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 云何修作意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一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 第三瑜伽處之二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云何修作意

云何修作意。謂初修業者始修業時。於如是所安立普徧相中。由一境性及淨諸障。離邪加行。學正加行。彼應最初作如是念。我今為證心一境性及斷喜樂。當勤修習四種作意。何等為四。一調練心作意。二滋潤心作意。三生輕安作意。四淨智見作意。

云何調練心作意。謂由此作意。於可厭患法令心厭離。是名調練心作意。云何滋潤心作意。謂由此作意。於可欣尚法令心欣樂。是名滋潤心作意。云何生輕安作意。謂由此作意。於時時間。於可厭法令心厭離。於時時間。於可欣法令心欣樂。已安住內寂靜無相無分別中。一境念轉。由是因緣對治一切身心麁重。能令一切身心適悅。生起一切身心輕安。是名生輕安作意。云何淨智見作意。謂由此作意。於時時間。即用如是內心寂靜為所依止。由內靜心數數加行。於法觀中修增上慧。是名淨智見作意。

彼修行者。於時時間。於可厭法令心厭離。如是於漏及漏處法。能令其心。生熱等熱。生厭等厭。何等名為可厭患處。略有四種可厭患處。謂自衰損及他衰損。現在會遇。正現前時。如理作意數思惟故。成可厭處。若自興盛及他興盛。過去盡滅。離變壞時。如理作意數思惟故。成可厭處。

即彼行者。於時時間。於可欣法令心欣樂。如是於彼生欣樂故。能令其心。極成津潤。融適澄淨。何等名為可欣尚處。略有三種可欣尚處。一者三寶。二者學處清淨.尸羅清淨。三者於自所證差別。深生信解。心無怯弱。

云何隨念三寶令心欣樂。謂作是念。我今善得如是大利。謂蒙如來應正等覺為我大師。我今善得如是大利。謂善說法毘柰耶中我得出家。我今善得如是大利。謂我與諸具戒具德.忍辱柔和.成賢善法.同梵行者。共為法侶。我今當得賢善命終賢善殞沒。當得賢善趣於後世。如是名為隨念三寶令心欣樂。

云何隨念學處清淨.尸羅清淨。令心欣樂。謂作是念。我今善得如是大利。謂於如來應正等覺大師。善說法毘柰耶善修正行聲聞眾中。我得與彼同梵行者。同戒同學。同修慈仁身語意業。同其所見。同所受用。如是名為隨念學處清淨尸羅清淨。令心欣樂。謂無悔為先。發生歡喜。

云何於自所證差別。深生信解。心無怯弱處。令心欣樂。謂作是念。我今有力有所堪能。尸羅清淨。堪為法器。得與如是同梵行者同清淨戒。得與有智正至善士同其所見。我有堪能精勤修習如是正行。於現法中。能得未得。能觸未觸。能證未證。由是令心生大歡喜。如是名為於自所證差別。深生信解。心無怯弱處。令心欣樂。又由前後勇猛精進。已得安住所證差別。由隨念此。復於後時所證差別。深生信解。令心欣樂。是名異門。

彼修行者。於可厭法調練其心。於能隨順諸漏處法。令心不向。違逆棄背。離隔而住。於可欣法。悅潤其心。於出於離所生諸法有親愛故。令心趣向。附著喜樂和合而住。如是彼心由厭由欣二種行相。背諸黑品向諸白品。易脫而轉。其心如是。背諸黑品由調練心作意故。向諸白品由滋潤心作意故。於時時間。依奢摩他內攝持心。由生輕安作意故。於時時間。於法思擇.最極思擇.周徧尋思.周徧伺察。由淨智見作意故。如是彼心於時時間。為奢摩他毘鉢舍那之所攝受。堪能與彼一切行相一切功德作攝受因。經歷彼彼日夜剎那臘縛須臾。逮得勝進。

譬如黠慧鍛金銀師或彼弟子。於時時間燒鍊金銀。令其棄捨一切垢穢。於時時間投清冷水。令於彼彼莊嚴具業。有所堪任調柔隨順。於是黠慧鍛金銀師或彼弟子。以其相似妙工巧智。善了知已。用作業具。隨其所樂莊嚴具中種種轉變。如是勤修瑜伽行者。為令其心棄背貪等一切垢穢。及令棄背染污憂惱。於可厭法深生厭離。為令趣向所有清淨善品喜樂。於可欣法發生欣樂。於是行者。隨於彼彼欲自安立。或奢摩他品或毘鉢舍那品。即於彼彼能善親附。能善和合。無轉無動。隨其所樂種種義中。如所信解。皆能成辦。

 

104 止觀舉捨 云何於三摩地 應時加行 正加行 作意思惟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一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 第三瑜伽處之二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止觀舉捨 云何三摩地時 應時加行 正加行 作意思惟

復次。此中有九種白品所攝加行。與此相違。當知即是九種黑品所攝加行。云何名為白品所攝九種加行。一相應加行。二串習加行。三無倒加行。四不緩加行。五應時加行。六解了加行。七無厭足加行。八不捨軛加行。九正加行。由此九種白品所攝加行故。能令其心速疾得定。令三摩地轉更勝進。又由此故。於所應往地及隨所應得。速疾能往能得。無有稽遲。(中略)

云何名為相應加行。謂若貪行者。應於不淨安住其心。若瞋行者。應於慈愍安住其心。若癡行者。應於緣起安住其心。若憍慢行者。應於界差別安住其心。若尋思行者。應於阿那波那念安住其心。若等分行者。或薄塵行者。應隨所樂攀緣一境安住其心。勤修加行。如是名為相應加行。

云何名為串習加行。謂於奢摩他毘鉢舍那。已曾數習。乃至少分。非於一切皆初修業。所以者何。初修業者。雖於相應所緣境界勤修加行。而有諸蓋數數現行。身心麁重。由是因緣。不能令心速疾得定。如是名為串習加行。(中略)

云何名為應時加行。謂於時時間修習止相。於時時間修習觀相。於時時間修習舉相。於時時間修習捨相。又能如實了知其止。止相止時。了知其觀。觀相觀時。了知其舉。舉相舉時。了知其捨。捨相捨時。

云何為止。謂九相心住(卷第三十)。能令其心無相無分別。寂靜極寂靜。等住寂止。純一無雜。故名為止。云何止相。謂有二種。一所緣相。二因緣相。所緣相者。謂奢摩他品所知事同分影像。是名所緣相。由此所緣。令心寂靜。因緣相者。謂依奢摩他所熏習心。為令後時奢摩他定皆清淨故。修習瑜伽毘鉢舍那所有加行。是名因緣相。云何止時。謂心掉舉時或恐掉舉時。是修止時。又依毘鉢舍那所熏習心。為諸尋思之所擾惱及諸事業所擾惱時。是修止時。

云何為觀。謂四行三門六事差別所緣觀行(卷第三十)。云何觀相。謂有二種。一所緣相。二因緣相。所緣相者。謂毘鉢舍那品所知事同分影像。由此所緣。令慧觀察。因緣相者。謂依毘鉢舍那所熏習心。為令後時毘鉢舍那皆清淨故。修習內心奢摩他定所有加行。云何觀時。謂心沈沒時或恐沈沒時。是修觀時。又依奢摩他所熏習心。先應於彼所知事境如實覺了。故於爾時。是修觀時。

