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八關齋法與發願文

增壹阿含經卷第三十八 東晉罽賓三藏 瞿曇僧伽提婆譯

八關齋法與發願文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賢聖八關齋法。汝等善思念之。隨喜奉行。爾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云何名為八關齋法。一者不殺生。二者不與不取。三者不婬。四者不妄語。五者不飲酒。六者不過時食。七者不處高廣之床。八者遠離作倡伎樂.香華塗身。是謂比丘。名為賢聖八關齋法。

是時。彼優波離白佛言。云何修行八關齋法。

世尊告曰。於是優波離。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往詣沙門若長老比丘所。自稱名字。從朝至暮如羅漢。持心不移不動。刀杖不加群生。普慈於一切。我今受齋法。一無所犯。不起殺心。習彼真人之教。不盜。不婬。不妄語。不飲酒。不過時食。不在高廣之座。不習作倡伎樂.香華塗身。

設有智慧者。當作是說。假令無智者。當教彼如此之教。又彼比丘當一一指授。無令失次。亦莫超越。復當教使發誓願。

優波離白佛言。云何當發願。

世尊告曰。彼發願時。我今以此八關齋法。莫墮地獄。餓鬼.畜生。亦莫墮八難之處。莫處邊境。莫墮凶弊之處。莫與惡知識從事。父母專正。無習邪見。生中國中。聞其善法。分別思惟。法法成就。持此齋法功德。攝取一切眾生之善。以此功德。惠施彼人。使成無上正真之道。持此誓願之福。施成三乘。使不中退。復持此八關齋法。用學佛道.辟支佛道.阿羅漢道。諸世界學正法者。亦習此業。正使將來彌勒佛出現世時。如來.至真.等正覺值遇彼會。使得時度。

彌勒出現世時。聲聞三會。初會之時九十六億比丘之眾。第二之會九十四億比丘之眾。第三會九十二億比丘之眾。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亦值彼王及國土教授師。作如是之教。無令缺漏。

是時。優波離白世尊言。設彼善男子.善女人雖持八關齋。於中不發誓願者。豈不得大功德乎。世尊告曰。雖獲其福。福不足言。所以然者。我今當說。(下略)

註: 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上下半月各如此。故下半月為 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若小月則為 二十三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

註: 八關齋的奉持時間有二法。從朝至次日晨旦或從朝至暮如羅漢。不過時食。

15 所有善根 慈為根本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五 梵行品第八之一 北涼天竺三藏 曇無讖譯

所有善根 慈為根本

復有梵行。謂慈悲喜捨。(中略) 慈者多緣貧窮眾生。(中略)

善男子。當知菩薩四無量心。是實思惟非不真實。復次善男子。云何名為真實思惟。謂能斷除諸煩惱故。善男子。夫修慈者能斷貪欲。修悲心者能斷瞋恚。修喜心者能斷不樂。修捨心者能斷貪恚及眾生相。以是故名真實思惟。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四無量心。能為一切諸善根本。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若不得見貧窮眾生。無緣生慈。若不生慈則不能起惠施之心。以施因緣令諸眾生得安隱樂。所謂食飯車乘衣服花香床臥舍宅燈明。如是施時心無繫縛不生貪著。必定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心爾時無所依止。妄想永斷不為怖畏名稱利養。不求人天所受快樂。不生憍慢不望返報不為誑他。故行布施不求富貴。

凡行施時不見受者持戒破戒是田非田。此是知識此非知識。施時不見是器非器。不擇日時是處非處。亦復不計飢饉豐樂。不見因果此是眾生此非眾生是福非福。雖復不見施者受者及以財物。乃至不見斷及果報。而常行施無有斷絕。善男子。菩薩若見持戒破戒乃至果報終不能施。若不布施則不具足檀波羅蜜。若不具足檀波羅蜜。則不能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中略)

