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 隨願往生十方淨土

佛說灌頂經卷第十一 佛說灌頂隨願往生十方淨土經 東晉天竺三藏帛尸梨蜜多羅譯

隨願往生十方淨土

聞如是。一時佛在鳩尸那竭國娑羅雙樹間。爾時。世尊般涅槃時。十方國土無央數眾。天龍八部悉皆悲號歎息。禽獸雜類悉皆如是。來到佛所。稽首作禮畢訖却坐。世尊告曰若有疑者今皆當問。正覺滅度多所矜愍。設有問者為究竟說。爾時。他方國土有一菩薩名曰普廣。從座而起稽首作禮。而白佛言。四輩弟子臨終之日。若已終者。願欲往生十方國土。修何功德而得往生。佛告普廣菩薩摩訶薩。汝能愍念四輩弟子及未來世諸眾生等。問此願生因緣之福。汝今諦聽。吾當為汝而演說之。

佛告普廣菩薩摩訶薩。若四輩弟子。若臨終時若未終者。願生東方香林剎者。其佛號曰入精進菩薩。無央數國土莊嚴。若人臨終之日。願生彼者隨願往生。佛告普廣菩薩摩訶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臨終之日。願生東南方金林剎者。其佛號曰盡精進菩薩。無央數國土莊嚴。若人臨終願生彼者隨願往生。佛告普廣菩薩摩訶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臨終之日。願生南方樂林剎者。其佛號曰不捨樂菩薩。無央數國土莊嚴。若人命終願生彼者隨願往生。佛告普廣菩薩摩訶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臨終之日。願生西南方寶林剎者。其佛號曰上精進菩薩。無央數國土莊嚴。若臨終時願生彼者隨願往生。佛告普廣菩薩摩訶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臨終之日。願生西方華林剎者。其佛號曰習精進菩薩。無央數國土莊嚴。若人臨終願生彼者隨願往生。佛告普廣菩薩摩訶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臨終之日願生西北方金剛剎者。其佛號曰一乘度菩薩。無央數國土莊嚴。若人臨終願生彼者隨願往生。佛告普廣菩薩摩訶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臨終之日。願生北方道林剎者。其佛號曰行精進菩薩。無央數國土莊嚴。若人臨終願生彼者隨願往生。佛告普廣菩薩摩訶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臨終之日。願生東北方青蓮剎者。其佛號曰悲精進菩薩。無央數國土莊嚴。若人臨終願生彼者隨願往生。佛告普廣菩薩摩訶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臨終之日。願生下方水精剎者。其佛號曰淨命精進菩薩。無央數國土莊嚴。若人臨終願生彼者隨願往生。佛告普廣菩薩摩訶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命終之日。願生上方欲林剎者。其佛號曰至誠精進菩薩。無央數國土莊嚴。若人臨終願生彼者隨願往生。

佛告普廣菩薩摩訶薩。若四輩男女臨終之日。願生十方佛剎土者。當洗除身體著鮮潔之衣。燒眾名香懸繒旛蓋。歌詠三寶讀誦尊經。廣為病者說因緣譬喻。言辭微妙經義。苦空非身四大假合。形如芭蕉中無有實。又如電光不得久停。故云色不久鮮。當歸敗壞。精誠行道可得度苦。隨心所願無不獲果。

佛又復告普廣菩薩摩訶薩。十方妙土通洞無窮不可度量。諸佛如來所居淨土。亦復無量不可稱數。今我於此大眾之中。為諸四輩未來之世像法眾生。說是十方諸佛國土及佛名號。不可稱說略演少耳。普廣菩薩摩訶薩又白佛言。世尊。十方佛剎淨妙國土有差別不。佛言普廣。無差別也。普廣又白佛言。世尊。何故經中讚歎阿彌陀剎。七寶諸樹宮殿樓閣。諸願生者。皆悉隨彼心中所欲應念而至。佛告普廣菩薩摩訶薩。汝不解我意。娑婆世界人多貪濁。信向者少習邪者多。不信正法。不能專一。心亂無志。實無差別。令諸眾生專心有在。是故讚歎彼國土耳。諸往生者悉隨彼願。無不獲果。普廣菩薩復白佛言。若四眾男女。若命未終若已終者。我今當勸修諸福業。得生十方諸佛剎也。佛言。善哉。普廣菩薩摩訶薩。隨意教導十方人也。

普廣菩薩語四輩言。若人臨終未終之日。當為燒香然燈續明。於塔寺中表剎之上懸命過幡。轉讀尊經竟三七日。所以然者。命終之人在中陰中。身如小兒。罪福未定應為修福。願亡者神使生十方無量剎土。承此功德必得往生。亡者在世若有罪業應墮八難。幡燈功德必得解脫。若善願。應生父母在異方。不得疾生。以幡燈功德。皆得疾生無復留難。若得生已。當為人作福德之子。不為邪鬼之所得便。種族豪強。是故應修幡燈功德。諸過命者。修行福業至心懇惻。應代亡者悔過眾罪。罪垢即滅。為亡者修福。如餉遠人無不獲果。譬如世間犯罪之人。心中思惟望諸親屬。求諸大力救其危厄。今日燒香望得解脫。為亡者稱其名號修諸功德。以福德之力緣是解脫亦復如是。徑生十方無願不得。

普廣菩薩又白佛言。若人在世不歸三寶不行法戒。若其命終應墮三塗受諸苦痛。其人臨終方欲精誠歸命三寶。受行法戒悔過罪釁。發露懺謝改更修善。臨壽終時聞說經法。善師化導得聞法音。欲終之日生是善心得解脫不。佛言普廣菩薩摩訶薩。若有男子善女人等。臨終之時得生此心。無不解脫眾苦者也。所以者何如人負債依附王者。債主便畏不從求財。此譬亦然。天帝放赦閻羅除遣。及諸五官伺候之神。反更恭敬不生惡心。緣此福故不墮惡道解脫厄難。隨心所願皆得往生。(中略)

普廣菩薩白佛言。世尊。若四輩男女。若臨終時。若已過命是其亡日。我今亦勸造作黃幡懸著剎上。使獲福德。離八難苦。得生十方諸佛淨土。幡蓋供養隨心所願至成菩提。幡隨風轉。破碎都盡至成微塵。風吹幡塵其福無量。幡一轉時轉輪王位。乃至吹塵小王之位。其報無量。燈四十九照諸幽冥。苦痛眾生蒙此光明皆得相見。緣此福德拔彼眾生悉得休息。(中略)

佛告普廣菩薩摩訶薩。若人未終臨終之日。若已終竟又是終日。父母親族知識朋友。為命終者修諸福業。齋戒一心洗浴身體著鮮潔之衣。一心禮敬十方諸佛。又當稱揚十方佛號。別以華香供養諸佛。可得解脫憂苦之患。得昇天上證泥洹道。