云何為舉。謂由隨取一種淨妙所緣境界(卷第十一。淨妙相謂女人身上。八處所攝可愛淨相。歌舞笑睇。美容進止。妙觸就禮)。顯示勸導。慶慰其心。云何舉相。謂由淨妙所緣境界。策勵其心。及彼隨順發勤精進。云何舉時。謂心沈下時或恐沈下時。是修舉時。

云何為捨。謂於所緣。心無染污心平等性。於止觀品。調柔正直任運轉性。及調柔心有堪能性。令心隨與任運作用。云何捨相。謂由所緣令心上捨。及於所緣不發所有太過精進。云何捨時。謂於奢摩他毘鉢舍那品。所有掉舉心已解脫。是修捨時。(中略)

云何名正加行。謂於所緣。數起勝解。數正除遣。是名正加行。如有勤修不淨觀者。數正除遣。於諸不淨作意思惟諸不淨相。由隨相行毘鉢舍那而起作意。於所緣境。數數除遣。數數現前。

其正除遣。復有五種。一內攝其心故。二不念作意故。三於餘作意故。四對治作意故。五無相界作意故。當知此中由九相心住。毘鉢舍那而為上首故。名內攝其心。由於最初背一切相。無亂安住故。名不念作意。由緣餘定地境。思惟餘定地故。名於餘作意。由思惟不淨對治於淨。乃至思惟阿那波那念對治尋思。思惟虛空界對治諸色故。名對治作意。由於一切相不作意思惟。於無相界作意思惟故。名無相界作意。雖徧安立一切所緣。正除遣相。總有五種。然此義中。正意唯取。內攝其心。不念作意。

初修業者始修業時。最初全不於所緣境繫縛其心。或於不淨。或復餘處。唯作是念。我心云何得無散亂。無相無分別。寂靜極寂靜。無轉無動。無所希望。離諸作用。於內適悅。如是精勤於所生起一切外相。無所思惟。不念作意。即由如是不念作意除遣所緣。彼於其中修習瑜伽。攝受適悅。復行有相有分別不淨等境。云何而行。謂由隨相行。隨尋思行。隨伺察行毘鉢舍那。行彼境界。而非一向精勤修習毘鉢舍那。還捨觀相。復於所緣思惟止行。由是因緣。彼於爾時於所緣境。不捨不取。由於所緣止行轉故。不名為捨。即於所緣不作相故。無分別故。不名為取。即由如是內攝其心。除遣所緣。又於其中不取觀相故。於緣無亂。取止行故。而復緣於所知事相。

若於所緣。唯數勝解。不數除遣。即不令彼所有勝解後後明淨。究竟而轉。不能往趣乃至現觀所知境事。由數勝解。數除遣故。後後勝解展轉明淨。究竟而轉。亦能往趣乃至現觀所知境事。譬如世間畫師弟子初習畫業。先從師所受所學樣。諦觀諦觀。作彼形相。作已作已尋即除毀。既除毀已尋復更作。如如除毀。數數更作。如是如是。後後形相轉明轉淨。究竟顯現。如是正學。經歷多時。世共推許為大畫師。或墮師數。若不數除所作形相。即於其上數數重畫。便於形相永無明淨究竟顯期。此中道理。當知亦爾。

若於此境起勝解已。定於此境復正除遣。非於此境正除遣已。定於此境復起勝解。於狹小境起勝解已。即於狹小而正除遣。廣大無量。當知亦爾。於狹小境正除遣已。或於狹小復起勝解。或於廣大復起勝解。或於無量復起勝解。於其廣大及於無量。當知亦爾。若諸色法所有相貌影像顯現。當知是麁變化相似。諸無色法假名為先。如所領受增上力故。影像顯現。如是一切。名正加行。

103 云何所緣境事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六卷第二十七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 第二瑜伽處之一之二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云何所緣境事

云何所緣。謂有四種所緣境事。何等為四。一者徧滿所緣境事。二者淨行所緣境事。三者善巧所緣境事。四者淨惑所緣境事。

云何徧滿所緣境事。謂復四種。一有分別影像。二無分別影像。三事邊際性。四所作成辦。

云何有分別影像。謂如有一或聽聞正法。或教授教誡為所依止。或見或聞或分別故。於所知事同分影像。由三摩呬多地毘鉢舍那行。觀察簡擇。極簡擇。徧尋思。徧伺察。所知事者謂或不淨。或慈愍。或緣性緣起。或界差別。或阿那波那念。或蘊善巧。或界善巧。或處善巧。或緣起善巧。或處非處善巧。或下地麁性上地靜性。或苦諦集諦滅諦道諦。是名所知事。此所知事或依教授教誡。或聽聞正法為所依止。令三摩呬多地作意現前。即於彼法而起勝解。即於彼所知事而起勝解。彼於爾時。於所知事。如現領受勝解而轉。雖彼所知事非現領受和合現前。亦非所餘彼種類物。然由三摩呬多地勝解領受。相似作意領受。彼所知事相似顯現。由此道理名所知事同分影像。修觀行者。推求此故。於彼本性所知事中。觀察審定功德過失。是名有分別影像。

云何無分別影像。謂修觀行者。受取如是影像相已。不復觀察簡擇極簡擇徧尋思徧伺察。然即於此所緣影像。以奢摩他行寂靜其心。即是九種行相令心安住。謂令心內住。等住。安住。近住。調伏。寂靜。最極寂靜。一趣。等持。彼於爾時成無分別影像所緣。即於如是所緣影像。一向一趣安住其念。不復觀察簡擇極簡擇徧尋思徧伺察。是名無分別影像。

即此影像亦名影像。亦名三摩地相。亦名三摩地所行境界。亦名三摩地口。亦名三摩地門。亦名作意處。亦名內分別體。亦名光影。如是等類當知名為所知事同分影像。諸名差別。

云何事邊際性。謂若所緣盡所有性。如所有性。(中略)

云何所作成辦。謂修觀行者。於奢摩他毘鉢舍那。若修若習若多修習為因緣故。諸緣影像所有作意皆得圓滿。此圓滿故便得轉依。一切麁重悉皆息滅。得轉依故超過影像。即於所知事。有無分別現量智見生。入初靜慮者得初靜慮。時於初靜慮所行境界。入第二第三第四靜慮者。得第二第三第四靜慮。時於第二第三第四靜慮所行境界。入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者。得彼定時即於彼定所行境界。如是名為所作成辦。如是四種所緣境事。遍行一切。隨入一切所緣境中。去來今世正等覺者共所宣說。是故說名徧滿所緣。(中略)

云何名為淨行所緣。謂不淨。慈愍。緣性緣起。界差別。阿那波那念等所緣差別。

云何不淨所緣。謂略說有六種不淨。一朽穢不淨。二苦惱不淨。三下劣不淨。四觀待不淨。五煩惱不淨。六速壞不淨。(中略)云何慈愍所緣。謂或於親品或於怨品或於中品。平等安住利益意樂。能引下中上品快樂定地勝解。當知此中親品怨品及以中品。是為所緣。利益意樂能引快樂定地勝解。是為能緣。所緣能緣總略為一。說名慈愍所緣。(中略)

