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6 當觀三界無常 不捨眾生 以求大乘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卷中 失譯人名

當觀三界無常 不捨眾生 以求大乘

信相菩薩白佛言。世尊。當觀何事。求於大乘。佛言。善男子。當觀三界無常。以求大乘。

信相菩薩復白佛言。云何名為觀於無常。佛言。欲觀無常。除其煩惱。當行正念。慈悲為首。說法度人。而不取證。是名菩薩。不捨眾生。為求大乘。善男子。譬如一城縱廣一由旬。多有諸門。路險黑闇甚可怖畏。有入此城。受於快樂。復有一人。唯有一子。愛之甚重。遙聞彼城。受樂無窮。即便捨子。欲入此城。是人方便。得過險道。到彼城門。一足已入。未舉一足。即念其子。尋作是念。我唯一子。來時云何竟不將來。誰能養護。令離眾苦。即捨樂城。還向子所。善男子。菩薩慈悲。亦復如是。為憐愍故。修集五通。既修集已。垂得盡漏。而不取證。何以故。愍眾生故。捨漏盡五通。乃至行於凡夫地中。善男子。城者。喻於大解脫樂。多諸門者。喻於八萬四千諸三昧。路險難者。喻諸魔道。到城門者。喻於五通。一足入者。喻於智慧。一足未入。喻諸大菩薩未證解脫。言一子者。喻於五道一切眾生。顧念子者。喻大悲心。還子所者。喻調眾生。實得解脫不取證得。即是方便。善男子。是故菩薩摩訶薩。大慈大悲。救攝不捨。不可思議。

復次。善男子。菩薩大士。從初發心。必至菩提。常為眾生受十善法。何等為十。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婬逸。四不妄語。五不兩舌。六不惡囗。七不無義語。八不貪嫉。九不瞋惱。十不邪見。菩薩如是慈悲具足。慈能教善。見世所樂。悲能濟苦。地獄度之。見諸眾生。求涅槃門不能知處。菩薩應當。於此眾生修集悲心。悲因緣故。為諸眾生。開大涅槃門。顯示安隱處。使得大乘果。是名菩薩摩訶薩行。

信相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云何正念。當行不生不滅法。世尊。何法不生。何法不滅。

善男子。使惡法不生。善法不滅。若修此行。行於三界。清習五欲。無能為汙。善男子。欲行三界。濟度眾生。應以十法。遊於三界中。順世俗文字。說有三世。無上菩提。不在三世。究竟菩提。不墮眾數。何況三世三界眾生中。何者為十。一者於譽於毀。心無增減。二者若聞善惡。心無分別。三者於諸愚智。等以悲心。四者見上下眾生。意常平等。五者於輕毀供養。心無有二。六者於他闕失。莫見其過。七者見種種乘。是一乘。八者若聞三惡。亦勿驚怖。九者於諸菩薩。生如來想。十者佛出五濁。生希有想。菩薩如是具足十法。斷除愚痴煩惱結習。無能為障。

菩薩大士。遊三界中。以大悲為本。處此穢土。和光不同塵。是名難思議。若人於淨國。持戒滿一劫。此土須臾閒。行慈及大悲。身語及意業。悉皆獲清淨。應墮三惡道。現世受得除。菩薩生此土。不應懷憂怖。設有惡道罪。頭痛則得除。所以者何。若人欲斷縛。滅除諸煩惱。雖生此惡土。護法增智慧。億劫在淨土。常受淨戒行。不如生此土。從旦至明日。我見阿閦佛國。西方安樂土。二國甚清淨。亦無苦惱名。於此作功德。未足以為奇。若人於此土。能忍不可事。亦教前人忍。其福最為勝。是故菩薩。行於此惡土。濟度諸眾生。勿懷煩惱憂。堅固菩提心。必得無上道。

265 修三摩地有四種 云何從離欲退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三 攝決擇分中三摩呬多地之二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有四種修三摩地 云何從離欲退

復有四種修三摩地。一者為得現法樂住故。二者為得勝智見故。三者為得分別慧故。四者為證諸漏永盡故。當知依四補特伽羅建立四種修三摩地。云何四種補特伽羅。謂苦速通。已得行迹已見諦者。復有異生未得行迹。已得有情所緣無量已離欲者。又樂遲通。已得行迹已見諦者。又樂速通。已得行迹已見諦者。此中異生已得無量已離欲者。若已證得死生智通。當知是名智見清淨。若樂遲通行迹轉時雖已見諦。由軟根故而名退法。由此因緣復於欲界。受想尋思當住正念。當起正知。

復次。諸靜慮離欲所顯。當知離欲略有六種。一自性離欲。二損減離欲。三任持離欲。四昇進離欲。五愚癡離欲。六對治離欲。自性離欲者。謂於自性不淨非所受用事中諸厭背性。又於苦受諸厭背性。又若已離初靜慮染。住於第二靜慮等中。於尋伺等諸厭背性。是名自性離欲。損減離欲者。謂兩兩交會習婬欲法。除熱惱已諸厭背性。如是等類所餘。應知皆名損減離欲。任持離欲者。謂諸有受用美妙飲食。極飽滿已於餘飲食諸厭背性。如是等類所餘。應知皆名任持離欲。昇進離欲者。謂已獲得勝上財寶或尊貴位。於餘下劣諸厭背性。如是等類所餘。應知皆名昇進離欲。愚癡離欲者。謂於涅槃甚深功德不能解了。遂於涅槃生厭背性。如是等類所餘。應知皆名愚癡離欲。對治離欲者。謂由厭壞對治故。或由斷對治故。或由持對治故。或由遠分對治故。或由世間出世間道斷諸煩惱。如是皆名對治離欲。

問。何因緣故說諸靜慮名為住耶。答。繫心於內所緣境界。於外所緣不流散故。問。何因緣故說諸靜慮名三摩地。答。於所知事同分所緣一切影像。平等平等住持心故。問。何因緣故說諸靜慮名奢摩他。答。為欲寂靜一切煩惱。正安止故。問。何因緣故說諸靜慮名心一境性。答。略有二種所緣境界。一不定地所緣境界。二者定地所緣境界。此中一境。所謂定地所緣境界。非第二境。繫心於此一所緣境。是故說名心一境性。

復次當知此中。從離欲退略有十種。謂或依止不平等故。從離欲退。謂如有一遭極重病。如馬勝言。我於此定不能入證。將無我定。當退失耶。或復有一性多麁重。於三摩地先不串習。彼由如是多麁重故成其退法。或有所緣境界勝故從離欲退。謂如有一值遇勝妙境界現前。如外道仙乃至獲得非想非非想處。遇觸少年美妙形色可愛母邑。從離欲退。或有獲得敬養故退。謂如有一從他獲得利養恭敬即便退墮。如提婆達多。或有遭遇輕毀故退。謂如有一或遭他罵或瞋或責。從離欲退。如外道仙由憤恚故退三摩地。現行呪詛。或慢故退。謂如有一恃所得定自舉凌他。或有增上慢故退。謂如有一於諸勝定證差別中起增上慢。或有不作意故退。謂如有一於能入定行相作意不復思惟。或有未串習故退。謂如有一安住始業新修善品。或有自地煩惱數起故退。謂如有一愛上靜慮乃至疑上靜慮。或有壽盡福盡業盡故退。謂如有一從上生處退沒下生。

