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6 云何令正法久住 成律師十一德 食咽細蒜蔥不犯 與三歸授十戒

善見律毘婆沙卷第十六 蕭齊外國三藏僧伽跋陀羅譯

云何令正法久住 成律師十一德 食咽細蒜蔥不犯 與三歸授十戒

若有檀越欲飯僧。遣人往寺。請僧受我等飯。僧中有解律比丘。自念言。此僧中多有行頭陀法。使者不解法。故作是請。解律比丘答言。明日當知。使者復來。故如前不解語請僧。知法比丘答言。明日當知。如是展轉乃至半月。若猶不解。知法比丘語言。若檀越如是請僧者。但得沙彌。不得大僧。使者言。諸大德亦受餘家請。今者何以不受我請。答言。非不受請。猶汝不知法故。但言請僧。莫言與飯麨魚肉等。但言請僧。比丘得受不犯。(中略)

若比丘知他比丘粗罪已。覆藏。第二比丘復覆藏。如是百千人共覆藏。皆犯波夜提。此是性罪。因身心起。覆藏他罪戒竟。若年不滿二十。欲受具足戒。聽數胎月閏月數。十四日布薩。足滿二十得受戒。與賊眾議共道行者。此是制罪。與比丘尼議共道行者。此是制罪。律中已說。阿栗挓邪見者。摩著細滑。不遮天道。不遮解脫道。阿栗咤所以生此邪見者。言須陀洹斯陀含有婦兒。亦不障道。牽此自比。言摩著細滑不能障道。若言細滑能障道者。一切氈褥及隱囊亦細滑。那獨言女人細滑能障道耶。阿栗咤邪見戒廣說竟。

若學比尼者。有五德有六德。有七德有八德。有九德有十德。有十一德。何謂為五德。一者身自護戒。二者能斷他疑。三者入眾無畏。四者能伏怨家。五者令正法久住。

云何身自護戒。持戒清淨無有缺漏。是名護戒。律師以六法不得罪。一者不無趣。二者無知。三者不狐疑。四者不淨言淨。五者淨言不淨。六者不迷惛。云何不無趣。知而故作是名無趣。如律本中說。知而故作得罪。以知而覆藏。往不應行處。是名無趣。云何無知。此人不知戒相。欲作而作。是名無知得罪。云何狐疑得罪。欲作。心生狐疑而作。是名狐疑得罪。云何不淨言淨。是熊肉不淨。言是豬肉而啖。是名不淨言淨。虎肉言是鹿肉。非時食言是時食。是名不淨言淨。云何淨言不淨。實是鹿肉。作虎肉想啖。如是乃至時言非時而食。是名淨言不淨。云何迷惛。與未受具足戒人。過二宿不知。是名迷惛得罪。有迷惛不知。時與非時離衣宿。亦復不知。是名迷惛。

云何能斷他疑。有比丘犯罪。狐疑不能決判。若來諮問。依律為判。是名能斷他疑。云何入眾無畏。以知律故。隨事能作。是名入眾無畏。云何能伏怨家。如離車子起十非法。能依律除滅。是名能伏怨家。

云何令正法久住。一者身自隨法。二者能令他得法。因得法故正心持律。因持律故得入禪定。因禪定故而得道果。是名令正法久住。如律本中說。佛語阿難。若我滅度後。毘尼即是汝大師也。是名令正法久住。下至五比丘解律在世。能令正法久住。若中天竺佛法滅。若邊地有五人受戒。滿十人。往中天竺。得與人具足戒。是名令正法久住。如是乃至二十人得出罪。是名令正法久住。因律師故令正法久住。是名持律五德。云何持律六德。一者守領波羅提木叉。二者知布薩。三者知自恣。四者知授人具足戒法。五者受人依止。六者得畜沙彌。是名六德。(中略)

眾僧有四法。一者白僧。二者白羯磨。三者白二羯磨。四者白四羯磨。此四法是律師所知。非修多羅師阿毘曇師所知。若不解律。但知修多羅阿毘曇。不得度沙彌受人依止。有五德六德僧。成律師十一德。以律師持律故。佛法住世五千歲。是故多諸比丘。就優波離學律。云何學律。讀誦解義是名學律。

雜碎者。從二不定乃至眾學。是名雜碎。若向大比丘毀呰戒。得波夜提。向未受具戒毀呰戒。得突吉羅罪。餘文句易可解。不須廣說。毀呰戒竟。此是性罪。從身口起。打者。六群比丘恆驅使十七群比丘。以不從語故便打之。若嗔心打乃至死。得波夜提罪。嗔心打者。乃至頭破手腳折。波夜提罪。若打未受具戒下至畜生。得突吉羅。若欲心打女人得僧殘。若虎狼師子乃至梵行難。以手打求脫不犯。(中略)若夫婦俱得須陀洹道。若有百千兩金。布施亦盡。由得道故。於財無有慳惜。布施太過。居家貧窮。是以佛制不得受食。(中略)

爾時佛呵責六群比丘。何以自在下。人在高而為說法。佛語比丘。往昔於波羅奈國。有一居士名曰車波加。其婦懷妊。思庵羅果。語其婿言。我思庵羅果。君為我覓。其夫答言。此非庵羅果時。我云何得。婦語夫言。君若不得庵羅果。我必當死矣。夫聞婦語。心自念言。唯王園中有非時庵羅果。我當往偷取。作是念已。即夜入王園偷庵羅果。取果未得。時明相已出。不得出園。於是樹上藏住。時王與婆羅門入園。欲食庵羅果。婆羅門在下。王在高座。婆羅門為王說法。偷果人在樹上。心自念言。我今偷果事應合死。因王聽婆羅門說法故。我今得脫。我無法。王亦無法。婆羅門亦無法。何以故。我為女人故而偷王果。王猶憍慢。故師在下。自在高座而聽法。婆羅門為貪利養故。自在下坐為王說法。我與王婆羅門相與無法。我今得脫。作是念已。即便下樹往至王前。而說偈言

二人不知法    二人不見法    教者不依法    聽者不解法
為食粳米飯    及餘諸餚饍    為是飲食故    我言是無法
為以名利故    毀碎汝家法

我為凡人時。見人在上。說法者在下。言其非法。何況我今汝諸弟子。為在高人。自在下而為說法。時偷果人者。我身是也。眾學戒廣說竟。(中略)

蒜者。唯大蒜食咽。咽。波夜提。餘細蒜蔥不犯。亦得以大蒜與食中作調和不犯。(中略)往觀看伎樂者。下至獼猴孔雀。共戲往看。波夜提。若寺中作伎往看不犯。(中略)