佛告普廣菩薩摩訶薩。若未終時禮拜十方諸佛。命終之人所生之處常得值佛。千劫萬劫億萬劫數。重罪之殃無不得脫。亦復當為說是灌頂無上章句。三世諸佛天中之天各皆順本。三世如來說是無上總持章句。普廣菩薩摩訶薩汝當諦聽。我今為汝及一切眾生諸病苦者。若其臨終。若已終竟復是終日。聞此章句。所生之處當得見佛。不墮八難遠於惡道。於是世尊在大眾中。宣說諸佛無上章句。即作偈頌。而說之曰

波利富樓那  遮利三慢陀   達舍尼羅佉  摩訶毘羅訶

伽帝三慢陀  毘陀摩伽帝   摩訶伽利波  波帝婆彌陀

娑婆婁伽提  修鉢利富那   阿利那達摩  摩訶毘波提

帝利毘波伽  修勒波僧祇   醯帝三博叉  摩訶三慢陀

阿陀摩羅尼  阿利摩羅多   毘鼓三慢陀  達尼佉羅陀

佛語普廣菩薩摩訶薩。是為灌頂無上章句。必定不二。解除亡者無量罪厄。令過命者得生天上。隨心所願往生十方。此大章句真實之言。在所生處常見十方微妙淨土。若在世時應當受持如是章句。齋戒一心。為過命者。七日七夜受持八禁。長齋菜食。禮敬十方諸佛世尊。當發大誓。願我獲得僧那僧涅。諸眾生輩使向無上正真大道。

115 云何應知修習入出息念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八 攝事分中契經事菩提分法擇攝第四之二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云何應知修習入出息念

入出息念修習差別有十六行。廣分別義。如聲聞地。應知其相。又勤修行諸瑜伽師。修習如是入出息念。爾時應知五障礙法。一者於其外緣其心散亂。二者入出息轉有所艱難。三者掉舉惡作纏現在前。四者惛沈睡眠纏現在前。五者樂與道俗共相雜住。如是五法。於未得定欲求心定。及得定已倍復增長。當知一切能為障礙。

奢摩他品諸隨煩惱所染污時。發身惛沈。生心下劣。由正修習入出息念。身心輕安。能令惛沈下劣俱行身心麁重。皆悉遠離。毘鉢舍那品諸隨煩惱所染污時。發生種種尋伺妄想。謂欲尋伺等不正尋伺。及無明分尋伺所起諸欲想等種種妄想。由正修習入出息念。令尋伺等悉皆靜息。為欲對治彼無明分諸妄想故。純修明分想。令速得圓滿。

復次。正勤修習入出息念諸瑜伽師。於緣過去諸行尋伺。能令無間所生等持有間缺者。速得損減。於緣未來諸行尋伺。能令無間所生等持有間缺者。速得止息。於緣現在諸行尋伺。能令無間所生等持有間缺者。速得寂靜。(中略)

復次。入出息念修習差別略有二種。一者有上。二者無上。其有上者。謂如有一獨處空閑。以靜定心。如理觀察命根繫屬入息出息。若我於入息後無有出息。或出息後無入息者。如是命根即應斷滅。而於無常行中。有希奇事。入息滅已我命根住。乃復得至出息生時。出息滅已我命根住。乃復得至入息生時。彼由攀緣如是事故。深心厭離於三世境所發愛恚。淨修其心。是名有上。十六行修。當知無上。(中略)

復次。修瑜伽師。入出息念為所依止。修四念住如理作意以為依止。於諸未斷內心所有非理作意。如實了知是為非理。於內所有如理作意。如實了知是為如理。既了知已。於內所有非理作意。一向遠離。於內所有如理作意。一向修習。為欲令彼永斷滅故。又於此中身等四法如四大路。非理作意如塵土丘。不堅牢故。不真實故。迷亂心故。如理作意如四方來輿乘車。車緣身等四境界門轉。能損害彼如塵土丘非理作意。亦令一切相續清淨。

復次。精勤修習諸息念者。由正修習四種念住。無我等故平等平等。是身種類。能取於身如理作意。如身無我。作意亦爾。是故說彼為身一分。能修如是身念住者都不可得。如身念住。廣說乃至修法念住。當知亦爾。如是諸佛修念住教。外道法中皆無所有。是故說此修念住教。名非一切外道所執。

 

114 云何名為修循身念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五 攝事分中契經事緣起食諦界擇攝第三之三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云何名為修循身念

復次。若有說言此四聖諦唯是境界。或有其我或有有情。緣此聖諦修諸善法。應告彼言。勿作是說。所以者何。諸有無量世出世間善法生起。一切皆歸四聖諦攝。當知諸法略有二種。一能知智。二所知境。其能知智亦所知境。是故諸智俱行善法。無不攝在四聖諦中。彼復修習循身念故。觀品止品所有善法。始修業地。已作辦地。總得生起。

云何名為修循身念。謂若有住始修業地。如理攀緣若內若外。諸大種色為境正念。或復由他愛與非愛增語有對。觸現行時。如理攀緣觸受想行及與諸識。為境正念。或若有住已作辦地。如理攀緣諸所造色為境正念。或復如理攀緣作意。及彼所生受想行識為境正念。如是一切略攝。名為修循身念。當知此念或緣色身。或緣名身。

云何名觀。云何生起觀品善法。謂於內外諸大種色。及所餘蘊正決擇慧。說名為觀。若有從初無倒修習分析聚想。於外大種。由觀劫盡。修無常想。於內大種所合成身。由觀唯食漸漸不淨。修不淨想。由觀從愛所生長性。及於後際老死法性。修無常想及與苦想。若於此身。一切愚夫不能如實了知。體是無常苦故。或執為我。或執我所。即於此身。具足多聞諸聖弟子如實知故。無有所執。是即能修苦無我想。

此無我想。由於其身唯有界想。有此想故。若復由他愛與非愛增語有對。諸觸現行。言非愛者。即是手足杖塊等觸。彼則於此。及此為緣所有受等無色諸行。正觀無常。離愛離恚。唯觀有界。心緣此身正安住故。如是亦名遠離愚癡。如是所有分析聚想。於外大種修無常想。於內大種修不淨想若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於所生起受等諸法。依大種身修無常想。離貪瞋癡。如是觀品無量善法始修業地。由正修習循身念故。皆得生起。

云何名止。云何生起止品善法。謂由修習循身念故。以觀為依。如理修止。又言。止者。謂於其內正安住心。止品善法者。謂得如是正思擇力。攀緣鋸喻沙門教授。於怨家所正修忍辱。又即緣彼無倒修慈。既由忍慈所攝受故。戒得清淨。觀戒淨故作是思惟。我今已於大師聖教微有所作。由是因緣。無所憂悔。無憂悔故。深生歡喜。廣說乃至得三摩地。

