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出離地 二道資糧 戒律儀 別解脫律儀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二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 初瑜伽處出離地第三之一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出離地 二道資糧 戒律儀 別解脫律儀

云何出離地。嗢拕南曰

若世間離欲   如是出世間   及此二資糧   是名出離地

謂若由世間道而趣離欲。若由出世道而趣離欲。若此二道所有資糧。總略為一。名出離地。

云何名為由世間道而趣離欲。謂如有一。於下欲界觀為麁相。於初靜慮離生喜樂。若定若生。觀為靜相。彼由多住如是觀時。便於欲界而得離欲。亦能證入最初靜慮。如是復於初靜慮上。漸次如應。一切下地觀為麁相。一切上地觀為靜相。彼由多住如是觀時。便於乃至無所有處而得離欲。亦能證入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如是名為由世間道而趣離欲。除此更無若過若增。

云何名為由出世道而趣離欲。謂如有一親近善士。於聖法中已成聰慧。於聖法中已得調順。於苦聖諦如實知苦。於集聖諦如實知集。於滅聖諦如實知滅。於道聖諦如實知道。既得成就有學智見。從此已後漸修聖道。徧於三界見修所斷一切法中。自能離繫。自得解脫。如是便能超過三界。如是名為由出世道而趣離欲。

云何名為二道資糧。嗢拕南曰

自他圓滿善法欲   戒根律儀食知量   悎寤正知住善友   聞思無障捨莊嚴

謂若自圓滿。若他圓滿。若善法欲。若戒律儀。若根律儀。若於食知量。若初夜後夜常勤修習悎寤瑜伽。若正知而住。若善友性。若聞正法。若思正法。若無障礙。若修惠捨。若沙門莊嚴。如是等法。是名世間及出世間。諸離欲道趣向資糧。(中略)

戒律儀者。謂如有一安住具戒。廣說乃至受學學處。

云何名為安住具戒。謂於所受學所有學處。不虧身業。不虧語業。無缺無穿。如是名為安住具戒。

云何名為善能守護別解律儀。謂能守護七眾所受別解律儀。即此律儀眾差別故。成多律儀。今此義中。唯依苾芻律儀處說。善能守護別解律儀。

云何名為軌則圓滿。謂如有一或於威儀路。或於所作事。或於善品加行處所。成就軌則。隨順世間。不越世間。隨順毘奈耶。不越毘奈耶。

云何名為於威儀路成就軌則。隨順世間。不越世間。隨順毘奈耶。不越毘奈耶。謂如有一於所應行。於如所行。即於此中如是而行。由是行故。不為世間之所譏毀。不為賢良正至善士。諸同法者。諸持律者。諸學律者。之所呵責。如於所行。於其所住所坐所臥。當知亦爾。如是名為於威儀路成就軌則。隨順世間。不越世間。隨順毘奈耶。不越毘奈耶。

云何名為於所作事成就軌則。隨順世間。不越世間。隨順毘奈耶。不越毘奈耶。謂如有一於其所作。若衣服事若便利事。若用水事若楊枝事。若入聚落行乞食事。若受用事若盪鉢事。若安置事若洗足事。若為敷設臥具等事。即此略說衣事鉢事。復有所餘如是等類諸所應作。名所作事。如其所應。於所應作。於如所作。即於此中如是而作。由是作故。不為世間之所譏毀。不為賢良正至善士。諸同法者。諸持律者。諸學律者。之所呵責。如是名為於所作事成就軌則。隨順世間。不越世間。隨順毘奈耶。不越毘奈耶。

云何名為於諸善品加行處所成就軌則。隨順世間。不越世間。隨順毘奈耶。不越毘奈耶。謂於種種善品加行。若於正法受持讀誦。若於尊長修和敬業參覲承事。若於病者起慈悲心殷重供侍。若於如法宣白加行。住慈悲心展轉與欲。若於正法請問聽受翹勤無墮。於諸有智同梵行者。盡其身力而修敬事。於他善品常勤讚勵。常樂為他宣說正法。入於靜室結跏趺坐。繫念思惟。如是等類諸餘無量所修善法。皆說名為善品加行。彼於如是隨所宣說善品加行。如其所應。於所應作。於如所作。即於此中如是而作。由是作故不為世間之所譏毀。不為賢良正至善士。諸同法者。諸持律者。諸學律者。之所呵責。如是名為於諸善品加行處所。成就軌則。隨順世間。不越世間。隨順毘奈耶。不越毘奈耶。若於如是所說行相軌則差別悉皆具足。應知說名軌則圓滿。

