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見律毘婆沙卷第十卷第十一 蕭齊外國三藏僧伽跋陀羅譯
數息 隨念 禪定 禪相
憶識心中者。云何憶識。數隨觸安置。觀還淨歷觀。數者。一二為初。隨者。隨息出入。觸。息所觸處。安置者。道也。淨者。果。歷觀者。法相。若初學者。先數。安置心中。數法者。下數從一至五置。更始不得三四。上數者。從一至十置。更始不得八九。(卷第十竟)
(卷第十一) 問曰。若數至三四置者。有何不善。答曰。出入息逼促。因逼促故。心難調伏。譬如牛欄內牛極多。在欄裡迮切。會當破欄出。若足十者。身中寬容。如大欄寬容牛故。易可守養。若至八九有何不善。答曰。勿使亂錯。而生狐疑心。或言我得禪味。起迷惑心故。如是之過。汝自捨離。
若數息者。安徐數也。如人量穀。先滿覆竟。然後數為一。復更取量。若有塵草。選拾棄之。覆竟唱二。如是次第乃至十。坐禪比丘。數出息入息亦復如是。若駃者。如牧牛人數牛。云何數牛。黠了牧牛人。手執杖。門柱上坐。驅牛出時。打牛駃出已完而數。一二三四五。如是至十。何以故作如是數。有時四大不和。氣息駃出入時。隨出入而數。一二三四五。一二三四五。數牛時當門關而數。不數內外。因駃數故。而心得定。何以故。譬如人乘船上湍。一二三四五。篙更互刺住。船然後定。出息入息亦復如是。何以心者如船。出入息者如篙。心流五欲。而出息入息制其令定。若息入心隨入。如肪膏入身美滿。若息出心隨出。於觀中最大。因其大故。心亦難調。除此二法。於觸處住至而數之。然後即成三昧。是故律本中說。莫數內外息。
數何時可止者。若心不亂如息出入。便止不數。如是已。便作隨念。何謂名為隨念。知出入息。不假數而知。隨念有三種。何謂為三。答曰。臍為初。心為中。鼻頭為後。是名三種。若出息者。臍為初。心為中。鼻頭為後。若入息。鼻頭為初。心為中。臍為後。若心隨出息。心即不定。因心不定。身即動搖。是故律本。若心隨出息入息。而內不定。而外動搖內動搖。因動搖故。不成三昧。若隨入隨出亦復如是。是故莫隨息中後出入。但安置鼻頭住。正心而住待息出入。若斷數心。憶識自定。譬如跛腳人守養小兒。以籃貯懸系屋間。坐住攬至而盪一處。手不移動。比丘坐禪。亦復如是。又曰譬如守門人。人出入不先遙問。臨到門限然後問之。亦不問所從來及所持雜物。但知其出入而已。比丘坐禪。亦復如是。不先逆取知出入息。汝自當知。
佛言。若知三法。心即定。何謂為三。一者樂入。二者方便。三者得上。是名為三。譬如大木善置地上。有人欲解木。先觀木際。然後用鋸解之。心恆注看鋸齒。令其正直。不觀往還。出息入息亦復如是。現思禪法。辦立方便如大木在地。善觀木際如心善思。禪法如鋸往還。出入息亦爾。心注看鋸齒如注鼻頭。比丘坐禪應知此譬。亦現禪定。亦立方便。亦至上處。
問曰。何謂為禪定。答曰。身心精進調柔成就。此是名為禪定。問曰。何謂辦立方便。答曰。以勇猛精進。消除煩惱及滅斷思。是名辦立方便。問曰。何謂至上處。答曰。以勇猛精進消除結使。是名至上處。此三法非一心觀成。非不知三法心亦不動。現禪定法。辦立方便。往至上處。得如是者。然後按阿那波那念。名為成就。若比丘入阿那波那念者。此比丘光徹世間。如月從雲得出。光明照於世間。此禪定中。有人初作而現瑞相。有人用數息而現瑞相。其瑞云何。此比丘或坐地或坐床上。無有敷具。其坐處柔濡。猶如木綿華無異。何以故。已數息故其身輕利。如是次第粗出入息滅。身心無極故猶處虛空。出息轉細如有如無。如人打磬。初粗後細。坐禪比丘數息。亦復如是。是故律本中說。先大後小。法師曰。此數息禪定。與餘禪定有異。餘禪定先細後粗。
