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3 苦盛陰所習 五盛陰滅 六入滅則生老病死滅

增壹阿含經卷第三十一 力品第三十八之一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苦盛陰所習 五盛陰滅 六入滅則生老病死滅

(四)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本為菩薩時。未成佛道中有此念。此世間極為勤苦。有生.有老.有病.有死。然此五盛陰不得盡本原。

是時。我復作是念。由何因緣有生.老病死。復由何因緣致此災患。當思惟此時。復生此念。有生則有老病死。爾時。當思惟是時。復更生念。由何因緣有生。此由有而生。復生此念。有者。何由而有。當思惟是時。便生此念。此有由受而有。復念。此受何由而有。爾時以智觀之。由愛而有受。復更思惟。此愛何由而生。重觀察之。由痛而有愛。復更思惟。此痛何由而生。當作是觀察時。由更樂而有此痛。復重思惟。此更樂何由而有。我生此念時。緣六入而有此更樂。時我重思惟。此六入何由而有。觀察是時。由名色而有六入。時我復作是念。名色何由而有。觀察是時。復由識而有名色。此識何由而有。觀察是時。由行生識。時我復作是念。行何由而生。觀察是時。行由癡而生。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更樂。更樂緣痛。痛緣愛。愛緣受。受緣有。有緣生。生緣死。死緣愁憂苦惱不可稱計。如是名為苦盛陰所習。

我爾時復作是念。由何因緣滅生.老病死。我觀察是時。生滅。老病死滅。時復生此念。由何而無生。觀此生原。有滅。生則滅。復念。由何而無有。時生此念。無受則無有。時我生此念。由何滅受。觀察是時。愛滅。受則滅。復生此念。由何而滅愛。重更觀察。痛滅。愛則滅。復思惟。由何而滅痛。觀察是時。更樂滅。則痛滅。復思惟。更樂何由而滅。觀察是時。六入滅。則更樂滅。復觀此六入何由而滅。當觀察時。名色滅。則六入滅。復觀名色何由而滅。識滅。則名色滅。復觀察此識何由而滅。行滅。則識滅。復觀此行何由而滅。癡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更樂滅。更樂滅則痛滅。痛滅則愛滅。愛滅則受滅。受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病滅。老病滅則死滅。是謂名為五盛陰滅。

時我復生此念。此識最為原首。令人致此生.老病死。然不能知此生.老病死生之原本。猶如有人在山林中。行逐小徑道。小復前行。見舊大道。古昔諸人在中行處。是時彼人。便復此道。小復前進。見舊城郭.園觀.浴池。皆悉茂盛。但彼城中無有居民。此人見已。還歸本國。前白王言。昨遊山林見好城郭。樹木繁茂。但彼城中無有人民。大王。可使人民在彼城止住。是時國王聞此人語。即居止人民然。此城郭還復如故。人民熾盛。快樂無比。

諸比丘。當知我昔未成菩薩時。在山中學道。見古昔諸佛所遊行處。便從彼道。即知生.老病死所起原本。有生有滅。皆悉分別。知生苦.生習.生盡.生道。皆悉了知。有.受.愛.痛.更樂.六入.名色.識.行.癡。亦復如是。無明起則行起。行所造者。復由於識。我今以明於識。今與四部之眾而說此本。皆當知此原本所起。知苦.知習.知盡.知道。念使分明。以知六入。則知生.老病死。六入滅則生.老病死滅。是故。比丘。當求方便。滅於六入。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402 比丘意何所求 清淨修梵行 無有缺漏

增一阿含經卷第三十 六重品第三十七之二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比丘意何所求 清淨修梵行 無有缺漏

(八)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生漏梵志往至世尊所。共相問訊。在一面坐。爾時。生漏梵志白世尊言。瞿曇。剎利今日意欲何求。有何行業。為著何教。為究竟何事。婆羅門意欲何求。有何行業。為著何教。究竟何事。國王今日意欲何求。有何行業。為著何教。為究竟何事。盜賊今日意欲何求。有何行業。為著何教。為究竟何事。女人今日意欲何求。有何行業。為著何教。為究竟何事。

爾時。世尊告梵志曰。剎利種者。常好鬪訟。多諸技術。好喜作務。所要究竟終不中休。梵志問曰。梵志意何所求。世尊告曰。梵志意好呪術。要作居家。樂閑靜之處。意在梵天。又問曰。國王意何所求。世尊告曰。梵志當知。王意所欲得國政。意在兵仗。貪著財寶。盜賊意何所求。世尊告曰。賊意盜竊。心在姦邪。欲使人類不知所作。女人意何所求。世尊告曰。女人意在男子。貪著財寶。心繫男女。心欲自由。

爾時。梵志白世尊言。甚奇。甚特。盡知爾許之變。如實不虛。今日比丘意何所求。世尊告曰。戒德具足。心遊道法。意在四諦。欲至涅槃。此是比丘之所求也。是時。生漏梵志白世尊言。如是。世尊。比丘所行。意不可移轉。其義實爾。瞿曇。涅槃者極為快樂。如來所說乃為過多。猶如盲者得視。聾者得聽。在闇者見明。今日如來所說。亦復如是。而無有異。我今國事猥多。欲還所止。世尊告曰。宜知是時。是時。生漏梵志即從坐起。繞佛三匝。便退而去。爾時。生漏梵志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生漏梵志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梵志白世尊言。此中頗有比丘。云何得修梵行無有缺漏。清淨修梵行。

世尊告曰。若有人戒律具足。而無所犯。此名清淨修得梵行。復次。梵志。若有眼見色。不起想著。不起識念。除惡想。去不善法。得全眼根。是謂此人清淨修梵行。若耳聞聲.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細滑.意知法。都無識想。不起想念。清淨得修梵行。全其意根。如此之人得修梵行。無有缺漏。

婆羅門白佛言。何等之人不修梵行。不具足清淨行。世尊告曰。若有人俱會者。此名非梵行。婆羅門白佛言。何等之人。漏不具足。世尊告曰。若有人與女人交接。或手足相觸。擑在心懷而不忘失。是謂。梵志。行不具足。漏諸婬泆。與婬.怒.癡共相應。復次。梵志。或與女人共相調戲。言語相加。是謂。梵志。此人行不全具。漏婬.怒.癡。梵行不具足修清淨行。復次。梵志。若有女人惡眼相視。而不移轉。於中便起婬.怒.癡想。生諸亂念。是謂。梵志。此人梵行不淨。不修梵行。復次。梵志。若復有人遠聞。或聞哭聲。或聞笑聲。於中起婬.怒.癡。起諸亂想。是謂。梵志。此人不清淨修梵行。與婬.怒.癡共相應。行不全具。復次。梵志。若有人曾見女人。後更生想。憶其頭目。於中生想。在屏閑之處。生婬.怒.癡。與惡行相應。是謂。梵志。此人不修梵行。

是時。生漏梵志白世尊言。甚奇。甚特。此沙門瞿曇亦知梵行。亦知不梵行。亦知漏行。亦知不漏行。所以然者。我今亦生此念。諸有人民。女人手足相加。起諸亂想。我時便生此念。此人行不清淨。與婬.怒.癡共相應。第一更樂者。女人是也。第一可欲者。所謂眼眼相視。然彼女人。或語或笑。繫綴男子。或共言語。而繫綴男子。是時。我便生此念。此六入盡行不清淨行。如來今日所說甚過。猶如盲者得目。迷者見路。愚者聞道。有目之人見色。如來說法。亦復如是。我今自歸佛.法.眾。自今之後不復殺生。唯願受為優婆塞。爾時。生漏梵志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236 第一義空法經

雜阿含經卷第十三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第一義空法經

(三二三)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六內入處。謂眼內入處。耳.鼻.舌.身.意內入處。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二四)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六外入處。云何為六。謂色是外入處。聲.香.味.觸.法是外入處。是名六外入處。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二五)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六識身。云何為六。謂眼識身.耳識身.鼻識身.舌識身.身識身.意識身。是名六識身。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二六)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六觸身。云何為六觸身。謂眼觸身.耳觸身.鼻觸身.舌觸身.身觸身.意觸身。是名六觸身。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二七)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六受身。云何為六。眼觸生受。耳.鼻.舌.身.意觸生受。是名六受身。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二八)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六想身。云何為六。謂眼觸生想。耳.鼻.舌.身.意觸生想。是名六想身。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二九)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六思身。云何為六。謂眼觸生思。耳.鼻.舌.身.意觸生思。是名六思身。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三○)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六愛身。云何為六愛身。謂眼觸生愛。耳.鼻.舌.身.意觸生愛。是名六愛身。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三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六顧念。云何為六。謂色顧念.聲顧念.香顧念.味顧念.觸顧念.法顧念。是名六顧念。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三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六覆。云何為六。謂色有漏.是取心覆藏。聲.香.味.觸.法有漏.是取心覆藏。是名六覆。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三三)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未來眼無常。況現在眼。多聞聖弟子如是觀者。不顧過去眼。不欣未來眼。於現在眼生厭.離欲.滅盡向。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如無常。如是苦.空.非我。亦如是說。如內入處四經.外入處四經。亦如是說。

