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 云何真如 云何自內所證

佛說寶雨經卷第六 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云何真如 云何自內所證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法界善巧。何等為十。一者有智慧。二者攝取善知識。三者勤行精進。四者離一切障。五者極清淨。六者尊重教誡。七者多修空性。八者離諸慢見。九者向於道。十者見真實義。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有智慧者。求善知識。見善知識故得歡喜悅樂。於善知識生如佛想。依止彼住。依止彼故得勤行精進。永斷一切不善法。圓滿一切善法。以勤修精進故。滅除一切障。得無障礙。開示正道。遠離身口意麁重。由離障故得最極清淨。既清淨已得尊重教誡。得教誡已能多修行空性。修行空已即得遠離慠慢之見。遠離慠慢見已得向正道。菩薩得住道已見於真義。

止蓋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真義。佛言。善男子。真義者即是實義增語。止蓋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實義。佛言。善男子。所謂不虛妄是實義。止蓋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不虛妄。佛言。善男子。所謂真如。是不虛妄無別異也。止蓋菩薩白佛言。世尊。何謂真如。佛言。善男子。此法自內所證。非有文字能施設之。何以故。此法超過一切文字言說及戲論故。離諸入出。無有計度。非計所行。無相離相。非諸愚夫所行之處。遠離一切諸魔境界及以一切煩惱境界。非識所行。住無所住。自性寂靜。超過眾聖智之所入。由是因緣。自內所證。無垢無染。清淨微妙最上無比。恒常不動。性不滅壞。若諸如來。出現於世若不出世。如是法界自性常住。善男子。為利益故。是諸菩薩勇猛修行。無量苦行證此法性。得法性已。安置有情住如是法。善男子。如是名為真如。亦名實際。名一切智。亦名一切種智。名不思議界。亦名不二界。

止蓋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於此法中現證。云何自內所證。佛言。善男子。應以出世間般若。自內所證。止蓋菩薩白佛言。世尊。若如是者。般若現證即是自內證耶。佛言。不也。善男子。般若如實觀見法身。為內證也。止蓋菩薩白佛言。世尊。若以聞所成慧。思所成慧。如是證法為內證乎。佛言。不也。終不但以聞所成慧思所成慧為內證也。

善男子。以是因緣我當為汝說於譬喻。譬若有人熱際之餘在於曠野。從東方來將詣西方。復有一人從西方來往於東方。其人熱乏為渴所逼。語東方人言。我今熱乏為渴所逼。請示我路。何處應有泉林池沼清淨冷水。我若得之。熱惱渴乏皆得止息。從東來人語西來者作如是言。我諳道路知有水處我經甞飲。從是東行去此不遠便有二道。應捨左路趣於右道。若見青山彼有林泉清淨冷水能解渴乏。汝可往彼必得捨除熱渴之患。善男子。於意云何。彼熱渴人唯聞水名但思水事。即得除其熱渴患不。止蓋菩薩白佛言。世尊。彼熱渴人。要當內證清涼之水。然後除其熱渴之患。善男子。如是如是。非但聞思即能證得自內所證真如之法。善男子。言曠野者即是生死。言熱渴者即是一切有情。於境界中為煩惱熱之所渴乏。示道路者即是諸佛菩薩善知識也。經自甞飲者。即是善巧。能知一切智道。自內所證。勝法性也。

復次善男子。我今更說譬喻曉悟於汝。假使如來住世一劫。為贍部洲人讚歎諸天所食甘露。色香美味清淨微妙。若觸彼時受其安樂。於意云何。然彼有情聞是語已。即得如是自內所證甘露味不。止蓋菩薩白佛言。不也。世尊。彼人雖聞佛說甘露。終不能得甘露之味。佛言。善男子。汝於此喻應如是知。非唯聞思即能得彼自內所證。善男子。譬如有人食美果已。於未食人前讚歎其果香味具足。於意云何。彼未食人能得內證知其味不。不也。世尊。佛言。善男子。彼亦如是。汝於此喻應如是知。非唯聞思即能證得自內所證。

如是說已。止蓋菩薩白佛言。世尊。甚為希有。如來今者善能為我說斯法要。若有得聞如是法門應當證得。何以故。世尊。彼善男子。得此法因。決定當得此法性故。佛言。如是如是。既知因已。當得此法。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得法界善巧。

135 四大教法

長阿含經卷第三 遊行經第二中 後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四大教法

(二) 佛告阿難。世有八眾。何謂八。一曰剎利眾。二曰婆羅門眾。三曰居士眾。四曰沙門眾。五曰四天王眾。六曰忉利天眾。七曰魔眾。八曰梵天眾。我自憶念。昔者往來。與剎利眾坐起言語。不可稱數。以精進定力。在所能現。彼有好色。我色勝彼。彼有妙聲。我聲勝彼。彼辭我退。我不辭彼。彼所能說。我亦能說。彼所不能。我亦能說。阿難。我廣為說法。示教利喜已。即於彼沒。彼不知我是天.是人。如是至梵天眾。往返無數。廣為說法。而莫知我誰。

阿難白佛言。甚奇。世尊。未曾有也。乃能成就如是。佛言。如是微妙希有之法。阿難。甚奇。甚特。未曾有也。唯有如來能成此法。又告阿難。如來能知受起.住.滅。想起.住.滅。觀起.住.滅。此乃如來甚奇甚特未曾有法。汝當受持。(中略)