彼於爾時由靜定心。乃至獲得第四靜慮。此三摩地行拘執故。未能雙運。無功用轉。未善清淨。為欲令其善清淨故。修如前說四支所攝不放逸行。發勤精進無有怯弱。乃至廣說。彼於後時第四靜慮清淨鮮白。若復為其靜定愛味漂轉其心。不能於定正捨而住。於滅涅槃不觀寂靜。彼乃依佛或法或僧。深生厭恥。作是念言。我依如來大師佛寶。法毘奈耶善說法寶。無倒修習善行僧寶。為無所得。非有所得。是其惡得。非為善得。於薩迦耶愛藏而住。於滅涅槃不觀寂靜。

彼由內心善調柔故。纔生厭恥。便能安住。引沙門義平等妙捨。於滅涅槃能觀寂靜。生起如是止品善法。所謂忍慈。尸羅清淨。無悔歡喜。廣說乃至得三摩地四支所攝不放逸行。引沙門義平等善捨。觀滅涅槃寂靜功德。彼於爾時。由二因緣。多有所作。一由其妙慧。於大師教為盡諸漏。能淨修治第四靜慮故。二於薩迦耶心增上捨故。齊此名為始修業地究竟成滿。

從是已後。於所修習不生喜足。為欲趣入已作辦地。修循身念。觀造色身如草木泥。及彼所生餘非色法。以如實慧通達緣起。能隨趣入如實諦智。既得入已。依上修道。於去來今諸根境界。能起厭患乃至解脫。能如實知我已解脫。如是名為。已作辦地修循身念所生善法。謂觀色身如草木泥想。如是觀察無色諸法。真實妙慧通達緣起。能隨趣入四聖諦智。於修道中。能起厭患。離欲解脫。解脫智見。齊是名為於大師教。以其妙慧所應作事皆已作訖。所以者何。一切自義皆已究竟。

從此已後更無所作。非於作已復須分別。若有作已。餘時退失當更有作。此作雖作。非畢竟作。如諸異生以世間道而得解脫。此中若先始修業地有漏善法。若後所有已作辦地無漏善法。如是一切隨其所應。當知皆入四聖諦攝。

 

113 云何於等持(奢摩他) 能為障礙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 攝事分中契經事處擇攝第二之二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云何於等持(奢摩他) 能為障礙

復次。勤修定者。略由二門二時二地所有諸欲。於所引發三種等持。能為障礙。為欲斷除如是障礙。正勤修習五種對治。

當知此中。先所受用過去諸欲。於遠離處。由尋思門。令心飄蕩。復有現在居家。所有利養恭敬俱行諸欲。由尋思門。令心散亂。此中利養恭敬俱行所有諸欲。於其行時令心飄蕩。先所受用居家諸欲。於其住時令心散亂。

即此諸欲於異生地能為障礙。於有學地亦為障礙。又於異生所修無量俱行等持。能為障礙。亦於有學能善通達一切智事廣大等持。能為障礙。亦於無學極善修習究竟等持。能為障礙。當知如是諸所生起一切等持。皆與喜俱。此中第一於諸有情利益安樂意樂門中。與喜俱行。第二領受有學解脫喜故。與喜俱行。第三領受無學解脫喜故。與喜俱行。彼由眼等所識色等所緣別故。復有六種。

又此等持具諸相故。名為圓滿。又此等持究竟邊際。謂能往趣世間離欲。或能往趣出世離欲。過此更無能趣清淨等持可得。是故說此無有缺減。

若欲速證沙門果者。於身命等無所顧戀。恒常無間殷重加行。熾然精進。於諸欲中了知自相。堅守正念。了知過患。無希望等。正知現前。正念正知為所依故。方便勤修四無放逸。謂於晝分若行若坐。於諸障法淨修其心。乃至廣說。

如是發起勇猛精進。於其所證無所怯劣。由九種相安住其心。一向修習奢摩他定。身得輕安。無愛味等故無染污。不為惛沈及以睡眠二隨煩惱之所擾亂。一向念住為所依止。精勤修習毘鉢舍那。堅守正念。遠離掉舉隨煩惱故。無有愚癡。已入止觀雙運轉道。其心正定。即此二分。一境隨行。

為斷彼障。修習如是五種對治為依止故。能於彼障遍知永斷。於三等持。依六境事。所有差別喜俱行定。圓滿能引。由二因緣。 諸佛世尊為諸弟子宣說自己能引導法。一於黑品所有過失。令生解故。二於白品所有功德。令生解故。

112 云何名為常在禪定 (安樂行品)

寶雲經卷第四 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云何名為常在禪定 (安樂行品)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能識宿命。何等為十。曾多恭敬供養諸佛。受持諸佛法。能淨持戒。除諸疑悔。除諸蓋障。多歡喜心。樂於禪定。常受化生。得不妄識。供養佛者恒於正法常生恭敬。受持正法者亦常恭敬。以是因緣能受持法。讀誦書寫廣為人說。不惜身命專為正法淨修戒行。身口意業悉皆清淨。以戒清淨故心無疑悔。淨持戒故無有蓋障。無蓋障故心得歡喜。心歡喜故得修禪定。得修禪定故生處清淨。生處清淨故便得化生。得化生故得不妄識。得不妄識故便得宿命。得宿命故能知一身二身。乃至知百千身。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得宿命智。(中略)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知道不顛倒。何等為十。應示大乘道度者。即示大乘道不示聲聞道。應示聲聞道度者。即示聲聞道不示大乘道。應示一切種智道得度者。即示一切種智道不示聲聞道。應示緣覺道得度者。即示緣覺道不示一切種智道。著我見眾生不為說空無我。不著我見者不為說苦無常無我。著二邊者不為說中道。著中道者不為說二邊。失心狂亂者不為說奢摩他毘婆奢那。著邪道者為說正道。令離結使棘刺之屬。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不顛倒道。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為常在禪定。何等為十。觀身身念處。觀受受念處。觀心心念處。觀法法念處。阿練若處攝心而行。觀於五欲攝心而行。於村里營舍城邑聚落國土方所攝心而行。於名聞利養攝心而行。於如來所制禁戒攝心而行。諸於煩惱起瞋恚處及心諂曲攝心而行。

云何觀身念處攝心而行。以正智慧選擇諸惡除去不善。從足至頂乃至腦膜。觀察諸分無我我所。念念不住是敗壞法。筋脈所纏臭穢可惡純集惡色。如是觀察。橫生身想我所之想。以是因緣以是相貌。諦觀身相心得自在。

云何觀受念處。菩薩作是念。觀察一切諸受悉皆是苦。凡夫愚人倒生樂想。愚癡無智不識苦樂。賢聖之人悉觀是苦。勤修方便斷除是苦。亦教餘眾生如是觀受。不憎不愛斷於諸受。

云何觀心意止。觀心無常而作常想。苦作樂想。無我我想。不淨淨想。心甚猨猴如風動搖。念念不住速疾變異。是結使根本惡道之源。常生諂曲。為煩惱主。亦是貪欲瞋恚愚癡因緣。是一切法宗主工匠。心為前道。心從緣起。悉知諸法。心如畫師。畫一切像而心不知。心集諸業善惡所由。心如循環如旋火輪。心如火種然三有薪。心能生物猶如大水。觀察之者。當知心相是大患本。不令是心而得自在。若能於心得自在者。於一切法亦得自在。

