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 云何思所成地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六第十七 本地分中思所成地第十一之一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云何思所成地

云何思所成地。當知略說由三種相。一由自性清淨故。二由思擇所知故。三由思擇諸法故。

云何自性清淨。謂九種相應知。一者謂如有一。獨處空閑。審諦思惟。如其所聞如所究達諸法道理。二者遠離一切不思議處。審諦思惟所應思處。三者能善了知默說大說。四者凡所思惟唯依於義不依於文。五者於法少分唯生信解。於法少分以慧觀察。六者堅固思惟。七者安住思惟。八者相續思惟。九者於所思惟能善究竟。終無中路厭怖退屈。由此九相。名為清淨善淨思惟。

云何思擇所知。謂善思擇所觀察義。何等名為所觀察義。謂於有法了知有相。於非有法了知無相。如是名為所觀察義。(中略)

云何思擇諸法。此復二種應知。一思擇素呾纜義。二思擇伽他義。思擇素呾纜義。如攝事分及菩薩藏教授中當廣說。思擇伽他義。復有三種。一者建立勝義伽他。二者建立意趣義伽他。三者建立體義伽他。

建立勝義伽他者。如經言

都無有宰主  及作者受者   諸法亦無用  而用轉非無

唯十二有支  蘊處界流轉   審思此一切  眾生不可得

於內及於外  是一切皆空   其能修空者  亦常無所有

我我定非有  由顛倒妄計   有情我皆無  唯有因法有 (中略)

此中依止補特伽羅無我勝義。宣說如是勝義伽他。為欲對治增益損減二邊執故。於所攝受說為宰主。於諸業用說為作者。於諸果報說為受者。如是半頌。遮遣別義所分別我。諸法亦無用者。遮遣即法所分別我。由此遠離增益邊執。而用轉非無者。顯法有性。由此遠離損減邊執。用有三種。一宰主用。二作者用。三受者用。因此用故。假立宰主作者受者。(中略)

次當建立意趣義伽他。如經言。一時。索訶世界主大梵天王。往世尊所。頂禮佛足退坐一面。以妙伽他而讚請曰

於學到究竟  善斷諸疑網   今請學所學  修學為我說

大仙應善聽  學略有三種   增上戒心慧  於彼當修學

應圓滿六支  四樂住成就   於四各四行  智慧常清淨

初善住根本  次樂心寂靜   後聖見惡見  相應不相應

先淨樂靜慮  及於諦善巧   即於諸諦中  應生遠增長 (中略)

今此頌中。如其次第顯示成辦三學方便。應圓滿六支者。應依增上戒學方便修學。何等六支。一安住淨尸羅。二守護別解脫律儀。三軌則圓滿。四所行圓滿。五於諸小罪見大怖畏。六受學學處。如是六支顯示四種尸羅清淨。安住淨尸羅者。是所依根本。守護別解脫律儀者。顯示出離尸羅清淨。為求解脫而出離故。軌則所行俱圓滿者。此二顯示無所譏毀尸羅清淨。於諸小罪見大怖畏者。顯無穿缺尸羅清淨。受學學處者。顯無顛倒尸羅清淨。如是六支極圓滿故。增上戒學與餘方便作所依止。四樂住成就者。顯示增上心學方便。四種靜慮名四心住。現法樂住故名為樂。於四各四行。智慧常清淨者。依增上慧學說。謂於苦集滅道四聖諦中。一一皆有四行。即無常等。增上慧學由此淨智之所顯故。

初善住根本。次樂心寂靜。後聖見惡見。相應不相應者。此頌顯示增上三學次第生起。根本者謂增上戒。由後二種是此初學所流類故。既具尸羅。由無悔等次第修習。能得第二心樂靜定。心得定者見如實故。能得第三成就聖見遠離惡見。

先淨樂靜慮。及於諦善巧。即於諸諦中。應生遠增長者。此頌顯示三學次第清淨差別。先淨者是初學。樂靜慮者是第二學。於諦善巧者是第三學。又於如是諦善巧中。應生者謂道諦。應生起故。應遠者謂苦集諦。應遠離故。應增長者謂滅諦。軟中上品煩惱次第。數數漸斷。增長滅故。(卷第十六。下略)

今當建立體義伽他。如頌言(卷第十七)

於身語意諸所有  一切世間惡莫作  由念正知離諸欲  勿親能引無義苦 (中略)

云何由念正知遠離諸欲。謂斷事欲及斷煩惱欲故。云何斷事欲。謂如有一於如來所證正法毘柰耶中。得清淨信。了知居家迫迮猶如牢獄思求出離。廣說乃至。由正信心捨離家法。趣入非家。然於欲貪猶未永離。如是名為斷除事欲。云何斷煩惱欲。謂彼既出家已。為令欲貪無餘斷故。往趣曠野山林。安居邊際臥具。或住阿練若處。乃至或在空閑靜室。於諸事欲所起一切煩惱欲攝妄分別貪。為對治故。修四念住。或復還出依近聚落村邑而住。善護其身。善守諸根。善住正念而入聚落。或復村邑遊行旋反。去來進止。恒住正知。為解睡眠及諸勞倦。彼即於是四念住中。善安正念為依止故。為欲永斷欲貪隨眠。修習對治。又即以彼正知而住。為依止故。遠離諸蓋。身心調暢。有所堪能。熾然方便。修斷寂靜。彼由如是念及正知為依止故。便能證得煩惱欲斷。遠離諸欲。乃至於初靜慮具足而住。如是能於受用欲樂行邊。劣鄙穢性諸異生法。若斷若知。