云何名為所行圓滿。謂諸苾芻略有五種非所行處。何等為五。一唱令家。二婬女家。三酤酒家。四國王家。五旃荼羅羯恥那家。若於如是如來所制非所行處。能善遠離。於餘無罪所有行處。知時而行。如是名為所行圓滿。

云何名為於微小罪見大怖畏。謂於諸小隨小學處。若有所犯可令還淨。名微小罪。於諸學處現行毀犯。說名為罪。既毀犯已。少用功力而得還淨。說名微小。由是因緣名微小罪。云何於中見大怖畏。謂作是觀。勿我於此毀犯因緣。無復堪能得所未得。觸所未觸。證所未證。勿我由此近諸惡趣。往諸惡趣。或當自責。或為大師諸天有智同梵行者以法呵責。勿我由此徧諸方維。惡名惡稱。惡聲惡頌。遐邇流布。彼於如是現法當來毀犯因生諸非愛果。見大怖畏。由是因緣。於小隨小所有學處。命難因緣亦不故犯。或時或處失念而犯。尋便速疾如法發露。令得還淨。如是名為於微小罪見大怖畏。

云何名為受學學處。謂於先受別解脫戒。白四羯磨受具戒時。從戒師所得聞少分學處體性。復從親教軌範師處。得聞所餘別解脫經。總略宣說過於二百五十學處。皆自誓言一切當學。復從所餘恒言議者。同言議者。常交往者。有親愛者聞所學處。復於半月常所宜說別解脫經聞所學處。一切自誓皆當修學。以於一切所應學處皆受學故。說名獲得別解律儀。從此以後於諸學處。若已善巧便能無犯。設有所犯。尋如法悔。若諸學處未得善巧。未能曉悟。由先自誓願受持故。得於今時求受善巧。欲求曉悟。於如前說諸所學處。從親教師或軌範師。如先請問。既得善巧及曉悟已。隨所教誨無增無減。復能受學。又於尊重及等尊重所說學處。若文若義能無倒受。如是名為受學學處。

如是廣辨戒律儀已。云何應知此中略義。謂於是中。世尊顯示戒蘊略義。有三種相。一者無失壞相。二者自性相。三者自性功德相。此復云何。謂若說言安住具戒。由此顯示尸羅律儀無失壞相。若復說言能善守護別解律儀。由此顯示尸羅律儀自性相。若復說言軌則所行皆悉圓滿。由此顯示別解律儀。如其所受。觀他增上自性功德相。所以者何。由他觀見如是軌則所行圓滿。未信者信。信者增長。由是發生清淨信處。心無厭惡。言不譏毀。若異於此具足尸羅軌則所行皆圓滿者。觀他增上所有功德勝利應無。與此相違過失應有。若復說言於微小罪見大怖畏受學學處。由此顯示別解律儀。如其所受。觀自增上自性功德相。所以者何。雖由如是軌則所行皆悉圓滿。獲得如前觀他增上功德勝利。然由毀犯淨戒因緣。當生惡趣。或無堪能得所未得。如前廣說。若能於彼微小罪中見大怖畏。於先所受上品學處能正修學。由是因緣。身壞已後當生善趣。亦有堪能得所未得。如前廣說。由是因緣說此名為別解律儀。如其所受。觀自增上功德勝利。

復有異門。謂佛世尊。此中略顯三種戒性。一受持戒性。二出離戒性。三修習戒性。謂若說言安住具戒。由此顯示受持戒性。若復說言能善守護別解律儀。由此顯示出離戒性。所以者何。別解律儀所攝淨戒。當知說名增上戒學。即依如是增上戒學。修增上心增上慧學。由此能得一切苦盡。究竟出離。如是出離。用增上戒以為前行所依止處。是故說此別解律儀名出離戒性。若復說言軌則所行皆悉圓滿。於微小罪見大怖畏受學學處。由此顯示修習戒性。所以者何。若由如是所說諸相別解律儀。修習淨戒。名善修習。極善修習。如是一種尸羅律儀。現前宣說。當知六種。