云何觀法念處。不善之法如實而知。貪欲瞋恚愚癡及所依起一切惡法。能修對治。貪瞋癡等。斷除不善。觀諸善法心樂隨順。繫心專念順行諸善。亦教他人同己所觀。

云何觀於五欲攝心修行。於五欲中不生喜樂亦不憎惡。於色聲香味觸亦不生愛亦不憎惡。於此無體相法生憎愛心。便同愚癡凡夫嬰孩不善之者。又世尊說。若於法生愛樂。亦生染著。若生染著便成愚癡。若生愚癡便是不識善惡。以是因緣墮於惡道。是故於此空法不應憎惡。若憎惡者名不堪忍。若不堪忍則增長恚心。為阿耆梨之所呵責。亦為同梵行者之所譏嫌。如是觀察五欲修行正念。心不染著亦不憎惡。亦教他人作如是觀。

云何名阿練若處。攝心離亂如法修行。名阿練若處。名為無諍住處。亦名寂滅住處。此阿練若處。有諸天龍鬼神他心智者善見我心。是故我今不應起不善思覺。斷除不善覺。勤修善覺。當令善覺常得增廣。

云何菩薩於里巷村營城邑聚落國土方所是中。行住坐臥於不善處。於出家所不應行處。悉皆遠離。何處是不應行處。酤酒家婬女家王家。碁博之處。醉客之處。歌舞伎樂之處。如是種種非是出家所應到處。皆悉不往。如是村邑聚落之處攝心而行。

云何於名聞利養攝心而行。於得利養處。欲使檀越增長福業。不為貪著。所得財利不作己想。與一切苦惱眾生悉皆共之。以是施因緣得名稱讚歎。雖得名稱讚歎。而不自舉。不生憍慢不自憍逸。如是名稱讚歎不久自滅。誰有智者。於無常迅速不住之法。不可保信。云何於中生於愛憎。何有智者。生己有想生憍逸心。是名菩薩於名聞利養攝心而行。

云何菩薩於如來所制禁戒常念修行。過去諸佛履行禁戒。而得成佛乃至涅槃。未來諸佛亦履行禁戒。而得成佛乃至涅槃。現在諸佛亦履行禁戒。而得成佛乃至涅槃。作是觀察。能持禁戒終不毀犯。是名善修是名善持。

云何菩薩於諸煩惱塵垢蓋障。能善修習。攝心而行。菩薩善知煩惱結使塵垢蓋障。善知其因。善知所因起處從是因出。菩薩於結使蓋障常念攝心。如是修行。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常在禪定。(中略)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受取三衣。何等為十。少欲知足。不多貪求。不多積聚。無積聚故離諸過患。無失壞故離諸憂惱。離憂惱故離眾苦聚集。離眾苦聚集故無有愛欲。無愛欲故能盡諸漏。少欲菩薩趣得為足。知足之人少得而足。以少欲故無多所求。離所求故無多積聚。離積聚故無惱失苦。無惱失苦故無有憂愁。無有憂愁故無有苦惱。無有苦惱故無有受用。無有受用故便得漏盡。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受持三衣。

111 云何禪波羅蜜滿足

大乘寶雲經卷第二 十波羅蜜品之二 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等譯

云何禪波羅蜜滿足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禪波羅蜜滿足。何等為十。一者福德佐助。二者多厭離想。三者勇猛精進。四者多聞具足。五者心不顛倒。六者如訓相應。七者如法修行。八者自性利根。九者善解心地。十者善解奢摩他毘婆舍那無止息意。

善男子。云何菩薩福德佐助。菩薩摩訶薩於大乘法宿植德本。在在處處流轉生死。為善知識之所攝受。隨願受生。若富貴大姓。若居士大家信樂之家。既意欲得往彼受生。即便造作彼業因緣。令得往生。生生世世值遇親近真善知識。何者名為真善知識。所謂諸佛菩薩。

如是增長宿世修集善業因緣。常作是念。苦哉世間痛哉世間。無安立哉一切世間。久遭重病癡暗無明。何以故。欲因緣故。是故我今不當於如是等困厄世間求受五欲。夫婬欲者。 唯是妄想顛倒而已。於三苦中謬生樂想。是故如來處處經中種種因緣。具說婬欲多諸過失殊可患厭。所謂婬欲如炙肉法。肉裸俱燋。如舐刀刃貪味偽舌。如毒蛇頭具四種毒。如猪在廁臭穢不淨。如彼癡狗而齧枯骨。其口出血謂之為樂。亦如獼猴黏著皹膠。是故菩薩當生厭離。

剃除鬚髮而被法服。於正法中如法出家。往無家地而慕精進。未得令得未證令證未至令至。以是因緣而取三慧。世諦所說第一義諦所說。善解二諦深妙之理。如所教訓即為隨順。離諸顛倒如法修行。何者名為如法修行。所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以能通達於道諦故。成就利根了知諸根。即樂寂靜。究竟遠離一切徒眾混雜諠閙。怱遽多言婬怒癡等一切惡覺。親里知識利養名譽畢竟遠離。身心快樂柔軟調和。復更思惟觀察是心何法處行。於善不善無記法耶。若行於善即生歡喜。若生欲覺。名為不善。

欲有三種謂上中下。何者為上。以欲遍身。深入心住迷亂倡狂。不能修於遠離因緣。以深著故。云何深著。以其不能究竟生於慚愧心故。獨居空閑而隨憶念。不曾暫忘生惡覺觀。決云婬欲定是精妙。諷詠歌歎。妄想顛倒。謂言好物。如癡獼猴。見水中月便欲捉取。不見其惡無慚恥心。以欲因緣。亦能與其父母尊長而共爭競。乃至相殺不避親疎。凡夫癡頑耽著愛染。不能捨離欲因緣故。死墮地獄畜生餓鬼受諸苦報。是名上欲。何者中欲。若人習行親近婬欲。未交會前方便求覓。設遂其事便生厭離。而有慚心。知欲不善呵責自悔。是名中欲。何者下欲。脫遇欲緣。止申捉手共相磨觸。或共言話或眼瞻視。是名下欲。夫名婬欲。若莊嚴身若愛壽命及諸資生。但能生貪。悉名婬欲。

何者名瞋。瞋亦三種。謂上中下。其上瞋者。生於忿毒怨憾恚怒惡賴憎嫉。於五無間重罪之中。皆能備造。或謗正法。由謗正法所得重罪。於前五逆不及一分。乃至算數譬喻悉不能及。以是因緣。死後入於大地獄中受諸苦毒。久久之後無量劫中脫得生人。其眼光赤。無賴惡性。暴虐咆哮。生旃陀羅下賤之家。以是因緣展轉生死無有出期。是名上瞋。何者中瞋。其雖發瞋造諸惡業。即生悔心。發露懺謝瞋所生罪。速疾修其對治方法。是名中瞋。何者下瞋。當瞋發時而作惡口不愛之語。或惡眼視。雖作不善亦非恒瞋。一念之頃速疾修集對治方法。是名下瞋。