何等名為引無義苦。謂如有一。若諸沙門或婆羅門。行自苦行。於現法中。以種種苦自逼自切。周遍燒惱。自謂我今由現法苦所逼惱故。解脫當苦。雖求是事而自煎逼。彼於此事終不能得。然更招集大損惱事。如是名為引無義苦。諸聖弟子能於如是受用自苦行邊。能引非聖無義苦法。善了知已。遠而避之。不親不近。亦不承事。(卷第十七。下略)

註: 建立意趣義伽他。卷第十六和卷第十七。建立體義伽他。從卷第十七至卷第十九。

165 法輪三轉 謂此諦智 是能永滅眾苦前行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五 攝事分中契經事緣起食諦界擇攝第三之三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法輪三轉 謂此諦智 是能永滅眾苦前行 云何(不)放逸

復次由五種相。轉法輪者。當知名為善轉法輪。一者世尊為菩薩時。為得所得所緣境界。二者為得所得方便。三者證得自所應得。四者得已。樹他相續。令於自證深生信解。五者令他於他所證深生信解。

當知此中。所緣境者。謂四聖諦。此四聖諦安立體相。如前應知。若略若廣如聲聞地。

得方便者。謂即於此四聖諦中。三周正轉十二相智。最初轉者。謂昔菩薩入現觀時。如實了知是苦聖諦。廣說乃至是道聖諦。於中所有現量聖智。能斷見道所斷煩惱。爾時說名生聖慧眼。即此由依去來今世有差別故。如其次第名智明覺。第二轉者。謂是有學以其妙慧如實通達。我當於後猶有所作。應當徧知未知苦諦。應當永斷未斷集諦。應當作證未證滅諦。應當修習未修道諦。如是亦有四種行相。如前應知。第三轉者。謂是無學已得盡智無生智故。言所應作。我皆已作。如是亦有四種行相。如前應知。此差別者。謂前二轉四種行相。是其有學真聖慧眼。最後一轉。是其無學真聖慧眼。

得所得者。謂得無上正等菩提。

樹他相續令於自證生信解者。謂如長老阿若憍陳從世尊所聞正法已。最初悟解四聖諦法。又答問言。我已解法。從此已後如前所說究竟行相。五皆證得阿羅漢果。生解脫處。

最後令他於他所證生信解者。謂如長老阿若憍陳起世間心。我已解法。如來知已。起世間心。阿若憍陳已解我法。地神知已。舉聲傳告。經於剎那瞬息須臾。其聲展轉乃至梵世。

當知世尊轉所解法。置於阿若憍陳身中。此復隨轉置餘身中。彼復隨轉置餘身中。以是展轉隨轉義故。說名為輪。正見等法所成性故。說名法輪。如來應供是梵增語。彼所轉故。亦名梵輪。

復次。於四聖諦未入現觀能入現觀。當知略有四種瑜伽。謂為證得所未得法。淨信增上。發生厚欲。厚欲增上精進熾然。熾然精進有善方便。言淨信者。謂正信解。所言欲者。謂欲所得。精進如前略有五種。有勢。有勤。有勇。堅猛。不捨其軛。善方便者。謂為修習不放逸故。無忘失相。說名為念。於諸放逸所有過患了別智相。說名正知。此二所攝。名不放逸。於諸染法防守心故。常能修習諸善法故。(中略)

復次。應知諦智。略有六種作業及相。謂此諦智。是能永滅眾苦前行。如日將出先現明相。正盡苦者。謂初見諦所斷眾苦。作苦邊者。謂阿羅漢所斷眾苦。又此諦智。是能對治大無明闇。如日光明能破世間所有大闇。

又如有一。已證諦智。永斷三結。從此無間。由失念故。暫為欲貪瞋恚所染。彼於爾時。依不放逸入初靜慮。由觸諦智。得不還果。如是漸次雖入非想非非想定。而與外凡有其差別。由已證得不退法故。如是諦智有廣大用。有廣大果。

此中所有過去諸行。說名已生。現在諸行。說名正生。未來諸行。說名當生。如是一切總名集法。即此一切由無常滅。或有已滅。或有向滅。或有當滅。總名滅法。

又於諦智已證得者。如大石樓已善雕飾。八方猛風不能傾動。一切異論不能移轉。所有悟解不假他緣不視他面。彼將何說。我當聽受不觀他口。適出語已。尋我聽聞思惟籌量審諦觀察。諸他沙門婆羅門者。當知即是諸外道輩。

又即一切四聖諦智漸次集成。名諦現觀。非隨闕一。此諦現觀猶如餚饍。諸聖弟子無上慧命皆依此活。如受欲者食用餚饍。苦等諦智闕餘三智如睒彌葉。當知餘似娑羅枝葉。四聖諦智漸次集成一切圓滿。又諸諦智與喜樂俱。覺真義故。能令身心極輕安故。名諦現觀。

生那落迦中。略有二苦。一燒燃苦。二治罰苦。由闕諦智獲斯二苦。此無量生猛利大苦。由聖諦智皆能超越。如是諦智。假使因其燒燃治罰猛利大苦。於現法中。一身滅壞而可得者。應生踊躍歡喜忍受。縱毀百身尚應歡喜。況乃唯一。