爾時。世尊即詣講堂。就座而坐。告諸比丘。汝等當知我以此法自身作證。成最正覺。謂四念處.四意斷.四神足.四禪.五根.五力.七覺意.賢聖八道。汝等宜當於此法中和同敬順。勿生諍訟。同一師受。同一水乳。於我法中宜勤受學。共相熾然。共相娛樂。比丘當知我於此法自身作證。布現於彼。謂貫經.祇夜經.受記經.偈經.法句經.相應經.本緣經.天本經.廣經.未曾有經.證喻經.大教經。汝等當善受持。稱量分別。隨事修行。(中略)佛告諸比丘。當與汝等說四大教法。諦聽。諦聽。善思念之。諸比丘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何謂為四。若有比丘作如是言。諸賢。我於彼村.彼城.彼國。躬從佛聞。躬受是教。從其聞者。不應不信。亦不應毀。當於諸經推其虛實。依律.依法究其本末。若其所言非經.非律.非法。當語彼言。佛不說此。汝謬受耶。所以然者。我依諸經.依律.依法。汝先所言。與法相違。賢士。汝莫受持。莫為人說。當捐捨之。若其所言依經.依律.依法者。當語彼言。汝所言是真佛所說。所以然者。我依諸經.依律.依法。汝先所言。與法相應。賢士。汝當受持。廣為人說。慎勿捐捨。此為第一大教法也。

復次。比丘作如是言。我於彼村.彼城.彼國。和合眾僧.多聞耆舊。親從其聞。親受是法.是律.是教。從其聞者。不應不信。亦不應毀。當於諸經推其虛實。依法.依律究其本末。若其所言非經.非律.非法者。當語彼言。佛不說此。汝於彼眾謬聽受耶。所以然者。我依諸經.依律.依法。汝先所言。與法相違。賢士。汝莫持此。莫為人說。當捐捨之。若其所言依經.依律.依法者。當語彼言。汝所言是真佛所說。所以者何。我依諸經.依律.依法。汝先所言。與法相應。賢士。汝當受持。廣為人說。慎勿捐捨。此為第二大教法也。

復次。比丘作如是言。我於彼村.彼城.彼國。眾多比丘持法.持律.持律儀者。親從其聞。親受是法.是律.是教。從其聞者。不應不信。亦不應毀。當於諸經推其虛實。依法.依律究其本末。若其所言非經.非律.非法者。當語彼言。佛不說此。汝於眾多比丘謬聽受耶。所以然者。我依諸經.依律.依法。汝先所言。與法相違。賢士。汝莫受持。莫為人說。當捐捨之。若其所言依經.依律.依法者。當語彼言。汝所言是真佛所說。所以然者。我依諸經.依律.依法。汝先所言。與法相應。賢士。汝當受持。廣為人說。慎勿捐捨。是為第三大教法也。

復次。比丘作如是言。我於彼村.彼城.彼國。一比丘持法.持律.持律儀者。親從其聞。親受是法.是律.是教。從其聞者。不應不信。亦不應毀。當於諸經推其虛實。依法.依律究其本末。若所言非經.非律.非法者。當語彼言。佛不說此。汝於一比丘所謬聽受耶。所以然者。我依諸經.依法.依律。汝先所言。與法相違。賢士。汝莫受持。莫為人說。當捐捨之。若其所言依經.依律.依法者。當語彼言。汝所言是真佛所說。所以然者。我依諸經.依律.依法。汝先所言。與法相應。賢士。當勤受持。廣為人說。慎勿捐捨。是為第四大教法也。

134 當修真實禪 先正受而後解脫耶 先解脫而後正受耶

雜阿含經卷第三十三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當修真實禪 先正受而後解脫耶 先解脫而後正受耶

(九二六)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那梨聚落深谷精舍。爾時。世尊告詵陀迦旃延。當修真實禪。莫習強良禪。如強良馬。繫槽櫪上。彼馬不念我所應作.所不應作。但念穀草。如是。丈夫於貪欲纏多所修習故。彼以貪欲心思惟。於出離道不如實知。心常馳騁。隨貪欲纏而求正受。瞋恚.睡眠.掉悔.疑多修習故。於出離道不如實知。以疑蓋心思惟。以求正受。詵陀。若真生馬繫槽櫪上。不念水草。但作是念駕乘之事。如是。丈夫不念貪欲纏。住於出離如實知。不以貪欲纏而求正受。亦不瞋恚.睡眠.掉悔.疑纏。多住於出離。瞋恚.睡眠.掉悔.疑纏如實知。不以疑纏而求正受。

如是。詵陀。比丘如是禪者。不依地修禪。不依水.火.風.空.識.無所有.非想非非想而修禪。不依此世.不依他世。非日.月。非見.聞.覺.識。非得非求。非隨覺.非隨觀而修禪。詵陀。比丘如是修禪者。諸天主.伊濕波羅.波闍波提恭敬合掌。稽首作禮而說偈言

南無大士夫  南無士之上    以我不能知  依何而禪定

爾時。有尊者跋迦利住於佛後。執扇扇佛。時。跋迦利白佛言。世尊。若比。丘云何入禪。而不依地.水.火.風。乃至覺觀。而修禪定。云何比丘禪。諸天主.伊濕波羅.波闍波提合掌恭敬。稽首作禮而說偈言

南無大士夫  南無士之上    以我不能知  依何而禪定

佛告跋迦利。比丘於地想能伏地想。於水.火.風想.無量空入處想.識入處想.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想。此世他世。日.月.見.聞.覺.識。若得若求。若覺若觀。悉伏彼想。跋迦利。比丘如是禪者。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覺.觀而修禪。跋迦利。比丘如是禪者。諸天主.伊濕波羅.波闍波提恭敬合掌。稽首作禮而說偈言

南無大士夫  南無士之上    以我不能知  何所依而禪

佛說此經時。詵陀迦旃延比丘遠塵離垢。得法眼淨。跋迦利比丘不起諸漏。心得解脫。佛說此經已。跋迦利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三四)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迦毘羅衛國尼拘律園中。爾時。釋氏摩訶男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正受故解脫。非不正受。云何。世尊。為先正受而後解脫耶。為先解脫而後正受耶。為正受解脫不前不後一時俱生耶。爾時。世尊默然而住。如是摩訶男第二第三問。佛亦再三默然住。爾時。尊者阿難住於佛後。執扇扇佛。尊者阿難作是念。釋氏摩訶男以此深義而問世尊。世尊病差未久。我今當說餘事。以引於彼語。摩訶男。學人亦有戒。無學人亦有戒。學人有三昧。無學人亦有三昧。學人有慧。無學人亦有慧。學人有解脫。無學人亦有解脫。