善男子。一切聲聞緣覺菩薩諸佛如來。所有善根慈為根本。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修習慈心。能生如是無量善根。所謂不淨。出息入息無常生滅。四念處七方便三觀處。十二因緣無我等觀。暖法頂法忍法世第一法。見道修道。正勤如意諸根諸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四禪四無量心。八解脫八勝處。一切入空無相願無諍三昧。知他心智及諸神通。知本際智聲聞智緣覺智菩薩智佛智。善男子。如是等法慈為根本。善男子。以是義故。慈是真實非虛妄也。若有人問誰是一切諸善根本。當言慈是。

14 云何住循身等觀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八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 第二瑜伽處之三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云何住循身等觀

云何於內身等住循身等觀。云何於外身等住循身等觀。云何於內外身等住循身等觀。

謂若緣內自有情數身色為境。住循身觀。是名於內身住循身觀。若緣外非有情數色為境。住循身觀。是名於外身住循身觀。若緣外他有情數身色為境。住循身觀。是名於內外身住循身觀。

若緣依內自有情數身色所生受心法為境。住循三觀。是名於內受心法住循受心法觀。若緣依外非有情數色所生受心法為境。住循三觀。是名於外受心法住循受心法觀。若緣依外他有情數身色所生受心法為境。住循三觀。是名於內外受心法住循受心法觀。

復有差別。謂若緣根所攝有執有受色為境。是名於內身住循身觀。若緣非根所攝無執無受色為境。是名於外身住循身觀。若緣非根所攝有執有受色為境。是名於內外身住循身觀。如是若緣依前三色所生受心法為境。隨其所應當知即是住循三觀。

復有差別。謂若緣自內定地輕安俱行色為境。是名於內身住循身觀。若緣自內不定地麁重俱行色為境。是名於外身住循身觀。若緣他輕安俱行麁重俱行色為境。是名於內外身住循身觀。如是若緣依前三色所生受心法為境。隨其所應當知即是住循三觀。

復有差別。謂若緣內能造大種色為境。是名於內身住循身觀。若緣外能造大種色為境。是名於外身住循身觀。若緣依能造大種色所生根境所攝造色為境。是名於內外身住循身觀。如是若緣依前三色所生受心法為境。隨其所應當知即是住循三觀。

復有差別。謂若緣有識身內色為境。是名於內身住循身觀。若緣無識身有情數青瘀等位色為境。是名於外身住循身觀。若緣無識身色於過去時有識性。有識身色於未來時無識性。相似法性平等法性為境。是名於內外身住循身觀。如是若緣依前三色所生受心法為境。隨其所應當知即是住循三觀。

復有差別。謂若緣自中身髮毛爪齒等相為境。是名於內身住循身觀。若緣他中身髮毛爪齒等相為境。是名於外身住循身觀。若緣內表身變異不變異青瘀等相。及緣外表身變異不變異青瘀等相。相似法性平等法性為境。是名於內外身住循身觀。如是若緣依前三色所生受心法為境。隨其所應當知即是住循三觀。

如是等類身受心法諸差別門當知多種。今於此中且顯少分諸門差別。

 

白話解釋可讀此網頁: http://fayun.org/index.php?p=book05-E6

註: 內自有情數身色是自己的人身 外他有情數身色是他人的人身 外非有情數色是山河大地花草樹木城牆瓦石房舍器具等

13 當正念正智以待時

雜阿含經卷第三十七 宋天竺三藏 求那跋陀羅譯

當正念正智以待時

(一○二八)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眾多比丘集於伽梨隸講堂。時多有比丘疾病。爾時。世尊晡時從禪覺。往至伽梨隸講堂。於大眾前敷座而坐。坐已。告諸比丘。當正念正智以待時。是則為我隨順之教。

比丘。云何為正念。謂比丘內身身觀念處。精勤方便。正念正智。調伏世間貪憂。外身身觀念處.內外身身觀念處。內受.外受.內外受。內心.外心.內外心。內法.外法.內外法法觀念處。精勤方便。正念正智。調伏世間貪憂。是名比丘正憶念。云何正智。謂比丘若來若去。正知而住。瞻視觀察。屈申俯仰。執持衣鉢。行住坐臥.眠覺。乃至五十六十。依語默正智行。比丘。是名正智。

