第四靜慮有四支。一不苦不樂受。二行捨清淨。三念清淨。四心一境性。

問。四靜慮支。名有十八。實體有幾。答。唯有十一。謂初靜慮支。名與實體。俱有五種。第二靜慮支雖有四。而三如前。增內等淨。第三靜慮支雖有五。而第五如前。但增前四。第四靜慮支雖有四。而後三如前。但增第一。故靜慮支。名有十八。實體十一。復有說者。實體唯十。謂三靜慮樂。合為一。評曰。彼不應作是說。初二靜慮是輕安樂。第三靜慮別是受樂。初二靜慮樂。行蘊攝。第三靜慮樂。受蘊攝。故前所說。於理為善。(中略)

問。此中何者是靜慮。何者是靜慮支。答。心一境性是靜慮。以三摩地為自性故。此及所餘是靜慮支。問。若三摩地是靜慮者。初第三靜慮應各唯四支。第二第四靜慮應各唯三支。則靜慮支應唯十四。云何乃說十八支耶。答。三摩地是靜慮亦是靜慮支。餘是靜慮支非靜慮。故有十八。如擇法是覺。亦是覺支。餘是覺支非覺。正見是道。亦是道支。餘是道支非道。離非時食是齋。亦是齋支。餘是齋支非齋。此亦如是。加是名為靜慮支自性。我物自體相分本性。

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問。何故名靜慮支。靜慮支是何義。答。寂靜思慮故名靜慮。隨順此靜慮故名靜慮支。以隨順義。負重擔義。成大事義。堅勝義。分別義。是支義故。隨順義者。若法隨順此地靜慮。名此地靜慮支。負重擔義者。若法能引此地靜慮。名此地靜慮支。成大事義者。若法能辦此地靜慮。名此地靜慮支。堅勝義者。若法助成此地靜慮令其堅勝。名此地靜慮支。分別義者。如軍車等諸分別異。故名軍車等支。如是靜慮諸分別異。名靜慮支。(中略)

問。輕安行捨。一切地有。何故初二靜慮立輕安為支。非行捨。第三第四靜慮立行捨為支。非輕安耶。答。先說隨順是支義故。謂輕安唯隨順初二靜慮。故立為支。行捨唯隨順第三第四靜慮。故立為支。復次互相覆故。謂初二靜慮。輕安用勝能覆行捨。故立為支。第三第四靜慮。行捨用勝能覆輕安。故立為支。問。何故此二能互相覆。答。此二行相更相違故。謂輕安相輕舉。行捨相沈靜。俱時而有。更互相違。如人一時。亦行亦住。亦睡亦覺。一向相違。而善心中。對治各異。故得俱起。謂輕安能對治惛沈。行捨能對治掉舉。

復次。為對治欲界五識身及所引身麁重故。初靜慮立輕安為支。為對治初靜慮三識身及所引身麁重故。第二靜慮立輕安為支。第二第三靜慮無麁識身及所引身麁重可對治故。第三第四靜慮不立輕安為支。彼既不立輕安為支。故立行捨為支。

復次。初二靜慮有染污喜擾動身心。故世尊說。應習輕安。不應住捨。是故初二靜慮唯立輕安為支。第三第四靜慮無染污喜擾動身心。故世尊說。但應住捨。勿習輕安。是故第三第四靜慮唯立行捨為支。

復次。初二靜慮輕安有因。謂諸善喜。如契經說。心有喜故身則輕安。是故初二靜慮唯立輕安為支。第三第四靜慮輕安無因。謂無善喜。唯應住捨。故彼但立行捨為支。

復次。第三靜慮棄捨極喜。第四靜慮棄捨極樂。故此唯立行捨為支。初二靜慮既不立行捨為支。故立輕安為支。無相違故。

問。內等淨即是信。諸地皆有。何故唯在第二靜慮立為支耶。答。前說隨順是支義故。謂信唯順第二靜慮。是故唯此立信為支。復次初靜慮中尋伺如火。身識如泥。令心相續熱惱濁亂。信不明淨。如熱泥中。面像不現。第二靜慮無尋伺火及識身泥。心相續中。信相明淨。如清冷水。面像得現。故於此立內等淨支。第三靜慮有極悅受。第四靜慮有勝捨受。覆心相續。信相不顯。故彼及初。皆不建立內等淨支。

復次。第二靜慮諸瑜伽師。於離染中。初生信勝。故唯此立內等淨支。謂瑜伽師離欲界染。起初靜慮現在前時。作是思惟。我雖已離不定界染。諸定地染為可離耶。彼後復離初靜慮染。第二靜慮現在前時。於界地染俱可離中。初生大信。如欲界染我既能離。色無色染亦必可離。如初靜慮染既可離。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染定可離。彼初靜慮現在前時。未生定信。後二靜慮現在前時。雖有定信而非初故。信相不顯。故皆不立內等淨支。復次。起增上信必依大喜。因喜信者。信必堅固。第二靜慮有極勝喜。故唯此立內等淨支。

問。慧徧諸地。何故唯於第三靜慮立為支耶。答。前說隨順是支義故。謂慧唯順第三靜慮。故但於彼立正慧支。復次。第三靜慮有適悅受。諸適悅中此最為勝。耽著此故。諸瑜伽師不欲欣求上地勝法。此受即是自地留難。對治此故。立正慧支。是故世尊作如是說。應以正慧覺了此樂。勿固貪著。不求上地。上下地中。無有自地極樂留難如此地者。故彼不立正慧為支。復次初靜慮中。有麁尋伺覆障正慧。第二靜慮有極喜躍覆障正慧。第四靜慮有勝捨受覆障正慧。以勝捨受是無明分。正慧是明。明無明分。互相違害。故皆不立正慧為支。第三靜慮無有如彼覆正慧法。故立為支。

問。念徧諸地。何故唯在後二靜慮立念為支。答。前說隨順是支義故。謂念唯順後二靜慮。故但於彼立念為支。復次。後二靜慮俱有地地增上留難。對治彼故。立念為支。餘地不爾。謂第二靜慮有極勝喜。輕躁漂溺如邏剎斯。諸瑜伽師由此衰退。不能堅固離自地染。為對治彼。第三靜慮立念為支。是故世尊作如是說。應住正念。勿為下地喜所漂溺。退失自地。第三靜慮有極勝樂。生死樂中。此為最上。留礙行者如詐親怨。諸瑜伽師由此衰退。不能堅固離自地染。為對治彼。第四靜慮立念為支。是故世尊作如是說。應住正念。勿為下地樂所留礙。退失自地。復次。初靜慮中有麁尋伺。猶如暴風覆障正念。第二靜慮有極喜躍。如水濤波覆障正念。故俱不立正念為支。後二靜慮無此過失。是故俱立正念為支。

383 不淨中淨三昧門

禪法要解卷上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等於長安逍遙園譯  

不淨中淨三昧門

行者初來欲受法時。師問五眾戒淨已。若婬欲多者。應教觀不淨。不淨有二種。一者惡厭不淨。二者非惡厭不淨。何以故。眾生有六種欲。一者著色。二者著形容。三者著威儀。四者著言聲。五者著細滑。六者著人相。著五種欲者令觀惡厭不淨。著人相者令觀白骨人相。又觀死屍若壞若不壞。觀不壞。斷二種欲。威儀言聲。觀已壞。悉斷六種欲。習不淨有二種。一者觀死屍臭爛不淨。我身不淨。死屍一等無有異也。如是觀己心生惡厭。取是相已。至閑靜處若樹下若空舍。以所取相。自觀不淨。處處遍察。繫心身中不令外出。若心馳散。還攝緣中。二者雖不眼見。從師受法。憶想分別。自觀身中三十六物不淨充滿。髮毛爪齒。涕淚涎涶。汗垢肪?。皮膜肌肉。筋脈髓腦。心肝脾腎肺胃腸肚。胞膽痰癊。生藏膿血。屎尿諸蟲。如是等種種不淨聚。假名為身。自觀如是。所著外身亦如是觀。

若心厭惡婬欲。心息則已。若心不息。當勤精進。呵責其心。作是念言。老病死苦。其為至近。命如電逝。人身難得。善師難遇。佛法欲滅如曉時燈。有破定法。眾患甚多。內諸煩惱。外有魔民。國土飢荒。內外老病死賊。其力甚大。壞習禪定。我身可畏。於諸煩惱賊中未有微損。於禪定法中未有所得。雖服法衣。內實空虛。俗人無異。諸惡趣門。一切皆開。諸善法中未入正定。於諸惡法。未能必不為惡。我今云何著是屎囊而生懈怠。不能精勤制伏其心。如此弊身。賢聖所呵。不淨可惡。九孔流出。而貪著此身。與畜生同。死俱投黑闇。甚所不應。如是鞭心思惟自責。還攝本處。

