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8 六界生時無所從來 滅時亦無所去 生住二時 體性俱空

大寶積經卷第七十三 菩薩見實會第十六之十三 六界差別品第二十五之一 北齊三藏那連提耶舍譯

六界生時無所從來 滅時亦無所去 生住二時 體性俱空

爾時。淨飯王作是思惟。是事希有。不可思議。世尊如是善說。一切世間聞已。咸皆欣喜。是時淨飯王。以愛戀子故。情意殷勤。爾時。世尊告父王言。我所說法。初善中善後善。其義深邃。其味亦善。淳淨無雜。清白無染。顯說梵行法。何者梵行。所謂分別六界法門。(中略)

佛言。大王。何者為分別六界法門。大王。所言六界者即是丈夫。六觸入亦是丈夫。十八意識境界亦是丈夫。大王。我所言六界即是丈夫者。我何故如是說。大王。何者是六界。所謂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大王。此名六界。所言六界是丈夫者。所謂此也。我言六觸入名為丈夫。何故如是說。大王。所言觸入何者。謂眼觸入見諸色故。如是耳鼻舌身亦如是。意觸入為知法故。我言六觸入是丈夫者。謂此也。我言十八意識境界是丈夫者。何故如是說。大王。此十八意識境界何者是。謂眼見可意色。以憶想分別而生思覺。見不可意色已。亦憶想分別而生思覺。見捨處色已。亦憶想分別而生思覺。耳鼻舌身亦如是。意知法。可意處法知已思想分別。不可意處法知已亦思想分別。捨處法知已亦思想分別。大王。我言十八意識境界是丈夫者。謂此也。

大王。地界有二種。有內有外。大王。何者為內地界。謂自身內所有。彼彼身內所有得有取堅者強者。所謂髮毛爪齒塵垢。皮肉筋骨髓脾腎肝。肚大腸小腸大便。脬膜腦胲。大王。是等名為身內地界。大王。何者是身外地界。謂身外所有不得不取堅者強者。大王。是名身外地界。

大王。身內地界。生時無所從來。滅時無所去。大王。有時女人自分別我是女人。自分別我是女人已。見外丈夫。復生分別彼是丈夫。是女人分別彼是丈夫已即生欲想。生欲想已樂欲和合。於彼男子而生染愛。彼男子亦作是分別。我是男子。自分別我是男子已。見外女人。復生分別彼是女人。此男子作是分別已。於彼女人而生染愛。是男子女人俱生染愛已而便和合。以和合故而有歌羅羅。大王。彼丈夫分別及所分別事。二俱不可得。女人女人性亦不可得。男子男子性亦不可得。以是不相續而生分別。彼分別亦自性不可得。如分別自性不可得。如是和合和合性亦不可得。如和合和合性不可得。如是歌羅羅歌羅羅性不可得。若自性不可得者。彼云何能生堅強。大王。當知因分別故。而生有堅者強者。彼堅強生時無所從來。大王。有時此身終。為塚間死屍。彼死屍堅強想變壞時。不向東方。亦不向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大王。如是當知為內身地界。

大王。有時世間居處悉皆空虛。復生梵天七寶宮殿。彼宮殿堅強相生時無所從來。如是他化自在諸天。七寶宮殿堅強生時無所從來。如是化樂天。兜率陀天。夜摩天。三十三天。四天王天。所有七寶宮殿堅相生時無所從來。鐵圍山大鐵圍山堅固牢實。同一金剛堅強生時無所從來。如是須彌山。(中略)雪山香山諸餘黑山。及三千大千世界若成時。彼一切堅強生時無所從來。此大地厚一百六十萬由旬。生已而住。大王。彼堅強生時無所從來。

大王。又時此世界壞。是世界欲壞時。此大地或為火所燒。或為水所漂。或為風所吹。悉皆散滅。彼地為火燒時。乃至煙灰都無所見。大王。譬如蘇油為火所燒。無有遺餘。大王。如是此三千大千世界燒已。灰燼不現。後為水所漂時。亦無遺餘可見。大王。譬如以鹽投水。消滅無餘。大王。如是如是。三千大千世界為水漂已。亦無遺餘。大王。如是三千大千世界。風吹壞時。無有遺餘。大王。譬如毘嵐猛風吹諸飛鳥。彼鳥散滅。無有遺餘。大王。如是如是。此三千大千世界。為毘嵐猛風之所吹壞。一切散滅無有遺餘。大王。彼地界成時無所從來。壞時無所去。大王。如是如是。內身地界生時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去。大王。彼地界生時亦空。住時亦空。生住二時。體性俱空。(中略)

大王。火界亦二種。一內二外。大王。何者是內火界。大王。身內所有及他身內所有所取。火火體火相。熱體熱相。所謂能消飲食者。身中所有溫煖蒸熱入於熱數者。大王。此名身內火界。大王。何者為身外火界。身外所有不取不受者。所謂火火體火相。溫煖蒸熱。大王。此名身外火界。

大王。又時迦羅羅胞胎中。身內火界增盛。水界漸微。是故迦羅羅漸稠漸堅。大王。譬如鐵器煎煮餳餔。以火力故漸漸稠強。大王。如是如是。以火力故。迦羅羅漸稠漸堅。迦羅羅漸稠漸堅故。名遏浮陀。遏浮陀以火力成故。名為卑尸迦。卑尸迦以火力成故。名為堅固。堅固為火成故生於五支。如是如是。大王。彼水界為火界成熟。如是如是。彼水界漸稠漸堅故。成於肉團。大王。彼火界生時無所從來。而能燒滅於彼水界。

大王。又時當有病人。身內火界悉皆滅盡。彼病人身內火界既滅盡已。所食之物不復消化。其彼病人不能消故。於後不復更能進食。不能食故。身內火界悉皆滅盡。以彼人不能進食。身內火滅故。必當命終。大王。火界滅時。不至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大王。彼火界生時亦空。滅時亦空。而彼火界從本已來。體性自空。

大王。有時世界壞。世界壞時。身外火界增盛洞一。洞一已遍燒三千大千世界。大王。彼身外火界生時無所從來。大王。又時彼大火聚。遍燒三千大千世界已。還復滅盡。大王。彼火滅時。不至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大王。彼身外火界生時亦空。滅時亦空。彼大火界體性自空。非有。不可得。唯是但用。然彼但用。非男非女。(中略)

大王。何者是虛空界。虛空界亦二種。有內有外。大王。何者是內虛空界。若自身內。若他身內所受所取。所謂虛空虛空體虛空名。此身內所生。入於陰數。亦入入數。亦入界數所有空孔竅。大王。此名身內虛空界。大王。何者外虛空界。外所有非色者。乃至無有如毛等虛空處。名為虛空。大王。此名外虛空界。

大王。又時由業因緣故生諸入。彼入等生已。圍繞空界。是時得名入內虛空界數。大王。如是一一法中推求。無一眼入可得。唯有但用。大王。何以故空。地界清淨故。如地界清淨空故。如是水火風界清淨故空。彼無所從來。大王。又時一切諸色悉皆壞滅以為虛空。何以故。虛空界無盡故。大王。唯內虛空界安住不動。大王。譬如無為涅槃界安住不動。當知如是虛空界。遍一切處。