若此比丘入禪。禪相不現。莫從坐起。安心正坐。更自思惟。云何思惟。以知禪相不現。而言。此出息入息。何處有。何處無。誰有誰無。而言。人在母腹中無出入息。於水中無出入息。長壽天無出入息。死屍無出入息。入第四禪定無出入息色。無色界無出入息。滅盡三昧無出入息。作是念已。自呵責身。汝智慧人。非在母腹中。亦非在水。亦非在色無色天。亦非在滅盡三昧。亦非在長壽天。亦非在死屍。亦非入第四禪定有出息入息極細微。而不能自知。但更正心。若長鼻者。安心鼻弗咤(漢言鼻兩邊)。若鼻短者。安心置唇上。是故勤守此處。如修多羅中說。
佛告諸比丘。若人好忘。不安心在前。不得入阿那波那禪定。非但阿那波那禪定。餘一切禪定亦如是。若思念之。禪定即現。此阿那波那禪定極重。諸佛辟支佛大阿羅漢。悉用阿那波那念為地。然後得隨。道念極靜。是故於此定中。憶念為上及慧。譬如絹練用針。綖極細。針者如憶念。綖如智慧。連勿使斷。因二法故。不失出息入息。
譬如耕田人。牛已疲極。其人亦復疲極。解牛而放。放已牛即入林中。其人蘇息已。起追逐牛而不逐牛跡。入林直先往牛飲水處止。或坐或臥。待牛飲水竟。取繩穿鼻。以杖驅去。更還耕田。比丘禪定亦復如是。若出息入息悉疲極。暫時放之。令蘇息不還出入。但先住鼻端。聽息出入而數。憶念如繩。智慧如杖加之。令出息入息。若得如是。不久而現禪相。身體怡悅。如木綿觸身柔弱。有人見如古貝華。有人見如猛風起。有人見如星宿。有人見如連珠。有人見如散白珠。有人見如古貝華核。有人見如繩。有人所觸悉強。有人見如火焰。有人見如獼猴。有人見如雲起。有人見如蓮華。有人見如車輪。有人見如月圓。何以故。如修多羅說。諸比丘集眾誦經。而各各有。所見異瑞。
有人見如山如江如樹。如是為初。問曰。如是山江樹者。從何生也。答曰。從心想有而生。人憶想各異。是故想亦爾。有人觀息出。有人觀息入。有人觀禪相。若不觀如是。亦不起阿那波那。亦不成初禪法。若有此三法者。成就禪定。
若坐禪比丘現如是相。應往白師。我見如是相。師答言。是見相。不言是禪相。不言非禪相。作是答已。更語長老。汝更進心。法師曰。師何不向語。是禪相是非禪相也。答曰。若向其分別說者。是禪相即懈怠。非禪相而心生退。是故不說。但殷勤教之。禪相自現。而說往昔偈言。
置心於觀後
現相非一種 若有智慧人 正心而數之
於出息入息 精勤不錯亂
如是從禪相現已。諸蓋寂然而住。諸煩惱寂然自止。用此二法(憶念及慧)。正心安置。即成三昧。或得初地。或得除煩惱地。或因現禪支。或得初地者。此現得初三昧地。問曰。著三昧與初三昧。有異為同。答曰。有異。初三昧。心善行已入婆傍伽心(漢言心羸弱心眠)。著三昧。心境界一日恆入善行。不隨婆傍伽。此二法。是名有異。
若禪相現已。或觀色。或觀相貌。將養令長。如轉輪王在胎。父母愛重護之。令冷熱調適。及諸飲食若善守護。得成其果。比丘護禪相。亦復如是。不護即失。云何護之。一者善住處。二者善行處。三者親近善人。四者飲食調適。五者和調四時。六者善經行立坐臥。七者離諸憒鬧及飲食為初。是名為七。以此七法以用護之。若護如是。禪相堅固而住。次第增長現之。已具諸根極清淨。調伏柔弱。若欲捉。心即得。若欲放之即去。若欲起之即起。若欲調之即調。若欲歡喜即歡喜。若欲捨之即成捨。離非禪人。親近禪人。至心於禪。知禪相。此是十法。善安置心中。莫作懈怠。精勤修習。(後續)
(首楞嚴經卷第五) 烏芻瑟摩。於如來前。合掌頂禮佛之雙足。而白佛言。我常先憶久遠劫前。性多貪欲。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說多婬人成猛火聚。教我遍觀百骸四肢諸冷暖氣。神光內凝。化多婬心成智慧火。從是諸佛。皆呼召我名為火頭。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羅漢。心發大願。諸佛成道。我為力士。親伏魔怨。佛問圓通。我以諦觀身心暖觸無礙流通。諸漏既銷。生大寶焰。登無上覺。斯為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