164 云何斷於愛欲 心得解脫

增一阿含經卷第十 勸請品第十九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云何斷於愛欲 心得解脫

(三)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釋提桓因至世尊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住。白世尊曰。云何比丘斷於愛欲。心得解脫。乃至究竟安隱之處。無有諸患。天.人所敬。爾時。世尊告釋提桓因曰。於是。拘翼。若是比丘聞此空法。解無所有。則得解了一切諸法。如實知之。身所覺知苦.樂之法。若不苦不樂之法。即於此身觀悉無常。皆歸於空。彼已觀此不苦不樂之變。亦不起想。以無有想。則無恐怖。以無恐怖。則般涅槃。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是謂。釋提桓因。比丘斷於愛欲。心得解脫。乃至究竟安隱之處。無有災患。天.人所敬。爾時。釋提桓因禮世尊足已。繞三匝而退。當於爾時。尊者大目犍連去世尊不遠。結跏趺坐。正身正意。繫念在前。(中略)

爾時。尊者大目犍連即以神足。如屈伸臂頃。便至三十三天。(中略)目犍連問釋提桓因曰。世尊與汝說斷愛欲之法。我欲聞之。今正是時。可與我說之。(中略)釋提桓因報言。目連。我前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是時。我即白世尊曰。云何比丘斷於愛欲。心得解脫。乃至究竟至無為處。無有患苦。天.人所敬。

爾時。世尊便告我言。於是。拘翼。諸比丘聞法已。都無所著。亦不著色。盡解一切諸法。了無所有。以知一切諸法已。若苦若樂.若不苦不樂。觀了無常。滅盡無餘。亦無斷壞。彼以觀此已。都無所著。已不起世間想。復無恐怖。以無恐怖。便般涅槃。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是謂。釋提桓因。比丘斷欲。心得解脫。乃至究竟無為之處。無有患苦。天.人所敬。(中略)

爾時。目犍連具說法已。猶如士夫屈伸臂頃。從三十三天沒不現。便來至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目犍連即於座上白世尊曰。如來前與釋提桓因說除欲之法。唯願世尊當與我說之。

爾時。世尊告目犍連曰。汝當知之。釋提桓因來至我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爾時。釋提桓因問我此義。云何。世尊。比丘斷愛欲。心得解脫。爾時。我告釋提桓因曰。拘翼。若有比丘。解知一切諸法。空無所有。亦無所著。盡解一切諸法了無所有。以知一切諸法無常。滅盡無餘。亦無斷壞。彼已觀此已。都無所著。已不起世間想。復無恐怖。已無恐怖。便般涅槃。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是謂。釋提桓因。比丘斷欲。心得解脫。爾時。釋提桓因即從坐起。頭面禮我足。便退而去。還歸天上。爾時。大目犍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63 欲從何生

增一阿含經卷第二十七 邪聚品第三十五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欲從何生

(八)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異比丘不樂修梵行。欲捨禁戒還為白衣。是時。彼比丘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彼比丘白世尊言。我今不樂修於梵行。欲捨禁戒還為白衣。

世尊告曰。汝今何故不樂修梵行。欲捨禁戒還為白衣。比丘報曰。我今心意熾盛。身中火燃。若我見女人時。端正無雙。我爾時便作是念。使此女人與我共交。又復作是念。此非正法。設我從此心者。則非正理。我爾時復作是念。此是惡利。非為善利。此是惡法。非為善法。我今欲捨禁戒還為白衣。沙門禁戒實不可犯。我於俗人中可分檀布施。

世尊告曰。夫為女人有五種惡。云何為五。一者穢惡。二者兩舌。三者嫉妒。四者瞋恚。五者無反復。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非喜由財義  現善內懷毒    壞人趣道善  如鷹捨污池

是故。比丘。當除不淨之想。思惟淨觀。比丘思惟淨觀已。盡斷欲愛.色愛.無色愛.盡斷無明.憍慢。汝今。比丘。欲從何生。為從髮生。然髮惡露不淨。皆由幻化誑惑世人。手.爪.齒.形體之屬。乃無淨處。何者是真。何者是實。從頭至足皆悉如是。肝.膽.五藏.有形之物。無一可貪。何者是真。汝今比丘。欲從何生。汝今善修梵行。如來正法必當盡苦。人命極短不久存世。雖復極壽不過百歲。所出無幾。比丘當知。如來出世。甚為難值。聞法亦難。受四大形。亦復難得。諸根具足。亦復難得。得生中國。亦復難值。與善知識相遭。亦復難得。聞法亦難。分別義理。亦復難得。法法成就。此事亦難。汝今比丘。設與善知識從事者。便能分別諸法。亦當與人廣演其義。設當聞法已。則能分別。能分別法已。則能說其義。無有欲想.瞋恚.愚癡之想。以離三毒。便脫生老病死。我今粗說其義。爾時。彼比丘從佛受教。便從坐起。禮世尊足。便退而去。是時彼比丘在閑靜之處。思惟其法。所以族姓之子剃除鬚髮。出家學道。欲修無上梵行。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胎。如實知之。爾時。彼比丘便成阿羅漢。爾時。彼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爾時。阿難.多耆奢時到。著衣持鉢。入城乞食。是時。多耆奢在一巷中見一女人。極為端正。與世奇特。見已。心意錯亂。不與常同。是時。多耆奢即以偈向阿難說