云何阿那波那念所緣。(卷第二十七)謂緣入息出息念。是名阿那波那念。此念所緣入出息等。名阿那波那念所緣。(中略)又此阿那波那念。應知略有五種修習。何等為五。一算數修習。二悟入諸蘊修習。三悟入緣起修習。四悟入聖諦修習。五十六勝行修習。(中略)

云何名為善巧所緣。謂此所緣略有五種。一蘊善巧。二界善巧。三處善巧。四緣起善巧。五處非處善巧。蘊善巧者。云何蘊。云何蘊善巧。謂蘊有五。則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中略)云何界。云何界善巧。謂界有十八。則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是名為界。(中略)云何處。云何處善巧。謂處有十二。則眼處色處。耳處聲處。鼻處香處。舌處味處。身處觸處。意處法處。是名為處。(中略)如是六識身及相應法。皆由三緣而得流轉。謂增上緣。所緣緣。等無間緣。若於如是諸內外處。緣得善巧名處善巧。云何緣起。云何緣起善巧。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乃至招集如是純大苦蘊。是名緣起。若復了知唯有諸法滋潤諸法。唯有諸法等潤諸法。唯有諸行引發諸行。而彼諸行因所生故緣所生故。本無而有。有已散滅。體是無常。是無常故即是生法老法病法死法。愁悴悲嘆憂苦惱法。是生法故乃至是惱法故。則名為苦。由是苦故不得自在其力羸劣。由是因緣定無有我。若於如是緣生法中。由如是等種種行相善巧了達。或無常智或苦智或無我智。是名緣起善巧。又處 非處善巧。當知即是緣起善巧差別。此中差別者。謂由處非處善巧故。能正了知非不平等因果道理。則善不善法有果異熟。若諸善法能感可愛果異熟法。諸不善法能感非愛果異熟法。若能如是如實了知。名處非處善巧。(中略)

云何淨惑所緣。謂觀下地麁性上地靜性。如欲界對初靜慮乃至無所有處對非想非非想處。云何麁性。謂麁性有二。一體麁性。二數麁性。體麁性者。謂欲界望初靜慮雖皆具五蘊。而欲界中過患深重。苦住增上。最為鄙劣甚可厭惡。是故說彼為體麁性。初靜慮中則不如是。極靜極妙。是故說彼為體靜性。數麁性者。謂欲界色蘊有多品類。應知應斷。如是乃至識蘊亦爾。是故說彼為數麁性。(中略)以要言之有過患義。是麁性義。若彼彼地中過患增多。即由如是過患增多性故。名為麁性。若彼彼地中過患減少。即由如是過患減少性故。名為靜性。此是世間由世俗道淨惑所緣。(中略)

出世間道淨惑所緣復有四種。一苦聖諦。二集聖諦。三滅聖諦。四道聖諦。云何苦聖諦。 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略說一切五取蘊苦。名苦聖諦。云何集聖諦。謂若愛若後有愛。若喜貪俱行愛。若彼彼喜樂愛等。名集聖諦。云何滅聖諦。謂即此愛等無餘斷滅。名滅聖諦。云何道聖諦。謂八支等聖道。名道聖諦。(下略)

102 云何為學 謂三勝學 增上戒學 增上心學 增上慧學 三解脫門 空無願無相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八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二瑜伽處之三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云何為學 謂三勝學 增上戒學 增上心學 增上慧學 三解脫門 空無願無相

云何為學。謂三勝學。一增上戒學。二增上心學。三增上慧學。

云何增上戒學。謂安住具戒等。如前廣說。是名增上戒學。云何增上心學。謂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入初靜慮。具足安住。乃至能入第四靜慮具足安住。是名增上心學。又諸無色及餘所有等持等至。亦皆名為增上心學。然依靜慮能最初入聖諦現觀。正性離生。非全遠離一切靜慮能成此事。是故靜慮最為殊勝。故偏說為增上心學。云何增上慧學。謂於四聖諦等所有如實智見。是名增上慧學。

問。何緣唯有三學非少非多。答。建立定義故。智所依義故。辦所作義故。建立定義者。謂增上戒學。所以者何。由戒建立心一境性。能令其心觸三摩地。智所依義者。謂增上心學。所以者何。由正定心念一境性。於所知事。有如實智如實見轉。辦所作義者。謂增上慧學。所以者何。由善清淨若智若見。能證究竟。諸煩惱斷。以煩惱斷。是自義利。是勝所作。過此更無勝所作故。由是因緣唯有三學。

問。何緣三學如是次第。答。先於尸羅善清淨故。便無憂悔。無憂悔故歡喜安樂。由有樂故心得正定。心得定故能如實知能如實見。如實知見故能起厭。厭故離染。由離染故便得解脫。得解脫故。證無所作究竟涅槃。如是最初修習淨戒。漸次進趣。後證無作究竟涅槃。是故三學如是次第。

問。何緣三學名為增上戒心慧耶。答。所趣義故。最勝義故。名為增上。云何所趣義。謂為趣增上心而修淨戒。名增上戒學。為趣增上慧而修定心。名增上心學。為趣煩惱斷而修智見。名增上慧學。如是名為所趣義故名為增上。云何最勝義。謂若增上戒學。若增上心學。若增上慧學。唯於聖教獨有此三。不共外道。如是名為最勝義故名為增上。

又或有增上心學能引發增上慧學。或有增上慧學能引發增上心學。謂聖弟子未得根本靜慮。先學見跡。後為進斷修道所斷一切煩惱。正勤加行。修念覺支。乃至修捨覺支。是名增上慧學引發增上心學。增上心學引發增上慧學者。如前已說。

又或有增上戒學無增上心無增上慧。或有增上戒學亦有增上心。唯無增上慧。非有增上慧學而無增上戒及無增上心。是故若有增上慧學。當知必定具足三學。於此建立三種學中。諸瑜伽師當勤修。

復有三種補特伽羅。依此三學入諦現觀。何等為三。一未離欲。二倍離欲。三已離欲。當知此中於一切欲全未離者。勤修加行入諦現觀。既於諸諦得現觀已。證預流果。倍離欲者。當於爾時證一來果。已離欲者。當於爾時證不還果。

復有三根。一未知欲知根。二已知根。三具知根。云何建立如是三根。謂於諸諦未現觀者。加行勤修諸諦現觀。依此建立未知欲知根。若於諸諦已得現觀而居有學。依此建立已知根。若阿羅漢所作已辦住無學位。依此建立具知根。

復有三解脫門。一空解脫門。二無願解脫門。三無相解脫門。云何建立三解脫門。謂所知境略有二種。有及非有。有有二種。一者有為。二者無為。於有為中。且說三界所繫五蘊。於無為中。且說涅槃。如是二種有為無為。合說名有。若說於我。或說有情命者生者等。是名非有。

於有為中。見過失故。見過患故。無所祈願。無祈願故。依此建立無願解脫門。於有為中無祈願故。便於涅槃深生祈願。見極寂靜。見甚微妙。見永出離。由於中見永出離故。依此建立無相解脫門。於其非有無所有中。非有祈願非無祈願。如其非有。還則如是知為非有。見為非有。依此建立空解脫門。是名建立三解脫門。