摩訶男問尊者阿難。云何為學人戒。云何為無學人戒。云何學人三昧。云何無學人三昧。云何學人慧。云何無學人慧。云何學人解脫。云何無學人解脫。尊者阿難語摩訶男。此聖弟子住於戒波羅提木叉律儀。威儀行處。受持學戒。受持學戒具足已。離欲.惡不善法。乃至第四禪具足住。如是三昧具足已。此苦聖諦如實知。此苦集如實知。此苦滅如實知。此苦滅道跡如實知。如是知.如是見已。五下分結已斷已知。謂身見.戒取.疑.貪欲.瞋恚。此五下分結斷。於彼受生。得般涅槃阿那含。不復還生此世。彼當爾時。成就學戒.學三昧.學慧.學解脫。復於餘時盡諸有漏。無漏解脫.慧解脫。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彼當爾時成就無學戒.無學三昧.無學慧.無學解脫。如是。摩訶男。是名世尊所說學戒.學三昧.學慧.學解脫。無學戒.無學三昧.無學慧.無學解脫。爾時。釋氏摩訶男聞尊者阿難所說。歡喜隨喜。從坐起。禮佛而去。

爾時。世尊知摩訶男去不久。語尊者阿難。迦毘羅衛釋氏乃能與諸比丘共論深義。阿難白佛。唯然。世尊。迦毘羅衛釋氏能與諸比丘共論深義。佛告阿難。迦毘羅衛諸釋氏快得善利。能於甚深佛法賢聖慧眼而得深入。佛說此經已。尊者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3 菩薩何依何住 修奢摩他毘鉢舍那

解深密經卷第三 分別瑜伽品第六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瑜伽師地論卷第七十七 攝決擇分中菩薩地之六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菩薩何依何住 修奢摩他毘鉢舍那

爾時。慈氏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菩薩何依何住。於大乘中修奢摩他毘鉢舍那。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當知菩薩法假安立。及不捨無上正等覺願。為依為住。於大乘中修奢摩他毘鉢舍那。

慈氏菩薩白佛言。如世尊說。四種所緣境事。一者有分別影像所緣境事。二者無分別影像所緣境事。三者事邊際所緣境事。四者所作成辦所緣境事。於此四中。幾是奢摩他所緣境事。幾是毘鉢舍那所緣境事。幾是俱所緣境事。善男子。一是奢摩他所緣境事。謂無分別影像。一是毘鉢舍那所緣境事。謂有分別影像。二是俱所緣境事。謂事邊際。所作成辦。

世尊。云何菩薩。依此四種奢摩他毘鉢舍那所緣境事。能求奢摩他。能善毘鉢舍那。善男子。如我為諸菩薩所說法假安立。所謂契經.應誦。記別.諷誦。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菩薩於此善聽善受。言善通利。意善尋思。見善通達。即於如是善思惟法。獨處空閑。作意思惟。復即於此能思惟心。內心相續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輕安及心輕安。是名奢摩他。如是菩薩能求奢摩他。彼由獲得身心輕安為所依故。即於如所善思惟法。內三摩地所行影像。觀察勝解。捨離心相。即於如是三摩地影像所知義中。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徧尋思.周徧伺察。若忍.若樂.若慧.若見.若觀。是名毘鉢舍那。如是菩薩能善毘鉢舍那。

世尊。若諸菩薩緣心為境。內思惟心。乃至未得身心輕安所有作意。當名何等。善男子。非奢摩他作意。是隨順奢摩他勝解相應作意。世尊。若諸菩薩乃至未得身心輕安。於如所思所有諸法。內三摩地所緣影像。作意思惟。如是作意。當名何等。善男子。非毘鉢舍那作意。是隨順毘鉢舍那勝解相應作意。

世尊。奢摩他道與毘鉢舍那道。當言有異。當言無異。善男子。當言非有異非無異。何故非有異。以毘鉢舍那所緣境心為所緣故。何故非無異。有分別影像非所緣故。

世尊。諸毘鉢舍那三摩地所行影像。彼與此心。當言有異。當言無異。善男子。當言無異。何以故。由彼影像唯是識故。善男子。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故。世尊。若彼所行影像。即與此心無有異者。云何此心還見此心。善男子。此中無有少法能見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時。即有如是影像顯現。善男子。如依善瑩清淨鏡面。以質為緣還見本質。而謂我今見於影像。及謂離質別有所行影像顯現。如是此心生時相似有異。三摩地所行影像顯現。

世尊。若諸有情自性而住。緣色等心所行影像。彼與此心亦無異耶。善男子。亦無有異。而諸愚夫由顛倒覺。於諸影像。不能如實知唯是識。作顛倒解。

世尊。齊何當言菩薩一向修毘鉢舍那。善男子。若相續作意唯思惟心相。世尊。齊何當言菩薩一向修奢摩他。善男子。若相續作意。唯思惟無間心。世尊。齊何當言菩薩奢摩他毘鉢舍那和合俱轉。善男子。若正思惟心一境性。世尊。云何心相。善男子。謂三摩地所行有分別影像。毘鉢舍那所緣。世尊。云何無間心。善男子。謂緣彼影像心。奢摩他所緣。世尊。云何心一境性。善男子。謂通達三摩地所行影像唯是其識。或通達此已。復思惟如性。

世尊。毘鉢舍那凡有幾種。善男子。略有三種。一者有相毘鉢舍那。二者尋求毘鉢舍那。三者伺察毘鉢舍那。云何有相毘鉢舍那。謂純思惟三摩地所行。有分別影像毘鉢舍那。云何尋求毘鉢舍那。謂由慧故。徧於彼彼未善解了一切法中。為善了故。作意思惟毘鉢舍那。云何伺察毘鉢舍那。謂由慧故。徧於彼彼已善解了一切法中。為善證得極解脫故。作意思惟毘鉢舍那。

世尊。是奢摩他凡有幾種。善男子。即由隨彼無間心故。當知此中亦有三種。復有八種。謂初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各有一種奢摩他故。復有四種。謂慈悲喜捨四無量中。各有一種奢摩他故。