欲火之所燒  心意極熾然    願說滅此義  多有所饒益

是時。阿難復以此偈報曰

知欲顛倒法  心意極熾然    當除想像念  欲意便自休

是時。多耆奢復以偈報曰

心為形之本  眼為候之原    睡臥見扶接  形如亂草萎

是時。尊者阿難即前進。以右手摩多耆奢頭。爾時。即說此偈

念佛無貪欲  度彼欲難陀    覩天現地獄  制意離五趣

是時。多耆奢聞尊者阿難語已。便作是說。止。止。阿難。俱乞食訖。還至世尊所。是時彼女人遙見多耆奢便笑。時多耆奢遙見女人笑。便生此想念。汝今形體骨立皮纏。亦如畫瓶。內盛不淨。誑惑世人。令發亂想。爾時尊者多耆奢觀彼女人。從頭至足。此形體中有何可貪。三十六物皆悉不淨。今此諸物為從何生。是時尊者多耆奢復作是念。我今觀他形。為不如自觀。身中此欲為從何生。為從地種生耶。水.火.風種生耶。設從地種生。地種堅強不可沮壞。設從水種生。水種極濡不可獲持。設從火種生。火種不可獲持。設從風種生。風種無形而不可獲持。是時尊者便作是念。此欲者。但從思想生。爾時。便說此偈

欲我知汝本  但以思想生    非我思想汝  則汝而不有

爾時。尊者多耆奢。又說此偈。如思惟不淨之想。即於彼處有漏心得解脫。時阿難及多耆奢出羅閱城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是時。多耆奢白世尊言。我今快得善利以有所覺。世尊告曰。汝今云何自覺。多耆奢白佛言。色者無牢。亦不堅固。不可覩見。幻偽不真。痛者無牢。亦不堅固。亦如水上泡。幻偽不真。想者無牢。亦不堅固。幻偽不真。亦如野馬。行亦無牢。亦不堅固。亦如芭蕉之樹。而無有實。識者無牢。亦不堅固。幻偽不真。重白佛言。此五盛陰無牢。亦不堅固。幻偽不真。是時。尊者多耆奢便說此偈

色如聚沫  痛如浮泡  想如野馬    行如芭蕉

識為幻法  最勝所說    思惟此已  盡觀諸行

皆悉空寂    無有真正  皆由此身  善逝所說

當滅三法  見色不淨  此身如是    幻偽不真

此名害法  五陰不牢    已解不真  今還上跡

如是。世尊。我今所覺。正謂此耳。世尊告曰。善哉。多耆奢。善能觀察此五盛陰本。汝今當知。夫為行。人當觀察此五陰之本。皆不牢固。所以然者。當觀此五盛陰時。在道樹下成無上等正覺。亦如卿今日所觀。爾時。說此法時。坐上六十比丘漏盡意解。爾時。尊者多耆奢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62 但不與語 即是梵法之罰 敕諸比丘 不得卿僕相向

增一阿含經卷第三十六第三十七 八難品第四十二之一之二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但不與語 即是梵法之罰 敕諸比丘 不得卿僕相向

(三) 世尊告曰。亦有此力出諸力之上。何者是。所謂無常力是。今日如來夜半在雙樹間。為無常力所牽。當取滅度。(中略)

爾時。阿難復白佛言。復以何因緣。如來今日口出五色光。世尊告曰。我向作是念。本未成道時長處地獄。吞熱鐵丸。或食草木。長此四大。或作騾驢.駱駝.象馬.豬羊。或作餓鬼。長四大形。有受胎之厄。或受天福。食自然甘露。我今以成如來。以根力覺道成如來身。由此因緣故。口出五色光爾。

是時須臾之間。口出微妙之光。勝於前光。是時。阿難白世尊言。復以何因緣。如來重出光勝於前者。世尊告曰。我向者作是念。過去諸佛世尊取滅度。遺法不久存於世。我復重思惟。以何方便。使我法得久存在世。如來身者金剛之數。意欲碎此身如芥子許。流布世間。使將來之世。信樂檀越不見如來形像者。取供養之。因緣是福祐。當生四姓家.四天王家.三十三天.豔天.兜術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因此福祐。當生欲界.色界.無色界。或復有得須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羅漢道.辟支佛道。若成佛道。由此因緣故。出斯光明爾。(中略)

是時阿難白世尊曰。當云何與女人從事。然今比丘。到時著衣持鉢。家家乞食。福度眾生。佛告阿難。莫與相見。設相見。莫與共語。設共語者。當專心意。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莫與女交通  亦莫共言語    有能遠離者  則離於八難 (卷第三十六終)

當云何與車那比丘從事。世尊告曰。當以梵法罰之。阿難白佛。云何梵法罰之。世尊告曰。不應與車那比丘有所說。亦莫言善。復莫言惡。然此比丘亦復不向汝當有所說。阿難白佛言。設不究事者。此則犯罪不重乎。世尊告曰。但不與語。即是梵法之罰。然由不改者。當將詣眾中諸人共彈使出。莫與說戒。亦莫與法會從事。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欲與彼怨家  而報其怨者    恒念莫與語  此惡無過者 (中略)

爾時。世尊告曰。止。止。須拔。勿問此義。何煩問此勝如來乎。然我今日在此座上。當與汝說法。善思念之。須拔白佛言。今當為問深義。唯願世尊以時說之。爾時。世尊告曰。我初學道時年二十九。欲度人民故。年三十五在外道中學。自是已來。更不見沙門.婆羅門。其大眾中無八賢聖道者。則無沙門四果。是謂。須拔。世間空虛。更無真人得道者也。以其賢聖法中有賢聖法者。則有沙門四果之報。所以然者。因有沙門四果之報。皆由賢聖八品道也。若須拔。若我不得無上正真之道。皆由不得賢聖八品道。以其得賢聖八品道。故成佛道。是故。須拔。當求方便。成賢聖道然。