101 云何方便 心清淨住 心善解脫 心解脫勤修習漸次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五 攝事分中契經事行擇攝第一之一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心清淨住 心善解脫

復次。善說法律略由三種不共支故。不共外道。墮善說數。一者宣說真實究竟解脫故。二者宣說即彼方便故。三者宣說即彼自內所證故。

云何真實究竟解脫。謂畢竟解脫及一切解脫。即是見道果及此後所得世出世修道果。此中見道果。由畢竟故得名真實。而非究竟。於一切解脫猶有所應作故。又解脫有三種。一世間解脫。二有學解脫。三無學解脫。世間解脫非是真實。有退轉故。有學解脫雖是真實而非究竟。猶有所作故。當知所餘具足二種。

云何方便。謂於諸行中。依如所有性及盡所有性。修無常想。依無常修苦想。依苦修空無我想。因此得入諦現觀時。由正觀察所知境故。獲得正見。由此正見為依止故。修道位中徧於諸行住厭逆想。彼於住時。雖由彼相應受。憶念思惟。不現前境明了現前。而不生喜。由不生喜增上力故。彼於行時。即於彼受所緣境界。不生染著。彼於一切所求境界。得處中故。尚不希求。何況耽著。彼由如是若住若行。於喜貪纏。速能滅盡。心清淨住。又即於彼。如所得道。極多修習為因緣故。永拔彼品麁重隨眠。獲得真實究竟解脫。當知即是心善解脫。

云何自內所證。當知有四種相。若於有學解脫轉時。由二種相內慧觸證。謂我已盡諸惡趣中所生諸行。又我已盡。除其七生二生一生。所餘後有所生諸行。又我已住能究竟盡無退轉道。若於無學解脫轉時。即由如是二種相故內慧觸證。謂我已作為斷其餘一切煩惱所應學事。我今尚無餘一生在。況二況七。又隨所樂亦能為他如實記別。如是名為自內所證。

復次。即彼解脫有二種前行法。一者見前行法。二者道果前行法。見前行法者。謂由解脫及彼方便自內所證增上力故。從他言音。起聞思修所成妙善如理作意。未入正性離生能入正性離生。得如實見出世正見。道果前行法者。謂得如是正見已。復起所餘正思惟等。或同時生或後時生道前行法。為斷所餘諸煩惱故。

復次。為欲證得所未得解脫故。應觀察八事。謂於諸行中愛味.過患.出離觀察。及聞.思.思擇力.見道.修道觀察。於諸行中觀察愛味時。能善通達諸行愛味所有自相。即於諸行觀察過患時。能善了知三受分位過患共相。謂於是中甚少愛味。多諸過患。如是了知愛味染著多諸過患共相應已。於所愛味一切行中。隨所生起欲貪煩惱。即能除遣制伏斷捨。於此欲貪不現行故。說名為斷。非永離欲故名為斷。又於彼事心未解脫。若於隨眠究竟超越。乃永離欲。心得解脫。是名一門觀察差別。

又修行者於彼諸行正觀察時。先以聞所成慧。如阿笈摩。了知諸行體是無常。無常故苦。苦故空及無我。彼隨聖教如是勝解如是通達。既通達已。復以推度相應思惟所成微細作意。即於彼境如實了知。即由如是通達了知增上力故。於彼相應煩惱現行現法當來所有過患。如實觀察。由思擇力為依止故。設復生起而不實著。即能捨離。彼由如是通達了知及思擇力多修習故。能入正性離生。既入正性離生已。由修道力漸離諸欲。彼由思擇見道二種力故。隨其所應。斷諸煩惱。謂不現行斷故及一分斷故。由修道力究竟離欲。如是由前二種漸離欲貪。由修道力心得解脫。

復次。有二種煩惱斷果及苦滅果。一者見所斷果。由證彼故。能自了知我已永盡捺落迦傍生餓鬼。我今證得預流無退墮法。乃至廣說。二者修所斷果。由證彼故。能自了知我最後身暫時支持。第二有等。永不復轉。復有二種苦滅。一者現在為因未來苦滅。二者過去為因現在苦滅。復有二種苦滅。一者心苦滅。二者身苦滅。復有二種苦滅。一者壞苦苦苦苦滅。二者行苦苦滅。復有二種苦滅。一者非愛業果苦滅。二者可愛業果苦滅。

復有少分已見諦迹諸聖弟子。雖已超過諸惡道苦所有怖畏。由未永盡一切結故。其心猶有於當來世共諸異生生老死怖。為斷彼故。而能發起猛利樂欲。乃至正念及無放逸。勤修觀行。(中略)

復次。為心解脫勤修習者。有二種漸次。一智漸次。二智果漸次。云何智漸次。謂於諸行中先起無常智。由思擇彼生滅道理故。次後於彼生相應行。觀為生法老法。乃至憂苦熱惱等法。由是因緣一切皆苦。此即依先無常智生後苦智。又彼諸行由是生法。乃至是熱惱法故。即是死生緣起展轉流轉。不得自在行相道理。故無有我。此則依先苦智。生後無我智。如是觀無常故苦。苦故無我。是名智漸次。

云何智果漸次。謂厭.離欲.解脫.徧解脫。云何厭。謂有對治現前故起厭逆想。令諸煩惱不復現行。云何離欲。謂由修習厭心故。雖於對治不作意思惟。然於一切染愛事境。貪不現行。此由伏斷增上力故。云何解脫。謂即於此伏斷對治。多修習故。永拔隨眠。如是名厭離欲解脫第一差別。復有差別。謂於厭位斷界。極成滿故名厭。即依止厭。除非想非非想處。於餘下地得離欲時。施設離欲位。故名離欲。於非想非非想處得離欲時。施設解脫位。故名解脫。是名厭離欲解脫第二差別。云何徧解脫。謂由如是煩惱雜染解脫故。生等諸苦雜染亦普解脫。是名徧解脫。如是由智增上力故。於諸行中起厭。由習厭故得離欲。由習離欲故。得解脫及徧解脫。如是名為智果漸次。

此中復有四種邪執。何等為四。一見邪執。二慢邪執。三自內邪執。四他教邪執。見邪執者。謂於諸行中執我我所。慢邪執者。謂於諸行中起我慢執。前見邪執障諦現觀。後我慢邪執障修所斷煩惱等斷。自內邪執者。謂獨處空閑不正分別為依止故。執有實我或見邪執或慢邪執。他教邪執者。謂由他教起邪執著。謂此是我此是我所。我慢行轉。又於內起不正分別。執我我所。名內邪執。亦名非他教邪執。如是一切邪執永斷。當知是名智果。

100 百喻經(節錄十喻)

百喻經(節錄十喻) 尊者僧伽斯那撰 蕭齊天竺三藏求那毘地譯

(一○)三重樓喻   往昔之世有富愚人癡無所知。到餘富家見三重樓。高廣嚴麗軒敞踈朗。心生渴仰即作是念。我有財錢不減於彼。云何頃來而不造作如是之樓。即喚木匠而問言曰。解作彼家端正舍不。木匠答言。是我所作。即便語言。今可為我造樓如彼。是時木匠即便經地壘墼作樓。愚人見其壘墼作舍猶懷疑惑不能了知。而問之言。欲作何等。木匠答言。作三重屋。愚人復言。我不欲下二重之屋。先可為我作最上屋。木匠答言。無有是事。何有不作最下重屋而得造彼第二之屋。不造第二云何得造第三重屋。愚人固言。我今不用下二重屋。必可為我作最上者。時人聞已便生怪笑。咸作此言。何有不造下第一屋而得上者。譬如世尊四輩弟子。不能精勤修敬三寶。懶惰懈怠欲求道果。而作是言。我今不用餘下三果。唯求得彼阿羅漢果。亦為時人之所嗤笑。如彼愚者等無有異。

