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 內空外空內外空 心不移動成就遊

中阿含經卷第四十九 雙品第十五 大空經第五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內空外空內外空 心不移動成就遊

(一九一) 我聞如是。一時。佛遊釋中迦維羅衛。在尼拘類園。爾時。世尊過夜平旦。著衣持鉢。入迦維羅衛而行乞食。食訖中後。往詣加羅差摩釋精舍。爾時。加羅差摩釋精舍敷眾多床座。眾多比丘於中住止。彼時。世尊從加羅差摩釋精舍出。往詣加羅釋精舍。爾時。尊者阿難與眾多比丘在加羅釋精舍中集作衣業。尊者阿難遙見佛來。見已出迎。取佛衣鉢。還敷床座。汲水洗足。佛洗足已。於加羅釋精舍坐尊者阿難所敷之座。告曰。阿難。加羅差摩釋精舍敷眾多床座。眾多比丘於中住止。尊者阿難白曰。唯然。世尊。加羅差摩釋精舍敷眾多床座。眾多比丘於中住止。所以者何。我今作衣業。

時。世尊復告阿難曰。比丘不可欲嘩說.樂於嘩說.合會嘩說。欲眾.樂眾.合會於眾。不欲離眾.不樂獨住遠離之處。若有比丘欲嘩說.樂於嘩說.合會嘩說。欲眾.樂眾.合會於眾。不欲離眾.不樂獨住遠離處者。謂有樂.聖樂.無欲之樂。離樂.息樂.正覺之樂。無食之樂.非生死樂。若得如是樂。易不難得者。終無是處。阿難。若有比丘不欲嘩說.不樂嘩說.不合會嘩說。不欲於眾.不樂於眾.不合會眾。欲離於眾.常樂獨住遠離處者。謂有樂.聖樂.無欲之樂。離樂.息樂.正覺之樂。無食之樂.非生死樂。若得如是樂。易不難得者。必有是處。

阿難。比丘不可欲嘩說.樂於嘩說.合會嘩說。欲眾.樂眾.合會於眾。不欲離眾.不樂獨住遠離之處。若有比丘欲嘩說.樂於嘩說.合會嘩說。欲眾.樂眾.合會於眾。不欲離眾.不樂獨住遠離處者。得時愛樂心解脫。及不時不移動心解脫者。終無是處。阿難。若有比丘不欲嘩說.不樂嘩說.不合會嘩說。不欲於眾.不樂於眾.不合會眾。欲離於眾.常樂獨住遠離處者。得時愛樂心解脫。及不時不移動心解脫者。必有是處。

所以者何。我不見有一色令我欲樂。彼色敗壞變易異時。生愁慼啼哭.憂苦懊惱。以是故。我此異住處正覺盡覺。謂度一切色想行於外空。阿難。我行此住處已生歡悅。我此歡悅。一切身覺正念正智。生喜.生止.生樂.生定。如我此定。一切身覺正念正智。阿難。或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私共來詣我。我便為彼行如是如是心遠離.樂無欲。我亦復為彼說法。勸助於彼。

阿難。若比丘欲多行空者。彼比丘當持內心住止令一定。彼持內心住止。令一定已。當念內空。阿難。若比丘作如是說。我不持內心住止。不令一定。念內空者。當知彼比丘大自疲勞。阿難。云何比丘持內心住止令一定耶。比丘者。此身離生喜樂。漬盡潤漬普遍充滿。離生喜樂。無處不遍。阿難。猶人沐浴。器盛澡豆。以水澆和。和令作丸。漬盡潤漬普遍充滿。內外周密。無處有漏。如是。阿難。比丘此身離生喜樂。漬盡潤漬普遍充滿。離生喜樂。無處不遍。阿難。如是比丘持內心住止。令得一定。彼持內心住止。令一定已。當念內空。

彼念內空已。其心移動。不趣向近。不得清澄。不住不解於內空也。阿難。若比丘觀時。則知念內空。其心移動。不趣向近。不得清澄。不住不解於內空者。彼比丘當念外空。

彼念外空已。其心移動。不趣向近。不得清澄。不住不解於外空也。阿難。若比丘觀時。則知念外空。其心移動。不趣向近。不得清澄。不住不解於外空者。彼比丘當念內外空。

彼念內外空已。其心移動。不趣向近。不得清澄。不住不解於內外空也。阿難。若比丘觀時。則知念內外空。其心移動。不趣向近。不得清澄。不住不解於內外空者。彼比丘當念不移動。

彼念不移動已。其心移動。不趣向近。不得清澄。不住不解於不移動也。阿難。若比丘觀時。則知念不移動。其心移動。不趣向近。不得清澄。不住不解於不移動者。彼比丘彼彼心於彼彼定。御復御。習復習。軟復軟。善快柔和。攝樂遠離。

若彼心於彼彼定。御復御。習復習。軟復軟。善快柔和。攝樂遠離已。當以內空成就遊。彼內空成就遊已。心不移動。趣向於近。得清澄住。解於內空。阿難。如是比丘觀時。則知內空成就遊。心不移動。趣向於近。得清澄住。解於內空者。是謂正知。

阿難。比丘當以外空成就遊。彼外空成就遊已。心不移動。趣向於近。得清澄住。解於外空。阿難。如是比丘觀時。則知外空成就遊。心不移動。趣向於近。得清澄住。解於外空者。是謂正知。

阿難。比丘當以內外空成就遊。彼內外空成就遊已。心不移動。趣向於近。得清澄住。解於內外空。阿難。如是比丘觀時。則知內外空成就遊。心不移動。趣向於近。得清澄住。解於內外空者。是謂正知。

阿難。當以不移動成就遊。彼不移動成就遊已。心不移動。趣向於近。得清澄住。解於不移動。阿難。如是比丘觀時。則知不移動成就遊。心不移動。趣向於近。得清澄住。解於不移動者。是謂正知。

阿難。彼比丘行此住處心。若欲經行者。彼比丘從禪室出。在室影中露地經行。諸根在內。心不向外後作前想。如是經行已。心中不生貪伺.憂慼.惡不善法。是謂正知。阿難。彼比丘行此住處心。若欲坐定者。彼比丘從離經行。至經行頭。敷尼師檀。結跏趺坐。如是坐定已。心中不生貪伺.憂慼.惡不善法。是謂正知。阿難。彼比丘行此住處心。若欲有所念者。彼比丘。若此三惡不善之念。欲念.恚念.害念。莫念此三惡不善之念。若此三善念。無欲念.無恚念.無害念。當念此三善念。如是念已。心中不生貪伺.憂慼.惡不善法。是謂正知。