(三三四)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拘留搜調牛聚落。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今當為汝說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諦聽。善思。謂有因.有緣.有縛法經。云何有因.有緣.有縛法經。謂眼有因.有緣.有縛。何等為眼因.眼緣.眼縛。謂眼業因.業緣.業縛。業有因.有緣.有縛。何等為業因.業緣.業縛。謂業愛因.愛緣.愛縛。愛有因.有緣.有縛。何等為愛因.愛緣.愛縛。謂愛無明因.無明緣.無明縛。無明有因.有緣.有縛。何等無明因.無明緣.無明縛。謂無明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緣.不正思惟縛。不正思惟有因.有緣.有縛。何等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緣.不正思惟縛。謂緣眼.色。生不正思惟。生於癡。緣眼.色。生不正思惟。生於癡。彼癡者是無明。癡求欲名為愛。愛所作名為業。如是。比丘。不正思惟因無明為愛。無明因愛。愛因為業。業因為眼。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是名有因.緣.有縛法經。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三五)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拘留搜調牛聚落。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為汝等說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所謂第一義空經。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云何為第一義空經。諸比丘。眼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如是眼不實而生。生已盡滅。有業報而無作者。此陰滅已。異陰相續。除俗數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除俗數法。俗數法者。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無明緣行。行緣識。廣說乃至純大苦聚集起。又復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如是廣說。乃至純大苦聚滅。比丘。是名第一義空法經。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286 護養定資糧 云何遠離 何因緣故結加趺坐 心一境性 九種心住 四種毘鉢舍那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 第三瑜伽處之一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護養定資糧 云何遠離 何因緣故結加趺坐 心一境性 九種心住 四種毘鉢舍那

若有自愛補特伽羅初修業者。始修業時為隨證得自義利故。(中略)復於五處如應安立。云何五處。一護養定資糧處。二遠離處。三心一境性處。四障清淨處。五修作意處。

云何護養定資糧。謂若成就戒律儀者。即於是處為令不退。住不放逸。如佛所誡。如佛所許。圓滿戒蘊學處差別。精進修行常無懈廢。如是能於己所證得尸羅相應學道無退。亦能證得先所未證尸羅相應殊勝學道。如說成就戒律儀。如是成就根律儀。於食知量。初夜後夜覺寤瑜伽。正知而住。如是乃至成就所有沙門莊嚴。隨所獲得資糧所攝善法差別。皆能防護令不退失。於後勝進善法差別。為速圓滿為如所說。無增無減。平等現行。發生樂欲增上欣慕。恒常安住勇猛精進。是名護養定資糧。

如是遠離順退分法。修習能順勝分法時。樂住遠離。云何遠離。謂處所圓滿。威儀圓滿。遠離圓滿。是名遠離。

云何處所圓滿。謂或阿練若或林樹下或空閑室。山谷巖穴稻秆積等名空閑室。大樹林中名林樹下。空逈塚間邊際臥坐名阿練若。當知如是山谷巖穴。稻秆積等。大樹林中。空逈塚間邊際臥坐。或阿練若或林樹下或空閑室。總名處所。處所圓滿復有五種。謂若處所從本已來。形相端嚴眾所喜見。清淨無穢。園林池沼悉皆具足。清虛可樂。地無高下。處無毒刺。亦無眾多甎石瓦礫。能令見者心生清淨。樂住其中修斷加行。心悅心喜任持於斷。是名第一處所圓滿。又若處所晝無憒鬧夜少音聲。亦少蚊虻風日蛇蠍諸惡毒觸。是名第二處所圓滿。又若處所無惡師子虎豹豺狼。怨敵盜賊。人非人等諸恐怖事。於是處所身意泰然。都無疑慮安樂而住。是名第三處所圓滿。又若處所隨順身命眾具易得。求衣服等不甚艱難。飲食支持無所匱乏。是名第四處所圓滿。又若處所有善知識之所攝受。及諸有智同梵行者之所居止。未開曉處能正開曉。已開曉處更令明淨。甚深句義以慧通達。善巧方便殷勤開示。能令智見速得清淨。是名第五處所圓滿。

云何威儀圓滿。謂於晝分經行宴坐。於初夜分亦復如是。於中夜分右脇而臥。於後夜分疾疾還起經行宴坐。即於如是圓滿臥具。諸佛所許大小繩床草葉座等結加趺坐。乃至廣說。

何因緣故結加趺坐。謂正觀見五因緣故。一由身攝斂速發輕安。如是威儀順生輕安最為勝故。二由此宴坐能經久時。如是威儀不極令身速疲倦故。三由此宴坐是不共法。如是威儀外道他論皆無有故。四由此宴坐形相端嚴。如是威儀令他見已極信敬故。五由此宴坐佛佛弟子共所開許。如是威儀一切賢聖同稱讚故。正觀如是五種因緣。是故應當結加趺坐。端身正願者。云何端身。謂策舉身令其端直。云何正願。謂令其心。離諂離詐。調柔正直。由策舉身令端直故。其心不為惛沈睡眠之所纏擾。離諂詐故。其心不為外境散動之所纏擾。安住背念者。云何名為安住背念。謂如理作意相應念。名為背念。棄背違逆一切黑品故。又緣定相為境念。名為背念。棄背除遣一切不定地所緣境故。如是名為威儀圓滿。

云何遠離圓滿。謂有二種。一身遠離。二心遠離。身遠離者。謂不與在家及出家眾共相雜住。獨一無侶。是名身遠離。心遠離者。謂遠離一切染污無記所有作意。修習一切其性是善。能引義利定地作意。及定資糧加行作意。是名心遠離。如是此中若處所圓滿。若威儀圓滿。若身遠離。若心遠離。總攝為一說名遠離。

云何心一境性。謂數數隨念。同分所緣。流注無罪適悅相應。令心相續。名三摩地。亦名為善心一境性。何等名為數數隨念。謂於正法聽聞受持。從師獲得教誡教授增上力故。令其定地諸相現前。緣此為境。流注無罪適悅相應。所有正念隨轉安住。云何名為同分所緣。謂諸定地所緣境界。非一眾多種種品類。緣此為境令心正行。說名為定。此即名為同分所緣。問。此所緣境是誰同分說為同分。答。是所知事相似品類故名同分。復由彼念於所緣境無散亂行。無缺無間。無間殷重加行適悅相應而轉。故名流注適悅相應。又由彼念於所緣境無有染污。極安隱住。熟道適悅相應而轉。故名無罪適悅相應。是故說言數數隨念。同分所緣。流注無罪適悅相應。令心相續。名三摩地。亦名為善心一境性。復次如是心一境性。或是奢摩他品。或是毘鉢舍那品。若於九種心住中。心一境性。是名奢摩他品。若於四種慧行中。心一境性。是名毘鉢舍那品

云何名為九種心住。謂有苾芻。令心內住。等住。安住。近住。調順。寂靜。最極寂靜。專注一趣。及以等持。如是名為九種心住。云何內住。謂從外一切所緣境界。攝錄其心。繫在於內令不散亂。此則最初繫縛其心。令住於內不外散亂。故名內住。云何等住。謂即最初所繫縛心。其性麁動。未能令其等住徧住故。次即於此所緣境界。以相續方便澄淨方便。挫令微細徧攝令住。故名等住。云何安住。謂若此心雖復如是內住等住。然由失念於外散亂。復還攝錄安置內境。故名安住。云何近住。謂彼先應如是如是親近念住。由此念故數數作意內住其心。不令此心遠住於外。故名近住。云何調順。謂種種相令心散亂。所謂色聲香味觸相。及貪瞋癡男女等相故。彼先應取彼諸相為過患想。由如是想增上力故。於彼諸相折挫其心不令流散。故名調順。云何寂靜。謂有種種欲恚害等諸惡尋思。貪欲蓋等諸隨煩惱。令心擾動。故彼先應取彼諸法為過患想。由如是想增上力故。於諸尋思及隨煩惱。止息其心不令流散。故名寂靜。云何名為最極寂靜。謂失念故。即彼二種暫現行時。隨所生起諸惡尋思及隨煩惱。能不忍受。尋即斷滅除遣變吐。是故名為最極寂靜。云何名為專注一趣。謂有加行有功用。無缺無間三摩地相續而住。是故名為專注一趣。云何等持。謂數修數習。數多修習為因緣故。得無加行無功用任運轉道。由是因緣不由加行不由功用。心三摩地任運相續無散亂轉。故名等持。

當知此中由六種力。方能成辦九種心住。一聽聞力。二思惟力。三憶念力。四正知力。五精進力。六串習力。初由聽聞思惟二力。數聞數思增上力故。最初令心於內境住。及即於此相續方便澄淨方便等徧安住。如是於內繫縛心已。由憶念力數數作意。攝錄其心令不散亂安住近住。從此已後由正知力調息其心。於其諸相。諸惡尋思。諸隨煩惱。不令流散。調順寂靜。由精進力。設彼二種暫現行時能不忍受。尋即斷滅除遣變吐。最極寂靜專注一趣。由串習力等持成滿。(中略)

云何四種毘鉢舍那。謂有苾芻依止內心奢摩他故。於諸法中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徧尋思。周徧伺察。是名四種毘鉢舍那。云何名為能正思擇。謂於淨行所緣境界。或於善巧所緣境界。或於淨惑所緣境界。能正思擇盡所有性。云何名為最極思擇。謂即於彼所緣境界。最極思擇如所有性。云何名為周徧尋思。謂即於彼所緣境界。由慧俱行有分別作意。取彼相狀周徧尋思。云何名為周徧伺察。謂即於彼所緣境界。審諦推求周徧伺察。