云何與三歸。答曰。受三歸有二種。一者別受。二者總受。云何別受。別受者。歸依佛歸依佛歸依佛竟。歸依法歸依法歸依法竟。歸依僧歸依僧歸依僧竟。是名別受。總受者。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如是三說。是名總受。不得先歸依僧。後歸依法佛。亦不得雜說。若師教言歸依佛。弟子語不正。言歸依佛。亦成受。若師教言歸依佛。弟子言歸依佛。亦成受三歸。若師與弟子。語俱不正言歸依佛。不成受三歸。若師教歸依佛。弟子答言爾。或語不出口。或逐語不具足。皆不成受三歸。受三歸竟。

次與授十戒。受十戒有二種。一者別受。二者總受。云何別受。我受不殺我受不殺我受不殺竟。如是次第亦如是說。是名別受。云何總受。我受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不過中食。七不歌舞作唱嚴飾樂器。亦不故往觀聽。乃至鬥諍悉不得看。八不著香花瓔珞以香塗身。九不高廣大床上坐臥。十不得捉持生像。生像者。此是金與銀及一切寶。皆不得捉。

375 除三疑不食 破和合僧

善見律毘婆沙卷第十三 蕭齊外國三藏僧伽跋陀羅譯

除三疑不食 破和合僧

爾時。佛住王舍城竹林精舍。此破和合僧戒中。於是提婆達多。往至拘迦利迦一吒無迦利騫陀毘耶子娑勿陀達多所。至已。語諸長老言。我等共破和合僧及如來威德。破和合僧因緣。後騫陀迦中當說。善哉大德者。此是乞語也。願一切比丘。盡形受在阿蘭若處住。此是受頭陀法。若比丘還聚落中住犯罪。願佛為諸比丘如是結戒。餘四法亦如是。我等令人知者。佛不隨我等制。我等自行此法令人知。我等少欲知足。於是發大善心。

佛聞調達乞五法。欲破和合僧。佛念言。此人為利養故。必墮地獄。佛念言。我若許調達五法者。多有善男子出家。若受持此法。則於道有難。是故律本中說。止止。調達。勿建此法。若善男子。或在阿蘭若處。或在聚落。隨心所樂各不障道。頭陀乞食。捨糞掃衣。半月樹下。不食魚肉。

佛言。除三疑不食。云何三疑。一者見。二者聞。三者疑。云何見。見檀越為比丘殺。云何聞。聞檀越為比丘殺。云何疑。疑為比丘殺。若見疑者。云何見疑。比丘從阿蘭若處。入聚落乞食。道逢見諸白衣入山行獵。明日聚落作大會。諸比丘於會得肉。心自念言。昨日見諸檀越行獵。疑此肉當是為獵得也。是名見疑不得食。若檀越言。我本為王及自為行獵。不為比丘。大德但食。若如是者食無罪。聞疑者。比丘在阿蘭若處。聞聚落行獵設會。檀越請比丘食。比丘疑心。若食得罪。若檀越言。我自為行獵。不為比丘。若如是者食無罪。是名聞疑。若不見不聞不疑為比丘殺。如是食無罪。有見得食。云何有見得食。若見人屠殺。不為比丘。後若得肉食無罪。是名有見殺得食無罪。聞者。比丘自聞殺聲。不為比丘。比丘若得此肉。比丘得食無罪。是名聞疑得食無罪。疑者。比丘入聚落乞食。見新肉疑不敢受。若檀越言不為比丘殺。得食無罪。是名疑得食。若檀越為比丘殺。若不見不聞不疑。得食無罪。

若檀越請二人與食。下座心自念言。此當為上座殺。不為我。我食無罪。上座復自念言。此當為下座殺。本不為我。我食無罪。若如此者。兩各自疑為彼上下座。疑俱食無罪。若人為比丘殺。比丘不知。食竟方知。如此者無罪。若比丘得肉食。應問然後食。何以故。為欲分別淨不淨得食故。熊豬肉相似故。不但熊豬。更有相似者。是故應問。

歡喜踴躍者。調達乞五法。世尊不與。調達歡喜自念言。我今定得破和合僧。拘迦利聞語已。心大懊惱。如服毒藥無異。調達教化同伴。作如是言。汝何以懊惱。出家求道宜應精進。瞿曇沙門亦有此法。不盡形壽。我今盡形壽受持此法。何以懊惱。同伴聞已歡喜隨從。法師曰。調達癡人。已向阿鼻地獄不覺不知。歡喜禮佛而去。還向拘迦利等言。我共汝等當行此五法。令人知我等少欲知足。

多欲無厭足者。衣服飲食受不節量。是名多欲無厭足也。調達語同伴言。瞿曇沙門恆自思念。我聲聞弟子云何得衣服飲食不以為勞。此是多欲無厭足人。佛語調達。汝勿樂此法破和合僧。是重罪也。若眾僧和合。如水乳合安樂行。若破如是僧者。一劫在阿鼻地獄受諸苦痛。若僧破。能令更和合者。一劫在天上歡喜受梵天福也。諸比丘為調達種種方便說法。諸善比丘見調達破和合僧。以種種方便教化。令其開解。心同身同。與僧和合。如水乳合。心同者。心同法。身同者。身同共一。和合佈薩。云何不同身。雖共一處。心行外法。是名形同心不同。

堅持不捨者。執破僧事不置。是名堅持。諸比丘諫是比丘者。諸有慚愧比丘諫諸比丘。莫破和合僧。令與僧同住。諸比丘應三諫。捨者善。若不捨。第一諫不捨。突吉羅罪。第二諫不捨。偷蘭遮。第三諫不捨。僧伽婆屍沙罪。外諫者。諸比丘聞欲破和合僧。往到其所諫言。長老。莫破和合僧。若破僧者甚重。若捨者善。若不捨。捉手牽至僧中語言。汝莫破和合僧。如是三諫外。軟語三諫。將至僧中軟語三諫。不捨悉犯突吉羅罪。若捨者善。不捨者。應作白四羯磨諫。若初白羯磨不捨。犯突吉羅罪。若作第一羯磨不捨。犯偷蘭遮罪。第二羯磨亦偷蘭遮罪。第三羯磨不捨。僧伽婆屍沙。問曰。第三羯磨。為初得僧伽婆屍沙。為中得。為後得。答曰。最後得。最初犯者。調達是也。問曰。餘戒最初不犯。調達亦應不犯。答曰。以其僧三諫不捨故。所以犯罪。法師曰。次第文句易可解耳。不須廣說。此戒具三事。身心意業苦受。破和合僧說竟。