復次此中。或有補特伽羅下品煩惱下品善法。多念艱辛然後方退。多念艱辛方能入定。或有補特伽羅下品煩惱上品善法。多念艱辛然後方退。經一念頃速能入定。或有補特伽羅上品煩惱下品善法。經一念頃速疾而退。多念艱辛方能入定。或有補特伽羅上品煩惱上品善法。經一剎那速疾而退。一剎那頃速能入定。

復有補特伽羅已得離欲。從定起已。或於一時彼三摩地相間相雜作意而轉。或於一時不相間雜。若遇聲緣從定而起。與定相應意識俱轉。餘耳識生。非即彼定相應意識能取此聲。若不爾者。於此音聲不領受故不應出定。非取聲時即便出定。領受聲已若有悕望。後時方出。

註: 補特伽羅依四行迹而得出離。何等為四。謂或有行迹是苦遲通。或有行迹是苦速通。或有行迹是樂遲通。或有行迹是樂速通。當知此中。若鈍根性補特伽羅。未得根本靜慮。所有行迹。名苦遲通。若利根性補特伽羅。未得根本靜慮。所有行迹名苦速通。若鈍根性補特伽羅。已得根本靜慮所有行迹。名樂遲通。若利根性補特伽羅。已得根本靜慮所有行迹。名樂速通。(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六)

註: 苦遲通或苦速通行者。未得根本靜慮。遲通是鈍根性。速通是利根性。樂遲通或樂速通行者。已得根本靜慮。現法樂住。當知已得根本靜慮者。必已離欲。行迹者。聖道迹也。

264 是魔眷屬與魔俱來 如諸菩薩作比丘像於眾中坐 菩薩成就幾德 能見如來常住不壞法身

大法鼓經卷下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是魔眷屬與魔俱來 如諸菩薩作比丘像於眾中坐 菩薩成就幾德 能見如來常住不壞法身

迦葉白佛言。世尊。若一切眾生。有如來藏一性一乘者。如來何故。說有三乘。聲聞乘緣覺乘佛乘。(中略)迦葉。如是不樂一乘者。為說三乘。所以者何。此是如來善巧方便。是諸聲聞悉是我子。(中略)

佛告迦葉。應如是學。若汝不堪訶責毀罵。則應捨離。彼後熟時。汝當知之。復次迦葉。聲聞大乘常相違反。世俗.無漏。愚癡.黠慧。復次迦葉。若謗此經者。應當攝取。所以者何。彼以謗故。捨身當墮無邊黑闇。哀愍彼故。當設方便。以大乘法而成熟之。若不可治者。當墮地獄。若有信者彼自當信。其餘眾生。應以攝事攝令解脫。復次迦葉。若有士夫。初得熱病。不應與藥及餘眾治。所以者何。時未至故。要待時至然後乃治。二處不知。是則敗醫。是故病熟然後應治。若未熟者要待時至。如是眾生謗此經者。過患熟時深自悔責。嗚呼苦哉。我之所作。今始覺知。至於爾時。應以攝事而救攝之。(中略)

爾時。眾中有持比丘色像儀式者。或持優婆塞色像儀式者。或持非優婆塞色像儀式者。傾側低仰一切皆是魔之所為。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今此大眾。離諸糟糠。堅固真實。如栴檀林。如是眾中。彼云何住。佛告阿難。問大迦葉。阿難言唯。善哉當問。即問迦葉。於此眾中。彼云何住。迦葉答言。彼愚癡人是魔眷屬。與魔俱來。是故阿難。我先說言。不能堪任於如來滅後。善巧方便。護持正法。如善守田。(中略)

佛告迦葉。汝且求魔。若能得者堪任護法。迦葉即以天眼觀察而不能見。如舍衛國有一野人亡失其子。於大眾中求子不得。疲乏而歸。迦葉。天眼於大眾中求魔不得。亦復如是。即白佛言。我不堪任求覓惡魔。如是八十諸大聲聞。皆曰不堪。復令賢護等五百菩薩。除一菩薩名一切世間樂見。推覓惡魔。亦復不得。(中略)

爾時。世尊復告迦葉。汝今聞此大法鼓經。於我滅後四十年中。當善護持如今正法。當擊大法鼓。吹大法蠡。設大法會。建大法幢。然後一切世間樂見離車童子。於正法欲滅餘八十年。當以五繫縛彼惡魔及其眷屬。如縛小兔。廣當宣唱大法鼓經。當擊大法鼓。吹大法蠡。設大法會。建大法幢。(中略)

迦葉白佛言。世尊。欲見惡魔。佛告童子。速以惡魔示諸大眾。爾時童子瞻仰世尊。即指示言。觀此惡魔。從異方來。如諸菩薩。作比丘像。於眾中坐。大眾悉見。見被五繫。魔言童子。我於此經不復作礙。如是三說。(中略)

迦葉白佛言。世尊。菩薩成就幾德。能見如來常住不壞法身。臨命終時。現大神力。佛告迦葉。菩薩摩訶薩成就八功德者。能現前見如來常住不壞法身。何等為八。一者說此深經。心不懈怠。二者說彼三乘三種之說。亦不懈倦。三者所應化者終不棄捨。四者若僧壞者和合一味。五者終不親近比丘尼女人黃門。六者遠離親近國王及大力者。七者常樂禪定。八者思惟觀察不淨無我。是為成就八種功德。復有四事。何等為四。一者善能持法。二者常自欣慶。善哉。我今所作快樂大善。三者能自歸依。作是思惟我得善利。四者於如來常住決定無疑。日夜常念如來功德。以是因緣。現前得見常住法身現大神力。然後命終。

迦葉。如是善男子善女人。隨所住處城邑聚落。我為是等示現法身。而說是言。善男子善女人。如來常住。汝從今日。常應受持讀誦此經。為人解說。作如是語。當知如來常住安樂。正心悕望勿為諂曲。當知世尊如是常住淨悕望者。我當現身。汝大迦葉。當信當審。若不如是修行法者。何由見我。云何能得神通示現。如我為聲聞乘說。比丘能捨一法者。我為保任得阿那含果。謂彼所行功德成就。亦復如是。如我先說持戒比丘終身天神常隨供事。是故汝等。勿貪利養。當修厭離。住身念處。

263 云何於違犯菩薩淨戒律儀 發露悔滅 云何自受菩薩淨戒律儀 圓滿安樂而住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一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 初持瑜伽處戒品第十之二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云何於違犯菩薩淨戒律儀 發露悔滅 云何自受菩薩淨戒律儀 圓滿安樂而住