24 大小乘義

大小乘義

以諸聲聞自利為勝。尚不棄捨將護他行。為令有情未信者信。信者增長學所學處。何況菩薩利他為勝。(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一; 菩薩戒本經)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一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 初持瑜伽處戒品第十之二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如薄伽梵。於別解脫毘奈耶中。將護他故建立遮罪。制諸聲聞令不造作。諸有情類未淨信者令生淨信。已淨信者令倍增長。於中菩薩與諸聲聞。應等修學無有差別。何以故。以諸聲聞自利為勝。尚不棄捨將護他行。為令有情未信者信。信者增長學所學處。何況菩薩利他為勝。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如薄伽梵。於別解脫毘奈耶中。為令聲聞少事少業少悕望住。建立遮罪。制諸聲聞令不造作。於中菩薩與諸聲聞不應等學。何以故。以諸聲聞自利為勝不顧利他。於利他中。少事少業少悕望住。可名為妙。非諸菩薩利他為勝不顧自利。於利他中少事少業少悕望住。得名為妙。如是菩薩為利他故。

 

菩薩戒本經(出自 菩薩地持經卷第五方便處戒品) 慈氏菩薩說 北涼天竺三藏法師曇無讖於姑臧譯

不同聲聞戒第八 (眾多突吉羅法)

若菩薩,於如來波羅提木叉中毘尼,建立遮罪。護眾生故,令不信者信,信者增廣,同聲聞學。何以故。聲聞者乃至自度,乃至不離護他,令不信者信,信者增廣學戒。何況菩薩第一義度。

又復遮罪住少利少作少方便,世尊為聲聞建立者,菩薩不同學此戒。何似故?聲聞自度捨他,應住少利少作少方便,非菩薩自度度他,應住少利少作少方便。

菩薩為眾生故,從非親里婆羅門居士所,求百千衣,及自恣與。當觀施主堪與不堪,隨施應受如衣。缽亦如是。如衣缽,如是自乞縷,令非親里織師織。為眾生故,應畜積憍奢耶、臥具、坐具,乃至百千。乃至金銀百千,亦應受之。如是等住少利少作少方便聲聞遮罪,菩薩不共學。住菩薩律儀戒,為諸眾生。

若嫌恨心,住少利少作少方便者,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懶惰懈怠,住少利少作少方便,犯非染污起。

毀聲聞法戒第二十四 (眾多突吉羅法)

若菩薩,如是見如是說言。菩薩不應聽聲聞經法,不應受不應學。菩薩何用聲聞法為。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何以故。菩薩尚聽外道異論,況復佛語。不犯者,專學菩薩藏,未能周及。

 

有情眾生根性不同,菩提道有三, 終歸於一。這大小乘義的差異處,是聲聞眾為了能迅速解脫涅槃,先嚴謹度己,再迴心大乘,度脫眾生。菩薩眾呢,更是嚴謹度己。但在度己的菩提道上,俱以慈悲心,懷著悲憫善巧方便,利益眾生。故流轉生死。不取證涅槃解脫。直至成佛。

你若只簡單說說,小乘是自我修行,大乘是利益眾生。很難吧,很可怕吧。尤其若依菩薩戒本經所說,說這話,很可能是菩薩戒四大重罪之一。

 

菩薩戒本經 謗亂正法戒第四 (波羅夷法)

若菩薩,謗菩薩藏,說相似法,熾然建立於相似法,若心自解,或從他受,是名第四波羅夷處法。

23 生死雖長 是事皆空如虛空

大智度論卷第七十五 釋夢中入三昧品第五十八 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生死雖長 是事皆空如虛空

無緣業不生。無緣思不生。有緣業生有緣思生。於見聞覺知法中心生。不從不見聞覺知法中心生。(中略)

菩薩摩訶薩行六波羅蜜時。當作是念。雖生死道長眾生性多。爾時應如是正憶念。生死邊如虛空。眾生性邊亦如虛空。是中實無生死往來。亦無解脫者。菩薩摩訶薩作如是行。能具足六波羅蜜。近一切種智。(中略)

佛道無量無數阿僧祇劫行諸功德。然後可得。但一劫歲數不可得數故。佛以譬喻示人。何況無量無邊阿僧祇劫經此生死受諸苦惱。眾生亦無量無邊。非可譬喻算數所及。但以三千大千世界中微塵等眾生猶尚難度。何況十方無量世界微塵等眾生而可得度。以是事故或心生退沒。是名邪憶念。是故佛教是菩薩正憶念。生死雖長是事皆空如虛空。如夢中所見非實長遠。不應生厭心。又未來世亦是一念所緣。亦非長遠。復次菩薩無量福德智慧力故能超無量劫。如是種種因緣故。不應生厭心。