374 佛不聽噉三種不淨肉 若見若聞若疑 聽噉三種淨肉 不見不聞不疑 調達五法破和合僧

十誦律卷第三十七 第六誦之二 雜誦中調達事之二 後秦北印度三藏弗若多羅譯

佛不聽噉三種不淨肉 若見若聞若疑 聽噉三種淨肉 不見不聞不疑 調達五法破和合僧

佛在王舍城方黑石聖山。與大比丘眾七百人俱。爾時。世尊中前著衣持鉢。阿難隨後。入王舍城乞食。食後往詣講堂。於眾僧前敷坐處坐。調達亦如是。中前著衣持鉢。迦留羅提舍隨後。入王舍城乞食。食後詣講堂隨次第坐。坐已。調達僧中唱言。比丘應盡形受著納衣。應盡形受乞食。應盡形受一食。應盡形受露地住。應盡形受斷肉魚。是五法隨順。少欲知足。易養易滿。知時知量。精進持戒清淨。一心遠離。向泥洹門。若比丘行是五法。疾得泥洹。

調達爾時。非法說法法說非法。善說非善非善說善。犯說非犯非犯說犯。輕說重重說輕。有殘說無殘。無殘說有殘。常所行法說非常所行法。非常所行法說常所行法。言說非言非言說言。佛爾時自約勅調達。汝莫作方便破和合僧。莫受持破僧因緣事。汝與僧共和合。和合者歡喜無諍。一心一學。如水乳合安樂行。汝莫非法說法法說非法。非善說善善說非善。非犯說犯犯說非犯。輕說重重說輕。有殘說無殘無殘說有殘。常所行法說非常所行法。非常所行法說常所行法。言說非言非言說言。調達聞佛如是約勅。不捨破僧因緣事。當佛約勅。調達不捨是事。

爾時迦留羅提舍比丘。在調達後以扇扇調達。迦留羅提舍比丘。即時偏袒右肩。合掌白佛言。如佛讚歎頭陀功德。上人調達亦讚歎頭陀功德。佛何以生妬心。佛言。癡人。我有何妬心。過去諸佛讚歎納衣聽著納衣。我今亦讚歎納衣聽著納衣。亦聽著居士衣。癡人。過去諸佛讚歎乞食聽乞食。我今亦讚歎乞食聽乞食。亦聽請食。癡人。過去諸佛讚歎一食聽一食。我今讚歎一食聽一食。亦聽再食。癡人。過去諸佛讚歎露地住聽露地住。我今讚歎露地住聽露地住。亦聽房舍住。癡人。我不聽噉三種不淨肉。若見若聞若疑。見者。自眼見是畜生為我故殺。聞者。從可信人聞為汝故殺是畜生。疑者。是中無屠賣家。又無自死者。是人兇惡。能故奪畜生命。癡人。如是三種肉我不聽噉。癡人。我聽噉三種淨肉。何等三。不見不聞不疑。不見者。不自眼見為我故殺是畜生。不聞者。不從可信人聞為汝故殺是畜生。不疑者。是中有屠兒。是人慈心。不能奪畜生命。我聽噉如是三種淨肉。癡人。若大祠。所謂象祠馬祠人祠。和闍毘耶祠。三若波陀祠。隨意祠。若諸世會殺生處祠。如是大祠世會中。不聽沙門釋子噉肉。何以故。是大祠世會皆為客故。佛說是已。即從坐起入室坐禪。

爾時調達作是言。我調達僧中唱言。比丘應盡形著納衣。應盡形乞食。應盡形一食。應盡形露地住。應盡形不噉肉魚。隨何比丘喜樂是五法者。便起捉籌。唱已。調達及四伴即起捉籌。調達第二復作是言。我調達僧中唱言。比丘應盡形著納衣。應盡形乞食。應盡形一食。應盡形露地住。應盡形不噉肉魚。隨何比丘喜樂是五法者。便起捉籌。唱第二語已。有二百五十比丘。從坐起捉籌。調達第三復作是言。我調達僧中唱言。比丘應盡形著納衣。應盡形乞食。應盡形一食。應盡形露地住。應盡形不噉肉魚。隨何比丘喜樂是五法者。便起捉籌。第三唱已。復有二百五十比丘。從坐起捉籌。爾時調達。即將是眾還自住處。更立法制。調達作是言。應盡形著納衣。應盡形乞食。應盡形一食。應盡形露地住。應盡形不噉肉魚。隨何比丘。不喜樂不忍受是五法者。是人去我等遠。與我別異不共語。

373 有法 令法滅亡沒 有法 法不滅不亡不沒 有二白法護世間 有慚有愧

十誦律卷第四十八第八誦之一 增一法之一 一法初二法初 後秦北印度三藏弗若多羅共羅什譯

有法 令法滅亡沒 有法 法不滅不亡不沒 有二白法護世間 有慚有愧

(一法初) 說一語竟。名為捨戒。云何說一語。名為捨戒。謂言捨佛。說是一語名為捨戒。如是。法僧和上阿闍梨同。和上阿闍梨比丘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彌沙彌尼。知我是白衣。我是沙彌。我非比丘。我是外道。非沙門非釋子。我不受汝法。說是一語。名為捨戒。

若比丘多知識有力勢。所可說者。人皆信用。眾所知識。能供給僧。非法說法。法說非法。非毘尼說毘尼。毘尼說非毘尼。犯說不犯。不犯說犯。重說輕。輕說重。無殘說殘。殘說無殘。非常所行事說是常所行事。是常所行事說非常所行事。非說言說。說言非說。是人得大罪。若比丘多知識有力勢。所可說者。人皆信用。眾所知識。能供給僧。非法說非法。法說法。非毘尼說非毘尼。毘尼說毘尼。犯說犯。非犯說非犯。重說重。輕說輕。無殘說無殘。殘說殘。非常所行事說非常所行事。是常所行事說是常所行事。非說言非說。說言是說。是人得大功德。(中略)

如來出世現毘尼法。不一時說戒。漸漸說。如來出世現毘尼法。不一時破。漸漸破。有比丘多知識有力勢。所可說者。人皆信用。眾所知識。能供給僧。於如來所現毘尼法中。更生異想。於文字中。更作相似文句。遮法覆法。不隨順法。所說不了。是邊人下賤人。無益於世。無男子行。若比丘多知識有力勢。所可說者。人皆信用。眾所知識。能供給僧。於如來所現毘尼法中。不生異想。於文字中。不作相似文句。不遮法不覆法。隨順法。所說明了。是非邊人非下賤人。非無利益。有男子行。

佛在釋迦國。大愛道往到佛所。在一面立已。白佛言。世尊。願壽一劫住世。以是因緣故。佛語大愛道。不應如是讚歎如來。汝所讚歎者。非好讚歎。不應以是讚歎如來。是非讚歎如來法。

有一法令法滅亡沒。破僧故。有一法。法不滅不亡不沒。和合僧故。有一法。法滅亡沒。鬪故法滅亡沒。如是共諍相罵相言故。法滅亡沒。有一法。法不滅不亡不沒。不鬪故法不滅不亡不沒。如是不共諍不相罵不相言故。法不滅不亡不沒。有一法。法滅亡沒。貪故法滅亡沒。如是無厭。多欲不知足。惡欲惡見故。法滅亡沒。有一法。法不滅不亡不沒。不貪故法不滅不亡不沒。如是有厭。少欲知足。不惡欲不惡見故。法不滅不亡不沒。