復次。如是所起諸事菩薩學處。佛於彼彼素怛纜中。隨機散說。謂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今於此菩薩藏摩呾履迦。綜集而說。菩薩於中應起尊重。住極恭敬。專精修學。是諸菩薩。從他正受戒律儀已。由善清淨求學意樂。菩提意樂。饒益一切有情意樂。生起最極尊重恭敬。從初專精。不應違犯。設有違犯。即應如法疾疾悔除。令得還淨。

又此菩薩一切違犯。當知皆是惡作所攝。應向有力於語表義能覺能受小乘大乘補特伽羅。發露悔滅。若諸菩薩以上品纏。違犯如上他勝處法。失戒律儀。應當更受。若中品纏違犯如上他勝處法。應對於三補特伽羅。或過是數。應如發露。除惡作法先當稱述所犯事名。應作是說。長老專志。或言大德。我如是名。違越菩薩毘奈耶法。如所稱事犯惡作罪。餘如苾芻發露悔滅惡作罪法。應如是說。若下品纏。違犯如上他勝處法。及餘違犯。應對於一補特伽羅發露悔法。當知如前若無隨順補特伽羅。可對發露悔除所犯。爾時菩薩以淨意樂。起自誓心。我當決定防護當來。終不重犯。如是於犯。還出還淨。

又諸菩薩。欲受菩薩淨戒律儀。若不會遇具足功德補特伽羅。爾時。應對如來像前自受菩薩淨戒律儀。應如是受。偏袒右肩。右膝著地。或蹲跪坐。作如是言。我如是名。仰啟十方一切如來。已入大地諸菩薩眾。我今欲於十方世界佛菩薩所。誓受一切菩薩學處。誓受一切菩薩淨戒。謂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如是學處。如是淨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具。未來一切菩薩當具。普於十方現在一切菩薩今具。於是學處。於是淨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學。未來一切菩薩當學。普於十方現在一切菩薩今學。第二第三亦如是說。說已應起。所餘一切。如前應知。

又於菩薩犯戒道中。無無餘犯。如世尊說。是諸菩薩。多分應與瞋所起犯。非貪所起。當知此中所說密意。謂諸菩薩愛諸有情。憐諸有情。增上力故凡有所作。一切皆是菩薩所作。非非所作。非作所作可得成犯。若諸菩薩。憎諸有情。嫉諸有情。不能修行自他利行。作諸菩薩所不應作。作不應作可得成犯。又諸菩薩軟中上犯。如攝事分。應當了知。

如是菩薩。依止一切自毘奈耶勤學所學。便得成就三種圓滿。安樂而住。一者成就加行圓滿。二者成就意樂圓滿。三者成就宿因圓滿。云何名為加行圓滿。謂諸菩薩。於淨戒中行無缺犯。於身語意清淨現行。不數毀犯。發露自惡。如是名為加行圓滿。云何名為意樂圓滿。謂諸菩薩。為法出家。不為活命。求大菩提。非為不求。為求沙門。為求涅槃。非為不求。如是求者。不住懈怠下劣精進。不雜眾多惡不善法雜染後有。有諸熾然眾苦異熟。當來所有生老病死。如是名為意樂圓滿。云何名為宿因圓滿。謂諸菩薩。昔餘生中修福修善。故於今世。種種衣服飲食臥具病緣醫藥資身什物。自無匱乏。復能於他廣行惠施。如是名為宿因圓滿。菩薩如是依毘奈耶勤學所學。成就如是三種圓滿安樂而住。與此相違。當知成就三種衰損危苦而住。

262 功德淨土決疑 若欲修行 在家亦得

六祖壇經講記 曹溪原本 釋功德淨土第二 門人法海編集

功德淨土決疑 若欲修行 在家亦得

韋剌史為師設大會齋。齋訖。剌史請師陞座。同官僚士庶肅容再拜。問曰。弟子聞和尚說法。實不可思議。今有少疑。願大慈悲。特為解說。師曰。有疑即問。吾當為說。韋公曰。和尚所說可不是達摩大師宗旨乎。師曰。是。公曰。弟子聞達摩初化梁武帝。帝問云。朕一生造寺供僧布施設齋。有何功德。達摩言實無功德。弟子未達此理。願和尚為說。

師曰。實無功德。勿疑先聖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供養布施設齋。名為求福。不可將福便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師又曰。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善知識。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識。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是以福德與功德別。武帝不識真理。非我祖師有過。

又問。弟子常見僧俗念阿彌陀佛。願生西方。請和尚說得生彼否。願為破疑。師言。使君善聽。惠能與說。世尊在舍衛城中說西方引化。經文分明。去此不遠。若論相說。里數有十萬八千。即身中十惡八邪。便是說遠。說遠為其下根。說近為其上智。人有兩種。法無兩般。迷悟有殊。見有遲疾。迷人念佛求生於彼。悟人自淨其心。所以佛言。隨其心淨即佛土淨。使君。東方人但心淨即無罪。雖西方人。心不淨亦有愆。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所以佛言。隨所住處恆安樂。使君。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今勸善知識。先除十惡。即行十萬。後除八邪。乃過八千。念念見性。常行平直。到如彈指。便睹彌陀。使君。但行十善。何須更願往生。不斷十惡之心。何佛即來迎請。若悟。無生頓法。見西方只在剎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遙。如何得達。惠能與諸人移西方於剎那間。目前便見。各願見否。眾皆頂禮云。若此處見。何須更願往生。願和尚慈悲。便現西方。普令得見。

師言。大眾。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門。外有五門。內有意門。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無。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壞。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慈悲即是觀音。喜捨名為勢至。能淨即釋迦。平直即彌陀。人我是須彌。邪心是海水。煩惱是波浪。毒害是惡龍。虛妄是鬼神。塵勞是魚鱉。貪瞋是地獄。愚痴是畜生。善知識。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須彌倒。無邪心。海水竭。煩惱無。波浪滅。毒害除。魚龍絕。自心地上覺性如來。放大光明。外照六門清淨。能破六欲諸天。自性內照。三毒即除。地獄等罪一時消滅。內外明徹。不異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大眾聞說。了然見性。悉皆禮拜。俱歎善哉。唯言普願法界眾生聞者。一時悟解。

師言。善知識。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但心清淨。即是自性西方。韋公又問。在家如何修行。願為教授。師言。吾與大眾作無相頌。但依此修。常與吾同處無別。若不依此修。剃髮出家。於道何益。頌曰

心平何勞持戒  行直何用修禪  恩則親養父母  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和睦  忍則眾惡無喧  若能鑽木出火  淤泥定生紅蓮

苦口的是良藥  逆耳必是忠言  改過必生智慧  護短心內非賢

日用常行饒益  成道非由施錢  菩提只向心覓  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  西方只在目前

師復曰。善知識。總須依偈修行。見取自性。直成佛道。法不相待。眾人且散。吾歸曹溪。眾若有疑。卻來相問。時刺史官僚。在會善男信女。各得開悟。信受奉行。

261 云何死 云何生 云何中有

瑜伽師地論卷第一 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一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云何死 云何生 云何中有