世尊。如說依法奢摩他毘鉢舍那。復說不依法奢摩他毘鉢舍那。云何名依法。云何復名不依法。善男子。若諸菩薩。隨先所受所思法相。而於其義得奢摩他毘鉢舍那。名依法。若諸菩薩。不待於所受所思所有法相。但依止他教誡教授。而於其義得奢摩他毘鉢舍那。謂觀青瘀及膿爛等。或一切行皆是無常。或諸行苦。或一切法皆無有我。或復涅槃畢竟寂靜。如是等類奢摩他毘鉢舍那。名不依法。由依止法得奢摩他毘鉢舍那故。我施設隨法行菩薩。是利根性。由不依法得奢摩他毘鉢舍那故。我施設隨信行菩薩。是鈍根性。

 

132 當以二法專精思惟 所謂止觀

雜阿含經卷第十七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當以二法專精思惟 所謂止觀

(四六四)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爾時。尊者阿難往詣上座上座名者所。詣已。恭敬問訊。問訊已。退坐一面。問上座上座名者言。若比丘於空處.樹下.閑房思惟。當以何法專精思惟。上座答言。尊者阿難。於空處.樹下.閑房思惟者。當以二法專精思惟。所謂止.觀。尊者阿難復問上座。修習於止。多修習已。當何所成。修習於觀。多修習已。當何所成。上座答言。尊者阿難。修習於止。終成於觀。修習觀已。亦成於止。謂聖弟子。止觀俱修。得諸解脫界。阿難復問上座。云何諸解脫界。上座答言。尊者阿難。若斷界.無欲界.滅界。是名諸解脫界。尊者阿難復問上座。云何斷界。乃至滅界。上座答言。尊者阿難。斷一切行。是名斷界。斷除愛欲。是無欲界。一切行滅。是名滅界。

時。尊者阿難聞上座所說。歡喜隨喜。往詣五百比丘所。恭敬問訊。退坐一面。白五百比丘言。若比丘於空處.樹下.閑房思惟時。當以何法專精思惟。時。五百比丘答尊者阿難。當以二法專精思惟。乃至滅界。如上座所說。

時。尊者阿難聞五百比丘所說。歡喜隨喜。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若比丘空處.樹下.閑房思惟。當以何法專精思惟。佛告阿難。若比丘空處.樹下.閑房思惟。當以二法專精思惟。乃至滅界。如五百比丘所說。時。尊者阿難白佛言。奇哉。世尊。大師及諸弟子皆悉同法.同句.同義.同味。我今詣上座名上座者。問如此義。亦以此義.此句.此味答我。如今世尊所說。我復詣五百比丘所。亦以此義.此句.此味而問。彼五百比丘亦以此義.此句.此味答。如今世尊所說。是故當知。師及弟子一切同法.同義.同句.同味。佛告阿難。汝知彼上座為何如比丘。阿難白佛。不知。世尊。佛告阿難。上座者是阿羅漢。諸漏已盡。已捨重擔。正智.心善解脫。彼五百比丘亦皆如是。佛說此經已。尊者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七四)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阿難獨一靜處禪思。念言。世尊說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又復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此有何義。作是念已。從禪起。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獨一靜處禪思。念言。如世尊說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又說一切諸受。悉皆是苦。此有何義。佛告阿難。我以一切行無常故。一切行變易法故。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又復。阿難。我以諸行漸次寂滅故說。以諸行漸次止息故說。一切諸受悉皆是苦。

阿難白佛言。云何。世尊。以諸受漸次寂滅故說。佛告阿難。初禪正受時。言語寂滅。第二禪正受時。覺觀寂滅。第三禪正受時。喜心寂滅。第四禪正受時。出入息寂滅。空入處正受時。色想寂滅。識入處正受時。空入處想寂滅。無所有入處正受時。識入處想寂滅。非想非非想入處正受時。無所有入處想寂滅。想受滅正受時。想受寂滅。是名漸次諸行寂滅。阿難白佛言。世尊。云何漸次諸行止息。佛告阿難。初禪正受時。言語止息。二禪正受時。覺觀止息。三禪正受時。喜心止息。四禪正受時。出入息止息。空入處正受時。色想止息。識入處正受時。空入處想止息。無所有入處正受時。識入處想止息。非想非非想入處正受時。無所有入處想止息。想受滅正受時。想受止息。是名漸次諸行止息。阿難白佛。世尊。是名漸次諸行止息。

佛告阿難。復有勝止息.奇特止息.上止息.無上止息。如是止息。於餘止息無過上者。阿難白佛。何等為勝止息.奇特止息.上止息.無上止息。諸餘止息無過上者。佛告阿難。於貪欲心不樂.解脫。恚.癡心不樂.解脫。是名勝止息.奇特止息.上止息.無上止息。諸餘止息無過上者。佛說此經已。尊者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註: 正受即是止觀 禪思入定。止觀即是奢摩他毘鉢舍那

131 云何見色是我 異我 我在色 色在我

雜阿含經卷第五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云何見色是我 異我 我在色 色在我

(一○九)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池水方五十由旬。深亦如是。其水盈滿。復有士夫。以毛以草或以指爪。以渧彼水。諸比丘。於意云何。彼士夫水渧為多。池水為多。比丘白佛。彼士夫。以毛以草或以指爪。所渧之水少。少不足言。池水甚多。百千萬倍。不可為比。如是。諸比丘。見諦者所斷眾苦。如彼池水。於未來世。永不復生。爾時。世尊說是法已。入室坐禪。

時。尊者舍利弗於眾中坐。世尊入室去後。告諸比丘。未曾所聞。世尊今日善說池譬。所以者何。聖弟子具足見諦。得無間等果。若凡俗邪見。身見根本.身見集.身見生.身見起。謂憂慼隱覆。慶吉保惜。說我.說眾生.說奇特矜舉。如是眾邪。悉皆除滅。斷除根本。如折多羅樹。於未來世。更不復生。