又即如是毘鉢舍那。由三門六事差別所緣。當知復有多種差別。云何三門毘鉢舍那。一唯隨相行毘鉢舍那。二隨尋思行毘鉢舍那。三隨伺察行毘鉢舍那。云何名為唯隨相行毘鉢舍那。謂於所聞所受持法。或於教授教誡諸法。由等引地如理作意。暫爾思惟。未思未量未推未察。如是名為唯隨相行毘鉢舍那。若復於彼思量推察。爾時名為隨尋思行毘鉢舍那。若復於彼既推察已。如所安立復審觀察。如是名為隨伺察行毘鉢舍那。是名三門毘鉢舍那。

云何六事差別所緣毘鉢舍那。謂尋思時。尋思六事。一義。二事。三相。四品。五時。六理。既尋思已復審伺察。云何名為尋思於義。謂正尋思如是如是語有如是如是義。如是名為尋思於義。云何名為尋思於事。謂正尋思內外二事。如是名為尋思於事。云何名為尋思於相。謂正尋思諸法二相。一者自相。二者共相。如是名為尋思於相。云何名為尋思於品。謂正尋思諸法二品。一者黑品。二者白品。尋思黑品過失過患。尋思白品功德勝利。如是名為尋思於品。云何名為尋思於時。謂正尋思過去未來現在三時。尋思如是事曾在過去世。尋思如是事當在未來世。尋思如是事今在現在世。如是名為尋思於時。云何名為尋思於理。謂正尋思四種道理。一觀待道理。二作用道理。三證成道理。四法爾道理。當知此中由觀待道理尋思世俗以為世俗。尋思勝義以為勝義。尋思因緣以為因緣。由作用道理尋思諸法所有作用。謂如是如是法。有如是如是作用。由證成道理尋思三量。一至教量。二比度量。三現證量。謂正尋思如是如是義。為有至教不。為現證可得不。為應比度不。由法爾道理。於如實諸法成立法性。難思法性。安住法性。應生信解。不應思議不應分別。如是名為尋思於理。如是六事差別所緣毘鉢舍那。及前三門毘鉢舍那。略攝一切毘鉢舍那。(下略)

註: 何等為相。謂二種相。一所緣相。二因緣相。所緣相者。謂分別體。由緣此故能入諸定。因緣相者。謂定資糧。由此因緣能入諸定。謂隨順定教誡教授。積集諸定所行資糧。修俱行欲厭患有心。於亂不亂審諦了知。及不為他之所逼惱。或人所作。或非人所作。或音聲所作。或功用所作。(中略)云何當知於三摩地退失無倒。謂如有一。得初靜慮便生喜足。不求上進。唯起愛味。由起如是欲俱行想作意故。遂便退失。近欲界定。彼於此衰能了是衰。由此因緣。當知無倒。(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三)

401 云何勤修不淨觀者 尋思六事差別所緣毘鉢舍那 義事相品時理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 第三瑜伽處之一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云何勤修不淨觀者 尋思六事差別所緣毘鉢舍那 義事相品時理

云何勤修不淨觀者。尋思六事差別所緣毘鉢舍那。謂依不淨增上正法聽聞受持。增上力故。由等引地。如理作意解了其義。知此不淨。實為不淨。深可厭逆。其性朽穢惡臭生臭。由如是等種種行相。於先所聞。依諸不淨所說正法。解了其義。如是名為於諸不淨尋思其義。

云何名為尋思彼事。謂彼如是解了義已。觀不淨物。建立二分。謂內及外。如是名為尋思彼事。

云何名為尋思自相。謂且於內身中所有朽穢不淨。發起勝解。了知身中有髮毛等。廣說乃至腦膜小便。復於如是身中所有多不淨物。攝為二界。發起勝解。所謂地界及以水界。始於髮毛乃至大便。起地勝解。始於淚汗乃至小便。起水勝解。如是名為依內不淨尋思自相。

復於其外諸不淨物。由青瘀等種種行相。發起勝解。謂先發起青瘀勝解。或親自見。或從他聞。或由分別所有死屍。如是死屍。或男或女或非男女。或親或怨或是中庸。或劣或中或復是勝。或是少年或是中年或是老年。取彼相已。若此死屍死經一日。血流已盡未至膿爛。於是發起青瘀勝解。若此死屍死經二日。已至膿爛未生蟲蛆。於是發起膿爛勝解。若此死屍死經七日。已生蟲蛆身體已壞。於是發起爛壞勝解腫脹勝解。若此死屍為諸狐狼鵄梟鵰鷲烏鵲餓狗之所食噉。於是發起食噉勝解。即此死屍既被食已。皮肉血盡。唯筋纏骨。於是發起異赤勝解。若此死屍或被食噉。支節分離散在處處。或有其肉或無其肉或餘少肉。於是發起分散勝解

若此死屍骨節分散。手骨異處。足骨異處。膝骨異處。髀骨異處。髖骨異處。髆骨異處。臂骨異處。脊骨異處。頷輪異處。齒鬘異處。髑髏異處。見是事已。起骨勝解。若復思惟如是骸骨共相連接而不分散。唯取麁相。不委細取支節屈曲。如是爾時起鎖勝解。若委細取支節屈曲。爾時發起骨鎖勝勝。又有二鎖。一形骸鎖。二支節鎖。形骸鎖者。謂從血鎖脊骨。乃至髑髏所住。支節鎖者。謂臂髆等骨連鎖。及髀膞等骨連鎖。此中形骸鎖說名為鎖。若支節鎖說名骨鎖。復有二種取骨鎖相。一取假名綵畫木石泥等所作骨鎖相。二取真實骨鎖相。若思惟假名骨鎖相時。爾時唯名起鎖勝解。不名骨鎖。若思惟真實骨鎖相時。爾時名起骨鎖勝解。

又即此外造色色相。三種變壞。一自然變壞。二他所變壞。三俱品變壞。始從青瘀乃至腫脹。是自然變壞。始從食噉乃至分散。是他所變壞。若骨若鎖及以骨鎖。是俱品變壞。若能如是如實了知外不淨相。是名尋思外諸所有不淨自相。

云何尋思不淨共相。謂若內身外淨色相。未有變壞。若在外身不淨色相。已有變壞。由在內身不淨色相。平等法性。相似法性。發起勝解。能自了知。我淨色相亦有如是同彼法性。若諸有情成就如是淨色相者。彼淨色相亦有如是同彼法性。譬如在外不淨色相。是名尋思不淨共相。

云何名為尋思彼品。謂作是思。若我於彼諸淨色相不淨法性。不如實知。於內於外諸淨色相。發起貪欲。便為顛倒。黑品所攝。是有諍法。有苦有害。有諸災患。有徧燒惱。由是因緣。發起當來生老病死。愁歎憂苦種種擾惱。若我於彼諸淨色相不淨法性。如實隨觀。便無顛倒。白品所攝。是無諍法。無苦無害。廣說乃至由此因緣。能滅當來生老病死。乃至擾惱。若諸黑品。我今於彼不應忍受。應斷應遣。若諸白品。我今於彼未生應生。生已令住。增長廣大。如是名為尋思彼品。

云何名為尋思彼時。謂作是思。若內所有諸淨色相在現在世。若外所有不淨色相。亦現在世。諸過去世曾淨色相。彼於過去雖有淨相。而今現在如是次第種種不淨。諸現在世我之所有似淨色相。此淨色相於現在世雖有淨相。於未來世不當不淨如今現在外不淨色。無有是處。我此色身去來今世。曾如是相。當如是相。現如是相。不過如是不淨法性。如是名為尋思彼時。

云何名為尋思彼理。謂作是思。若內若外。都無有我有情可得或說為淨。或說不淨。唯有色相。唯有身形。於中假想施設言論。謂之為淨。或為不淨。又如說言。壽煖及與識。若棄捨身時。離執持而臥。無所思如木。既死沒已。漸次變壞分位可知。謂青瘀等乃至骨鎖。今我此身。先業煩惱之所引發。父母不淨和合所生。糜飯等食之所增長。此因此緣此由籍故。雖暫時有諸淨色相。似可了知而內身中。若內若外。於常常時。種種不淨皆悉充滿。如是名依世俗勝義。及以因緣觀待道理。尋思彼理。復作是思。於此不淨。若能如是善修善習善多修習。能斷欲貪。如是欲貪定應當斷。如是名依作用道理。尋思彼理。復作是思。如世尊說。若於不淨善修善習善多修習。能斷欲貪。是至教量。我亦於內自能現見。於諸不淨。如如作意思惟修習。如是如是。令欲貪纏未生不生。生已除遣。是現證量比度量法亦有可得。謂作是思。云何今者。作意思惟能對治法。可於能治所緣境界煩惱當生。如是名依證成道理。尋思彼理。復作是思。如是之法。成立法性。難思法性。安住法性。謂修不淨能與欲貪作斷對治。不應思議。不應分別。唯應信解。如是名依法爾道理。尋思彼理。是名勤修不淨觀者。尋思六事差別所緣毘鉢舍那。