又時亦復應令心悅。作是念言。佛是一切智人。直說道教。易解易行。是我大師。如是不應憂畏。如依大王。無有怖畏。諸阿羅漢所作已辦。是我同伴。已能伏心。如奴衷主。心已調伏。具種種果。六通自在。我亦應自伏其心。求得此事唯有此道。無復異路。如是思惟已。還觀不淨。復自欣歡。作是念言。初習道時。諸煩惱風吹破我心。我欲得道。上妙五欲尚不能壞。何況弊者。

如長老摩訶目揵連得阿羅漢道本。婦將從伎樂盛自莊嚴飾。欲壞目連。目連爾時說偈言

汝身骨幹立  皮肉相纏裹    不淨內充滿  無一是好物    

韋囊盛屎尿  九孔常流出    如鬼無所直  何足以自貴    

汝身如行廁  薄皮以自覆     智者所棄遠  如人捨廁去    

若人知汝身  如我所厭惡    一切皆遠離  如人避屎坑    

汝身自嚴飾  華香以瓔珞    凡夫所貪愛  智者所不惑    

汝是不淨聚  集諸穢惡物    如莊嚴廁舍  愚者以為好    

汝脅肋著脊  如椽依棟住    五藏在腹內  不淨如屎篋    

汝身如糞舍  愚夫所保愛    飾以珠瓔珞  外好如畫瓶    

若人欲染空  終始不可著    汝欲來嬈我  如蛾自投火    

一切諸欲毒  我今已滅盡    五欲已遠離  魔網已壞裂    

我心如虛空  一切無所著    正使天欲來  不能染我心 

行者如是思惟。決定堅固。住心本緣。不畏眾欲。若利根者。一心精勤。遠至七日。心得定住。中根者。乃至三七。鈍根者。久久乃得。如攢酪成酥。必可得也。若不任習行。是身雖復久習種種方喻。空無所得。譬如攢水。終不成酥。問曰。何事不中。答曰。若犯禁戒不可懺者。若邪見不捨。若斷善根。及三覆障。所謂厚利煩惱。五無間罪。三惡道報。如是等罪不應習行。又摩訶衍中。菩薩利根。有實智慧福德因緣。不同其事。若不任習行。當誦經修福。起塔供養。說法教化。行十善道。

問曰。云何當知得一心相。答曰。心住相者。身軟輕樂。瞋恚愁憂諸惱心法。皆已止息。心得快樂未曾所得。勝於五欲。心淨不濁故身有光明。如清淨鏡。光現於外。如明珠在淨水中。光明顯照。行者見是相己。心安喜悅。譬如渴人掘地求水。已見濕泥。得水不久。行者如是。初習行時如掘乾土。久而不止。得見濕相。自知不久當得禪定。一心信樂。精勤攝心。轉入深定。作是念已。毀訾五欲。見求欲者甚為可惡。如人見狗不得好食而噉臭糞。如是種種因緣。呵欲為過。心生憐愍。受五欲者。自心有樂而不知求。反更外求不淨罪樂。行者常應精進。晝夜集諸善法。助成禪定。諸障禪法令心遠離。集諸善法者。觀欲界無常苦空無我。如病如瘡如癰。如箭入心。三毒熾燃。起諸鬪諍嫉妬烟相。甚為惡厭。如是觀者。是名初習禪法。

若習法時。中間或有五蓋覆心。即應除滅。如黑雲翳日。風力破散。若婬欲蓋起。心念五欲。即應思惟。我今在道。自捨五欲。云何復念。如人還食其吐。此是世間罪法。我今學道。除剃鬚髮被著法衣。盡其形壽五欲情願永離永斷。云何還復生著。甚非所宜。即令除滅。如賊毒蛇不令入室。以其為禍甚深重故。復次五欲之法。眾惡住處。無有反復初時尚可。久後欺誑。受諸苦毒嫉妬恚怒。無惡不作。如囊盛眾刀。以手抱觸。左右傷壞。復次設得五欲。猶不厭足。若無厭足。則無有樂。如渴飲漿。未及除渴。不得有樂。猶如搔疥。其患未差。不可為樂。(中略)

淨觀者三品。或初習行。或已習行。或久習行。若初習行當教言。破皮却不淨。當觀白骨人。繫意在觀。不令外意。外念諸緣攝之令還。若已習行當教言。心却皮肉。具觀頭骨。不令外念。外念諸緣攝之令還。若人習行。却身中一寸皮肉。繫意五處。頂上額上眉間鼻端心處。如是等處。住意在骨。不令外念。外念諸緣攝之令還。當復觀心。若心疲極。捨諸外想。注念在緣。譬如獼猴被繫在柱。終日馳走。鎖常攝還。極乃休息。所緣如柱。念則如鎖。心喻獼猴。亦如乳母。常觀小兒不令墮落。行者觀心亦復如是。漸漸制心。令住緣處。若心久住是應禪法。

若得禪定。即有三相。身悉和悅柔軟輕便。白骨流光猶如白珂。心得靜住。是為淨觀。是時便得色界中心。是名初學禪法門。若定得勝。心則不如。制之令住。是名一心。若能一寸中住便得。遍却不得。但觀赤骨人。得此觀已。棄赤骨人觀白骨人。不令外念。外念諸緣攝之令還。心若清淨住於骨觀。骨邊白光遍身中出。如天清明。日光極淨。此光既出。以心目觀。了了見之。因光力故。見骨人中。相似諸心心相應法。生滅如毘瑠璃筒中水流。是時心息得樂。婬人欲樂不足喻也。外身觀亦復如是。如是一身觀。次第轉多。乃至閻浮提。復從一閻浮提。還至一寸。心得自住。是為不淨中淨三昧門。復次此身空骨以薄皮覆。有何可樂。甚可患也。

382 比丘尼八敬法

大愛道比丘尼經 附北涼錄

比丘尼八敬法

(卷上) 佛告阿難。假使母人欲作沙門者。有八敬之法不得踰越。當盡形壽學而持之。自紀信解。專心行之。譬如防水。善治堤塘。勿令漏泆。其已能如是者。可得入我法律戒中也。

何謂為八敬。一者。比丘持大戒。母人比丘尼當從受正法。不得戲故輕慢之。調欺咳笑。說不急之事。用自歡樂也。二者。比丘持大戒半月以上。比丘尼當禮事之。不得故言新沙門勞精進乎。今日寒熱乃爾耶。設有是語者。便為亂新學比丘意。常自恭敬。謹勅自修。勸樂新學。遠離防欲。憺然自守。三者。比丘比丘尼不得相與並居同止。設相與並居同止者。為不清淨。為欲所纏。不免罪根。堅當自制明斷欲情。憺然自守。四者。三月止一處自相撿挍。所聞所見當自省察。若邪語。受而不報。聞若不聞。見若不見。亦無往反之緣。憺而自守。五者。比丘尼不得訟問自了。設比丘以所聞所見。若比丘有所聞見。訟問比丘尼。比丘尼即當自省過惡。不得高聲大語。自現其欲態也。當自撿挍。憺而自守。六者。比丘尼有庶幾於道法者。得問比丘僧經律之事。但得說般若波羅蜜。不得共說世間不急之事也。設說不急之事者。知是人非為道也。是為世間放逸之人耳。深自省察。憺而自守。七者。比丘尼自未得道。若犯法律之戒。當半月詣眾僧中。自首過懺悔。以棄憍慢之態。今復如是自恥慚愧。深自省察。憺而自守。八者。比丘尼雖百歲持大戒。當處新受大戒比丘下坐。當以謙敬為作禮。是為八敬之法。我教女人當自束修。不得踰越。當以盡壽學而行之。假令大愛道。審能持此八敬法者。聽為沙門。

賢者阿難受佛語已。以熟諦思惟。深而且要。便起作禮而出。報大愛道言。裘曇彌。勿可復愁憂也。已得捨家之信。去家就道亦甚安隱矣。佛說。女人作沙門者。有八敬之法。不得踰越。但當終身勤意學而行之耳。持意當如防水善治堤塘。勿令漏泆。爾時阿難。便一一為母說佛教勅八敬之事。言能如是者。可得入佛法律。於是大愛道聞是語。即大歡喜。而言唯諾。阿難。聽我一言。譬如四姓家女。沐浴塗香。衣被莊嚴之事。而人復欲利之。如是寧當益安隱不。對曰。無不安隱也。復以好華香珍寶結為步瑤。持與女人。豈不愛樂。頭首受乎。今佛所教勅八敬法者。我亦觀心。願以頭頂受而行之。遂樂所業。萬不惟恨。自約如是。無不悅豫。