云何死。謂由壽量極故而便致死。此復三種。謂壽盡故。福盡故。不避不平等故。當知亦是時非時死。或由善心。或不善心。或無記心。

云何壽盡故死。猶如有一隨感壽量滿盡故死。此名時死。云何福盡故死。猶如有一資具闕故死。云何不避不平等故死。如世尊說。九因九緣。未盡壽量而死。何等為九。謂食無度量。食所不宜。不消復食。生而不吐。熟而持之。不近醫藥。不知於己若損若益。非時非量行非梵行。此名非時死。

云何善心死。猶如有一將命終時。自憶先時所習善法。或復由他令彼憶念。由此因緣。爾時信等善法現行於心。乃至麁想現行。若細想行時。善心即捨。唯住無記心。所以者何。彼於爾時。於曾習善亦不能憶。他亦不能令彼憶念。云何不善心死。猶如有一命將欲終。自憶先時串習惡法。或復由他令彼憶念。彼於爾時。貪瞋等俱諸不善法現行於心。乃至麁細等想現行。如前善說。又善心死時安樂而死。將欲終時無極苦受逼迫於身。惡心死時苦惱而死。將命終時極重苦受逼迫於身。又善心死者見不亂色相。不善心死者見亂色相。

云何無記心死。謂行善不善者或不行者。將命終時。自不能憶。無他令憶。爾時非善心非不善心死。既非安樂死。亦非苦惱死。

又行善不善補特伽羅將命終時。或自然憶先所習善及與不善。或他令憶。彼於爾時。於多曾習力最強者其心偏記。餘悉皆忘。若俱平等曾串習者。彼於爾時。隨初自憶或他令憶。唯此不捨。不起餘心。彼於爾時。由二種因增上力故而便命終。謂樂著戲論因增上力。及淨不淨業因增上力。受盡先業所引果已。若行不善業者。當於爾時。受先所作諸不善業所得不愛果之前相。猶如夢中見無量種變怪色相。依此相故。薄伽梵說。若有先作惡不善業及增長已。彼於爾時。如日後分。或山山峯影等懸覆徧覆極覆。當知如是補特伽羅從明趣闇。若先受盡不善業果而修善者。與上相違。當知如是補特伽羅從闇趣明。此中差別者。將命終時。猶如夢中見無量種非變怪色可意相生。若作上品不善業者。彼由見斯變怪相故。流汗毛竪手足紛亂。遂失便穢。捫摸虛空。翻睛咀沫。彼於爾時。有如是等變怪相生。若造中品不善業者。彼於爾時。變怪之相或有或無。設有不具。

又諸眾生將命終時。乃至未到惛昧想位。長時所習我愛現行。由此力故。謂我當無。便愛自身。由此建立中有生報。若預流果及一來果。爾時我愛亦復現行。然此預流及一來果。於此我愛。由智慧力數數推求制而不著。猶壯丈夫與羸劣者共相捔力能制伏之。當知此中道理亦爾。若不還果。爾時我愛不復現行。(中略)

云何生。由我愛無間已生故。無始樂著戲論因已熏習故。淨不淨業因已熏習故。彼所依體由二種因增上力故。從自種子即於是處。中有異熟無間得生。死生同時。如稱兩頭低昂時等。而此中有必具諸根。造惡業者所得中有。如黑羺光或陰闇夜。作善業者所得中有。如白衣光或晴明夜。又此中有。是極清淨天眼所行。彼於爾時。先我愛類不復現行。識已住故。然於境界起戲論愛。隨所當生即彼形類中有而生。又中有眼猶如天眼無有障礙唯至生處。所趣無礙如得神通。亦唯至生處。又由此眼。見己同類中有有情。及見自身當所生處。

又造惡業者。眼視下淨伏面而行。往天趣者上。往人趣者傍。又此中有。若未得生緣極七日住。有得生緣即不決定。若極七日未得生緣。死而復生極七日住。如是展轉。未得生緣乃至七七日住。自此已後決得生緣。又此中有七日死已。或即於此類生。若由餘業可轉中有。種子轉者。便於餘類中生。又此中有有種種名。或名中有。在死生二有中間生故。或名健達縛。尋香行故。香所資故。或名意行。以意為依往生處故。此說身往。非心緣往。或名趣生。對生有起故。當知中有除無色界一切生處。

又造惡業者。謂屠羊雞猪等。隨其一類。由住不律儀眾同分故。作感那落迦。惡不善業及增長已。彼於爾時猶如夢中。自於彼業所得生處。還見如是種類有情及屠羊等事。由先所習喜樂馳趣。即於生處。境色所礙。中有遂滅。生有續起。彼將沒時。如先死有。見紛亂色。如是乃至生滅道理。如前應知。又彼生時唯是化生。六處具足。復起是心而往趣之。謂我與彼嬉戲受樂習諸伎藝。彼於爾時。顛倒謂造種種事業及觸冷熱。若離妄見。如是相貌尚無趣欲。何況往彼。若不往彼便不應生。

如於那落迦。如是於餘似那落迦鬼趣中生。當知亦爾。如癭鬼等。又於餘鬼傍生人等。及欲色界天眾同分中。將受生時。於當生處見己同類可意有情。由此於彼起其欣欲。即往生處。便被拘礙。

260 如來常住安樂 則必有我 然空無我說亦是佛語 若有我者必有解脫

大法鼓經卷下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如來常住安樂 則必有我 然空無我說亦是佛語 若有我者必有解脫

爾時。世尊告大迦葉。譬如有王能行布施。彼王國中多出伏藏。所以者何。以彼國王種種周給貧苦眾生。是故伏藏自然發出。如是迦葉。大方便菩薩。廣為眾生說甚深法寶故。得此甚深離非法經。謂空無相無作相應經。復得如是如來常住及有如來藏經。迦葉。如欝單越。自然之食。眾共取之。無有損減。所以者何。以彼盡壽。無我所想及慳貪想。如是迦葉。此閻浮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得此深經。書持讀誦究竟通利廣為人說。終不疲厭。不疑不謗。以佛神力。常得自然如意供養乃至菩提。無乏無盡。除定報業。如持戒比丘不緩持戒。終身天神隨侍供養。若彼能於如是深經。乃至不起一念謗想。當得如來藏如來常住。常見諸佛。親近供養。

如轉輪聖王。凡所遊行七寶常隨。如是安慰說者所住之處。如是比經常與彼俱。如轉輪聖王所住之處。七寶隨住不住餘處。其非真寶住於餘處。如是安慰說者現在所住。如是比經悉從他方來至其所。諸不了義空相應經於餘處住。如是安慰說者所住至方。此經常隨。如轉輪聖王所遊之處。諸餘眾生隨順王者。作如是念。彼王所住。我亦應去。如是安慰說者所住之處。如是比經亦復常隨。如轉輪聖王出於世時。七寶隨出。如是安慰說者出于世間。如是比經亦隨出現。如轉輪聖王所有七寶。若失一寶。彼王尋求。必至寶所。如是安慰說者為聞此經。處處尋求。要至經所。