阿難。彼比丘行此住處心。若欲有所說者。彼比丘若此論非聖論。無義相應。謂論王論.賊論.鬪諍論.飲食論.衣被論.婦人論.童女論.婬女論.世間論.邪道論.海中論。不論如是種種畜生論。若論聖論與義相應。令心柔和。無諸陰蓋。謂論施論.戒論.定論.慧論.解脫論.解脫知見論.漸損論.不會論.少欲論.知足論.無欲論.斷論.滅論.燕坐論.緣起論。如是沙門所論。如是論已。心中不生貪伺.憂慼.惡不善法。是謂正知。

復次。阿難。有五欲功德。可樂意所念。愛色欲相應。眼知色。耳知聲。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觸。若比丘心至到觀此五欲功德。隨其欲功德若心中行者。所以者何。無前無後。此五欲功德。隨其欲功德心中行者。阿難。若比丘觀時。則知此五欲功德。隨其欲功德心中行者。彼比丘彼彼欲功德。觀無常.觀衰耗.觀無欲.觀斷.觀滅.觀斷捨離。若此五欲功德有欲有染者。彼即滅也。阿難。若如是比丘觀時。則知者此五欲功德有欲有染。彼已斷也。是謂正知。

復次。阿難。有五盛陰。色盛陰。覺.想.行.識盛陰。謂比丘如是觀興衰。是色.是色習.是色滅。是覺.想.行.識。是識.是識習.是識滅。若此五盛陰有我慢者。彼即滅也。阿難。若有比丘如是觀時。則知五陰中我慢已滅。是謂正知。

阿難。是法一向可.一向樂.一向意念。無漏無受。魔所不及。惡所不及。諸惡不善法.穢污。當來有本煩熱苦報。生老病死因。亦所不及。謂成就此不放逸也。所以者何。因不放逸。諸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得覺因不放逸根。生諸無量善法。若有隨道品。阿難。是故汝當如是學。我亦成就於不放逸。當學如是。

145 云何欲得成就彼念諸佛現前三昧(般舟三昧)

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又名:般舟三昧經)卷第二 思惟品第一之二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

云何欲得成就彼念諸佛現前三昧(般舟三昧)

賢護。是中三昧誰當證知。今我弟子摩訶迦葉。帝釋德菩薩。善德天子。及餘無量諸菩薩輩。咸已修得此三昧者是為證。云何證。所謂空三昧也。

賢護。我念往昔有佛世尊。號須波日。時有一人行值曠野。飢渴因苦遂即睡眠。夢中具得諸種上妙美食。食之既飽無復飢虛。從是寤已還復飢渴。是人因此即自思惟。如是諸法皆空無實。猶夢所見本自非真。如是觀時。悟無生忍。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是賢護。有諸菩薩若在家若出家。聞有諸佛隨何方所。即向彼方至心頂禮。心中渴仰欲見彼佛。故作如是專精思惟。復應當觀如是色相。亦即作彼虛空之想。而彼成就虛空想已。得住如是正思惟中。住思惟已。得見彼佛光明清徹如淨琉璃。其形端正如真金柱。如是念者。彼見如來。亦復如是。

復次賢護。譬如有人忽從本國至於他方。雖在他方而常追憶本所生處。曾如是見。亦如是聞。如是憶念。如是了知。久追憶故於睡夢中。明見自身在本生處。遊從見聞如前所更。是人後時向諸眷屬。具論夢中所見之事。我如是見。我如是聞。我如是營為。如是獲得。如是賢護。有諸菩薩若在家若出家。若從他聞有佛世尊隨何方所。即向彼方至心頂禮欲見彼佛。正念不亂應念即見彼佛形像。或如瑠璃或純金色。亦復如是。

復次賢護。譬如比丘修不淨觀。見新死屍形色始變。或青或黃或黑或赤。或時膖脹或已爛壞。膿血俱流。蟲獸食噉。肉盡骨白其色如珂。如是乃至觀骨離散。而彼骨散。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唯心所作還見自心。如是賢護。若諸菩薩欲得成就彼念諸佛現前三昧。隨何方所先念欲見彼佛世尊。隨所念處即見如來。何以故。因緣三昧得見如來。得見彼佛有三因緣。何者為三。一者緣此三昧。二者彼佛加持。三者自善根熟。具足如是三因緣故。即得明見彼諸如來應供等正覺。亦復如是。

復次賢護。如人盛壯容貌端嚴。欲觀己形美惡好醜。即便取器盛彼清油。或持淨水。或取水精。或執明鏡。用是四物觀己面像。善惡好醜顯現分明。賢護。於意云何。彼所見像。於此油水水精明鏡四處現時。是為先有耶。賢護答言。不也。曰。是豈本無耶。答言。不也。曰。是為在內耶。答言。不也。曰。是豈在外耶。答言。不也。世尊。唯彼油水精鏡。諸物清明。無濁無滓。其形在前彼像隨現。而彼現像不從四物出。亦非餘處來。非自然有。非人造作。當知彼像。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無滅。無有住所。

時彼賢護如是答已。佛言賢護。如是如是。如汝所說。諸物清淨彼色明朗。影像自現不用多功。菩薩亦爾。一心善思。見諸如來。見已即住。住已問義解釋歡喜。即復思惟。今此 佛者從何所來。而我是身復從何出。觀彼如來竟無來處及以去處。我身亦爾。本無出趣。豈有轉還。彼復應作如是思惟。今此三界唯是心有。何以故。隨彼心念。還自見心。今我從心見佛。我心作佛。我心是佛。我心是如來。我心是我身。我心見佛。心不知心。心不見心。心有想念。則成生死。心無想念。即是涅槃。諸法不真。思想緣起。所思既滅。能想亦空。賢護當知。諸菩薩等因此三昧。證大菩提。

144 諸佛世尊云何因緣故出現於世

妙法蓮華經卷第一 方便品第二 後秦龜茲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諸佛世尊云何因緣故出現於世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中略)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曇鉢華時一現耳。舍利弗。汝等當信佛之所說。言不虛妄。舍利弗。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所以者何。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演說諸法。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所以者何。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舍利弗。云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舍利弗。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佛告舍利弗。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舍利弗。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諸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舍利弗。未來諸佛當出於世。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舍利弗。現在十方無量百千萬億佛土中諸佛世尊。多所饒益安樂眾生。是諸佛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舍利弗。是諸佛但教化菩薩。欲以佛之知見示眾生故。欲以佛之知見悟眾生故。欲令眾生入佛之知見故。舍利弗。我今亦復如是。知諸眾生有種種欲。深心所著。隨其本性。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力而為說法。舍利弗。如此皆為得一佛乘一切種智故。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無二乘。何況有三。