隨何方有比丘。鬪共諍相罵相言。如是方不應聞。何況憶念。有如是鬪諍相罵相言過故。隨何方有比丘。鬪諍相罵相言。更不應念。何況往到。多有鬪諍相罵相言過故。隨何方有比丘。不鬪不諍不相罵不相言。如是方應聞。何況不憶念。無是鬪諍相罵相言過故。隨何方有比丘。不鬪不諍不相罵不相言。如是方應更憶念。何況不往。無如是鬪諍相罵相言過故。

隨何方有比丘。鬪諍相罵相言。實知是處捨三法受三法。捨三法者。捨遮欲覺。捨遮瞋覺。捨遮嫉妬覺。是名捨三法。受三法者。受欲覺。受瞋覺。受嫉妬覺。是名受三法。多有是鬪諍相罵相言過故。隨何方有比丘。不鬪不諍不相罵不相言。實知是處捨三法受三法。捨三法者。捨欲覺。捨瞋覺。捨嫉妬覺。受三法者。受遮欲覺。受遮瞋覺。受遮嫉妬覺。無是鬪諍相罵相言過故。

隨何方有比丘。鬪諍相罵相言。實知彼處捨三法受三法。捨三法者。捨遮欲想。捨遮瞋想。捨遮嫉妬想。是名捨三法。受三法者。受欲想。受瞋想。受嫉妬想。是名受三法。有是諸過。鬪諍相罵相言故。隨何方有比丘。不鬪不共諍不相罵不相言。實知彼處捨三法受三法。捨三法者。捨欲想。捨瞋想。捨嫉妬想。是名捨三法。受三法者。受遮欲想。受遮瞋想。受遮嫉妬想。是名受三法。無是鬪諍相罵相言過故。

隨何方有比丘。共鬪諍相罵相言。實知是處捨三法受三法。捨三法者。捨遮欲界。捨遮瞋界。捨遮嫉妬界。是名捨三法。受三法者。受欲界。受瞋界。受嫉妬界。是名受三法。有是鬪諍相罵相言過故。隨何方有比丘。不鬪諍不相罵不相言。實知是處捨三法受三法。捨三法者。捨欲界。捨瞋界。捨嫉妬界。是名捨三法。受三法者。受遮欲界。受遮瞋界。受遮嫉妬界。是名受三法。無是鬪諍相罵相言過故。(一法竟)

(二法初) 有二法無智犯罪。不自見過。不悔是罪。有二法有智犯罪。見過。見過已能悔是罪。有二犯。輕犯重犯。更有二犯。有殘無殘。更有二犯。可向他悔過。可自心悔過。有二眾。法眾非法眾。復有二眾。濁眾清淨眾。有二法故。僧名苦住。不樂住數數犯。不隨順教隨順惡法。有二無智。應悔不悔。不應悔便悔。有二智。應悔便悔。不應悔不悔。有二無智。有犯有覆藏。有二智。不犯不覆藏。無智覆藏者有二果。地獄餓鬼。有智不覆藏者有二果。人天。佛言。我有所說。不信受故。便覆藏。覆藏者。不得離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我有所說。能信受者。是名不覆藏。不覆藏者。得離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有二善。知犯知悔過。有二清淨。戒清淨見清淨。有二非法見。非法見法。法見非法。有二法見。非法見非法。法見法。(中略)

有二法。斷事人有過。非法作法斷。法作非法斷。是名有過。有二種斷事無過。非法作非法斷。法作法斷。是名無過。有二種說有過。非法說法。法說非法。是名有過。有二說無過。非法說非法。法說法。是名無過。有二種法。教化人有過。非法作法教。法作非法教。是名有過。有二法。教化人無過。非法作非法教。法作法教。是名無過。有二法。法滅亡沒。有比丘疑法疑毘尼。是名二法。法滅亡沒。有二法。法不滅不亡不沒。不疑法不疑毘尼。是名二法。法不滅不亡不沒。有二法。法滅亡沒。有比丘教他非法。教他非毘尼。是名二法。法滅亡沒。有二法。法不滅不亡不沒。如法教如毘尼教。是名二法。法不滅不亡不沒。(中略)

有二謗佛。非法言法。法言非法。有二不謗佛。非法言非法。法言法。有二出佛過。非法言法。法言非法。有二不出佛過。非法言非法。法言法。有二不隨佛語。非法言法。法言非法。有二隨佛語。非法言非法。法言法。(中略)

有二白法護世間。有慚有愧。若是二白法慚愧。不護世間者。則不分別父母兄弟姊妹兒女親里。則破人法。如牛羊鷄狗野干鳥獸。若是二白法慚愧。在世間者。則分別父母兄弟姊妹兒女親里。不破人法。非如牛羊雞狗野干鳥獸。無是慚愧。有白法者。終無是處。心無白法。但有生死。無有解脫。有是慚愧。白法在。心即得清淨。則不生死。度生死岸。更不受有。(二法竟)

372 增上慢 聖利法 若得波羅夷罪 今云何得淨 波羅夷有幾

善見律毘婆沙卷第十二 蕭齊外國三藏僧伽跋陀羅譯

增上慢 聖利法 若得波羅夷罪 今云何得淨 波羅夷有幾

除增上慢者。如是佛已為比丘說隨結已。於隨結中。不見謂為已見者。以慧眼不見阿羅漢想。而謂已見。如是未至謂至。未得謂得。未得句者以道諦未得。作真實者。以慧眼覆見真實。增上慢者作是言。我已得聖利法。於中生慢。或言過慢。或言增慢。自念言。我於阿羅漢法。我已作之。云何慢。以舍摩陀毘婆舍那力故。煩惱暫住。是名為慢。若後見欲境。煩惱便起。

唯此人不犯。問曰。何人起慢。何人不起慢。聲聞羅漢不起慢。既得道果。一切諸煩惱滅故。以慧眼覆觀。無有未得謂得狐疑。云何狐疑。我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為初。如是於四道果。慢不起。復不起慢於破戒人。云何不起。於聖利法無有分故。如禪人好眠為事。此人不起。起慢人者。先持戒具足而入禪定。得禪定已。未分別名色。始入毘婆舍那。三想具足。心絕勇猛。或得舍摩陀。或二十年或三十年中不起。因勇猛行毘婆舍那力故。自念言。我得須陀洹道斯陀含阿那含。增上慢如是。若能善持舍摩陀。非但二十三十年。乃至八十年百年煩惱不起。是以生增上慢。言我得阿羅漢。是故如來除增上慢。不入空誑妄語。