此中佛說大因緣。所謂生死如虛空。眾生亦如是。眾生雖多亦無定實眾生。如眾生無量無邊。佛智慧亦無量無邊。度亦不難。是故菩薩不應生疲厭心。

我被感動到了

22 愛是苦因 愛斷苦則滅

大智度論卷九十四  釋四諦品第八十四 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愛是苦因 愛斷苦則滅

眾生自知諸法性空則無所度。譬如無病則不須藥。無闇則不須燈明。須菩提。今眾生實不知自相空法故。隨心取相生著。以著故染。染故隨於五欲。隨五欲故為貪所覆。貪因緣故慳。虛誑嫉妬瞋恚鬪諍。以瞋恚故起諸罪業。無所識知。是故壽終隨業因緣生於彼處。續作生死業。常往來六道中。無復窮已。

是故菩薩於諸佛及弟子所。聞說諸法空而慈愍眾生。眾生以狂愚顛倒故生著。我當作佛破眾生顛倒。令解諸法空相。所以者何。諸法不爾如凡人所著。眾生法無有定實。但自於無所有中憶想分別。望有所得。無眾生中起眾生想。無色中起色想。無受想行識中起識想。以狂顛倒故是人能起身口意業。於六道生死中不能得脫。若但生眾生法想。結縛猶輕易可得度。生貪欲瞋恚於是中起諸重業。是為重縛。受此業果報則難可得度。譬如積微塵成山。難可得移動。

菩薩為是眾生故。欲破其生死因緣果報故。於般若中攝一切善法。行菩薩道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眾生說四聖諦。所謂苦,苦集,苦滅,滅苦道。種種因緣開示敷演。

問曰。佛無量阿僧祇劫來習微妙法。所謂十八不共法。乃至無礙解脫。諸甚深業。何以但說苦集滅道。答曰。眾生所畏急者無過於苦。為除苦已然後示以佛道。如人重病先以除病為急。然後以寶物衣服莊嚴其身。

苦者。受五受眾身。是一切苦本。性即是苦。是苦略而言之。是生老病等。如經中處處廣說。苦集者愛等諸煩惱。愛是心中舊法。以是故佛說愛能生後身。故是苦因。苦因即是集。若人欲捨苦。先當斷愛。愛斷苦則滅。斷愛即是苦滅。苦滅即是道。

觀是五眾種種因緣。苦及苦集過罪。所謂無常苦空無我。如病如瘡如怨如賊等。於八聖道分中為正見。餘七事助成發起。能斷一切法中愛。如以酒發藥。此人於一切世間無所復貪。得離苦火。然後示以妙法。

21 當除諸色 莫起想著

增一阿含經卷第三 阿須倫品第八 東晉罽賓三藏 瞿曇僧伽提婆譯

當除諸色 莫起想著

(一)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中略)弊魔波旬恒在汝後。求其方便。壞敗善根。波旬便化極妙奇異色.聲.香.味.細滑之法。欲迷亂諸比丘意。波旬作是念。我當會遇得比丘眼便。亦當得耳鼻口身意之便。爾時。比丘雖見極妙六情之法。心不染著。爾時。弊魔波旬便懷愁憂。即退而去。所以然者。多薩阿竭.阿羅呵威力所致。何以故。諸比丘不近色.聲.香.味.細滑法。

爾時。比丘恒作是學。受人信施。極為甚難。不可消化。墮墜五趣。不得至無上正真之道。要當專意。未獲者獲。未得者得。未度者度。未得證者教令成證。是故。諸比丘。未有信施。不起想念。以有信施。便能消化。不起染著。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增一阿含經卷第四 一子品第九 東晉罽賓三藏 瞿曇僧伽提婆譯