舍利弗。諸佛出於五濁惡世。所謂劫濁煩惱濁眾生濁見濁命濁。如是舍利弗。劫濁亂時眾生垢重。慳貪嫉妬成就諸不善根故。諸佛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謂阿羅漢辟支佛者。不聞不知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羅漢。非辟支佛。又舍利弗。是諸比丘比丘尼。自謂已得阿羅漢。是最後身。究竟涅槃。便不復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知此輩皆是增上慢人。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實得阿羅漢。若不信此法。無有是處。除佛滅度後現前無佛。所以者何。佛滅度後。如是等經。受持讀誦解義者。是人難得。若遇餘佛。於此法中便得決了。舍利弗。汝等當一心信解受持佛語。諸佛如來言無虛妄。無有餘乘。唯一佛乘。

143 云何無量義 能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量義經說法品第二 蕭齊天竺三藏曇摩伽陀耶舍譯

云何無量義 能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菩薩摩訶薩八萬人。(中略)佛告大莊嚴菩薩及八萬菩薩言。善男子。有一法門。能令菩薩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有菩薩學是法門者。則能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是法門者。號字何等。其義云何。菩薩云何修行。

佛言。善男子。是一法門。名為無量義。菩薩欲得修學無量義者。應當觀察一切諸法。自本來今性相空寂。無大無小無生無滅。非住非動不進不退。猶如虛空無有二法。而諸眾生虛妄橫計。是此是彼是得是失。起不善念造眾惡業。輪迴六趣備諸苦毒。無量億劫不能自出。菩薩摩訶薩如是諦觀。生憐愍心發大慈悲將欲救拔。

又復深入一切諸法。法相如是生如是法。法相如是住如是法。法相如是異如是法。法相如是滅如是法。法相如是能生惡法。法相如是能生善法。住異滅者亦復如是。菩薩如是觀察四相始末。悉遍知已。次復諦觀一切諸法。念念不住新新生滅。復觀即時生住異滅。如是觀已。而入眾生諸根性欲。性欲無量故。說法無量。說法無量義亦無量。無量義者。從一法生。其一法者。即無相也。如是無相。無相不相。不相無相。名為實相。

菩薩摩訶薩安住如是真實相已。所發慈悲明諦不虛。於眾生所真能拔苦。苦既拔已。復為說法。令諸眾生受於快樂。善男子。菩薩若能如是修一法門無量義者。必得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如是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文理真正尊無過上。三世諸佛所共守護。無有眾魔群道得入。不為一切邪見生死之所壞敗。是故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若欲疾成無上菩提。應當修學如是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

爾時大莊嚴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世尊說法不可思議。眾生根性亦不可思議。法門解脫亦不可思議。我等於佛所說諸法。無復疑惑。而諸眾生生迷惑心。故重諮問。世尊。自從如來得道已來四十餘年。常為眾生演說諸法四相之義。苦義空義無常無我。無大無小無生無滅。一切無相。法性法相本來空寂。不來不去不出不沒。若有聞者。或得煖法頂法世第一法。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發菩提心。登第一地第二第三至第十地。往日所說諸法之義。與今所說有何等異。而言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菩薩修行必得疾成無上菩提。是事云何。唯願世尊。慈愍一切。廣為眾生而分別之。普令現在及未來世有聞 法者無餘疑網。

於是佛告大莊嚴菩薩。善哉善哉。大善男子。能問如來如是甚深無上大乘微妙之義。當知汝能多所利益。安樂人天拔苦眾生。真大慈悲信實不虛。以是因緣。必得疾成無上菩提。亦令一切今世來世諸有眾生。得成無上菩提。

善男子。自我道場菩提樹下端坐六年。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佛眼觀一切諸法不可宣說。所以者何。以諸眾生性欲不同。性欲不同種種說法。種種說法以方便力。四十餘年未曾顯實。是故眾生得道差別。不得疾成無上菩提。善男子。法譬如水能洗垢穢。若井若池若江若河溪渠大海。皆悉能洗諸有垢穢。其法水者亦復如是。能洗眾生諸煩惱垢。善男子。水性是一。江河井池溪渠大海。各各別異。其法性者亦復如是。洗除塵勞等無差別。 三法四果二道不一。善男子。水雖俱洗。而井非池。池非江河。溪渠非海。而如來世雄於法自在。所說諸法亦復如是。初中後說。皆能洗除眾生煩惱。而初非中。而中非後。初中後說文辭雖一。而義各異。

善男子。我起樹王詣波羅奈鹿野園中。為阿若拘隣等五人轉四諦法輪時。亦說諸法本來空寂。代謝不住念念生滅。中間於此及以處處為諸比丘并眾菩薩。辯演宣說十二因緣六波羅蜜。亦說諸法本來空寂。代謝不住念念生滅。今復於此演說大乘無量義經。亦說諸法本來空寂。代謝不住念念生滅。善男子。是故初說中說今說。文辭是一。而義差異。義異故。眾生解異。解異故。得法得果得道亦異。

善男子。初說四諦。為求聲聞人。而八億諸天來下聽法。發菩提心。中於處處演說甚深十二因緣。為求辟支佛人。而無量眾生發菩提心。或住聲聞。次說方等十二部經摩訶般若華嚴海雲。演說菩薩歷劫修行。而百千比丘萬億人天無量。得須陀洹得斯陀含得阿那含得阿羅漢。住辟支佛因緣法中。善男子。以是義故。故知說同。而義別異。義異故。眾生解異。解異故。得法得果得道亦異。

是故善男子。自我得道初起說法至于今日。演說大乘無量義經。未曾不說苦空無常無我。非真非假非大非小。本來不然。今亦不滅。一切無相。法相法性不來不去。而眾生四相所遷。善男子。以是義故。諸佛無有二言。能以一音普應眾聲。能以一身。示百千萬億那由他無量無數恒河沙身。一一身中。又示若干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恒河沙種種類形。一一形中。又示若干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恒河沙形。善男子。是則諸佛不可思議甚深境界。非二乘所知。亦非十住菩薩所及。唯佛與佛乃能究了。善男子。是故我說微妙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文理真正尊無過上。三世諸佛所共守護。無有眾魔外道得入。不為一切邪見生死之所壞敗。菩薩摩訶薩若欲疾成無上菩提。應當修學如是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

142 不依於人而依於法

中阿含經卷第三十六 梵志品第十二 瞿默目揵連經第四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不依於人而依於法

(一四五) 我聞如是。一時。佛般涅槃後不久。尊者阿難遊王舍城。爾時。摩竭陀大臣雨勢治王舍城。為防跋耆故。於是。摩竭陀大臣雨勢遣瞿默目揵連田作人。往至竹林加蘭哆園。(中略)摩竭陀大臣雨勢遙見尊者阿難。坐在梵志瞿默目揵連田作人中。往詣尊者阿難所。共相問訊。却坐一面。問曰。阿難。與梵志瞿默目揵連共論何事。以何事故共會此耶。