須拔復白佛言。我亦樂聞賢聖八品道。唯願演說。世尊告曰。所謂八道者。等見.等治.等語.等命.等業.等方便.等念.等三昧。是謂。須拔。賢聖八品道。是時。須拔即於座上得法眼淨。(中略)是時。須拔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白世尊言。唯願世尊聽作沙門。爾時。須拔即成沙門身。著三法衣。時。須拔仰觀世尊顏。即於座上有漏心得解脫。

爾時。世尊告阿難曰。我最後弟子之中。所謂須拔是也。爾時。須拔白佛言。我今聞世尊夜半當取般涅槃。唯願世尊先聽我取涅槃。我不堪見如來先取滅度。爾時。世尊默然可之。所以然者。過去恒沙諸佛世尊。最後取證弟子先取般涅槃。如來後取滅度。此是諸佛世尊常法。非適今日也。是時。須拔見世尊已可之。即在如來前。正身正意。繫念在前。於無餘涅槃界而取滅度。是時。此地六變振動。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一切行無常  生者必有死    不生則不死  此滅為最樂

是時。世尊告阿難曰。自今已後敕諸比丘。不得卿僕相向。大稱尊。小稱賢。相視當如兄弟。自今已後不得稱父母所作字。是時。阿難白世尊言。如今諸比丘當云何自稱名號。世尊告曰。若小比丘向大比丘稱長老。大比丘向小比丘稱姓字。又諸比丘欲立字者。當依三尊。此是我之教誡。是時。阿難聞世尊所說。歡喜奉行。

161 云何雖樂欲受律儀 而不應授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三 攝決擇分中五識身相應地意地之三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云何雖樂欲受律儀 而不應授

問。由幾因緣雖樂欲受苾芻律儀。而不應授。答。苾芻律儀略由六因。一意樂損害。二依止損害。三男形損害。四白法損害。五繫屬於他。六為護他故。

若有為王之所逼錄。或為強賊之所逼錄。或為債主之所逼迫。或由怖畏之所逼迫。或畏不活。彼如是思。我處居家難可存活。是諸苾芻活命甚易。我今應往苾芻眾中。詐現自身與彼同法。易當活命。彼由如是諂詐意樂。既出家已。雖懷恐怖守護奉行隨一學處。勿諸苾芻與我同止。知我犯戒便當驅擯。然彼意樂被損害故。不名出家受具足戒。如是名為意樂損害。若復有人作如是思。我處居家難可活命。要當出家方易存濟。如諸苾芻所修梵行。我亦如是。乃至命終當修梵行。如是出家者。不名意樂損害。雖非純淨非不說名出家受具。

若有身帶癰腫等疾。如遮法中所說病狀。如是名為依止損害。由彼依止被損害故。雖復出家然無力能供事師長。彼由如是無力能故。所受師長同梵行者供事之業。及受純信施主衣服飲食等淨信施物。此之二種淨信所施。彼極難消。不應受用。令彼退減諸善法故。是故依止被損害者。不應出家受具足戒。

若扇搋迦及半擇迦。名男形損害。不應出家受具足戒。當知因緣如前已說。(中略)

若造無間業。污苾芻尼。外道賊住。若別異住。若不共住。是名白法損害。不應為授具足戒。所以者何。彼由上品無慚無愧極垢染法。令慚愧等所有白法極成劣薄。

若諸王臣若王所惡。若有造作王不宜業。若被債主之所拘執。若他僕隸。若他劫引。若他所得。若有諍訟。若為父母所不開許。是名繫屬於他。不應為授具戒。

若變化者。為護他故。不應為授具戒。所以者何。或有龍等為受法故。自化己身為苾芻像。求受具戒。若便為彼授具戒者。彼睡眠時便復本形。既睡悟已。作苾芻像假想苾芻。若守園者若近事男。率爾往趣。見彼身形如是變已。便於一切真苾芻所起憎惡心。謂諸苾芻皆非人類。誰能敬事施彼衣食。勿令他人得此惡見。是故為隨護他。不應為彼受具足戒。

由此六因不應授彼苾芻律儀。又除闕減。能作羯磨阿遮利耶鄔波拕耶。住清淨戒圓滿僧眾。

問。由幾因緣不應授彼近事男律儀。答。略由二因。一意樂損害故。二男形損害故。若意樂損害者。當知一切不應為受。若男形損害者。或有為受。然不得說名近事男。不說因緣前已具辯。若近住律儀。當知唯由意樂損害不應為受。何以故。或有隨他轉故。或有為得財利恭敬。詐稱欲受近住律儀。然彼實無求受意樂。當知是名意樂損害。若無如所說不應受因緣。當知應受如前所說所有律儀。

問。有幾因緣苾芻律儀受已還捨。答。或由捨所學處故。或由犯根本罪故。或由形沒二形生故。或由善根斷故。或由棄捨眾同分故。苾芻律儀受已還捨。若正法毀壞正法隱沒。雖無新受苾芻律儀。先已受得。當知不捨。所以者何。由於爾時穢劫正起無一有情不損意樂能受具戒況當有證沙門果者