癡亦三種。謂上中下。何者上癡。於前所說如是之處癡所迷惑。而無憂愁不知改悔。是名上癡。何者中癡。若癡暫發造作惡業速疾改悔。於同學邊發露懺悔不敢覆藏。於所犯罪知非利益。是名中癡。何者下癡。於所持戒。若二若三脫有毀犯。皆是制罪。終不敢犯性重禁戒。是名下癡。

是中菩薩善巧方便制伏其心。令不作罪。如是制心。絓是婬欲。縛著因緣悉不復生。何以故。如是善巧制伏心故。心若無記。是時憶念。一向觀察。令其心性與善相應。何者名為無記心耶。若有是心。不散於外不住於內。不住於善不住不善。不在奢摩他不在毘婆舍那。不能收攝令得寂靜。睡眠所逼沈沒而住。如人眠覺。睡勢未除心不明了。菩薩爾時以巧方便制御其心。令得起發歡喜安住於禪定中。如是菩薩善解於心。

菩薩如是解於心已。觀見諸法如幻如夢。是法不善是法是善。是法出離是法不出離。作如是知。是等諸法皆依於心。由心而生。心為上首。若能攝心調伏制止。若達心性則能攝得一切諸法。則能調伏一切諸法。則能通達一切諸法。若如是見一切諸法。則能修心令得寂靜。以心繫心。若心不靜而制令靜。安心於心。若心如是寂靜相應。是名一心。得一心已則入於定。得入定已。寂靜所生一向歡喜。心歡喜已滅於貪欲。

貪欲滅已。一切不善亦皆寂滅。有覺有觀。寂靜所生得歡喜樂。入於初禪。是時菩薩為滅覺觀。勤行精進。於歡喜樂不著其味。何以故。謂無常故。行於初禪而移其心。離於覺觀。心不復著。無覺無觀。三昧所生得歡喜樂。入第二禪。是時菩薩則見此樂決定是苦。何以故。三苦攝故。是時菩薩住於捨心。住捨心已。唯正憶念。而有了知以身受樂。如是之樂一切聖人說名為捨。憶念樂住入第三禪。是時菩薩謂第三禪決定是空。故求四禪而使其心入於四禪。絓諸我見悉皆迴轉。樂亦隨滅諸苦亦滅。苦樂滅故。從初以來憂喜滅故。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入第四禪。

復作觀行。則見身與虛空界以為一相。如是見已。絓是色想究竟超越。是隔礙想悉不復生。何以故。已得超越過色想故。無復絓礙。於一切想唯見無礙無邊虛空故。入無邊虛空而住。是時復見識與無邊虛空相應。自謂此識無有邊故。入識無邊。過此識已。是中但有無相之心。一切行滅無心功用。是名為滅。如是心滅菩薩應知復更入定。是中進修而不休息。是處其心與慈相應。具如前說。乃至修得六通自在。是中亦復不息精進。當求修滿菩提法行。善男子。如是菩薩具是十法。禪波羅蜜具足。

110 云何修作意時 最初觸證於斷喜樂心一境性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二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 第三瑜伽處之三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云何修作意時 最初觸證於斷喜樂心一境性

云何初修業者始修業時。於修作意如應安立。隨所安立正修行時。最初觸證於斷喜樂心一境性。

謂善通達修瑜伽師。最初於彼依瑜伽行初修業者。如是教誨。善來賢首。汝等今者應依三種取相因緣。或見或聞或心比度。增上分別。取五種相。一厭離相。二欣樂相。三過患相。四光明相。五了別事相。

問。若依瑜伽行初修業者。是其貪行。由不淨觀方可調伏。云何教彼取五種相。答。應如是教誨。善來賢首。汝等隨所依止彼彼聚落村邑而住於中。若聞所餘彼彼村邑聚落。或男或女。先受安樂後遭苦厄。或彼男女自遭重病命終殞沒。或彼男女所有知識親戚眷屬遭如是苦。或彼聚落村邑邊際喪失財寶。或是他來強敵所作。或火所燒或水所漂。或由惡作而有喪失。或由不善修營事業而有喪失。或由不善處分事業而有喪失。或為非愛共財得便而有喪失。或由家火而有喪失。若汝現見。非是傳聞。或即於此村邑聚落。非是所餘村邑聚落。或非是此村邑聚落。亦非他人。即汝自身先所觸證。猛利樂受後還退失。廣說如前。

汝既如是聞已見已。應當生起深心厭患。如是生死甚為重苦。所得自體極大艱辛。而於其中有如是等自他衰損差別可得。謂病衰損壽命衰損。眷屬衰損財寶衰損。病病法性死死法性。復有一類淨戒衰損正見衰損。由是因緣彼諸眾生於現法中住諸苦惱。於當來世往諸惡趣。諸興盛者雖現法中住諸安樂。於當來世往諸善趣而是無常。於彼無常現可證得。若有領受興盛事者。後時衰損定當現前。諸有領受衰損事者。後時興盛難可現前。諸興盛事皆是難得易失。壞法如是汝應深心厭患。極善作意如理受持。如是處所難可保信。我今於是生死流轉。未般涅槃。未解脫心。難可保信如是衰損興盛二法勿現我前。勿彼因緣令我墮在如是處所。生起猛利剛強辛楚不適意苦。即由此事增上力故。我當至誠喜樂於斷。修不放逸。又我如是多安住故。當於無義能作邊際。如是汝應善極作意如理受持。

汝取如是厭離相已。復應精勤取欣樂相。當自觀察所受尸羅。為善清淨為不清淨。我或失念或不恭敬。或多煩惱或由無知。於諸學處有所違犯。既違犯已。我當如法以其本性增上意樂。於諸學處發起深心。更不毀犯。我於所作當正應作。於非所作不復當作。以要言之於諸學處。當令增上意樂圓滿。亦令所有加行圓滿。汝於如是正觀察時。若自了知戒蘊清淨。雖不作思我當發起清淨無悔。然其法爾。尸羅淨者定生如是清淨無悔。若起如是清淨無悔。雖不作思我起歡悅。然其法爾。無有悔者定生歡悅。如是且於一種歡悅所依處所。汝應生起清淨無悔為先歡悅。復於除障喜悅處所當生喜悅。謂我今者尸羅清淨。有力有能安住世尊所制學處。於現法中能得未得。能觸未觸。能證未證。由是處所生喜悅意。若汝獲得前後所證少分差別。即由如是增上力故。於他圓滿所證差別。謂諸如來或聖弟子及自後時所證差別。當生信解。發喜悅意。如是行相諸適悅意。先名歡悅今名喜悅。總名悅意。如是名為取欣樂相。