尊者阿難答曰。雨勢。梵志瞿默目揵連問我。阿難。頗有一比丘與沙門瞿曇等耶。摩竭陀大臣雨勢復問曰。阿難。云何答彼。尊者阿難答曰。雨勢。都無一比丘與世尊等等。摩竭陀大臣雨勢復問曰。唯然。阿難。無一比丘與世尊等等。頗有一比丘為沙門瞿曇在時所立。此比丘我般涅槃後。為諸比丘所依。謂令汝等今所依耶。尊者阿難答曰。雨勢。都無一比丘為世尊所知.見。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在時所立。此比丘我般涅槃後。為諸比丘所依。謂令我等今所依者。摩竭陀大臣雨勢復問曰。阿難。唯然。無一比丘與沙門瞿曇等等。亦無一比丘為沙門瞿曇在時所立。此比丘我般涅槃後。為諸比丘所依。謂令汝等今所依者。頗有一比丘與眾共和集拜。此比丘世尊般涅槃後。為諸比丘所依。謂令汝等今所依耶。尊者阿難答曰。雨勢。亦無一比丘與眾共和集拜。此比丘世尊般涅槃後。為諸比丘所依。謂令我等今所依者。

摩竭陀大臣雨勢復問曰。阿難。唯然。無一比丘與沙門瞿曇等等。亦無一比丘為沙門瞿曇在時所立。此比丘我般涅槃後。為諸比丘所依。謂令汝等今所依者。亦無一比丘與眾共和集拜此比丘。世尊般涅槃後。為諸比丘所依。謂令汝等今所依者。阿難。若爾者。汝等無所依。共和合.不諍.安隱。同一一教。合一水乳。快樂遊行。如沙門瞿曇在時耶。尊者阿難告曰。雨勢。汝莫作是說。言我等無所依。所以者何。我等有所依耳。

摩竭陀大臣雨勢白曰。阿難。前後所說何不相應。阿難向如是說。無一比丘與世尊等等。亦無一比丘為世尊所知.見。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在時所立。此比丘我般涅槃後。為諸比丘所依。謂令我等今所依者。亦無一比丘與眾共和集拜。此比丘世尊般涅槃後。為諸比丘所依。謂令我等今所依者。阿難。何因何緣。今說我有所依耶。

尊者阿難答曰。雨勢。我等不依於人而依於法。雨勢。我等若依村邑遊行。十五日說從解脫時。集坐一處。若有比丘知法者。我等請彼比丘為我等說法。若彼眾清淨者。我等一切歡喜奉行彼比丘所說。若彼眾不清淨者。隨法所說。我等教作是。摩竭陀大臣雨勢白曰。阿難。非汝等教作是。但法教作是。阿難。如是少法.多法。可得久住者。如是阿難等共和合.不諍.安隱。同一一教。合一水乳。快樂遊行。如沙門瞿曇在時。

摩竭陀大臣雨勢復問曰。阿難。頗有可尊敬耶。尊者阿難答曰。雨勢。有可尊敬。雨勢白曰。阿難。前後所說何不相應。阿難向如是說。無一比丘與世尊共等等。亦無一比丘為世尊在時所立。此比丘我般涅槃後。為諸比丘所依。謂令我等今所依者。亦無一比丘與眾共和集拜。此比丘世尊般涅槃後。為諸比丘所依。謂令我等今所依者。阿難。汝何因何緣。今說有可尊敬耶。

尊者阿難答曰。雨勢。世尊知.見.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說有十法而可尊敬。我等若見比丘有此十法者。則共愛敬.尊重.供養.宗奉。禮事於彼比丘。云何為十。

雨勢。比丘修習禁戒。守護從解脫。又復善攝威儀禮節。見纖芥罪。常懷畏怖。受持學戒。雨勢。我等若見比丘極行增上戒者。則共愛敬.尊重.供養.宗奉。禮事於彼比丘。復次。雨勢。比丘廣學多聞。守持不忘。積聚博聞。所謂法者。初妙.中妙.竟亦妙。有義有文。具足清淨。顯現梵行。如是諸法廣學多聞。誦習至千。意所推觀。明見深遠。雨勢。我等若見比丘極多聞者。則共愛敬.尊重.供養.宗奉。禮事於彼比丘。復次。雨勢。比丘作善知識。作善朋友。作善伴黨。雨勢。我等若見比丘極善知識者。則共愛敬.尊重.供養.宗奉。禮事於彼比丘。復次。雨勢。比丘樂住遠離。成就二遠離。身及心也。雨勢。我等若見比丘極樂住遠離者。則共愛敬.尊重.供養.宗奉。禮事於彼比丘。復次。雨勢。比丘樂於燕坐。內行正止。亦不離伺。成就於觀。增長空行。雨勢。我等若見比丘極樂燕坐者。則共愛敬.尊重.供養.宗奉。禮事於彼比丘。

復次。雨勢。比丘知足。衣取覆形。食取充軀。隨所遊至。與衣鉢俱。行無顧戀。猶如鷹鳥。與兩翅俱。飛翔空中。如是比丘知足。衣取覆形。食取充軀。隨所遊至。與衣鉢俱。行無顧戀。雨勢。我等若見比丘極知足者。則共愛敬.尊重.供養.宗奉。禮事於彼比丘。
復次。雨勢。比丘常行於念。成就正念。久所曾習。久所曾聞。恒憶不忘。雨勢。我等若見比丘極有正念者。則共愛敬.尊重.供養.宗奉。禮事於彼比丘。復次。雨勢。比丘常行精進。斷惡不善。修諸善法。恒自起意。專一堅固。為諸善本。不捨方便。雨勢。我等若見比丘極精勤者。則共愛敬.尊重.供養.宗奉。禮事於彼比丘。復次。雨勢。比丘修行智慧。觀興衰法。得如此智。聖慧明達。分別曉了。以正盡苦。雨勢。我等若見比丘極行慧者。則共愛敬.尊重.供養.宗奉。禮事於彼比丘。復次。雨勢。比丘諸漏已盡。而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雨勢。我等若見比丘諸漏盡者。則共愛敬.尊重.供養.宗奉。禮事於彼比丘。

雨勢。世尊知見。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說此十法而可尊敬。雨勢。我等若見比丘行此十法者。則共愛敬.尊重.供養.宗奉。禮事於彼比丘。於是。彼大眾放高大音聲。可修直道。非不可修。若修直道。非不可修者。隨世中阿羅訶愛敬.尊重.供養.禮事。若諸尊可修直道而能修者。是故世中阿羅訶愛敬.尊重.供養.禮事。(下略)

141 當自熾燃 熾燃於法 勿他熾燃 當自歸依 歸依於法 勿他歸依 無放逸行

長阿含經卷第二 遊行經第二初 後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當自熾燃 熾燃於法 勿他熾燃 當自歸依 歸依於法 勿他歸依 無放逸行