(七)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於此眾中。不見一法最勝最妙。眩惑世人。不至永寂。縛著牢獄。無有解已。所謂男子見女色已。便起想著。意甚愛敬。令人不至永寂。縛著牢獄。無有解已。意不捨離。周旋往來。今世後世。迴轉五道。動歷劫數。爾時。世尊便說偈曰
梵音柔軟聲  如來說難見
或復有時見  繫念在目前
亦莫與女人  往來與言語
恒羅伺捕人  不得至無為
是故。諸比丘。當除諸色。莫起想著。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於此眾中。不見一法最勝最妙。眩惑世人。不生永寂。縛著牢獄。無有解已。所謂女見男子色已。便起想著。意甚愛敬。令人不至永寂。縛著牢獄。無有解已。意不捨離。周旋往來。今世後世。迴轉五道。動歷劫數。爾時。世尊便說偈曰
若生顛倒想  興念恩愛心
除念意染著  便無此諸穢
是故。諸比丘。當除諸色。莫起想著。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20 四念處 觀身不淨 觀受是苦 觀心無常 觀法無我

大智度論卷十九 釋初品中三十七品義第三十一 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四念處 觀身不淨 觀受是苦 觀心無常 觀法無我

菩薩摩訶薩行四念處。觀是內身無常。苦。如病如癰。焰聚敗壞不淨充滿。九孔流出。是為行廁。如是觀身惡露無一淨處。骨幹肉塗筋纏皮裹。先世受有漏業因緣。今世沐浴華香衣服飲食臥具醫藥等所成。如車有兩輪。牛力牽故能有所至。二世因緣以成身車。識牛所牽周旋往反。是身四大和合造。如水沫聚虛無堅固。是身無常久必破壞。是身相,身中不可得。亦不在外亦不在中間。身不自覺無知無作。如牆壁瓦石。是身中無定身相。無有作是身者。亦無使作者。是身先際後際中際皆不可得。八萬戶虫無量諸病。及諸飢渴寒熱刑殘等常惱此身。菩薩摩訶薩觀身如是。知非我身亦非他有。不得自在。有作及所不作是身。身相空從虛妄因緣生。是身假有屬本業因緣。菩薩自念我不應惜身命。何以故。是身相不合不散不來不去不生不滅不依猗。循身觀是身。無我無我所故空。空故無男女等諸相。無相故不作願。如是觀者得入無作智門。知身無作無作者。但從諸法因緣和合生。是諸因緣作是身者。亦從虛妄顛倒故有。是因緣中亦無因緣相。是因緣生亦無生相。如是思惟知是身從本以來。無有生相。知是身無相無可取。無生故無相。無相故無生。但誑凡夫故名為身。菩薩如是觀身實相時。離諸染欲著心。常繫念在身循身觀。如是名為菩薩身念處。觀外身觀內外身亦如是。

菩薩云何觀諸受。觀內受是受有三種。若苦若樂。若不苦不樂。是諸受無所從來。滅無所至。但從虛誑顛倒妄想生。是報果。屬先世業因緣。是菩薩如是求諸受。不在過去不在未來不在現在。知是諸受空無我無我所。無常破壞法。觀是三世諸受空無相無作。入解脫門。亦觀諸受生滅。亦知諸受不合不散不生不滅。如是入不生門。知諸受不生故無相。無相故不生。如是知已繫心緣中。若有苦樂不苦不樂來。心不受不著不作依止。如是等因緣觀諸受。是名受念處。觀外受觀內外受亦如是。

菩薩云何觀心念處。菩薩觀內心。是內心有三相。生住滅。作是念。是心無所從來。滅亦無所至。但從內外因緣和合生。是心無有定實相。亦無實生住滅。亦不在過去未來現在世中。是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是心亦無性無相。亦無生者無使生者。外有種種雜六塵因緣。內有顛倒心相。生滅相續。故強名為心。如是心中。實心相不可得。是心性不生不滅。常是淨相。客煩惱相著故。名為不淨心。心不自知。何以故。是心心相空故。是心本末無有實法。是心與諸法無合無散。亦無前際後際中際。無色無形無對。但顛倒虛誑生。是心空無我無我所。無常無實。是名隨順心觀。知心相無生。入無生法中。何以故。是心無生無性無相。智者能知。智者雖觀是心生滅相。亦不得實生滅法。不分別垢淨。而得心清淨。以是心清淨故。不為客煩惱所染。如是等觀內心。觀外心觀內外心亦如是。