大王。譬如有人於空澤曠野。掘作泉池陂井。大王。於意云何。彼諸虛空從何而來。王言。世尊。無所從來。佛言。大王。若使彼人還以土填。大王。於意云何。彼虛空界去何所至。王言。無所去也。何以故。世尊。彼虛空界無來無去。何以故。彼虛空界非男女故。佛言。大王。外虛空界亦復不動。性無變易。虛空界空。非是有法。何以故。虛空界非男非女故。

347 十八意識境界

大寶積經卷第七十三卷 菩薩見實會第十六之十三 六界差別品第二十五之一 北齊三藏那連提耶舍譯

十八意識境界

爾時。世尊告父王言。我所說法。初善中善後善。其義深邃。其味亦善。淳淨無雜。清白無染。顯說梵行法。何者梵行。所謂分別六界法門。(中略)我言十八意識境界是丈夫者。何故如是說。大王。此十八意識境界何者是。謂眼見可意色。以憶想分別而生思覺。見不可意色已。亦憶想分別而生思覺。見捨處色已。亦憶想分別而生思覺。耳鼻舌身亦如是。意知法。可意處法知已思想分別。不可意處法知已亦思想分別。捨處法知已亦思想分別。大王。我言十八意識境界是丈夫者。謂此也。(中略)

大王。何者是識界。如眼為主。攀緣於色。對色知故。眼識生。或能知青黃赤白雜色。亦知長短麁細。如是一切所有色等物。眼識所能覩者。名為眼識界。如是若知聲。若知香若知味。若知觸若知法。或知六根所緣所知。是名意識界。大王。又此識界。不依諸根。亦不依界。何以故。大王。非地淨色為眼入。非水火風淨為眼入。何以故。非地界清淨及諸餘法。以為眼入及具眼入者。如是乃至非水火風界清淨色及諸餘法。以為眼入具眼入者。何以故。諸法無知故。無了別故。無堪能故。非初非中非後故。非內非外亦非中間。大王。如此識界。了前事已即便謝滅。不復更生。彼識生時無所從來。及其滅時亦無所至。

大王。何謂為眼入。謂四大所成清淨色。若使諸法體性自空。何者是清。何者是濁。於諸法中無有淨穢。云何於中而見淨穢。如是大王。是故當知。眼入之體性畢竟空寂。前際後際皆不可得。何以故。未來未至故不可得。過去已滅故不可得。未來未來事不可得。彼眼處亦不可得。自性離故。若體性不可得者。亦無男女性可得。既無男女性。何有我我所。大王。若有我我所者。是魔境界。無我我所者。是名諸佛如來境界。何以故。一切諸法離我我所故。

大王。如實了知眼入空。眼入自性空。何以故。此眼入相不可得。是故此眼入。體性空寂。此空離於眼入相。是名無相。於相無求故名無願。大王是名於眼入中。三空解脫門現在前。 大王。何者是耳入界乃至身入。大王。此一切法對三解脫門。現前決定趣法界。究竟遍虛空。不可名。不可說。不可用。不可示。無有諍論。無有語言。不可測量。

大王。以眼對色者。名為顛倒。如是略說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是故諸法說名意境界。大王。眼入對色者。往矚取著。此眼三種礙。照矚順境生於愛想。若覩違境生於恚想。矚中容境生於捨想。如是諸餘耳鼻舌身皆亦如是。其意矚法。亦復如是。若緣順境生於愛心。緣於違境則生瞋恚。於中容境生愚惑心。如是境界是意所行。意遍行。故名意境界。大王。彼意行於順色生於貪欲。行於違色則起恚怒。行中容色起於無明。如是聲香味觸意所緣法。亦行三事。起貪瞋癡。謂意緣順境意法生於貪欲。意緣違境意法生於瞋恚。意緣中容境意法。生於無明。起於愚癡。大王。應當如是。知於諸根猶如幻化。知彼境界其猶如夢。

大王。如人夢中與諸婇女及眾人等共相娛樂。是人覺已。憶念夢中眾人婇女。大王。於意云何。夢中所見是實有不。王言。不也。大王。於意云何。是人所夢執謂為實。是為智不。王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夢中所見眾人婇女畢竟是無。亦不可得。何況共相娛樂。是人但自疲勞。都無有實。

佛言。大王。如是愚癡無聞凡夫見可意色。眼見色已。心生執著。生執著已起於愛重。起愛重已生染著心。生染著已作染著業。所謂身三口四意三種業。造彼業已即便謝滅。是業滅已。不依東方而住。亦復不依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而住。如是之業乃至臨死之時最後識滅。見先所作。心想中現。大王。是人自分業盡。異業現前。大王。如似夢覺。念夢中事。如是大王。最後識為主。彼業因緣故。以此二緣。生分之中。識心初起。或生地獄。或生畜生。或生閻魔羅界。或生阿修羅。或生天人中。前識既滅。生分識生。生分相續心種類不絕。大王。無有一法。從於此世至於他世而有生滅。見所作業及受果報皆不失壞。無有作業者。亦無受報者。

大王。彼後識滅時名為死數。若初識生名為生數。大王。彼後識起時無所從來。及其滅時亦無所至。其緣生時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其業生時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死時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初識生時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其生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何以故。自性離故。彼後識後識體性空。緣緣體性空。業業體性空。死死體性空。初識初識體性空。受受體性空。世間世間體性空。涅槃涅槃體性空。起起體性空。壞壞體性空。大王。如是作業果報皆不失壞。無有作業者。無有受報者。但隨世俗故有。非第一義。

大王。當知一切諸法皆悉空寂。一切諸法空者。是空解脫門。空無空相。名無相解脫門。若無於相。則無願求。名無願解脫門。如是大王。一切法皆具三解脫門。與空共行。涅槃先道遠離於相。遠離願求。究竟涅槃界。決定如法界。周遍虛空際。大王。當知諸根如幻。境界如夢。一切譬喻當如是知。

大王。猶如夢中與冤共闘。是人覺已。憶念夢中而共冤鬪。於意云何。夢中所見是實有不。王言。不也。大王。於意云何。是人所夢執謂為實。是為智不。王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夢中畢竟無冤。何況鬪戰。是人徒自疲勞。都無有實。

佛言。大王。如是愚癡無聞凡夫。眼見不愛之色。心不喜樂。於不喜樂而生執著。生執著已便生瞋恚。生瞋恚已其心濁亂造作瞋業。所謂身三口四意三種業。造彼業已即便謝滅。是業滅已。不依東方而住。亦復不依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而住。如是之業乃至臨死之時最後識滅。見先所作。心想中現。大王。是人見已心生恐怖。自分業盡。異業現前。大王。如似夢覺。念夢中事。如是大王。最後識為主。彼業因緣故。以此二緣。生分之中。識心初起。或生地獄。或生畜生。或生閻魔羅界。或生阿修羅處。或生天人中。前識既滅。生分識生。生分相續心種類不絕。大王。無有一法。從於今世至於後世而有生滅。見所作業及受果報皆不失壞。無有作業者。亦無受報者。