復次。如轉輪聖王不出世時。諸餘小王力轉輪王。和合諸王各現於世。如是諸方。無人演說此深經處。餘雜說者。說諸雜經。所謂正不正雜經。彼諸眾生。亦如是隨學。彼隨學時。聞此如來藏如來常住究竟深經。心生疑惑。於安慰說者生恚害心。輕賤嗤笑。不生愛念。罵辱不忍。作如是說。此將文筆。魔之所說。謂為毀法。悉棄捨去。各還本處。更相破壞犯戒邪見。終不能得如是比經。所以者何。安慰說者所住之處。此經隨住故。爾時。世間多有眾生。見聞摩訶衍經。而生誹謗。莫生恐畏。所以者何。五濁世時。正法損減。多有眾生謗摩訶衍。如七家村中必出茶夷尼鬼。如是比經所行之處。七人眾中必有謗者。

迦葉。譬如同戒之人相見歡喜。彼亦如是各各毀戒。於說法眾中聞是經時。更相瞻視作戲笑言。何者眾生界。何者為常。瞻彼顏色作是思惟。彼是我伴。更相慈愍。如是作已。守性而住。守性而去。如婆羅門長者種性生子習惡。父母訓誡曾不改悔。捨家而去隨逐惡友。鬪諸鳥獸以為戲樂。如是展轉乃至他國。要結同類共為非法。是為同行不樂此經者。亦復如是。見他誦說而反戲笑。所以者何。爾時眾生並多懈怠。持戒寬緩。為法留難。彼諸同行相隨誹謗。迦葉白佛言。嗚呼。真是惡時。(中略)

佛告迦葉。汝般涅槃。是聲聞般涅槃。非為究竟。迦葉白佛言。若聲聞緣覺般涅槃非究竟者。世尊何故說有三乘。聲聞乘辟支佛乘佛乘。世尊云何已般涅槃復般涅槃耶。佛告迦葉。聲聞以聲聞般涅槃。而般涅槃非為究竟。辟支佛以辟支佛般涅槃。而般涅槃亦非究竟。乃至得一切種功德一切種智大乘般涅槃。然後究竟無異究竟。(中略)迦葉當知。彼初化城。謂聲聞緣覺乘清淨智慧。空無相無作解脫之智。真實大城。是如來解脫。是故如來。開示三乘。現二涅槃。又說一乘。佛告迦葉。若有說言無此經者。非我弟子。我非彼師。

迦葉白佛言。世尊。諸摩訶衍經多說空義。佛告迦葉。一切空經是有餘說。唯有此經是無上說。非有餘說。(中略)諸佛世尊。亦復如是。隨順眾生種種欲樂。而為演說種種經法。若有眾生。懈怠犯戒不勤修習。捨如來藏常住妙典。好樂修學種種空經。或隨句字說。或增異句字。所以者何。彼如是言。一切佛經皆說無我。而彼不知空無我義。彼無慧人趣向滅盡。然空無我說亦是佛語。所以者何。無量塵垢諸煩惱藏。常空涅槃。如是涅槃是一切句。彼常住安樂。是佛所得大般涅槃句。迦葉白佛言。世尊。云何離於斷常。佛告迦葉。乃至眾生輪迴生死。我不自在。是故我為說無我義。然諸佛所得大般涅槃常住安樂。以是義故。壞彼斷常。

迦葉白佛言。世尊。再轉無我轉我久矣。佛告迦葉。為破世間我故說無我義。若不如是說者。云何令彼受大師法。佛說無我。彼諸眾生。生奇特想。聞所未聞。來詣佛所。然後以百千因緣令入佛法。入佛法已。信心增長。勤修精進善學空法。然後為說常住安樂有色解脫。復次。或有世俗說有是解脫。為壞彼故。說言解脫悉無所有。若不如是說。云何令彼受大師法。是故百千因緣。為說解脫滅盡無我。然後我復見彼眾生。見畢竟滅以為解脫。彼無慧人趣向滅盡。然後我復百千因緣。說解脫是有。迦葉白佛言。世尊。得解脫自在者。當知眾生必應有常。譬如見煙必知有火。若有我者必有解脫。若說有我。則為已說解脫有色。非世俗身見。亦非說斷常。

迦葉復白佛言。世尊。云何如來。不般涅槃示般涅槃。不生示生。佛告迦葉。為壞眾生計常想故。如來不般涅槃示般涅槃。不生示生。所以者何。眾生謂佛尚有終沒。不得自在。何況我等有我我所。(中略)何緣乃致如是諸難。由放逸故。如是眾生。乃至生死輪迴。我不自在。不自在故。說無我義。譬如有人。為賊所逐舉刀欲害。作是思惟。我今無力當得免此死難。以不如是生老病死種種眾苦成就眾生思想。願作帝釋梵王。如來為壞彼思想故。示現有死。

如來是天中之天。若般涅槃悉磨滅者。世間應滅。若不滅者。則常住安樂。常住安樂。則必有我。如煙有火。若復無我而有我者。世間應滿。實有我非無。我亦不壞。若實無我。我則不成。迦葉白佛言。世尊。有者何耶。佛告迦葉。有者。二十五有眾生行。非有者。無思之物。若非有。是眾生者應從他來。設有思之物壞者。眾生當減。若非有。是眾生者則應充滿。以眾生不生不壞故。不減不滿。

迦葉白佛言。世尊。若有我者。云何生彼煩惱諸垢。佛告迦葉。善哉善哉。應以是問。問於如來。譬如金師見彼金性。作是思惟。如此金性何由生垢。今當推尋生垢之本。彼人云何。為得本不。迦葉白言。不也。世尊。佛告迦葉。若盡壽思惟尋初因相。乃至無始得本際不。既不得本。亦不得金。若巧方便。精勤不懈。除彼金垢爾乃得金。佛告迦葉。如是我者。生客煩惱。欲見我者。作是思惟。今當推尋我及垢本。彼人云何。為得本不。迦葉白佛言。不也。世尊。佛告迦葉。若勤方便除煩惱垢。爾乃得我。謂聞如是比經。深心信樂。不緩不急。善巧方便。專精三業。以是因緣爾乃得我。

迦葉復白佛言。世尊。若有我者何故不見。佛告迦葉。今當說譬。譬如初學。學五字句。界成句偈。欲先知義。然後乃學。當得知不。要當先學。然後乃知。彼善學已。然後師教。界成句義。引譬示之。彼能聽受。緣師得解界成句義故。則能信樂。如是我今為煩惱藏所覆。眾生說言。善男子。如來藏如是如是。彼便欲見。當得見不。迦葉白言。不也。世尊。佛告迦葉。如彼不知界成句義。當緣師信。如是迦葉當知。如來是誠實語者。以誠實語說有眾生。汝後當知。如彼學成。(中略)