取是相已。復應教授。告言。賢首。汝由如是厭離相故調練其心。復由如是欣樂相故滋潤其心。汝於斷滅世間貪憂。應多安住。隨於彼彼所緣境界勤修加行。或奢摩他品或毘鉢舍那品。即於彼彼所緣境界。當令心住內住等住。汝當獲得身心輕安及一境住。

汝若如是背諸黑品向諸白品。由調練心滋潤心故。復應數數取過患相。謂於所有諸相.尋思.及隨煩惱。取過患相。言諸相者。謂色等十相。言尋思者。謂欲等八。隨煩惱者。謂貪欲等五。汝應於彼取過患相。如是諸相能令其心作用遽務。如是尋思能令其心思慕躁擾。如是隨煩惱能令其心恒不寂靜。若心作用諸相所作。思慕躁擾尋思所作。恒不寂靜隨煩惱所作。由是令心苦惱而住。是故如是諸相.尋思.及隨煩惱。是苦非聖。能引無義。令心散動。令心躁擾。令心染污。汝應如是取過患相。

又汝應依心一境性。心安住性。心無亂性。以六種行正取其相。何等為六。一無相想。二於無相中無作用想。三無分別想。四於無分別中無所思慕無躁擾想。五寂靜想。六於寂靜中離諸燒惱。寂滅樂想。

汝取如是過患相已。復應數數取光明相。謂或燈明或大火明。或日輪明或月輪明。

既取如是光明相已。復詣塚間取青瘀相。廣說乃至取骨鎖相。汝若不能往詣塚間。當取彩畫木石所作如是諸相。取是相已還所住處。或阿練若或林樹下或空閑室。或在大床或小繩床或草葉座。先洗足已結跏趺坐。端身正願。安住背念。先於一境令心不散。繫念在前。復於其中依六種想作意思惟。謂無相想。無分別想。寂靜想。無作用想。無所思慕無躁擾想。離諸燒惱。寂滅樂想。

又於其中。汝當審諦周徧了知亂不亂相分明現前。如如審諦周徧了知亂不亂相如是如是。汝能了知諸相.尋思.隨煩惱中所有亂相。及能了知心一境性。隨六想修諸不亂相。又汝於此亂不亂相。如是如是審諦了知。便能安住一所緣境。亦能安住內心寂止。諸心相續。諸心流注。前後一味。無相無分別。寂靜而轉。

又若汝心雖得寂止。由失念故。及由串習諸相.尋思.隨煩惱等諸過失故。如鏡中面所緣影像數現在前。隨所生起。即於其中當更修習不念作意。謂先所見諸過患相增上力故。即於如是所緣境相。由所修習不念作意。除遣散滅。當令畢竟不現在前。賢首當知。如是所緣甚為微細。難可通達。汝應發起猛利樂欲。為求通達。發勤精進。

註: 安住背念者。云何名為安住背念。謂如理作意相應念。名為背念。棄背違逆一切黑品故。又緣定相為境念。名為背念。棄背除遣一切不定地所緣境故。(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

109 處非處善巧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七 攝決擇分中五識身相應地意地之七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處非處善巧

問。何等為處。答。於彼彼事。理無相違。問。何等非處。答。於彼彼事。理有相違。是名處非處體。問。何故世尊顯示處非處善巧耶。答。為欲顯示染污清淨正方便智。無失壞故。問。應以幾門觀察處非處耶。答。四。由佛世尊但以四門。宣說一切處非處故。何等為四。一成辦門。二合會門。三證得門。四現行門。問。何緣以此四門說處非處。答。為欲示現徧一切種差別門故。

云何一切種差別。謂依初成辦門。彼所不攝餘差別相。我當顯示。當知此差別。略說有三種。一諸根越所作故。二大種越所作故。三資生越所作故。諸根越所作者。謂無處無位。眼能聞聲嗅香嘗味覺諸觸等。必無是處。能見諸色斯有是處。如眼根如是。所餘色根一一相望。越用差別如應當知。大種越所作者。謂無處無位。地能造作水火風用。必無是處。能作地用斯有是處。如是所餘大種展轉相望。越用差別如應當知。資生越所作者。謂無處無位。從餘類種餘類芽生。必無是處。唯自種類斯有是處。(中略)

云何第二處非處門差別。謂無處無位。光明黑闇一時合會。無有是處。若有一處。無第二生斯有是處。無處無位。麁分水火一時合會。無有是處。隨有一種斯有是處。無處無位。二麁色聚同據一處。無有是處。若一極微斯有是處。無處無位。同一種類二心心法。俱時合會無有是處。一一而生斯有是處。無處無位。同一種類。若善不善。若善無記不善無記。若苦若樂俱時合會。無有是處。隨有一種斯有是處。無處無位。愛非愛果俱時合會。無有是處。若隨有一斯有是處。如是等類。應當觀察第二處非處門差別之相。

云何第三處非處門差別。(中略)無處無位。未具資糧。於現法中證學無學究竟解脫。無有是處。已具資糧。斯有是處。無處無位。未得聖道能證涅槃。及證聲聞獨覺菩提。若證無上正等菩提。無有是處。已得聖道。斯有是處。無處無位。人趣有情。以傍生趣草等飲食以充節會。若諸天眾食人飲食。色無色界食諸段食。無有是處。與此相違。斯有是處。無處無位。不捨那落迦所有身形。而得人身。如是不捨所餘身形。而得餘身。無有是處。捨已方得。斯有是處。如是等類。應當觀察第三處非處門差別之相。

云何第四處非處門差別。(中略)無處無位。生長欲界。不得天眼。見諸天色。無有是處。見人中色。斯有是處。如是餘根。如應當知。無處無位。有貪愛者貪愛覆蔽。貪愛未斷。而於財利心離染著。無有是處。如是瞋癡隨應當知。無處無位。不斷貪等一切煩惱隨煩惱纏。修四念住。無有是處。與此相違斯有是處。如修念住。如是所餘菩提分法。當知亦爾。無處無位。於如來所。不捨諍見諍欲諍心。若不開許。而能正面覩於如來。無有是處。若捨若許。斯有是處。無處無位。一切智者一切見者。有所知境而不了知或復失念。作非一切智者所作。無有是處。與此相違斯有是處。無處無位。已入大地諸菩薩等。於諸有情起故害心。或菩提心當有退轉。無有是處。與此相違斯有是處。如是等類。應當觀察第四處非處門差別之相。

復次。略有四處四非處。依前所說觀待道理。作用道理。證成道理。法爾道理。應正觀察。若於如是所說道理不相違背。示現宣說。是名為處。若此相違示現宣說。是名非處。如是四處并前所說。合成八種處非處善巧。

問。緣起善巧。處非處善巧。何差別。答。唯於因果生起道理。正智顯了。名緣起善巧。若於一切無顛倒理。正智顯了。名處非處善巧。

108 正性離生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四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 第四瑜伽處之二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正性離生