大王。彼後識滅時名為死數。若初識生名為生數。大王。彼後識起時無所從來。及其滅時亦無所至。其緣生時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其業生時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死時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初識生時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其生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何以故。自性離故。彼後識後識體性空。緣緣體性空。業業體性空。死死體性空。初識初識體性空。受受體性空。世間世間體性空。涅槃涅槃體性空。起起體性空。壞壞體性空。大王。如是作業果報皆不失壞。無有作業者。無有受報者。但隨世俗故有。非第一義。

大王。當知一切諸法皆悉空寂。一切諸法空者。是空解脫門。空無空相。名無相解脫門。若無相者。則無願求。名無願解脫門。如是大王。一切法皆具三解脫門。與空共行。涅槃先道遠離諸相。遠離願求。究竟涅槃界。決定如法界。周遍虛空際。大王。當知諸根如幻。境界如夢。一切譬喻當如是知。

大王。猶如有人於其夢中為鬼所嬈。心生恐怖。是人覺已。憶念夢中所夢之鬼。於意云何。夢中所見是實有不。王言。不也。大王。於意云何。是人所夢執謂為實。是為智不。王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夢中所見畢竟無鬼。何況怖也。是人但自疲勞。都無有實。

佛言。大王。如是愚癡無聞凡夫。眼覩色已。於捨處色。妄生執著。生執著已作執著業。所謂身三口四意三種業。造彼業已即便謝滅。是業滅已。不依東方而住。亦復不依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而住。如是之業乃至命根欲盡。臨死之時最後識滅。見先所作。心想中現。大王。是人見已心生怖懼。自分業盡。異業現前。大王。如似夢覺。念夢中事。如是大王。最後識為主。彼業因緣故。以此二緣。生分之中。識心初起。或生地獄。或生畜生。或生閻魔羅界。或生阿修羅處。或生天人中。前識既滅。生分識生。生分相續心種類不絕。大王。無有一法。從於今世至於後世而有生滅。見所作業及受果報皆不失壞。無有作業者。亦無受報者。

大王。彼後識滅時名為死數。若初識生名為生數。大王。彼後識起時無所從來。及其滅時亦無所至。其緣生時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其業生時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死時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初識生時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其生亦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至。何以故。自性離故。彼後識後識體性空。緣緣體性空。業業體性空。死死體性空。初識初識體性空。受受體性空。世間世間體性空。涅槃涅槃體性空。起起體性空。壞壞體性空。大王如是。作業果報皆不失壞。無有作業者。無有受報者。但隨世俗故有。非第一義。

大王。當知一切諸法皆悉空寂。一切諸法空者。是空解脫門。空無空相。名無相解脫門。若無相者。則無願求。名無願解脫門。如是大王。一切法皆具三解脫門。與空共行。涅槃先道遠離於相。遠離願求。究竟涅槃界。決定如法界。周遍虛空際。大王。當知諸根如幻。境界如夢。一切譬喻當如是知。

346 諸根如幻 無滿足時 亦無能滿者 境界如夢 於色聲香味觸 無有厭足

大寶積經卷第七十五 菩薩見實會第十六之十五 四轉輪王品第二十六之一 北齊三藏那連提耶舍譯

諸根如幻 無滿足時 亦無能滿者 境界如夢 於色聲香味觸 無有厭足

爾時佛告淨飯王言。大王。如上所說之法。繫心精勤。當自觀察修行。勿隨於他。此法乃是過去未來現在諸佛菩提。能超一切世間自在。能除一切渴愛。降伏我慢。滅除罪過。一切諸法而得平等。彼非凡夫地。一切聲聞所不能到。一切辟支佛非其境界。一切菩薩之所修行。一切諸佛之所證得。大王。於此法中應當安意。應作是念。我當云何於天人中得為眼目。得為燈明。得為大炬。得為船筏善知水路。得為導師。得為商主。得為導首。我當云何得自度已。復能度他。自既解脫。令他解脫。自得安隱。令他安隱。自證涅槃。令他涅槃。

大王當知。不應觀過去世際所經豪富自在。大王。諸根如幻。無滿足時。亦無能滿者。境界如夢。於色聲香味觸。無有厭足。

大王。過去之世有轉輪王。名無邊稱大王。彼無邊稱王。具足無量眾寶輦輿軍眾象馬無礙輪寶。七寶具足。所有軍乘無能壞者。於先佛所殖諸善根。意力成就隨念即辦。大王。彼無量稱王。有所憶念無不隨意。何以故。具足成就善根力故。

大王。爾時無量稱王作如是念。我今自試福德之力。時無量稱王即作是念。以我威力令此四天下所有樹木。常有花果用之無盡。大王。彼無量稱王作是念已。於四天下所有樹林。花果繁茂用無窮盡。大王。無量稱王復作是念。令四天下所有人民。諸所欲願隨意無違。大王。彼無量稱王作是念已。四天下中一切人民。一切所願悉得充滿。大王。無量稱王復作是念。我當更試善根之力。若我有福。令四天下降注香水。作是念已。於四天下尋降香雨。(中略)復作是念。若我有福。令四天下普雨金雨。作是念已。於四天下尋雨金雨。何以故。無量稱王所願從意。皆由過去於一切眾生修共業善。

大王。爾時此閻浮提地縱廣正等一萬八千由旬。當爾之時。此閻浮提有六十千萬諸大城郭。大王。爾時於此閻浮提中置立隍城。名寶莊嚴。其城縱廣十二由旬。四面平正妙巧所成。街巷莊嚴界分分明。於其城外有多羅樹七重行列。其多羅樹四寶合成。所謂金銀琉璃頗梨。莊飾端嚴甚可愛樂。(中略)其寶莊嚴城外周匝。而有八萬園林。無量稱王作此園林。不起愛著我所之心。悉施眾生共同受樂。是一一園有八大池。一一大池縱廣半由旬。於其池中有種種華。優鉢羅花。波頭摩花。拘物頭花。分陀利花。如是眾花彌覆其上。一一池邊有八階道。一一階道四寶所成。端嚴殊妙。其階道頭建七寶幢門。所謂金銀琉璃及馬瑙等。其階兩邊閻浮檀金。為芭蕉樹莊飾嚴麗。八功德水彌滿池中。眾鳥堪飲。其池四邊植諸妙花。(中略)大王。彼寶莊嚴城所有寶鈴羅網寶多羅樹。微風吹動出和雅音。譬如有人善作五種微妙音樂。其聲和雅甚可愛樂。彼無量稱王所有宮城。鈴網寶樹園林樂具。所出妙音甚可愛樂。亦復如是。大王。爾時寶莊嚴王城中所有人民。以彼妙音娛樂受樂。時彼寶莊嚴城豐樂安隱。人民充滿豪富自在。處處皆有優鉢羅花。波頭摩花。拘物頭花。分陀利花。