如是迦葉。彼當來世。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於有我無我聲。畏有我聲。入於大空斷見。修習無我。於如是如來藏諸佛常住甚深經典。不生信樂。復次迦葉。汝所問我。為阿難說。有有有苦樂。無有無苦樂。汝今諦聽。迦葉。如來者。非有非眾生。亦不壞。(中略)如是迦葉。如來應供等正覺。出興于世。永離一切生老病死。煩惱習垢一切悉滅。常大照明如彼明珠。一切不污如淨蓮華。塵水不著。復次迦葉。如來如是如是時。如是如是像類。出於世間。隨其所應。示現凡身。不為彼彼凡品生處垢穢所染。亦復不受世間苦樂。樂者人天五欲功德。彼即是苦。唯有解脫究竟常樂。

259 云何徧滿所緣境事 云何所知事同分影像 云何能於所緣安住其心所緣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六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 第二瑜伽處之一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云何徧滿所緣境事 云何所知事同分影像 云何能於所緣安住其心所緣

云何所緣。謂有四種所緣境事。何等為四。一者徧滿所緣境事。二者淨行所緣境事。三者善巧所緣境事。四者淨惑所緣境事。

云何徧滿所緣境事。謂復四種。一有分別影像。二無分別影像。三事邊際性。四所作成辦。

云何有分別影像。謂如有一。或聽聞正法。或教授教誡為所依止。或見或聞。或分別故。於所知事同分影像。由三摩呬多地毘鉢舍那行。觀察簡擇.極簡擇.徧尋思.徧伺察。所知事者。謂或不淨。或慈愍。或緣性緣起。或界差別。或阿那波那念。或蘊善巧。或界善巧。或處善巧。或緣起善巧。或處非處善巧。或下地麁性上地靜性。或苦諦集諦滅諦道諦。是名所知事。此所知事或依教授教誡。或聽聞正法為所依止。令三摩呬多地作意現前。即於彼法而起勝解。即於彼所知事而起勝解。彼於爾時。於所知事。如現領受勝解而轉。雖彼所知事。非現領受和合現前。亦非所餘彼種類物。然由三摩呬多地勝解領受相似作意領受。彼所知事相似顯現。由此道理。名所知事同分影像。修觀行者。推求此故。於彼本性所知事中。觀察審定功德過失。是名有分別影像。

云何無分別影像。謂修觀行者。受取如是影像相已。不復觀察簡擇.極簡擇.徧尋思.徧伺察。然即於此所緣影像。以奢摩他行寂靜其心。即是九種行相令心安住。謂令心內住.等住.安住.近住.調伏.寂靜.最極寂靜.一趣.等持。彼於爾時成無分別影像所緣。即於如是所緣影像。一向一趣安住其念。不復觀察簡擇.極簡擇.徧尋思.徧伺察。是名無分別影像。即此影像亦名影像。亦名三摩地相。亦名三摩地所行境界。亦名三摩地口。亦名三摩地門。亦名作意處。亦名內分別體。亦名光影。如是等類。當知名為所知事同分影像諸名差別。

云何事邊際性。謂若所緣。盡所有性。如所有性。云何名為盡所有性。謂色蘊外更無餘色。受想行識蘊外更無有餘受想行識。一切有為事皆五法所攝。一切諸法界處所攝。一切所知事四聖諦攝。如是名為盡所有性。云何名為如所有性。謂若所緣。是真實性。是真如性。由四道理具道理性。(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五)謂觀待道理。作用道理。證成道理。法爾道理。如是若所緣境。盡所有性。如所有性。總說為一。事邊際性。

云何所作成辦。謂修觀行者。於奢摩他毘鉢舍那。若修若習若多修習為因緣故。諸緣影像所有作意皆得圓滿。此圓滿故便得轉依。一切麁重悉皆息滅。得轉依故超過影像。即於所知事。有無分別現量智見生。入初靜慮者。得初靜慮時於初靜慮所行境界。入第二第三第四靜慮者。得第二第三第四靜慮時。於第二第三第四靜慮所行境界。入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者。得彼定時。即於彼定所行境界。如是名為所作成辦。

如是四種所緣境事。徧行一切。隨入一切所緣境中。去來今世正等覺者共所宣說。是故說名徧滿所緣。又此所緣徧毘鉢舍那品。徧奢摩他品。徧一切事。徧真實事。徧因果相屬事。故名徧滿。謂若說有分別影像。即是此中毘鉢舍那品。若說無分別影像。即是此中奢摩他品。若說事邊際性。即是此中一切事真實事。若說所作成辦。即是此中因果相屬事。

如佛世尊。曾為長老頡隸伐多說如是義。曾聞長老頡隸伐多。問世尊言。大德。諸有比丘勤修觀行。是瑜伽師能於所緣安住其心。為何於緣安住其心。云何於緣安住其心。齊何名為心善安住。佛告長老頡隸伐多。善哉善哉。汝今善能問如是義。汝今諦聽。極善思惟。吾當為汝宣說開示。頡隸伐多。諸有比丘勤修觀行。是瑜伽師能於所緣安住其心。或樂淨行。或樂善巧。或樂令心解脫諸漏。於相稱緣安住其心。於相似緣安住其心。於緣無倒安住其心。能於其中不捨靜慮。

云何比丘勤修觀行。是瑜伽師於相稱緣安住其心。謂彼比丘若唯有貪行。應於不淨緣安住於心。如是名為於相稱緣安住其心。若唯有瞋行。應於慈愍安住其心。若唯有癡行。應於緣性緣起安住其心。若唯有慢行。應於界差別安住其心。若唯有尋思行。應於阿那波那念安住其心。如是名為於相稱緣安住其心。頡隸伐多。又彼比丘若愚諸行自相。愚我有情.命者生者.能養育者補特伽羅事。應於蘊善巧安住其心。若愚其因。應於界善巧安住其心。若愚其緣。應於處善巧安住其心。若愚無常苦空無我。應於緣起.處非處善巧安住其心。若樂離欲界欲。應於諸欲麁性諸色靜性安住其心。若樂離色界欲。應於諸色麁性無色靜性安住其心。若樂通達及樂解脫徧一切處薩迦耶事。應於苦諦集諦滅諦道諦安住其心。是名比丘勤修觀行。是瑜伽師於相稱緣安住其心。

頡隸伐多。云何比丘勤修觀行。是瑜伽師於相似緣安住其心。謂彼比丘於彼彼所知事。為欲簡擇.極簡擇.徧尋思.徧伺察故。於先所見所聞所覺所知事。由見聞覺知增上力故。以三摩呬多地作意思惟分別。而起勝解。彼雖於其本所知事。不能和合現前觀察。然與本事相似而生。於彼所緣。有彼相似唯智唯見。唯正憶念。又彼比丘於時時間令心寂靜。於時時間依增上慧法毘鉢舍那勤修觀行。是名比丘勤修觀行。是瑜伽師於相似緣安住其心。

頡隸伐多。云何比丘勤修觀行。是瑜伽師於緣無倒安住其心。謂若比丘勤修觀行。是瑜伽師於所緣境安住其心。隨應解了所知境界。如實無倒能徧了知。是名比丘勤修觀行。是瑜伽師於緣無倒安住其心。