如是。比丘。正念正智住者能起樂受。有因緣。非無因緣。云何因緣。謂緣於身作是思惟。我此身無常有為。心因緣生。樂受亦無常有為。心因緣生。身及樂受觀察無常。觀察生滅。觀察離欲。觀察滅盡。觀察捨彼。觀察身及樂受無常。乃至捨已。若於身及樂受貪欲使者。永不復使。

如是。正念正智生苦受因緣。非不因緣。云何為因緣。如是緣身作是思惟。我此身無常有為。心因緣生。苦受亦無常有為。心因緣生。身及苦受觀察無常。乃至捨。於此及苦受瞋恚所使。永不復使。

如是。正念正智生不苦不樂受因緣。非不因緣。云何因緣。謂身因緣作是思惟。我此身無常有為。心因緣生。彼不苦不樂受亦無常有為。心因緣生。彼身及不苦不樂受觀察無常。乃至捨。若所有身及不苦不樂受無明使.使使。永不復使。

多聞聖弟子如是觀者。於色厭離。於受想行識厭離。厭離已離欲。離欲已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樂覺所覺時  莫能知樂覺
貪欲使所使  不見於出離
苦受所覺時  莫能知苦受
瞋恚使所使  不見出離道
不苦不樂受  等正覺所說
彼亦不能知  終不度彼岸
若比丘精勤  正智不傾動
於彼一切受  黠慧能悉知
能知諸受已  現法盡諸漏
依慧而命終  涅槃不墮數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2 唯以空寂修於滅盡

 

唯以空寂修於滅盡

摩訶迦葉,及紫金光比丘尼等,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中略) 我觀世間六塵變壞,唯以空寂修於滅盡,身心乃能度百千劫,猶如彈指。我以空法成阿羅漢。世尊說我頭陀為最。妙法開明,銷滅諸漏。佛問圓通,如我所證,法因為上。(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五)

 

增一阿含經卷第三十五 莫畏品第四十一 東晉罽賓三藏 瞿曇僧伽提婆譯

(五)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語迦葉曰。汝今年已朽邁。無少壯之意。宜可受諸長者衣裳及其飲食。大迦葉白佛言。我不堪任受彼衣食。今此納衣隨時乞食。快樂無比。所以然者。將來當有比丘。形體柔軟。心貪好衣食。便於禪退轉。不復能行苦業。又當作是語。過去佛時。諸比丘等亦受人請.受人衣食。我等何為不法古時聖人乎。坐貪著衣食故。便當捨服為白衣。使諸聖賢無復威神。四部之眾漸漸減少。聖眾已減少。如來神寺復當毀壞。如來神寺已毀壞故。經法復當凋落。是時。眾生無復精光。以無精光。壽命遂短。是時。彼眾生命終已。皆墮三惡趣。猶如今日眾生之類。為福多者皆生天上。當來之世為罪多者。盡入地獄。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迦葉多所饒益。為世人民作良友福田。迦葉當知。吾般涅槃後千歲餘。當有比丘於禪退轉。不復行頭陀之法。亦無乞食.著補納衣。貪受長者請其衣食。亦復不在樹下閑居之處。好喜莊飾房舍。亦不用大小便為藥。但著餘藥草極甘美者。或於其中貪著財貨。吝惜房舍。恒共鬪諍。爾時。檀越施主篤信佛法。好喜惠施。不惜財物。是時。檀越施主命終之後盡生天上。比丘懈怠者。死入地獄中。

如是。迦葉。一切諸行皆悉無常。不得久保。又迦葉當知。將來之世。當有比丘剃鬚髮而習家業。左抱男。右抱女。又執箏簫在街巷乞食。爾時。檀越施主受福無窮。況復今日至誠乞食者如是。迦葉。一切行無常。不可久停。迦葉當知。將來之世。若有沙門比丘當捨八種道及七種之法。如我今日於三阿僧祇劫所集法寶。將來諸比丘以為歌曲。在眾人中乞食以自濟命。然後檀越施主飯彼比丘眾。猶獲其福。況復今日而不得其福乎。(下略)