(二) 佛告阿難。眾僧於我有所須耶。若有自言。我持眾僧。我攝眾僧。斯人於眾應有教命。如來不言。我持於眾。我攝於眾。豈當於眾有教令乎。阿難。我所說法。內外已訖。終不自稱所見通達。吾已老矣。年粗八十。譬如故車。方便修治得有所至。吾身亦然。以方便力得少留壽。自力精進忍此苦痛。不念一切想。入無想定。時。我身安隱。無有惱患。

是故。阿難。當自熾燃。熾燃於法。勿他熾燃。當自歸依。歸依於法。勿他歸依。云何自熾燃。熾燃於法。勿他熾燃。當自歸依。歸依於法。勿他歸依。阿難。比丘觀內身精勤無懈。憶念不忘。除世貪憂。觀外身.觀內外身。精勤不懈。憶念不忘。除世貪憂。受.意.法觀。亦復如是。是謂。阿難。當自熾燃。熾燃於法。勿他熾燃。當自歸依。歸依於法。勿他歸依。佛告阿難。吾滅度後。能有修行此法者。則為真我弟子。第一學者。

註: 如是所有初修業者。蒙正教誨修正行時。安住熾然。正知具念。調伏一切世間貪憂。若於如是正加行中。恆常修作。畢竟修作。無倒作意。非喧鬧等所能動亂。是名熾然。(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二)

註: 善方便者。謂為修習不放逸故。無忘失相。說名為念。於諸放逸所有過患了別智相。說名正知。此二所攝。名不放逸。於諸染法防守心故。常能修習諸善法故。(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五)

增一阿含經卷第四 護心品第十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無放逸行

(一)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修行一法。廣布一法已。便得神通。諸行寂靜。得沙門果。至泥洹界。

云何為一法。所謂無放逸行。云何為無放逸行。所謂護心也。云何護心。於是。比丘。常守護心有漏.有漏法。當彼守護心有漏.有漏法。於有漏法便得悅豫。亦有信樂。住不移易。恒專其意。自力勸勉。如是。比丘。彼無放逸行。恒自謹慎。未生欲漏便不生。已生欲漏便能使滅。未生有漏便不生。已生有漏便能使滅。未生無明漏便不生。已生無明漏便能使滅。比丘於彼無放逸行。閑靜一處。恒自覺知而自遊戲。欲漏心便得解脫。有漏心.無明漏心便得解脫。已得解脫。便得解脫智。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爾時。世尊便說斯偈

無憍甘露跡  放逸是死徑    無慢則不死  慢者即是死

是故諸比丘。當念修行無放逸行。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修行一法。廣布一法已。便得神通。諸行寂靜。得沙門果。至泥洹處。

云何為一法。謂無放逸行於諸善法。云何無放逸行。所謂不觸嬈一切眾生。不害一切眾生。不惱一切眾生。是謂無放逸行。彼云何名善法。所謂賢聖八道品。等見.等方便.等語.等行.等命.等治.等念.等定。是謂善法。爾時。世尊便說偈曰

施一切眾生  不如法施人    雖施眾生福  一人法施勝

是故諸比丘。當修行善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40 眾生之類難可覺知

增一阿含經卷第十三 地主品第二十三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眾生之類難可覺知

(二)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爾時。尊者婆拘盧在一山曲。補納故衣。是時。釋提桓因遙見尊者婆拘盧在一山曲。補納故衣。見已。便作是念。此尊者婆拘盧已成阿羅漢。諸縛已解。長壽無量。恒自降伏。思惟非常.苦.空.非身。不著世事。亦復不與他人說法。寂默自修。如外道異學。不審此尊能與他說法。為不堪任乎。我今當與試之。爾時。天帝釋便從三十三天沒不現。來至耆闍崛山。在尊者婆拘盧前住。頭面禮足。在一面立。爾時。釋提桓因便說此偈

智者所歎說  何故不說法    壞結成聖行  何為寂然住

爾時。尊者婆拘盧復以此偈。報釋提桓因曰

有佛舍利弗  阿難均頭槃    亦及諸尊長  善能說妙法

爾時。釋提桓因白尊者婆拘盧曰。眾生之根有若干種。然尊當知。世尊亦說眾生種類。多於地土。何故尊者婆拘盧不與他人說法。

婆拘盧報曰。眾生之類難可覺知。世界若干。國土不同。皆著我所.非我所。我今觀察此義已。故不與人說法。釋提桓因曰。願尊與我說我所.非我所之義。尊者婆拘盧曰。我.人.壽命.若男.若女.士夫之類。盡依此命而得存在。然復。拘翼。世尊亦說。比丘當知。當自熾然。無起邪法。亦當賢聖默然。我觀此義已。故默然耳。是時。釋提桓因遙向世尊叉手。便說此偈

歸命十力尊  圓光無塵翳    普為一切人  此者甚奇特

尊者婆拘盧報曰。何故帝釋而作是說。此者甚奇特。釋提桓因報言。自念我昔至世尊所。到已。禮世尊足。而問此義。天.人之類有何想念。爾時。世尊告我曰。此世界若干種。各各殊異。根原不同。我聞此語已。尋對曰。如是。世尊。所說世界若干種。各各不同。設與彼眾生說法。咸共受持有成果者。我以此故說。此者甚奇特。然尊者婆拘盧所說。亦復如是。世界若干種。各各不同。是時。釋提桓因便作是念。此尊堪任與人說法。非為不能。是時。釋提桓因即從坐起而去。爾時。釋提桓因聞尊者婆拘盧所說。歡喜奉行。

(六)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爾時。世尊到時著衣持鉢。入羅閱城乞食。爾時。提婆達兜亦入城乞食。時。提婆達兜所入巷中。佛亦往至彼。然佛遙見提婆達兜來。便欲退而去。是時。阿難白世尊曰。何故欲遠此巷。世尊告曰。提婆達兜今在此巷。是以避之。阿難白佛言。世尊。豈畏提婆達兜乎。世尊告曰。我不畏提婆達兜也。但此惡人不應與相見。阿難曰。然。世尊。可使此提婆達兜乃可使在他方。爾時。世尊便說此偈言