頡隸伐多。云何比丘勤修觀行。是瑜伽師能於其中不捨靜慮。謂若比丘勤修觀行。是瑜伽師如是於緣正修行時。無間加行殷重加行。於時時間修習止相舉相捨相。由修由習由多修習為因緣故。一切麁重悉皆息滅。隨得觸證所依清淨。於所知事由現見故。隨得觸證所緣清淨。由離貪故。隨得觸證心徧清淨。離無明故。隨得觸證智徧清淨。是名比丘勤修觀行。是瑜伽師能於其中不捨靜慮。頡隸伐多。為此比丘於所緣境安住其心。如是於緣安住其心。如是於緣安住心已。名善安住。

註: 所緣相者。謂所知事分別體相。(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一)又所緣相者。謂分別體。由緣此故。能入諸定。(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三)

258 於後末世五百歲中 智慧善巧菩薩 欲護正法當隱其德 以智慧火燒煩惱薪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卷上 唐三藏法師菩提流志譯

大寶積經卷第九十一 發勝志樂會第二十五之一

於後末世五百歲中 智慧善巧菩薩 欲護正法當隱其德 以智慧火燒煩惱薪

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若有菩薩於後末世五百歲中法欲滅時。當成就四法。安隱無惱而得解脫。何等為四。所謂於諸眾生不求其過。見諸菩薩有所違犯終不舉露。於諸親友及施主家。不生執著。永斷一切麤獷之言。彌勒。是為菩薩於後末世五百歲中法欲滅時。成就四法。安隱無惱而得解脫。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不求他過失 亦不舉人罪 離麤語慳吝 是人當解脫

彌勒。復有菩薩於後末世五百歲中法欲滅時。當成就四法。安隱無惱而得解脫。何等為四。所謂不應親近懈怠之人。捨離一切憒鬧之眾。獨處閑靜常勤精進。以善方便調伏其身。彌勒。是為菩薩於後末世五百歲中法欲滅時。成就四法。安隱無惱而得解脫。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當捨於懈怠 遠離諸憒鬧 寂靜常知足 是人當解脫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告彌勒菩薩言。彌勒。是故菩薩於後末世五百歲時。欲自無惱而解脫者。除滅一切諸業障者。應當捨離憒鬧之處。住阿蘭若寂靜林中。於不應修而修行者。及諸嬾惰懈怠之屬。皆當遠離。但自觀身不求他過。樂於恬默。勤行般若波羅蜜多相應之行。若欲於彼諸眾生等。深生憐愍多所饒益。應以無希望心清淨說法。(中略)不著名聞利養果報。行饒益事而為上首。常為眾生。以無希望心清淨說法。(中略)

彌勒。於此五百諸菩薩中。有二十菩薩。業障微少。後五百歲還來生此。城邑聚落市閈山野。種姓尊豪有大威德。聰明智慧善巧方便。心意調柔常懷慈愍。多所饒益。顏貌端嚴辯才清妙。數術工巧皆能善知。自隱其德安住頭陀功德之行。在在所生捨家為道。已於無量阿僧祇俱胝劫中。積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護持正法不惜身命。住阿蘭若空閑林中。常勤精進不求利養。善入一切眾生心行。咒術言論悉能了知。於諸義理少聞多解。辯才智慧皆悉具足。彼諸菩薩於是法中。精勤修習得陀羅尼無礙辯才。於四眾中宣說正法。以佛威德加被力故。於佛所說修多羅。祇夜。受記。伽陀。優陀那。尼陀那。阿波陀那。伊帝越多伽。闍多伽。毗佛略。阿浮陀達摩。優波提舍。皆得辯才無礙自在。(中略)

彌勒。於彼時中。當有在家出家諸菩薩等。無有智慧善巧方便。於此受持正法菩薩所說之法。卻生譏笑輕毀謗言。如是之法。皆由汝等善巧言詞。隨意製造。實非如來之所宣說。我等於中。不能信樂發希有心。彌勒。當爾之時。無量眾生於是法師皆生誹謗。捨之而去。互相謂言。是諸比丘無有軌範。多諸邪說。不依契經。不依戒律。猶如倡妓戲弄之法。汝等於中。莫生信樂發希有心。非正法也。

彌勒。彼諸愚人為魔所持。於是法中不能解了。謂非如來之所演說。於是持法諸比丘所。生於誹謗。作壞法業。以是因緣。當墮惡道。是故彌勒。若諸智慧善巧菩薩。欲護正法當隱其德。於多分別諸眾生所。應須護念。莫令於汝生不善心。(中略)

世尊。最後末世五百歲中。有諸無智諸菩薩等。亦復如是。於彼正法及持法者。生誹謗已。復於是人聽受法味。彼人自失都不覺知。以疑惑過汙染意根。彼持法者。當被戲弄或受譏笑。乃至歎言。奇哉。此法為諸過失之所染汙。彼無智人。於此正法及是法師。不能聽受。伺求其短謗言汙辱。生厭離心。捨之而去。(中略)

彌勒。以是因緣汝應當知。有四辯才一切諸佛之所宣說。有四辯才一切諸佛之所遮止。云何名為有四辯才一切諸佛之所宣說。所謂利益相應。非不利益相應。與法相應。非不與法相應。煩惱滅盡相應。非與煩惱增長相應。涅槃功德相應。非與生死過漏相應。彌勒。是為一切諸佛之所宣說四種辯才。

彌勒。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欲說法者。應當安住如是辯才。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有信順心。當於是人而生佛想。作教師想。亦於是人聽受其法。何以故。是人所說。當知皆是一切如來之所宣說。一切諸佛誠實之語。彌勒。若有誹謗此四辯才。言非佛說。不生尊重恭敬之心。是人以怨憎故。於彼一切諸佛如來所說辯才。皆生誹謗。誹謗法已作壞法業。作壞法已當墮惡道。是故彌勒。若有淨信諸善男子。為欲解脫誹謗正法業因緣者。不以憎嫉人故而憎嫉於法。不以人過失故而於法生過。不以於人怨故而於法亦怨。

彌勒。云何名為四種辯才一切諸佛之所遮止。所謂非利益相應。不與利益相應。非法相應。不與法相應。煩惱相應。不與煩惱滅盡相應。生死相應。不與涅槃功德相應。彌勒。是為一切諸佛之所遮止四種辯才。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若有辯才增長生死。非諸如來之所宣說。云何世尊。說諸煩惱。能為菩薩利益之事。又復稱讚攝取生死。而能圓滿菩提分法。如是等辯。豈非如來之所說耶。

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言。彌勒。我今問汝隨汝意答。若有說言。菩薩為欲圓滿成就菩提分故。攝取生死。又復說言。以諸煩惱為利益事。如是說者。為與利益相應。非利益相應。為與法相應。非法相應。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若正說者。則與義利相應與法相應。能令菩薩菩提分法得圓滿故。