註: 勝解者。由於是處不染污轉。於諸煩惱得離繫故。以於厭等棄背行中正流轉時。心無罣礙。又復於捨。無有功用。(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一)

400 淨信瞋恨食者 如是彼時於世間中 唯有二寶 佛及法寶 一切所有佛法語言當於彼時 皆悉棄捨所有僧寶

大威德陀羅尼經卷第十七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

淨信瞋恨食者 如是彼時於世間中 唯有二寶 佛及法寶 一切所有佛法語言當於彼時 皆悉棄捨所有僧寶

復有四種食。般遮多婆蹉為食(隋云五種苦行為食)。阿那舍茶為食(隋云不諂曲為食)。慰提沙吒都利也為食(隋云相似故說為食)。淨信瞋恨為食。於中所有淨信瞋恨食者。此食具足沙門釋種子。於今時中及未來世。乃至正法滅時。

云何淨信瞋恨為食。謂沙門釋種子輩。諸沙門釋子輩而自念言。我是沙門。彼等開示商道。彼等於商道中。私竊覓勝而作商事。勿令有人知我。復次。何者是彼沙門釋種子販賣物也。謂販賣佛語以為賣物。及諸威儀以為賣物。云何販賣佛語以為賣物。阿難。諸沙門釋種子作是念。我當求法。以此法故令他歡喜。願使有人請我與食。彼人依倚糞穢法。住糞穢已。勤覓如是佛菩提法。

彼人至彼俗人之間。作如是言。如是應當思惟憶念以菩提法。如是出入息念應當憶念。如是念處。如是正斷處。如是諸神足處。如是諸根。如是諸力。如是菩提分。如是八聖道分。我能知此。我於此中。身已得證。若能思惟如是等法。汝於彼時當生光明或見害輪。汝於彼時極須閉目。若閉眼已或有眼痛。汝於彼時當應如是憶念思惟此是魔業。我應不久當得果證。

吾若來已隨其所有還如是說。如是沙門釋種子商道方便。彼去已後至空閑處。作如是思惟。我於今者已生朋友。當應隨時觀看親近。彼過夜已行狗道中。非自威儀。不正威儀行道路中。如是思惟。我今應當作如是語。我應此語。我應語彼不住正念。不住諸根行狗行中。彼人行時。所有正信諸天龍夜叉彼等見已。戲笑毀辱。彼貪迷惑。異觀而行。

彼人去時。但感自身以慢看故生瘡出血。彼至村落。若見信家諸沙門釋種子所。即往彼家。入彼舍時。除其狗行。作悉利伽羅野干之行。譬如悉利伽羅。以飢渴逼求覓飲食。遙見群羊心生恐怖。即便反擲遍行圍繞。見是相已直以舒舌斷舐而已。或來或去。其悉利伽羅忽得羊便。即捉羊項。彼羊即便舉頭怖走。至一千步猶懸彼項。譬如斛領垂胡。以牙利故羊不能行。即便倒地。時悉利伽羅隨欲所作。時驅護羊人或覺知者。即便逼切悉利伽羅。羊因得活。

如是如是。彼等比丘所至家處。攝前語言。後以方便令作已事。於彼舍中共語言已。即便停住示現身瘡。於俗人所。種種誑惑種種教示。彼應與我如來付囑汝病者所須。彼即報言。汝明日來如己家無異。得是言已便即出去。彼非善丈夫。乃至所見皆悉諮覓。彼後次第還到彼舍。到彼邊已隨身所須即從彼索。俗人見已便起恭敬。請令彼坐。示現忍相。比丘坐已。彼俗人言。尊者。今日為何所食。我今作何也。

阿難。時彼俗人以信敬心請。彼以意重故即告彼言。我長夜中。以果報故。恒被人誑惑。為人所呵。而問我言。汝作何也。汝得何也。汝今何證也。雖然汝等俗人多有事業。隨汝所有若多若少而行布施。得福無量。彼即報言。如尊者說。實如是耶。時比丘報言。我阿闍梨和上亦復如是。示我道路今汝具足。我住於此十年勤求。猶尚不能得是諸法。如汝今者於一夜中已得是法。善哉丈夫。汝今應當生歡喜心。汝今已得須陀洹果。汝真是佛子。汝當亦應堪受一切眾生之所頂禮。而汝今者能為我作最勝福田。況復餘者。若更有餘善男子等。非是沙門而似沙門。彼等來已而語汝言。此不應也。非佛所說。汝勿信彼。汝莫放逸。汝於今者真是須陀洹。真是斯陀含。

阿難。是於彼時。為世間果報故。為糞除塗瘡。讚歎自身及說師法。復為他人作如是說。汝等亦應當作如是。彼為諸俗人令歡喜故。時彼俗人即作是念。我實是須陀洹。我於今者應供養師。時俗人等於彼沙門即生歡喜。便請比丘。多與衣服飲食臥具湯藥種種諸物。時彼比丘既被請已。作如是言。如來曾說言。從信邊應受。非不信也。若如是者我今應受。彼如次第漸漸親近。數數來往。以數見故作漏語言如前。後亦爾作如是業。常來俗家攝受白衣。道相染愛。捨離戒行。在彼俗家作卑下業。阿難。此是沙門釋子諸弟子等。當有如是不淨行業。減損上天及解脫果。當滿地獄苦惡果報。

是惡比丘之所作者。若更見餘沙門釋種子等。不生信心亦不親近。亦不供養亦不承事。此亦如彼惡比丘者。何假親近莫共語言。因是事故損減信心。戒行多聞施及般若皆悉損減。損減已當墮於惡趣。所謂於地獄畜生閻羅世。是故阿難。莫為食故作如是諸惡行。阿難。如是次第如是因緣滅此法教。阿難。其誰聖者。當住六月。於後知已移行他處。彼惡比丘唯有如是所作方便。諸惡沙門釋種弟子等所在住處。具惡方便。污染如來。如此法教閉甘露門。捨佛菩提。毀辱佛教。不喜法教。當棄捨僧教。阿難。彼於如來法教作不善事。況餘凡夫練行之者。具足精進信行之者。

阿難。於彼時中。以食故罵辱如來呵責毀謗。阿難。云何以食故罵辱如來呵責謗毀。是惡比丘知此俗人於如來所有信心者故。在彼前毀辱如來。却住一邊行詣彼所。作如是言。此為非善非為正受。此當知僧勝。佛不如也。當供養僧。當供養僧已即供養佛。佛於聖僧中。非為外也。彼時無智眾生受不正語故。如來曾說。為瞿曇彌施衣具時。瞿曇彌。汝施僧。施僧已有大果報。而施僧者我亦在中。汝可布施於聖僧中。其瞿曇彌即施眾僧。以供養故即成波羅蜜。如來曾說。若有如是聞者信者如是知者。彼等即住天勝之處。所謂施僧成波羅蜜故。若作異者此是顛倒。汝莫作二。此義是一。若供養僧即供養佛。何處有一何處有多。若如來於僧外者。不應坐布薩中。如來曾為眾僧說波羅提木叉。如來不為一人說波羅提木叉。如來既坐彼眾。當知如來即入僧數。

阿難。如是彼時於世間中。唯有二寶。佛及法寶。一切所有佛法語言。當於彼時皆悉棄捨所有僧寶。於彼時中。彼當無也。唯有極大叫喚之聲。阿難。其彼最大叫喚滅已當惡運起。於惡運時。和合僧者唯在三年。過三年已彼皆破壞。既破壞已。時有一比丘多聞持力。年已老邁生來百歲。當令是人入一朋黨。作如是言。我前聞說於惡運中。無有大僧名和合之者。唯有空名。如此空名應善受持。阿難。此大僧者最後得名。阿難。汝當觀察彼三摩耶唯有空名。無和合行。時有如是諸惡比丘。彼等多有俗人及惡比丘共結朋黨。互相佐助。於惡運時入諸寺舍。執持器杖捶打比丘。

阿難。如是惡運世中。所有僧眾諸沙門等。自無力故。唯當空有大僧之名。阿難。彼三摩耶無一比丘行梵行者。彼布薩中各立制約汝等不得言有梵行。若復言我行梵行者。彼即斬首或時撾罰。阿難。如是次第於八聖道當被誹謗。彼等於彼布薩之中。當共行籌誰有梵行。若言我有梵行者。彼可取籌。若有自言我有梵行取籌之者。彼惡比丘即不共彼同布薩業。阿難。彼三摩耶有五百許比丘作如是言。我是梵行。阿難。彼等五百比丘。一夜之中皆悉斷命。

目錄 (2016.4.21 – 2022.5.14)

目錄 (2016.4.21 – 2022.5.14)

409 佛陀夏坐四十五年錄

408 云何眾行觀察苦賢聖諦

407 佛陀涅槃年份研考

406 四神足 四如意足

405 阿賴耶識雜染還滅相 修善法故 方得轉滅 緣真如境聖道 方能轉依故

404 云何勤修慈愍觀者 尋思六事差別所緣毘鉢舍那

403 苦盛陰所習 五盛陰滅 六入滅則生老病死滅

402 比丘意何所求 清淨修梵行 無有缺漏

401 云何勤修不淨觀者 尋思六事差別所緣毘鉢舍那 義事相品時理

400 淨信瞋恨食者 如是彼時於世間中 唯有二寶 佛及法寶 一切所有佛法語言當於彼時 皆悉棄捨所有僧寶

目錄 (2016.4.21 – 2022.5.14)