註: 八種道是八正道 七種之法是七覺分

11 無常厭離 空無相無所有 離慢知見清淨

雜阿含經卷第三 宋天竺三藏 求那跋陀羅譯

無常厭離 空無相無所有 離慢知見清淨

(七九)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未來色尚無常。況復現在色。多聞聖弟子如是觀察已。不顧過去色。不欣未來色。於現在色厭.離欲.滅寂靜。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比丘。若無過去色者。多聞聖弟子無不顧過去色。以有過去色故。多聞聖弟子不顧過去色。若無未來色者。多聞聖弟子無不欣未來色。以有未來色故。多聞聖弟子不欣未來色。若無現在色者。多聞聖弟子不於現在色生厭.離欲.滅盡向。以欲現在色故。多聞聖弟子於現在色生厭.離欲.滅盡向。受想行識亦如是說。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如無常,苦空非我三經。亦如是說。

(八○)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說聖法印及見清淨。諦聽。善思。若有比丘作是說。我於空三昧未有所得。而起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莫作是說。所以者何。若於空未得者而言我得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無有是處。若有比丘作是說。我得空。能起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此則善說。所以者何。若得空已。能起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斯有是處。

云何為聖弟子及見清淨。比丘白佛。佛為法根.法眼.法依。唯願為說。諸比丘聞說法已。如說奉行。

佛告比丘。若比丘於空閑處樹下坐。善觀色無常.磨滅.離欲之法。如是觀察受想行識無常.磨滅.離欲之法。觀察彼陰無常.磨滅.不堅固.變易法。心樂清淨解脫。是名為空。如是觀者。亦不能離慢.知見清淨。復有正思惟三昧。觀色相斷。聲香味觸法相斷。是名無相。如是觀者。猶未離慢.知見清淨。復有正思惟三昧。觀察貪相斷。瞋恚.癡相斷。是名無所有。如是觀者。猶未離慢.知見清淨。

復有正思惟三昧。觀察我所從何而生。復有正思惟三昧。觀察我我所。從若見若聞.若嗅若嘗.若觸若識而生。

復作是觀察。若因若緣而生識者。彼識因緣。為常為無常。復作是思惟。若因若緣而生識者。彼因彼緣皆悉無常。復次。彼因彼緣皆悉無常。彼所生識云何有常。無常者。是有為行。從緣起是患法.滅法.離欲法.斷知法。是名聖法印.知見清淨。是名比丘當說聖法印.知見清淨。如是廣說。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0 莫著空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曹溪原本 悟法傳衣第一

莫著空

善知識。世人終日口念般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口但說空。萬劫不得見性。終無有益。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梵語,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須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口念心行,則心口相應。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

何名摩訶?摩訶是大,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瞋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諸佛剎土,盡同虛空。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復如是。

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善知識!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谿澗,草木叢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復如是。

善知識!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捨,亦不染著,心如虛空,名之為大,故曰摩訶。

善知識!迷人口說,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為大。此一輩人,不可與語,為邪見故。

善知識!心量廣大,徧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來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善知識!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莫錯用意,名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終日說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稱國王,終不可得,非吾弟子。

9 不空空 空不空

大般涅槃經卷第五 如來性品第四之二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不空空 空不空

又解脫者名不空空。空空者名無所有。無所有者即是外道尼犍子等所計解脫。而是尼犍實無解脫故名空空。真解脫者則不如是。故不空空。不空空者即真解脫。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又解脫者名空不空。如水酒酪酥蜜等瓶。雖無水酒酪酥蜜時。猶故得名為水等瓶。而是瓶等不可說空及以不空。若言空者則不得有色香味觸。若言不空而復無有水酒等。實解脫亦 爾。不可說色及以非色。不可說空及以不空。若言空者則不得有常樂我淨。若言不空誰受是常樂我淨者。以是義故不可說空及以不空。