大王。彼無量稱王又於異時復作是念。我今當往西瞿陀尼。作是念已。王及四兵俱昇虛空往瞿陀尼。王既至彼。彼諸小王皆來奉迎。各以國土奉獻。大王。時無量稱王於彼止住。百千萬歲於彼王領。大王。彼無量稱王復作是念。我今當往東弗婆提。作是念已。即與四兵俱昇虛空往弗婆提。王既至彼。彼土小王亦皆奉迎。復以國土奉上。大王。無量稱王於彼止住。百千萬歲於彼王領。大王。彼無量稱王復於異時作是思惟。我當往彼北欝單越。作是念已。即與四兵上昇虛空詣欝單越。王既至彼。彼諸人民歡喜歸化。王於彼住多百千歲。王領受樂教已眷屬。

大王。彼無量稱王於彼久時復作是念。我曾聞有三十三天住須彌頂。我今宜往忉利天上。作是念已即乘龍象。復與四兵飛昇虛空。上須彌山。(中略)大王。爾時無量稱王及與四兵。尋即到彼須彌山頂。大王。爾時帝釋遙見無量稱王。歡喜來迎。而作是言。善來大王。即分半座命王令坐。王即就坐。在彼天上經無量歲。與彼天主分半而治。大王。爾時無量稱王。復於久時作如是念。我今寧可退彼天主。即住其中獨為天王。作是念已。無量稱王及以四兵。從彼三十三天即便退落。還閻浮提寶莊嚴城。墮七寶園中。

爾時寶莊嚴城中人民。出於城外至寶篋園中。見無量稱王及諸四兵。從天而墮在彼園中。眾人見已速疾入城。告城中人。作如是言。今有天子并及四兵。從天而來在寶篋園中。爾時寶莊嚴城中復有一王。名曰作愛。秉執國事。彼作愛王。聞有天子并及四兵。從天而墮在寶篋園。聞已速疾嚴勅四兵駕御善乘。與諸城人從寶莊嚴城出詣寶篋園。王及城人見無量稱王。怪未曾有。

爾時作愛王。尋勅速辦種種香花末香塗香。疾至無量稱王所。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長跪。向無量稱王而作是言。汝為是誰。王即答言。汝於昔來。頗曾聞本無量稱王以不。時作愛王及諸臣民皆云。我昔曾從先舊人聞。本有大王。名無量稱。王四天下。與其四兵昇忉利天。無量稱王即答之言。如汝所聞。無量稱王即我身是。

爾時無量稱王初從天下。聞彼人間飲食精氣。心不愛樂不能堪忍。身體沈惛。猶如醍醐投熱沙中。尋即沈沒不得暫停。無量稱王於閻浮提。飲食諸味不生愛樂。身心沈沒。亦復如是。爾時作愛王。見無量稱王不堪人中香氣飲食。身心頓弊不能止住。便作是語。無量稱王有何善言。我於來世何所傳說。大王。時無量稱王告作愛王言。汝今當知。無量稱王從昔已來。王四天下威德自在。有所須念無不隨意。樹林花果及隨意果。能除一切眾生苦惱。隨諸眾生所須之具皆令如意。我復又能降天香。雨天衣天花。雨銀雨金。王四天下豪富自在。昇忉利天。帝釋分坐共治天事。貪無厭故於天退沒。下閻浮提遂便終沒。

時無量稱王告作愛王言。如上眾事。汝於未來當如是說。無量稱王豪富自在。貪求無厭。自取命終。作是語已即便命終。佛言。大王當知。勿作異觀。莫生猶豫疑惑之心。爾時無量稱王豈異人乎。我身是也。大王。是故當知諸根如幻。境界如夢。大王。如是應當繫心正觀。勿信於他。

345 天住 梵住 聖住 佛住 建立三學差別 四法迹

大智度論卷第三 釋初品中住王舍城 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八 攝事分中契經事 菩提分法擇攝第四之二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天住 梵住 聖住 佛住 建立三學差別 四法迹

(大智度論卷第三) 云何名住。四種身儀。坐臥行住是名住。又以怖魔軍眾。自令弟子歡喜。入種種諸禪定故。在是中住。

復次三種住。天住.梵住.聖住。六種欲天住法。是為天住。梵天等乃至非有想非無想天住法。是名梵住。諸佛辟支佛阿羅漢住法。是名聖住。於是三住法中。住聖住法憐愍眾生故。復次。布施持戒善心三事故名天住。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故名梵住。空無相無作是三三昧名聖住。聖住法佛於中住。

復次四種住。天住.梵住.聖住.佛住。三住如前說。佛住者。首楞嚴等諸佛無量三昧。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一切智等種種諸慧。及八萬四千法藏度人門。如是等種種諸佛功德。是佛所住處。佛於中住。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八) 學有三種。謂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學。建立如是三學差別。如聲聞地應知其相。又略於此諸所學中。所有邪行。應正了知。所有正行。應正了知。言邪行者。謂如有一。不尊重戒。汎爾出家。雖復出家。不以淨戒為其增上。如於淨戒。於定於慧。應知亦爾。彼可容有犯無餘罪。(中略)當知此中。若有定學。必有戒學。若有慧學。必有定學。有戒學者。不必定有定學慧學。若瑜伽師尊重諸學。當知是名所作圓滿。其餘但名所作一分。

復次。於性罪處能遠離故。當知是名淨戒圓滿。於能密護諸根門等。攝受淨戒所有善法。無間受持相續轉故。當知是名善法圓滿。於遮罪處能遠離故。當知是名別解脫圓滿。又依聖所愛戒。若依蘊等五種善巧。及依別解脫律儀。受持世俗所有禁戒。隨其次第。應知淨戒圓滿等第二門差別。

復次依淨尸羅。略有二種所學差別。一者受持非止所攝所受尸羅所有如法身語現行所攝學處。二者受持是止所攝所受尸羅所攝學處。此復二種。謂或有是毘奈耶所說。非別解脫所說。或有是毘奈耶所說。亦是別解脫所說。是故一切總略而言有三學處。一增上現行。二增上毘奈耶。三增上別解脫。復次。學勝利住。慧為上首。解脫堅固。念為增上。修習三學速圓滿等。如攝釋分廣辯應知。(中略)

三住為依。當知增上心學慧學所有差別。謂由天住梵住差別。應知增上心學差別。由諸所有覺分等法聖住差別。應知增上慧學差別。謂四靜慮四無色等名為天住。四無量定名為梵住。四聖諦智。四種念住。乃至道支四種行迹。勝奢摩他毘鉢舍那四法迹等。當知一切皆名聖住。

又有四種若行若住無雜染法。令修觀者。或於境界退出遊行。或於所緣安心靜定。離諸雜染安隱而住。云何為四。一於隨順喜受境界諸雜染喜。深心棄捨。二於隨順憂受境界諸染污憂。深心棄捨。三於毘鉢舍那品諸隨煩惱。淨修其心。四於奢摩他品諸隨煩惱。淨修其心。於是四種若行若住。離諸雜染安隱住法。應知四種安足處所所依法迹。如其所應當知即是無貪.無瞋.正念.正定。