(二六)人效王眼瞤喻   昔有一人。欲得王意。問餘人言云何得之。有人語言。若欲得王意者。王之形相汝當効之。此人即便後至王所。見王眼瞤便効王瞤。王問之言。汝為病耶。為著風耶。何以眼瞤。其人答王。我不病眼。亦不著風。欲得王意。見王眼瞤故効王也。王聞是語即大瞋恚。即便使人種種加害擯令出國。世人亦爾。於佛法王欲得親近。求其善法以自增長。既得親近。不解如來法王為眾生故種種方便現其闕短。或聞其法見有字句不正。便生譏毀。効其不是。由是之故。於佛法中永失其善墮於三惡。如彼効王。亦復如是。

(三四)送美水喻   昔有一聚落。去王城五由旬。村中有好美水。王勅村人。常使日日送其美水。村人疲苦悉欲移避遠此村去。時彼村主語諸人言。汝等莫去。我當為汝白王改五由旬作三由旬。使汝得近往來不疲。即往白王。王為改之作三由旬。眾人聞已便大歡喜。有人語言。此故是本五由旬更無有異。雖聞此言信王語故終不肯捨。世間之人亦復如是。修行正法度於五道向涅槃城。心生厭惓。便欲捨離。頓駕生死。不能復進。如來法王有大方便。於一乘法分別說三。小乘之人聞之歡喜以為易行。修善進德求度生死。後聞人說無有三乘。故是一道。以信佛語終不肯捨。如彼村人亦復如是。

(四二)估客駝死喻   譬如估客遊行商賈。會於路中而駝卒死。駝上所載多有珍寶。細軟上氈種種雜物。駝既死已即剝其皮。商主捨行坐二弟子而語之言。好看駝皮莫使濕爛。其後天雨二人頑嚚盡以好氈覆此皮上。氈盡爛壞。皮氈之價理自懸殊。以愚癡故以氈覆皮。世間之人亦復如是。其不殺者喻於白氈。其駝皮者即喻財貨。天雨濕爛喻於放逸敗壞善行。 不殺戒者即佛法身最上妙因。然不能修。但以財貨造諸塔廟供養眾僧。捨根取末不求其本。漂浪五道莫能自出。是故行者應當精心持不殺戒。

(五三)師患脚付二弟子喻   譬如一師有二弟子。其師患脚。遣二弟子。人當一脚隨時按摩。其二弟子常相憎嫉。一弟子行。其一弟子捉其所當按摩之脚以石打折。彼既來已忿其如是。復捉其人所按之脚尋復打折。佛法學徒亦復如是。方等學者非斥小乘。小乘學者復非方等。故使大聖法典二途兼亡。

(六六)口誦乘船法而不解用喻   昔有大長者子。共諸商人入海採寶。此長者子善誦入海捉船方法。若入海水漩洑洄流磯激之處。當如是捉如是正如是住。語眾人言入海方法我悉知之。眾人聞已深信其語。既至海中未經幾時船師遇病忽然便死。時長者子。即便代處至洄澓駛流之中唱言。當如是捉如是正。船盤迴旋轉不能前進至於寶所。舉船商人沒水而死。凡夫之人亦復如是。少習禪法安般數息及不淨觀。雖誦其文不解其義。種種方法實無所曉。自言善解。妄授禪法使前人迷亂失心。倒錯法相。終年累歲空無所獲。如彼愚人使他沒海。

(七六)田夫思王女喻   昔有田夫遊行城邑。見國王女顏貌端正世所希有。晝夜想念情不能已。思與交通無由可遂。顏色瘀黃即成重病。諸所親見便問其人何故如是。答親里言我昨見王女。顏貌端正思與交通。不能得故是以病耳。我若不得必死無疑。諸親語言我當為汝作好方便。使汝得之勿得愁也。後日見之便語之言。我等為汝便為是得。唯王女不欲。田夫聞之欣然而笑謂呼必得。世間愚人亦復如是。不別時節春秋冬夏。便於冬時擲種土中望得果實。徒喪其功空無所獲。芽莖枝葉一切都失。世間愚人修習少福謂為具足。便謂菩提已可證得。如彼田夫悕望王女。

(八○)倒灌喻   昔有一人。患下部病。醫言。當須倒灌乃可差耳。便集灌具欲以灌之。醫未至頃便取服之。腹脹欲死不能自勝。醫既來至怪其所以。即便問之何故如是。即答醫言。向時灌藥我取服之。是故欲死。醫聞是語深責之言。汝大愚人不解方便。即便以餘藥服之。方吐下爾乃得差。如此愚人為世所笑。凡夫之人亦復如是。欲修學禪觀種種方法。應効不淨。反効數息。應數息者効觀六界。顛倒上下無有根本。徒喪身命為其所困。不諮良師顛倒禪法。如彼愚人飲服不淨。

(八五)婦女患眼痛喻   昔有一女人。極患眼痛。有知識女人問言。汝眼痛耶。答言眼痛。彼女復言有眼必痛。我雖未痛並欲挑眼恐其後痛。傍人語言眼若在者或痛不痛。眼若無者終身長痛。凡愚之人亦復如是。聞富貴者衰患之本。畏不布施恐後得報。財物殷溢重受苦惱。有人語言汝若施者或苦或樂。若不施者貧窮大苦。如彼女人不忍近痛。便欲去眼乃為長痛。

(九三)老母捉熊喻   昔有一老母在樹下臥。熊欲來搏。爾時老母遶樹走避。熊尋後逐一手抱樹欲捉老母。老母得急即時合樹捺熊兩手。熊不得動。更有異人來至其所。老母語言。汝共我捉殺分其肉。時彼人者信老母語。即時共捉。既捉之已老母即便捨熊而走。其人後為熊所困。如是愚人為世所笑。凡夫之人亦復如是。作諸異論既不善好。文辭繁重多有諸病。竟不成訖便捨終亡。後人捉之欲為解釋。不達其意。反為其困。如彼愚人代他捉熊反自被害。

此論我所造  合和喜笑語   多損正實說  觀義應不應

如似苦毒藥  和合於石蜜   藥為破壞病  此論亦如是

正法中戲笑  譬如彼狂藥   佛正法寂定  明照於世間

如服吐下藥  以酥潤體中   我今以此義  顯發於寂定

如阿伽陀藥  樹葉而裹之   取藥塗毒竟  樹葉還棄之

戲笑如葉裹  實義在其中   智者取正義  戲笑便應棄

尊者僧伽斯那造作癡花鬘竟

99 流轉生死 所可恃怙 無過慈心

菩薩本緣經卷下 龍品第八 僧伽斯那撰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字恭明譯

流轉生死 所可恃怙 無過慈心

菩薩摩訶薩  處瞋猶持戒   況生於人中  而當不堅持

如我曾聞。菩薩往昔以恚因緣墮於龍中。受三毒身。所謂氣毒見毒觸毒。其身雜色如七寶聚。光明自照不假日月。才貌長大氣如韛風。其目照朗如雙日出。常為無量諸龍所遶。自化其身而為人像。與諸龍女共相娛樂。住毘陀山幽邃之處。多諸林木華果茂盛甚可愛樂。有諸池水八味具足。常在其中遊止受樂。經歷無量百千萬歲。時金翅鳥為飲食故。乘空束身飛來欲取。(中略)