空者謂無二十五有及諸煩惱一切苦一切相一切有為行。如瓶無酪則名為空。不空者。謂真實善色常樂我淨不動不變。猶如彼瓶色香味觸故名不空。是故解脫喻如彼瓶。彼瓶遇緣則有破壞。解脫不爾不可破壞。不可破壞即真解脫。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8 空 空住 空性 以世間道及出世道 修習空性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 攝事分中契經事 處擇攝第二之二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空 空住 空性 以世間道及出世道 修習空性

復次。空有二種。一者有為。二者無為。此中有為。空無常恒久久安住不變易法及我我所。若諸無為唯空。無有我及我所。又此空性。離諸因緣。法性所攝。法爾道理為所依趣。此或如是。或異或非。徧一切處。無不同歸法爾道理。

復次。如來不遮能得一切世間邊際。唯遮身行隨往能得世間邊際。此中當依勝義道理。應知世間。若得世間邊際方便及世邊際。謂於方處有世間想。假名施設增上力故。即由世間若智若想增上力故。說有世間。若想若智增上力故。於諸世間廣起言說。由或見聞或覺或知增上力故。於六觸處。由其五轉起如實智。名得世間邊際方便。未來諸行因永盡故。名為能到世間邊際。於世因果如實知故。名世間解。能正任持最後身故。名善運轉世間邊際。於現法中一切境界愛永盡故。具恒住故。說名能超世間愛者。由如是等所說行相。當知名得世間邊際。

復次。非善說法毘奈耶中諸出家者。隨有一惡不善尋思。未生生時。一向能為梵行障礙。如彼生已堅執不捨。此中不行最為殊勝。設有行者不應堅執。於相續中不應為作居住依止。何以故。剎那雜染。不能傾動所修梵行。要當相續能傾動故。

復次。當知略有二種空住。一者尊勝空住。二者引彼空住。諸阿羅漢觀無我住。如是名為尊勝空住。由阿羅漢法爾尊勝。觀無我住。於諸住中最為尊勝。如是或尊勝所住。或即住尊勝。由此因緣。是故說名尊勝空住。引彼空住者。謂如有一。若行若住。如實了知煩惱有無。知有煩惱。便修斷行。知無煩惱。便生歡喜。生歡喜故。乃至令心證三摩地。由心證得三摩地故。如實觀察諸法無我。晝夜隨學曾無懈廢。如是名為引彼空住。

當知此中於內煩惱。如實了知。有知為有。無知為無。是名空性。

復次。正見圓滿已見諦跡諸聖弟子。皆能如實越彼邪空。亦能如實入正不空。以世間道及出世道修習空性。其義云何。謂於此處彼非有故。正觀為空。若於此處所餘有故。如實知有。譬如客舍於一時間無諸人物。說名為空。於一時間有諸人物。說名不空。或即此舍由無一類。說名為空。謂無材木。或無覆苫。或無門戶。或無關鍵。或隨一分無所有故。然非此舍即舍體空。如是自體所依止身。亦名受趣。亦名想趣。亦名思趣。然此自體所依止身。於一時間由無一類。或受或想或復思等一切煩惱隨煩惱等。說名為空。於一時間由有一類。說名不空。或即自體所依止身。於一時間由無一類。或眼或耳或鼻或舌。或身一分。或意一分。說名為空。然非自體所依止身。即自身體一切皆空。

當知此中總略義者。若觀諸法所有自性畢竟皆空。是名於空顛倒趣入。亦名違越佛所善說法毘奈耶。若觀諸法。由自相故。一類是有。一類非有。此有非有。畢竟遠離。又觀有性。於一時間。一分遠離。於一時間。一分不離。如是名為於彼空性無有顛倒。如實趣入。