諸比丘。何等為見諦。聖弟子斷上眾邪。於未來世永不復起。

愚癡無聞凡夫。見色是我.異我.我在色.色在我。見受想行.識是我.異我.我在識.識在我。

云何見色是我。得地一切入處正受。觀已作是念。地即是我。我即是地。我及地。唯一無二。不異不別。如是水火風.青黃赤白。一切入處正受。觀已作是念。行即是我。我即是行。唯一無二。不異不別。如是於一切入處。一一計我。是名色即是我。

云何見色異我。若彼見受是我。見受是我已。見色是我所。或見想.行.識即是我。見色是我所。

云何見我中色。謂見受是我。色在我中。又見想.行.識即是我。色在我中。

云何見色中我。謂見受即是我。於色中住。入於色。周徧其四體。見想.行.識是我。於色中住。周徧其四體。是名色中我。

云何見受即是我。謂六受身。眼觸生受。耳鼻舌身.意觸生受。此六受身。一一見是我。我是受。是名受即是我。云何見受異我。謂見色是我。受是我所。謂想.行.識是我。受是我所。是名受異我。云何見我中受。謂色是我。受在其中。想.行.識是我。受在其中。云何見受中我。謂色是我。於受中住。周徧其四體。想.行.識是我。於受中住。周徧其四體。是名受中我。

云何見想即是我。謂六想身。眼觸生想。耳鼻舌身.意觸生想。此六想身。一一見是我。是名想即是我。云何見想異我。謂見色是我。想是我所。識是我。想是我所。是名想異我。云何見我中想。謂色是我。想在中住。受.行.識是我。想在中住。云何見想中我。謂色是我。於想中住。周徧其四體。是名想中我。

云何見行是我。謂六思身。眼觸生思。耳鼻舌身.意觸生思。於此六思身。一一見是我。是名行即是我。云何見行異我。謂色是我。行是我所。受.想.識是我。行是我所。是名行異我。云何見我中行。謂色是我。行在中住。受.想.識是我。行在中住。是謂我中行。云何見行中我。謂色是我。於行中住。周徧其四體。謂受.想.識是我。於行中住。周徧其四體。是名行中我。

云何見識即是我。謂六識身。眼識.耳鼻舌身.意識身。於此六識身。一一見是我。是名識即是我。云何見識異我。見色是我。識是我所。見受.想.行是我。識是我所。是名識異我。云何見我中識。謂色是我。識在中住。受.想.行是我。識在中住。是名我中識。云何識中我。謂色是我。於識中住。周徧其四體。受.想.行是我。於識中住。周徧其四體。是名識中我。

如是聖弟子見四真諦。得無間等果。斷諸邪見。於未來世永不復起。

所有諸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一向積聚。作如是觀。一切無常.一切苦.一切空.一切非我。不應愛樂.攝受.保持。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不應愛樂.攝受.保持。如是觀。善繫心住。不愚於法。復觀精進。離諸懈怠。心得喜樂。身心猗息。寂靜捨住。具諸道品。修行滿足。永離諸惡。非不消煬。非不寂滅。滅而不起。減而不增。斷而不生。不生.不取.不著。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舍利弗說是法時。六十比丘不受諸漏。心得解脫。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0 云何能善行於三摩呬多心

佛說寶雨經卷第七卷第八 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云何能善行於三摩呬多心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宿住隨念智。何等為十。一者承事諸佛。二者攝受正法。三者持戒清淨。四者無有惡作。五者得無障礙。六者歡喜無量。七者得多修行。八者得三摩呬多。九者得化生。十者得識無愚癡。善男子。菩薩承事無量諸佛故。得尊重正法。於諸正法受持讀誦為他廣說。不顧身命勤修正法。故得尸羅。所謂身語意戒皆得清淨。由戒清淨故得無惡作。無惡作故得無障礙。由無障礙故得歡喜無量。歡喜無量故得多修行。多修行故得三摩地。得三摩地故能趣清淨。趣清淨故恒得化生。得化生故識無愚癡。識無愚癡故得憶念生智。由是能隨憶念多生。一生二生乃至無量百千生。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得宿住隨念智。(中略)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而能善行於三摩呬多心。何等為十。一者善行身念處。二者善行受念處。三者善行心念處。四者善行法念處。五者善行境界念處。六者善行阿蘭若念處。七者善行村邑國土王都聚落念處。八者善行利養尊重名聞念處。九者善行如來施設學處念處。十者善行煩惱及隨煩惱雜染念處。

云何菩薩行身念處。善男子。菩薩以正般若簡擇諸法。與身俱者能捨惡法。觀察是身從頭至足。無我我所。性不久停終當壞滅。筋脈纏縛臭穢不淨。菩薩如是觀察之時。而不於中樂欲貪著。以是義故。身中所有諸可惡法。唯除菩薩自在能捨。非諸有情。是名善行於身念處。

云何菩薩行受念處。善男子。菩薩作是思惟。所有諸受悉皆是苦。愚夫顛倒為之為樂。一切智者知樂即苦。是故勇猛修行斷苦。令他有情亦如是學。菩薩摩訶薩觀察受時。終不染著。亦不瞋恚。是名菩薩善行受念處。

云何行心念處。善男子。菩薩作是思惟。心實無常執著為常。實是其苦執著為樂。本無有我執著為我。本來不淨執著為淨。其心輕動無時暫停。以不停故。於諸雜染能為根本。壞滅善道開惡趣門。生長三毒。與隨煩惱等作其因緣。為主為導。又能積集淨不淨業。迅速流轉。如旋火輪亦如奔馬。如火焚燒。如水增長。遍知諸境如世彩畫。菩薩如是觀察心時。便得自在。得自在已。於諸法中亦無罣礙。是名菩薩善行心念處。

云何菩薩行法念處。善男子。菩薩如實了知諸不善法貪瞋癡等。及依止此所起餘法。及能修習煩惱對治。令諸惡法皆悉永斷。既能了知一切善法。於中安住。要期發願。復能安立一切有情。如是修學。是名菩薩善行法念處。