聖利法答曰言。禪定解脫三昧入空慧眼。如是禪定為初。一切諸法。是名為聖利法。惡比丘以此法為己有。或以己身現為法有。聖利滿足見者。世間過世間。用慧知諸法。如肉眼見無異。慧眼者。三知也。問曰。慧與眼。為一為異。答曰。一也。慧即眼。眼即慧。問曰。若爾者。何不直言慧。何須言眼。亦不須言慧。答曰。不然。所以如眼不異。故名慧眼。過人法向男女說者。此是指示說處也。非天梵魔。亦非夜叉餓鬼畜生。我如是知。如是見者。此說其因緣。知如是。見如是。禪定為初。如是見。如是我知。

若撿挍若不撿挍者。此令人知。已得罪也。當時說已得波羅夷罪。已得竟。或有撿挍或不撿挍。自向他說。是故律本說。或撿校或不撿校。云何撿校。問長老何時得禪定解脫三昧三道耶。如是方便問已。或問長老得三想。苦空無我。或以三昧得之。或非三昧。或毘婆舍那得也。或以色或以無色。或以內色或以外色。何時得也。為朝得。為中得。為暮得。復問處。何處得也。為樹下。為阿蘭若。為空閒得耶。問已復問。若煩惱已滅。去幾。餘有幾。以何道滅之。以須陀洹道。為斯陀含道。於一一道中。汝得何法。若有比丘得過人法。而一一答言。若不得者。問已。迷亂不能自答。若人得者。現法如在手掌無異。日時處所。皆一一答之。或白日或夜。若答已復問。四道果中汝已何道。殺幾煩惱。答者一一悉著者。復問。汝得何法。為得須陀洹斯陀含。若答悉著者。若有小小異者即不信。何以故。若有智慧聰明比丘。從師禀受一一句義。不得謬亂。

復作餘問。初入云何。若答不著。即聖利滿足汝不得也而驅出。若答言入聖道著。久於戒定慧中。無有懈怠。精勤不退。於四供養。心無染著。譬如虛空。若如此。比丘說而同合。如大河水與鹽牟那水相合無異。是故佛為聲聞弟子說涅槃道。於一一說中無有謬錯。是故以種種問難怖之。若不怖者。是愛盡比丘。如霹靂著身。亦無恐怖。若有恐怖。則非阿羅漢。若不恐怖。一毛不豎。如師子王。此比丘若說聖利法善者。王及諸大臣有供養者。皆悉堪受。惡比丘者破戒也。比丘有戒者善比丘也。令人知我者。以惡心而假現聖利。無有實想。

得波羅夷已。樂自令淨者。自念言。我已得波羅夷罪。我今云何得淨也。如來所以結戒。比丘犯波羅夷罪。於天禪定解脫智慧。住樂道者皆悉障礙不復得。如律本中說半偈

沙門不持戒   死必入地獄

若於比丘中。戒不具足。還作白衣優婆塞。沙彌戒持五戒清信士。如此於涅槃道無有障礙。是故於白衣相淨。是故破戒比丘樂淨者。還作沙彌及白衣清信士。是故律本中說。樂欲得淨。

我不知言知。不見言見。我空誑妄語。空誑妄語者此無義語也。依止前三波羅夷。若人得此罪。名為波羅夷。法師曰。此句易可解耳。我樂靜者。此是略說。現聖利法。以不廣說而增其罪。又有異義。以方便令人得知。

入禪定者。入第一禪定。第二第三第四禪定。慈悲禪定。不淨觀禪定。阿那波那禪定。聖人禪凡夫禪悉入。是故律本中說。入禪定為初。若如是說。得波羅夷。言我已離煩惱離欲。斷不復生。得罪如前所說。若言我入三昧得道。發語知者。已得波羅夷罪。或言我得智慧。或言得三達智。或言得三十七菩提黨法。得初力。得善作。得八聖道法。如是皆得波羅夷罪。我離欲。如是為初。此是須陀洹道以第三道離嗔恚欲。以第四道離愚癡。是故律本中說。我已離欲。若如是說。得波羅夷罪。或言六通中。我一一已得。亦得波羅夷罪。若言我前世已得六通。我今欲得。如此不得重罪。或言我得四辯。犯重。或言我入滅盡三昧。不犯重。何以故。滅盡三昧非聖人定。非凡人定。若有人疑是阿那含阿羅漢。令人知我如是。令人知。人即知。又言我已從迦葉佛時得須陀洹道。不犯重罪。何以故。如來以今世結戒。不為過去世。又言過去世入三昧。亦如是。(中略)

法師曰。波羅夷有幾。答曰。我今總說。一切二十四波羅夷。汝自當知。問曰。何謂為二十四波羅夷。答曰。比丘有四。比丘尼不同波羅夷有四。十一人不得。何謂十一人不得。答曰。一者黃門。二者畜生。三者二根人。此三者受生無緣。故名波羅夷。然此三人不障天道。於四道果中有障礙。是故名為波羅夷。此三人不聽出家。四者賊住。五者破內外道。六者殺母。七者殺父。八者殺阿羅漢。九者壞比丘尼。十者出佛身血。十一者破和合僧。此十一人。為所作故不得道果。故名為波羅夷。賊住破內外道壞比丘尼。此三人不障天道。於四道果障礙。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此五重罪。此是五逆罪。天道道果悉障。法師曰。波羅夷有八合十九。復有比丘尼樂著白衣衣服。計成合為二十。此比丘尼亦不破戒。復有弱脊。長根。含他人根。坐他人根。此是四。都合成二十四。最後四是隨結。法師曰。何以含他人根。名為淫法。此以欲意故名為淫。不得與比丘同住者。不得與布薩說戒自恣羯磨。一切僧事悉不得共。

371 五大賊 空誑妄語 佛結第四波羅夷

善見律毘婆沙卷第十一卷第十二 蕭齊外國三藏僧伽跋陀羅譯

五大賊 空誑妄語 佛結第四波羅夷

爾時。佛住毘舍離國者。(中略)為白衣驅使者。或為白衣耕田及作園林。一切所作。我等當作。此是亦不應作。為教授白衣。於律中已說。使者。為白衣作使。行聖利法者。於人中名為無上法也。亦言過人法。亦言梵法。亦言入涅槃法。此法佛辟支佛羅漢法。

此比丘得第一禪。如是為初。諸比丘自共籌量已。然後向諸白衣說。有比丘名。佛陀勒棄多。得第一禪定。曇無勒棄多。得第二禪定。僧伽勒棄多。得第三禪定。如是向白衣說。次第乃至第四禪定。阿羅漢漏盡三達智。白衣或問或不問。諸比丘如是更相讚歎。諸白衣供養。顏色光澤和悅。氣力充足。何以故。此諸比丘得供養已。飲食美味恣意遊戲。亦不坐禪。是故顏色光澤和悅。婆裘河邊者。此諸比丘於婆裘河邊安居故。名婆裘河比丘。佛問比丘。汝等住止和合安樂者。語諸比丘汝等四體九孔悉安樂不。不以為勞也。世尊慰喻已。而訶責婆裘河諸比丘。汝等作如此行。便是大賊。