爾時。佛便授大愛道十戒為沙彌尼。沙彌尼奉戒者。斷之根也。不得殺生。禽獸蟲蛾斫樹生折草華終無害心。不得盜不得偷。不得貪人財物。或娛色欲軟細語言。令人迷亂。貪得布施以為家業。此利墮貪盜之中。比丘尼當慎莫豫也。爾時。大愛道便受十戒。為沙彌尼。(中略)爾時。比丘尼裘曇彌受佛十戒。一一不失。如十戒。行之無有漏缺。常在佛左右。遂爾三年。聰明智慧。博覽眾經。歡喜不亂。志如大山。心端意正。平直無邪。恒自愍傷及一切人。蜎飛蠕動蚑行之類。莫不悲歎。勸化善法。終離惱患。三年之中未常短愆。

復還詣佛。稽首陳情。叩頭悔過。靡所不言。佛有慈慧。告訴罪患以見成立。以脫惡愆。萬不惟恨。願啟一言。十戒便止。復有殘餘。十戒微少不足設心。願告異戒。令心酸勤當學問。無有懈慢當如法律。行菩薩焉。佛告比丘尼裘曇彌。汝行十戒。如法者有大戒名具足。真諦行之。疾得作佛。凡有五百要事。若且復行十事。可得道場。若不能行者不得至。終不能得是大具足戒也。(中略) 沙彌尼復有十事法。(中略)沙彌尼事師有十事。(中略)爾時。裘曇彌自檢挍奉持十行事。無一缺減行如中事。一心行之。終無差特。意無退轉。精進誠感應時。佛知沙彌尼至誠有信。佛語阿難。汝見是沙彌尼。瑞應百鳥侍之不也。阿難對曰。蒙佛恩。

時沙彌尼復來到佛所。稽首作禮。却住一面須臾前叉手。頭腦著佛足下。復白佛言。佛道恩慈多所過道。前受佛十戒為沙彌尼。次行十事悉具足。不審如行不也。佛言。大愛道。汝自當知之。大佳耳。大愛道復白佛言。人命無常。恍惚之間。如大愛道輩旦日當過。去恐不及佛時。願佛愍念。授我大戒。令至無上之覺。一切蒙度也。佛告沙彌尼裘曇彌。汝欲受具足戒大善。爾時。大愛道便更正衣服。叉手作禮。遶佛十匝。却住一面。爾時。佛便授大愛道裘曇彌大具足戒。為比丘尼奉行法律。遂得應真道。且覩生死本際。所見已諦。眼能徹視。耳能通聽。鼻能禪息。心知他人意所念。身能飛行。

然後大愛道比丘尼與諸長老比丘尼。俱行詣佛賢者阿難而問言。阿難。諸長老比丘尼。受大戒皆已久矣。勤修梵行。且已見諦。云何阿難。甫當使我為新受大戒幼少比丘作禮也。阿難言。小住且待。須我問之。須臾阿難即入稽首佛足下。白佛言。大愛道比丘尼言。是諸長老比丘尼皆久修梵行。且以見諦。云何甫使當為新受大戒幼少比丘作禮也。佛言。止止。阿難。當慎此言。勿得說是。汝所知何以薄少也。汝尚未知一。焉能知二。汝所知似不如我知諦耶。

若使女人不於我道作沙門者。外諸梵志及諸居士。皆當以衣被用持布施。以頭腦著地。求哀於諸沙門。當言。賢者有淨戒志。願以足行此衣上。令我長夜得其福德。不可稱量皆從心計。如其所願皆得其證。若使女人不於我道作沙門者。天下人民皆當解髮布地。以頭腦著地。求哀於諸沙門。皆言。賢者有淨戒聞慧之行。願以足行此髮上。令我長夜身得安隱福德無量。若使女人不於我道作沙門者。天下人民當豫具衣被飯食床臥具。病瘦因緣醫藥賑給。願諸沙門當自來取之。使我國土人民無啼哭者。若使女人不於我道作沙門者。天下人民奉事諸沙門。當如事日月。當如事天神。過踰於外道異學者上。沙門亦清淨不可沾污。如摩尼珠。若國中有沙門者。國中常安隱。勝於餘國土。

若使女人不於我道作沙門者。佛之正法當住千歲。興盛流布。歸留一切悉蒙得度。今以女人在我法中為沙門故。當除減五百歲壽。法消衰微。所以者何。阿難。女人有五處。不得作沙門。何等為五處。女人不得作如來至真等正覺。女人不得作轉輪聖王。女人不得作第七梵天王。女人不得作飛行皇帝。女人不得作魔天王。如是五處者。當皆丈夫得作為之尊。丈夫得作佛。得作轉輪聖王。得作天帝釋。得作魔天王。得作梵天王。得作人中王。

如是阿難。諸女人譬如毒蛇。人雖取殺之。破其身出其腦。是蛇以死。復有人見之。心中驚怖。如此女人雖得沙門。惡露故存。一切男子為之迴轉。用是故。令一切人不得道。佛言。如是女人。政使作沙門持具足戒。百歲乃至得阿羅漢。故當為八歲沙彌作禮。何以故。沙彌具足。亦得阿羅漢。身中能出水火。以足指按須彌山頂。三千大千國土皆為六反震動。如是女人雖得阿羅漢道。不能動搖一鍼大如毛髮也。云何阿難。女人坐貢高。以陰不淨。以倰男子。用是故。不得道也。

佛言。夙夜不學。目無所見。動入罪中宛轉益深。自沒其體。其亦苦辛。往而不反。投命太山地獄之罪。難可堪任。生時不學。死當入淵。老不止婬。塵滅世門。呼吸而盡。何足自珍。能自改悔。守身良真。今世滅罪。後世得申。有財不施。世世受貧。常多疾病。面目萎黃。行步須人。臥亦不安。甫能自悔深遠之端。今入我法律得全人身。却後無數亦得自然。爾時。大愛道比丘尼與諸長老比丘尼。聞佛說經如是。皆大愁憂不樂。淚下如雨。前頭面著佛足下。白佛言。如是女人。為不可度耶。佛報言。有女人作沙門。精進持戒具足無缺減。不犯如毛髮。現世得化成男子身。便得無量。決得作佛。無所罣礙自恣所作。若所求者皆可得。(中略)今大愛道輩。常行大慈大悲。却後亦當成男子。受決作佛。大愛道聞佛說是語。頭腦著地。作禮而去。

(卷下) 佛告阿難。我法中。今有比丘尼。即却壽五百歲。我般泥洹後。當復有三千比丘尼。有千八百比丘(尼)奉持是法律。皆得阿羅漢。未世時當有八萬比丘尼。有七百六十比丘尼奉是法律經。皆得阿羅漢。其餘者却後百三十劫。當復奉是法律。當復得阿羅漢。爾時阿難問佛言。比丘尼當云何行得道也。當用何法行之乎。佛語阿難。夫天下欲婬垢大重。若能斷是態者。便可得道。女人身譬如珠寶。其像大好不可久立迷亂道德。亡失人身。何以故。用珠寶好故。當入深海中。求之不止。殺身不久。女人求道。但坐外八十四態。還自纏身。有墮八十四態者。如入大深海。必沒其身。有能除此八十四態者。即是阿羅漢也。(後略)

381 云何教誡比丘尼 云何得為人受具戒

善見律毘婆沙卷第十五第十六第十八 蕭齊外國三藏僧伽跋陀羅譯

云何教誡比丘尼 云何得為人受具戒

(卷第十五) 教誡比丘尼者。大得供養者。諸大德為教誡比丘尼故。大得利養。非比丘尼與。亦非比丘尼教與。此諸比丘尼。有是國王女大臣女。或是大富長者女。各自還家。父母問言。誰為教授。比丘尼答言。諸大德教授我等。父母聞已發歡喜心。即以四事。飲食衣服湯藥臥具。供養諸大德。有比丘尼還家。說諸大德持戒精進學問忍辱貴姓。父母聞已增加供養。以三種因緣。諸大德大得利養。

六群比丘見諸大德大得利養。便語比丘尼言。我等亦能教授比丘尼。比丘尼聞已。往六群比丘所求教授。六群比丘為比丘尼說少法已。便多說世間國土治化飢儉豐熟城邑聚落。此等皆是三惡道語。是故律本中說。若比丘有八法。堪教誡比丘尼。何者為八。一者持戒。二者守護波羅提木叉。三者威儀具足。四者見小罪生怖畏心。五者堅持。六者多聞。七者多聞堅固。八者分別說法。初中後善。純一清白。梵行具足。正見無邪。誦二部波羅提木叉。義字分明。音聲流利。為比丘尼恭敬貴重。善能隨順說法。是名八法。

持戒者。或言戒在身。或言持戒不犯。是名持戒。護持者。身口意業不犯。或言。行無上法。或言受具足波羅提木叉法。是名守護持。威儀具足者。不邪命自活。不往五處。一者婬女。二者寡婦。三者比丘尼寺。四者大童女家。五者黃門。亦不往信心優婆夷家。是名威儀具足。見小罪生怖畏者。若見小罪。如見大毒蛇無異。是名怖畏。堅持不犯者。於持戒中不生退心。是名堅持。多聞者。解一阿含或言二阿含。是名多聞。堅固者。所解阿含堅固不失。是名多聞堅固。初中後善者。法師曰。於毗蘭若婆羅門品已說。