399 自燃法燈 自作法歸 莫求他燈 莫求他歸 應當一心勤修止觀 思滅苦本 慎莫放逸

398 緣起 云何於現法中證慧解脫心解脫

397 雜染清淨 愛味過患出離 四縛

396 云何根律儀 密護根門 不取其相 不取隨好 云何惡不善法 修行律儀

395 一相之法 空無相無作 無生無所有無取相

394 煩惱雜染決擇 薩迦耶見邊執見邪見 見取戒禁取 貪恚慢無明疑

393 薩迦耶見

392 須陀洹果行差別相 大種造色 五蘊體相

391 十遍處 (十一切處)

390 八勝處

389 八解脫

388 論藏優波提舍撰集因緣

387 現法樂住

386 離喜住捨正念正慧身受樂 斷樂不苦不樂捨念清淨

385 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 尋伺滅內等淨心一趣

384 四靜慮自性十八支

383 不淨中淨三昧門

382 比丘尼八敬法

381 云何教誡比丘尼 云何得為人受具戒

380 付法藏因緣 深歎生死受苦長遠無有邊際 法為清涼除煩惱熱 即是眾生真善知識

379 佛不聽比丘畜莊嚴身具 呵擯賓頭盧尊者 於未受大戒人前 現過人聖法 不聽歌 聽作聲唄

378 四種毘尼 律師者三法成就

377 齋法云何 若見破戒者 不應起輕恚 應生憐愍心 訶責諸煩惱

376 云何令正法久住 成律師十一德 食咽細蒜蔥不犯 與三歸授十戒

375 除三疑不食 破和合僧

374 佛不聽噉三種不淨肉 若見若聞若疑 聽噉三種淨肉 不見不聞不疑 調達五法破和合僧

373 有法 令法滅亡沒 有法 法不滅不亡不沒 有二白法護世間 有慚有愧

372 增上慢 聖利法 若得波羅夷罪 今云何得淨 波羅夷有幾

371 五大賊 空誑妄語 佛結第四波羅夷

370 觸欲解脫

369 世間慧心解脫 出世間慧心解脫

368 如實知故 能盡諸漏 精勤修習四種因緣 循身念 觀品止品所有善法

367 於四禪定 若不得解脫 或生色界天

366 棄樂棄苦 入四禪

365 念思滅 入二禪 離喜 入三禪

364 欲惡滅 入初禪 已棄欲故而得禪定

363 九想 破婬欲諸煩惱賊

362 愛即纏縛 初結波羅夷戒因緣

361 當思惟無常想 便斷欲色無色愛 思惟六入 便無欲想

360 悟辟支佛緣

359 願可移轉可捨離 菩提種性不可移轉不可捨離

358 三摩呬多地

357 因身心故息得出入 覺喜 覺樂 覺心 解脫心 觀離欲

356 數息 隨念 禪定 禪相

355 滅出息入息 淨戒善行戒 慈心觀

354 不淨觀 初禪 阿那波那念

353 法非法 毘尼非毘尼 有幾法正法滅亡沒 正法滅像法時 有幾非法在世

352 莫作末後滅法人

351 諸行猶如光影 無常動轉 盡法變易法故 如夢如響

350 彌勒菩薩求道本願 世尊求道本願

349 云何為初發心

348 六界生時無所從來 滅時亦無所去 生住二時 體性俱空

347 十八意識境界

346 諸根如幻 無滿足時 亦無能滿者 境界如夢 於色聲香味觸 無有厭足

345 天住 梵住 聖住 佛住 建立三學差別 四法迹

344 若從六道終 還生人中者 應求近善知識 速證一切智 云何修行離慢智慧

343 若從六道終 還生人中者 智者云何知

342 所謂行者 云何名行 云何入滅正受

341 沙門 婆羅門 梵行 苾芻 精勤 出家

340 初地菩薩無何等怖畏

339 初地菩薩有何相貌

338 一切如來心祕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

337 云何入初地 何等是佛十力

336 云何名為菩薩 云何堅心者 云何為善人

335 眾施法施最 依修多羅莫依人 應以經律檢其所說

334 當勤思禪 若知因生苦 知諸受滅盡 知因緣法盡 則知有漏盡 有四食資益眾生

333 厭離欲滅 勤修正行 云何四法為食 食永斷故 得至當來後有苦際

332 因明處 (五明處)

331 佛教所應知處 (三法至七法)

330 五明處 內明處 云何聖教

329 云何名比丘 云何名阿羅漢 心得好解脫 慧得好解脫

328 隨信行 隨法行

327 隨信行 隨法行 信勝解 見至 身證 慧解脫 俱解脫

326 四沙門果 等分行 薄塵行補特伽羅行相

325 云何慈愍所緣 緣性緣起所緣 界差別所緣

324 云何由行差別 建立補特伽羅

323 思慮尋伺 掉舉心亂 無明不正知 憍慢增上慢 欲恚害尋

322 云何名為依止所有增上三學起諸邪行 所起正行 云何名法住智 名涅槃智

321 安住菩薩淨戒律儀 (略篇)

320 菩薩一切戒 律儀戒 攝善法戒 饒益有情戒

319 云何諸魔 云何魔所作事

318 尸羅律儀虧損因緣 圓滿因緣

317 七處善 三觀義

316 順決擇分 煖頂忍世第一法 順解脫分善根

315 煖法

314 頂法 頂墮 云何得頂 云何捨頂

313 順忍順諦忍 住忍位中 於所緣諦行相先廣後略 生世第一法 緣苦諦忍後入正性離生

312 世第一法 苦法智忍

311 若不能起世第一法 能入正性離生 無有是處

310 世第一法 頂法頂墮煖法

309 見我慢纏雜染 無明與愛

308 攝受圓滿涅槃

307 須陀般那 一來 不來 阿羅漢 辟支佛

306 五根五力 七覺支 八支聖道

305 云何不如正理作意思惟 我有其我 我無其我 云何作者 起者生者 說者受者

304 用無我見以為依止 發其勝解 願於未來 無三苦我 我無三苦

303 見清淨 善清淨 法住智 涅槃智 現觀邊智 無漏智

302 我慢現行相

301 云何菩薩菩提因緣

300 菩薩種性 六波羅蜜多種性相

299 二十五種清淨定輪

298 法住法性 一切無我無有差別 總名為空 此受此領自作苦樂 不應道理

297 何緣智者成智者性 從初業地乃至獲得阿羅漢果 所有正道

296 苦依處 苦因緣 苦因緣依處 云何於證離增上慢

295 後有苦樹 能生當有 云何觀察識無常性 而能厭離

294 善巧所緣

293 獨覺種性

292 云何觀十八意行 觀界觀五受根 心得離欲

291 淨惑所緣

290 安住熾然 乃至調伏世間貪憂 獲得色界定地所攝少分微妙正作意 名有作意

289 云何修光明想 依不淨觀 於諸念住漸次趣入 時時修習勝奢摩他毘鉢舍那 不應諍競

288 云何作意 修瑜伽者 凡有幾種瑜伽所作

287 云何方乃究竟 於所知事 現量智生

286 護養定資糧 云何遠離 何因緣故結加趺坐 心一境性 九種心住 四種毘鉢舍

285 云何勤修緣起觀者 勤修界差別觀者 勤修阿那波那念者 尋思六事差別所緣毘鉢舍那

284 修聖諦現觀 略有四種障礙 云何放逸

283 四神足 四三摩地

282 八念 云何念戒念捨

281 云何隨順學法

280 諸蘊本空 不生不滅 無住無行 即無有我

279 執有我論 非如理說 當說第一義我相

278 四無垢性 衣服臥具飲食湯藥

277 云何隨身念 如是作意修習為依 證得近分根本勝定

276 云何應知正勤修習入出息念

275 云何於阿那波那念 悟入諸蘊 悟入緣起 悟入聖諦修習

274 何謂信智慧尸羅擇法修 攝異門說

273 云何觀察諸業 令戒律儀皆得清淨 功德勝利

272 以何方便 令諸眾生悉聞正法 云何死至 何者是身

271 云何不淨所緣 憺怕路

270 世出世恩 有其四種

269 發露懺悔

268 貪瞋癡為大病 凡夫無智受諸苦惱 癡愛無智 流轉諸有

267 何謂無常苦空無我 何謂我者 何謂依者 攝異門說

266 當觀三界無常 不捨眾生 以求大乘

265 修三摩地有四種 云何從離欲退

264 是魔眷屬與魔俱來 如諸菩薩作比丘像於眾中坐 菩薩成就幾德 能見如來常住不壞法身

263 云何於違犯菩薩淨戒律儀 發露悔滅 云何自受菩薩淨戒律儀 圓滿安樂而住

262 功德淨土決疑 若欲修行 在家亦得

261 云何死 云何生 云何中有

260 如來常住安樂 則必有我 然空無我說亦是佛語 若有我者必有解脫

259 云何徧滿所緣境事 云何所知事同分影像 云何能於所緣安住其心所緣

258 於後末世五百歲中 智慧善巧菩薩 欲護正法當隱其德 以智慧火燒煩惱薪

257 如來晝夜多度生死眾生 云何眾生界不減不增

256 云何依增上心 修增上慧 云何依增上慧 修增上心

255 云何是名修集法行

254 俱解脫慧解脫 身證 見到信解脫 法行信行

253 云何知如真

252 云何入初靜慮乃至有頂 非未離欲得生彼故 非諸異生未修得定能離欲故

251 安立諦(安立真實) 非安立諦(非安立真實)