344 若從六道終 還生人中者 應求近善知識 速證一切智 云何修行離慢智慧

大寶積經卷第七十二 菩薩見實會第十六之十二 遮羅迦波利婆羅闍迦外道品第二十四 北齊三藏那連提耶舍譯

若從六道終 還生人中者 應求近善知識 速證一切智 云何修行離慢智慧

外道。從地獄終生人間者。地獄已前作人身時。造諸過惡。起瞋恚故便作殺害。以其彼業牽墮地獄。彼在地獄受種種苦。後生人間猶有習氣。是人既知如是相已。必須自知我從地獄來生人間。是人為捨地獄因緣。應求善知識。遇知識已。彼善知識為除瞋業故說慈悲。亦說慈悲相應助道。以此等行。能除彼人餘殘習氣地獄因緣。彼善知識。或為是人說慈悲相應尸波羅蜜。斷除彼人瞋恚過惡。是人修慈悲時。六波羅蜜當得滿足。增長福德。

外道。從畜生終來生人間者。畜生已前作人身時。修行積習愚癡之法。以習癡故便行惡業。由作彼業生畜生中。彼人本受畜生身時。與諸畜生久居住故行畜生儀式。彼從畜生終已。由有習氣畜生行法。是人得人身已。聞如是法。見己身行。應當自知我本必從畜生中終來生人間。是人為捨畜生行故。應求知識。彼善知識為除是人愚癡業故。說十二因緣。以是法故愚癡得除。彼善知識。或為彼人說般若波羅蜜。既聞般若波羅蜜故。彼人愚癡體性自離。作是觀時。便生智慧。

外道。從餓鬼終生人間者。餓鬼已前作人身時。修行積習慳貪之法。是人修行慳貪法故堅持不捨。彼業力故生餓鬼中。與諸餓鬼久居住故行餓鬼業。彼從餓鬼終已。由有習氣餓鬼行法。是人得人身已。聞如是法。見己身行。應當自知我本必從餓鬼中終來生人間。是人為捨餓鬼行故。應求知識。彼善知識為除彼人慳貪業故。為說布施。以是法故慳貪得除。彼善知識。或為彼說與施相應助菩提法。令其慳貪悉得斷除。彼善知識。或為彼人說檀波羅蜜。是人修行檀波羅蜜故。六度得滿。彼善知識。或為彼人說一切法皆悉平等。是人以修法平等故。般若波羅蜜得滿。以修般若波羅蜜故。流注趣向一切智處。

外道。於阿修羅中終生人間者。阿修羅已前作人身時。多作善根行於憍慢。彼以慢故而作諸業。修行積習憍慢業已。彼業力故生阿修羅中。與諸修羅久居住故行阿修羅業。從修羅終已。由有習氣修羅行法。是人得人身已。聞如是法。見己身行。當須自知我本必從修羅中終來生人間。是人為捨修羅行故。應求知識。彼善知識為除彼人憍慢業故。為說聖住處。以是法故。令彼得除憍慢之業。或為彼人說空法門。以是空法。令其彼人慢業得除。亦除吾我。得無我解。或為彼說因緣和合故有諸法。以和合故而有所作。若無和合亦無所作。作是觀已。慢使及業悉得除斷。或為彼人說諸法一相。修行彼故。般若波羅蜜得滿。修般若波羅蜜滿已。速證一切智。終不退轉。

外道。於人中終生人間者。彼人昔作人身之時。修行積習十善業道。作彼業已數數修行。以彼業力還生人中。昔作人時與人久居行人儀式。今歸得人。由有習氣。是人得聞如是法已。應當自知我本必從人中終已還生人中。是人為超彼習氣故。應求知識。彼善知識為其彼人說無常想。以無常想令除習氣。彼善知識。或為是人說生死過。涅槃至樂。聞此法已。是人能得厭生死過。欣涅槃樂。彼善知識。或為是人說六波羅蜜。既得聞已。能發無上菩提之心。彼善知識。或為是人說善方便。是人以此善方便故。即能堅持六波羅蜜。速證一切智。終不退轉。

外道。從天中終生人間者。天身已前作人身時。所修梵行布施持戒皆希來報。是人如是修行積習作業久訖。以是業力生於天上。得生天已。與天久居行天儀式。從天終已。由有習氣諸天行法。是人得人身已。聞如是法。見己身行。應當自知我本必從天中終來生人間。彼人為超天中習氣。應求知識。彼善知識教其彼人。修持梵行不期來報。說於求報是其過惡。但為顯說。修淨梵行無所依著得福無量。教行布施不期來報。說於求報是其過惡。但為顯說。行於布施無所依著得福無量。教行持戒不期來報。說於求報是其過惡。但為顯說。受持禁戒無所依著功德無量。彼善知識。或為彼說善巧方便。是人以此善方便故。能行六波羅蜜。行六波羅蜜已。六波羅蜜漸得滿足。速證一切智。終不退轉。

外道。從地獄終得人身者。彼應依善知識。依知識已。應聽三世佛平等法。聞平等法已。應發勤精進。依城邑聚落與大眾共居。具四部處。更互相於論量佛法學問難答。三世法平等得現在前。解一切法無有自性。修此解故。煩惱漸除。

外道。從畜生中終生人間者。彼應依善知識。親近多聞。以近多聞斷除愚癡。是人雖復求多聞人及諸經論。作非有想。是人觀察非有想已。自然解證無自性法。是人以此。三世法平等自然現前。速證一切智。終不退轉。

外道。從餓鬼終生人間者。彼應依善知識。修行布施。除其慳貪。作諸功德。以修捨故心不積聚。是人以此。三世法平等自然現前。作一相解。所言一相即是無相。是人修此無相解故。速證一切智。終不退轉。

外道。從阿修羅終生人間者。彼應依善知識。與煩惱魔戰。何者是煩惱魔。所謂憍慢。是時彼人應當觀察。何者是慢。是其誰慢。誰受是慢。誰以此慢起煩惱使。誰捨此慢。是人如是推求之時。無慢可得。亦不見有人攝受慢者。彼人如是觀察義故。無慢可得。無起慢者。與慢相應境界亦不可得。亦不見有人能捨慢者。如是觀已。無一法可得。復作是觀。以惡攝受。自誑己身。他亦如是。作是觀時。能見諸法悉無自性。以見諸法無自性故。見法非有。以非有故知不成就。不成就故知即不生。若不生者知彼不滅。若不生不滅者。彼非可說。若解不可說者。則非過去。非現在。非未來。三世不可得。若法三世不可得者。當知未曾有得有失。

外道。當知此是一切法平等。以此一切法平等。當知一切法是真如。不變不異。如來亦真如。不變不異。以一切法即是真如。是故觀慢。得知是人從人中終得生人間。以有憍慢習氣力故。乃至從彼地獄中終得生人間。以慢習故得知此相。若無慢習。不可得說此從人來。乃至此從地獄中來。外道。此名離慢智慧。彼相要以具巧方便乃能得知。又為般若波羅蜜加持此人。方乃得知。

註: 聖住處者。諸佛辟支佛阿羅漢住法。是名聖住。(大智度論卷第三)