義字分明者。為人解說無疑亂。音聲流利者。言辭辯了亦不謇吃。反復流利者。誦二部波羅提木叉。無有滯礙。半月半月盡布薩。悉知六齋日。能為人說法。若誦一阿含二阿含。亦知無礙。知沙門禪定法。乃至阿羅漢果悉知無礙。若滿二十歲。能為人受具足戒。法師曰。何以不言知阿毘曇。答曰。若能知阿毘曇最善。若下根者。知律及修多羅。亦得教授。

音聲流利女人樂聞。何以言音聲流利教授比丘尼。答曰。女人多貪著音聲。然後聽法。為比丘尼敬重者。此比丘有道德故。為比丘尼所貴重。不污三眾。何以言污三眾不得教授。若教授者。此尼見者不生敬重心。滿二十歲者。若滿二十歲。持法堅固少有退敗。年少輕躁易可退敗。是故制滿二十臘。堪教誡比丘尼。掃灑房舍灑水者。所以掃灑辦水者。比丘既從遠來。宜應供給床席水漿。若無薦席下至草敷。若為尼說法。應須一伴。不得房中說。若比丘尼於路見比丘。遠則合掌。近應和南。乃至王難路濕。亦應問訊。

夏安居。去比丘寺半由旬得安居。過半由旬不得。若檀越請比丘尼夏坐。無比丘依安居。比丘尼欲去。檀越語言。但住。弟子為請比丘來。若請未得。至後安居有比丘。得住。若為請不得。應去。若道路有命難有梵行難。無比丘得安居不犯。若初安居有比丘。結安居竟。若比丘有因緣去。若罷道若病。比丘尼不知。後知。以結安居。不得移住。無罪。若安居竟。不得無比丘自恣。應覓。半月半月應往大僧中請二法。何者二法。一者問布薩日。二者請教誡。

法師曰。如來何故殷勤囑授比丘尼。為比丘尼女人鈍根故。是時比丘尼僧。盡往比丘所受教誡。諸人譏嫌比丘尼。往白比丘。比丘往白佛。佛因此制。自今以去。不得多比丘尼往請教誡。聽五人往。由致譏嫌。佛言。聽二三人往。比丘尼僧應羯磨。差二三人往大僧中請教誡。乃至阿蘭若比丘亦應教誡比丘尼。

云何教誡。應作期。若樹下若客舍中。比丘尼期往。不往。得突吉羅。若比丘不至期處待。亦得突吉羅。比丘尼十四日自恣。比丘僧十五日自恣。若比丘尼請說。若不說八敬先說餘法。突吉羅。若說八敬已後說餘法。不犯。除答問不犯。除為他說。尼聽不犯。為式叉摩尼沙彌尼說不犯。法師曰。餘文句易可解。不須廣說。此是制罪。從心口起三受。若比丘僧不差。若往比丘尼寺教誡。波夜提。(中略)

(卷第十六) 七滅諍法。後騫陀迦中當廣說。次說比丘尼戒。摩觸者。缺甕骨以下。至肘膝以上摩觸。波羅夷。若比丘尼摩觸比丘。比丘受樂不動身。比丘不得罪。若比丘來摩觸比丘尼。比丘尼身不動受樂。隨處得罪。後四波羅夷竟。

若比丘尼言人。共往官所。若比丘尼語居士言。汝先說理。若居士說理時。比丘尼得突吉羅。居士說已。比丘尼復向官說。比丘尼得偷蘭遮罪。若居士復說。比丘尼得理犯僧殘。不得理亦犯僧殘。若居士言比丘尼。官喚比丘尼來。來已。語比丘尼言但還去。官自判得理不得理。比丘尼不犯。若比丘尼至官前言人。若官問何物人。不得道名字。若教。官罰物。隨直多少犯罪。應償。若官問。不道名字不犯。若官後自尋訪知主。官自罰不犯。若人偷比丘尼衣。不得言是賊。但言此人取貧道衣去。若人當劫奪比丘尼。得就王乞護身。不得稱名字。若道名字犯。如前說。王聞比丘尼乞護身已。王打鼓宣令。若有犯比丘尼者。依法治罪。後有人犯比丘尼。王自依法治罪。比丘尼不犯。若人入比丘尼寺斫伐樹木。不得奪刀斧及打壞。若打壞應還直。不還計直多少犯罪。餘文句易可解。言人戒廣說竟。(中略)

爾時。諸比丘或二人或三人。白四羯磨。為人受具足戒。中有少欲知足比丘呵責已。往白佛。佛以此因緣集比丘僧。自今以去。應制十僧授人具足戒。若減十人授具足。得突吉羅。或一歲或二歲為人受具戒。不知教授。弟子不按威儀將諸弟子往至佛所。頭面禮足。卻坐一面。爾時佛勞問。汝等四大調和不。乞食易得不。答佛言。四大調和。乞食易得。於是佛知而故問。此諸比丘。誰弟子也。答言。我弟子。問言。汝幾歲。答言。二歲。汝弟子幾歲。答言。一歲。佛即呵責言。汝自未斷乳。云何度人。呵責已。集諸比丘。自今以去不滿十歲。不得度人受具戒。若受戒得罪。雖滿十臘。愚癡無智慧。不得受人具戒。與受戒竟。(中略)

(卷第十八) 比丘尼犍度。何以佛不聽女人出家。為敬法故。若度女人出家。正法只得五百歲住。由佛制比丘尼八敬。正法還得千年。法師曰。千年已。佛法為都盡也。答曰。不都盡。於千年中得三達智。復千年中得愛盡羅漢。無三達智。復千年中得阿那含。復千年中得斯陀含。復千年中得須陀洹。學法復得五千歲。於五千歲得道。後五千年學而不得道。萬歲後。經書文字滅盡。但現剃頭。有袈裟法服而已。比丘尼犍度竟。

380 付法藏因緣 深歎生死受苦長遠無有邊際 法為清涼除煩惱熱 即是眾生真善知識

付法藏因緣傳卷第五卷第六 元魏西域三藏吉迦夜共曇曜譯

付法藏因緣 深歎生死受苦長遠無有邊際 法為清涼除煩惱熱 即是眾生真善知識

(卷第五) 在昔尊者佛陀蜜多化緣既訖。將欲捨壽。告一弟子名脇比丘。汝當於後廣敷聖教。化諸眾生。令得解脫。白言大師。敬承尊教。我當至心守護正法。(中略)勤修苦行。精進勇猛。未曾以脇至地而臥。時人即號為脇比丘。善說法要。化諸眾生。所作已訖。便入涅槃。收集舍利起塔供養。彼脇比丘垂當滅度。告一比丘名富那奢。長老當知。佛法微妙有大功德。是故諸聖頂戴奉持。我受付囑守護斯法。今欲涅槃。用累於汝。汝宜至心擁護受持。時富那奢答曰唯然。於是演暢微妙勝法。其所化度無量眾生。後於一時在閑林下。結跏趺坐。寂然思惟。

有一大士名曰馬鳴。智慧淵鑒超識絕倫。有所難問靡不摧伏。譬如猛風吹拔朽木。起大憍慢。草芥群生計實有我。甚自貢高。聞有尊者名富那奢。智慧深邃多聞博達。言諸法空無我無人。懷輕慢心往詣其所。而作是言。一切世間所有言論。我能毀壞如雹摧草。此言若虛而不誠實。要當斬舌以謝其屈。富那奢言。佛法之中凡有二諦。若就世諦假名為我。第一義諦皆悉空寂。如是推求我何可得。爾時馬鳴心未調伏。自恃機慧猶謂己勝。富那語曰。汝諦思惟。無出虛語。我今與汝定為誰勝。於是馬鳴即作是念。世諦假名。定為非實。第一義諦性復空寂。如斯二諦皆不可得。既無所有。云何可壞。我於今者定不及彼。便欲斬舌以謝其屈。富那語言。我法仁慈不斬汝舌。宜當剃髮為吾弟子。爾時尊者度令出家。(中略)

昔富那奢臨涅槃時。以法付囑弟子馬鳴。而告之曰。譬如闇室燃大明炬。所有諸物皆悉照了。法之明燈亦復如是。流布世間能滅癡闇。是故如來演斯正法。普令一切皆悉修行。諸賢聖人常加守護。共相委囑乃至於我。我以勝眼持用付汝。汝當於後至心受持。令未來世普得饒益。

