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卷第二十 釋初品中四無量心 龍樹菩薩造 姚秦龜茲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四無量心 慈悲喜捨
四無量心者。慈悲喜捨。慈名愛念眾生。常求安隱樂事以饒益之。悲名愍念眾生受五道中種種身苦心苦。喜名欲令眾生。從樂得歡喜。捨名捨三種心。但念眾生不憎不愛。修慈心為除眾生中瞋覺故。修悲心為除眾生中惱覺故。修喜心為除不悅樂故。修捨心為除眾生中愛憎故。(中略)
若欲得大福德者。為說四無量心。患厭色如在牢獄。為說四無色定。於緣中不能得自在。隨意觀所緣。為說八勝處。若有遮道不得通達。為說八背捨。心不調柔不能從禪起次第入禪。為說九次第定。不能得一切緣徧照。隨意得解。為說十一切處。
若念十方眾生令得樂。時心數法中生法名為慈。是慈相應受想行識眾。是法起身業口業及心不相應諸行。是法和合皆名為慈。名為慈故是法生。以慈為主。是故慈得名。譬如一切心心數法。雖皆是後世業因緣。而但思得名。於作業中。思最有力故。悲喜捨。亦如是。
是慈在色界。或有漏或無漏。或可斷或不可斷。亦在根本禪中。亦禪中間。三根相應除苦根憂根。如是等阿毘曇分別說。取眾生相故有漏。取相已入諸法實相故無漏。以是故無盡意菩薩問中說。慈有三種。一者眾生緣。二者法緣。三者無緣。
問曰。是四無量心云何行。答曰。如佛處處經中說。有比丘以慈相應心。無恚無恨。無怨無惱。廣大無量。善修。慈心得解徧滿東方世界眾生。慈心得解徧滿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十方世界眾生。以悲喜捨相應心。亦如是。
慈相應心者。慈名心數法能除心中憒濁。所謂瞋恨慳貪等煩惱。譬如淨水珠著濁水中。水即清。無恚恨者。於眾生中若有因緣若無因緣而瞋。若欲惡口罵詈殺害劫奪是名瞋。待時節得處所有勢力當加害是名恨。以慈除此二事故名無瞋恨。無怨無惱。恨即是怨。初嫌為恨。恨久成怨。身口業加害是名惱。復次。初生瞋結名為瞋。瞋增長籌量持著。心中未決了是名恨。亦名怨。若心已定無所畏忌。是名惱。以慈心力除捨離此三事。是名無瞋無恨。無怨無惱。此無瞋無恨。無怨無惱。佛以是讚歎慈心。一切眾生皆畏於苦貪著於樂。瞋為苦因緣。慈是樂因緣。眾生聞是慈三昧。能除苦能與樂故。一心勤精進行是三昧。以是故無瞋無恨。無怨無惱。
廣大無量者。一大心分別有三名。廣名一方。大名高遠。無量名下方及九方。復次。下名廣。中名大。上名無量。復次。緣四方眾生心。是名廣。緣四維眾生心。是名大。緣上下方眾生心。是名無量。復次。破瞋恨心是名廣。破怨心是名大。破惱心是名無量。復次。一切煩惱心。小人所行生。小事故名為小。復小於此故名瞋恨怨惱。破是小中之小。是名廣大無量。所以者何。大因緣常能破小事故。廣心者。畏罪畏墮地獄故除心中惡法。大心者。信樂福德果報故除惡心。無量心者。為欲得涅槃故除惡心。復次。行者持戒清淨故是心廣。禪定具足故是心大。智慧成就故是心無量。以是慈心。念得道聖人是名無量心。用無量法分別聖人故。念諸天及人尊貴處故。名為大心。念諸餘下賤眾生及三惡道。是名廣心。於所愛眾生中以慈念。廣於念已故。名為廣心。以慈念中人是名大心。以慈念怨憎其功德多故。名無量心。復次。為狹緣心故名為廣。為小緣心故名為大。為有量心故名為無量。如是等分別義。