343 若從六道終 還生人中者 智者云何知

大寶積經卷第七十二 菩薩見實會第十六之十二 遮羅迦波利婆羅闍迦外道品第二十四 北齊三藏那連提耶舍譯

若從六道終 還生人中者 智者云何知

外道。如我所說。三法和合而得受胎。我今當說。汝等外道一心諦聽。當為汝等說受胎法門。

外道。我言母者。是其過去作業之緣。我言父者。是其過去作業之因。我言乾闥婆者。謂是業招識。外道。我言迦羅羅者。謂是業安置。外道。我言母腹者。業安識依處所。識住腹已。生得增長。漸漸廣闊。外道。譬如藥草叢林依於大地。而得增長漸漸廣闊。外道。如是彼識入母腹已。增長廣闊。亦復如是。彼母腹中嬰孩成長。方得產生。生已漸增。既得長大。行宿時性隨終來處。彼過所行此現習起。彼是智知。非愚能了。共住交友。常恒觀察方知其性。

外道。諦聽。彼人若從地獄終來生人中者。當有是相。智者應知。其聲嘶破。騾聲。怱急聲。怖畏聲。高聲淺聲。小心常怖。數數戰悚。其毛數竪。夢中多見大火熾然。或見山走。或見火聚。或見釜鑊沸湧。或見有人執杖而走。或見己身為鉾矟所刺。或見羅剎女。或見群狗。或見群象來逐己身。或見己身馳走四方而無歸處。其心少信。無有親友。外道。有如是等無量眾相。我今略說如是等相。是名從地獄終來生人間。此智所知。非愚能惻。

外道。諦聽。彼人若從畜生終來生人中者。當有是相。智者應知。闇鈍少智。懈怠多食。樂食泥土。其性怯弱。言語不辯。樂與癡人而為知友。喜黑闇處。愛樂濁水。喜嚙草木。喜以脚指剜掘於地。喜樂動頭驅遣蠅虻。常喜昂頭欠呿空噍。常喜拳脚隨宜臥地。不避穢污。常喜空嗅。喜樂裸形。常喜虛詐異言異作。多喜綺語。夢泥塗身。或夢見己身於田野食草。或夢見己身為眾蛇纏繞。或夢見己身入於山谷叢林之中。外道。有如是等無量眾相。我今略說如是等相。是名從畜生終來生人間。智者能知。非愚能惻。

外道。諦聽。彼人若從餓鬼終來生人中者。當有是相。智者應知。其頭髮黃。怒目直視。常喜飢渴。慳貪嫉妬。喜饒飲食。喜背說人。身體饒毛。眼精光赤。多思眾食。貪樂積集。不欲割捨。不樂見善人。所見財物其心欲盜。乃至得其少許財物即便欣喜。常求財利。樂不淨食。見他資產便生妬嫉。復於他財生己有想。見他受用便生悋惜。聞說好食心生不樂。乃至巷路見遺落果及以五穀。便生貪心採取收斂。外道。有如是等無量眾相。我今略說如是等相。是名從餓鬼中終來生人間。智者能知。非愚能測。

外道。諦聽。若從阿修羅終生人中者。當有是相。智者應知。高心我慢。常喜忿怒。好樂鬪諍。挾怨不忘。起增上慢。其身洪壯。眼白如犬。齒長多露。勇健大力常樂戰陣。亦喜兩舌破壞他人。疎齒高心。輕蔑他人。所造書論他人雖知語巧微密。亦有智力及煩惱力。樂自養身。外道。有如是等無量眾相。我今略說如是等相。是名從阿修羅終來生人間。智者能知。非愚所測。

外道。諦聽。若從人終還生人中者。當有是相。智者應知。其人賢直。親近善人。毀呰惡人。好惜門望。篤厚守信。樂好名聞及以稱譽。愛樂工巧。敬重智慧。具慚羞恥。心性柔軟。識知恩養。於善友所心順無違。好喜捨施。知人高下。善觀前人有益無益。善能答對領其言義。善能和合亦能乖離。善能作使宣傳言語。於種種語能善通達憶持不忘。亦復能知是處非處。外道。有如是等無量眾相。我今略說如是等相。是名從人中終還生人間。智者能知。非愚能測。

外道。諦聽。若從天中終生人間者。當有是相。智者應知。為人端正。樂好清淨。喜著花鬘及以香熏。樂香塗身。常喜洗浴。所樂五欲簡擇好者。不喜於惡。喜樂音聲及以歌舞。純與上人而為交友。不與下人而為朋黨。好喜樓閣高堂寢室。樂慈為道。含笑不瞋。吐言柔美。言語善巧令人喜悅。喜樂瓔珞及好衣服嚴身之具。常樂出入行來暢步。所作精勤終不懈怠。外道。有如是等無量眾相。我今略說如是等相。是名從天中終生於人間。此智能知。非愚能測。

外道。若善男子。若善女人。欲超此相。應近善知識。順彼人意。彼所作者。即隨作之。彼善知識。令彼超度為其說法。

342 所謂行者 云何名行 云何入滅正受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一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所謂行者 云何名行 云何入滅正受

(五六八)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菴羅聚落菴羅林中。與諸上座比丘俱。時有質多羅長者。詣諸上座比丘所。禮諸上座已。詣尊者伽摩比丘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尊者伽摩比丘。所謂行者。云何名行。

伽摩比丘言。行者。謂三行。身行.口行.意行。復問。云何身行。云何口行。云何意行。   答言。長者。出息入息。名為身行。有覺有觀。名為口行。想思名為意行。復問。何故出息入息名為身行。有覺有觀名為口行。想思名為意行。答。長者。出息入息是身法。依於身.屬於身.依身轉。是故出息入息名為身行。有覺有觀故則口語。是故有覺有觀是口行。想思是意行。依於心.屬於心.依心轉。是故想思是意行。復問尊者。覺觀已。發口語。是覺觀名為口行。想思是心數法。依於心.屬於心想轉。是故想思名為意行。

復問。尊者。有幾法。若人捨身時。彼身屍臥地。棄於丘塜間。無心如木石。答言。長者。壽暖及與識。捨身時俱捨。彼身棄塜間。無心如木石。復問。尊者。若死。若入滅盡正受。有差別不。答。捨於壽暖。諸根悉壞。身命分離。是名為死。滅盡定者。身口意行滅。不捨壽命。不離於暖。諸根不壞。身命相屬。此則命終.入滅正受。差別之相。

復問。尊者。云何入滅正受。答言。長者。入滅正受。不言我入滅正受。我當入滅正受。然先作如是漸息方便。如先方便。向入正受。復問。尊者。入滅正受時。先滅何法。為身行。為口行。為意行耶。答言。長者。入滅正受者。先滅口行。次身行。次意行。復問。尊者。云何為出滅正受。答言。長者。出滅正受者。亦不念言。我今出正受。我當出正受。然先已作方便心。如其先心而起。復問。尊者。起滅正受者。何法先起。為身行。為口行。為意行耶。答言。長者。從滅正受起者。意行先起。次身行。後口行。

復問。尊者。入滅正受者。云何順趣.流注.浚輸。答言。長者。入滅正受者。順趣於離。流注於離。浚輸於離。順趣於出。流注於出。浚輸於出。順趣涅槃。流注涅槃。浚輸涅槃。復問。尊者。住滅正受時。為觸幾觸。答言。長者。觸不動。觸無相。觸無所有。復問。尊者。入滅正受時。為作幾法。答言。長者。此應先問。何故今問。然當為汝說。比丘入滅正受者。作於二法。止以觀。