馬鳴敬諾當受尊教。於是頒宣深奧法藏。建大法幢摧滅邪見。於華氏城遊行教化。欲度彼城諸眾生故。作妙伎樂。名賴吒啝羅。其音清雅哀婉調暢。宣說苦空無我之法。所謂有為如幻如化。三界獄縛無一可樂。王位高顯勢力自在。無常既至。誰得存者。如空中雲須臾散滅。是身虛偽猶如芭蕉。為怨為賊不可親近。如毒蛇篋誰當愛樂。是故諸佛常呵此身。如是廣說空無我義。令作樂者演暢斯音。時諸伎人不能解了。曲調音節皆悉乖錯。爾時馬鳴著白㲲衣。入眾伎中。自擊鍾鼓調和琴瑟。音節哀雅曲調成就。演宣諸法苦空無我。時此城中。五百王子同時開悟。厭惡五欲。出家為道。時華氏王恐其民人聞此樂音。捨離家法。國土空曠。王業廢壞。即便宣令其土人民。自今勿復更作此樂。(中略)

馬鳴菩薩臨欲捨命。告一比丘名曰比羅。長老當知。佛法純淨能除煩惱垢。汝宜於後流布供養。比羅答言。善哉受教。從是已後廣宣正法。微妙功德而自莊嚴。巧說言辭智慧淵遠。外道邪論無不摧伏。於南天竺興大饒益。造無我論足一百偈。此論至處莫不摧靡。譬如金剛所擬斯壞。臨當滅時。便以法藏付一大士。名曰龍樹。然後捨命。(中略)

(卷第六) 僧伽難提捨身已後。有羅漢名僧伽耶舍。次受付囑流布法眼。廣化眾生拯諸苦惱。有大智慧。言辭清辯。昔雖山家。未證道迹。(中略)如是尊者僧伽耶舍。周遊大海遍行觀察。見于地獄凡有五百。即生厭惡。深患三有。呵責五欲。甚生怖畏。便作是念。世間造業終不敗亡。如影隨形誰能捨離。我今應當方便求免。觀察情至。得羅漢道。六通無礙三明清徹。於一山林有五百仙。勤修苦行欲望梵福。僧伽耶舍往至其所。為宣三偈讚佛法僧。五百仙人俱得道迹。如是尊者廣為佛事。教化已訖便入涅槃。收集舍利起塔供養。僧伽耶舍未滅度時。以法付囑鳩摩羅馱。(中略)

鳩摩羅馱臨捨命時。告一比丘名闍夜多。長老當知。如人渡海必由船栰。眾生如是欲離三界。修行善法。然後得出。故我今者欲付汝法。宜好習學利益人天。闍夜多言。善哉受教。遂演深法度化世間。彼闍夜多有大功德。精進勇猛勤修苦行。善持禁戒無有漏失。世尊所記最後律師。

曾於眾中有一比丘。其嫂至寺持食餉之。婬火熾盛便共交通。犯重禁已。尋自悔責。極生慚恥。我大愚癡造斯惡業。吾今定非沙門釋子。衣鉢盡置三奇杖上。處處遊行高聲唱言。我是罪人。不應復著佛法染衣。為釁既重必入地獄。當於何處而得救護。時闍夜多語比丘言。汝今若能隨順我語。當令汝罪尋自消滅。比丘歡喜白言受教。時闍夜多即以神力化作火坑。其焰猛盛。令此比丘自投其中。爾時比丘為滅罪故。舉身投入大火坑內。於時猛焰轉成清流。纔齊其膝都不傷害。時闍夜多告比丘曰。汝以善心至誠悔過。所有諸罪今悉摧滅。即為說法得羅漢道。由是緣故。世皆號為清淨持律。

復於一時將諸弟子。圍遶往詣德叉尸羅城。至其城已。時闍夜多慘然嚬蹙。弟子疑怪。問其師意。答言且止。後當宣說。小復前行。路見一烏。爾時尊者欣然微笑。諸弟子眾重白師言。唯願哀愍說其因緣。時闍夜多告眾人曰。我初至城。於其門下見餓鬼子。飢急羸困。前白我言。母生吾已入城求食。自與別來滿五百年。飢虛窮乏。命不云遠。尊若入城見我母者。為吾具宣辛苦之事。我始入城便見彼母。即為具說其子飢乏。爾時鬼母前白我言。吾入城來經五百年。未曾能得一人涕唾。何以故。我既新產。氣力羸惙。設得少唾。為諸鬼神之所欺奪。始於今日值一人唾。邊無餘鬼會遇得之。欲出城外共子分食。門下多有大力鬼神。畏其侵奪。復不敢出。唯願尊者垂哀矜愍。持我出城與子相見。我於爾時將此鬼母出於城外。今共子食。即問彼言。汝生已來為幾時耶。鬼答我曰。吾見此城七返成壞。國土豐樂人民熾盛。又見毀敗殄滅無遺。我聞彼言。深歎生死。受苦長遠無有邊際。以是緣故。慘然嚬蹙。

彼烏因緣。善聽當說。乃往過去九十一劫。毘婆尸佛在世教化。我於爾時為長者子。志厭五欲。常念出家。我若爾時作沙門者。必斷眾結得羅漢道。吾之父母不見從志。強為娉妻欲遮斷我。我不違命便即娶妻。娶妻已後復欲出家。父母語言。為汝娉妻正求繼嗣。若生一子乃當相放。我尋受教。與共交會生一男兒。年始六歲。爾時父母即教此兒。汝父若出欲作沙門。當抱其足而語之曰。父若捨我誰見養活。先當見殺然後可去。爾時此兒如父母教。啼泣抱我甚生悲戀。我於爾時以愛染心。即語子言。吾當為汝不復出家。由彼兒故不得道證。九十一劫流轉生死。於五道中未曾得見。今以道眼觀察彼烏。乃我前世所生之子。愍其嬰愚久處生死。以斯因緣。是故微笑。如是尊者善說法要。以辯才力遊化世間。所為已訖入般涅槃。(中略)

復有比丘名曰師子。於罽賓國大作佛事。時彼國王名彌羅掘。邪見熾盛。心無敬信。於罽賓國毀壞塔寺殺害眾僧。即以利劍用斬師子。頂中無血。唯乳流出。相付法人。於是便絕。如此之法為大明燈。能照世間愚癡黑闇。是故如上諸賢聖人。皆共頂戴。受持守護。更相付囑。常轉法輪。為諸眾生起大饒益。斷塞惡道。開人天路。逮至最後斯法衰殄。賢聖隱沒無能建立。世間闇冥永失大明。造作惡業行十不善。命終多墮三惡八難。

是故智者宜當觀察。無上勝法有大功德。微妙淵遠不可思議。譬如賈人欲過大海。必乘船舫。然後得度。一切眾生亦復如是。欲出三界生死大海。必假法船。方得度脫。法為清涼除煩惱熱。法是妙藥能愈結病。即是眾生真善知識。為大利益濟諸苦惱。何以故。一切眾生。性無定相。隨所染習起善惡業。若有習近外道邪見受其教誡。永即流轉無有邊際。是則不名善知識也。若有人能起信敬心。親近賢聖聽受妙法。由聽斯法功德因緣。出欲淤泥受最勝樂。是故此人名善知識。宜應勤心習近供養。必能令人離三惡苦。

379 佛不聽比丘畜莊嚴身具 呵擯賓頭盧尊者 於未受大戒人前 現過人聖法 不聽歌 聽作聲唄

十誦律卷第三十七 第六誦之二 雜誦中調達事之二 後秦北印度三藏弗若多羅譯

佛不聽比丘畜莊嚴身具 呵擯賓頭盧尊者 於未受大戒人前 現過人聖法 不聽歌 聽作聲唄

六群比丘畜莊嚴身具。諸居士呵責言。諸沙門釋子自言善好有德。畜莊嚴身具自莊嚴身。如王如大臣。是事白佛。佛言。從今不聽比丘畜莊嚴身具。畜者突吉羅。六群比丘以臂釧自莊嚴。佛言。不應畜臂釧自莊嚴。畜者突吉羅。六群比丘著指環。如王如大臣。佛言。不應著指環。著者突吉羅。六群比丘著瓔珞。佛言。比丘不應著瓔珞。著者突吉羅。六群比丘著縷臂釧。佛言。比丘不應著縷臂釧。著者突吉羅。六群比丘以金銀鎖鑷穿耳。佛言。不得以鎖鑷穿耳。穿耳者突吉羅。(中略)爾時六群比丘著耳環。佛言。不應著耳環。著者突吉羅。(中略)

佛在王舍城。爾時樹提居士舉物。客從海中還。持一栴檀段。餉樹提居士。居士大富。多金銀珍寶。車璩馬瑙珊瑚等無量。得是栴檀不以在意。即使作栴檀鉢。著絡囊中。懸高象牙杙上。作是言。若沙門婆羅門。不以梯杖能得者便取。(中略)皆作是念。是居士欲見神通力。挑頭而去。(中略)