若近事男律儀。當知由起不同分心故。善根斷故。棄捨眾同分故。受已還捨。若正法隱沒時。如苾芻律儀道理。當知近事男律儀亦爾。若近住律儀。當知由日出已後。或由發起不同分心。或於中間捨眾同分。雖已受得。必復還捨。

160 由佛教所應知處相 (二法)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三 本地分中聞所成地第十之一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由佛教所應知處相 (二法)

云何聞所成地。謂若略說。於五明處。名句文身無量差別。覺慧為先。聽聞領受。讀誦憶念。又於依止名身句身文身義中。無倒解了。如是名為聞所成地。

何等名五明處。謂內明處。醫方明處。因明處。聲明處。工業明處。云何內明處。當知略說由四種相。一由事施設建立相。二由想差別施設建立相。三由攝聖教義相。四由佛教所應知處相。

云何事施設建立相。謂三種事。總攝一切諸佛言教。一素怛纜事。二毘奈耶事。三摩怛履迦事。(中略)

云何佛教所應知處相。當知此中一切有情。住有三種。謂日別住。盡壽住。善法可愛生展轉住。初由食增上力。第二由命行增上力。第三由於諸善法不放逸增上力。於諸不善無記法中。亦有相似不放逸法。如於殺生等事及威儀工巧等中。審諦而作。然於善法。不放逸者。於現法中乃至能得般涅槃故。於後法中往善趣故。多有所作。

復次。依有情世間及器世間。有二種法。能攝一切諸戲論事。謂能取法。及彼所依所取之法。又諸世間。略有二種雜染根本。能引無義無利雜染。謂於真實。無正解行。及彼為先希求無義。又正法外。若諸沙門若婆羅門。略有二種雜染根本。謂薩迦耶見增上力故。雜求我常。推求我斷。又諸有情。略有二種眾苦根本。謂於有漏法喜愛俱行所有期願。及非理所引厭離俱行所有期願。又有二種師及弟子。教授教誡相違之法。謂諸弟子。不能堪忍教誨語言。及師倒見習行邪行。與此相違。當知即是白品二法。又有二法。甚能違越世出世間正行境界。謂於自非法增上所生不可愛果。無有顧慮。於所作罪。無有羞恥。及於現法他所殺縛衰退等事。無有顧慮。於所作罪。無有羞恥。與此相違。當知即是白品二法。

又有二種無倒建立。能令行者。少用功力住於梵行。終不唐捐。一正立學處。若有違越。便獲大罪。若不違越。便生大福。二正立出離。令違越者速復出離。又有二法。能令作者得自他利。一居遠離者。心常安定。現法樂住。二居憒閙者。有來求法。時時為說。能令正法相續久住。又有二法。能令有情內正作意。外聞他音。二因緣故。於現法中入諦現觀。或令當來諸根成熟。一於因所生法。正通達因。二於如來所說。所有甚深相似甚深空相應經。一切緣性及諸緣起。隨順作意。數數思惟。

又有二法。能令根熟補特伽羅速證通慧。一於教授教誡。遠離諂誑。二厭離為先。身語意行。離諸調戲。又有二法。令居一處同梵行者。展轉皆得安樂而住。一者堪忍他所逼惱。二者自不逼惱於他。又有二法。令居一處同梵行者。未生違諍。遮令不生。其已生者。速令止息。無鬪無訟。無諍無競。一者展轉互起慈心。二者平等受用財法。

又有二法。速令心住。得三摩地清淨梵行。一者憶持久遠所作所說增上力故。若有所犯如法悔除。若無所犯便生歡喜。晝夜隨學嘗無懈廢。二者於身語意一切事業。能正了知增上力故。於諸過失終無違犯。由此因緣。亦無憂悔。隨生歡喜。廣說乃至解脫智見。

又有二法能越眾苦。謂能超越諸惡趣苦。及能超越生死大苦。一者深見現法當來諸過患故。遠離惡行。二者心常安定。精勤修習菩提分法。又有二法。能令修斷居遠離者得安樂住。一者於諸境界。不生雜染。無惡尋伺擾亂其心。二者凡所噉食。要為利益。稱量消化。能隨順斷。令身調適。又有二法。令修善品諸苾芻等時無虛度。一者於諸根境。正勤方便。研究法相。二者知時知量。少習睡眠。又有二法。能壞增上心學慧學。一者建立邪學。違越正學。及懷猶豫。二者增益損減邪見決定。與此相違。當知即是白品二法。

又有二法。能令已集菩提資糧。未入現觀補特伽羅。速入現觀。一者思惟現在過去自他衰盛。二者勤修諦行所攝。無倒作意。又有二法。令觀行者。最極究竟離垢梵行速得圓滿。一者修諦現觀。二者於後離欲方便勤修。於諸等至無有愛味。離諸障難。又有二法。令觀行者。速能引發世出世間一切勝德。一者九相住心。二者由六種事。以正定心思擇諸法。如聲聞地當廣分別。

又觀行者。有二種淨。謂作意淨。及所依淨。於三世中。遠離愚癡。智清淨故。名作意淨。遠離三界諸煩惱品麁重法故。名所依淨。又有二法。心善解脫諸阿羅漢。內自所證。一者於現法中苦因永盡。二者由此為先。當來世苦。畢竟不生。

註: 云何戲論。為一切煩惱及雜煩惱諸蘊。

註: 由佛教所應知處相。經中所說。從二法至十法。

 