菩薩云何觀法念處。觀一切法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不過去未來現在世中。但從因緣和合妄見生。無有實定。無有是法是誰法。諸法中,法相不可得。亦無法若合若散。一切法無所有。如虛空。一切法虛誑如幻。諸法性淨不相污染。諸法無所受。諸受無所有故。諸法無所知。心心數法虛誑故。如是觀時不見有法。若一相若異相。觀一切法空無我。是時作是念。一切諸法因緣生故。無有自性。是為實空。實空故無有相。無有相故無作。無作故不見法若生若滅。住是智慧中。入無生法忍門。爾時雖觀諸法生滅。亦入無相門。何以故。一切法離諸相。智者之所解。如是觀時繫心緣中。隨順諸法相。不念身受心法。知是四法無處所。是為內法念處。外法念處內外法念處亦如是。

19 善知識

大智度論卷七十六 釋夢中不證品第六十一 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善知識

菩薩摩訶薩深心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親近恭敬供養善知識。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菩薩摩訶薩善知識。佛告須菩提。諸佛是菩薩摩訶薩善知識。諸菩薩摩訶薩亦是菩薩善知識。須菩提。阿羅漢亦是菩薩善知識。是為菩薩摩訶薩善知識。

復次須菩提。六波羅蜜亦是菩薩善知識。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亦是菩薩善知識。須菩提。如實際法性亦是菩薩善知識。須菩提。六波羅蜜是世尊。六波羅蜜是道。六波羅蜜是大明。六波羅蜜是炬。六波羅蜜是智。六波羅蜜是慧。六波羅蜜是救。六波羅蜜是歸。六波羅蜜是洲。六波羅蜜是究竟道。六波羅蜜是父是母。四念處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何以故。六波羅蜜三十七道法。亦是過去諸佛父母。六波羅蜜三十七道法。亦是未來現在十方諸佛父母。何以故。須菩提。六波羅蜜三十七道法中。生過去未來現在十方諸佛故。以是故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淨佛世界成就眾生。當學六波羅蜜三十七道法。及四攝法攝取眾生。何等四。布施愛語利益同事。須菩提。以是利益故。我言六波羅蜜及三十七道法是諸菩薩摩訶薩世尊。是道是大明是炬。是智是慧。是救是歸。是洲是究竟道。是父是母。

須菩提以是故。菩薩摩訶薩欲不隨他人教住。欲斷一切眾生疑。欲淨佛世界成就眾生。當學是般若波羅蜜。所以者何。是般若波羅蜜中廣說諸法。是菩薩摩訶薩所應學處。

18 無常苦空無我

無常苦空無我

這是佛法的不共外道陀羅尼義的同義語言文字

增一阿含經卷第三十五 莫畏品第四十一 東晉罽賓三藏 瞿曇僧伽提婆譯

(四) 聞如是。一時。佛在釋翅迦毘羅越城尼拘屢園。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中略)爾時。舍利弗在釋翅神寺中遊。爾時。眾多比丘往至舍利弗所。共相問訊。在一面坐。是時。眾多比丘白舍利弗言。我等欲詣北方人間遊化。今以辭世尊。舍利弗言。卿等當知。北方人民.沙門.婆羅門皆悉聰明。智慧難及。復有人民喜來相試。若當來問卿。諸賢師作何等論。設當作是問者。欲云何報之。

諸比丘報曰。設當有人來問者。我當以此義報之。色者無常。其無常者即是苦也。苦者無我。無我者空。以空無我.彼空。如是智者之所觀也。痛想行識亦復無常.苦.空.無我。其實空者。彼無我.空。如是智者之所學也。此五盛陰皆空.皆寂。因緣合會皆歸於磨滅。不得久住。八種之道。將從有七。我師所說正謂此耳。若剎利.婆羅門.人民之類。來問我義者。我等當以此義報之。是時。舍利弗語眾多比丘曰。汝等堅持心意。勿為輕舉。是時。舍利弗具足與諸比丘說微妙之法。即從座起而去。(下略)

註: 八種之道。將從有七。即是八正道七覺分。

17 四句偈

金剛心陀羅尼經  後趙天竺僧 佛圖澄譯

四句偈

金剛果論第一 開示初機論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靈鷲山中,清淨臺上,與諸菩薩、聲聞、天龍八部,圍繞聽佛說法。時有無量初發心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各作是念。佛說大法,我意不通,願佛方便淺處開示,令我等輩,悟佛知見,皆得道果。咸欲請問,不得進前。爾時文殊師利菩薩,知諸四眾心之所念,即作方便,從座而起,前白佛言:世尊大慈!願設方便,開示初機,直指眾生見性成佛。及為末世初進佛門求道眾生,得正知見,不遭邪惑,不假多功,皆得道果。佛言:善哉!善哉!