我終無此心  使彼在他方    彼自當造行  便自在他所

阿難白世尊曰。然提婆達兜有過於如來所。世尊告曰。愚惑之人不應與相見。是時。世尊向阿難而說此偈

不應見愚人  莫與愚從事    亦莫與言論  說於是非事

是時。阿難復以此偈報世尊曰

愚者何所能  愚者有何過    正使共言說  竟有何等失

爾時。世尊復以此偈報阿難曰

愚者自造行  所作者非法    正見反常律  邪見日以滋

是故。阿難。莫與惡知識從事。所以然者。與愚人從事。無信.無戒.無聞.無智。與善知識從事。便增益諸功德。戒具成就。如是。阿難。當作是學。爾時。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五百人俱。爾時。王阿闍世恒以五百釜食給與提婆達兜。彼時。提婆達兜名聞四遠。戒德具足。名稱悉備。乃能使王日來供養。是時。提婆達兜得此利養已。諸比丘聞之。白世尊曰。國中人民。歎說提婆達兜名稱遠布。乃使王阿闍世恒來供養。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比丘。莫施此心。貪提婆達兜利養。所以然者。提婆達兜愚人造此三事。身.口.意行。終無驚懼。亦不恐怖。如今提婆達兜愚人。當復盡此諸善功德。如取惡狗鼻壞之。倍復凶惡。提婆達兜愚人。亦復如是。受此利養。遂起貢高。是故。諸比丘。亦莫興意著於利養。設有比丘著於利養。而不獲三法。云何為三。所謂賢聖戒.賢聖三昧.賢聖智慧。而不成就。若有比丘不著利養。便獲三法。云何為三。所謂賢聖戒.賢聖三昧.賢聖智慧。若欲成此三法。當發善心。不著利養。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9 若說法若聖默然

思益梵天所問經卷第三 論寂品第八 姚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若說法若聖默然

爾時。等行菩薩謂文殊師利言。(中略)如佛所說。汝等集會當行二事。若說法若聖默然。何謂說法。何謂聖默然。答言。若說法不違佛。不違法。不違僧。是名說法。若知法即是佛。離相即是法。無為即是僧。是名聖默然。

又善男子。因四念處有所說。名為說法。於一切法無所憶念。名聖默然。因四正勤有所說。名為說法。以諸法等不作等。不作不等。名聖默然。因四如意足有所說。名為說法。若不起身心名聖默然。因五根五力有所說。名為說法。若不隨他語有所信。為不取不捨故分別諸法。一心安住無念念中解一切法。常定性。斷一切戲論慧。名聖默然。因七菩提分有所說。名為說法。若常行捨。心無所分別。無增無減。名聖默然。因八聖道分有所說。名為說法。若知說法相如栰喻。不依法。不依非法。名聖默然。善男子。於是三十七助道法。若能開解演說。名為說法。若身證是法。亦不離身見法。亦不離法見身。於是觀中不見二相。不見不二相。如是現前知見而亦不見。名聖默然。

又善男子。若不妄想著我。不妄想著彼。不妄想著法有所說。名為說法。若至不可說相。能離一切言說音聲。得不動處。入離相心。名聖默然。又善男子。若知一切眾生諸根利鈍。而教誨之。名為說法。常入於定。心不散亂。名聖默然。

等行言。如我解文殊師利所說義。一切聲聞辟支佛無有說法。亦無聖默然。所以者何。不能了知一切眾生諸根利鈍。亦復不能常在於定。文殊師利。若有真實問何等是世間說法者。何等是世間聖默然者。則當為說諸佛是也。所以者何。諸佛善能分別一切眾生諸根利鈍。亦常在定。佛告文殊師利。如是如是。如等行所說。唯諸佛如來有此二法。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我親從佛聞。汝等集會當行二事。若說法。若聖默然。世尊。若聲聞不能行者。云何如來勅諸比丘行此二事。佛告須菩提。於汝意云何。若聲聞不從他聞。能說法能聖默然不。須菩提言。不也。須菩提。是故當知一切聲聞辟支佛。無有說法無聖默然。

爾時。文殊師利謂須菩提言。或有眾生多婬欲者。以觀淨得解脫。不以不淨。唯佛能知。或有眾生多瞋恚者。以觀過得解脫。不以慈心。唯佛能知。或有眾生多愚癡者。以不共語得解脫。不以說法。唯佛能知。或有眾生等分行者。不以觀淨不以不淨。不以觀過不以慈心。不以不共語。不以說法得解脫者。隨其根性以諸法平等。而為說法使得解脫。唯佛能知。是故如來。於諸說法人中為最第一。禪定人中亦最第一。

爾時。須菩提問文殊師利。若聲聞辟支佛不能如是說法。不能如是聖默然者。諸菩薩有成就如是功德。能說法能聖默然不。答言。唯佛當知。於是佛告須菩提。有三昧名入一切語言心不散亂。若菩薩成就此三昧皆得是功德。

爾時。文殊師利謂等行菩薩。善男子。為眾生八萬四千行故。說八萬四千法藏。名為說法。常在一切滅受想行定中。名聖默然。善男子。我若一劫。若減一劫。能說是義。是名說法相。是聖默然相。猶不能盡。

於是佛告等行菩薩。善男子。乃往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時世有佛。號曰普光。劫曰名聞。國名喜見。(中略)善男子。其普光佛。以三乘法為弟子說。亦多樂說如是法音。汝等比丘當行二事。若說法。若聖默然。善男子。爾時。上方醫王佛土。有二菩薩。一名無盡意。二名益意。來詣普光佛所。頭面禮足。右遶三匝。恭敬合掌。却住一面。時普光佛。為二菩薩廣說淨明三昧。所以名曰淨明三昧者。若菩薩入是三昧。即得解脫一切諸相及煩惱著。亦於一切佛法。得淨光明。是故名為淨明三昧。

又前際一切法淨。後際一切法淨。現在一切法淨。是三世畢竟淨。無能令不淨。性常淨故。是以說一切諸法性常清淨。何謂諸法性淨。謂一切法空相。離有所得故。一切法無相相。離憶想分別故。一切法無作相。不取不捨。無求無願。畢竟離自性故。是名性常清淨。以是常淨相。知生死性即是涅槃。涅槃性即是一切法性。是故說心性常清淨。

善男子。譬如虛空。若受垢污無有是處。心性亦如是。若有垢污無有是處。又如虛空。雖為烟塵雲霧覆翳。不明不淨。而不能染污虛空之性。設染污者不可復淨。以虛空實不染污故。還見清淨。凡夫心亦如是。雖邪憶念起諸煩惱。然其心相不可垢污。設垢污者不可復淨。以心相實不垢污。性常明淨。是故心得解脫。善男子。是名入淨明三昧門。彼二菩薩聞是三昧。於諸法中得不可思議法光明。

爾時。無盡意菩薩白普光佛言。世尊。我等已聞入淨明三昧門。當以何行行此法門。佛告無盡意。善男子。汝等當行二行。若說法。若聖默然。時二菩薩從佛受教。頭面禮佛足。遶三匝而出。趣一園林。自以神力化作寶樓於中修行。時有梵天名曰妙光。與七萬二千梵俱來至其所。頭面禮足。問二菩薩。善男子。普光如來說言。汝等比丘集會當行二事。若說法。若聖默然。善男子。何謂說法。何謂聖默然。二菩薩言。汝今善聽。我當少說。唯有如來乃通達耳。於是二菩薩。以二句義為諸梵眾廣分別說。時七萬二千梵皆得無生法忍。妙光梵天得普光明三昧。是二菩薩。於七萬六千歲。以無礙辯力答其所問。不懈不息分別二句。互相問答而不窮盡。