爾時長老賓頭盧頗羅墮。過夜中前著衣持鉢。以好威儀行住坐立。往詣樹提居士舍。樹提居士遙見賓頭盧。行住坐立威儀清淨。著衣持鉢。作是念。如是比丘。行住坐立威儀清淨。著衣持鉢。必能取鉢。居士即從坐起。偏袒右肩合掌向賓頭盧言。善來頗羅墮。久不來此。命就座坐。樹提居士頭面禮頗羅墮足。賓頭盧坐已。問居士言。汝實作栴檀鉢。盛絡囊中。懸高象牙杙上。作是言。諸沙門婆羅門。不以梯杖能取者。與非不與。答言。實爾。賓頭盧即入如是禪定。便於座上申手取鉢以示居士。居士語言。如我先語。即便屬汝。居士又言。暫與我來。即取鉢入。盛滿粳米飯。授與賓頭盧。賓頭盧食已。便持是鉢示諸比丘言。汝等看是鉢。香好可愛。諸比丘言。實爾。從何處得。賓頭盧廣說上事。

是中有比丘。少欲知足行頭陀。聞是事。心不喜。種種因緣呵責言。云何名比丘。為赤裸外道物故。未受大戒人前。現過人聖法。呵已。向佛廣說。佛以是事集比丘僧。知而故問賓頭盧頗羅墮。汝實作是事不。答言。實作。世尊。佛種種因緣呵責賓頭盧。云何名比丘。為赤裸外道物木鉢故。於未受大戒人前。現過人聖法。呵責已。語頗羅墮。盡形壽擯汝。不應此閻浮提住。賓頭盧受佛教已。頭面禮佛足右遶。還自房。所受僧臥具床榻。盡以還僧。持衣鉢入如是定。於閻浮提沒。瞿耶尼現。到已。多教化優婆塞優婆夷。多畜弟子。起僧坊房舍。畜共行弟子近行弟子。廣宣佛法。(中略)

六群比丘往觀伎樂歌舞。諸居士呵責言。諸沙門釋子自言善好有德。往觀聽伎樂歌舞。如王如大臣。是中有比丘。少欲知足行頭陀。聞是事。心不喜。是事白佛。佛知故問六群比丘。汝實作是事不。答言。實作。世尊。佛以種種因緣呵責言。云何名比丘。自往觀聽伎樂歌舞。如是呵已。語諸比丘。從今比丘不應往觀聽伎樂歌舞。往觀者突吉羅。

又六群比丘自歌。諸居士呵責言。諸沙門釋子自言善好有德。歌如白衣。是中有比丘。少欲知足行頭陀。聞是事。心不喜。是事白佛。佛語諸比丘。從今不應歌。歌者突吉羅。歌有五過失。自心貪著。令他貪著。獨處多起覺觀。常為貪欲覆心。諸居士聞作是言。諸沙門釋子亦歌。如我等無異。復有五過失。自心貪著。令他起貪著。獨處多起覺觀。常為貪欲覆心。諸年少比丘聞亦隨學。隨學已常起貪欲心。便反戒。

有比丘名跋提。於唄中第一。是比丘聲好。白佛言。世尊。願聽我作聲唄。佛言。聽汝作聲唄。唄有五利益。身體不疲。不忘所憶。心不疲勞。聲音不壞。語言易解。復有五利。身不疲極。不忘所憶。心不懈惓。聲音不壞。諸天聞唄聲。心則歡喜。

註: 唄。出家人頌佛的歌。如唄梵。

378 四種毘尼 律師者三法成就

善見律毘婆沙卷第六 蕭齊外國三藏僧伽跋陀羅譯

四種毘尼 律師者三法成就

今起餘法。悉是因拔闍子而起。如調達得拔闍子都黨而破和合僧。此是拔闍子起。又佛涅槃後一百歲。而作非法非毘尼非佛教。皆是拔闍子起。如律本所說。佛已結戒竟。拔闍子恣食恣眠已。而生欲意。又不捨戒。行淫欲法。而後眷屬壞敗。壞敗者。各迸散為王所罰。或死亡別離。是名眷屬壞敗。或病苦逼迫。病者。身體羸損。以羸損故。而生大苦。(中略)

如來已觀拔闍子等無有因緣。若佛與拔闍子等具足戒者。此等已得波羅夷罪。不應共住。是故律本所說。無有是處。若至。莫與具足戒。若眾僧與具足戒者。非清淨法。不成沙門。於沙彌地而住。若住沙彌地者。尊重正法所修而得。佛以憐愍此等故。不與具足戒。亦與具足戒。何以故。為不破戒故。於清淨法中恭敬尊重。此有因不久得道。是故律本說。若出家者。與具足戒。不與具足戒。此三法已具。如來為欲結戒。告諸比丘。汝當如是說戒。若比丘不應共住。

法師曰。此律本已具。我今當分別說。若者總名。不屬一人。法師曰。於戒句中。於戒本中。於問難中。若欲知者。有四毘尼應當知。諸大德有神通者。抄出令人知。爾時集眾時。問曰。何謂為四。一者本。二者隨本。三者法師語。四者自意。

問曰。何謂為本。一切律藏是名本。何謂隨本。四大處名為隨本。佛告諸比丘。我說不淨而不制。然此隨入不淨。於淨不入。是名不淨。佛告諸比丘。我說不淨而不制。然此隨入淨。是名淨。佛告諸比丘。我說聽淨。然此隨入不淨。於淨不入。此於汝輩不淨。佛告諸比丘。我說聽淨。然此隨入淨。於汝輩淨。是名四大處。問曰。何謂法師語。答曰。集眾五百阿羅漢時。佛先說本。五百阿羅漢廣分別流通。是名法師語。

問曰。何謂自意。答曰。置本置隨置法師語。以意度用方便度以修多羅廣說。以阿毘曇廣說。以毘尼廣說。以法師語者。是名自意。又問。此義云何。莫輒取而行。應先觀根本已。次觀句義。一一分別共相度量。後觀法師語。若與文句等者而取。若觀不等莫取。是名自意。從自意者。法師語堅強。法師語應觀。隨本文句俱等應當取。若文句不等勿取。從法師語。隨本堅強。若觀隨本文義等者應當取。若不等莫取。從隨本本皆強堅。不可動搖。如眾僧羯磨。亦如佛在世無異。法師曰。若觀隨本不能自了者。應觀修多羅本義疏。俱等者取。

法師曰。有二比丘共相詰問。一比丘言淨。第二比丘言不淨。更觀本及隨本。若本與隨本。言淨者善。若言不淨莫取。若一比丘觀本已。淨又文義證多。第二比丘文義寡少。應從第一比丘語。法師曰。若二比丘文義俱等者。應反覆思惟籌量義本。應可取不可取。此是學四種毘尼人。

若律師者。有三法者然後成就。問曰。何謂為三。答曰。一者。於本諷誦通利。句義辯習文字不忘。此是一法。第二者。於律本中堅持不雜。三者。從師次第受持不令忘失。

問曰。何謂為本。答曰。一切毘尼藏。是名為本。諷誦通利者。若有人不以次第句問。不假思慮隨問能答。句義辯習者。律本句義善能分別。義及義疏皆悉能解。堅持不雜者。有慚愧意是名堅持。若無慚愧人。雖多文解義。敬重供養。不依法律。是法中蕀刺。何以故。亦能破和合僧。亦能惱僧。有慚愧者。於戒中恆生慚愧。乃可沒命。不為供養而破正法。緣有慚愧者而有戒律。不雜者。於文句中不相雜亂。若有人問者。次第而答。若顛倒。律本義及義疏而答。譬如人行刺蕀中。難可得度。若有人以此理問者。乃以彼語而答。若能辯者。有所問難。隨問而答。無所脫落。如以金碗請師子膏。不得漏失。故名不雜。次第從師受持不忘者。優波離從如來受。陀寫俱從優波離受。須提那俱從陀寫俱受。悉伽婆從須那俱受。目揵連子帝須從悉伽婆受。又栴陀跋受。如是師師相承乃至於今。若知如是者。是名堅固受持。若不能得次第盡知師名者。須當知一二名字也。若能具足善三法者。是名律師。

若是律師。眾僧集判諸諍事。律師於中。先觀六事。安詳而答。問曰。何謂為六。答曰。一者觀處。二者觀本。三者觀文句。四者觀三叚。五者觀中間罪。六者觀無罪。問曰。何謂為觀處。答曰。若草若樹葉應覆身而來。若不覆身裸形入寺者。得突吉羅。如是觀罪相已。即取律本為證而滅諍法。是名觀處。觀本者。問曰。何謂為觀本。答曰。若故妄語得波夜提罪。如是五篇罪。於五篇中。可一一觀罪性。即取本為證而滅諍法。是名觀本。何謂觀文句。身未壞者得偷蘭遮。如是七聚罪相。可一一觀罪性。即取本為證而滅諍法。是名各觀文句。何謂三叚。僧伽婆屍沙有三叚。波夜提有三叚。於三叚中觀。即取本為證而滅諍法。何謂為觀中間罪。答曰。舉火榛得突吉羅罪。如是戒本中。觀中間罪。取本為證而滅諍法。是名為觀中間罪。何謂無罪。不受樂。無盜心。無殺心。無妄語意。無出心。不故作不知。如是一一無罪相觀。以本為證而滅諍法。