善修者。是慈心牢固。初得慈心不名為修。非但愛念眾生中。非但好眾生中。非但益己眾生中。非但一方眾生中。名為善修。久行得深。
愛樂愛憎及中三種眾生。正等無異。十方五道眾生中。以一慈心視之。如父如母。如兄弟姊妹子姪知識。常求好事。欲令得利益安隱。如是心徧滿十方眾生中。如是慈心名眾生緣。多在凡夫人行處。或有學人未漏盡者。
行法緣者。諸漏盡阿羅漢辟支佛諸佛。是諸聖人破吾我相。滅一異相故。但觀從因緣。相續生諸欲。心慈念眾生時。從和合因緣相續生但空。五眾即是眾生。念是五眾。以慈念眾生不知是法空。而常一心欲得樂。聖人愍之。令隨意得樂。為世俗法故。名為法緣。
無緣者。是慈但諸佛有。何以故。諸佛心不住有為無為性中。不依止過去世未來現在世。知諸緣不實。顛倒虛誑故。心無所緣。佛以眾生不知是諸法實相。往來五道。心著諸法分別取捨。以是諸法實相智慧。令眾生得之。是名無緣。譬如給賜貧人。或與財物。或與金銀寶物。或與如意真珠。眾生緣法緣無緣。亦復如是。是為略說慈心義。
悲心義亦如是。以憐愍心徧觀十方眾生苦。作是念。眾生可愍。莫令受是種種苦。無瞋無恨無怨無惱心。乃至十方亦如是。
問曰。有三種眾生。有受樂如諸天及人少分。有受苦如三惡道及人中少分。有受不苦不樂五道中少分。云何行慈者觀一切眾生皆受樂。行悲者觀一切眾生皆受苦。答曰。行者欲學是慈無量心時先作願。願諸眾生受種種樂。取受樂人相。攝心入禪。是相漸漸增廣。即見眾生皆受樂。譬如鑽火先以軟草乾牛屎。火勢轉大能燒大濕木。慈三昧亦如是。初生慈願時。唯及諸親族知識。慈心轉廣。怨親同等皆見得樂。是慈禪定增長成就故。悲喜捨心亦如是。
問曰。悲心中取受苦人相。喜心中取受喜人相。捨心中取何等相。答曰。取受不苦不樂人相。行者以是心漸漸增廣。盡見一切受不苦不樂。問曰。是三種心中應有福德。是捨心於眾生不苦不樂。有何等饒益。答曰。行者作是念。一切眾生離樂時得苦。苦時即是苦。得不苦不樂則安隱。以是饒益。行者行慈喜心。或時貪著心生。行悲心。或時憂愁心生。以是貪憂故心亂。入是捨心除此貪憂。貪憂除故名為捨心。
問曰。悲心捨心可知有別。慈心令眾生樂。喜心令眾生喜。樂與喜有何等異。答曰。身樂名樂。心樂名喜。五識相應樂名樂。意識相應樂名喜。五塵中生樂名樂。法塵中生樂名喜。先求樂。願令眾生得。從樂因。令眾生得喜。如人憐愍貧人。先施寶物是名樂。後教令賣買得受五欲樂是名喜。復次。欲界樂願令眾生得是名樂。色界樂願令眾生得是名喜。復次。欲界中五識相應樂。初禪中三識相應樂。三禪中一切樂。是名樂。欲界及初禪意識相應樂。二禪中一切樂。是名喜。樂名樂。細樂名喜。因時名樂。果時名喜。初得樂時是名樂。歡心內發樂相。外現歌舞踊躍是名喜。譬如初服藥時是名樂。藥發徧身時是名喜。(中略)
問曰。若如是深愛眾生。復何以行捨心。答曰。行者如是觀。常不捨眾生。但捨是三種心。何以故。妨廢餘法故。亦以是慈心。欲令眾生樂。而不能令得樂。悲心欲令眾生離苦。亦不能令得離苦。行喜心時亦不能令眾生得大喜。此但憶想。未有實事。欲令眾生得實事。當發心作佛。行六波羅蜜具足佛法。令眾生得是實樂。以是故捨是三心。入是捨心。復次。如慈悲喜心。愛深故捨眾生難。入是捨心故易得出離。
問曰。菩薩行六波羅蜜。乃至成佛。亦不能令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何以故。但言是三心。憶想心生。無有實事。答曰。是菩薩作佛時。雖不能令一切眾生得樂。但菩薩發大誓願。從是大願得大福德果報。得大報故能大饒益。凡夫聲聞行是四無量。為自調自利故。亦但空念眾生。諸菩薩行是慈心。欲令眾生離苦得樂。從此慈心因緣。亦自作福德。亦教他作福德。受果報時或作轉輪聖王。多所饒益。菩薩或時出家行禪。引導眾生教令行禪。得生清淨界。受無量心樂。若作佛時。共無量阿僧祇眾生。入無餘涅槃。比於空心願益。是為大利。乃至舍利餘法多所饒益。(中略)