於是普光佛。在虛空中作如是言。善男子。勿於文字言說而起諍訟。凡諸言說皆空如響。如所問答亦如是。汝等二人皆得無礙辯才及無盡陀羅尼。若於一劫若百劫。說此二句辯不可盡。善男子。佛法是寂滅相。第一之義。此中無有文字不可得說。諸所言說皆無義利。是故汝等。當隨此義勿隨文字。是二菩薩聞佛教已。默然而止。佛告等行。以是當知。菩薩若以辯才說法。於百千萬劫若過百千萬劫。不可窮盡。

138 行真實空

中阿含經卷第四十九 雙品第十五 小空經第四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行真實空

(一九○) 我聞如是。一時。佛遊舍衛國。在於東園鹿子母堂。爾時。尊者阿難則於晡時從燕坐起。往詣佛所。稽首佛足。却住一面。白曰。世尊一時遊行釋中。城名釋都邑。我於爾時。從世尊聞說如是義。阿難。我多行空。彼世尊所說。我善知.善受。為善持耶。

爾時。世尊答曰。阿難。彼我所說。汝實善知.善受.善持。所以者何。我從爾時及至於今。多行空也。阿難。如此鹿子母堂。空無象馬.牛羊.財物.穀米.奴婢。然有不空。唯比丘眾。是為。阿難。若此中無者。以此故。我見是空。若此有餘者。我見真實有。阿難。是謂行真實空。不顛倒也。

阿難。比丘若欲多行空者。彼比丘莫念村想。莫念人想。當數念一無事想。彼如是知。空於村想。空於人想。然有不空。唯一無事想。若有疲勞。因村想故。我無是也。若有疲勞。因人想故。我亦無是。唯有疲勞因一無事想故。若彼中無者。以此故。彼見是空。若彼有餘者。彼見真實有。阿難。是謂行真實空。不顛倒也。

復次阿難。比丘若欲多行空者。彼比丘莫念人想。莫念無事想。當數念一地想。彼比丘若見此地有高下。有蛇聚。有棘刺叢。有沙有石。山嶮深河。莫念彼也。若見此地平正如掌。觀望處好。當數念彼。阿難。猶如牛皮。以百釘張。極張托已。無皺無縮。若見此地有高下。有蛇聚。有棘刺叢。有沙有石。山嶮深河。莫念彼也。若見此地平正如掌。觀望處好。當數念彼。彼如是知。空於人想。空無事想。然有不空。唯一地想。若有疲勞。因人想故。我無是也。若有疲勞。因無事想故。我亦無是。唯有疲勞因一地想故。若彼中無者。以此故。彼見是空。若彼有餘者。彼見真實有。阿難。是謂行真實空。不顛倒也。

復次阿難。比丘若欲多行空者。彼比丘莫念無事想。莫念地想。當數念一無量空處想。彼如是知。空無事想。空於地想。然有不空。唯一無量空處想。若有疲勞。因無事想故。我無是也。若有疲勞。因地想故。我亦無是。唯有疲勞因一無量空處想故。若彼中無者。以此故。彼見是空。若彼有餘者。彼見真實有。阿難。是謂行真實空。不顛倒也。

復次阿難。比丘若欲多行空者。彼比丘莫念地想。莫念無量空處想。當數念一無量識處想。彼如是知。空於地想。空無量空處想。然有不空。唯一無量識處想。若有疲勞。因地想故。我無是也。若有疲勞。因無量空處想故。我亦無是。唯有疲勞因一無量識處想故。若彼中無者。以此故。彼見是空。若彼有餘者。彼見真實有。阿難。是謂行真實空。不顛倒也。

復次阿難。比丘若欲多行空者。彼比丘莫念無量空處想。莫念無量識處想。當數念一無所有處想。彼如是知。空無量空處想。空無量識處想。然有不空。唯一無所有處想。若有疲勞。因無量空處想故。我無是也。若有疲勞。因無量識處想故。我亦無是。唯有疲勞因一無所有處想故。若彼中無者。以此故。彼見是空。若彼有餘者。彼見真實有。阿難。是謂行真實空。不顛倒也。

復次阿難。比丘若欲多行空者。彼比丘莫念無量識處想。莫念無所有處想。當數念一無想心定。彼如是知。空無量識處想。空無所有處想。然有不空。唯一無想心定。若有疲勞。因無量識處想故。我無是也。若有疲勞。因無所有處想故。我亦無是。唯有疲勞因一無想心定故。若彼中無者。以此故。彼見是空。若彼有餘者。彼見真實有。阿難。是謂行真實空。不顛倒也。

彼作是念。我本無想心定。本所行.本所思。若本所行.本所思者。我不樂彼。不求彼。不應住彼。如是知.如是見。欲漏心解脫。有漏.無明漏心解脫。解脫已。便知解脫。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彼如是知。空欲漏。空有漏.空無明漏。然有不空。唯此我身六處命存。若有疲勞。因欲漏故。我無是也。若有疲勞。因有漏.無明漏故。我亦無是。唯有疲勞因此我身六處命存故。若彼中無者。以此故。彼見是空。若彼有餘者。彼見真實有。阿難。是謂行真實空。不顛倒也。謂漏盡.無漏.無為.心解脫。

阿難。若過去諸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彼一切行此真實空。不顛倒。謂漏盡.無漏.無為.心解脫。阿難。若當來諸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彼一切行此真實空。不顛倒。謂漏盡.無漏.無為.心解脫。阿難。若今現在我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我亦行此真實空。不顛倒。謂漏盡.無漏.無為.心解脫。阿難。汝當如是學。我亦行此真實空。不顛倒。謂漏盡.無漏.無為.心解脫。是故。阿難。當學如是。

佛說如是。尊者阿難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7 漸次第作 至成就訖

中阿含經卷第三十五 梵志品第十二 算數目揵連經第三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漸次第作 至成就訖

(一四四) 我聞如是。一時。佛遊舍衛國。在東園鹿子母堂。爾時。算數梵志目揵連。中後彷徉。往詣佛所。共相問訊。却坐一面。白曰。瞿曇。我欲有所問。聽乃敢陳。世尊告曰。目揵連。恣汝所問。莫自疑難。