佛故欲因斷當來諸比丘勿作此行。是故律本說。佛告諸比丘。今世有五種大賊。何謂為五。一者聚集眾多。或一百二百。如是乃至五百人主。劫城聚落穿踰牆壁。是世間大賊。如是為初。比丘亦復如是。犯突吉羅罪。波夜提。如是展轉乃至犯波羅夷罪。受他供養尊重讚歎叉手禮拜。如是為初。今世有此惡比丘。捨師及同學。而營覓利養得利養。得利養已。恣意飲食。身體肥壯。氣力充足。共相調戲。或說飲食美味。或說淫欲。或說國土富樂聚落。或說園林甘美膳。種種思憶言說。談道粗惡。放縱心意不能自恣。遂成破戒。受諸信心檀越布施衣服飲食湯藥臥具房舍床席。實非釋種子。而稱釋種子。非梵行自稱是梵行。受此諸施。是名第一大賊。(卷第十一竟)

(卷第十二) 有善比丘。或知修多羅藏。或解阿毘曇藏。或解毘尼藏。不希飲食。趣得支命。持戒清淨。或為人說法。威儀具足。令人歡喜。從邑至邑。從國至國。為人敬重。佛法興隆。如是比丘光揚佛法。有惡比丘。從善比丘聞受法已。為他講說。言辭柔和。音聲清徹。人所樂聞。眾共讚譽。大德善說妙法。從誰禀受。答言。我自知之。不從他學。如是自稱。如來積四阿僧祇劫百千劫。具足諸波羅蜜。勤苦如是得此妙法。而惡比丘因偷此法。求覓利養。是名第二大賊。

復有大賊。精進比丘持戒具足。或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乃至阿羅漢。或凡夫比丘持戒清淨。以波羅夷法謗之。憎嫉他行。自稱己是清淨人。如是謗諸賢聖。偷竊聖法。是名第三大賊。

重物者。如盜戒無異。乃至五摩沙迦盜取是名重物。佛告諸比丘。有五種重物不應與人。僧亦不得與。眾亦不得與。一人亦不得與。若與者。得偷蘭遮罪。何謂為五。一者園。二者地。三者鐵物。四者木物。五者土物。以此諸重物。不得妄與人。佛告諸比丘。五種不得分。僧眾一人園為初。若分。得偷蘭遮罪。法師曰。分不可分。於蹇陀迦當廣說。今此略說。以取者。以此重物而取白衣意。希望白衣。不可與人而偷取。以餉致白衣。佞取其意。此是第四大賊也。以此重物餉致白衣者。名污他家。因污他家得突吉羅罪。應驅出眾。

復有比丘。取僧物如己物無異。行用與人。得偷蘭遮罪。若以偷心取者。隨宜多少結罪。此是名為第五大賊。賊無過此賊。

聖利法者。此法極細微。若金銀珍寶亦可偷取。此法不可偷取。是故律本說。聖利法者而自說有。於身中無聖利法。自言聖利法已在我身。問曰。此無離本處。云何名為賊。答曰。不能得。名為賊。何以故。為因空誑妄語而得大利養。故以方便取之。是故律本說。佛告諸比丘。盜取人飲食者。此亦名大賊。何以故。以無實故。假名有實。言我是阿羅漢。聖法在他。而假偷在己。譬如獵師欲殺群鹿。若以人形往者。鹿見必走。以方便故以草木纏身。身非草木。而現示是草木形。諸群鹿見者謂之草木。而來就之。即殺取。比丘亦復如是。非阿羅漢。假示是阿羅漢。現阿羅漢相。信心檀越謂是真實。以餚膳飲食而供養之。亦如獵師假形謀鹿。如此比丘假形謀取。

外袈裟繞頸   內行不淨法   已行惡法故   死即墮地獄

鐵丸熱光炎   寧可吞取死   若有破戒者   不應吞信施

外袈裟繞頸者。以袈裟纏置肩上。此是外取聖表式。內空無所有。譬如畫器。內盛臭物。如此之虛假。定無一可取。惡比丘亦復如是。第二偈者。何以如來作如是說。寧吞鐵火丸。而不吞檀越供養施食。何以故。吞鐵火丸。肝腸爛死。不以此因緣墮於地獄。是故作如是說。訶責婆裘比丘已。告諸比丘。說戒時作如是言。若比丘空誑妄語為初。佛結第四波羅夷。堅已。復次隨結。(後續)

370 觸欲解脫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三十三 日密分中分別品第四之二 隋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

觸欲解脫

世尊。唯願如來當說。如空空行陀羅尼。憍陳如。至心諦聽,當為汝說。憍陳如。若有眾生。放逸因緣生觸欲心。是人不知解脫之處。流轉生死。無量世中在三惡道受大苦惱。菩薩摩訶薩見諸眾生。受如是等無量苦惱。生憐愍心。勤行不息遍修諸道。作是行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菩提已。說苦解脫。眾生聞已。即得脫苦。苦解脫者即是初果。乃至阿羅漢果。

憍陳如。云何觸欲。言觸欲者二身共合。因身合故。則生於觸。因觸生樂。因樂生苦。苦因緣故。生死苦惱從是而生。憍陳如。如四毒蛇。以四因緣能害眾生。見噓齧觸。欲亦如是。有見因緣。有聞因緣。有念因緣。有觸因緣。因是四緣。令諸眾生遠離一切諸善根本。於生死中受大苦惱。

憍陳如。云何名為觸欲解脫。若有比丘能觀白骨。作是思惟。色者即是四大所造。四大所造即是無常。性無堅牢。離散之法。皮毛肉血。智者云何於是身中。生淨好相。作是觀已。悉於一切十方淨色。即時獲得不可樂相。是比丘復作是念。我於是相樂修習者。則得斷除一切煩惱生老病死。是名奢摩他。若觀足骨乃至頭骨。是名毘鉢舍那。

既得如是毘婆鉢那奢摩他已。觀息出入。見息出時即作是念。如是風者。從何處來。去至何處。如是觀時。遠離身相。生於空相。不見內法。是名內空。不見我所及外色相。是名外空。觀內外色空已。復作是念。我今修習入息相已。作大利益。能壞一切內外諸色。我壞如是內外色相。皆是入息觀因緣也。以是因緣。令我不見內外諸色。我無色相。即是空力。我今定知一切諸法無有去處。無有來處。作是觀已。所有覺觀一切永斷。