250 云何如理作意施設建立

249 云何於四念住 修習奢摩他毘鉢舍那 漸次當得趣入

248 云何種種正觀 除滅欲恚惱覺

247 十六勝行阿那波那念

246 五十陰魔中之 十色陰魔

245 妄想受生 妄想隨業 欲得菩提 要除三惑

244 云何菩薩靜慮波羅蜜多 云何清淨靜慮

243 云何依止靜慮 引發諸神通 此中云何應知離欲者相

242 夫人修福不與罪合 不共合故 要須方便令得滅罪

241 酒戒難持 云何五戒八齋戒中 智慧方便

240 云何有邊際 非無邊際 成就四如意足 乃至愛盡 戒定慧離熾然 得如實法

239 何謂菩薩遍行 何謂菩薩過世間法 行於世間而不壞世間

238 云何世俗智及出世無漏智生起次第 得入見道 證得預流果

237 淨諸漏法

236 第一義空法經

235 修行十想 便盡有漏

234 云何觀想陰 盡諸漏

233 五十陰魔中之 十想陰魔

232 一切世間生死相續 彼諸眾生自業所感

231 云何欲尋觸緣 諸受生起

230 云何當斷輪迴根本 當知輪迴 愛為根本

229 云何觀受 離欲解脫

228 厭身品

227 心地觀法 三界唯心 煩惱根源 即是自心

226 拈華傳心

225 佛法是不二之法 唯論見性

224 當持禁戒 除憍慢之結 莫計吾我染著之想

223 戒清淨 心清淨 見清淨 解脫清淨

222 此戒 趣至第一

221 云何不能正證心一境性

220 精進(毘梨耶)波羅蜜

219 禪波羅蜜

218 無一眾生不依業生 無一眾生非業流轉 一切眾生共業而行 隨所作業隨業受報

217 外身隨順觀

216 四無量心 慈悲喜捨

215 三涅槃門

214 云何供養十方諸佛

213 云何世間一切種清淨

212 念三寶決疑

211 出入息圓通章 身識圓通章 修身修心

210 云何清淨修得梵行

209 無言童子說六度無極(六波羅蜜)

208 善知識等四種法 能為大般涅槃而作近因

207 行此四事者 先苦而後樂 後獲沙門四果 果報之樂 四樂之報

206 云何修習 心善解脫

205 云何修習對治 當知即是修習瑜伽

204 云何菩薩法隨法行 正思正修

203 菩薩通達位 亦名見道

202 菩薩解脫 云何現前而能證得

201 菩薩資糧位順解脫分 加行位順決擇分 煖頂忍世第一法

200 生忍柔順法忍無生忍

199 云何八正道

198 云何正見

197 涅槃四念止四締 煖頂忍世間第一法

196 云何獲得煖法 乃至得須陀洹果

195 地藏菩薩本願經 閻浮眾生業感品

194 云何唯施設愛 是集諦攝

193 心經 (玄奘譯本 般若共利言等譯本)

192 內空外空內外空 破四顛倒 修四念處十二種觀

191 佛說療痔病經

190 欲斷愛者當先觀受

189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 我以觀察風力無依悟菩提心

188 阿彌陀佛 極樂國土

187 云何九品往生西方極樂國土

186 願欲往生阿彌陀佛國者

185 云何四靜慮

184 菩薩智自在

183 云何勤修觀行

182 云何真實義者 思惟幾事能入世間出世間初靜慮定

181 修所成慧地決擇

180 云何菩薩能知見覺 修戒定慧 厭離生死得解脫

179 若求佛道入禪

178 念佛法門

177 依界差別觀 阿那波那念 住循身觀

176 隨法意止觀 念息入出十六行

175 差摩比丘於五受陰 正觀非我非我所 觀察生滅 心得解脫 身病悉除

174 云何入聖諦現觀

173 像似正法

172 云何自護

171 增上戒學 增上意學 增上慧學

170 云何斷五下分結 知捨如真 厭離 觀覺興衰 必得漏盡 或當昇進得止息處 知如真

169 云何貪欲生已 由是寂靜

168 云何思量觀察正盡苦 若彼取 滅無餘 眾苦則滅 (內觸法 )

167 夜摩天 山樹具足地處

166 云何思所成地

165 法輪三轉 謂此諦智 是能永滅眾苦前行

164 云何斷於愛欲 心得解脫

163 欲從何生

162 但不與語 即是梵法之罰 敕諸比丘 不得卿僕相向

161 云何雖樂欲受律儀 而不應授

160 由佛教所應知處相 (二法)

159 戒與聞 何者為勝 八大人念 精進最為上

158 無上佛法當久近住幾時而滅

157 佛說八大人覺經

156 住種性者所有諸相 無涅槃法補特伽羅所有諸相

155 正修行者

154 云何正法

153 末法時生 諸聲聞相

152 云何菩薩行處 親近處 及安樂處

151 云何六種現觀相

150 云何諦 云何諦現觀

149 云何多聞比丘 云何明達智慧 云何黠慧廣慧

148 云何名為聖者

147 云何漸次乃至能入第一有定

146 內空外空內外空 心不移動成就遊

145 云何欲得成就彼念諸佛現前三昧 (般舟三昧)

144 諸佛世尊云何因緣故出現於世

143 云何無量義 能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142 不依於人而依於法

141 當自熾燃 熾燃於法 勿他熾燃 當自歸依 歸依於法 勿他歸依 無放逸行

140 眾生之類難可覺知

139 若說法若聖默然

138 行真實空

137 漸次第作 至成就訖

136 云何真如 云何自內所證

135 四大教法

134 當修真實禪 先正受而後解脫耶 先解脫而後正受耶

133 菩薩何依何住 修奢摩他毘鉢舍那

132 當以二法專精思惟 所謂止觀

131 云何見色是我 異我 我在色 色在我

130 云何能善行於三摩呬多心

129 八解脫 勝處徧處

128 數數修習定慧捨相

127 云何如來甚深意力方便說法

126 何等四人當供養之

125 常樂我淨 如來常恒

124 常樂我淨 離四顛倒

123 如來藏一性一乘 常住安樂有色解脫

122 觀菩提心成佛三昧 圓滿月輪心咒

121 云何識住因緣寂止

120 三結盡 斷五下分結 修習方便禪思

119 彼有 有苦樂 無有 無苦樂 云何眾生

118 云何成就思惟一切諸佛現前三昧 (般舟三昧)

117 一行三昧

116 隨願往生十方淨土

115 云何應知修習入出息念

114 云何名為修循身念

113 云何於等持 (奢摩他) 能為障礙

112 云何名為常在禪定 (安樂行品)

111 云何禪波羅蜜滿足

110 云何修作意時 最初觸證於斷喜樂心一境性

109 處非處善巧

108 正性離生

107 苦集滅道 無常苦空無我 於四聖諦 自內現觀了相作意

106 勤修觀行 由七作意 方能獲得離欲界欲 離生喜樂 入初靜慮

105 云何修作意

104 止觀舉捨 云何於三摩地 應時加行 正加行 作意思惟

103 云何所緣境事

102 云何為學 謂三勝學 增上戒學 增上心學 增上慧學 三解脫門 空無願無相

101 云何方便 心清淨住 心善解脫 心解脫勤修習漸次

100 百喻經 (節錄十喻)

99 流轉生死 所可恃怙 無過慈心

98 念十方佛品

97 觀四無量心品

96 眾生云何當背生死

95 無情無佛種 此宗本無諍

94 當知輪迴 愛為根本

93 末世善知識

92 修行漸次 云何思惟 云何住持

91 三種圓覺修行方便漸次

90 行般若波羅蜜當如是住

89 何等是深般若波羅蜜相

88 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87 一切法無生無滅無相無為

86 般若波羅蜜中生諸佛舍利

85 云何循身觀

84 恒順眾生

83 眾生病 是故我病

82 彌勒成佛 龍華三會

81 阿閦如來 (不動如來) 佛剎功德莊嚴

80 藥師琉璃光如來

79 般若波羅蜜與魔事

78 行深般若波羅蜜

77 法行 隨信行 隨法行

76 五蓋

75 云何靜慮

74 不聽聲聞弟子食肉 菩薩不習食肉

73 四十二章經 (節錄)

72 斷欲法門 空解脫門

71 五解脫想 五解脫處 五出要界 頂法及頂法退

70 解脫分法

69 修證三摩提之三漸次

68 觀普賢菩薩六根清淨懺悔法

67 末世眾生 云何修行三種淨觀

66 云何阿那波那念所緣

65 持禁戒 修安般 羅雲比丘心得解脫 成阿羅漢

64 云何修安那般那念 多修習已 能令四念處滿足 七覺分滿足 乃至明解脫滿足

63 所言二者 謂有非有

62 定慧一體 無念無相無住

61 悎寤瑜伽

60 入深禪定 能得第一義諦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59 云何修三摩地

58 奢摩他 毘鉢舍那

57 心一境性 名三摩地

56 三三摩地 空無願心無相心

55 三三昧 空無作無相

54 云何觀世間生滅相

53 出家在家菩薩云何當能修習樂說思惟諸佛現前三昧 (般舟三昧)

