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見律毘婆沙卷第四卷第五 蕭齊外國三藏僧伽跋陀羅譯
棄樂棄苦 入四禪
棄樂棄苦者。問曰。何謂棄樂棄苦。答曰。於四禪定中。棄樂心苦心。又言。棄名樂名苦也。問曰。樂心苦心於第四禪言何時得棄。答曰。於第四禪定門中棄也。問曰。何處身苦滅盡。答曰。如經所說。佛語諸比丘。離欲清淨已即入第一禪。苦於此滅。問曰。苦心樂心。於何處滅無餘。答曰。於修滿中。佛語諸比丘。於第四禪定滅盡無餘。苦樂喜悉於禪定門滅無餘也。何以故。初禪定。念思未離故心苦。念思滅者苦亦滅。亦如第二第三第四禪定。念為初。次第而滅。喜者於第四禪定門滅盡。樂到第四禪定。入樂住捨。起不過樂也是故苦。於第四禪中滅盡無餘。是謂不苦不樂。
此法極細。不可以意取也。何以故。譬如惡牛。牧者捉之不得。乃立作欄。驅群內欄。一一牽出次第而至。至惡牛已此即是。然後捉得。佛亦如是。先取樂故入一切法。入已次第而出。此是不苦不樂。不苦心不樂心。此是不苦不樂受。問曰。此不苦不樂可得捉不。答曰。不可得捉。又問曰。上句何以云得捉。答曰。以名知其相故。猶如捉得。語相如此。自當知之。
如經文所說有四緣。長老。以不苦。不樂。以名解脫。以三昧故。棄除苦樂即入第四禪定。長老。此是四緣。不苦。不樂。以名解脫。以三昧故。如第三道。邪見為諸法初。滅此。讚歎第三道。此中亦復如是。問曰。何謂為諸法。答曰。嗔恚愚癡為初。如是自當知。亦如第四禪定。苦樂心為初。因樂起生欲。因苦起故生嗔恚。嗔恚起故滅樂心。是故於第四禪定極遠。是名不苦不樂。問曰。不苦不樂。其相云何。答曰。捨樂捨不樂。問曰。其味云何。答曰。捨苦捨樂味。亦言不嘗味。
捨識淨者。問曰。何謂捨識識淨。答曰。捨者令識得淨潔。此是第四禪定識淨潔。識淨潔已即生三識。悉是捨所作。非餘法作。是故律本說。捨識淨潔。譬如月光有雲覆之。其光不明。雲除去已。月即光明淨潔。此中思樂亦如是。思樂離者。識即淨潔。問曰。前三禪定有無。答曰有。問曰。何不出識。答曰。為思為初覆。是故不出。又第四禪定捨。即是夜識。即是月滿。理合者然後顯月光明。如第一禪有五支。亦如第四禪有三支。捨識一心。廣說有三。略說有二。如經中所說。何時起二支。是第四禪定中。起二支。禪定第四品竟。
此是四禪定者。有欲作觀地。有欲一心。又欲作通地。有欲滅諦地。有欲入生。愛盡人者求一心也。何以入禪定得一心。我住樂一日。即作迦私那已。起八三昧學。凡人從三昧起已。一心諦諦。我觀是名觀地也。復有人成八三昧。已入通禪地。已從三昧起已而作神通。或一身作千萬身。如是次第自當知。是故以禪為通地。又有作八三昧。已入滅諦三昧。已七日入滅盡定。此世間涅槃。我念取七日樂。此是滅諦地。有人入八三昧。從禪定不樂。我欲生梵天。此是入生地。佛入第四禪定。於菩提樹下從三昧起。如來觀地禪。亦言通地。亦入滅諦地。二入一切法。世間法聖利法。
法師曰。今略說取如是第四禪定次第。自當知。以此法故入第四禪定。以三昧一心諦。是故言淨。如律本所說已捨識淨。問曰。何謂為淨。答曰。白而不黑。亦言光明。因樂故。離欲離諸煩惱。已離竟。心即清白。隨用能堪。何以故。已教授令柔。故至極處。如經文所說。若心已柔。隨用所堪。譬如生金。次第鍛成柔已。隨用所堪。若欲作種種瓔珞。打之不碎。心亦如是所遣而隨。如經文所說。
佛語諸比丘。我不見一法如心者。調伏非一。過柔辱堪可施用。極淨而住。已住故名為不動。為精進故非懈怠。不可動。一心攝已非掉心可動。智慧攝已非無明可蔽。為識所攝。非妄可辱。光明所攝。非煩惱闇所障。此六法所攝。非可動轉。如是心入八支已。隨所堪任。分別諸法。以第四禪定三昧故。而得一心。已一心故。諸蓋遠離。心無垢濁。念思已過。心得清淨。得智慧故。一切諸蓋不得覆蔽。以無念故即至不動。去煩惱已名亦不動。此句是修多羅中說。自當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