159 戒與聞 何者為勝 八大人念 精進最為上

增一阿含經卷第三十七 八難品第四十二之二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戒與聞 何者為勝 八大人念 精進最為上

(六) 聞如是。一時。尊者阿那律遊在四佛所居之處。是時。阿那律在閑靜之處。便作是念。諸釋迦文佛弟子之中。戒德.智慧成就者皆依戒律。於此正法中而得長養。諸聲聞之中不具足戒律者。斯等之類皆離正法。不與戒律相應。如今此二法。戒與聞何者為勝。我今可以此因緣之本。往問如來。是事如何。

阿那律復作是念。此法。知足者之所行。非無厭者之所行。少欲者之所行。非為多欲者之所行。此法。應閑居者之所行。非在憒鬧之所行。此法。持戒人之所行。非犯戒者之所行。三昧者之所行。非亂者之所行。智慧者之所行。非愚者之所行。多聞者之所行。非少聞者之所行。是時。阿那律思惟此八大人念。今我可往至世尊所。而問此義。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是時。王波斯匿請如來及比丘僧。夏坐九十日。是時阿那律漸漸人間。將五百比丘遊化。轉至舍衛國。到如來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時。阿那律白世尊言。我在閑靜之處。思惟此義。戒與聞。此二法何者最勝乎。是時。世尊與阿那律便說此偈

戒勝聞勝耶  汝今起狐疑    戒勝於聞者  於中何狐疑

所以然者。阿那律當知。若比丘戒成就者。便得定意。已得定意。便獲智慧。已得智慧。便得多聞。已得多聞。便得解脫。已得解脫。於無餘涅槃而取滅度。以此明之。戒為最勝。

是時。阿那律向世尊說此八大人念。佛告阿那律曰。善哉。善哉。阿那律。汝今所念者。正是大人之所思惟也。少欲.知足.在閑居之處.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脫成就.多聞成就。汝今。阿那律。當建是意。思惟八大人念。云何為八。此法精進者之所行。非懈怠者之所行。所以然者。彌勒菩薩應三十劫當成無上正真等正覺。我以精進之力超越成佛。阿那律知之。諸佛世尊皆同一類。同其戒律.解脫.智慧而無有異。亦復同空.無相.願。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而莊嚴其身。視無厭足。無能見頂者。皆悉不異。唯有精進不同。於過去當來諸佛世尊。精進者。吾最為勝。是故。阿那律。此第八大人之念。此為最為上。為尊為貴。為無有喻。猶如由乳有酪。由酪有酥。由酥有醍醐。然復醍醐於中最上。為無有比。此亦如是。精進之念。於八大人念中最上。實無有比。

是故。阿那律。當奉八大人念。亦當與四部眾分別其義。設當八大人念流布在世者。令我弟子皆當成須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羅漢道。所以然者。我法。少欲者之所行。非多欲者所行也。我法。知足者之所行。非無厭者之所行也。我法。閑居者之所行。非眾中者之所行也。我法。持戒者之所行。非犯戒者之所行也。我法。定者之所行。非亂者所行也。我法。智者之所行。非愚者之所行也。我法。多聞者之所行。非少聞者所行也。我法。精進者之所行。非懈怠者所行也。是故。阿那律。四部之眾當求方便。行此八大人念。如是。阿那律。當作是學。爾時。阿那律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58 無上佛法當久近住幾時而滅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八 梵行品第八之四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無上佛法當久近住幾時而滅

迦葉復言。世尊。我今始知菩薩摩訶薩不可思議。佛法眾僧。大涅槃經及受持者。菩提涅槃不可思議。世尊。無上佛法當久近住幾時而滅。

善男子。若大涅槃經乃至有是五行。所謂聖行梵行天行病行嬰兒行。若我弟子有能受持讀誦書寫演說其義。為諸眾生之所恭敬。尊重讚歎種種供養。當知爾時。佛法未滅。善男子。若大涅槃經具足流布。當爾之時。我諸弟子多犯禁戒造作眾惡。不能敬信如是經典。以不信故。不能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其義。不為眾人之所恭敬乃至供養。見受持者輕毀誹謗。汝是六師非佛弟子。當知佛法將滅不久。(中略)十一部經則有壞滅。方等經典無有壞滅。善男子。若我弟子受持讀誦書寫解說方等經典。恭敬供養尊重讚歎。當知爾時。佛法不滅。(中略)

善男子。大涅槃經。悉是一切諸佛祕藏。何以故。諸佛雖有十一部經。不說佛性。不說如來常樂我淨。諸佛世尊永不畢竟入於涅槃。是故此經名為如來祕密之藏。十一部經所不說故。故名為藏。如人七寶不出外用。名之為藏。善男子。是人所以藏積此物。為未來事故。何等未來事。所謂穀貴。賊來侵國。值遇惡王為用贖命。道路澁難財難得時。乃當出用。善男子。諸佛如來祕密之藏。亦復如是。為未來世諸惡比丘畜不淨物。為四眾說如來畢竟入於涅槃。讀誦世典不敬佛經。如是等惡現於世時。如來為欲滅是諸惡。令得遠離邪命利養。如來則為演說是經。若是經典祕密之藏滅不現時。當知爾時。佛法則滅。