52 居家者 若欲生無量清淨佛國

51 思惟諸佛現前三昧 (般舟三眛)

50 佛法無諸難事 不念衣食臥具醫藥 莫貴世間財利供養

49 佛說法滅盡經

48 於佛法中施為下法 利養比丘 讚以為最

47 人在愛欲之中 獨生獨死 獨去獨來 苦樂自當 無有代者

46 現法苦陰 因欲緣欲 以欲為本

45 云何斷諸煩惱煩惱因

44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43 若大妄語

42 發十種心 專念隨成一心 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41 觀佛稱名往生淨土決疑

40 云何解脫五陰身

39 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38 末世眾生 云何成道

37 大緣方便經 (十二因緣)

36 如實觀察諸法無我 不異我不相在 五百比丘尼 心得解脫

35 若厭患六塵 便解脫

34 若無常 是苦 是變易法

33 愛如怨詐親

32 邪行所作瑜伽壞 (云何瑜伽壞)

31 菩薩於後末世成就幾法 安隱無惱而得解脫

30 佛陀最後的教誡

29 五陰 五受陰

28 云何瑜伽

27 學佛應讀的四部經書

26 云何眾生縛在生死

25 出離地 二道資糧 戒律儀 別解脫律儀

24 大小乘義

23 生死雖長 是事皆空如虛空

22 愛是苦因 愛斷苦則滅

21 當除諸色 莫起想著

20 四念處 觀身不淨 觀受是苦 觀心無常 觀法無我

19 善知識

18 無常苦空無我

17 四句偈

16 八關齋法與發願文

15 所有善根 慈為根本

14 云何住循身等觀

13 當正念正智以待時

12 唯以空寂修於滅盡

11 無常厭離 空無相無所有 離慢知見清淨

10 莫著空

9 不空空 空不空

8 空 空住 空性 以世間道及出世道 修習空性

7 繫心觀身 住堪忍地

6 師與弟子 當知如來雖為一切天及世間無上大師 於彼同尊而無所冀

5 應供養知法者

4 不應受畜儲積金銀穀米奴婢僕使牛羊等

3 佛法的不共外道陀羅尼義

2 以不淨心貪受信施之果報

1 末世佛寺出家人

399 自燃法燈 自作法歸 莫求他燈 莫求他歸 應當一心勤修止觀 思滅苦本 慎莫放逸

大悲經卷第五 教品第十四 高齊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

自燃法燈 自作法歸 莫求他燈 莫求他歸 應當一心勤修止觀 思滅苦本 慎莫放逸

阿難。汝於長夜。以身口意慈孝如來。無量安樂。心無有二。無瞋無恨。無有怨嫌。阿難。汝以如是當得大神通大功德。廣大無量。猶如甘露。第一甘露。盡甘露際。是故阿難。汝於梵行。亦復應當以身口意。恭敬供養亦當如我。應如是學。何以故。阿難。我滅度後。於未來世法欲盡時最後五百年。持戒朋黨正法朋黨將欲盡滅。破戒非法朋黨熾盛。誹謗正法。壽命短促。眾生壞時。法滅壞時。比丘僧壞時。阿難。當於爾時驚畏恐懼。

有諸比丘。不修身不修心。不修戒不修慧。彼等不修身戒心慧者。貪著六處。何等為六。一者貪著鉢。二者貪著衣。三者貪著食。四者貪著床座。五者貪著房舍。六者病瘦因緣貪著湯藥。彼等貪求勝妙衣鉢。乃至上好眾味藥故。更共鬪諍。迭相言訟上至官司。口如刀劍互相誹謗。迭共憎嫉。如是為彼衣鉢飲食床座房舍湯藥因緣。共相憎嫉。心不純熟。濁心相向。是故阿難。汝於梵行身口意慈。當好供給具足供養。於諸梵行。若見若聞。若麁若細。若信若行。當於彼所莫起惱亂。應如是學。何以故。阿難。當於爾時極大怖畏。命濁劫濁眾生濁見濁煩惱濁俗人。爾時極受諸苦。為苦所中。為苦所惱。為極饑饉。為極病疫。為賊所惱。亢旱水災。為諸螽蟲種種惱觸。

阿難。時彼婆羅門長者居士。雖復如是為苦所惱。為苦所切。猶有淨信。恭敬尊重於佛法僧。數數得生具足深信。彼以信佛法僧因緣。於一比丘亦生深信。修行布施。作諸功德。受持禁戒。讀誦受持為人解說。有聽受者得聞法已。心生愛敬。歡喜踊悅。如法修行。種諸善根。以此善根。身壞命終。得生善道諸天人中。阿難。汝觀如是諸惡比丘。當以信心捨家出家。得出家已。貪著衣鉢六種因緣。墮三惡道。在家俗人為苦所惱。尚生敬信。以信善根得生善道。

是故阿難。應正身律儀。口律儀。意律儀。當作是念。願我敬信速得具足。願我深心正直具足。願我身心具善思惟。何以故。阿難。身口意業不善思惟。有五種過。何者為五。一者妄語。二者兩舌。三者綺語。四者貪欲。五者身壞命終墮三惡道。生地獄中。阿難。善思惟者。當得五種功德利益。何者為五。一者不妄語。二者不兩舌。三者不綺語。四者不貪欲。五者身壞命終。得生善道諸天人中。

復次阿難。若人鬪諍毀呰言訟違競相對。心不調柔。濁心變壞者。有五過失。一者妄語。二者兩舌。三者於諸持戒不生敬信。四者晝夜憂苦惡意而住。五者身壞命終墮三惡道。生地獄中。阿難。若復有人心住慈善。當得十一種功德利益。何者十一。一者睡眠得安隱。寤則心歡喜。二者不見惡夢。三者人非人愛。四者諸天擁護。五者毒不能害。六者刀箭不傷。七者火所不燒。八者水所不溺。九者常得好衣。肴膳飲食。床座臥具。病瘦湯藥。十者得上人法。十一者身壞命終。得生梵天。阿難。心住慈善。得此十一功德利益。

是故阿難。若我現在及滅度後。自燃法燈。自作法歸。莫求他燈。莫求他歸。阿難。云何比丘。自燃法燈。自作法歸。不求他燈。不求他歸。阿難。若有比丘觀內身循身觀。勤精進繫念一心。除世貪憂。如是觀內身循身觀。觀內受內心內法。勤精進繫念一心。除世貪憂。阿難。是為比丘。自燃法燈。自作法歸。不求他燈。不求他歸。

是故阿難。我為導師。於諸聲聞所應作者。我已作竟。汝等今者。應如是作。此是我之教法。當於阿蘭若處。塚間樹下。空舍露地。應當一心勤修止觀。思滅苦本。慎莫放逸。汝若放逸。後必憂悔。爾時。世尊說是偈言

我已說正道   拔諸無智箭   汝今應勤修   諸佛所說法   

為淨諸見故   除此更無道   修者得解脫   能斷諸魔縛   

若能修此行   如佛之所說   能度一切苦   得滿諸佛願

爾時。世尊說是經已。慧命阿難及諸比丘諸來大眾。及諸天人阿修羅乾闥婆一切世間。聞佛說已。隨順悲喜。舉手拍頭。椎胸號叫。悲啼流淚。頂戴奉行。

註: 共三九九篇節錄經文。感釋迦牟尼佛恩。於佛滅度後五五百年後七涅槃日間。讀閱書寫整理此分經文。思維義理。如說方便隨順受持修行。希冀流轉有緣眾生。願諸有情。皆趣菩提。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398 緣起 云何於現法中證慧解脫心解脫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 本地分中有尋有伺等三地之六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緣起 云何於現法中證慧解脫心解脫

云何生流轉。謂自身所有緣起。當知此即說為流轉。云何緣起。(中略)云何緣起體。若略說。由三種相建立緣起。謂從前際中際生。從中際後際生。中際生已若趣流轉。若趣清淨究竟。

云何從前際中際生。中際生已復趣流轉。謂如有一。不了前際。無明所攝。無明為緣。於福非福及與不動。身語意業若作若增長。由此隨業識。乃至命終流轉不絕。能為後有相續識因。此識將生果時。由內外貪愛正現在前。以為助伴。從彼前際既捨命已。於現在世自體得生在母腹中。以因識為緣。相續果識前後次第而生。乃至羯羅藍等位差別而轉於母胎中。相續果識與名色俱。乃至衰老。漸漸增長。

爾時感生受業名色與異熟果。又此異熟識。即依名色而轉。由必依託六依轉故。是故經言名色緣識。俱有依根曰色。等無間滅依根曰名。隨其所應。為六識所依。依止彼故。乃至命終。諸識流轉。又五色根。若根所依大種。若根處所。若彼能生大種曰色。所餘曰名。由識執受諸根。墮相續法。方得流轉。故此二種。依止於識。相續不斷。由此道理。於現在世。識緣名色。名色緣識。猶如束蘆。乃至命終。相依而轉。如是名為從前際。中際諸行緣起生。中際生已流轉不絕。