以世間道修空性者。謂聖弟子住遠離處。先於城邑聚落人想。作意思惟。次復思惟阿練若想。彼即觀察於自身中。此想為空。謂人邑等想。此想不空。謂阿練若想。又餘不空。謂阿練若想為緣。阿練若想相應諸受思等。或即此想由一類故。觀之為空。謂無麁重不寂靜住及熾然等。由一類故。觀為不空。謂有微細極寂靜住離熾然等。又即於彼能取山林卉木禽獸等。阿練若差別相想。無復思惟。但思惟地。無別相想。又即於彼能取險惡高下不平。多諸刺棘瓦礫等地差別相想。無復思惟。但思惟地。平坦細滑猶如掌中。無別相想。從此次第除色想等。漸次思惟空處識處無所有處差別相想。後於非想非非想處所有相想。作意思惟。於一切處如前所說。歷觀空性。觀諸下地有麁想等。觀諸上地有靜想等。如是名為諸聖弟子。以世間道。修習空性。當知為趣乃至上極無所有處。漸次離欲。

自斯已後修聖道行。漸次除去無常行等。能趣非想非非想處。畢竟離欲。彼於爾時。自觀身中空無諸想。謂一切漏。一向寂靜。永離熾然。又觀身中有法不空。謂此依止為緣六處。展轉互相任持。乃至壽住為緣諸清淨法。無有壞滅。當知世尊於昔修習菩薩行位。多修空住。故能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非如思惟無常苦住。是故今者證得上妙菩提住已。由昔串習隨轉力故。多依空住。

復次有二種空。一者應所證空。二者應所修空。若諸苾芻樂依雜住。於此二種。不能成辦。應所證空不能證故。應所修空不能修故。因於二種不成辦故。當知退失四種妙樂。謂於一切攝受惡事遽務眾苦皆悉解脫妙出離樂。解脫貪欲瞋恚等事初靜慮中妙遠離樂。尋伺止息妙寂靜樂。二解脫攝無所造作無恐怖攝妙等覺樂。二解脫者。一時愛心解脫。二不動心解脫。若阿羅漢根性鈍故。於世間定是其退法。未能解脫所有定障。故名時愛心解脫。以退法故。時時退失時時現前。故說名時。於現法樂。喜欲證住。故說名愛。不動心解脫者。謂阿羅漢根性利故。是不退法。一切皆以無漏道力而得解脫。於一切種都無退失。當知此中決定義是三昧耶義。餘如前說。無所造作無恐怖者。當知無有異類可得令阿羅漢。心於中染彼變異故。生愁歎等。

應所證空略有二種。一者外空。二者內空。外空者。謂超過一切五種色想。則五妙欲之所引發。於離欲貪。正能作證。內空者。謂於內諸行。斷增上慢。正能作證。應所修空亦有二種。一於內外諸境界中。修無我見。二即於彼修無常見。

此四種空。當知四行。為所依止。外空。以內住心增上緣力。離所生樂滋潤其身為所依止。及我慢徧知。內空。以內外空於內外法。修無我見為所依止。無我見。以即於彼修無常見為所依止。無常見。以聞正法如理作意為所依止。

又於此中。若諸苾芻。為離欲貪。精勤修學。觀察作意增上力故。於欲界繫諸不淨相。勉勵思惟。彼於外空未作證故。於其正道未善修故。趣染習故。於外空性。心不證入。不愛樂故。便於其中。由我慢門。心不流散等隨觀察。以寂靜相思惟內空。彼由我慢未永斷故。於其正道未善修故。亦於此中。心不證入。遂於內外一切行中。修無我見。於無我見未善修故。亦於其中。心不證入。乃於內外一切行中。修無常見。令心不動。於諸行中。見無常故。一切種動皆無所有。故無常見。名不動界。由於是處。心無不勝解。故以正慧如實通達。或緣不淨。或緣慈悲。或緣息念所有境界。或緣諸行無常境界。於三摩地極多修習為因緣故。令心調柔。由是漸次於一切處皆能證入。