算數目揵連則便問曰。瞿曇。此鹿子母堂漸次第作。轉後成訖。瞿曇。此鹿子母堂椷梯。初昇一蹬。後二.三.四。瞿曇。如是此鹿子母堂漸次第上。瞿曇。此御象者。亦漸次第調御成訖。謂因鉤故。瞿曇。此御馬者。亦漸次第調御成訖。謂因鞙故。瞿曇。此剎利亦漸次第至成就訖。謂因捉弓箭故。瞿曇。此諸梵志亦漸次第至成就訖。謂因學經書故。瞿曇。我等學算數。以算數存命。亦漸次第至成就訖。若有弟子。或男或女。始教一一數。二二.三三.十.百.千.萬。次第至上。瞿曇。如是我等學算數。以算數存命。漸次第至成訖。沙門瞿曇。此法.律中。云何漸次第作至成就訖。

世尊告曰。目揵連。若有正說。漸次第作。乃至成訖。目揵連。我法.律中謂正說。所以者何。目揵連。我於此法.律。漸次第作至成就訖。目揵連。若年少比丘初來學道。始入法.律者。如來先教。比丘。汝來身護命清淨。口.意護命清淨。目揵連。若比丘身護命清淨。口.意護命清淨者。如來復上教。比丘。汝來觀內身如身。至觀覺.心.法如法。目揵連。若比丘觀內身如身。至觀覺.心.法如法者。如來復上教。比丘。汝來觀內身如身。莫念欲相應念。至觀覺.心.法如法。莫念非法相應念。

目揵連。若比丘觀內身如身。不念欲相應念。至觀覺.心.法如法。不念非法相應念者。如來復上教。比丘。汝來守護諸根。常念閉塞。念欲明達。守護念心。而得成就。恒起正知。若眼見色。然不受相。亦不味色。謂忿諍故。守護眼根。心中不生貪伺.憂慼.惡不善法。趣向彼故守護眼根。如是耳.鼻.舌.身。若意知法。然不受相。亦不味法。謂忿諍故。守護意根。心中不生貪伺.憂慼.惡不善法。趣向彼故守護意根。

目揵連。若比丘守護諸根。常念閉塞。念欲明達。守護念心。而得成就。恒起正知。若眼見色。然不受相。亦不味色。謂忿諍故。守護眼根。心中不生貪伺.憂慼.惡不善法。趣向彼故守護眼根。如是耳.鼻.舌.身。若意知法。然不受相。亦不味法。謂忿諍故。守護意根。心中不生貪伺.憂慼.惡不善法。趣向彼故守護意根者。如來復上教。比丘。汝來正知出入。善觀分別。屈伸低仰。儀容庠序。善著僧伽梨及諸衣鉢。行住坐臥.眠寤語默。皆正知之。

目揵連。若比丘正知出入。善觀分別。屈伸低仰。儀容庠序。善著僧伽梨及諸衣鉢。行住坐臥.眠寤語默。皆正知者。如來復上教。比丘。汝來獨住遠離。在無事處。或至樹下空安靜處.山巖石室.露地穰積。或至林中。或住在塚間。汝已在無事處。或至樹下空安靜處。敷尼師檀。結加趺坐。正身正願。反念不向。斷除貪伺。心無有諍。見他財物.諸生活具。莫起貪伺。欲令我得。汝於貪伺淨除其心。如是瞋恚.睡眠.調悔.斷疑度惑。於諸善法無有猶豫。汝於疑惑淨除其心。汝斷此五蓋心穢慧羸.離欲.離惡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禪成就遊。目揵連。若比丘離欲.離惡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禪成就遊者。目揵連。如來為諸年少比丘多有所益。謂訓誨教訶。目揵連。若有比丘.長老.上尊.舊學梵行。如來復上教。謂究竟訖。一切漏盡。

算數目揵連即復問曰。沙門瞿曇。一切弟子如是訓誨。如是教訶。盡得究竟智。必涅槃耶。
世尊答曰。目揵連。不一向得。或有得者。或不得者。算數目揵連復更問曰。瞿曇。此中何因何緣。有涅槃.有涅槃道。沙門瞿曇現在導師。或有比丘如是訓誨。如是教訶。得究竟涅槃。或復不得耶。

世尊告曰。目揵連。我還問汝。隨所解答。目揵連。於意云何。汝知王舍城處。諳彼道耶。算數目揵連答曰。唯然。我知王舍城處。亦諳彼道。世尊問曰。目揵連。若有人來欲見彼王。至王舍城。其人問汝。我欲見王。至王舍城。算數目揵連知王舍城處。諳彼道徑。可示語我耶。(中略)此中何因何緣。有彼王舍城。有王舍城道。汝現在導師。彼第一人隨受汝教。於後不久。捨平正道。從惡道還。若王舍城外有好園林。其地平正。樓觀浴池。若干華樹。狹長流河。又有清泉。彼盡不見。亦不知耶。彼第二人隨受汝教。從平正道展轉得至於王舍城。若王舍城外有好園林。其地平正。樓觀浴池。若干華樹。狹長流河。又有清泉。彼盡見盡知耶。

算數目揵連答曰。瞿曇。我都無事。有彼王舍城。有王舍城道。我現在導師。彼第一人不隨我教。捨平正道。從惡道還。若王舍城外有好園林。其地平正。樓觀浴池。若干華樹。狹長流河。又有清泉。彼盡不見。亦不知耶。彼第二人隨順我教。從平正道展轉得至於王舍城。若王舍城外有好園林。其地平正。樓觀浴池。若干華樹。狹長流河。又有清泉。彼盡見盡知耶。世尊告曰。如是。目揵連。我亦無事。有彼涅槃.有涅槃道。我為導師。為諸比丘如是訓誨。如是教訶。得究竟涅槃。或有不得。目揵連。但各自隨比丘所行。爾時。世尊便記彼行。謂究竟漏盡耳。

算數目揵連白曰。瞿曇。我已知。瞿曇。我已解。瞿曇。猶如良地有娑羅林。彼中有守娑羅林人。明健不懈。諸娑羅根以時鋤掘。平高填下。糞沃溉灌。不失其時。若其邊有穢惡草生。盡拔棄之。若有橫曲不調直者。盡各治之。若有極好中直樹者。便權養護。隨時鋤掘。糞沃溉灌。不失其時。如是良地娑羅樹林轉茂盛好。瞿曇。如是有人諛諂.欺誑.極不庶幾。無信.懈怠。無念.無定。惡慧.心狂。諸根掉亂。持戒寬緩。不廣修沙門。瞿曇。如是之人不能共事。所以者何。瞿曇。如是人者。穢污梵行。瞿曇。若復有人。不有諛諂。亦不欺誑。庶幾.有信。精進不懈。有念.有定。亦有智慧。極恭敬戒。廣修沙門。瞿曇。如是之人。能共事也。所以者何。瞿曇。如是人者。清淨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