當知此中依胎生者。說流轉次第。若卵生濕生者。除處母胎。餘如前說。若於有色有情聚中。謂欲色界受化生者。諸根決定。圓滿而生。與前差別。若於無色界。以名為依。及色種子為依。識得生起。以識為依。名及色種子轉。從此種子。色雖斷絕。後更得生。與前差別。又由福業。生欲界人天。由非福業。生諸惡趣。由不動業。生色無色界。云何不生。由不生故。趣清淨究竟。

云何從中際。後際諸行緣起生。謂中際已生補特伽羅。受二種先業果。謂受內異熟果。及境界所生受增上果。此補特伽羅。或聞非正法故。或先串習故。於二果愚。由愚內異熟果故。於後有生苦不如實知。由迷後有。後際無明增上力故。如前於諸行若作若增長。由此新所作業。故說此識。名隨業識。即於現法中。說無明為緣故行生。行為緣故識生。此識於現法中。名為因識。能攝受後生果識故。又總依一切識。說名六識身。又即此識。是後有名色種子之所隨逐。此名色種子。是後有六處種子之所隨逐。此六處種子是後有觸種子之所隨逐。此種子觸是後有受種子之所隨逐。如是總名於中際中後有引因。應知由此能引識。乃至受一期身故。

由先異熟果愚引後有已。又由第二境界所生受果愚故。起緣境界受愛。由此愛故。或發欲求。或發有求。或執欲取。或執見戒及我語取。由此愛取和合滋潤。令前引因。轉名為有。即是後有生因所攝。從此無間。命既終已。隨先引因所引識等。受最為後。此諸行生。或漸或頓。如是於現法中。無明觸所生受為緣故愛。愛為緣故取。取為緣故有。有為緣故生。生為緣故。老病死等諸苦差別。或於生處次第現前。或復種子隨逐。應知如是於中際中。無明緣行等。受緣愛等。為因緣故。後際諸行生。

復有先集資糧。於現法中從他聞音。及於二果諸行。若於彼因彼滅彼趣滅行。如理作意。由此如理作意為緣。正見得生。從此次第。得學無學清淨智見。由此智見。無明及愛永斷無餘。由此斷故。於彼所緣不如實知無明觸所生受。亦復永斷。由此斷故。永離無明。於現法中證慧解脫。若於無明觸所生受相應心中所有貪愛。即於此心得離繫故。貪愛永滅。於現法中證心解脫。

設彼無明不永斷者。依於識等。受最為後。所有諸行後際應生。由無明滅故。更不復起。得無生法。是故說言。無明滅故行滅。次第乃至。異熟生觸滅故。異熟生受滅。於現法中無明滅故。無明觸滅。無明觸滅故。無明觸所生受滅。無明觸所生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如前得無生法。由此故說。取等惱最為後。諸行永滅。

如是於現法中。諸行不轉。由不轉故。於現法中。於有餘依界。證得現法涅槃。彼於爾時。唯餘清淨識緣名色。名色緣識。乃至有識身在。恒受離繫受。非有繫受。此有識身。乃至先業所引壽量。恒相續住。若壽量盡。便捨識所持身。此命根後所有命根。無餘永滅。更不重熟。又復此識與一切受。任運滅故。所餘因緣先已滅故。不復相續。永滅無餘。是名無餘依涅槃界。究竟寂靜處。亦名趣求涅槃者。於世尊所。梵行已立。究竟涅槃。

如是已說由三種相建立緣起。謂從前際中際生。從中際後際生。又於中際若流轉。若清淨。是名緣起體性。

397 雜染清淨 愛味過患出離 四縛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五 攝事分中契經事 行擇攝第一之一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雜染清淨 愛味過患出離 四縛

復次由三種事二種相。應當觀察雜染清淨。云何由三種事觀察一切雜染清淨。一者於諸行中觀察雜染因緣。謂觀彼愛味為愛味故。二者於諸行中觀察清淨因緣。謂觀彼過患為過患故。三者於諸行中觀察清淨。謂觀彼出離為出離故。如是一切總略為一。名由三事觀察一切雜染清淨。云何由二種相觀察一切雜染清淨。一者由如所有性故。二者由盡所有性故。如所有性者。謂於諸行中若愛味若過患若出離。盡所有性者。謂於諸行中盡所有愛味。盡所有過患。盡所有出離。

此中觀察諸行為緣生樂生喜。是名於彼愛味。又此愛味極為狹小。如是由二種相。觀察如所有性所有愛味。又觀察諸行是無常苦變壞之法。是名於彼過患。又此過患極為廣大。如是由二種相。觀察如所有性所謂過患。又復觀察於諸行中欲貪滅。欲貪斷。欲貪出。是名於彼出離。又此出離寂靜無上畢竟安隱。如是由二種相。觀察如所有性所謂出離。又即此愛味即此過患即此出離。於諸行中。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劣若勝。若遠若近。審諦觀察。當知是名於彼觀察盡所有性。所謂愛味過患出離。

又為了知如是三事體性是有。應知三種有情眾別。一於諸欲染著眾。二於諸欲遠離眾。三於諸欲離繫眾。於此三處。復有三種世間愚癡。謂若天世間。若沙門婆羅門。若諸天人。如是三種世間。由三因緣應知安立。一由得欲自在及淨自在故。謂若魔若梵世間。二由勤修得彼因故。謂若沙門婆羅門。三趣種種業因果故。謂若諸天人。

又於此三處。隨其所應能斷作證。有二種道離四倒心。謂已入見地及於上修道多修習住。又此二種道。有四種相心解脫果。一貪瞋縛解脫相。二欲貪滅斷出離相。三九結離繫相。四生等諸苦解脫相。此中前三相。顯示因處煩惱解脫。後一相。顯示果處諸苦解脫。

於此義中。譬如有人處在囹圄。為種種縛之所繫縛。所謂或木或索或鐵。又置餘人令其防守。或設有彼從幽縶處逃至遠所。還執將來。或有尚不令彼轉動。況得逃避。或有安置廣大微妙種種可愛所繫妙欲。在幽縶處。令彼自然心生樂著。無欲逃避。如是彼人為一切種縛之所縛。為善方便守之所守。為最堅牢繫之所繫。復為怨家隨欲加害。所謂打拍或復解割。或加杖捶或總斷命。若有能脫是四縛者。乃得名為從一切縛而得解脫。

如是於彼三處。世間愚癡有情為種種縛所繫縛者。當知即譬貪瞋癡縛。其守禁者。譬不正尋思及未永拔煩惱隨眠。不正尋思故尚不令動。況得離欲而遠逃避。煩惱隨眠未永拔故。雖世間道方便逃避遠至有頂。復執將還。可愛妙欲譬之九結。由彼結故。令於生死自然樂著。於自繫縛不欲解脫。彼既如是為種種縛極所密縛。善方便縛之所密縛。最堅牢縛之所密縛。復四魔怨。隨其所欲以生等苦而加害之。若能從彼四種繫縛善解脫者。乃可名為從一切縛而得解脫。(中略)

復次由三種相。於諸行中應知無我徧智及斷。何等為三。一於內徧智。二於外徧智。三於內外徧智。斷亦如是。隨其所應。所謂諸行都無有我。無有我所。亦無有餘互相繫屬。當知如是於內外俱徧智及斷。此中由法住智得決定徧智。數習此故。捨彼相應所有隨眠得畢竟斷。當知此中。為於諸行未得徧智者令得徧智故。如來大師說正法要。若於諸行已得徧智而未永斷者。為令唯於如先所得徧智數習得永斷故。復加勸導。(中略)

復次由四支故。具足遠離名善具足。何等為四。一者無第二而住。二者處邊際臥具。三者其身遠離。四者其心遠離。謂於居家境界所生諸相尋思貪欲瞋恚。悉皆遠離。依不放逸防守其心。

又由五相發勤精進速證通慧。謂有勢力者。由被甲精進故。有精進者。由加行精進故。有勇捍者。由於廣大法中無怯劣精進故。有堅猛者。由寒熱蚊虻等所不能動精進故。有不捨善軛者。由於下劣無喜足精進故。又為斷惛沈睡眠掉舉惡作。如其次第。奢摩他毘鉢舍那品隨煩惱故。願正止觀無有失壞。

復次。於善說法毘奈耶中。有三圓滿。何等為三。一行圓滿。二果圓滿。三師圓滿。行圓滿者。謂為觸證斷無欲滅界故。聽聞正法。為他演說。自正修行。法隨法行。是名行圓滿。果圓滿者。謂即由此法隨行增上力故。心善解脫。又能證得現法涅槃。是名果圓滿。師圓滿者。謂能引發一切梵行之法。皆用世尊為根本故。皆由世尊轉法眼故。皆以世尊為所依故。由如來出世有彼教可知故。說世尊為彼根本。佛出世已。觀待彼彼所化有情。說正法眼。師及弟子展轉傳來。故說世尊轉正法眼。轉法眼已。若有於中生諸疑惑。唯依世尊乃能決了。故說世尊為所依止。又說法師略有二種。一者由教。二者由證。斯由從他聞正法已而宣說故。依證學道無學道已而宣說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