云何菩薩行境界念處。善男子。菩薩於可意不可意。色聲香味觸法中。無染無著。亦不發起瞋恚之心。菩薩作是思惟。我不應於都無法中。而生貪染。我若生染。即是愚夫及愚癡性。為不了性。為不善性。如世尊言。若為貪愛所染。即便頑鈍。不能了知善不善法。由此因緣墮於惡趣。菩薩作是思惟。我不應於空法中發起瞋恚。我若起瞋。即不能忍是瞋恚纏。為諸聖人之所訶責。及梵行者之所譏嫌。菩薩觀察境界之時。不為境縛亦無執著。復教化人如是修學。是名菩薩善行境界念處。(卷第七終)

云何菩薩善行阿蘭若念處。善男子。菩薩作是思惟。住無諍行及住寂靜行。若有天龍藥叉健達縛等他心神通。能知我心心所有法。是故我應如理作意。遠離不如理作意。於如理法中增廣修習。是名菩薩善行阿蘭若念處。

云何菩薩善行村邑聚落國土王都念處。善男子。菩薩若有非法之處當須捨離。所謂酒肆婬里王家。博弈醉徒聚戲歌舞。非是出家之所行處皆應遠離。是名菩薩善行人間念處。

云何菩薩善行利養承事尊重讚歎念處。善男子。菩薩能於利養等中。發如是心。為諸施者作福田故。分散施故。終不耽著生於愛染。亦不為己執我我所。所受之物與一切有情共之。迴施一切苦惱之者。由此因緣。菩薩所得利養等事。終不倚恃。而生我慢貢高之心。作是思惟。所得名聞利養等事。體性空寂都不可得。終當磨滅敗壞之法。不可信也。誰有智者於無常法中而生愛著。復起憍逸我慢貢高。是名菩薩善行利養等念處。

云何菩薩善行如來施設學處念處。善男子。菩薩作是思惟。過去諸佛習是學處。既能修習。已現等覺入般涅槃。未來諸佛如是修習。當現等覺入般涅槃。現在諸佛既修習已。今現等覺入般涅槃。菩薩摩訶薩。能於如是所學之處。發起信心尊重勇猛。依之修習。是名菩薩善行如來施設學處念處。

云何菩薩善行一切煩惱及隨煩惱雜染念處。善男子。菩薩於煩惱及隨煩惱雜染法中。善能念之。從何因起。何緣所生。如是緣起。如是緣生。悉皆捨離。是名菩薩善行煩惱及隨煩惱念處。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恒常證得三摩呬多心。

129 八解脫 勝處徧處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二 本地分中三摩呬多地第六之二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八解脫 勝處徧處

八解脫者。謂如前說。有色觀諸色等。前七解脫。於已解脫生勝解故。名為解脫。第八解脫。棄背想受。故名解脫。

云何有色觀諸色。謂生欲界。已離欲界欲。未離色界欲。彼於如是所解脫中。已得解脫。即於欲界諸色。以有光明相作意思惟。而生勝解。由二因緣名為有色。謂生欲界故。得色界定故。又於有光明而作勝解故。問。觀諸色者。觀何等色。復以何行。答。欲界諸色。於諸勝處所制少色。若好若惡。若劣若勝。如是於多。乃至廣說。何故修習如是觀行。為淨修治。能引最勝功德方便。何等名為最勝功德。謂勝處徧處。諸聖神通。無諍願智。無礙解等。雖先於彼欲界諸色已得離欲。然於彼色未能證得勝解自在。為證得故。數數於彼思惟勝解。

云何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謂生欲界。已離色界欲。無色界定不現在前。又不思惟彼想明相。但於外色而作勝解。若於是色已得離欲。說彼為外。由二因緣名內無色想。謂已證得無色等至。亦自了知得此定故。不思惟內光明相故。餘如前說。

云何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謂如有一已得捨念圓滿清白。以此為依。修習清淨聖行圓滿。名淨解脫。何以故。三因緣故。謂已超過諸苦樂故。一切動亂已寂靜故。善磨瑩故。身作證者。於此住中。一切賢聖多所住故。

云何空無邊處解脫。謂如有一於彼空處已得離欲。即於虛空思惟勝解。如是識無邊處解脫。於彼識處已得離欲。即於是識思惟勝解。無所有處解脫者。謂已得無所有處。於識無邊處思惟勝解。有頂解脫。更不於餘而作勝解。乃至徧於想可生處。即於是處應作勝解。

復次。先已修治作意勝解。後方能起勝知勝見。故名勝處。此勝當知復有五種。一形奪卑下故名為勝。謂如有一以己勝上工巧等事。形奪他人。置下劣位。二制伏羸劣故名為勝。謂如有一以己強力摧諸劣者。三能隱蔽他故名為勝。謂瓶盆等能有覆障。或諸藥草呪術神通。有所隱蔽。四厭壞所緣故名為勝。謂厭壞境界。捨諸煩惱。五自在迴轉故名為勝。謂世君王隨所欲為處分臣僕。於此義中。意顯隱蔽及自在。勝前解脫中勝解自在。今於勝處制伏自在。

觀色少者。謂諸有情資具等色。觀色多者。謂諸宮殿房舍等色。言好色者。謂美妙顯色。一向淨妙故。與此相違。名為惡色。言劣色者。謂聲香味觸不可意色。與此相違。當知勝色。此四顯色。有情資具宮殿等攝。

言勝知者。謂數數隱蔽所緣勝解。有如是想者。謂有制伏想也。

復次。由諸徧處於勝解事生徧勝解。故名徧處。言無二者。謂諸賢聖無我我所二差別故。言無量者。徧一切故。何故徧處唯就色觸二處建立。由此二種共自他身。徧有色界常相續故。眼等根色唯屬自身。香味二塵不徧一切。聲聲有間。是故不說。如是有色諸徧處定。色界後邊於無色中。空徧一切。故立徧處。識所行境徧一切故。亦立徧處。