若樂往趣出世間道。應當依止四聖諦境。漸次生起七種作意。所謂最初了相作意。最後加行究竟果作意。乃至證得阿羅漢果。修瑜伽師於四聖諦。略標廣辯增上教法聽聞受持。或於作意已善修習。或得根本靜慮無色。由四種行了苦諦相。謂無常行苦行空行無我行。由四種行了集諦相。謂因行集行起行緣行。由四種行了滅諦相。謂滅行靜行妙行離行。由四種行了道諦相。謂道行如行行行出行。如是名為了相作意。(中略)

又即如是了相作意。當知猶為聞思間雜。若觀行者於諸諦中。如是數數正觀察故。由十六行。於四聖諦證成道理已得決定。復於諸諦盡所有性。如所有性。超過聞思間雜作意。一向發起修行勝解。此則名為勝解作意。如是作意。唯緣諦境。一向在定。於此修習多修習故。於苦集二諦境中得無邊際智。由此智故了知無常。發起無常無邊際勝解。如是了知苦等。發起苦無邊際勝解。空無我無邊際勝解。惡行無邊際勝解。往惡趣無邊際勝解。興衰無邊際勝解。及老病死愁悲憂苦一切擾惱無邊際勝解。此中無邊際者。謂生死流轉。如是諸法無邊無際。乃至生死流轉不絕。常有如是所說諸法。唯有生死無餘息滅。此可息滅。更無有餘息滅方便。即於如是諸有諸趣死生法中。以無願行。無所依行。深厭逆行。發起勝解。精勤修習勝解作意。

復於如是諸有諸生增上意樂。深心厭怖。及於涅槃隨起一行。深心願樂。彼於長夜。其心愛樂世間色聲香味觸等。為諸色聲香味觸等滋長積集。由是因緣。雖於涅槃深心願樂。而復於彼不能趣入。不能證淨。不能安住。不能勝解。其心退轉。於寂靜界未能深心生希仰故。有疑慮故。其心數數厭離驚怖。雖於一切苦集二諦。數數深心厭離驚怖。及於涅槃數數發起深心願樂。然猶未能深心趣入。何以故。以彼猶有能障現觀麁品我慢。隨入作意。間無間轉。作是思惟。我於生死曾久流轉。我於生死當復流轉。我於涅槃當能趣入。我為涅槃修諸善法。我能觀苦真實是苦。我能觀集真實是集。我能觀滅真實是滅。我能觀道真實是道。我能觀空真實是空。我觀無願真是無願。我觀無相真是無相。如是諸法是我所有。由是因緣。雖於涅槃深心願樂。然心於彼不能趣入。

彼既了知。如是我慢是障礙已。便能速疾以慧通達。棄捨任運隨轉作意。制伏一切外所知境。趣入作意。隨作意行。專精無間觀察聖諦。隨所生起心謝滅時。無間生心作意觀察。方便流注無有間斷。彼既如是以心緣心。專精無替。便能令彼隨入作意障礙現觀麁品我慢。無容得生。

如是勤修瑜伽行者。觀心相續展轉別異。新新而生或增或減。暫時而有。率爾現前。前後變易。是無常性。觀心相續入取蘊攝。是為苦性。觀心相續離第二法。是為空性。觀心相續從眾緣生。不得自在。是無我性。如是名為悟入苦諦。次復觀察此心相續。以愛為因以愛為集。以愛為起以愛為緣。如是名為悟入集諦。次復觀察此心相續。所有擇滅。是永滅性是永靜性。是永妙性是永離性。如是名為悟入滅諦。次復觀察此心相續。究竟對治趣滅之道。是真道性是真如性。是真行性是真出性。如是名為悟入道諦。

如是先來未善觀察。今善作意方便觀察。以微妙慧於四聖諦能正悟入。即於此慧親近修習多修習故。能緣所緣平等平等正智得生。由此生故。能斷障礙愛樂涅槃所有麁品現行我慢。又於涅槃深心願樂。速能趣入。心無退轉。離諸怖畏。攝受增上意樂適悅。

如是行者。於諸聖諦。下忍所攝能緣所緣平等平等智生。是名為煖。中忍所攝能緣所緣平等平等智生。是名為頂。上忍所攝能緣所緣平等平等智生。名諦順忍。彼既如是。斷能障礙麁品我慢。及於涅槃攝受增上意樂適悅。便能捨離後後觀心所有加行。住無加行無分別心。

彼於爾時其心似滅而非實滅。似無所緣而非無緣。又於爾時其心寂靜。雖似遠離而非遠離。又於爾時。非美睡眠之所覆蓋。唯有分明無高無下奢摩他行。復有一類闇昧愚癡。於美睡眠之所覆蓋。其心似滅非實滅中。起增上慢。謂為現觀。此不如是。既得如是趣現觀心。不久當入正性離生。即於如是寂靜心位。最後一念無分別心。從此無間。於前所觀諸聖諦理。起內作意。此即名為世第一法。從此已後出世心生。非世間心。此是世間諸行最後界畔邊際。是故名為世第一法。

從此無間。於前所觀諸聖諦理起內作意。作意無間。隨前次第所觀諸諦。若是現見。若非現見。諸聖諦中如其次第。有無分別決定智現見智生。由此生故。三界所繫.見道所斷.附屬所依諸煩惱品一切麁重。皆悉永斷。此永斷故。若先已離欲界貪者。彼於今時既入如是諦現觀已。得不還果。彼與前說離欲者相。當知無異。然於此中。少有差別。謂當受化生。即於彼處當般涅槃。不復還來生此世間。若先倍離欲界貪者。彼於今時既入如是諦現觀已。得一來果。若先未離欲界貪者。彼於今時既入如是諦現觀已。麁重永息。得預流果。

由能知智與所知境。和合無乖。現前觀察。故名現觀。如剎帝利與剎帝利。和合無乖。現前觀察。名為現觀。婆羅門等當知亦爾。此亦成就眾多相狀。謂證如是諦現觀故。獲得四智。謂於一切若行若住諸作意中善推求故。得唯法智。得非斷智。得非常智。得緣生行如幻事智。

若行境界。由失念故。雖起猛利諸煩惱纏。暫作意時速疾除遣。又能畢竟不墮惡趣。終不故思違越所學。乃至傍生亦不害命。終不退轉棄捨所學。不復能造五無間業。定知苦樂非自所作。非他所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無因而生。終不求請外道為師。亦不於彼起福田想。於他沙門婆羅門等。終不觀瞻口及顏面。唯自見法得法知法。證法源底。越度疑惑不由他緣。於大師教。非他所引。於諸法中得無所畏。終不妄計世瑞吉祥以為清淨。終不更受第八有生。具足成就四種證淨。如是行者。乃至世第一法已前。名勝解作意。於諸聖諦現觀已後。乃至永斷見道所斷一切煩惱。名遠離作意。

復從此後。為欲進斷修所斷惑。如所得道更數修習。永斷欲界上品中品諸煩惱已。得一來果。如預流果所有諸相。今於此中當知亦爾。然少差別。謂若行境界。於能隨順上品猛利煩惱纏處。由失念故。暫起微劣諸煩惱纏。尋能作意速疾除遣。唯一度來生此世間。便能究竟作苦邊際。得不還果及不還相。如前已說。當知此中由觀察作意。於一切修道。數數觀察已斷未斷。如所得道而正修習。