若比丘知四毘尼法。又善三法。觀六事已成滅法。若比丘滅法不俱迴轉。如佛在世無異。若比丘犯制戒。即往律師。自有狐疑。而便問言。此事云何。律師先善觀。若有罪答言有罪。無罪者應答言無罪。可懺悔者語令懺悔。應與阿浮呵那者答言與。若不與當言不與。見波羅夷罪相。莫道言汝得波羅夷。何以故。初波羅夷淫欲。虛誑妄語。其相易現。殺盜二戒其相難知。因細而得從細而解。是故莫向狐疑人道。汝得波羅夷罪。

若有師者。答言。汝今可往諮問汝師。即便遣去。仍往到律師所。而問言。此罪云何。若此律師觀其罪相可治。此比丘得律師語已。即還報律師言可治。律師言。善哉。隨語而作。若無師者。教問同學。同學若答言可治。還報律師。律師答言。善哉。若無同學。教問弟子。弟子又答言可治。還報律師。律師言。善哉。隨語而作。若弟子見有罪相。莫作是言。汝得波羅夷罪。何以故。法師曰。佛出世難得。出家亦難得。受具足戒甚難。

語已。律師即淨掃灑房舍。令狐疑比丘盡日坐。坐已即與三十禪法。令其自觀。若戒無病。觀者禪法即現。威儀貫通。心便入定。坐在定中。若過一日亦不覺知到瞑。律師往至其所。而問言。長老。心意云何。答言。大德。我心意唯有定耳。律師又言。長老。出家人甚難。於沙門法慎勿懈怠。皆應修學。若破戒者入禪。心即不定。如坐棘刺。何以故。為悔過火所燒。亦如坐熱石上。不得安定。而復起去。若律師往到其所而言。長老。心意云何。為定與不。答言。不定。律師言。人於世間為罪行。不可覆藏。初作時。護身善神先應觀知。又沙門婆羅門略知人心。長老。汝可隨宜覓安止處。四種毘尼及律師三法品竟。

377 齋法云何 若見破戒者 不應起輕恚 應生憐愍心 訶責諸煩惱

十住毘婆沙論卷第七 入寺品第十七 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齋法云何 若見破戒者 不應起輕恚 應生憐愍心 訶責諸煩惱

齋日受八戒   親近淨戒者   以戒善因緣   深心行愛敬

齋日者。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及遮三忌。三忌者。十五日為一忌。從冬至後四十五日。此諸惡日多有鬼神侵剋縱暴。世人為守護日故。過中不食。佛因教令受一日戒。既得福德。諸天來下觀察世間。見之歡喜則便護念。在家菩薩於諸小事猶尚增益。何況先有此齋而不隨順。是故應行一日齋法。既得自利。亦能利人。

問曰。齋法云何。答曰。應作是言。如諸聖人常離殺生。棄捨刀杖。常無瞋恚。有慚愧心。慈悲眾生。我某甲今一日一夜遠離殺生。棄捨刀杖。無有瞋恚。有慚愧心。慈悲眾生。以如是法隨學聖人。如諸聖人常離不與取。身行清淨。受而知足。我今一日一夜遠離劫盜不與取。求受清淨自活。以如是法隨學聖人。如諸聖人常斷婬佚。遠離世樂。我今一日一夜除斷婬佚。遠離世樂。淨修梵行。以如是法隨學聖人。如諸聖人常離妄語。真實語正直語。我今一日一夜遠離妄語。真實語正直語。以如是法隨學聖人。如諸聖人常遠離酒。酒是放逸處。我今一日一夜遠離於酒。以如是法隨學聖人。如諸聖人常遠離歌舞作樂花香瓔珞嚴身之具。我今一日一夜遠離歌舞作樂華香瓔珞嚴身之具。以如是法隨學聖人。如諸聖人常遠離高廣大床。處在小榻草蓐為座。我今一日一夜遠離高廣大床。處在小榻草蓐為座。以如是法隨學聖人。如諸聖人常過中不食。遠離非時行非時食。我今一日一夜過中不食。遠離非時行非時食。以如是法隨學聖人。如說

殺盜淫妄語   飲酒及華香   瓔珞歌舞等   高床過中食

聖人所捨離   我今亦如是   以此福因緣   一切共成佛

親近持淨戒比丘者。在家菩薩應親近諸比丘。盡能護持清淨禁戒成就功德防遠眾惡者。以戒善因緣者。又應親近持戒比丘身口業淨心行直善無眾惡者。深心愛敬者。於上直心善行持戒比丘成就諸功德者。應生最上恭敬。深心愛樂。

問曰。在家菩薩若於持戒比丘。成就功德生愛敬心者。應於破戒比丘生輕恚心耶。答曰。若見破戒者。不應起輕恚。在家菩薩若見破戒雜行比丘。威儀不具。所行穢濁。覆藏瑕疵。無有梵行。自稱梵行。於此比丘不應輕慢有瞋恚心。問曰。若不瞋恨。應生何心。答曰。應生憐愍心。訶責諸煩惱。在家菩薩若見破戒比丘。不應生瞋恨輕慢。應生憐愍利益之心。

作是念。咄哉。此人遇佛妙法。得離地獄畜生餓鬼。色無色界邊地生處。諸根具足。不聾啞不頑鈍。值佛妙法。別識好醜。心存正見。解知義理。人身難得。如大海中有一眼鼈。頭入板孔。生在人中。倍難於此。既聞佛法。能滅諸惡。度諸苦惱。得至正智。捨諸資生所有多少。永割親族無所顧戀。若生凡庶或在種姓。信佛語故能捨出家。常聞破戒之罪。所謂自賤其身。智所訶責。惡名流布。常懷疑悔。死墮惡道。得聞此事而猶破戒。行十善道乃得人身。而不能如法善用以自利益。咄哉三毒。其力甚惡。常陵眾生。難得捨離。諸佛種種呵罵煩惱惡賊惡行。如實有理。如是思惟。不應輕賤破戒之人。

又作是念。若我不能都離瞋恚輕慢心者。應自思惟。佛法無量猶如大海。或有開通。而我不知。如大乘決定王經中。佛告阿難。或有比丘。根鈍闇塞。心不明了。不達諸法相。常念有想。無想法中而取有想。生男女想。生罪礙想。生垢想生淨想。生如是想者。名為鈍根。心不明了。則為有罪。阿難。若人一切法中。不能善解。名為不了。一切諸法從初以來。本體性相常不可得。是人不知如是之事。生是諸想。則與外道無有差別。阿難。我所說法皆有開通。明了清淨。此中無罪。亦無罪者。阿難。罪。名疑悔愚癡闇冥。罪者。名生眾生想.我想.命想.人想。皆因身見名為罪者。於我法中無如此人。若我法中定實有我.眾生.命.人.身見等者。不言我法有開。非是不開。我法從本已來。常清淨明了。

復次阿難。若決定有罪有受罪者。則身即是神。即墮常見。則無佛道。若身異於神。即墮斷見。亦無佛道。如是六十二見。皆可是菩提。但是事不然。是故阿難。我於大眾中師子吼說。而無所畏言。我法有開。非不有開。從本已來。常清淨明了。阿難。若罪定有。則畢竟無涅槃。我則不言我法有開。阿難。我法實從本已來清淨明了。是故我弟子降心安隱。無有疑悔。無諸罪惡。清淨行道。菩薩應如是思惟。不應瞋恚破戒者。

又作是念。是戒。必定得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曾聞必定菩薩有起罪者。如過去十萬劫。有菩薩誹謗漏盡阿羅漢名為阿羅漢。又聞必定菩薩。於此劫前三十一劫。以矛刺須陀洹。又此賢劫中。聞有菩薩誹謗拘樓孫佛言。何有禿人而當得道。如是等。眾生難可得知。是故我於此事何用知為。得失好惡。彼自作自受。何豫於我。我今若欲實知彼事。或自傷害。籌量眾生。佛所不許。如經中說。佛告阿難。若人籌量於他。即自傷身。唯我可得籌量眾生。與我等者。亦應籌量。如說