復次。修觀行者。先於所緣思惟勝解。次能制伏。既於制伏得自在已。後即於此徧一切處。如其所欲。而作勝解。是故此三如是次第。

八色徧處。善清淨故。能引賢聖勝解神通。及於諸事轉變神通。如其勝解。隨所轉變。皆能成就。又能變作金銀等物。堪有所用。由識徧處善清淨故。便能引發無諍願智無礙解等諸勝功德。由空徧處善清淨故。隨其所欲皆轉成空。譬如世間凡鐵金師。初和泥等未善調練。解脫位亦爾。如善調練。勝處位亦爾。如調練已。隨欲轉變。徧處位亦爾。

註: 勝解者。由於是處不染污轉。於諸煩惱得離繫故。以於厭等棄背行中。正流轉時。心無罣礙。又復於捨無有功用。(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一)

註: 勝解作意者。謂修淨慮者。隨其所欲。於諸事相。增益作念。(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一)

註: 住者。謂於所緣不流散故。(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一)

註: 言方便者。數數策勵。思擇安立。於彼諸相。未能解脫。由隨相識。於時時中。擾亂心故。彼復數數自策自勵。思擇安立。方能取果。解脫隨相。(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二)

註: 云何為住。謂善取能入諸三摩地諸行狀相。善取彼故。隨其所欲能住於定。於三摩地無復退失。如是若住於定。若不退失。二俱名住。(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三)

128 數數修習定慧捨相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 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四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數數修習定慧捨相

善男子。如來今於此拘尸那城入大三昧深禪定窟。眾不見故名入涅槃。師子吼言。如來何故入禪定窟。善男子。為欲度脫諸眾生故。未種善根者令得種故。已種善根者得增長故。善果未熟令得熟故。為已熟者說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輕賤善法者令生尊重故。諸有放逸者令離放逸故。為與文殊師利等諸大香象共論議故。為欲教化樂讀誦者深愛禪定故。為以聖行梵行天行教化眾生故。為觀不共深法藏故。為欲呵責放逸弟子故。如來常寂猶尚樂定。況汝等輩煩惱未盡而生放逸。為欲呵責諸惡比丘受畜八種不淨之物。及不少欲不知足故。為令眾生尊重所聞禪定法故。以是因緣入禪定窟。

師子吼言。世尊。無相定者名大涅槃。是故涅槃名為無相。以何因緣名為無相。善男子。無十相故。何等為十。所謂色相聲相香相味相觸相。生住壞相男相女相。是名十相。無如是相故名無相。善男子。夫著相者則能生癡。癡故生愛。愛故繫縛。繫縛故受生。受生故有死。死故無常。不著相者則不生癡。不生癡故則無有愛。無有愛故則無繫縛。無繫縛故則不受生。不受生故則無有死。無有死故則名為常。以是義故涅槃名常。

師子吼言。世尊。何等比丘能斷十相。佛言。善男子。若有比丘數數修習三種相者。則斷十相。數數修習三昧定相。數數修習智慧之相。數數修習捨相。是名三相。師子吼言。世尊。云何名為定慧捨相。定是三昧者。一切眾生皆有三昧。云何方言修習三昧。若心在一境則名三昧。若更餘緣則不名三昧。如其不定。非一切智。非一切智云何名定。若以一行得三昧者。其餘諸行亦非三昧。若非三昧則非一切智。若非一切智云何名三昧。慧捨二相亦復如是。佛言。善男子。如汝所言緣於一境得名三昧。其餘諸緣不名三昧。是義不然。何以故。如是餘緣亦一境故。行亦如是。又言眾生先有三昧不須修者。是亦不然。所以者何。言三昧者名善三昧。一切眾生真實未有。云何而言不須修習。以住如是善三昧中觀一切法。名善慧相。不見三昧智慧異相。是名捨相。

復次善男子。若取色相。不能觀色常無常相。是名三昧。若能觀色常無常相。是名慧相。三昧慧。等觀一切法。是名捨相。善男子。如善御駕駟。遲疾得所。遲疾得所故名捨相。菩薩亦爾。若三昧多者則修習慧。若慧多者則修習三昧。三昧慧等則名為捨。善男子。十住菩薩智慧力多三昧力少。是故不得明見佛性。聲聞緣覺三昧力多智慧力少。以是因緣不見佛性。諸佛世尊定慧等故。明見佛性了了無礙。如觀掌中菴摩勒果。見佛性者名為捨相。

奢摩他者名為能滅。能滅一切煩惱結故。又奢摩他者名曰能調。能調諸根惡不善故。又奢摩他者名曰寂靜。能令三業成寂靜故。又奢摩他者名曰遠離。能令眾生離五欲故。又奢摩他者名曰能清。能清貪欲瞋恚愚癡三濁法故。以是義故。故名定相。毘婆舍那名為正見。亦名了見。名為能見。名曰遍見。名次第見。名別相見。是名為慧。憂畢叉者。名曰平等。亦名不諍。又名不觀。亦名不行。是名為捨。

善男子。奢摩他者有二種。一者世間。二者出世間。復有二種。一者成就。二不成就。成就者。所謂諸佛菩薩。不成就者。所謂聲聞辟支佛等。復有三種。謂下中上。下者謂諸凡夫。中者聲聞緣覺。上者諸佛菩薩。復有四種。一者退。二者住。三者進。四者能大利益。復有五種。所謂五智三昧。何等為五。一者無食三昧。二者無過三昧。三者身意清淨一心三昧。四者因果俱樂三昧。五者常念三昧。復有六種。一者觀骨三昧。二者。慈三昧。三者觀十二因緣三昧。四者阿那婆那三昧。五者正念覺觀三昧。六者觀生滅住異三昧。復有七種。所謂七覺分。一者念處覺分。二者擇法覺分。三者精進覺分。四者喜覺分。五者除覺分。六者定覺分。七者捨覺分。復有七種。一者須陀洹三昧。二者斯陀含三昧。三者阿那含三昧。四者阿羅漢三昧。五者辟支佛三昧。六者菩薩三昧。七者如來覺知三昧。