時質多羅長者。聞尊者迦摩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341 沙門 婆羅門 梵行 苾芻 精勤 出家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九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 第二瑜伽處之四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沙門 婆羅門 梵行 苾芻 精勤 出家

云何補特伽羅異門。謂有六種。何等為六。一沙門。二婆羅門。三梵行。四苾芻。五精勤。六出家。

第一沙門。復有四種。何等為四。一勝道沙門。二說道沙門。三活道沙門。四壞道沙門。當知諸善逝。名勝道沙門。諸說正法者。名說道沙門。諸修善行者。名活道沙門。諸行邪行者。名壞道沙門。諸善逝者。謂已證得貪瞋癡等無餘永盡。說正法者。謂為調伏貪瞋癡等宣說正法。修善行者。謂為調伏貪瞋癡等勤修正行。行邪行者。謂犯尸羅行諸惡法。

又學無學。名勝道沙門。以無漏道摧滅一切見修所斷諸煩惱故。若無如來及諸菩薩。為菩提故勤修正行。諸聲聞眾持三藏者。名說道沙門。任持世俗法毘奈耶。轉正法眼令不斷故。若諸異生補特伽羅。其性調善。為自利益勤修正行。有羞有悔。愛樂正學。為得未得。為觸未觸。為證未證。勤修加行。有力有能。堪得未得。堪觸未觸。堪證未證。名活道沙門。由彼現有諸善法煗。堪能生長聖慧命根。名活非死。是故名為活道沙門。若諸犯戒補特伽羅。多行惡法。廣說乃至。實非梵行。自稱梵行。名壞道沙門。由彼破壞最初所有正道根本。無力無能。非生道器。雖現前有說正道教。及現前有證正道者。而彼不得。是故名為壞道沙門。

世尊依彼作如是說。此初沙門。廣說乃至第四沙門。於外沙門婆羅門教。空無所有。若於是處。八支聖道安立可得。即於是處有初沙門。廣說乃至第四沙門。

第二婆羅門。復有三種。一種姓婆羅門。二名想婆羅門。三正行婆羅門。種姓婆羅門者。謂若生在婆羅門家。從母產門之所生出。父母圓備。名婆羅門。名想婆羅門者。謂諸世間 由想等想假立言說。名婆羅門。正行婆羅門者。謂所作事決定究竟。已能驅擯惡不善法。如說當知。婆羅門更無有所作。所作事已辨。是謂婆羅門。

第三梵行。復有三種。一受遠離梵行。二暫時斷梵行。三畢竟斷梵行。受遠離梵行者。謂能受學遠離一切行非梵行習婬欲法。暫時斷梵行者。謂諸異生。由世間道離欲界欲。畢竟斷梵行者。謂諸聖者。得不還果。復得最上阿羅漢果。

第四苾芻。復有五種。一乞匃苾芻。二自稱苾芻。三名想苾芻。四破壞煩惱苾芻。五白四羯磨受具足戒苾芻。

第五精勤。復有三種。一止息犯戒精勤。謂能遠離一切不善身業語業。二止息境界精勤。謂密護根門。修防守念及常委念。如前廣說。三止息煩惱精勤。謂能永斷見修所斷一切煩惱。及於一切先所生起。或欲尋思。或恚尋思。或害尋思。或貪或瞋。或諸邪見。或忿恨覆惱誑諂等。能往惡處那洛迦等諸險惡趣非沙門法。隨所生起。能不忍受。尋即斷滅。除遣變吐。當知此中。略有二種止息煩惱。一止息隨眠。二止息諸纏。

第六出家。復有二種。一於善說法毘奈耶中而出家者。二於惡說法毘奈耶中而出家者。於善說法毘奈耶中而出家者。謂苾芻苾芻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又若自能出離身中所有一切惡不善法。當知是名真實出家。於惡說法毘奈耶中而出家者。謂諸外道。或全無衣。或壞色衣。或塗灰等增上外道。復有所餘如是等類眾多外道。

是故說言。若諸沙門。若婆羅門。若修梵行。若諸苾芻。若精勤者。若出家者。如是一切。是數取趣所有異門。

340 初地菩薩無何等怖畏

十住毘婆沙論卷第二 地相品第三 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初地菩薩無何等怖畏

復次。菩薩得初地無諸怖畏故。心多歡喜。若怖畏者心則不喜。問曰。菩薩無何等怖畏。答曰

無有不活畏   死畏惡道畏   大眾威德畏   惡名毀呰畏

繫閉桎梏畏   拷掠刑戮畏   無我我所故   何有是諸畏

問曰。菩薩何故住初地無不活畏。答曰。有大威德故。能堪受故。大智慧故。知止足故。作是念。我多修福德。有福之人。衣服飲食所須之物。自然即至。(中略)復次。人雖薄福。有堪受力。勤修方便。能生衣食。如經說。以三因緣得有財物。一者現世自作方便。二者他力作與。三者福德因緣。我能堪受難成之事。現世亦有方便力故。不應有不活畏。有智之人。少設方便能得自活。能求佛道。佛智慧分今已有之。是智慧利能得自活也。不應有不活畏。復次。菩薩作是念。我住世間。世間有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如是八事何得無也。不應以不得故有不活畏。復次。是菩薩以知足故。好醜美惡隨得而安。不應有不活畏。若不知足者。設得滿世間財物。意猶不足。如說

若有貧窮者   但求於衣食   既得衣食已   復求美好者

既得美好者   復求於尊貴   既得尊貴已   求王一切地

設得盡王地   復求為天王   世間貪欲者   不可以財滿

若知足之人。得少財物。今世後世能成其利。是菩薩樂布施故。具足智慧故。多能發起不貪善根。若不樂施。若多作眾惡。以慳貪愚癡因緣故。增益慳貪不善根。無厭足法屬於慳貪。是故菩薩。多發不貪善根故知足。知足故無不活畏。

復次無死畏者。多作福德故。念念死故。不得免故。無始世界習受死法故。多修習空故。菩薩作是念。若人不修福德。則畏於死。自恐後世墮惡道故。我多集諸福德。死便生於勝處。是故不應畏死。(中略)復作是念。死名隨所受身。末後心滅為死。若心滅為死者。心念念滅故。皆應是死。若畏死者。心念念滅皆應有畏。非但畏末後心滅。亦應當畏前心盡滅。何以故。前後心滅無有差別故。

若謂畏墮惡道故。畏末後心滅者。福德之人不應畏墮惡道。如先說我當受念念滅故。於末後心滅。不應有死畏。復作是念。我於無始世界往來生死。受無量無邊阿僧祇死法。無有處所能免死者。佛說生死無始。若人於一劫中。死已積骨。高於雪山。如是諸死。不為自利。不為利他。我今發無上道願。為欲自利。亦為利他故。勤心行道。有大利故。云何驚畏。如是菩薩即捨死畏。

復次作是念。今此死法必當應受。無有免者。(中略) 又諸佛辟支佛阿羅漢。心得自在離垢得道。皆為死法之所磨滅。一切眾生無能過者。我發無上道心。不應畏死。又為破死畏故。發心精進。自除死畏。亦除於他。是故發心行道。云何於死而生驚畏。菩薩如是思惟無常。即除死畏。復次菩薩常修習空法故。不應畏死。(中略)