復觀是識。知是一切覺觀因緣。我當遠離心意識行。何以故。若有生者。當知定滅。作是觀時得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或有獲得如法忍者。或得菩提。若觀覺觀是滅相者。即得滅定。是名不共凡夫如空陀羅尼。是持成就無量功德。永斷無量諸大苦惱。(中略)

爾時。阿若憍陳如白佛言。世尊。高貴德王佛。所持來欲隨無願陀羅尼。唯願如來分別解說。憍陳如。我今當說。至心諦聽。憍陳如。有諸眾生觸欲繫縛。不知解脫。是人應觀無願解脫。作如是念。欲欲.色欲及無色欲。觸欲解欲。知是諸欲。因覺觀生諸行因緣。如是諸行。無有作者。無有受者。因風而生。我身口行亦復如是。因風而生。因是風故。身得增長。因是風故。口得增長。如我觀風即入出息。諦觀一切身諸毛孔從風因緣。復觀一切不淨之物。復觀是身命終之時。是尸更無風息入出。復作是念。我身口行因緣於風。若無風者。無身口行因緣。是故爾時得空三昧。修習增長。因修習故。能斷欲貪乃至觸欲。作是觀已得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或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善意覺觀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若聲聞人修不淨相。得成相已。有何等相。善男子。若為破壞欲貪之結。修不淨相。繫心眉間。自觀身骨。是名一相。若觀自身及以他身。是名二相。又觀一切悉是不淨。是名三相。是人能觀。苦集盡淨。名奢摩他。得煖法相。是人如是觀白骨時。見智如燈。觀身四行乃至微塵。是名頂法。觀四真諦是名聲聞。不淨觀成就獲得奢摩他定。是名白骨觀相。觀是相時得八正道。因八正道得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

369 世間慧心解脫 出世間慧心解脫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二 攝決擇分中三摩呬多地之一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世間慧心解脫 出世間慧心解脫

有二解脫。一慧解脫。二心解脫。

此中依慧解脫。謂世間慧之所行者。當知即是建立惡行及與善行并彼因緣。彼體性者。當知即是惡行善行并彼因緣。善不善等體性差別如實正智。又依心解脫。謂心染淨之所依者。當知即是色等境界能取了別。彼世間慧心解脫果。當知即是於彼相應相雜下類雜染出故。即慧解脫增上力故。

出世間慧之所行者。當知即是由世間慧及心解脫增上力故。如實了知一切境界。即出世慧心解脫果。當知即是一切種類雜染出故。此中若世間慧。若出世慧。總略為一。說名正見。正見因緣。當知即是有佛出世。聽聞正法。無倒思惟。

又出世間正見果相。當知即是前後常故。無所對故。若法。所治若有生已無滅。所治若無滅已有生。彼法名有所對。若法。所治若有若無。若生不生。常時是有。彼法名無所對。又即此果。由心解脫增上力故。於自所行及彼所依得清淨者。當知即是由清淨心增上力故。於諸色根所行境界不生雜染。及令諸根順清淨故。

又解脫心住者。當知即是。壽之與煖展轉相依。相屬而住。又此世間及出世間二種解脫果差別者。當知即是於諸受中及因緣中。有癡愛者後有當生。無癡愛者後有不生。又彼相雜而相應故。彼能依止心法清淨。當知即是非現在緣之所染污。領受彼故。即二解脫。

住差別者。當知即是六寂靜故。由清淨識沒平等故非由彼所依平等故。於入定時不由加行入寂靜故。於出定時不由加行出寂靜故次第出故。於在定時三行不行得寂靜故。於遠離出心寂靜故。謂於三時。一於阿練若與同梵行共相雜住。二於聚落中與諸在家共相雜住。三於二處行相現行。於親近出心寂靜故。謂於三時。一於有色世間勝定出故。二於無色世間勝定出故。三於出世間有心定出故。又此諸定。非唯滅定出已方得。亦先已得。今起現前。此中前二。由次第定故。展轉獲得勝定清淨。後一不由次第定故。然由通達無相界故。展轉獲得勝定清淨。又有相定。由有相作意入住出定。若無相定。由無相作意入定住定。由有相作意當知出定。(中略)

此中樂俱行對治。謂於最勝根本靜慮。苦俱行對治。謂得近分出離欲俱行。不苦不樂俱行對治。謂即於根本靜慮。為欲顯示轉因緣滅故。即依諸受說所有受皆悉是苦。由彼三受約第一義。皆是苦故。

言相對者。謂有此故施設於彼。是名相對。此中諸受展轉相對。由彼一切。苦所攝故。又由有此第一義苦。施設無智。由有此故。施設治彼出世之慧。由有此故。施設彼果寂滅涅槃。是故彼彼諸法。說與彼彼諸法相對。

368 如實知故 能盡諸漏 精勤修習四種因緣 循身念 觀品止品所有善法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五 攝事分中契經事 緣起食諦界擇攝第三之三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如實知故 能盡諸漏 精勤修習四種因緣 循身念 觀品止品所有善法

若於諦智。增上如理及不如理。不如實知。不能盡漏。與此相違。如實知故。能盡諸漏。當知此中。聞不正法。不為寂靜。不為調伏。不為涅槃。所起諸智。名不如理。聽聞正法。與上相違。當知如理。(中略)

如是當知。由於如理及不如理。不實知故。造作苦諦集諦雜染。與此相違。聽聞正法。起正勝解。於其如理。無不如理顛倒妄想。於其如理。如實了知是其如理。廣說乃至。於應思惟無顛倒法。能正思惟。由此因緣。於三世行。并其所取及以能取。如實隨觀。無我我所。當於聖諦入現觀時。於見所斷所有諸漏。皆得解脫。得此事已。於上修道所斷諸漏。為令無餘永斷滅故。精勤修習四種因緣。何等為四。一善護身故。二善守根故。三善住念故。四如先所得出世間道。以達世間出沒妙慧。多修習故。

善護身者。謂正安住。遠避惡象。乃至廣說如聲聞地。由遠避故。於盡諸漏無有障礙。善守根者。謂正安住。於諸可愛現前境界非理淨相。能正遠離。如理思惟彼不淨相。善住念者。謂住四處。一者安住思擇受用衣服等處。二者安住能正除遣處靜現行惡尋思處。三者安住能正忍受發勤精進所生疲惓疎惡不正淋漏等苦。他麁惡言所生諸苦。界不平等所生苦處。四者安住於所修道依不放逸無雜住處。由正安住如是四處。名善住念。彼由如是善護身故。善守根故。善住念故。如先所得出世間道善修習故。於修所斷所有諸漏。皆能解脫。及隨證得最極究竟。