復有八種。謂八解脫三昧。一者內有色相外觀色解脫三昧。二者內無色相外觀色解脫三昧。三者淨解脫身證三昧。四者空處解脫三昧。五者識處解脫三昧。六者無所有處解脫三昧。七者非有想非無想處解脫三昧。八者滅盡定處解脫三昧。復有九種所謂九次第定。四禪四空及滅盡定三昧。復有十種。所謂十一切處三昧。何等為十。一者地一切處三昧。二者水一切處三昧。三者風一切處三昧。四者青一切處三昧。五者黃一切處三昧。六者赤一切處三昧。七者白一切處三昧。八者空一切處三昧。九者識一切處三昧。十者無所有一切處三昧。復有無數種。所謂諸佛菩薩。善男子。是名三昧相。

善男子。慧有二種。一者世間。二者出世間。復有三種一者般若。二者毘婆舍那。三者闍那。般若者名一切眾生。毘婆舍那者一切聖人。闍那者諸佛菩薩。又般若者名為別相。毘婆舍那者名為總相。闍那者名為破相。復有四種。所謂觀四真諦。

善男子。為三事故修奢摩他。何等為三。一者不放逸故。二者莊嚴大智故。三者得自在故。復次為三事故修毘婆舍那。何等為三。一者為觀生死惡果報故。二者為欲增長諸善根故。三者為破一切諸煩惱故。

127 云何如來甚深意力方便說法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卷第二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云何如來甚深意力方便說法

梵天。云何菩薩知如來甚深意力。方便說法。梵天。如來或染法說淨。或淨法說染。菩薩於此如來深意應如是知。梵天。云何如來染法說淨。梵天。以不見染法體故。如是如來染法說淨。梵天。云何如來淨法說染。梵天。以不見淨法體故。如是如來淨法說染。

復次梵天。我依布施即示涅槃。凡夫無智。不能善解隨意所說。唯諸菩薩善知我意。應如是信深善法意。作是思惟。行布施者。於未來世得大富貴。而此法中無有一法。可從一念至於一念。轉至後世。以彼涅槃非轉法故。若無一法。可從一念至於一念。轉至後世。即是一切諸法實相。諸法實相即是涅槃。持戒是涅槃。不作不起故。忍辱是涅槃。以念念滅故。精進是涅槃。無所取捨故。禪定是涅槃。以不貪味故。般若是涅槃。以不得相故。貪欲是實際。法性無欲相故。瞋恚是實際。法性無瞋相故。愚癡是實際。法性無癡相故。世間是涅槃。無退無生故。涅槃是世間。以其執著故。實語是虛妄。以生諸見故。虛妄是實語。為增上慢人故。

復次梵天。如來以隨意故。或自說言我是說常邊者。或自說言我是說染者。或自說言我是說斷邊者。或自說言我是說無業者。或自說言我是說無業作者。或自說言我是邪見者。或自說言我是不信者。或自說言我是不知恩者。或自說言我是劫盜者。或自說言我是吐者。或自說言我是不受者。而如來無有如此諸事。梵天。當知是為如來隨意以依何意。憍慢眾生能捨我慢。梵天。如來依如是深意說法。

梵天。若菩薩知如來隨行方便說者。若聞佛出世則能信受。示眾生善業色身果報故。若聞佛不出世亦信受。以是諸佛法性身故。若聞佛說法亦信受。以為喜樂文字眾生故。若聞佛不說法亦信受。諸佛法性不可說故。若聞有涅槃亦信受。以滅顛倒所起煩惱故。若聞無涅槃亦信受。諸法不生不滅相故。若聞有眾生亦信受。入世諦門故。若聞無眾生亦信受。入第一義故。梵天。菩薩摩訶薩如是善知如來隨行方便說法。於諸言說音聲無畏。應知亦能利益無量眾生。

梵天。云何菩薩知如來方便說法。梵天。如來為眾生說布施得大富故。持戒得生天故。忍辱得端正故。精進得具智故。禪定得寂靜故。慧捨諸煩惱故。多聞得智慧故。行十善業道得人天富樂成就故。慈悲喜捨得生梵世故。奢摩陀得毘婆舍那故。學地得無學地故。辟支佛地清淨消諸供養故。佛地示無量智故。涅槃滅一切苦惱故。梵天。我以如是善巧方便。為諸眾生讚說是法。如來實不得我眾生壽命及丈夫等。應知而如來亦不見布施。不見布施果。亦不見慳。不見慳果。亦不見持戒。不見持戒果。亦不見毀戒。不見毀戒果。亦不見忍辱。不見忍辱果。亦不見瞋恚。不見瞋恚果。亦不見精進。不見精進果。亦不見懈怠。不見懈怠果。亦不見禪定。不見禪定果。亦不見亂心。不見亂心果。亦不見般若。不見般若果。亦不見愚癡。不見愚癡果。亦不見苦樂。亦不見苦樂果。亦不見須陀洹。不見須陀洹果。乃至不見菩提。不見涅槃果。

梵天。如來常為眾生說法。而諸眾生。依如來教如所說法。如實修行勤修諸行。為何義修行勤行彼行。而諸眾生修行彼法。而不能得。而不能證。所謂須陀洹行。乃至阿羅漢果。乃至不得緣覺之地。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不得涅槃。以是義故。彼諸眾生。不得涅槃。不見涅槃。梵天。是名如來方便說法。梵天。諸菩薩摩訶薩。應勤修行。為令眾生攝取妙法。

梵天。云何菩薩知如來入說法。梵天。眼是入解脫門。如是耳鼻舌身意。是入解脫門。何以故。眼空無我無我所。自性爾故。耳鼻舌身意空無我無我所。自性爾故。梵天。當知諸入皆是入解脫門。應知正行則不誑故。如是色聲香味觸法。皆是入解脫門。所謂空門。無相門。無願門。不行門。不生不滅門。無所從來無所至去門。不退不生門。自性清淨寂靜門。復次梵天。如來於一切名字。示是解脫門。何以故。以諸名字無合無用故。以自性頑故。梵天。當知如來即於一切諸文字中。說於聖諦。應知即於一切所說法中。說解脫門。梵天。無有名字言語說法。諸佛如來不說實諦。梵天。如來說法無有法染。一切所說法中示解脫門。令入證智。令入涅槃。梵天。是名如來入說法門。