復次。諸法因緣和合生。故無有自性。自性無故常空。常空中。眾生不可得。如佛說
我坐道場時 智慧不可得 空拳誑小兒 以度於一切
諸法之實相 則是眾生相 若取眾生相 則遠離實道
常念常空相 是人非行道 不生滅法中 而作分別相
若分別憶想 則是魔羅網 不動不依止 是則為法印 (中略)
問曰。行是四無量心。得何等果報。答曰。佛說入是慈三昧。現在得五功德。入火不燒。中毒不死。兵刃不傷。終不橫死。善神擁護。以利益無量眾生故。得是無量福德。以是有漏無量心緣眾生故。生清淨處。所謂色界。
問曰。何以故。佛說慈報生梵天上。答曰。以梵天眾生所。尊貴皆聞皆識故。佛在天竺國。天竺國常多婆羅門。婆羅門法所有福德盡願生梵天。若眾生聞行慈生梵天。皆多信向行慈法。以是故說行慈生梵天。復次。斷婬欲天皆名為梵。說梵皆攝色界。以是故斷婬欲法名為梵行。離欲亦名梵。若說梵則攝四禪四無色定。復次。覺觀難滅故。不說上地名。譬如五戒中口律儀。但說一種不妄語。則攝三事。
問曰。慈有五功德。悲喜捨何以不說有功德。答曰。如上譬喻。說一則攝三事。此亦如是。若說慈。則已說悲喜捨。復次。慈是真無量。慈為如王。餘三隨從如人民。所以者何。先以慈心欲令眾生得樂。見有不得樂者故生悲心。欲令眾生離苦心得法樂故生喜心。於三事中。無憎無愛無貪無憂故生捨心。復次。慈以樂與眾生故。增一阿含中說有五功德。悲心於摩訶衍經。處處說其功德。如明網菩薩經中說。菩薩處眾生中。行三十二種悲。漸漸增廣轉成大悲。大悲是一切諸佛菩薩功德之根本。是般若波羅蜜之母。諸佛之祖母。菩薩以大悲心故。得般若波羅蜜。得般若波羅蜜故得作佛。如是等種種讚大悲。喜捨心餘處亦有讚。慈悲二事偏大故。佛讚其功德。慈以功德難有故。悲以能成大業故。
問曰。佛說四無量功德。慈心好修善修福極徧淨天。悲心好修善修福極虛空處。喜心好修善修福極識處。捨心好修善修福極無所有處。云何言慈果報應生梵天上。答曰。諸佛法不可思議。隨眾生應度者如是說。復次。從慈定起。迴向第三禪易。從悲定起向虛空處。從喜定起入識處。從捨定起。入無所有處易故。復次。慈心願令眾生得樂。此果報自應受樂。三界中徧淨最為樂故。言福極徧淨。悲心觀眾生老病殘害苦。行者憐愍心生。云何令得離苦。若為除內苦。外苦復來。若為除外苦。內苦復來。行者思惟有身必有苦。唯有無身乃得無苦。虛空能破色。是故福極虛空處。喜心欲與眾生心識樂。心識樂者。心得離身如鳥出籠。虛空處心雖得出身。猶繫心虛空。識處無量。於一切法中皆有心識。識得自在無邊。以是故喜福極在識處。捨心者。捨眾生中苦樂。苦樂捨故得真捨法。所謂無所有處。以是故捨心福極無所有處。如是四無量。但聖人所得非凡夫。
復次。佛知未來世諸弟子鈍根故。分別著諸法。錯說四無量相。是四無量心眾生緣故。但是有漏。但緣欲界。故無色界中無。何以故。無色界不緣欲界故。為斷如是人妄見故。說四無量心無色界中。佛以四無量心普緣十方眾生故。亦應緣無色界中。如無盡意菩薩問中說。慈有三種。眾生緣法緣無緣。論者言。眾生緣是有漏。無緣是無漏。法緣或有漏或無漏。如是種種。略說四無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