善男子。大涅槃經常不變易。云何難言迦葉佛時有是經不。善男子。迦葉佛時。所有眾生貪欲微薄智慧滋多。諸菩薩摩訶薩等調柔易化有大威德。總持不忘如大象王。世界清淨。一切眾生悉知如來終不畢竟入於涅槃。常住不變。雖有是典不須演說。善男子。今世眾生多諸煩惱。愚癡喜忘無有智慧。多諸疑網信根不立。世界不淨。一切眾生咸謂如來無常遷變。畢竟入於大般涅槃。是故如來演說是典。善男子。迦葉佛法實亦不滅。何以故。常不變故。(中略)

善男子。若佛初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未有弟子解甚深義。彼佛世尊便涅槃者。當知是法不久住世。復次善男子。若佛初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有諸弟子解甚深義。佛雖涅槃。當知是法久住於世。

復次善男子。若佛初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雖有弟子解甚深義。無有篤信白衣檀越敬重佛法。佛便涅槃。當知是法不久住世。復次善男子。若佛初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有諸弟子解甚深義。多有篤信白衣檀越敬重佛法。佛雖涅槃。當知佛法久住於世。

復次善男子。若佛初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有諸弟子解甚深義。雖有篤信白衣檀越敬重佛法。而諸弟子演說經法。貪為利養不為涅槃。佛復滅度。當知是法不久住世。復次善男子。若佛初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有諸弟子解甚深義。復有篤信白衣檀越敬重佛法。彼諸弟子凡所演說。不貪利養為求涅槃。佛雖滅度。當知是法久住於世。

復次善男子。若佛初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雖有弟子解甚深義。復有篤信白衣檀越敬重佛法。而諸弟子多起諍訟互相是非。佛復涅槃。當知是法不久住世。復次善男子。若佛初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有諸弟子解甚深義。復有篤信白衣檀越敬重佛法。彼諸弟子修和敬法。不相是非互相尊重。佛雖涅槃。當知是法久住不滅。

復次善男子。若佛初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雖有弟子解甚深義。復有篤信白衣檀越敬重佛法。彼諸弟子為大涅槃而演說法。互相恭敬不起諍訟。然畜一切不淨之物。復自讚言。我得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佛復涅槃。當知是法不久住世。復次善男子。若佛初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有諸弟子解甚深義。復有篤信白衣檀越敬重佛法。彼諸弟子為大涅槃演說經法。善修和敬互相尊重。不畜一切不淨之物。亦不自言得須陀洹乃至得阿羅漢。彼佛世尊雖復滅度。當知是法久住於世。

復次善男子。若佛初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有諸弟子。乃至不畜不淨之物。又不自言得須陀洹乃至阿羅漢。各執所見種種異說。而作是言。長老。諸佛所制四重之法。乃至七滅諍法。為眾生故或遮或開。十二部經亦復如是。何以故。佛知國土時節各異。眾生不同利鈍差別。是故如來或遮或開有輕重說。善男子。譬如良醫為病服乳為病遮乳。熱病聽服冷病則遮。如來亦爾。觀諸眾生煩惱病根亦開亦遮。長老。我親從佛聞如是義。惟我知義汝不能知。惟我解律汝不能解。我知諸經汝不能知。彼佛復滅。當知是法不久住世。復次善男子。若佛初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有諸弟子乃至不言。我得須陀洹果至阿羅漢。亦不說言諸佛世尊為眾生故或遮或開。長老。我親從佛聞。如是義如是法如是律。長老。當依如來十二部經。此義若是。我當受持。如其非者。我當捨彼。佛世尊雖復涅槃。當知是法久住於世。

善男子。我法滅時(中略)。當爾之時。我諸弟子。正說者少邪說者多。受正法少受邪法多。受佛語少受魔語多。善男子。爾時。拘睒彌國有二弟子。一者羅漢。二者破戒。破戒徒眾凡有五百。羅漢徒眾其數一百。破戒者說。如來畢竟入於涅槃。我親從佛聞如是義。如來所制四重之法。若持亦可。犯亦無罪。我今亦得阿羅漢果四無礙智。而阿羅漢亦犯如是四重之法。四重之法若是實罪。阿羅漢者終不應犯。如來在世制言堅持。臨涅槃時皆悉放捨。

阿羅漢比丘言。長老。汝不應說如來畢竟入於涅槃。我知如來常不變易。如來在世及涅槃後。犯四重禁。罪無差別。若言羅漢犯四重禁。是義不然。何以故。須陀洹人尚不犯禁。況阿羅漢。若長老言。我是羅漢。阿羅漢者終不生想我得羅漢。阿羅漢者惟說善法不說不善。長老所說純是非法。若有得見十二部經。定知長老非阿羅漢。

善男子。爾時。破戒比丘徒眾。即共斷是阿羅漢命。善男子。是時魔王因是二眾忿恚之心。悉共害是六百比丘。爾時凡夫各共說言。哀哉佛法於是滅盡。而我正法實不滅也。爾時。其國有十二萬諸大菩薩善持我法。云何當言我法滅耶。當于爾時。閻浮提內無一比丘為我弟子。

157 佛說八大人覺經

佛說八大人覺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為佛弟子。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

第一覺悟 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 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第二覺知 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第三覺知 心無厭足。唯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唯慧是業。

第四覺知 懈怠墜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

第五覺悟 愚癡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第六覺知 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布施等念冤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第七覺悟 五欲過患。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常念三衣瓶鉢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第八覺知 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精進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復還生死度脫眾生。以前八事開導一切。令諸眾生覺生死苦。捨離五欲。修心聖道。若佛弟子誦此八事。於念念中滅無量罪。進趣菩提。速登正覺。永斷生死。常住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