佛言彌勒。若說菩薩為欲圓滿菩提分故攝取生死。說諸煩惱能為菩薩利益之事。如是辯才諸佛如來之所宣說。何以故。彌勒。此諸菩薩得法自在。所起煩惱無有過失。是為菩薩善巧方便。非諸聲聞緣覺境界。

彌勒。若有煩惱。不能為他作利益事。亦不能滿菩提分法。而發起者。不與義利相應。不與法相應。但為下劣善根因者。菩薩於中寧捨身命。亦不隨彼煩惱而行。何以故。彌勒。有異菩薩得智力故。於諸煩惱現有攀緣。有異菩薩無智力故。於諸煩惱增上執著。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若諸菩薩。於後末世五百歲中。樂欲離諸業障纏縛。自無損害而得解脫。是人當於菩薩行中深生信解。於他過失不生分別。志求如來真實功德。佛言。如是如是。彌勒。是故當於諸菩薩等方便行中。深生信解。何以故。慧行菩薩方便之行。難信解故。

彌勒。譬如須陀洹人示凡夫行。如是凡夫。與須陀洹位各差別。凡夫愚人。以貪瞋癡之所纏故墮諸惡道。而須陀洹於貪瞋癡善能了達。終不墮落三惡道耳。

彌勒。慧行菩薩亦復如是。於貪瞋癡習氣未斷。彼亦別餘初業菩薩。何以故。其心不為煩惱所覆。不同初業諸菩薩等。鈍行菩薩無有善巧。同諸凡夫不能出離。彌勒。慧行菩薩一切重罪。以智慧力悉能摧滅。亦不因彼墮於惡道。

彌勒。譬如有人。於大火聚投以薪木數數添之。如是添已其燄轉熾。彌更增明無有盡滅。彌勒。慧行菩薩亦復如是。以智慧火燒煩惱薪。數數添於煩惱薪木。如是添已。智慧之火轉更增明。無有盡滅。彌勒。如是如是。慧行菩薩智慧之力。善巧方便難可了知。

257 如來晝夜多度生死眾生 云何眾生界不減不增

僧伽吒經卷第二 元魏優禪尼國王子月婆首那譯

如來晝夜多度生死眾生 云何眾生界不減不增

爾時。我以大悲之心為彼說法。彼聞法已。逆罪消滅。問言。當於爾時說何等法。答言。爾時演說僧伽吒法門。若聞此法。當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滅一切罪。煩惱伏息。汝今諦聽。當為汝說。令汝聞已速得解脫。聞四句偈令不中闕。

盡一切惡 得須陀洹 然後布施 遠離諸苦

受苦眾生 令得解脫 怖畏眾生 令得遠離

爾時。彼人合掌頂禮。讚言。善哉善哉。真善知識。善能除滅諸不善業。善說僧伽吒法門。善哉聞者。(中略)

如來說法。亦復如是。吾我自高喻諸凡夫。得見佛身。耳聞說法。自生高慢。說種種語。住吾我地。自不聽受亦不說法。若人說法。一偈一喻亦不聽受。作如是言。如此之法我已先知。何以故。住我慢地。或恃多聞。自縱放逸。與愚癡人共住。不聞正法。自以多聞。放逸不如法說。自作手筆而自說之。一切世人欺誑自身。作如是言。有財施我。我是福田。彼愚癡人自誑其身。亦誑世間。食他信施不能消故。命欲終時生大恐怖。(中略)

諸婆羅門。諸尼揵子。我今告汝。汝莫放逸。譬如鳥子未生羽翼。不能高翔飛於虛空。汝等如是無有神力。不能飛至涅槃之界。所以者何。汝所行法。非畢竟道。終歸破壞。汝等臨終自生悔心。我等虛受如是身命修行。不得天樂。不受人樂。不得涅槃。我等此身便為虛過。我當生何道。受何等身。爾時世尊。告諸婆羅門尼乾子諸外道言。閻浮提中滿中珍寶。汝等莫失所望。於佛法寶中莫作異學。汝等所疑悉問如來。佛當為汝分別說之。爾時。一切婆羅門尼乾子等。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禮佛。白佛言。世尊。如來晝夜多度生死眾生。眾生界不減不增。世尊何因緣故。眾生等而是生滅。(中略)

爾時。藥上菩提薩埵摩訶薩埵。白佛言。世尊。大德世尊。日夜常度無量眾生。然諸眾生猶不可盡。爾時。世尊告藥上菩提薩埵摩訶薩埵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能以此義問於如來。善男子。譬如有人。大富饒財。多有奴婢。多有田宅園林穀米大小麥豆稻秫胡麻。彼於春時一切種植。至時則熟。熟復收穫。各各別盛。盛已食之。至於春時種之如前。善男子。眾生本業亦復如是。受樂報盡。復作善業種諸善根。種善根已增長善法。增善法已得大歡喜。藥上。以歡喜心。於百億劫樂報不失。

善男子。如初發意菩提薩埵。不墮惡道。總知諸法。藥上菩提薩埵白佛言。世尊。云何初發意菩提薩埵而見夢也。佛告藥上菩提薩埵言。善男子。初發意菩提薩埵。於其夢中多見怖畏。何以故。淨一切業。不可以身而受眾苦。以是罪故夢見怖畏。

藥上白佛言。世尊。初發心菩提薩埵。夢中見何等怖。佛告藥上菩提薩埵。善男子。其人夢見熾然火聚。彼菩提薩埵應作是念。以此火聚燒我一切煩惱。藥上。是名第一夢見怖畏。又見水流垢濁不淨。彼初發心菩提薩埵應作是念。漂我一切結縛煩惱。藥上。是名初發心菩提薩埵第二夢見大怖畏也。藥上菩提薩埵白佛言。世尊。見何怖畏。佛告藥上菩提薩埵言。於其夢中自見剃髮。藥上菩提薩埵。見已不應恐怖。何以故。應作是念。剃貪瞋癡墮六道生。善男子。如是菩提薩埵不墮地獄。不墮畜生。不墮餓鬼。不墮龍中。不墮天中。藥上。初發心菩提薩埵。唯生清淨佛國土中。

佛告藥上。當來末世後五百歲。有諸菩提薩埵。心願菩提。以發心故。得眾多人毀辱打罵。藥上。於彼但應為其說法。菩提薩埵不應起於瞋恚之心。

佛告藥上。我於無量百千億劫行諸苦行。善男子。我不為資生國土財產。為知諸法實相故。藥上。我行苦行。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我聞此法。即日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藥上。此法甚深。如是法門難得聞名。若得聞此法門名者。一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藥上。是人得超千劫生死。生淨佛國。善知滅道。知第一道。識第一善根。成就無比神通。知無比滅。

藥上。於汝意云何。云何名滅。藥上菩提薩埵白佛言。世尊。法處名滅。佛言藥上。何等法處。藥上白佛言。世尊。法是法處。如世尊說。勤行精進。勤持戒。勤忍辱。是名法藏。佛讚藥上菩提薩埵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佛問此義。汝善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