爾時。龍王語金翅鳥。汝金翅鳥。小復留神聽我所說。汝於我所常生怨害。然我於汝都無惡心。我以宿業受是大身稟得三毒。雖有是力未曾於他而生惡心。我今自忖審其氣力。足能與汝共相抗禦。(中略)金翅鳥言。我與汝怨。何故於我不生惡心。龍王答言。我雖獸身善解業報。審知少惡。報逐不置猶如形影。不相捨離。我今與汝所以俱生如是惡家。悉由先世集惡業故。我今常於汝所生慈愍心。汝應深思如來所說

非以怨心  能息怨憎   唯以忍辱  然後乃滅

譬如大火投之乾薪。其炎轉更倍常增多。以瞋報瞋亦復如是。時金翅鳥聞是語已。怨心即息。復向龍王說如是言。我今於汝常生怨心。然汝於我乃生慈心。龍王答言。我先與汝俱受佛語。我常憶持抱在心懷。而汝忘失了不憶念。金翅鳥言。唯願仁者為我和上。善為我說無上之法。我從今始惠施一切諸龍無畏。說是語已。即捨龍宮。還本住處。

爾時。龍王遣金翅鳥還本處已。慰喻諸龍及諸婦女。汝見金翅生怖畏不。其餘眾生覩見汝時。亦復如是。生大怖畏。如汝諸龍愛惜身命。一切眾生亦復如是。當觀自身以喻彼身。是故應生大慈之心。以我修集慈心因緣故。令怨憎還其本處。流轉生死。所可恃怙。無過慈心。夫慈心者。除重煩惱之妙藥也。慈是無量生死飢餓之妙食也。我等往昔以失慈心故。今來墮此畜生之中。若以修慈為門戶者。一切煩惱不能得入。生天人中及正解脫。慈為良乘更無過者。諸龍婦女聞是語已。遠離恚毒。修集慈心。

爾時。龍王自見同輩。悉修慈心。歡喜自慶。善哉。我今所作已辦。我雖業因生畜生中。而得修行大士之業。爾時。龍王復向諸龍而作是言。已為汝等作善事竟。為已示汝正真之道。復為汝等然正法炬。閉諸惡道開人天路。汝已除棄無量惡毒。以上甘露補置其處。欲請一事。汝等當知於十二月前十五日。閻浮提人以八戒水洗浴其身。心作清淨。為人天道而作資糧。遠離憍慢貢高貪欲瞋恚愚癡。我亦如是。欲效彼人受八戒齋法。

汝當知之。若能受持如是八戒。雖無妙服而能得洗浴。雖無墻壁能遮怨賊。雖無父母而有貴姓。離諸瓔珞身自莊嚴。雖無珍寶巨富無量。雖無車馬亦名大乘。不依橋津而度惡道。受八戒者。功德如是。汝今當知。吾於處處常受持之。諸龍各言。云何名為八戒齋法。龍王答言。八戒齋者。一者不殺。二者不盜。三者不婬。四者不妄語。五者不飲酒。六者不坐臥高廣床上。七者不著香華瓔珞以香塗身。八者不作倡伎樂不往觀聽。如是八事莊嚴。不過中食。是則名為八戒齋法。

諸龍問言。我等若當離王少時。命不得存。今欲增長無上正法熾然法燈。請奉所勅。佛法之益。無處不可。何故不於此中受持。亦曾聞有在家之人得修善法。若在家中行善法者。亦得增長。何必要當求於靜處。龍王答言。欲處。諸欲心無暫停。見諸妙色。則發過去愛欲之心。譬如濕地雨易成泥。見諸妙色。發過去欲心。亦復如是。若住深山則不見色。若不見色則欲心不發。諸龍問言。若處深山則得增長是正法者。當隨意行。爾時。龍王即將諸龍至寂靜處。遠離婬欲瞋恚之心。於諸眾生增修大慈。具足忍辱以自莊嚴。開菩提道自受八戒。清淨持齋。(下略)

98 念十方佛品

佛說觀佛三昧海經卷第十 念十方佛品第十一 東晉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羅譯

念十方佛品

佛告阿難。佛滅度後。佛諸弟子欲觀十方佛者。於念佛三昧中。但知麁相。當自然知無量妙相。如是觀者是名正觀。若異觀者名為邪觀。得此觀者。見佛無數不可限量。入此定者。名見一切諸佛色身。亦得漸漸入三空門。遊此空者。諸佛力故心不著空。於未來世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是名不忘菩提之心。正順佛道。說觀十方佛時。十方佛坐金剛山百寶窟中。各申右手摩阿難頂。告言。法子。汝持佛語。為未來世諸眾生等。當廣宣說。慎勿妄傳。當為堅發三菩提心行念佛定正受者說。

佛告阿難。此念佛三昧若成就者。有五因緣。何等為五。一者持戒不犯。二者不起邪見。三者不生憍慢。四者不恚不嫉。五者勇猛精進如救頭然。行此五事。正念諸佛微妙色身。令心不退。亦當讀誦大乘經典。以此功德念佛力故。疾疾得見無量諸佛。見諸佛者。獨一心淨。不與他共。應當供養十方諸佛。

云何供養。是人出定。入塔見像念持經時。若禮一佛。當作是念。正遍知諸佛心智無有限礙。我今禮一佛即禮一切佛。若思惟一佛即見一切佛。見一一佛前有一行者。接足為禮皆是己身。若以一華供養佛時當作是念。諸佛法身功德無量。不住不壞湛然常安。我今以華奉獻諸佛。願佛受之。作是念已。復當起想。我所執華從草木生。持此供養可用擬想。即當作想身諸毛孔。令一毛孔出無數華雲。以此華雲運想擬意。供一切佛。一一佛上化成華臺。諸佛受之。於十方界施作佛事供養香時。亦復如是。香烟香雲於十方界施作佛事。作佛事已。還成金臺在行者前。

若凡夫人欲供養者。手擎香爐執華供養。亦當起意作華香想。當發是願。願此華香滿十方界。供養一切佛化佛並菩薩無數聲聞眾。受此香華雲以為光明臺。廣於無邊界。無邊作佛事。禮佛若坐禪。起是供養心。常當發是願。繒蓋幢幡音樂偈頌。當作是願。我今設此少分供具。願此供具遍供十方一切諸佛。諸佛受之。於幢幡中化光明雲。於妓樂中偈頌之中演妙法音。作是願已。坐時應想。令身毛孔一一孔中。作無量幢幡想。一一幢幡中。作無量偈頌雲想。作是想時心如香爐。流出金色香烟香雲。身毛孔中如好華樹。踊出阿僧祇無量雜華雲。是諸華雲。於十方界諸佛之上。化為一切諸供養具。