有瓶蓋亦空   無蓋亦復空   有瓶蓋亦滿   無蓋亦復滿

當知諸世間   有此四種人   威儀及功德   有無亦如是

若非一切智   何能籌量人   寧以見威儀   而便知其德

正智有善心   名為賢人相   但見外威儀   何由知其內

內有功德慧   外現無威儀   遊行無知者   如以灰覆火

若以外量內   而生輕賤心   敗身及善根   命終墮惡道

外詐現威儀   遊行似賢聖   但有口言說   如雷而無雨

諸心所行處   錯謬難得知   是故諸眾生   不可妄度量

唯有一切智   悉知諸心心   微密所行處   是故量眾生

佛言與我等   乃能量眾生   若佛如是說   誰能籌量人

若見外威儀   稱量其內德   自敗其善根   如水自崩岸

若於此錯謬   則起大業障   是故於此人   不應起輕賤

是故在家菩薩。不應於破戒人起輕慢瞋恚。又持戒破戒白衣之人。不與同住。何由得知。我若欲於此事分別明了者。則起罪障。罪障因緣故。於千萬劫受諸苦分。如無行經中說。又大乘經中。佛告郁伽羅長者。如是在家菩薩應於破戒比丘生憐愍心。是人垢行惡行不善。何以故。是人披如來善寂滅聖主法衣。自不善軟。不能調伏諸根。行敗壞行。又佛經中說。不輕未學。此非人罪。是煩惱罪。此人以是煩惱起不善事。又佛法有開。是人或能自除過罪。正念因緣得入法位。若入。必定在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如佛言。唯有智慧可破煩惱。又復說言。不應妄稱量人。若稱量者。則為自傷。唯佛智慧乃能明了。如此事者非我所知。即於破戒人中。不生瞋恚輕慢之心。

376 云何令正法久住 成律師十一德 食咽細蒜蔥不犯 與三歸授十戒

善見律毘婆沙卷第十六 蕭齊外國三藏僧伽跋陀羅譯

云何令正法久住 成律師十一德 食咽細蒜蔥不犯 與三歸授十戒

若有檀越欲飯僧。遣人往寺。請僧受我等飯。僧中有解律比丘。自念言。此僧中多有行頭陀法。使者不解法。故作是請。解律比丘答言。明日當知。使者復來。故如前不解語請僧。知法比丘答言。明日當知。如是展轉乃至半月。若猶不解。知法比丘語言。若檀越如是請僧者。但得沙彌。不得大僧。使者言。諸大德亦受餘家請。今者何以不受我請。答言。非不受請。猶汝不知法故。但言請僧。莫言與飯麨魚肉等。但言請僧。比丘得受不犯。(中略)

若比丘知他比丘粗罪已。覆藏。第二比丘復覆藏。如是百千人共覆藏。皆犯波夜提。此是性罪。因身心起。覆藏他罪戒竟。若年不滿二十。欲受具足戒。聽數胎月閏月數。十四日布薩。足滿二十得受戒。與賊眾議共道行者。此是制罪。與比丘尼議共道行者。此是制罪。律中已說。阿栗挓邪見者。摩著細滑。不遮天道。不遮解脫道。阿栗咤所以生此邪見者。言須陀洹斯陀含有婦兒。亦不障道。牽此自比。言摩著細滑不能障道。若言細滑能障道者。一切氈褥及隱囊亦細滑。那獨言女人細滑能障道耶。阿栗咤邪見戒廣說竟。

若學比尼者。有五德有六德。有七德有八德。有九德有十德。有十一德。何謂為五德。一者身自護戒。二者能斷他疑。三者入眾無畏。四者能伏怨家。五者令正法久住。

云何身自護戒。持戒清淨無有缺漏。是名護戒。律師以六法不得罪。一者不無趣。二者無知。三者不狐疑。四者不淨言淨。五者淨言不淨。六者不迷惛。云何不無趣。知而故作是名無趣。如律本中說。知而故作得罪。以知而覆藏。往不應行處。是名無趣。云何無知。此人不知戒相。欲作而作。是名無知得罪。云何狐疑得罪。欲作。心生狐疑而作。是名狐疑得罪。云何不淨言淨。是熊肉不淨。言是豬肉而啖。是名不淨言淨。虎肉言是鹿肉。非時食言是時食。是名不淨言淨。云何淨言不淨。實是鹿肉。作虎肉想啖。如是乃至時言非時而食。是名淨言不淨。云何迷惛。與未受具足戒人。過二宿不知。是名迷惛得罪。有迷惛不知。時與非時離衣宿。亦復不知。是名迷惛。

云何能斷他疑。有比丘犯罪。狐疑不能決判。若來諮問。依律為判。是名能斷他疑。云何入眾無畏。以知律故。隨事能作。是名入眾無畏。云何能伏怨家。如離車子起十非法。能依律除滅。是名能伏怨家。

云何令正法久住。一者身自隨法。二者能令他得法。因得法故正心持律。因持律故得入禪定。因禪定故而得道果。是名令正法久住。如律本中說。佛語阿難。若我滅度後。毘尼即是汝大師也。是名令正法久住。下至五比丘解律在世。能令正法久住。若中天竺佛法滅。若邊地有五人受戒。滿十人。往中天竺。得與人具足戒。是名令正法久住。如是乃至二十人得出罪。是名令正法久住。因律師故令正法久住。是名持律五德。云何持律六德。一者守領波羅提木叉。二者知布薩。三者知自恣。四者知授人具足戒法。五者受人依止。六者得畜沙彌。是名六德。(中略)

眾僧有四法。一者白僧。二者白羯磨。三者白二羯磨。四者白四羯磨。此四法是律師所知。非修多羅師阿毘曇師所知。若不解律。但知修多羅阿毘曇。不得度沙彌受人依止。有五德六德僧。成律師十一德。以律師持律故。佛法住世五千歲。是故多諸比丘。就優波離學律。云何學律。讀誦解義是名學律。

雜碎者。從二不定乃至眾學。是名雜碎。若向大比丘毀呰戒。得波夜提。向未受具戒毀呰戒。得突吉羅罪。餘文句易可解。不須廣說。毀呰戒竟。此是性罪。從身口起。打者。六群比丘恆驅使十七群比丘。以不從語故便打之。若嗔心打乃至死。得波夜提罪。嗔心打者。乃至頭破手腳折。波夜提罪。若打未受具戒下至畜生。得突吉羅。若欲心打女人得僧殘。若虎狼師子乃至梵行難。以手打求脫不犯。(中略)若夫婦俱得須陀洹道。若有百千兩金。布施亦盡。由得道故。於財無有慳惜。布施太過。居家貧窮。是以佛制不得受食。(中略)

爾時佛呵責六群比丘。何以自在下。人在高而為說法。佛語比丘。往昔於波羅奈國。有一居士名曰車波加。其婦懷妊。思庵羅果。語其婿言。我思庵羅果。君為我覓。其夫答言。此非庵羅果時。我云何得。婦語夫言。君若不得庵羅果。我必當死矣。夫聞婦語。心自念言。唯王園中有非時庵羅果。我當往偷取。作是念已。即夜入王園偷庵羅果。取果未得。時明相已出。不得出園。於是樹上藏住。時王與婆羅門入園。欲食庵羅果。婆羅門在下。王在高座。婆羅門為王說法。偷果人在樹上。心自念言。我今偷果事應合死。因王聽婆羅門說法故。我今得脫。我無法。王亦無法。婆羅門亦無法。何以故。我為女人故而偷王果。王猶憍慢。故師在下。自在高座而聽法。婆羅門為貪利養故。自在下坐為王說法。我與王婆羅門相與無法。我今得脫。作是念已。即便下樹往至王前。而說偈言

二人不知法    二人不見法    教者不依法    聽者不解法
為食粳米飯    及餘諸餚饍    為是飲食故    我言是無法
為以名利故    毀碎汝家法

我為凡人時。見人在上。說法者在下。言其非法。何況我今汝諸弟子。為在高人。自在下而為說法。時偷果人者。我身是也。眾學戒廣說竟。(中略)

蒜者。唯大蒜食咽。咽。波夜提。餘細蒜蔥不犯。亦得以大蒜與食中作調和不犯。(中略)往觀看伎樂者。下至獼猴孔雀。共戲往看。波夜提。若寺中作伎往看不犯。(中略)

云何與三歸。答曰。受三歸有二種。一者別受。二者總受。云何別受。別受者。歸依佛歸依佛歸依佛竟。歸依法歸依法歸依法竟。歸依僧歸依僧歸依僧竟。是名別受。總受者。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如是三說。是名總受。不得先歸依僧。後歸依法佛。亦不得雜說。若師教言歸依佛。弟子語不正。言歸依佛。亦成受。若師教言歸依佛。弟子言歸依佛。亦成受三歸。若師與弟子。語俱不正言歸依佛。不成受三歸。若師教歸依佛。弟子答言爾。或語不出口。或逐語不具足。皆不成受三歸。受三歸竟。

次與授十戒。受十戒有二種。一者別受。二者總受。云何別受。我受不殺我受不殺我受不殺竟。如是次第亦如是說。是名別受。云何總受。我受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不過中食。七不歌舞作唱嚴飾樂器。亦不故往觀聽。乃至鬥諍悉不得看。八不著香花瓔珞以香塗身。九不高廣大床上坐臥。十不得捉持生像。生像者。此是金與銀及一切寶。皆不得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