復次若有說言。此四聖諦唯是境界。或有其我。或有有情緣此聖諦修諸善法。應告彼言。勿作是說。所以者何。諸有無量世出世間善法生起。一切皆歸四聖諦攝。當知諸法略有二種。一能知智。二所知境。其能知智亦所知境。是故諸智俱行善法。無不攝在四聖諦中。彼復修習循身念故。觀品止品所有善法。始修業地。已作辦地。總得生起。

云何名為修循身念。謂若有住始修業地。如理攀緣若內若外諸大種色為境正念。或復由他愛與非愛增語有對觸現行時。如理攀緣觸受想行及與諸識為境正念。或若有住已作辦地。如理攀緣諸所造色為境正念。或復如理攀緣作意及彼所生受想行識為境正念。如是一切。略攝名為修循身念。當知此念。或緣色身。或緣名身。

云何名觀。云何生起觀品善法。謂於內外諸大種色及所餘蘊正決擇慧。說名為觀。若有從初無倒修習分析聚想。於外大種由觀劫盡。修無常想。於內大種所合成身。由觀唯食漸漸不淨。修不淨想。由觀從愛所生長性。及於後際老死法性。修無常想及與苦想。若於此身。一切愚夫不能如實了知體是無常苦故。或執為我。或執我所。即於此身。具足多聞諸聖弟子如實知故。無有所執。是即能修苦無我想。此無我想。由於其身唯有界想。有此想故。若復由他愛與非愛增語有對諸觸現行。言非愛者。即是手足杖塊等觸。彼則於此。及此為緣所有受等無色諸行。正觀無常。離愛離恚。唯觀有界。心緣此身正安住故。如是亦名遠離愚癡。

如是所有分析聚想。於外大種修無常想。於內大種修不淨想。若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於所生起受等諸法。依大種身修無常想。離貪瞋癡。如是觀品無量善法。始修業地。由正修習循身念故。皆得生起。

云何名止。云何生起止品善法。謂由修習循身念故。以觀為依。如理修止。又言止者。謂於其內正安住心。止品善法者。謂得如是正思擇力。攀緣鋸喻沙門教授。於怨家所正修忍辱。又即緣彼無倒修慈。既由忍慈所攝受故。戒得清淨。觀戒淨故。作是思惟。我今已於大師聖教微有所作。由是因緣。無所憂悔。無憂悔故。深生歡喜。廣說乃至得三摩地。彼於爾時由靜定心。乃至獲得第四靜慮。此三摩地行拘執故。未能雙運無功用轉。未善清淨。為欲令其善清淨故。修如前說四支所攝不放逸行。發勤精進。無有怯弱。乃至廣說。

彼於後時。第四靜慮清淨鮮白。若復為其靜定愛味漂轉其心。不能於定正捨而住。於滅涅槃不觀寂靜。彼乃依佛或法或僧。深生厭恥。作是念言。我依如來大師佛寶。法毘奈耶善說法寶。無倒修習善行僧寶。為無所得。非有所得。是其惡得。非為善得。於薩迦耶。愛藏而住。於滅涅槃。不觀寂靜。彼由內心善調柔故。纔生厭恥便能安住。引沙門義平等妙捨。於滅涅槃能觀寂靜。生起如是止品善法。所謂忍慈。尸羅清淨。無悔歡喜。廣說乃至得三摩地。四支所攝不放逸行。引沙門義平等善捨。觀滅涅槃寂靜功德。

彼於爾時。由二因緣多有所作。一由其妙慧於大師教。為盡諸漏。能淨修治第四靜慮故。二於薩迦耶心增上捨故。齊此名為。始修業地究竟成滿。

從是已後。於所修習不生喜足。為欲趣入已作辦地。修循身念。觀造色身如草木泥。及彼所生餘非色法。以如實慧通達緣起。能隨趣入如實諦智。既得入已。依上修道。於去來今諸根境界能起厭患。乃至解脫。能如實知我已解脫。如是名為已作辦地。修循身念所生善法。謂觀色身如草木泥想。如是觀察無色諸法。真實妙慧通達緣起。能隨趣入四聖諦智。於修道中。能起厭患。離欲解脫。解脫智見。

齊是名為。於大師教。以其妙慧。所應作事皆已作訖。所以者何。一切自義皆已究竟。從此已後更無所作。非於作已。復須分別若有作已。餘時退失。當更有作。此作雖作。非畢竟作。如諸異生以世間道而得解脫。此中若先始修業地有漏善法。若後所有已作辦地無漏善法。如是一切。隨其所應。當知皆入四聖諦攝。

367 於四禪定 若不得解脫 或生色界天

雜阿含經卷第三十一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於四禪定 若不得解脫 或生色界天

(八六四)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若行.若形.若相。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禪具足住。彼不憶念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然於彼色受想行識法。作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思惟。於彼法生厭.怖畏.防護。生厭.怖畏.防護已。以甘露門而自饒益。如是寂靜。如是勝妙。所謂捨離。餘愛盡.無欲。滅盡.涅槃。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六五)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如是知.如是見已。欲有漏心解脫.有有漏心解脫.無明漏心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六六)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若不得解脫。以欲法.念法.樂法故。取中般涅槃。若不如是。或生般涅槃。若不如是。或有行般涅槃。若不如是。或無行般涅槃。若不如是。或上流般涅槃。若不如是。或復即以此欲法.念法.樂法功德。生大梵天中。或生梵輔天中。或生梵身天中。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六七)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息有覺有觀。內靖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第二禪具足住。若不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憶念。而於色受想行識法。思惟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於此等法。心生厭離.怖畏.防護。厭離.防護已。於甘露法界以自饒益。此則寂靜。此則勝妙。所謂捨離。一切有餘愛盡.無欲。滅盡.涅槃。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六八)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彼如是知.如是見。欲有漏心解脫.有有漏心解脫.無明漏心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若不解脫。而以彼法。欲法.念法.樂法。取中般涅槃。若不爾者。取生般涅槃。若不爾者。取有行般涅槃。若不爾者。取無行般涅槃。若不爾者。取上流般涅槃。若不爾者。彼以欲法.念法.樂法。生自性光音天。若不爾者。生無量光天。若不爾者。生少光天。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六九)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離貪喜。捨住。正念正智。覺身樂。聖人能說。能捨.念.樂住。第三禪具足住。若不爾者。以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於色受想行識法。思惟如病.如癰.如刺.如殺。乃至上流。若不爾者。以彼法。欲法.念法樂。生遍淨天。若不爾者。生無量淨天。若不爾者。生少淨天。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七○)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離苦息樂。前憂喜已滅。不苦不樂。捨淨念。一心。第四禪具足住。若不如是憶念。而於色受想行識。思惟如病.如癰.如刺.如殺。乃至上流般涅槃。若不爾者。或生因性果實天。若不爾者。生福生天。若不爾者。生少福天。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四禪。如是四無色定。亦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