註: 一零八文 再一段落 回向有情 皆趣菩提

107 苦集滅道 無常苦空無我 於四聖諦 自內現觀了相作意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四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 第四瑜伽處之二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苦集滅道 無常苦空無我 於四聖諦 自內現觀了相作意

若樂往趣出世間道。應當依止四聖諦境。漸次生起七種作意。所謂最初了相作意。最後加行究竟果作意。乃至證得阿羅漢果。修瑜伽師於四聖諦略摽廣辯增上教法。聽聞受持。或於作意已善修習。或得根本靜慮.無色。由四種行了苦諦相。謂無常行苦行空行無我行。由四種行了集諦相。謂因行集行起行緣行。由四種行了滅諦相。謂滅行靜行妙行離行。由四種行了道諦相。謂道行如行行行出行。如是名為了相作意。

由十種行觀察苦諦。能隨悟入苦諦四行。何等為十。一變異行。二滅壞行。三別離行。四法性行。五合會行。六結縛行。七不可愛行。八不安隱行。九無所得行。十不自在行。如是十行依證成道理能正觀察。

此中且依至教量理。如世尊說諸行無常。又此諸行略有二種。一有情世間。二器世間。世尊依彼有情世間。說如是言。苾芻當知。我以過人清淨天眼。觀諸有情死時生時。廣說乃至身壞已後。當生善趣天世界中。由此法門顯示。世尊以淨天眼現見一切有情世間是無常性。又世尊言。苾芻當知。此器世間長時安住。過是已後。漸次乃至七日輪現。如七日經廣說乃至。所有大地諸山大海。及蘇迷盧大寶山王。乃至梵世諸器世界。皆被焚燒。災火滅後灰燼不現。乃至餘影亦不可得。由此法門。世尊顯示諸器世間是無常性。如是且依至教量理。修觀行者淨信增上作意力故。於一切行無常之性獲得決定。得決定已。即由如是淨信增上作意力故。數數尋思觀察一切。現見不背。不由他緣無常之性。(中略)

云何復由法性行故觀無常性。謂即所有變異無常。滅壞無常。別離無常。於現在世猶未合會。於未來世當有法性如實通達。如是諸行於未來世當有法性。如是等類名為通達法性無常。云何復由合會行故觀無常性。謂即如是變異無常。滅壞無常。別離無常。於現在世合會現前如實通達。如是諸行於現在世現前合會。如是等類名為通達合會無常。彼於如是內外諸行五無常性。由五種行如其所應。作意修習。多修習故。獲得決定。

如是由證成道理及修增上故。於無常行得決定已。從此無間趣入苦行。作是思惟。如是諸行皆是無常。是無常故。決定應是有生法性。如是諸行既是生法。即有生苦。既有生苦。當知亦有老病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如是且由不可愛行趣入苦行。如是復於有漏有取。能順樂受一切蘊中。由結縛行趣入苦行。所以者何。以於愛等結處生愛等結。於貪等縛處生貪等縛。便能招集生老病死愁悲憂苦。一切擾惱純大苦蘊。如是復於有漏有取。順非苦樂一切蘊中。由不安隱行趣入苦行。所以者何。有漏有取順非苦樂一切諸蘊。麁重俱行苦樂種子之所隨逐。苦苦壞苦不解脫故。一切皆是無常滅法。如是行者。於能隨順樂受諸行及樂受中。由結縛行趣入壞苦。於能隨順苦受諸行及苦受中。由不可愛行趣入苦苦。於能隨順不苦不樂受諸行。及不苦不樂受中。由不安隱行趣入行苦。如是由結縛行。不可愛行。不安隱行。增上力故。於三受中作如是說。諸所有受皆悉是苦。如是名為由無常行作意為先。趣入苦行。

復作是念。我於今者唯有諸根。唯有境界。唯有從彼所生諸受。唯有其心。唯有假名。我我所法唯有其見。唯有假立。此中可得除此更無若過若增。如是唯有諸蘊可得。於諸蘊中無有常恒堅住主宰。或說為我。或說有情。或復於此說為生者老者病者及以死者。或復說彼能造諸業。能受種種果及異熟。由是諸行皆悉是空。無有我故。如是名為由無所得行。趣入空行。

復作是念。所有諸行。與其自相及無常相苦相相應。彼亦一切從緣生故不得自在。不自在故皆非是我。如是名為由不自在行。入無我行。

如是行者。以其十行攝於四行。復以四行了苦諦相。謂無常行五行所攝。一變異行。二滅壞行。三別離行。四法性行。五合會行。苦行三行所攝。一結縛行。二不可愛行。三不安隱行。空行一行所攝。謂無所得行。無我行一行所攝。謂不自在行。彼由十行悟入四行。

復由四行於苦諦相正覺了已。次復觀察如是苦諦。何因何集何起何緣。由斷彼故苦亦隨斷。如是即以集諦四行了集諦相。謂了知愛能引苦故。說名為因。既引苦已復能招集令其生故。說名為集。既生苦已令彼起故。說名為起。復於當來諸苦種子能攝受故。次第招引諸苦集 故。說名為緣。復有差別。謂了知愛是取因故。復能招集即以其取為有因故。復能生起有為上首當來生故。又能引發以生為緣老病死等諸苦法故。隨其所應當知說名因集起緣。復有差別。謂正了知。煩惱隨眠附屬所依愛隨眠等。是當來世後有生因。又正了知彼所生纏。隨其所應是集起緣。謂後有愛能招引故即是其集。此後有愛復能發起喜貪俱行愛。此喜貪俱行愛復與多種彼彼喜愛為緣。如是依止愛隨眠等及三種纏。能生後有及能發起諸愛差別。是故說名因集起緣。如是行者。由四種行了集諦相。

於集諦相正覺了已。復正覺了如是集諦無餘息滅。故名為滅。一切苦諦無餘寂靜。故名為靜。即此滅靜是第一故。是最勝故。是無上故。說名為妙。是常住故。永出離故。說名為離。如是行者。由四種行了滅諦相。

於滅諦相正覺了已。復正覺了真對治道。於所知境。能通尋求義故。能實尋求義故。由於四門隨轉義故。一向能趣涅槃義故。所以說名道如行出。如是行者。由四種行了道諦相。如是名為於四聖諦。自內現觀了相作意 。

彼既如是於其自內現見諸蘊。依諸諦理無倒尋思正觀察已。復於所餘不同分界不現見蘊。比度觀察。謂彼所有有為有漏。徧一切處徧一切種。於一切時皆有如是法。皆墮如是理。皆有如是性。彼所有滅皆永寂靜常住安樂。彼所有道皆能永斷究竟出離。當知此中。若於現見諸蘊諦智。若於所餘不同分界不現見境比度諦智。即是能生法智類智種子依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