由此因緣。於所證空能證圓滿。因於所證得圓滿故。其心解脫。一切能順下上分結。由此因緣。於所修空能修圓滿。因於所修得圓滿故。成就無學正見等法。若於是時。乃至於空未能證入。當知此時是異生位。若時證入。是有學位。若時修習已得圓滿是無學位。為令此修得圓滿故。勤修正行。令心證入。以善尋思而正尋思。則於其中能善知量。離諸雜染而起言說。於經行處能正經行。於所坐處能正安坐。於如是等一切處所。皆善知量。如是行時。清淨為先。於其住時。亦得清淨。其間能以觀察作意。數數觀察現行煩惱。淨修治心。如是能趣一向成就諸白淨法。一切魔怨所不能奪及彼一切惡不善法四種雜染。謂後有因性故。現法身心徧燒惱故。惡趣因性故。生等眾苦因性故。

7 繫心觀身 住堪忍地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二 聖行品第七之二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繫心觀身 住堪忍地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聖行者。觀察是身從頭至足。其中唯有髮毛爪齒。不淨垢穢。皮肉筋骨脾腎心肺肝膽腸胃生熟二藏。大小便利涕唾目淚。肪膏腦膜骨髓膿血腦胲諸脈。菩薩如是專念觀時。誰有是我。我為屬誰。住在何處。誰屬於我。復作是念。骨是我耶。離骨是耶。菩薩爾時除去皮肉唯觀白骨。復作是念。骨色相異。所謂青黃赤白及以鴿色。如是骨相亦復非我。何以故。我者亦非青黃赤白及以鴿色。菩薩繫心作是觀時即得斷除一切色欲。

復作是念。如是骨者從因緣生。依因足骨以拄踝骨。依因踝骨以拄膊骨。依因膊骨以拄膝骨。依因膝骨以拄髀骨。依因髀骨以拄臗骨。依因臗骨以拄腰骨。依因腰骨以拄脊骨。依因脊骨以拄肋骨。復因脊骨上拄項骨。依因項骨以拄頷骨。依因頷骨以拄牙齒。上有髑髏。復因項骨以拄膊骨。依因膊骨以拄臂骨。依因臂骨以拄腕骨。依因腕骨以拄掌骨。依因掌骨以拄指骨。菩薩摩訶薩如是觀時。身所有骨一切分離。得是觀已即斷三欲。一形貌欲。二姿態欲。三細觸欲。

菩薩摩訶薩觀青骨時。見此大地東西南北四維上下悉皆青相。如青色觀黃白鴿色亦復如是。菩薩摩訶薩作是觀時。眉間即出青黃赤白鴿等色光。是菩薩於是一一諸光明中見有佛像。見已即問。如此身者不淨因緣和合共成。云何而得坐起行住屈伸俯仰。視瞬喘息悲泣喜笑。此中無主。誰使之然。作是問已。光中諸佛忽然不現。復作是念或識是我。故使諸佛不為我說。復觀此識次第生滅猶如流水亦復非我。復作是念。若識非我出息入息或能是我。復作是念。是出入息直是風性。而是風性乃是四大。四大之中何者是我。地性非我水火風性亦復非我。

復作是念。此身一切悉無有我。唯有心風因緣和合示現種種所作事業。譬如呪力幻術所作。亦如箜篌隨意出聲。是故此身如是不淨假眾因緣和合共成。而於何處生此貪欲。若被罵辱復於何處而生瞋恚。而我此身三十六物不淨臭穢。何處當有受罵辱者。若聞其罵即便思惟。以何音聲而見罵耶。一一音聲不能見罵。若一不能多亦不能。以是義故不應生瞋。若他來打亦應思惟。如是打者從何而生。復作是念。因手刀杖及以我身故得名打。我今何緣橫瞋於他。乃是我身自招此咎。以我受是五陰身故。譬如因的則有箭中。我身亦爾有身有打。我若不忍心則散亂。心若散亂則失正念。若失正念則不能觀善不善義。若不能觀善不善義則行惡法。惡法因緣則墮地獄畜生餓鬼。

菩薩爾時作是觀已得四念處。得四念處已則得住於堪忍地中。菩薩摩訶薩住是地已。則能堪忍貪欲恚癡。亦能堪忍寒熱飢渴蚊虻蚤虱。暴風惡觸種種疾疫。惡口罵詈撾打楚撻。身心苦惱一切能忍。是故名為住堪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