爾時。當於身心分中。起一切供養具想。若得食飲。若施人一錢。當起空無我想。檀波羅蜜如是等無量供養。皆當起心。從心想出。供養十方一切諸佛。是名坐時無量功德從心想海生。如是坐時。入深禪定無量境界諸三昧海。但於心中。出息入息念念想想相續不絕。於一心中運其心意。作無數供具雲。上供諸佛下施一切。作是念者。名學普施。此想成時。漸漸減消諸煩惱結。觀法無相。無相力故。當得甚深六波羅蜜。

97 觀四無量心品

佛說觀佛三昧海經卷第六卷第七 觀四無量心品第五 觀四威儀品第六之餘 東晉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羅譯

觀四無量心品

佛心力故。十種白光從佛心出。其光遍照十方世界。一一光中。無量化佛乘寶蓮華。時會大眾見佛光明。如頗梨水或見如乳。見諸化佛從佛胸出。入於佛臍。遊佛心間。乘大寶船經往五道受罪人所。一一罪人見諸化佛。如己父母善友所親。漸漸為說出世間法。是時空中有大音聲告諸大眾。汝等今者應觀佛心。諸佛心者是大慈也。大慈所緣緣苦眾生。

佛告阿難。云何名慈心。慈心者。應當繫念緣苦眾生。苦眾生者。謂三惡道極苦惱者。佛說是語。時會大眾見於地獄餓鬼畜生。解脫相三昧力故。令諸眾生自識宿命。見受苦者。皆是前世無量劫中。父母師徒諸善親友。見已啼泣。為佛作禮白言。世尊。我等今者因佛力故。見苦眾生悉是我等父母師長。佛告大眾。三界眾生輪迴六趣。如旋火輪。或為父母兄弟宗親。三界一切無不是汝所親之者。云何起意生殺嫉心。作是語已。淨飯王等一切大眾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為慈心三昧。惟願世尊為我略說。

佛告大眾。夫慈心者。應當起想先緣所親。繫念之時。念己父母受諸苦惱有不孝者。念己妻子所愛眾生受諸苦惱。有見眾生癩病癰瘡。見已作念當云何救。一想成已應作二想。二想成已應作三想。三想成已滿一室想。一室想成已滿於僧坊。一僧坊成已滿一由旬。一由旬成已滿一閻浮提。閻浮提成已滿弗婆提。弗婆提成已滿三天下。如是漸廣滿十方界。見東方眾生盡是其父。見西方眾生悉是其母。見南方眾生悉是其兄。見北方眾生悉是其弟。見下方眾生悉是妻子。見上方眾生悉是師長。其餘四維悉是沙門婆羅門等。見是眾生皆受苦惱。或遇重病。或見在於刀山劍樹火車爐炭一切苦事。見已悲泣欲拔其苦。自作我想。乘寶蓮華詣諸人所。調身按摩為洗癩瘡。見地獄火。憂悲雨淚欲滅其火。見諸餓鬼。刺身出血化作乳想。供給餓鬼令得飽滿。既飽滿已為其說法。讚佛讚法讚比丘僧。作是讚已益更憂悲。心無暫捨。如是慈心極令通利事事。廣說如慈三昧。如是慈心名習慈者。

既習慈已次當行悲。悲者見眾受苦。如箭入心。如破眼目。心極悲苦。遍體雨血欲拔彼苦。如此悲者有百億門。廣說如大悲三昧。行慈悲已次行大喜。見諸眾生安隱受樂。心生歡喜如己無異。既生喜已次行捨法。是諸眾生。無來去相從心想生。心想生者因緣和合。假名為心。如此心想猶如狂華從顛倒起。苦從想起。樂從想生。心如芭蕉中無堅實。廣說如經十譬。作是觀時不見身心。見一切法同如實性。是名菩薩身受心法。依因此法廣修三十七助菩提分。若取證者是聲聞法。不取證者是菩薩法。

作是語已。佛身光明益更明顯。從佛心端諸光明中。生諸寶華。一一寶華恒沙寶華以為眷屬。一一華上無量無邊微妙化佛。方身丈六如釋迦文。此相現時。佛身毛孔八萬四千諸寶蓮華。一一華上八萬四千諸大化佛。身量無邊。如是化佛身諸毛孔。及心光明亦如向說。

如是光明遍照十方。從佛頂入。從佛眉間白毫相出。從白毫出遍照十方猶如金幢。令十方地作真金色。卷諸化佛入佛口中。從佛口出亦照十方來入佛胸。從佛胸出復照十方來入佛臍。此光入時。佛身之內如琉璃水。澄清不動。三界五道一切眾生映現佛心。見諸化佛乘大寶臺。猶如寶船遊佛身間。一一化佛讚說不殺。讚歎念佛。讚歎念法。讚歎念僧。讚歎念戒。讚歎念施。讚歎念天。讚六和敬。讚慈三昧。如此六念能生善法。此六念者是諸佛因。佛心者是六念心。因六和敬而得此法。欲成佛道當學佛心。

說是語已。如來身光倍更明顯。佛身化佛及寶蓮華數不可知。一一華光如雜華說。如是觀者名為正觀。若異觀者名為邪觀。佛滅度後佛諸弟子。修六念者名念佛心。念佛心者除十二億劫生死之罪。作是觀者。生生之處終不邪見。心不僻謬。恒得值遇無生菩薩。如是之人若生邊地無佛法處。念佛功力自然悟解。成辟支佛。

爾時。世尊說是語已。還攝身光如本無異。佛告父王。如大人相。白毫光明及一切相。有能逆觀順觀分別觀者。全觀圓光及丈六者。但發是心。如見不見。除却眾罪。如向所說。設有施主具五神通。得如意珠。飛遍十方。十方世界一一世界。眾生之數不可得知。但以無量無邊總為其數。如是眾生皆是羅漢。是大施主盡算數劫。供養賢聖四事無乏。是人得福寧為多不。父王白言。但使供養一方羅漢得福無量。何況十方無量羅漢。

佛告父王。正使有人成熟邪見眾生。數如上說。皆令彼人得羅漢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脫。不如發心趣向佛慧。念佛須臾。佛說是語時。釋子眾中一億釋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自誓不求聲聞辟支佛道。(卷六下略)

(卷七前略)爾時。空中有妙音聲。讚四無量心。然後分別空無境界。無心心想寂滅境界。作是觀者名觀如來臥。觀如來臥者。先當觀臥像。見臥像已當作是念。佛在世時所以現臥。諸佛如來體無疲惓。但為降伏剛強力士及諸邪見不善眾生。或復慈愍諸比丘故現右脇臥。如來臥者是大悲臥。欲觀佛臥當行慈心。行慈心者。緣一切眾生見受苦時。不惜身分。成熟安樂受苦眾生令得無患。大悲心者。見諸眾生受苦惱時。如己父母師長善友。生悲哀心淚如猛雨。如是等心名為大悲。見他受樂心生歡喜。譬如比丘得第三禪。是名為喜。捨者。一切眾生無眾生相。作是觀時先觀自身。地大是眾生耶。水火風大是眾生耶。色是眾生耶。受想行識是眾生耶。空是眾生耶。非空是眾生耶。如是眾生耶。非如是眾生耶。實際是眾生耶。非實際是眾生耶。有為空是眾生耶。無為空是眾生耶。如是分別解析時。不見眾生。不得眾生。無眾生想。心無所著亦無志求。解如是等清淨法者。名為行捨。