無惡道畏者。菩薩常修福德故。不畏墮惡道。作是念。罪人墮惡道。非是福德者。我乃至一念中。不令諸惡得入。而於身口意。常起清淨業。是故我得無量無邊功德。成就如是大功德聚。云何畏墮惡道。復次。菩薩一發心。為利安一切眾生故。大慈悲所護故。住四功德處。得無量功德。度一切惡道。何以故。是心勝一切聲聞辟支佛。如淨毘尼經中。迦葉白佛言。希有世尊。善說菩薩以是薩婆若多心。能勝一切聲聞辟支佛。我成就如是大功德。住如是大法。云何當畏墮於惡道。復作是念。我無始已來。往來生死。墮諸惡道。受無量苦。不為自利。亦不利他。我今發無上大願。為欲自利。亦為利他。先來墮惡道無所利益。今為利益眾生故。設墮惡道。不應有畏。(中略)

無有大眾畏者。成就聞慧思慧修慧故。又離諸論過咎故。是菩薩建立語端所說無失。能以因緣譬喻結句。不多不少。無有疑惑。言無非義。無有諂誑。質直柔和。種種莊嚴。易解易持義趣次序。能顯己事。能破他論。離四邪因。具四大因。如是等莊嚴言辭大眾中說。無有所畏。

無惡名畏呵罵畏者。不貪利養故。身口意行清淨故。

無有繫閉桎梏拷掠畏者。無有罪故。慈愍一切眾生故。忍受一切眾苦惱故。依止業果報故。我先自作。今還受報。是菩薩以如是等因緣故。無有不活等畏。

復次。樂觀一切法無我。是故無一切怖畏。一切怖畏皆從我見生。我見皆是諸衰憂苦之根 本相。是菩薩利智慧故。如實深入諸法實相故。則無有我。我無故。何從有怖畏。問曰。是 菩薩云何無有我心。答曰。樂空法故。菩薩觀身。離我我所故。如說

我心因我所   我所因我生   是故我我所   二性俱是空

我則是主義   我所是主物   若無有主者   主所物亦無

若無主所物   則亦無有主   我即是我見   我物我所見

實觀故無我   我無無非我   因受生受者   無受無受者

離受者無受   云何因受成   若受者成受   受則為不成

以受不成故   不能成受者   以受者空故   不得言是我

以受是空故   不得言我所   是故我非我   亦我亦非我

非我非無我   是皆為邪論   我所非我所   亦我非我所

非我非我所   是亦為邪論

菩薩如是常樂修空無我故。離諸怖畏。所以者何。空無我法。能離諸怖畏。

339 初地菩薩有何相貌

十住毘婆沙論卷第二 地相品第三 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初地菩薩有何相貌

問曰。得初地菩薩有何相貌。答曰

菩薩在初地   多所能堪受   不好於諍訟   其心多喜悅

常樂於清淨   悲心愍眾生   無有瞋恚心   多行是七事

菩薩若得初地。即有是七相。能堪受者。能為難事修集無量福德善根。於無量恒河沙劫往來生死。教堅心難化惡眾生。心不退沒。能堪受如是等事故。名為堪忍。無諍訟者。雖能成大事。而不與人諍競共相違返。喜者。能令身得柔軟。心得安隱。悅者。於轉上法中。心得踊悅。清淨者。離諸煩惱垢濁。有人言。信解名為清淨。有人言。堅固信名為清淨。是清淨心。於佛法僧寶。於苦集滅道諦。於六波羅蜜。於菩薩十地。於空無相無作法。略而言之。一切深經。諸菩薩及其所行一切佛法。悉皆心信清淨。悲者。於眾生憐愍救護。是悲漸漸增長。而成大悲。有人言。在菩薩心名為悲。悲及眾生名為大悲。大悲以十因緣生。如第三地中廣說。不瞋者。是菩薩結未斷故。多行善心。少於瞋恨。

如是菩薩在於初地。心不畏沒故。名為能有堪忍。樂寂滅故。名為不好諍訟。得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悲故。名為心多喜。離諸煩惱垢濁故。於佛法僧寶諸菩薩所心常清淨。心安隱無患故。名為心悅。深愍眾生故。名為悲。心常樂慈行故。名為不瞋。是名菩薩在初地相貌。

問曰。何故不說菩薩於初地中有此七事。而言多。答曰。是菩薩漏未盡故。或時懈怠。於此事中暫有廢退。以其多行故說為多。於初地中已得是法。後諸地中轉轉增益。問曰。初歡喜地菩薩。在此地中名多歡喜。為得諸功德故歡喜為地。法應歡喜。以何而歡喜。答曰

常念於諸佛   及諸佛大法   必定希有行   是故多歡喜

如是等歡喜因緣故。菩薩在初地中。心多歡喜。念諸佛者。念然燈等過去諸佛。阿彌陀等現在諸佛。彌勒等將來諸佛。常念如是諸佛世尊如現在前。三界第一無能勝者。是故多歡喜。念諸佛大法者。略說諸佛四十不共法。一自在飛行隨意。二自在變化無邊。三自在所聞無礙。四自在以無量種門知一切眾生心。如是等法後當廣說。念必定諸菩薩者。若菩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入法位得無生法忍。千萬億數魔之軍眾不能壞亂。得大悲心。成大人法。不惜身命。為得菩提勤行精進。是名念必定菩薩。念希有行者。念必定菩薩第一希有行。令心歡喜。一切凡夫所不能及。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行。開示佛法無礙解脫及薩婆若智。又念十地諸所行法。名為心多歡喜。是故菩薩得入初地。名為歡喜。

問曰。有凡夫人未發無上道心。或有發心者未得歡喜地。是人念諸佛及諸佛大法。念必定菩薩及希有行。亦得歡喜。得初地菩薩歡喜。與此人有何差別。答曰

菩薩得初地   其心多歡喜   諸佛無量德   我亦定當得

得初地必定菩薩。念諸佛有無量功德。我當必得如是之事。何以故。我以得此初地。入必 定中。餘者無有是心。是故初地菩薩多生歡喜。餘者不爾。何以故。餘者雖念諸佛。不能作是念。我必當作佛。譬如轉輪聖子。生是轉輪王家。成就轉輪王相。念過去轉輪王功德尊貴。作是念。我今亦有是相。亦當得是豪富尊貴。心大歡喜。若無轉輪王相者。無如是喜。必定菩薩若念諸佛及諸佛大功德威儀尊貴。我有是相。必當作佛。即大歡喜。餘者無有是事。定心者。深入佛法。心不可動。

復次。菩薩在初地念諸佛時。作是思惟。我亦不久當作利益諸世間者。及念佛法。我亦當得相好嚴身。成就佛不共法。隨諸眾生所種善根心力大小。而為說法。又我已得善法滋味。不久當如必定菩薩遊諸神通。又念必定菩薩所行之道。一切世間所不能信。我亦當行。如是念已。心多歡喜。餘者不爾。何以故。是菩薩入初地故。其心決定。願不移動。求所應求。譬如香象所作。唯有香象能作。餘獸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