四句偈論第四
文殊師利菩薩問佛:金剛經中,佛常讚歎受持四句偈等,為人演說。所得福德,勝將七寶堆滿東西南北,四維上下虛空佈施之福。又勝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乃至百千萬劫以來,恒河沙等身命佈施之福。未審云何是四句偈?佛言: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本來不生,本來不滅,只因迷悟而至升沉。何以故?眾生長迷不覺,所以永劫墮落;諸佛常覺不迷,所以永成佛道。
若有男女求佛道者,進道功程,權分四級,號四句偈。
一曰空身,二曰空心,三曰空性,四曰空法。
云何空身?身是父母所生,亦具父母息氣,九孔常流種種不淨,四大假合終須敗壞。有智男女,知身是幻。未死之前,當死一般。借此幻身,學佛修行。名悟身空。一句偈也。
複觀自心,非生非滅,最聖最靈。遇境似有,境滅還無。令悟真心,常覺不昧,不隨妄想流轉,但依真性主行。名無心空。二句偈也。
後觀自性,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變化無窮,威靈莫測。明明了了,自覺自知,靈靈寂寂,無為常為。名悟性空。三句偈也。
複觀如來所說經法,皆是方便引導法門,如水洗塵,似病與藥,悉令證入心空法了,病退藥除。名悟法空。四句偈也。
此四句義,乃是超凡入聖,進道門路。三世如來從此成佛,十方菩薩依此進功。所以者何?
悟得初句意,依意修行,便證預流須陀洹果。
悟得二句意,依意修行,便證一來斯陀含果。
悟得三句意,依意修行,便證不來阿那含果。
悟得四句意,依意修行,便證無爭阿羅漢果。
此四句偈,大開諸佛門道。受持讀誦,為人演說,能令見者聞者,悟佛知見,成佛無疑。是故得福勝前七寶身命佈施,所得福德百千億分不及其一。

16 八關齋法與發願文

增壹阿含經卷第三十八 東晉罽賓三藏 瞿曇僧伽提婆譯

八關齋法與發願文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賢聖八關齋法。汝等善思念之。隨喜奉行。爾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云何名為八關齋法。一者不殺生。二者不與不取。三者不婬。四者不妄語。五者不飲酒。六者不過時食。七者不處高廣之床。八者遠離作倡伎樂.香華塗身。是謂比丘。名為賢聖八關齋法。

是時。彼優波離白佛言。云何修行八關齋法。

世尊告曰。於是優波離。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往詣沙門若長老比丘所。自稱名字。從朝至暮如羅漢。持心不移不動。刀杖不加群生。普慈於一切。我今受齋法。一無所犯。不起殺心。習彼真人之教。不盜。不婬。不妄語。不飲酒。不過時食。不在高廣之座。不習作倡伎樂.香華塗身。

設有智慧者。當作是說。假令無智者。當教彼如此之教。又彼比丘當一一指授。無令失次。亦莫超越。復當教使發誓願。

優波離白佛言。云何當發願。

世尊告曰。彼發願時。我今以此八關齋法。莫墮地獄。餓鬼.畜生。亦莫墮八難之處。莫處邊境。莫墮凶弊之處。莫與惡知識從事。父母專正。無習邪見。生中國中。聞其善法。分別思惟。法法成就。持此齋法功德。攝取一切眾生之善。以此功德。惠施彼人。使成無上正真之道。持此誓願之福。施成三乘。使不中退。復持此八關齋法。用學佛道.辟支佛道.阿羅漢道。諸世界學正法者。亦習此業。正使將來彌勒佛出現世時。如來.至真.等正覺值遇彼會。使得時度。

彌勒出現世時。聲聞三會。初會之時九十六億比丘之眾。第二之會九十四億比丘之眾。第三會九十二億比丘之眾。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亦值彼王及國土教授師。作如是之教。無令缺漏。

是時。優波離白世尊言。設彼善男子.善女人雖持八關齋。於中不發誓願者。豈不得大功德乎。世尊告曰。雖獲其福。福不足言。所以然者。我今當說。(下略)

註: 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上下半月各如此。故下半月為 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若小月則為 二十三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

註: 八關齋的奉持時間有二法。從朝至次日晨旦或從朝至暮如羅漢。不過時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