佛告阿難。若有眾生樂觀佛臥者。是則真觀清淨慈定。若有眾生聞佛臥法。及諸比丘隨順佛語不壞威儀。右脇臥者。當知是人。著慚愧衣。服忍辱藥。如此比丘現世坐禪。見十方佛為說大法。若不坐禪不毀戒故。於未來世見十方佛。十方諸佛為說大法。聞法易悟。猶如壯士屈申臂頃。應時即得阿羅漢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脫。如來臥者饒益眾生。以饒益故名慈悲喜捨。此四法者。出生諸佛諸菩薩母。

96 眾生云何當背生死

僧伽吒經卷四 元魏優禪尼國王子月婆首那譯

眾生云何當背生死

爾時,世尊告藥上菩提薩埵摩訶薩埵言。善男子,在此眾集,為欲聽法。藥上,此諸眾生,今當背生死,今日當得住於十地。住十地已,得離煩惱,得寂滅佛法。藥上菩提薩埵白佛言。世尊,此諸眾生,雜業所生,如來云何淨此眾生。佛告藥上菩提薩埵言。善男子,汝今諦聽,當為汝說。藥上,此諸眾生愚癡無智,不知解脫在於何處。多有年少諸眾生等,今日當得法陀羅尼。得知一切法,得於十地。至十地已能作佛事,能轉法輪雨於法雨,紹無上佛法,安樂眾生。天龍阿修羅、乾闥婆、餓鬼等,聞法歡喜,皆住十地。擊大法鼓,吹大法螺。此年少等,勤修行故得此十地,今所得法如十方佛。

爾時,五千年少眾生,從座而起,白佛言。世尊,此身為重擔,大可怖畏。不知。道以非道,我等猶如盲冥之人,願佛憐愍。我等勸請世尊,願佛說法。我等生無智慧,不知法藥。願世尊為我等說法,令得遠離生死之苦,所生之處願見佛身。

爾時,藥上菩提薩埵摩訶薩埵,語諸年少眾生言。汝等食已,然後為汝演說正法。時諸年少語藥上言,我不識汝,汝為是誰。色相寂滅,離三惡道怖;如汝身相,離諸惡法;見汝掌中,七寶莊嚴;身服寶瓔,以功德聚。我不知汝是何等人。我等不須食,亦不須飲。以食入身,甚可憎惡,變成屎尿,作血肉筋皮。是故我等不須食飲,不須一切細軟衣服,不須臂印金釧真珠瓔珞,莊嚴身俱皆所不欲。以無常故,我等亦不顧惜身命。為離惡道,我等求於法施。為安樂天人,為求善知識,不求轉輪聖王。以轉輪王,雖主四方不免磨滅。男女妻子不能隨從,所有七寶亦不逐去,無量人眾亦不隨去,於四天下無復自在。一身為王,多見無常。作惡業故,墮叫喚地獄。七寶自在,遊四天下,竟何所在。

仁者,且聽我等所說,速至佛所。佛觀一切,愍之如子。我等無父無母,無兄弟親族,一切皆無。佛為我父,如來是母。佛如日月,示人善道。於生死中能救眾生,令不復生。諸煩惱河甚可怖畏,眾生在中煩惱漂溺,如來救之,令不復入。世尊憐愍為說正法,示人無上菩提之處。我等不貪飲食,不欲世間富貴,不願生天,不畏墜惡道。得人身已,願見世尊。眾生短壽,流轉無常,以惡業故。貪著五欲,不覺死至。知死必至,亦不怖畏。不念生滅,不知細法,不知修細業,不知寂滅界,無明覆心。生已歸死,死已復生。心亦不生厭離之想,長夜受苦。鞭撻撾打不生厭離,但起劫奪,受獄縛苦。五縛所繫,本惡業故。命識欲滅,悲泣而言,誰救濟我。一切悉與金銀雜寶,身為奴僕,一切作使我悉能為。王位自在,我悉不欲。不須財物,但求活命。如是,仁者,我等不須飲食。諸王自在,食則上味,會歸於死;天食甘露,亦歸磨滅。種種百味,王所貪著,求實則無飲食等味,我等不須。我等求聞正法,令得離苦。願離愛縛諸結煩惱,歸依世尊,願離諸縛。我等敬禮大仙世尊,為諸眾生,未知仁者名字何等,願自說之。

藥上菩提薩埵言。世界廣博,眾生名字,寧可盡知。諸年少言,我等願知仁者名字甚深,名字願為宣說。藥上答言,我名藥上,治眾生病,藥中最上。我今為汝等說,令離諸病,滅除一切世界病苦。世間貪為大病,能除滅之;嗔為大病,無智眾生流轉地獄、畜生、餓鬼;痴為大病,眾生受苦皆能滅除。

諸年少言,聞此妙法,離諸苦難。凡夫無智,受諸苦惱。聞此淨法,離諸惡業。離惡業故,無惡道畏,速見如來救一切病。醫王施藥,療治眾苦。仁者速去禮敬如來,以我等語向世尊說。世尊能除我等之病,滅煩惱火。欲火燒身,不能滅除,我等極苦,願佛憐愍。身為重擔甚可怖畏,三毒所壓不可得勝,去來常擔不能遠離,不知死至不生驚怖,不知解脫道,亦不知示解脫道者。以愚癡意自謂不死,見父母死猶不生怖,諸業煩惱濁亂其心,受諸苦惱,云何而食。

我等無明覆心,有如是苦,大怖重擔。想行及受,癡愛無智,流轉諸有。世間妄生,不識解脫。世人愚癡,浴以香湯,衣以上服,食以上味。耳聽樂音,種種自娛。種種好色,樂欲觀之。一切好味,舌求貪食。細軟之觸,身欲著之。二身和合,痴心謂樂。此身頑痴,何處有樂。著好履屣、衣服、飲食,無如之何。臨終困至,無有能救。自不能救,衣服之具,豈能救濟。生在世間,馳諸象馬,當作惡業,不求解脫。自作教人,不知後報。

我等前死有生,今生有死,憂悲苦惱。我具見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喪亡悲哀,憂愁苦惱,皆悉見之。諸行皆空,智者云何而生樂著,不求寂滅法,不求離生死法。以貪覆心,生在世時不行布施。一切過中,無過貪心。著於世法,多作有行。不知修習禪定解脫之道,不知發大誓願成無上道。佛是父母,佛是示解脫道者,能雨利益眾生。愚癡眾生不知護法。發心願求無上菩提,名為護法。一切行空,財物亦空。若觀我空,不復受生。

願仁者憐愍,以我等語具向佛說,為諸菩提薩埵故。諸菩薩法不應懈怠,勤修精進,捨惡行善。仁者為我往至佛所,禮敬如來,作如是言。世尊知一切法,悉無有疑。惡魔眷屬,佛已調伏。如來已能燃大法炬,令眾得樂。如是之法能成佛者,我等未聞。仁者速往佛所,為我等故。我等不見如來,猶未得度;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見此身已,然後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